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導學案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
談談導學案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
轟轟烈烈的新課程改革中,“以導促學”的“導學案”教學模式曾經備受推崇,而后期又飽嘗質疑和爭論甚至否定。確實,導學案在一定程度上讓多數學生了解課堂重點,其對應考試題中的熱點、難點的“預見性”,確實使學生“經多識廣”。但隨著課堂實踐的推進,更多的目光也注意到導學案的運用讓部分學生的求知目的演化成查資料為教輔找答案,他們的創(chuàng)新和思考被導學案的不當使用凝固、絞殺了,這種教科書+教輔式的閱讀容易使人產生一種錯覺,造成“假知”。
不僅如此,在實踐過程中確實存在很多始料未及的情況,教師極具個性的激情講解在傳統(tǒng)教學中是最吸引學生的地方,在過分依賴、拘泥于導學案后,這種講解開始難得一見了。我個人覺得,這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種全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面對導學案我們更多的應該是靜下心來反思,根據自己的教育對象特點、自身的教育風格、具體的教學內容來完善這一教學手段。而不是跟風般地起哄,要么盲目追捧,要么全盤的否定。
一、要找到教材與導學案的結合點,做好資源整合,突出“導學”實效和時效
導學案的設計是需要不斷的積累、反思與更新,但往往龐大的工作量會使老師們更愿意選擇當前流行、現成、格式化的“導學案”。然而每個教育對象都有著自己的個性、接受和理解水平的差異,所以使用這種現成的導學案肯定就是弊大于利、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這時教師自己是否應該靜下心來想一想:導學案的意義是“導學”,還是變相的課堂練習?自己的設計是否讓導學案成為了導航儀,真正有利用學生的自主預習和自我檢測,是否讓學生覺得好用、喜歡用,離不開,并依據導學案來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所以,在導學案的編寫時“量”上切忌泛濫,關鍵要“質”上下功夫,要給學生思考的余地,不能把思路統(tǒng)統(tǒng)設好,那樣學生只能機械地、盲目地跟隨;設計思路應該以“巧”來促進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精心設計,精簡過程,精化內容,這樣才能留給學生更大的空間;此外,導學案的格式不應整體劃一,因為一成不變的模式不但給學生,也給老師帶來疲倦感,不斷地變換形式才能給人以期待,才能產生學習的興趣;在導學案的設計上教師要舍得花時間去精雕細琢,要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孩子;教學中我們經常講的“審題時解題的切入點、思考問題的方向性、解決問題的規(guī)律方法”等等具體學法,在編寫導學案就要滲透到問題設計中,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促使學生發(fā)現導學案的價值,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的自信心
二、導學案的使用應該更有利于課堂教學生成,凸顯教師的個人風格
課改改的不是形式而是改效率,不能讓千篇一律的導學案扼殺了老師的個性,應該通過對導學案的設計和創(chuàng)新來突出教師個人的自主性、獨創(chuàng)性及個人的教學風格;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由于教師對“學案導學”的內在精髓把握不準、理解不透,導致教學的膚淺化和呆板化,教學的活力與魅力呈現不出來,從而大大降低了課堂的藝術性。在導學案教學的實際操作過程中,部分教師沒有對導學案進校再創(chuàng)造,教師個人的自主性、獨創(chuàng)性及個人的教學風格在照搬導學案的過程中大打了折扣,教學推進完全局限在導學案提供的問題,一問一答,把原本具有豐富情感內涵的課程,變成了枯燥乏味的習題解答課,學生表面上完成一大堆練習,腦子里缺只有一些雜亂無章、不成系統(tǒng)的知識碎片,完全背離了新課改所提倡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目標。這樣的課堂雖不缺乏熱鬧,卻總讓人感覺缺少一種教師不拘于預設,帶領學生一起探究,師生共同互動迎來的未曾預約的精彩,一種學生一提起來就眉飛色舞的激情!教師應該在深入理解教材和了解自己學生的基礎上對導學案進行適當改編和重組,當有價值的生成資源出現時,要能順應學生的思維,及時調整導學案,把握好教學過程的輕重緩急,引導學生獲取一個個可喜的“意外”,讓課堂煥發(fā)出動態(tài)的活力!
【談談導學案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相關文章:
《故鄉(xiāng)》的導學案02-14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