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生活是很好玩的》讀后感
《生活是很好玩的》讀后感1
‘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也還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
非常認同汪老的生活態(tài)度,人真的要對各類事物都多點興趣,才會越活越有趣。
汪老是一名生活家,但不代表他對世事不聞不問。他解釋了他眼里的‘通達’,看透了,想徹了,不那么容易生氣發(fā)牢騷,但不代表對任何事情沒有態(tài)度。他在寫生活,寫見聞,但是處處充斥著他的態(tài)度。
最近幾天熱度很高的‘佛系’,其實所謂的‘佛系’得分為兩種,一種是‘偽佛’,即其根本是懶;另一種‘佛系’只是對大眾所追捧的東西、所爭論的東西不感興趣,表面看是無欲無求,其實是所欲所求不是大眾所認知的‘有追求’。生活,是很有趣的,但生命也是很短暫的,把短暫的時間浪費在別人的認同里,實在沒有意思。
里面有一篇寫到汪老記憶中小時候的花園,想起蕭紅在《呼蘭河傳》中也寫過小時候祖父的花園,大概每個人記憶中都有一個小花園,而我記憶中的小花園是鄰居家的。
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前只是覺得這句話的意思是讀書和旅行都可以讓人增長見識。讀了汪老的散文之后,發(fā)現(xiàn)這句話‘讀書’是放在前頭,‘行路’是放在后頭的。如果沒有讀過相對應的書,大概去了著名的景點也沒有汪老那種感悟,只能拍幾張照片發(fā)到朋友圈,附上幾句‘曾到此一游’的語句。
這本書的散文都寫得很好,只是一次性讀下來體驗并不好。散文可讀性沒有小說強,還是不適合一次性讀太多,偶爾讀一兩篇,估計印象會更深刻,時讀時新。
《生活是很好玩的》讀后感2
很喜歡的一本書,是汪曾祺先生的《生活是很好玩的》。
最早接觸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是初中語文課本上的一篇散文——《端午的鴨蛋》。里面印象很深的一句話是:“我對異鄉(xiāng)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讀起來頗有幾分俏皮可愛。那時起,便覺得作者是個好玩的人。
《生活是很好玩的》里面收錄了篇幅不一的散文隨筆,有汪老的美食感嘆,有人間草木的細致描繪,還有內(nèi)容豐富的游記。全然就是一幀幀生活畫面,嵥榈臅r間,隨手翻翻,也覺得滿足。
汪曾祺先生是我很敬畏的一位作家,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我都覺得他是個有趣的老頭子,不是懷揣崇拜之情而小心翼翼的閱讀,而像是懶懶的坐下來同他喝茶聊天。先不談他遣詞造句的功夫,也不說什么華麗精美的詞藻,就看那些簡單又接地氣的標題,比如《草木蟲魚鳥獸》,一題提到所有內(nèi)容,真印證了書名中的“好玩”二字!
生活的確好玩。何為生活?我的理解是“生動地活著”。生活難免失意,命運也時常捉弄人,但我們終究還是走過來了。每每冒出消極念頭,宛如陷入一個巨大的深淵,但生活就是那樣,它總會在絕望壁上生出新芽,我們得接受它,然后愛它。我們從小就被教育“不向命運屈服”“頑強的活著”,學習過不計其數(shù)的名人事例,但悲傷一旦涌來,多數(shù)人不可能做到積極面對。于此,我認為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好玩之處很有必要。也許那些閃閃發(fā)光的美好是一首歌,一本書,一個擁抱,又或者是一碗暖胃的濃湯。我們應該記得這些,在失落孤獨的深夜,在記憶中溫暖自己。就按照自己舒服喜愛的姿態(tài),活著,生動地活著,生活的意義本該如此。
汪曾祺先生在文中寫道:“我們有過各種創(chuàng)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焙唵、卻有力量的一句話。坦率來講,曾經(jīng)我在不順意面前一直很悲觀,那些消極的情緒會在腦海中不斷發(fā)酵,最后又逼得自己愈發(fā)難過,二話不說就有止不住的眼淚。甚至是一場普通的數(shù)學周考,就足夠讓我深陷泥潭,那樣的我簡直可憐又可恨。也許是青春期的鋒芒,敏感脆弱的神經(jīng)時常在某個瞬間崩潰,接著便淚流不止。如何堅強?我悶悶的想著,覺得生活的惡意真大。猶記得朋友發(fā)來的短信:“扛下來我們就贏了”。總有那么一瞬間,那顆心慢慢成長起來。何不快活的活著呢?咬咬牙,我們就贏了。我不知道未來會如何,倘若我真的學會了坦然,我相信那句話有著關鍵作用。
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正是新年。天氣變得溫和起來,年味正濃。原本打算規(guī)規(guī)矩矩的寫篇讀后感,卻不知不覺追憶起了過往,有點兒違和感。感謝你能耐心看完一個不成熟女孩的生活感受,十六七歲的年紀,正慢慢走向社會,走向未來。
我已理不清曾為了多少種理由傷心過了,但我相信,現(xiàn)在的自己,正努力的去接受生活,并且熱愛生活。
畢竟,生活是很好玩的嘛!這是這本可愛的'書帶給我最大的成長。
《生活是很好玩的》讀后感3
最近在看汪曾祺的《生活是很好玩的》這本書。
在新華書店是因為書名吸引了我。拿回家后打開被其中的一段人物描寫深深打動,那文字真好,仿佛書中的人物就站在你的面前,栩栩如生。
原文是:老人七十八歲,看起來不像,頂多七十歲。氣色很好。他經(jīng)常戴一副老式的淺茶晶的養(yǎng)目鏡——這幅眼鏡大概是他身上唯一值錢的東西。眼睛很大,一點沒有汪混濁,眼角有深深的魚尾紋。跟人說話時總帶著一點笑意。眼神如一個孩子。上唇留了一撮疏疏的胡子,花白了。他的人中很長,唇髭不短,但是遮不住他的微厚而柔軟的下唇。相書上說人中長者多長壽,信然,他的頭發(fā)也花白了,向后梳得很整齊。他常年穿一套寬大的藍制服,天涼時套一件黑色粗毛線的很長的背心。圓口布鞋,草綠色淺襪。
作者因為每天坐公交車,這位老者家就在他等車的地方,所以作者就從開始觀察他到深入了解他。也就引出這本書的第一章節(jié),叫《鬧市閑民》。本章節(jié)描寫出在北京這座鬧市中有這么一位生活非常優(yōu)閑的老人,他有老伴和兒孫但不去和他們居住,說“亂”。他生活非常簡單,一日三餐面條饅頭。但他做的面條可是非常精致,用一根削細的筷子把稀面順著碗口“趕”進鍋里。他拔的魚兒不斷,一碗一根。而且粗細如一。
這段文字也讓我印入腦海,作者用仔細的觀察,把一個在鬧市生活的老北京簡乏味的一日三餐寫的如此生動。大家就是大家,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