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讀后感范文(通用11篇)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jié)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我們?nèi)绾稳懽x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儒林外史》的讀后感范文(通用11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1
暑期,我有幸讀到了一本好書——《儒林外史》,這本書與我以前讀過的小說不同,其他的小說都有一個明確的中心,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都是圍繞這個中心展開的,一般全書只有一個大故事為框架,而《儒林外史》不同,它全文由許多個小故事組成,而中心則是為了揭露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
我在細細體會這本書后,發(fā)現(xiàn)其中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有兩個故事,一個是王冕棄官,另一個是范進中舉。
王冕自幼出身貧寒,兒時替人放牛,僅憑他自學成才。但他畫畫卻畫的十分靈動,然后漸漸有了名氣。他的脾性安然被安陽的韓性聽說,覺得他與眾不同,將他收作學生,王冕于是成為了博學多能的儒生。但沒有想到的是屢次應試不第,于是將舉業(yè)文章再不上心。后有人邀請他做官,卻被推辭。不過他一生同情人民、譴責權(quán)貴、輕視功名。與《儒林外史》后文的不少人形成鮮明對比。
而另一個范進中舉的故事,雖然這是大家初中就學過的的故事。但再次讀時仍給人留下無限感慨。范進中舉前家里窮得沒有米下鍋,抱著一只老母雞去集市上賣。當?shù)弥约褐信e的消息時,竟然喜極而狂,變成了瘋子,最后岳父胡屠夫打了他一巴掌,才使他恢復了清醒。
這時候,當?shù)氐泥l(xiāng)紳等有頭臉的人物都對他刮目相看,有送房屋的,有送財產(chǎn)的,范進的生活就立刻發(fā)生了變化。而其中范進岳父胡屠戶的轉(zhuǎn)變,更讓人看到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在當時對平民百姓的影響之大,毒害之深。
王冕和范進對科舉的不同態(tài)度相對比,無不寫出了封建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性。就像《儒林外史》開頭說的所說的一樣:功名富貴無憑據(jù),費盡情緒,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
《儒林外史》中涵蓋了得意或者失意的科場舉子;清廉或者貪腐的官場老手;逃婚的才女,納妾的鹽商;冒牌俠客,水貨隱士;找不到心上人的世家子弟,尋不著老父親的孝順兒郎;騙吃騙喝的書生,坑蒙拐騙的江湖游士等,作者反映了當時世俗風氣的敗壞。
有人評價說道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諷刺當時的八股分子和官僚及封建社會,添加了一些正反面人物進行對比。正面人物的劃分線主要在于保持著應有的道德品格,而反面人物則是那些整天憑著官位欺壓百姓,并且不學無術(shù)的官僚以及那些只知鉆研儒學、推行正道其實卻把道德品質(zhì)封存的儒士。然后作者敏銳地捕捉人物瞬間行為,把對百年知識分子命運的反思和他們瞬間的行為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使諷刺具有文化容量和社會意義。
好書使人明理,作為當今新時代的中學生,我為國家有著公平的高考制度而自豪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2
吳敬梓是清朝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文學素質(zhì)十分豐富。他學習認真、刻苦,頭腦聰穎,不讀死書,但卻屢次科舉不中。出身于清朝的他,潛移默化地對那個時代的親身感悟,這也是他能成名的原因之一。
提起《儒林外史》,我的第一個反應便是被扣上“吝嗇”這個別名的嚴監(jiān)生。
兩年前的一節(jié)語文課上,老師手捧著課本,邊來回踱步邊瞄著課本,照著一行一行字念著。教室里,我們聽著老師講解的吳敬梓描寫的嚴監(jiān)生,時而交頭接耳談論,時而捧腹大笑。依稀記得老師在點評嚴監(jiān)生的片段時提到過,本文字里行間,每句話,每個神態(tài)描寫、動作描寫都能體會出嚴監(jiān)生吝嗇的性格,但全文都沒有出現(xiàn)過“吝嗇”二字。
這幾天又去回味一遍《儒林外史》,我便對它有了一個更深刻的了解。再去品味嚴監(jiān)生的片段,也不難想象為何會出現(xiàn)這樣一番場景了。
嚴監(jiān)生在臨終之際,伸著兩根指頭就是不肯斷氣,不為錢,不為地,就只是為了那區(qū)區(qū)兩莖燈草!恐浪費了油。直至趙氏挑掉了一根,他才肯放心,咽了氣。這一個行為實在是讓讀者哭笑不得。文中交代,他家中的谷物多到吃不完,爛在倉庫里了。這種行為往好的方面說可以是節(jié)約,但更好的表達方式應為“吝嗇”,似乎更合理。
吳敬梓靠一行行生動的文字構(gòu)造成一個個活靈活現(xiàn)的畫面,為了一盞燈莖,他居然始終不忍這么咽氣,讓讀者瞪大了雙眼。
中國的科舉制發(fā)源于隋朝,流傳了好些年。不知多少人,因為一次中榜,頓時將自己封閉了多年的如山般的壓力一股腦全傾倒了出來,為了能選上官而盲目跟隨大眾的腳步必然是錯的。
在如今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又有誰能做到真真正正的清心寡欲呢?人人都在奔著名利而生活著。有時,我們也可以在自己身上尋到嚴監(jiān)生的影子。我一直朝著自己所渴望的目標奔跑,即使目標達成,會不會抱怨,會不會變得貪婪了呢?
書中也有這樣一位人物,開篇的王冕,他也天資聰穎,不愿交朋友,當然也反對世俗,最后逃往山中,隱姓埋名,認為那兒才是所屬他的人生觀點,與嚴監(jiān)生大相徑庭,自然也走了不同的道路。
看一本書,回想其細節(jié),悟出些許道理,繼續(xù)為人生的路添塊小石子。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3
在暑假里,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
《儒林外史》是我國一部著名的古典長篇小說,它通過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反動統(tǒng)治的罪惡和虛偽。
小說的作者運用了周進和范進等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還運用了多種排比,比喻等的修辭手法,他用辛辣的筆觸,揭露了一群統(tǒng)治者的腐朽和虛偽。集中概括,典型地再現(xiàn)了生活的真實,揭示了他們的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惡。
我讀了這本書,我體會到:我們長大后,不能想書里的這些貪官一樣,收取錢財,幫人做事,也不能整天游手好閑,要努力工作。我們要想飛將蕭云仙一樣,為國家奮斗,要與時俱進,科教興國!自己要清正廉潔,公私分明,以身作則。我們現(xiàn)在要努力學習,將來為祖國出力!
我還通過作者的修辭手法和好詞好句中體會到:文學可以讓我們陶冶情操,加強修養(yǎng),使我們成長道路上充滿陽光,并且使我們成長道路上充滿陽光,并且滋潤我們的心靈。文學是比鳥飛的還遠的夢想,比花開得還美的情感,比星閃得還量的智慧,是我們到了一百歲還忘不掉的信念。文學可以豐富我們課余生活的同時提高文學功底,鍛煉文字駕馭能力,使我們更聰明。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4
《儒林外史》把鋒芒射社會——寫秀才舉人、翰院名士、市井細民,而且是客觀的、寫實的,此刻讀來,仍感嘆不已。
在當時認為舉業(yè)高于一切,于是讀書人便死作那些八股文,認為只要有了功名,便高人一等。于是隱藏在這種心理背后的丑態(tài)被折射了出來,君不見那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胡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但是當他們考取了功名,真正為老百姓做事,當一個好官的又有幾人呢?進士王惠被任命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詢問當?shù)氐闹伟,不是詢問黎民生計,不是詢問案件冤情而是查詢地方人情,了解當(shù)赜惺裁刺禺a(chǎn),各種案件中有什么地方能夠通融;之后定做了一把頭號的庫戥,將衙門中的六房書辦統(tǒng)統(tǒng)傳齊,問明了各項差事的余利,讓大家將錢財歸公。從此,衙門內(nèi)整天是一片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衙役和百姓一個個被打得魂飛魄散,睡夢中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條卻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朝廷考察他的政績時,竟一致認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員”。但與他們相比開頭出現(xiàn)的王冕,中間出現(xiàn)風四老爹,結(jié)尾出現(xiàn)四大奇人。他們?nèi)菦]有任何社會地位、游離于統(tǒng)治秩序之外的平頭百姓。他們的冰清玉潔、古道熱腸、淡泊明志,都與丑態(tài)百出的儒林和官場構(gòu)成鮮明對照。
而那些有錢的財主們卻又為富不仁。貢生嚴致中是橫行鄉(xiāng)里的惡棍。他強圈了鄰居王小二的豬,別人來討,他竟行兇,打斷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處訛詐,沒有借給別人銀子,卻硬要人家償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說成是貴重藥物,恐嚇船家,賴掉了幾文船錢。嚴監(jiān)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著弟媳過繼他的二兒子為兒子,謀奪兄弟家產(chǎn),還聲稱這是“禮義名分,我們鄉(xiāng)紳人家,這些大禮,卻是差錯不得的”。
這林林總總的丑態(tài)也正說明了清朝黑暗統(tǒng)治下士大夫階層的墮落與無恥,政治的罪惡與社會的腐敗。幾百年后的這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為貪官污吏的卑鄙丑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后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5
最近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書中的英雄好漢令我敬佩不已。
《儒林外史》這本書共有五十六回,寫了近四萬字,描寫了近兩百個人物的故事。這一整本書以寫實、諷刺和批判性的筆調(diào),寫出了許多文人在科舉制度傷害下的悲摻命運。在這個制度下士子文人性格扭曲,靈魂變得丑惡。他們可笑、可悲的虛偽與罪惡。同時,作者也熱情歌頌了善良、公正與善良的人物,寫出了作者對自己改良社會的美好理想。
書中,有些人和事總是讓我無法忘懷。如范進,周進對做官如癡如醉,結(jié)果被折磨得人鬼難分。但中舉后,他們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迅速上升,當了大官,別人對他們也越來越好。
其中有個叫匡超人,原先是一個很純樸的青年,但是中了八股文的毒害以后,很快就墮落為一個坑蒙拐騙,甚至是出賣自己靈魂的惡少。其實,文人一旦中舉成功,便會有許多人墮落為貪得無厭,毫無廉恥的貪官污吏和土豪劣紳。
這本書運用了諷刺的修辭手法,通過傳神的描寫,把要諷刺的對象或明或暗的變現(xiàn)出來,讓我們讀者去細細品讀。作者只用了三言兩語,就能把一個人的形象,性格,栩栩如生的描畫出來。
另外,我建議你們?nèi)タ纯础度辶滞馐贰罚タ纯簇澒傥劾舻南聢,去看看吝嗇的嚴監(jiān)生、陰險刁滑的嚴貢生······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6
吳敬梓(1701~1754年),字敏軒,號粒民,清代小說家,安徽全椒人,是這本書的作者,他完美諷刺了當時的社會,是當時社會的一面當時封建的照妖鏡,他通過對封建文人、官僚豪紳、市井無賴等各類人物無恥行為的真實生動的描寫,深刻揭露了行將崩潰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并涉及了政治制度、倫理道德、社會風氣等等。這本書是當時諷刺的精品,同時也奠定了后來諷刺文體的發(fā)展
魯迅說"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于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這是一本很棒的書,這本書的意圖清晰,人物刻畫的深動形象,無不顯示出了他們最深處的黑暗心情。就如王冕棄官隱居,匡超人的背棄遺訓混官場,周進對于仕途的情有獨鐘,范進中舉等等。
王冕是個農(nóng)民出身的放牛娃,他憑借聰明好學,但他從未踏入仕途,不被功名利祿所煩惱,憑借著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孝敬母親自食其力,當他得知朝廷要他做官時,他逃進了會稽山隱居,因為他知道任何一個人,無論是什么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與活動,只能做一名沒有靈魂的奴才了。他最終成了一個磊落瀟灑的人。
這個故事就非常顯而意見諷刺了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氣氛,做官就沒了靈魂,變成了會動的行尸走肉,這里的許多故事講述了清朝科舉制度腐敗、八股文考試弊端百出,可以請人考試,可以行賄,可以冒名頂替,書中也有這樣的描寫。
這本書,直接暗示了清朝要滅亡的局勢,在文字獄的鎖定下,吳敬梓仍然發(fā)表了這本書,相信這本書會流傳更久。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7
“人生南北多歧路,將相神仙也要凡人做……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如何處”。這是作者吳敬梓先生的著作《儒林外史》的引首詞。詞中抒發(fā)了作者功名富貴誰能看破的感慨。
在《儒林外史》這本書中,作者入木三分地刻劃了一些備受科舉制度摧殘的“讀書人”和一大批不學無術(shù)、道德敗壞卻自命風雅、裝腔作勢的所謂名士,也滿懷熱情地描繪了一些潔身自愛、崇尚禮樂、襟懷沖淡的真儒賢人。表達了作者對科舉制度的否定,對官僚集團厭惡,封建禮教的憎恨,對人民群眾的同情。
這本書仿佛將我們帶回那黑暗的時代:明朝時期,一群“讀書人”為功名富貴,不顧一切地去“奮斗”,最終逐漸在黑暗社會中腐蝕,例如五十多歲仍在應試的范進。50多歲僅是個童生,家中窮苦不堪,12月的天氣還穿著單衣服,"凍得直發(fā)抖"。范進在幾十年應試不中的情況下,由于主試官周進的抬舉,應試及第。他喜不自勝出現(xiàn)了癲狂狀態(tài)。
我為這位人物感到遺憾。他是一個熱衷科舉,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層知識分子。他將自己的青春年華全耗在科舉上,將中舉取得功名利祿當作唯一的奮斗目標,幾十年屢試不第,也不愿從事勞動養(yǎng)家糊口,其靈魂完全被科舉的鎖鏈縛住了。范進中了舉,雖然物質(zhì)富有了社會地位提高了,但其靈魂完全被科舉毒化了。我對此表示不解:他們讀書,到底是為了什么?為名?為利?這些答案在當時都是對的。他們目光短淺,又好名好利,功名就成后只知享樂,不思進取,已經(jīng)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了。
說到范進,我想到了一位截然不同的人物——周恩來先生。在他的讀書時代,有一天,校長問大家為什么而讀書。同學們的答案眾說紛紜。校長又讓周恩來回答這個問題。周恩來回答道:“為中華崛起之而讀書。”
在我看來,周恩來先生是一位志向遠大,熱愛祖國,又勤奮的人。有像他這樣的人,中華何愁不崛起呢?
不過,《儒林外史》中,有一位人物王冕,他性格恬淡,遠離功名,天性孝悌,才華橫溢,相比于那些“讀書人”而言,這是一個兼俱真儒士和真名士精神品格的理想人物。
這個人物總算是給了我一些慰藉。因為在“池塘的淤泥里”,仍有幾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王冕就是其中之一。盡管他沒有遠大的志向,讀書也是為了充實自己,但從品質(zhì)來講,他還是一面很好的鏡子。
話說回來,什么東西讓“讀書人”如此癡迷?就是它——科舉制,一個從隋唐時期只是為了尋找更多的人以治國,到明朝成為“讀書人進步的階梯”,這其中的本質(zhì)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在我看來,這種制度所形成的“官本位”怪圈就像一個大泥潭,進去就很難再出來了,就連現(xiàn)代人都不一定。幸運的是,這種制度早已廢除。現(xiàn)在,我國是應試教育,讀書是為了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特長,考試是為了更好地鞏固知識。
“記得當時,我愛秦淮,偶離故鄉(xiāng)……從今后,伴藥爐經(jīng)卷,自禮空王”。結(jié)尾詞帶給了人們無盡的遐思,也給看完這本書的讀者帶來無盡的思考……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8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所有的付出都渴望回報。
科舉制度?它本來是一個為了選取更多人才,讓讀書人公平競爭才存在的平臺。可是它始終抵不過世俗的污染,它變成了大家不再熟悉的樣子,變得不再公平,而是權(quán)貴們發(fā)表個人喜好的舞臺。那時的人們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可是就算是這樣依舊有很多人不顧一切的踏上這條不歸路,他們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中舉上,即使這可能是一場永遠沒有回報的付出,他們這一路走來真的不容易,在通過科舉考試的路上,有太多的艱辛和汗水,是我們無法體會的,但是在《儒林外史》里有這樣一群書生,他們不服輸有著堅強的意志,勇敢的追逐著自己的夢想。
范進呢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別人都是十年寒窗,可他呢用了五十年的時間,每天都在學習,好像在他的世界里就只有學習和中舉這兩件事,就再無其他?墒撬目嘧x也是建立在家人的奮斗上的,在他讀書的時候,他的親人們過著連米飯都吃不上的日子,他從一頭黑發(fā)讀到兩鬢斑白,可是科舉制度它沒有感情,也許你的文章寫得很好,但是每個考官他們都有不一樣的愛好,也許這次你的文章寫得符合這個考官的胃口,那么成功的可能就會是你,但是范進他從來都沒有想過,他是拿著自己的一輩子在跟科舉制度做斗爭,如果輸了,那苦日子就會是遙遙無期的,在他沒有成功之前,所有人都瞧不起他,即使是低身下氣的去求別人,也不一定會得到好臉色。也許在考場上你的文采高于他人,但是沒有賞識你的伯樂,或許更多的會是貪欲錢財?shù)呢澒,范進他考了五十年,失敗了無數(shù)次,每一次考試他都是在和命運做斗爭,成功了就是無限風光,“一人得到雞犬升天”,好在范進他還是幸運的,在人生這場漫長的賭注里,他終于贏了,他中舉了,本來這是一個令人高興的事情,可是范進他卻瘋了,可能在常人眼里這是一件很怪異的事情,可是也就在于你能看到多少真相,中舉后瘋了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就恰恰透露出了,科舉制度對這個時代的影響之大,它毀了很多人的人生,很多個本該幸福的家庭,它是這個時代的敗筆。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它們鉗制了人們的思想,使人們成為了學習的機器,那樣麻木,沒有夢想。
所以啊,不管遇到多少困難,都要堅強點,耐心點,總有一天,你承受過的痛苦會有助于你,生活從來不會刻意虧欠誰,它給你一塊陰影,必會在不遠地方撒下陽光。
總有一天,你會站在最亮的地方,活成自己最渴望的樣子。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9
同一本書,在不同的年紀閱讀,會有不同的心得體會。
初讀《儒林外史》,折服于它用饒有詩意、卻又不引經(jīng)據(jù)典,平直近乎白話的語言寫出了讓人忍不住想要一讀再讀詼諧多諷的故事,短短不過300頁,卻道盡了千面人物、百態(tài)世事,于平地起驚雷,在小處見性情。
都說這是一本極具諷刺意義的小說,但如今再一次重溫,對這300頁紙張描寫的人生百態(tài),卻是莫名蕭索、惶恐。是誰造就這一切!
無論你是文士豪杰、酸儒奸佞,還是風流才子、絕代佳人,無論是王冕歸最終隱山林、范進最終考中舉人、還有守財奴的嚴監(jiān)生,在書結(jié)尾都逃不過黃土蓋頂、往事散盡的結(jié)局。這樣相同的終局,讓我們不禁懷疑平生所堅持的信念,認定的真理,遵循的規(guī)矩又有何意義哪?我們的一生如何行事又有何區(qū)別哪?
在懷疑中,書中的人生歲月如江河將我淹沒,浮游在時光長河,書中一幕幕的過往在眼前浮現(xiàn)。來到時間長河的終點,回望過去種種,對這變換的歲月又有了新的理解。這樣的生活真的沒有區(qū)別嗎?但是如若沒有遲先生對賢人吳泰伯的感念,如何會有泰伯祠?又如何會有同代才俊對賢人的傳承?蓋寬又去哪里想起遲先生、虞博士一代文人的風骨!想來區(qū)別還是有的。
將自己置于時間長河來思索自己所作所為,會發(fā)現(xiàn)人的一生不可能獨立存在,我們所作所為都將產(chǎn)生影響,而這些影響便是我們存在的價值。為自己可以決定的事情深思熟慮,預見它的每一種可能,不再去思索虛無縹緲的意義感,然后好好選擇,畢竟選擇無好壞,結(jié)果卻有天差地別。
“都說時尚是一種輪回,其實文學也是一種輪回,我們現(xiàn)在感嘆依賴于微博、朋友圈里精美的感言,如今想來也不過是前人玩剩下的而已。不如我們就拿前人的選擇和最后結(jié)果當做我們行事參照,盡力做好自己當下的每一個決定。”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10
“功名富貴無憑據(jù),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
對《儒林外史》感興趣是從課文《范進中舉》開始的。落魄時哈腰點頭,中舉后瘋癲失魄,為昏庸無能。范進其人。
八股取士造成知識分子思想死板腐化,不懂變通,曲解古經(jīng),為官后不恤民情,底層生活困頓貧乏!度辶滞馐贰氛媸敲鑼懥撕靡环髑屣L俗圖!
有言道“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大抵是“寒窗十年苦”苦慘了,文人學子紛紛走上上路,謀取暴利。在商賈中更是形成了“重利途,甚于重名。子弟之佼秀者,多入貿(mào)易一途,其次寧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讀書應試”之風。深刻人心的士農(nóng)工商概念漸漸動搖。
吳敬梓對于這些人大抵都還是不喜的,評道:“資性蠢愚,心術(shù)卑鄙,貨利聲色之外不知其他!惫γ疸y終歸是水中之月、鏡中之花,縹緲虛無轉(zhuǎn)瞬即逝?尚蓢@,竟有無數(shù)儒生于此泥足深陷不可自拔。
文人經(jīng)商求利本無錯,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牟利也要有底線,有道義,如孟子言“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道德淪喪、唯利是圖,君子之風蕩然無存、市儈之氣泛濫成災便是萬萬不可。
奢靡放縱的宋為富,賄賂權(quán)貴,欺壓百姓的方鄉(xiāng)紳,不學無術(shù)、裝模作樣的景蘭江、支劍鋒,吝嗇至極,毫無半點文人之氣的胡二爺便是萬萬不可有的儒林敗筆。
吳敬梓筆力深厚,一桿筆好比金錯刀,字字珠璣句句見骨,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把唯利是圖披著君子外衣的“小人”刻畫的惟妙惟肖。但愿如今無人如此,知曉那水中月?lián)撇恢,鏡中花摘不得的道理。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11
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精彩的中國古代長篇小說——《儒林外史》,這本書是清代吳敬梓所作,是中國古典諷刺小說的佳作,魯迅認為它思想內(nèi)容“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書中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刻畫了形形色色、各行各業(yè)的人,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兩個人——王冕、范進。
在元朝末年有一個叫王冕的人,他七歲時父親去世了,他用放牛賺的錢托人買畫畫用的工具和顏料,在荷花池邊自己學習畫荷花。漸漸地他的畫技越來越好,十二歲時王冕出名了,好多人來請他去做官,可他不求官也不求名,全都一一回絕了。在他母親去世后,他遵循母親的遺言,不肯出去當官,最終歸隱山林。
我最欣賞王冕不與貪官同流合污的氣節(jié),我喜歡正直的人,因為如果現(xiàn)在的律師、警察、法官不正直、顛倒黑白的話,那這個世界就會混亂。如果商人不正直,賣假貨、虛抬價……那我們就買不到貨真價實的物品了。
還有一個叫范進的讀書人,他從二十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在三十多年里,他參加了二十次的科舉考試,終于考上了舉人,結(jié)果卻歡喜得瘋了。面對考試,考生應該盡最大的努力,但是要做最壞的打算,可是范進卻一心想當官,并且這種欲望持續(xù)了三十多年,所以一朝中舉,因為太興奮以至于瘋了。
我認為科舉考試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它給了平民一條升官發(fā)財?shù)穆,壞處是如果一輩子都沒考上的話,那就白白浪費了一生。古代的科舉考試就如同現(xiàn)在的高考,不同的是,在階級分明的古代社會里,科舉考試是寒門子弟的唯一出路;而在平等開放的現(xiàn)代社會里,高考并不是我們成功的唯一選擇,我們還可以經(jīng)商、搞發(fā)明或者學習一些技藝,無論你從事怎樣的工作,只要堅持努力,就一定會成功。
王冕、范進所處的時代,社會制度很落后,人們的生活非常困難;現(xiàn)在社會制度在進步,人民的生活也很幸福,所以,珍惜現(xiàn)在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范文(通用11篇)】相關(guān)文章:
《童年》的讀后感范文(通用10篇)05-23
《童年》的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05-23
童年的讀后感范文(通用7篇)03-19
巴金的《家》讀后感通用范文4篇02-22
童年的發(fā)現(xiàn)讀后感范文(通用5篇)03-10
《平凡的世界》讀后感范文(通用10篇)05-12
《童年》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05-21
童年讀后感范文(通用7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