高中語文文言特殊句式教案
作為一名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shè)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nèi)容,進而選擇科學(xué)、恰當?shù)慕虒W(xué)方法。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語文文言特殊句式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語文文言特殊句式教案 1
學(xué)習(xí)目標
熟悉文言特殊句式,學(xué)會辨析與歸類;
能夠根據(jù)文言句式特點準確進行古文翻譯。
學(xué)習(xí)重點與難點
1、辨析與歸類;
2、根據(jù)文言句式特點準確翻譯古文語句。
學(xué)習(xí)過程與內(nèi)容
學(xué)習(xí)導(dǎo)入: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xí)慣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等。
舉例分析
一、判斷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斷詞“是”(或“非”)來構(gòu)造判斷句的現(xiàn)象,比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國也》)
句中“是”“非”,和現(xiàn)代漢語判斷詞“是”“非”同義。但是,這種用法不大常見。文言文往往用別的詞或結(jié)構(gòu)方式來表示判斷。
�。ㄒ唬┯闷渌袛嘣~表示判斷
例如:
此則寡人之罪也。(《勾踐滅吳》)
翻譯:這是我的罪過啊。
句中“則”譯為“是”,即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判斷詞。
此外還有:“即”“乃”“皆”“本”“誠”“亦”“素”“非”等等,例句:
�、俳裉熳佑屑�,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诖苏\危急存亡之秋也。
�、哿簩⒓闯䦟㈨椦�。
�、艹急静家�。
�、萸蚁嗳缢刭v 人。
�、摁~,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ǘ┎捎谩啊撸病钡姆绞綐�(gòu)造判斷句
例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為:廉頗,是趙國的優(yōu)秀的將領(lǐng)。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譯為:妻子認為我美的原因,是私愛我。
句中判斷詞“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結(jié)構(gòu)表示出來的。當然,這個結(jié)構(gòu)不是固定不變的,具體言語中,其結(jié)構(gòu)變化十分靈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斷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2.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游褒禪山記》)
3.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譯為: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結(jié)構(gòu)助詞。)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
4.用“……,……”表判斷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guān)系是被動關(guān)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這樣的句子,稱為被動句。
現(xiàn)代漢語中常用“被”表示被動關(guān)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譯為: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在文言文中,被動句往往用“……為……所”和“……見……于”及其相應(yīng)的變式結(jié)構(gòu)來表示。例如:
�。ㄒ唬啊瓰椤�
1.“……為……所”
�。ň蓿┢谶h郡,行將為人所并。(《赤壁之戰(zhàn)》)
2.“……為……”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
3.“……為所……”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ǘ啊姟凇�
1.“……見……于”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3.“……于……”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ㄈ┦÷员粍訕酥镜谋粍泳�
例如:
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為:大王您被蒙蔽,很嚴重啊。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zhàn)》)
譯為:荊州的百姓歸附于曹操,是被兵勢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語的省略
旦日,客從外來,(鄒忌)與坐談,(鄒忌)問之客曰……(《鄒忌諷齊王納諫》)
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蛇)黑質(zhì)而白章……(《捕蛇者說》)
�。�2)謂語的省略
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zhàn)》)
�。�3)動詞賓語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4)介詞賓語的省略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5)介詞的省略
將軍戰(zhàn)(于)河北,臣戰(zhàn)(于)河南。(《鴻門宴》)
四、倒裝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語序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我們稱之為倒裝句。其倒裝現(xiàn)象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等。
�。ㄒ唬┲髦^倒裝
為了強調(diào)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ā队薰粕健罚�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ā蛾套哟呵铩罚�
�。ǘ┵e語前置
在現(xiàn)代漢語中,賓語往往位于謂語后邊,作為謂語的施動對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條件下,賓語往往提到謂語之前,呈現(xiàn)賓語前置現(xiàn)象。這樣的特殊情況一般有兩種:
1.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現(xiàn)象
否定句中,當謂語部分被否定副詞修飾時,該謂語所帶賓語一般會前置。例如: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莫我肯顧”應(yīng)理解成“莫肯顧我”。
這樣的否定副詞一般有:“不”、“未”“毋”、“無”、“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蘇軾《石鐘山記》)。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現(xiàn)象
文言文疑問句中,當使用疑問代詞做謂語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時,該賓語往往要放在謂語動詞(或介詞)的前面。例如: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何操”應(yīng)理解為“操何”,意為“帶了什么東西”。
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介詞后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xiàn)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誰與歸”應(yīng)理解為“與誰歸”,意為“和誰同道”。
這樣的疑問代詞一般有:“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鴻門宴》)
此外,還有一些比較固定的“賓語前置”的表達結(jié)構(gòu)。比如:
唯余馬首是瞻(《馮婉貞》)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削幣說》)
�。ㄈ┒ㄕZ后置
定語在句中一般起修飾限定名詞性中心詞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語經(jīng)常會后置到中心詞后邊,成為定語后置現(xiàn)象。例如: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
譯為:鏗然有聲的石頭,到處都這樣啊�!扮H然有聲”本做“石”之定語,后置到了中心詞“石”之后。
再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xué)》)
�。ㄋ模钫Z后置
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謂語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因此,出現(xiàn)后置狀語的現(xiàn)象。例如:
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鴻門宴》)
譯為:將軍在河北作戰(zhàn),我在河南作戰(zhàn)。“戰(zhàn)河南”應(yīng)理解為“于河南戰(zhàn)”,介賓短語“于河南”作狀語,后置到了動詞中心語“戰(zhàn)”的后邊。
再如: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xué)》)
此所謂戰(zhàn)用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高中語文文言特殊句式教案 2
教學(xué)目的:
1、了解高考對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過相關(guān)練習(xí)加以鞏固和提高。
教學(xué)重難點:
1.如何引導(dǎo)學(xué)生掌握辨析較復(fù)雜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學(xué)方法:
通過老師講解,學(xué)生大量的訓(xùn)練,使學(xué)生牢固地掌握。
教學(xué)設(shè)計
第一課時
教學(xué)內(nèi)容:判斷句
教學(xué)目標:
1、 使學(xué)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對文言句式的要求。
2、 了解判斷句的特點。
3、 通過一定量的練習(xí),加以鞏固。
教學(xué)實施過程:
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語言的發(fā)展和演變,也存在一些差異。掌握有別于現(xiàn)代漢語的常見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閱讀所必需的能力。這里主要掌握判斷句、被動句、倒裝(變式)句、省略句。
一、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保悇偈顷柍侨耍�
“方柯者,語文小棧之站長也�!�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保H是趙國的良將)
2.句末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斷
“方柯者,中國之人�!保ǚ娇�,是中國人)
�。�.用“為”表判斷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不能說是設(shè)法生財)
4.用“乃”表判斷
“是乃狼也。”(這是狼)
“電腦乃高科技用具�!保娔X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边@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jié)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保ā妒酚洠松媸兰摇罚�
“......,......也�!迸袛嗑渲校袝r“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xiàn),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保ā顿Y治通鑒》)
“......者,......�!庇械呐袛嗑�,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保ㄍ醢彩队伟U山記》)
“......者也�!痹诰淠┻B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保ā稇�(zhàn)國策.齊策》)
無標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保ā冻啾谥畱�(zhàn)》)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xiàn)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夫戰(zhàn),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zhàn)》)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qū)別。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 (蘇軾《石鐘山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條雄。(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第二課時
教學(xué)內(nèi)容:被動句
教學(xué)目標:讓學(xué)生能夠判定什么是被動句,并能準確翻譯出來。
教學(xué)實施過程:
二、 被動句
什么是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于之間的關(guān)系是被動關(guān)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于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1.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保ā惶煜氯顺靶Γ�
2.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3.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4.用“于”表被動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遠近�!保ú荒鼙秽徖锼荩�
被動句總結(jié)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1、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后用介詞“于”表被動,“于”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于”后的“鄭袖”、“張儀”發(fā)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于”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于......�!钡男问奖肀粍印H纾骸拔岵荒芘e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于人�!保ā顿Y治通鑒》)
用“見”、“于”,“見......于......�!北肀粍�。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同上)“暴見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像現(xiàn)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保ā顿Y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保◤堜摺段迦四贡洝罚�
1、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 (曹丕《與吳質(zhì)書》)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jù)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第三課時
教學(xué)內(nèi)容:省略句
教學(xué)目標:讓學(xué)生能夠判定什么是省略句子,并能準確翻譯出來。
教學(xué)實施過程:
三、省略句
1、 主語的省略
就是把主語省略掉。
例如(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是蛇)黑質(zhì)而白章;(蛇)觸草 木,草木盡死;(蛇)以嚙人,(人)無御之者。[承前省主語]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淆之戰(zhàn)》)
�。�2)承后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經(jīng)?七月》)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 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 謂語的省略
就是把謂語省略掉。”
例如“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飾語和中心詞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飾語的省略]
行一不義(事),殺一無罪(人),而得天下,不為也。[中心詞的省略]
3、賓語與兼語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動詞賓語,也常省略兼語結(jié)構(gòu)中的兼語。如:
(趙括)嘗與其父言兵事,(趙)奢不能難(之),然不謂(之)善。
杞子自鄭使(人)告于秦。
鄭穆公使(人)視客館。
屠懼,投(之)以骨。(《狼》)
4、介詞和介詞賓語的省略。如:
死馬且買之(以)五百金,況生馬乎?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于)河南,臣戰(zhàn)(于)河北。
試與他蟲斗,(他)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臣言。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旦日,客從外來,與(其)坐談。(《鄒忌諷齊王訥諫》)
5、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亦可致遠),功在不舍
古今漢語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這不同又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古漢語中省略的情況更多,二是現(xiàn)代漢語習(xí)慣上不能省的古漢語也可省。
省略句總結(jié)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現(xiàn)代漢語中都有,不過,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1、省略主語有承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yīng)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文言文中的第三稱代詞“之”、“其”不能作主語,也是文言文中主語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鄉(xiāng),積于今六十年矣,而鄉(xiāng)鄰之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zhuǎn)徒,饑渴而頓踣,觸風(fēng)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庇袝r一個復(fù)句或一段話中多處省略主語,這些主語并不一貫,即所指不是同一對象,在閱讀和翻譯時要注意。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保ā短一ㄔ从洝罚┰诜g成現(xiàn)代漢語時,省略的主語要補充出來。
2、省略謂語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yīng)下文或因?qū)υ挾÷缘�。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墩撜Z》六則)后一分句省略了謂語“擇”。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被省略的為主要補充出來。
3、省略賓語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句話就省略了動詞謂語“拜”的賓語“之”又如:“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這句話中省略了介詞“與”的賓語“之”。在文言文中,介詞“以”、“為”、“與”的賓語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省略了的動詞賓語或介詞賓語要補充出來。
4、省略介詞在文言文中,介詞“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數(shù)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保ā稄埡鈧鳌罚┚渲惺÷粤私樵~“于”。又如:“賜之彘肩�!保ā而欓T宴》)句中省略了介詞“以”。澤為現(xiàn)代漢語時,省略了的介詞也要補充出來。
第四課時
教學(xué)內(nèi)容:倒裝句----賓語前置
教學(xué)目標:讓學(xué)生能夠判定什么是賓語前置句,并能準確翻譯出來。
教學(xué)實施過程:
四、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主語后置)
�。ㄒ唬�、賓語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后。例如:
《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薄澳铱项櫋睉�(yīng)理解成“莫肯顧我”。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戰(zhàn)國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 《師說》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鐘山記》蘇軾
不吾知其亦已兮,茍(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離騷》屈原
東望愁泣,若不自勝。 《柳毅傳》李朝威
見大王愛女牧羊于野,所(代詞,“之人”)不忍視。 《柳毅傳》李朝威
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yīng)理解為“操何”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戰(zhàn)國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彼且奚適也? 《逍遙游》〈莊子〉
彼且惡(何)乎待哉? 《逍遙游》〈莊子〉
沛公安在? 《鴻門宴》〈史記〉
夫晉,何厭之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吾實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韓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傳》李朝威
無情郎安在? 《柳毅傳》李朝威
3、介詞賓語提前: 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介詞后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xiàn)象。例如:
《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yīng)理解為“與誰歸”。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戰(zhàn)國策〉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何以能田(畋)獵也? 《莊暴見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鴻門宴》〈史記〉
余是以記之。 《石鐘山記》蘇軾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衛(wèi)風(fēng)?氓》〈詩經(jīng)〉
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陳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遙游》〈莊子〉
4、特殊結(jié)構(gòu):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個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么罪過?)
惟命是聽 (成語)
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韓愈
惟你是問。
5、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賓語前置總結(jié)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guān)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fēng)者得焉�!保谠恫渡哒哒f》)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保悏邸度龂荆T葛亮傳》)正常語序應(yīng)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diào)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保n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gòu)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yè)文南向坐�!保ā妒酚洠椨鸨居洝罚┮馑际恰皹I(yè)文面向南坐�!�
第五課時
教學(xué)內(nèi)容:倒裝句----定語后置;狀語后置
教學(xué)目標:讓學(xué)生能夠判定什么是定語后置、狀語后置句子,并能準確翻譯出來。
教學(xué)實施過程:
�。ǘ�、定語后置: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后的現(xiàn)象。定語后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五人墓碑記》張溥
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xué)》)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3)、中心詞+數(shù)量詞(定語)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ㄈ�、狀語后置:
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例如:
《鴻門宴》:“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薄皯�(zhàn)河南”即“戰(zhàn)(于)河南”,應(yīng)理解為“于河南戰(zhàn)”。《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yīng)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另外,還有定語置于中心詞之后,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后等特殊現(xiàn)象。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可以不負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舉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鴻門宴》〈史記〉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稜T之武退秦師》〈左傳〉
雖董之以嚴刑,振(震)之以威怒 《諫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與君少長?——與君孰少長? 《鴻門宴》〈史記〉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勸學(xué)》〈荀子〉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勸學(xué)》〈荀子〉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師說》韓愈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陳涉世家》〈史記〉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風(fēng)?靜女》〈詩經(jīng)〉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賦》蘇軾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赤壁賦》蘇軾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簾以水晶。 《柳毅傳》李朝威
命坐于靈虛之下。 《柳毅傳》李朝威
第六課時
教學(xué)內(nèi)容:倒裝句----主語后置;固定句式
教學(xué)目標:讓學(xué)生能夠判定什么是主語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準確翻譯出來。
教學(xué)實施過程:
�。ㄋ模�、主語后置:
為了強調(diào)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還有定語置于中心詞之后,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后等特殊現(xiàn)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虎丘記》袁宏道
快哉此風(fēng)!(宋玉《風(fēng)賦》)
“美哉,我少年中國。
五、固定句式
吾孰與徐公美?——孰與,與…比怎么樣 《鄒忌諷齊王納諫》〈戰(zhàn)國策〉
日食飲得無衰乎?——得無,該不會,表揣測的疑問詞 《觸龍說趙太后》〈戰(zhàn)國策〉
反復(fù)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得無,該不會,表揣測的疑問詞《促織》蒲松齡
求,無乃爾是過與(同“歟”,語氣詞)——無乃…與?恐怕…吧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何(以)…為,表反問的句式,為什么要…呢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致江海�!獰o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勸學(xué)》〈荀子〉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奚以…為,哪里用得著…呢,表反問 《逍遙游》〈莊子〉
山巒為晴雪所洗�!獮椤硎颈粍雨P(guān)系 《諫太宗十思疏》魏征(課后題)
今日見辱問于長者�!姟凇�,表被動的固定格式 《柳毅傳》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薄蜃又^也。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之謂也,…說的就是…《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當于“不是……嗎”
以為、以……為……意思是以為、認為、把……當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
至丹以荊軻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如……何 相當于“對……該怎么辦”
唯……是 “是”無意,起賓語提前作用;“唯”表示對象的唯一性
豈……哉(乎)、獨……哉意思是難道……嗎例如:
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ā蛾惿媸兰摇罚┡c其……孰若……、與其……寧……可譯為與其……不如(寧可)……
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鴻門宴》)
與人刃我,寧自刃。(《魯仲連傳》)
與其……寧…… 相當于“與其……寧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意思是把……怎么樣、對……怎么辦或怎么對付(處置、安頓)……。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處理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屬何?(把你們一起連累了可怎么辦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辦呢?)
�、啤肱c……、……何如……。這兩種說法都是詢問比較的結(jié)果,用法相同。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
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長安和太陽相比,哪一個離得更遠?)
孰與、何如還可以用來詢問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擇取舍。
救趙孰與勿救?(救趙與不救趙哪個有利?)
惟坐待亡,孰與伐之?(與其坐而待斃,哪如起而進攻他們?)
嶺南梅開早,何如北地春?
與孰與、何如這種用法相同的還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遣灰唷酰靠勺g為:不……嗎?,難道不……嗎?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樂乎?
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
�、群�(奚、曷)以(用)……為何以為何……為。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可譯為哪里用得著……呢?、還要……干什么呢?
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
世方亂,安以富為?
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
勝自磨劍,人問曰:何以為?(磨劍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吾英王,奚跪為?(我是英王,為什么要給你下跪呢?)
�、珊巍疄椤_@個格式的意思是還算得上……、還談得上什么……、還說什么……。
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還談得上什么恩惠呢?)
國仇未報,何以家為?
何以名為?臣夫桑下之餓人也?
⑹得無、無乃。得無又寫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該不會、莫不是、只怕是、豈不是、莫非等。
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日飲食得無衰乎?
得毋有病乎?
無乃又寫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豈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無乃爾是過歟?(恐怕要責(zé)備你吧?)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豈不是晚了點嗎?)
固定句式總結(jié)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jié)構(gòu),或者凝固結(jié)構(gòu)。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jié)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jīng)久不變。它的分類可按表達語氣的種類分為四種:
第一種:表陳述語氣常用的有:有以(有......用來)、無以(沒有......用來)、有所(有.....的)、無所(沒有......的)、比及(等到......的時候)、為......所。
第二種:表疑問語氣常用的有:奈何(怎么辦)、何如(怎么樣)、如......休(把......怎么樣)、得無......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種:表感嘆語氣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這樣�。┑�。
第四種:表反問語氣常用的有:無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嗎)、得無......乎(難道......嗎)、孰與、孰若(跟......相......)何......為(為什么......呢
第七、八課時
教學(xué)內(nèi)容:特殊文言句式的判斷及翻譯
教學(xué)目標:讓學(xué)生能夠準確判定不同句式,并能準確翻譯出來。
教學(xué)實施過程:
特殊文言句式的判斷及翻譯
一、請翻譯。
判斷句式
1、有亭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3、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
4、臣本布衣。
5、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6、江東領(lǐng)袖孫伯符乃英雄也。
7、濟北彀城下黃石即我也。
文言文判斷句式常見有3種
1、①……者……也
�、凇�
�、邸�
2、句中不用“者”,句末不用“也”。
3、用“乃”“為”“則”“即”等詞表判斷
三、請翻譯
省略句式
1、(賣油翁)乃取一葫蘆置于地,(賣油翁)以錢覆其口。
2、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小惠未遍,民弗從(之)也。
4、以(之)告富者。
5、山水之樂,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歸納:
1、補充省略成分,應(yīng)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
2、省略句常見的幾種類型
�、僦髡Z省略
�、谥^語省略
�、圪e語(包括介詞“以”的賓語)省略
�、芙樵~省略
3、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為做到語句通順,該補充的應(yīng)補充。
四、請翻譯。
倒裝句-----介賓短語后置句
1、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2、吾嘗疑乎是
3、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4、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5、咨臣以當世之事
6、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7、嘗射于家圃
歸納:
介賓短語后置句:在古漢語中,介賓短語往往放在動詞后面作補語。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一般要把它提到動詞前面作狀語。
五、請翻譯
倒裝句-----賓語前置句(提賓句)
現(xiàn)代漢語一般都將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古漢語中,有時賓語可以放在動詞或介詞之前,構(gòu)成提賓式。
A、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之前。如:“何苦而不平?”(“何”是“苦”的賓語)1、子將安之 ?
2、微斯人,吾誰與歸? 3、何以戰(zhàn)?
B、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放在
六、作業(yè):
自己總結(jié)各種特殊文言句式特點,并能夠找出典型例子。
高中語文文言特殊句式教案 3
教學(xué)目的:
�。�1)了解高考對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過相關(guān)練習(xí)加以鞏固和提高。
教學(xué)重難點:
如何引導(dǎo)學(xué)生掌握辨析較復(fù)雜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學(xué)方法:
通過老師講解,學(xué)生大量的訓(xùn)練,使學(xué)生牢固地掌握。
教學(xué)時數(shù):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xué)內(nèi)容:
判斷句 被動句
教學(xué)目標:
1、使學(xué)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對文言句式的要求。
2、了解判斷句的特點。
3、通過一定量的練習(xí),加以鞏固。
教學(xué)實施過程:
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語言的發(fā)展和演變,也存在一些差異。掌握有別于現(xiàn)代漢語的常見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閱讀所必需的能力。這里主要掌握判斷句、被動句、倒裝(變式)句、省略句。
一、判斷句
1、“……者……也”式。主語后面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后面用“也”表示判斷。這是古漢語中表示判斷的典型格式。
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2、“……,……也”式。主語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頓,只在謂語后面用“也”表示判斷。這種判斷句式中“也”同樣不譯,只在主謂語之間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 (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3、“……者,……”式。主語后面用“者”表示停頓,而謂語后面不用“也”。這種判斷句式中的“者”也不譯,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判斷詞“是”。
如: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傳》)
4、“……,……”式。“者”“也”都不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只須在主謂語之間加“是”字。
如:劉備,天下梟雄。 --(《赤壁之戰(zhàn)》)
5、“……為……”式。用動詞“為”表示判斷。
如: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鴻門宴》)
6、用“乃、即、則、皆、必”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
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竊符救趙》)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 --(《六國論》)
7、用“是”作判斷動詞,文言文中也有,但起義較晚并且少見。
如:巨是凡人,偏在遠郡……。 --(《赤壁之戰(zhàn)》)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記》)
二、被動句
1、“謂語+于……”式。用介詞“于”引進行行為的主動者,表被動。
如: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 ――(《廉頗藺相如列傳》)
2、“見+謂語”式。
如: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屈原列傳》)
如把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介紹出來,則使用“見+謂語+于”的'形式。
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
3、“受+謂語”式
“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詞“于”,主動者沒有引出。如需引出主動者,就構(gòu)成“受+謂語+于”的形式。
如:受制于人。 ――(《赤壁之戰(zhàn)》)
4、“為+動詞”式。在動詞前邊加介詞“為”,它可緊挨著動詞(省略了賓語),也可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
如: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5、“為……所……”式。用“為”引進主動者,謂語前再加“所”,表被動。
如: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六國論》)
“為”的行為主動者有時可以不出現(xiàn),或承前省略,變?yōu)椤啊瓰樗钡男问健?/p>
如:否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鴻門宴》)
6、“被+動詞”式。這種句式與現(xiàn)代漢語的被動句一樣。
如:舞榭歌臺,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 (辛棄疾《永遇樂》)
7、無任何標志的被動句。這種句式不出現(xiàn)表示被動的詞,可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補出。
如:洎牧以讒誅 ――(《六國論》)
三、實戰(zhàn)演練
指出下列判斷句的形式
1、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3、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5、蓮,花之君子者也。
6、梁將即楚將項燕。
7、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8、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9、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10、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11、劉備,天下梟雄。
指出下列判斷句的形式
(1)而君幸于趙王
�。�2)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
�。�3)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4)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5)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6)吾常見笑于大方之家。
�。�7)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8)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9)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
(10)贏聞如姬父為人所殺
�。�11)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
�。�1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13)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第二教時
教學(xué)目標:
賓語前置、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
教學(xué)內(nèi)容:
一、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分以下幾種情況: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詞【不、未、無、莫、毋、弗】十賓【余、吾、爾、自、之、是】十動
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譯文:“莫我肯顧”應(yīng)理解成“莫肯顧我”。
�、跁r人莫之許(《隆中對》) 譯文:“可當時的人并不贊許他(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過秦論》) 譯文:“秦人來不及哀嘆自己”。
�、芗刹蛔孕牛ā多u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鄒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譯文:“這樣還不能稱王天下,沒有這樣的事”
還有如: 毋吾以也,莫己若也 (譯:“不能因為我,(他)還不如自己”)
成語有: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譯:“我不欺騙你,你不欺騙我”)
從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否定句中賓語代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賓語必須是代詞,第二,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即必須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詞“莫”。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后。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1)賓語在動詞前面
格式:主十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十動?
�、倭紗栐唬骸按笸鮼砗尾�?”《鴻門宴》 譯文:“張良問公道:‘大王來的時候拿了什么?’”
②問女何所思?(《木蘭辭》) 譯文:“問女兒在思考什么?”
�、弁跻娭唬骸芭:沃�?” (《齊桓晉文之事》)譯文:“大王看見了問道:‘把牛牽到哪里?’”
�、芡踉唬骸翱`者曷為者也?”(《晏子使楚》)譯文:“大王問:‘綁著的人是干什么的?’”
⑤吾誰敢怨?(《捕蛇者說》) 譯文:“我敢埋怨誰呢?”
�、耷已芍猛潦�?(《愚公移山》) 譯文:“況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賓語放在介詞前面
格式:主十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十介十動?
�、俨蝗�,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譯文:“不這樣,我(項羽)憑什么到這個地步呢?”
�、谡l為哀者?(《五人墓碑記》) 譯文:“(你們在)替誰哀哭呢?”
�、坶L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蟹龍說趙太后》)譯文:“長安君憑什么在趙國站住腳呢?”
④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 譯文:“國家用什么來救濟老百性呢?”
�、菀�!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譯文:“哦!除了這樣的人,我能同誰在一起呢?”
�、揠m生,何面目以歸漢?(《蘇武傳》)譯文:“即使活著,(我)憑什么臉面回漢朝去呢?”
【3】陳述句中介詞賓語前置
格式:賓十介十動
�、巽^以寫龍,鑿以寫龍(《葉公好龍》) 譯文:“用鉤子來畫龍,用鑿子來雕刻龍”
②余是以記之 (《游褒禪山記》) 譯文:“我因此記下了這件事”
�、垡谎砸员沃� 譯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
④楚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十(《勾踐滅吳》 譯文:楚國的戰(zhàn)士沒有誰不用一個抵擋十個來拼命的作戰(zhàn)的。
⑤成語有:夜以繼日 (譯:用夜晚來接著白天)
【4】用“之”、“是”作標志的賓語前置
格式:主十賓十之(是)十動
�、俜驎x,何罪之有? (《燭之武退秦師》) 譯文:“晉國,有什么罪過呢?”
�、谖ㄞ那镏疄槁� (《弈秋》) 譯文:“只聽弈秋的教導(dǎo)”(“唯”譯為“只”,下同)
�、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譯文:“不了解句讀,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陳言之務(wù)去 (《答李翊書》) 譯文:“只是務(wù)必除去那些陳舊的話”
�、莞改肝ㄆ浼仓畱n 譯文:“父母只憂慮他的疾病”
�、尬R首是瞻 (《馮婉貞》) 譯文:“只看我的馬頭行事”
�、呔鲋恍簦撼际菓n。譯文:“我們的國君(晉惠公)不憐恤自己流亡在外,卻憂慮著我們?nèi)撼肌?還有如成語:唯利是圖 (譯:“只圖有利的”)唯賢是用(譯:“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釋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你,他(她)”,這時“相”是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翻譯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后面。
�、儆谑浅似鋮柭曇院�,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譯文:這時趁著他厲聲呵罵的時候,就一起喊叫著追趕他。
�、谇谛酿B(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孔雀東南飛》) 譯文:“盡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蹆和嘁姴幌嘧R,笑問客從何處來(《回鄉(xiāng)偶書》)譯文:“小孩子看見了我卻不認識我”
現(xiàn)代漢語中也有保留,如:請你相信
【6】“見”字解釋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時,可解釋為“我”,這時“見”是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翻譯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后面。
�、俑粢姸帲ā犊兹笘|南飛》) 譯文:“(我回來時)府吏叮囑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項脊軒志》)譯文:“生下我六個月,父親就背棄了我(意思是父親就去逝了)”
這種情況在現(xiàn)代漢語里也有保留,如:望見�。ㄏM銓捤∥遥�;有何見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讓你見笑了(讓你笑話我了);望見諒(希望你原諒我)。
【7】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
�、賮喐改舷蜃� (《鴻門宴》 譯文:“亞父范增面向南坐著”
�、谥劣诒焙#瑬|面而視,不見水端(《秋水》)譯文:“到達北海,向東看去,看不到水的盡頭”
二、狀語后置
狀語后置分以下幾種情況
我們知道,在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謂語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即翻譯時大多數(shù)時候要提到謂語前面去翻譯。
�。�1)格式:動十以十賓
�、亠椧宰纳烬旞B獸之形(《張衡傳》) 譯文:“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狀來裝飾”
�、谡埰涫�,盛以錦囊(《伶官傳序》) 譯文:“并請出那三枝箭,用錦囊裝著”
�、鄯狡湎笛喔缸右越M,(《伶官傳序》) 譯文:“當莊宗用繩索捆綁燕王父子”
�、苌曛孕€┲x (《齊桓晉文之事》)譯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們反復(fù)講述”
�、莞仓哉� (《促織》) 譯文:“用手掌覆蓋蟋蟀”
�。�2)格式:動十于(乎,相當“于”)十賓
①使歸就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 譯文:“讓他回去向?qū)O將軍求救”
�、谀苤r譏于市朝 (《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能夠在集市上指出我的過錯的人”
�、矍伊⑹谄淠怪T(《五人墓碑記》) 譯文:“并且在他們的墓門前建立石碑”
�、芘婀笏抉R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鴻門宴》 譯文:
⑤趙嘗五戰(zhàn)于秦(《六國論》) 譯文:趙國曾經(jīng)與秦國交戰(zhàn)了五次
�。�3)格式:形十于十賓
�、匍L于臣(《鴻門宴》) 譯文:“(他,指項伯)比我長(大)”
�、陔m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張衡傳》)譯文:“雖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卻沒有驕傲的情緒”
�、燮鋭萑跤谇兀ā读鶉摗罚� 譯文: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
�、芮�,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xué)》) 譯文:
�、輲煵槐刭t于弟子(《師說》) 譯文:老師不一定要比弟子賢能
三、實戰(zhàn)演練
1.與“不毆殺何待”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C )
A.吾屬今為之虜矣! B.求人可使報秦者
C. 沛公安在 D.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2、下列句子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 C )
A、忌不自信 B、時人莫之許也
C、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D、后世無傳,臣未之聞也
3、下列選項中不是賓語前置的一項( C )
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B、何陋之有?
C、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D、夫晉,何厭之有?
4、選出下列各組中不是賓語前置的句子 ( B )
A、 沛公安在? B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舉。 D、 爾何知?
5、選出下列各組中不是賓語前置的句子( D )
A、 城中皆不之覺。 B、 唯余馬首是瞻。
C、 惟利是圖。 D、 馬之千里者
6、選出下列各組中不是賓語前置的句子( A )
A 、其間旦暮聞何物? B 、君何以知燕王?
C、 莫之或止 D 、未之多見也
7、將下的賓語前置句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D )
①是以后世無傳焉 ②而良人未之知也 ③然則一羽之不舉 ④惟奕秋之為聽 ⑤時人莫之許也 ⑥洞庭君安在 ⑦微斯人,吾誰與歸? ⑧無乃爾是過與
�、岽笸鮼砗尾� ⑩一言以蔽之
A、 ①⑥⑩/②⑤/③④⑧/⑦⑨ B、 ①⑥⑩②③④/⑤⑧/⑦⑨
C、 ①⑥⑦⑩/②③④⑤/⑧/⑨ D、 ①⑦⑩/②⑤/③④⑧/⑥⑨
1)①⑦⑩是介詞賓語前置
�。�2)動詞賓語前置②⑤/③④⑧/⑥⑨
【高中語文文言特殊句式教案】相關(guān)文章:
文言特殊句式(精選12篇)07-29
文言文特殊句式03-16
文言文特殊句式08-25
文言詞語和句式08-05
文言詞語和句式07-31
《鄒忌諷齊王納諫》特殊句式總結(jié)10-01
句式的教案參考09-26
高中語文逍遙游文言文教案08-06
句式教案設(shè)計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