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天堂日韩,中文字幕18页,天天伊人网,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

時間:2021-11-23 10:49:23 讀后感 我要投稿

關于《百年孤獨》的讀后感(精選22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于《百年孤獨》的讀后感(精選22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于《百年孤獨》的讀后感(精選22篇)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1

  對科學的誠愛,對情人的瘋愛,對生活的濁愛,對家族的任愛,幾代人,一直努力著,追尋著那個時代的自己,為想要的東西,或生或死,到最后,一切卻又回歸到原始的起點。

  請及時的享受當下生活的點點滴滴,因為生活一直在繼續(xù),只是走著走著,有些人回到了原點,有些人走到的峰頂,有些人還繼續(xù)走在前往或者回去的路,那又怎樣,不論發(fā)生什么,路還在我們的前方,請繼續(xù)走下去。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xiàn)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zhèn)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云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xiàn)實與虛幻,展現(xiàn)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

  故事也很簡單,但是幾代人加起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情感很簡單,但是幾代人加起來就不是簡單的情感。

  閱讀之后,生命到底是什么?信仰又是什么?沒有人會告訴我們答案,我也不能給自己一個確切的答案,活著,好好的活著也許就夠了!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2

  自6月7日晚開讀范曄譯本《百年孤獨》,經過10余天睡前醒后的臥讀,今日晨終于通讀一過,也算了卻了多年的夙愿——終于讀過《百年孤獨》了,否則,在文化人面前怪沒面子的,哈哈,好在老張周圍文化人屬稀有動物。

  書是讀完了,想談點什么卻難,因為老張不是評論家,更不諳翻譯之道,不過,話還得從譯文說起。范曄先生青年才俊,不過文筆卻非常老到,這其中也許就有譯不下去時狂讀白先勇的“金大班”等中文經典作品之功,總而言之,譯文的“雅順”應該是老張能夠一氣讀完這部作品的重要原因。于老張而言,第二個原因恐怕就是書籍的裝幀與印制比較合乎老張的口味,套封魔幻、內封素雅,傳統(tǒng)大32開精裝,字體大小適中,書簽令老張喜愛有加,既便于閱讀,閑暇還可享受一番,哈哈,老張也許是過于看重形式了,但個人喜好沒有辦法。正是基于上述兩點,老張才得以欣賞馬爾克斯這部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巨著。魔幻現(xiàn)實主義,這名字起得真正科學,或者說是很真理。歷史和現(xiàn)實,人世和它世,真實和虛幻,分不清、辨不明,剪不斷、理還亂,百年的孤獨融匯始終,馬孔多小鎮(zhèn)的興亡也貫穿始終。或許還有什么更深層次的寓意,老張領會不了,至今連到底寫了老奧家?guī)状艘矝]有理清。但這并不妨礙閱讀,照樣還能讀得津津有味,或許這正是名著的魅力或者說魔力。上海譯文黃錦炎等先生譯本各方面都很好,但老張一直未能通讀,今日想來也許有年齡的原因,年輕匆忙,很難在一個點停留過長時間,小張沒讀的書只能留待老張了,哈哈。人與書,有沒有緣、有沒有分、有沒有緣分,或許冥冥之中早有定論,這個說不好,不好說,只好不說也罷。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3

  上學期本著練習英語的目的艱難地讀了三章左右的英文,放寒假回來因為耐心有限又找了中文版來讀,這樣一本書,讀起來感覺沒有什么目的性,作者看似忙碌地在敘述這個家族的故事傳說,再加上奇幻的,甚至有些奇異的想象,總是很有畫面感,腦中不停地閃過一幅幅插圖。在這樣的想象里,短短一百年似乎描繪了太多的東西,比如數次的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帶給馬貢多的變化,帶給人們的變化。特別是讀到火車來到馬貢多,帶來的各種近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成果,莫名地使我想起了倫敦奧運會開幕式地表演,那種文字描述的忙亂和新興事物拔地而起的迅猛如出一轍。(奧運會開幕式煙囪拔地而起,舊時代的農夫被趕走那一段)

  全書的內容真的很豐富,雖然我一直不喜歡一本小說帶有太多的東西,但《百年孤獨》給我的感覺完全不同,就像作者在說:“嘿,我也不想寫這么多,所以我們還是一筆帶過吧”,作者平靜地在講故事傳說,卻已讓人浮想聯(lián)翩,這些東西不是作者強安上去的,而是故事傳說本來就有的,特別是在這樣一個世界里的故事傳說。

  因為前面讀了兩次,這樣關于“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故事傳說就很有印象,他能自己經過研究發(fā)現(xiàn)地球是圓的,他的冒險精神和專研精神讓人記憶深刻。在不知道整個故事傳說的脈絡的時候,我以為他會被隔離在文明的邊緣,我就對旁的人講,這樣一個人若是在適當的環(huán)境里(和科技發(fā)展接軌的環(huán)境里),必定是科學研究之奇才。后來慢慢讀下去,百味陳雜,對他最好的評價就是他死的時候有人說的那句:“我來參加國王的葬禮!”,他的確是這個孤獨家族的國王。

  說到孤獨,叔本華說:”人生的空虛不在于人的孤獨,而在于心的寂寞“,這個家族里的人似乎都是這樣,輾轉反側,都沒有一個人得到內心的充實(可能第四代里的蕾梅黛絲是個例外,這里我沒看懂)

  讀這本書,我感覺不用帶著主觀的色彩去讀,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有發(fā)光的地方,但同樣又沒有人是完人,可憐可悲可敬可嘆,可是你又沒有時間去感嘆,作者拖著你一路小跑,于是你看他們的故事傳說,時光在字間穿梭,這樣一個人的形象會在你的心理不斷地完善起來,但同時你又看不清楚,看不真切。這也許是我閱歷不夠的原因吧,所以說:似懂非懂,還得交給時間來琢磨。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4

  孤獨是很多人都害怕的,何況是百年孤獨。出于對書中內容的好奇,我翻開了這本書。看完這本書后,感慨頗深,如果有時間,建議大家也可以看看,接下來寫寫我的個人感受。

  其實這本書,我一共看了三遍,才慢慢的理清其中的故事關系及人物關系,也從中感悟到了很多的東西。作者采用的是倒敘的描寫方式,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其實,每種書不管是采用什么樣的寫作方式,只要我們認真的投入,我相信也是一定可以真正的感受到作者的所思所想!栋倌甑墓陋殹愤@是本書是有實際的創(chuàng)作背景的,哥倫比亞爆發(fā)的內戰(zhàn),政客們的虛偽,統(tǒng)治者的殘忍,及民眾的盲目,作者通過寫家族之間彼此沒有溝通,沒有信任,整個家族充斥著孤獨的精神,在作者的筆墨下,一個個人物性格鮮明。

  《百年的孤獨》顯然是作者對當時所處環(huán)境的一種感受的描寫,他希望整個國家是團結的、美好的、和諧相處的,在作者的眼里,其實所謂的孤獨就是不團結。

  《百年的孤獨》通過對一個家族的興衰史進行描述,從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的過程。這本書描寫了一個家族的七代人,馬貢多文明的創(chuàng)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chuàng)了馬貢多的繁榮。他們夫妻倆想要與外界相連,于是想要開辟一條通往外界文明之路,遺憾的是他卻被綁在了樹上,幾十年后他死在了那顆樹上,馬貢多文明也一同死去。之后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后、保守直至沒落。于是,書中結尾是: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群螞蟻吃掉。

  整本書讀下來,再結合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的良苦用心,雖然書中的內容是虛構的,但是書中的史實是真實的,作者的內心希望國家和平,人民群眾可以團結起來,沒有斗爭。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5

  在拉美文學百余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過許多不同的流派,這些流派都深深的改變了世界文壇。而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則以其對現(xiàn)實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訴說,開創(chuàng)了魔幻現(xiàn)實主義這一文學流派,而作者也因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剛剛開始閱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作品中有兩處奇怪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復出現(xiàn)和相同怪事的重復發(fā)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xù)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fā)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爾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里亞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chuàng)始人阿爾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后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的身上反復的發(fā)生著。聯(lián)系到作者的創(chuàng)作年代和生活環(huán)境,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象征了什么。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文明的出現(xiàn),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zhàn)的爆發(fā),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fā)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爾孔多的鄉(xiāng)村中。把布萊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后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后說:“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歷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歷史是重復的,拉美的發(fā)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jié),故事的發(fā)展更是令人費解。當你讀完他,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復。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6

  《百年孤獨》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馬爾克斯的代表長篇小說,是一部充滿神奇與狂歡的歷史鴻篇巨著,被后人譽為“魔幻小說界璀璨的明珠”。

  在文學界,一直把《百年孤獨》奉為瑰寶,我很早就知道它是一本享譽世界的文學名著,也早早買下來準備細細品讀,第一次看了十多頁,就被里面龐雜的家庭系統(tǒng)和不斷重復的人名繞得頭暈目眩,后又斷斷續(xù)續(xù)翻看了幾次,可能是浮躁,也可能是因為“書非借不能讀也”吧,我終沒一氣呵成,只好忍痛束之高閣,但又時常惦念著。今年五一,我重拾舊夢,靜心研讀,那匪夷所思的故事,魔幻離奇的筆法,性格鮮明的人物,樸實無華的語言都強烈的吸引了我,雖然書中驚濤駭浪,但讀完最后一個字合上書本時,我反而感到了內心的平靜。

  那《百年孤獨》究竟講的是什么故事,給我?guī)硎裁磫⑹灸兀?/p>

  馬爾克斯以神來之筆,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坎坷命運,描繪了哥倫比亞農村小鎮(zhèn)馬孔多從荒蕪的沼澤中興起、發(fā)展、鼎盛到最后被一陣旋風卷走而完全消亡的一百多年的圖景,巧妙地把現(xiàn)實生活和虛幻宗教色彩、神話故事糅合在一起,既氣勢恢宏又奇幻詭麗,既曲折離奇又驚世駭俗。

  馬爾克斯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長期生活在自我封閉的孤獨中,甚至新出生的孩子都帶有家族特有的孤獨,盡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于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tǒng)一起來,最后均以失敗告終,所以家族中多數人最后的結局是陷入不能自拔的孤獨中退化。

  在小說《百年孤獨》中,唯一保留著親情的是母親烏爾蘇拉,烏爾蘇拉支撐著整個家族,關心著兒女們的成長。她斥責欲殘忍槍殺戰(zhàn)友的兒子,憤怒地用鞭子抽打濫殺無辜的孫子,不顧一切去探視臨刑前的兒子……她對所有的人都敞開愛的大門,她恪守博愛的原則,然而,她的愛得不到回應,在冷漠的現(xiàn)實面前,偉大的母愛也顯得蒼白無力,這是時代的不幸,也是悲哀。

  小說的最后,作者讓這個缺少人情味的城市“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是對孤獨的最好定義,因為陰冷的環(huán)境很難孕育生命,只有打破孤獨,復活愛心,世界才會充滿陽光,這是作家對美好未來的呼喚,也是《百年孤獨》給我的啟示。

  在高度文明的現(xiàn)在,電子產品與軟件的發(fā)展,反而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即使待在一個周圍都是熟人的環(huán)境里,卻還要一次次翻看手機才能緩解心中焦慮和無所適從。我們生活在一個極其快捷化、信息化的時代,很多人很忙,以為忙可以擺脫孤獨,卻只是讓孤獨越跟越緊,其實,孤獨是人生的一種常態(tài)。

  當夜色吞噬喧囂的城市,當看著遠處樓宇未息的萬家燈火,孤獨會沒有預兆的來襲,正如馬爾克斯所說“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于生命一隅!睕]有人會喜歡孤獨,但又無法避免,不如釋然,坦然接受生活中的孤獨時刻,學會成長,讓自己變得更加獨立和堅強。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7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作品講述了布恩迪亞一家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傳奇故事,以及馬孔多這個小鎮(zhèn)一百多年以來從興建、發(fā)展、鼎盛及至消亡是歷史,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云變幻的歷史,被譽為“再現(xiàn)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百年孤獨》中的一家七代都是主角。第一代:好奇心旺盛,富于冒險精神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與精明能干的烏爾蘇拉。第二代是為人魯莽大膽,好奇心重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和性格寡淡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等。其余的人也各具特點。一致的卻是“可怕”的孤獨。

  初次看這本書,立刻就被書里面各種復雜的人物關系以及人物名弄得思緒混亂,唯一清晰的是整個布恩蒂亞家族的性格,就如這本書的題目一樣,“孤獨”好像成為了整本書與所有人物的一種基調。整個布恩蒂亞家族,都是不會表達情感的人,他們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與人說話,有的只執(zhí)著于一個目標瘋狂地表達,并不考慮到彼此的感受。他們漸漸地使得整個家族與世隔絕,瘋狂致死。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螞蟻吃掉。雖然他們孤僻,但他們卻有著堅毅的眼光,不經意言敗的態(tài)度,可以用他們獨特的魅力來吸引體態(tài)美麗、性格豐滿的女性。

  我對家族的第一個女性——烏爾蘇拉印象最深刻。但孩子們卻無一幸免地走向孤獨的深淵,擁入孤獨那冰冷無情的懷抱。最后她仍然無法戰(zhàn)勝這種孤獨,死不瞑目啊。她的堅強使我震驚。家族中每一個人都被孤獨蠱惑著,慢慢地走向孤獨,一個個迷迷糊糊地走向孤獨的懷抱。可她并沒有放棄。直到她死,她也沒有放棄要把家人從孤獨那冰冷的懷抱中喚醒,幫助家人掙脫孤獨的懷抱。家族中其它女性也慢慢走向孤獨,只有她一直保持著樂觀堅強的信念。而不是被卷入混亂的生活當中,迷失方向,找不到自我。

  說到孤獨,其實不僅僅是這本書,孤獨在生活中應該是無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么開朗的人都會有孤獨的時候,只是每個人處理孤獨的方式不同。孤獨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卻不能讓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現(xiàn)代都市里,在每天的燈紅酒綠、喧囂繁華之后,人們總會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一種難以抗拒的孤獨。無論怎樣借由其它的活動來抗拒逃避,無論是《百年孤獨》里面那些極端或瘋狂的方式,或是轉換成現(xiàn)實生活中,游戲也好,電視也好,錢也好,樓盤也好:各種各樣的方式,雖然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漸漸也從這每天重復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種感覺,或者說是找不到真實的自己。

  如果說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們認清自己,孤獨時就像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能夠聽清自己的心,能夠在繁華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靜,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聲音,這樣我們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孤獨使得一個人完善,更加有深度與厚度。享受孤獨,享受與自己對話的每一秒鐘,為自己留一方空間。

  很有趣啊,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xù)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沒有人會被綁在樹上直到生命終結……但這一切都發(fā)生在了這個村落里面。現(xiàn)實生活中也不會有家庭反反復復給孩子命同樣的兩個姓名,死者不會因為太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fā)生在了這個家族之中。故事是荒誕不經的,仿佛透過一層教堂彩繪玻璃窺視著一個家庭的是是非非。

  一個人如果沒有孤獨這類東西,就像植物缺少土壤一樣,少了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每樣事物都有它的雙面性。有陽光開朗的一面,也有冷酷無情的一面。加西亞·馬爾克斯的諾貝爾文學獎——《百年孤獨》就是這樣一本書,他向我們展示了孤獨的另一面。

  最令我感動的是奧利弗遇到強盜集團的那段經歷。奧利弗在路上走上了七天七夜,饑餓難耐,疲倦不堪。他遇到杰克一個小偷,杰克把奧利弗帶到了賊窩,小偷們想把奧利弗訓練成一個小偷。但奧利弗受盡折磨也不愿意,逃了出來。讀到這,我心中油然而生敬佩之情。他只有10歲,可他的堅強、勇敢、正義是我們難以相比的!奧利弗承受著痛苦,寧愿過著流浪的生活,也不愿意成為一個小偷。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生命的向往,是支持他前進的力量。

  看似荒誕的一個家族其實正折射出了拉丁美洲的歷史。這一個家族的孤獨與苦難也正是拉丁美洲人民的病苦與血淚。拉丁美洲神秘莫測的大自然,歷史悠久的古代神話,原始古樸的印第安習俗,混雜的種族和宗教,偏僻落后的鄉(xiāng)村生活,現(xiàn)代時髦的都市文明雨季激烈動蕩的政局,所有這些因素都奇妙地混合在一起,夢幻的歷史與神奇的現(xiàn)實巧妙地融為一體。而正是這種神奇的不可信的現(xiàn)實,讓拉丁美洲處于獨孤的氛圍之中。

  當你真正了解那一段歷史,你會發(fā)現(xiàn)《百年孤獨》是一本透過哈哈鏡的折射的南美洲史詩,他所揭出的不是單純的生活,而是表層下面一些更深刻的東西,不被理解的人,無法聯(lián)合的力量。這種孤僻貫穿了這本書。正如書中最后所說,“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注定不會在大地上出現(xiàn)第二次了!边@正是作者對自己的出生地的希望或應說是絕望。

  孤獨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個朋友,一個能夠讓我們時刻認清自己的朋友,足夠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與它共處的每一寸時光。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8

  我在看《百年孤獨》前也問了多少人,這本書怎么樣。很多人跟我說,很好看,很好看,真的很好看。但他們的評價只有很好看三個字。我試圖看過好幾次,每次都看了個開頭就看不下去了。幾年后某個朋友跟我提到說這本書很好時舉例說,你看頭一句:多年以后,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是不是很贊?其實我很早就聽說這句話很有名,但一直不曉得有名在哪兒。那個朋友解釋說:這短短一句就包括了過去時、現(xiàn)在時、將來時。馬爾克斯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敘述方式,讓小說回歸到了敘述的本質,對后來的文學創(chuàng)作影響很大,許多人都效仿了這種敘述方式。那一刻,我忽然決定重新開始閱讀這部偉大的作品。

  百年孤獨,何謂之孤獨?

  奧雷連諾上校晚年不停地做金魚。金魚一共二十六條。他每天都做兩條,達到二十五條時,他又拿它們在坩堝里熔化,重新開始。

  阿瑪蘭塔的晚年是在縫制殮衣中生活的。她白天縫,晚上拆,直到死。

  烏蘇娜瞎了之后發(fā)現(xiàn):當其他的人在房子里漫不經心地來來去去時,烏蘇娜就憑自己剩下的四種感官注意別人的活動,使得誰也不會突然撞著她;很快她就發(fā)現(xiàn),而家里的每個人卻沒覺察到。他們每天走的都是同樣的路,重復同樣的動作,同樣的時匆?guī)缀跽f同樣的話。

  重復,幾乎是每個人生命里最大的一件事。起床、洗漱、上學、上班、回家、吃飯、睡覺……我們每天都在不知不覺中重復著過日子。如果你仔細回顧,會猛然發(fā)現(xiàn)你幾個禮拜、幾個月幾乎都是這樣的日子,毫無特色。

  忘記了初心,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機械麻木的重復,這就是孤獨。

  張愛玲在《半生緣》里說,對于年輕人,三年五年就是一生一世。但對于中年以后的人,三年五年不過是彈指間的事。

  年輕人最大的毛病是什么,是浮躁。這種浮躁無處不在。年輕的時候誰都想熱烈澎湃的生活。但那也累,過上幾年就吃不消,想要安定?梢坏┌捕,冷寂了,日子開始重復了,又倍感無聊,甚至無聊得可怕,可怕到精神空虛,坐吃等死。

  有時候我會想,究竟是熱烈澎湃的生活好,還是平淡安定的生活好?每個人對于生活道路的選擇都不盡相同。但我想,無論是要熱烈澎湃,還是要平淡安定,重要的是找到自己要走的路。沿著自己選擇的路,一直堅持著走下去,走出自己的精彩和意義。

  《百年孤獨》中有一句話:“無論走到哪里,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xiàn)實!

  無論遇到了什么樣的困難和迷茫都不要停下,唯有不忘初心,方能繼續(xù)前進,最終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9

  《百年孤獨》,還記得第一次讀這本書時的艱澀難懂,人名如一串不可參透的密碼一樣,外國小說向來如此,俄羅斯的小說更甚,昵稱與本名更是毫無相似之處,讀起來遇到不熟悉的名字只能回頭看看,很難堅持地把一本書看完。

  這應該是我自從高中以來第一次讀完的一本外國名著,初中的時候似乎讀的還要多一些,《海底兩萬里》、《致加西亞的信》、《八十天環(huán)游世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愛的教育》等等,是在初中班主任的要求下啃完的。隨著年紀的增加,讀的中國文學的書籍愈多,《平凡的世界》、《活著》、《人生》這種描述鄉(xiāng)村的傷痕文學作品深受我的喜愛,語言樸素,感情真摯,對于感情和對話的描寫入骨三分,不知道勝過無病呻吟的《最小說》式的文學作品千百倍,也讀過一些網絡小說,最是推崇《雪中悍刀行》,烽火戲諸侯寫小說,不流于表面,有古風遺韻。

  劉慈欣的《三體》更是堪稱獨步天下,拍案叫絕,天馬行空,不絕于此。散文則不同,余光中是王勃般的才子,左手詩歌右手散文,《聽聽那冷雨》在我心中可以媲美《滕王閣序》,余秋雨褒貶不一,中學的時候沒有錢,買不得《文化苦旅》、《霜冷長河》、《山居筆記》這些單行本,當時有十五塊錢一本的《余秋雨作品集》,紙質很薄,印刷很差,還有一種刺鼻的化工氣味久散不去,但勝在價格實惠,內容充實,于是我翻來覆去的讀,伴我度過了中學的時光,最近讀季羨林,楊絳,兩位老人的散文苦心經營,語言質樸,加以為人謙虛,誠實不二,因此不在乎世俗評價,敢寫敢說,讓我這個后生欽佩不已。關于中國文學的一些粗陋見解,實在不能登大雅之堂,說了這么多不過是想說一件事,在我許久不碰外國書籍以后,受季羨林老師的書中指點,“年輕人有必要多讀一些外國文學作品,增加文學修養(yǎng),對一輩子都是好事”。我對季老是深信不疑的,于是就慢慢啃完了《百年孤獨》。

  為了記住人名,我創(chuàng)新了讀書方法,把書中的人名都寫在一張紙上,用事故樹的方法把他們串聯(lián)起來,注明關系,事實證明這種做法很是有用,每次我遇見新的人名以后,把他們寫下來,之后遇到見過卻忘記是誰時,就在紙上找線索,一般都能找到,以后讀外文書籍時都可照此辦理,效果不錯。

  《百年孤獨》最讓我摯愛的不僅僅是馬爾克斯的文學素養(yǎng),句子在他的筆下似乎有魔力,像是一幅畫一樣栩栩如生,愈是細枝末節(jié)的東西他寫的愈是深刻,他就像是一個親歷者一樣,在遙遙旁觀布恩迪亞家族百年來的興衰與榮辱。后面沒那么多耐心,讀的有些快了,沒有深思“羊皮卷”的深意,小覷了梅爾基亞德斯的身份和分量,對于那些鬼魂的情節(jié)以為是臆想的產物,不曾想,“羊皮卷”竟是預言書,幾代布恩迪亞窮盡精力想要解讀的東西竟然如此神奇,在故事的開頭就預言了故事的結尾——“家族的第一人被捆在樹上,最后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不寒而栗。所有的一切隨著羊皮卷的消失,就像一陣吹過漣漪的風一般無影無蹤,布恩迪亞家族在世上再無存在的痕跡,就像《龍族》里消失的楚子航,無人記得他的名字。

  不僅僅是《百年孤獨》,似乎我讀過的西方文學作品都不避諱情色描寫,對于情欲和動作描述的很細膩,甚至有些很唯美,這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是很少見的。倒也不是沒有,《金瓶梅》一直如雷貫耳,不過人們提起時也是面紅耳赤,羞于出口,這與歷史有關,與國民性格有關,中國人受儒家思想影響深遠,到了朱熹那兒更狠,“存天理滅人欲”直接宣判了情色的死刑,膽敢寫這東西估計得被罵的體無完膚,好不容易憋出一個《金瓶梅》,也只敢署名蘭陵笑笑生,怎敢署真名?幾百年來,沒人敢逾越這個鴻溝。

  有點懶了,就寫到這兒吧。

  以后有機會再讀一遍,看著自己劃線的句子不知道能不能想起當初的心境。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10

  一開始接觸這本書,是因為媽媽特別喜歡看,后一直說拿看呢,由于各種原因就拋之腦后了。這次單位為大家創(chuàng)辦這個圖書閱覽室,我覺得非常好,正好借看看。

  開始讀《百年孤獨》時,就被書里面各種復雜的人物關系以及人物名字弄得思緒混亂,在看了將近五十頁后無奈宣告放棄,一直放在抽屜里。最近看了網上的好多評價,整理了相關的人物關系圖后,終于勉強看完,并理清了一絲頭緒。這本書深刻反映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大陸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xiàn)實,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本預言書,一個人在為一個家族近百年的歷史所作的預言全面記載在羊皮卷上,最后全部實現(xiàn),這個家族在一個世紀中的崛起與衰落的整個過程。

  故事中的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擁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理念、行事的標準、動機與準則,每個人都有光明與陰暗,并以自己的方式為這個家族付出一生。他們在馬孔多生活,在這里他們完成了生命的升華,為了他們心中的正義以及執(zhí)著的信念,履行著他們從生下就擔負的職責,為一些荒誕可笑的理由,匆匆的完成他們認為必須非做不可的事情。他們每個人是獨立的,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之處,他們是家族的一份子,又似乎并不屬于這個家族,他們最大的相似點,就是孤獨二字。

  說實話,我挺同情布恩迪亞這個家族,這個家族的子孫一代又一代被取同樣的名字,他們盡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神情。孤獨已經變成了這個家族的代名詞,這種孤獨持續(xù)了將近百年,這個家族的每一個成員都用自己的方式排遣自己的孤獨:奧雷里亞諾上校周而復始地制作他的小金魚,做了化掉,化了再做;阿瑪蘭姬為自己織裹尸布,日織夜拆;貝麗卡閉門風窗,把自己關在房間里直到死亡;蕾梅黛絲每天在浴室里整小時整小時地消磨時間。

  而這所有的一切,在任何一個正常的家庭里都是不可想象的,令人感到恐懼,甚至是產生一種很強烈的窒息感,讓人想要逃離。這個家族之中,夫妻、父子、母女,甚至是兄弟姐妹之間,始終沒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溝通,沒有推心置腹的切磋商討,相互之間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關心和支持。盡管他們?yōu)榇蚱乒陋,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最終均以失敗而告終;蛟S是這一百年的孤獨,使布恩迪亞家族最終在一陣狂暴的颶風中徹底從地球上消失了。

  從有人類開始,人就是群居動物,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個人拒絕與他人交流,一味地閉關自守,那他所要面對的將是永遠的孤獨與黑暗。也有人會說,要學會享受孤獨,在孤獨中尋找自己,了解自己,可是,在空虛、黑暗而封閉的世界里又怎么能真正的看清自己呢,(fsir)有的也許只是胡思亂想和莫名的猜忌吧。我覺得,還是要加強交流溝通,使我們可以融入到社會,家人親緣之間需要交流與溝通,血脈在交流和溝通中才越發(fā)的濃厚,朋友間需要溝通,友誼才會長存,同事間需要溝通,工作才能更好的完成。當今,隨著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不同和"代溝"一詞的不斷夸大,可交流的人際越越小,交流和溝通就顯得更為重要,它是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相處,不僅是思想與意見的交換,更是生活與情感的交流,對我們事業(yè)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當然在交流中也許會因為生活成長環(huán)境的迵異,對待事物的角度,對事情的理解,人生閱歷的不同而難以達成共識,但這正是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合作共進、不斷提高之際。最低限度,我們不奢求他人接受與否,但至少可以互相理解,這樣人與人之間才會除卻隔閡,社會才會更加和諧,事業(yè)才能騰飛。

  有了孤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守著孤獨不肯放手,一直孤獨也就真的成了百年孤獨,對待人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態(tài)度、人生觀與原則。合上整本書,如卸重負。這本書使我飽受頭痛,說實話,其實我并沒有完全理解作者的深刻含義,這本書的偉大之處是讓我看到了一種寫作手法,構思巧妙,龐大的結構如此貫穿始終,想象力豐富,卻也不失現(xiàn)實的殘酷,社會問題的映射,我想,這便是著作的獨特體現(xiàn)吧。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11

  歷時6個月,把這本百年孤獨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給我的感覺是好似神話,又好似昨天都有同樣的事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了。一個家族的興旺與衰敗,從家族的第一代到家族的最后一代,不斷的重復著相似的命運。

  剛開始看這本書有點云里霧里。搞不清劇情和人物關系。后來百度了一下對大致劇情和人物有了了解。有些人物關系還是搞不清。

  家族第一代能自己開創(chuàng)新大陸,建立了馬孔多。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是天才也是瘋子,最終被綁在樹上死了。

  家族第二代,何塞和上校都是豐富多彩的人物。何塞繼承了這個名字的特有性格,外向。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年輕事跟著雜技團出去闖蕩江湖后來回來了,以打獵為生。最后被搶打死了。是不是麗貝卡打死的,留下了一個懸念。上校則是冷酷孤獨的性格。發(fā)動了N場的戰(zhàn)爭最終都失敗了。被X次暗殺都沒死成功。17個兒子全部掛了。最后孤獨的做小金魚直到死去。他的世界,他的孤獨沒人能夠理解。

  還有小說中的各位傳奇女主,個個特點鮮明。烏爾蘇拉家里的第一代女主,活了好幾百歲,精明、能干富有洞察力。知道家里發(fā)生的大部分事情。阿瑪蘭妲和麗貝卡倆個人為了爭,勾心斗角毀了自己的一生也毀了別人的一生。終生孤獨直到死去。那位叫皮拉什么的占卜女人,不知道怎么描述她,她也算是整個小說的核心人物把。和何塞家族的各種人物有過接觸或給過影響。

  還有哪位預言的法師梅爾基亞德斯似乎是這小說的導演,而那張羊皮紙就是早就已經寫好了的劇本。一切都是按照劇本的預期在發(fā)展著,一步一步知道消失。

  唯一愛情的結晶是一個長了豬尾巴的小孩。對于小說這是劇情,對于生活就是天意。當看到那句譯文時,我感到頭皮一陣強烈的麻麻的感覺:家族第一代被綁在樹上,家族最后一代被螞蟻吃掉?粗@本小說,總感覺上面發(fā)生的事總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影子;蛟S我們也在重復著自己的命運,或許我們也在每天抱怨喋喋不休,或許我們的命運早已注定,或許百年的孤獨正是你我的孤獨。生命、生活、人性、倫理、道德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影子都應在了這本書上…

  從開始讀這本書到讀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和看紅樓夢很像。不懂,看不下去——似乎有點意思——劇情很精彩舍不得放下——似乎寫的就是身邊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就這樣結束了,留下的是滿腦子的回味,像一杯茶,淡淡的很舒服…

  第一遍我看的有點迷糊,但是很精彩。這是要怎樣的大腦才能裝下這本小說,并把他寫出來?前幾天新聞說作者逝世了,偉人一路走好!這本書不知道還會不會再看,也許會。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12

  《百年孤獨》我并沒有真正看完,只是大致瀏覽了一下,算是知道說了些什么吧。盡管深層次的體會我沒有,那種深層次的共鳴也沒有。但是我還是覺得我應該寫點什么,一些感觸,因文中人或是介紹的事帶來的感觸。

  我喜歡一部小說,也許會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卻必定有能然我流露追憶、思緒紛飛、共鳴,人生的、生活的、哪怕是關于看待某人或是贊同某個觀點這個緣由!栋倌旯陋殹非『脫碛羞@點。雖然它刻畫的事一個虛構的世界,但是其中的深刻的東西我體會不到。畢竟我經歷得不多,或許真實的我看到過很多,然而沒有深思,我又怎能理解。

  人是矛盾的結合體,我非常贊同。因為我就是一個例子。對于《百年孤獨》我覺得它扣住了我的心弦。每個人心中、腦里都有一個虛構的世界——天堂般或地獄般!栋倌旯陋殹返那垭x奇真正讓我感嘆,至少我內心的虛構世界沒有這么繁雜,怎能不喜歡?怎能不對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肅然起敬。但是就算這么多讓我沉浸的東西卻也讓我覺的無味,也許是因為我是個太實在的人,虛構到底是不可能的。而文中那樣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更讓它不可能在現(xiàn)實中發(fā)生。令我們大哭、大笑、引吭高歌和長吁長嘆。但是過后,過后這些都不只是一場心靈盛宴,能留下什么?不過剎那間那些情愫。于是我不得不有點厭惡它,好像我內心那般完美的世界我也只會深藏,只由于那是虛幻。

  “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后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沒看完全文或者是沒看到最后。我們肯定無法理解這句先在卷首的話的含義。但是我們應該可以揣度出全文主題,一個家族的興衰史吧?赐旰,確實我的推斷沒錯。只是這如何興、如何衰細嚼誰能知道。有時吸引讀者眼球不需要太多的話語,也許只要一個懸念,一個引子,丁點兒可以揣摩卻讓人不敢確定的提示。

  其實每個人都是布恩迪亞。每個人都有他自己認為或是人們贊同值得談及的經歷;每個人都沖動過,做過錯事,被懲罰過;每個人都曾因為一個突然迸發(fā)的奇想干過如今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每個人也都有每個人坎坷的人生。只是它們有事情大小不痛、影響大小不同等等,同性質卻質量不同而已。

  對于家族這個概念,我不是很清楚。如今的社會關于家族概念早已開始淡化。我們能觸及的越來越少。但是小說中的布恩迪亞這個家族卻是把興衰清晰呈現(xiàn)。發(fā)家也許并不需要某次奇遇,卻必定有一個能干的第一人。衰敗不是金銀的多寡取決,只要族中人一代不如一代。這不衰敗又能往哪個歷史方向繼續(xù)碾動車輪。

  最后,文中的種種人物關系使得我非;靵y,國外的種種理念也讓人無法理解。這是我想更深刻認識的阻攔,知道最終我也沒有沖破。觀念問題吧,有些東西改變很易,有些很難,也有很多不可能。

  收筆處。我不得不評價下這部小說的結尾,充滿魔幻的結尾。原來整個家族興衰早已被一卷手稿記錄,且把這個構造的世界毀滅。讓人意想不到,也給我們一些關于此的聯(lián)想。

  那個故事中的人是故事中一卷手稿里的故事;那個故事卻又只是作者手中的一卷手稿;那我們呢?這個世界所發(fā)生的一切是否也只是上帝那些未知手中的一卷手稿中的故事?

  盡管此不可能,但是看過這小說后我們又怎能沒有這樣的聯(lián)想呢?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13

  每樣事物都有兩面性,有陽光的一面,同樣也有陰暗脆弱的一面,一個人如果沒有孤獨、寂寞這些東西,那么就相當于植物沒有土壤,缺少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初次看這本書,立刻就被書里面各種復雜的人物關系以及人物名弄得思緒混亂,唯一清晰的是整個布恩蒂亞家族的性格,就如這本書的題目一樣,“孤獨”好像成為了整本書與所有人物的一種基調。整個布恩蒂亞家族,都是不會表達情感的人,他們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與人說話,有的只執(zhí)著于一個目標瘋狂地表達,并不考慮到彼此的感受。他們漸漸地使得整個家族與世隔絕,瘋狂致死。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螞蟻吃掉。雖然他們孤僻,但他們卻有著堅毅的眼光,不經意言敗的態(tài)度,可以用他們獨特的魅力來吸引體態(tài)美麗、性格豐滿的女性。

  為了對抗這種孤獨的畫面,家族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作了許多努力,但孩子們卻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獨的深淵,最后她仍無法戰(zhàn)勝這種孤獨,遺憾終死?梢哉f,這一種孤獨應該是一種共性,可以從表面折射出這個社會的深層次;這一種孤獨深入了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們。

  本書可以說是一部拉美歷史的興衰史,拉美土地上發(fā)生的種種事情的變遷:科技的發(fā)展,城市文化的推進,殖民者的入侵,原住民的反抗斗爭以至于最后安于命運的安排,從頭到尾,從每一個細節(jié),既有著孤獨的基調,又不失言語間的寫實性,讓人好像置身于作者所創(chuàng)造的情境里面,讀來津津有味。在書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對抗孤獨的方法,或是參加革命,或是遠航,或是暴飲暴食揮霍無度,或是終其一生沉溺于情欲,有些甚至聽起來就很瘋狂。這些看似枯燥的條列式的方法,作者卻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融入故事里,極端卻真實地表現(xiàn)了人性,表現(xiàn)了整個家族的特性。

  家族中的許多女性,最后也跟隨著成為了瘋狂的人。除了之前提到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以及最后出現(xiàn)的阿瑪蘭塔烏蘇娜,她們一直保持著樂觀堅強的信念,而不是被卷入混亂的生活中。前前后后出現(xiàn)了不少牽扯到這個家族的女性,她們的改變究其根本還是兩種不斷循環(huán)的男性性格:奧雷連諾和霍阿華蒂奧。他們的循環(huán)推動著整個故事,并且使得整個家族的命運充滿了魔化色彩。從創(chuàng)立小鎮(zhèn),經歷許多循環(huán)與波折后,又從同一個地方終結。就像繞了一個圈,最后還是歸到原點。整個家族的這種循環(huán),同樣也是整本書里最吸引人的地方。

  說到孤獨,其實不僅僅是這本書,孤獨在生活中應該是無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么開朗的人都會有孤獨的時候,只是每個人處理孤獨的方式不同。孤獨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卻不能讓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現(xiàn)代都市里,在每天的燈紅酒綠、喧囂繁華之后,人們總會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一種難以抗拒的孤獨。無論怎樣借由其它的活動來抗拒逃避,無論是《百年孤獨》里面那些極端或瘋狂的方式,或是轉換成現(xiàn)實生活中,游戲也好,電視也好,錢也好,樓盤也好:各種各樣的方式,雖然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漸漸也從這每天重復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種感覺,或者說是找不到真實的自己。

  有時即使不是一個人,我們也會感到很孤獨,看著別人能拿到好成績在自己面前笑得開懷時,當別人訴說著和父母在假期的種種趣事時,即使近在耳邊,在眼前,卻好像離自己很遠,不能像他們一樣,所以很孤獨。而既然這種孤獨不能避免,為何不嘗試著去享受它呢?《百年孤獨》里家族的人們不停地想抵抗孤獨,最后仍體力不支,被孤獨埋葬。這樣的結局誰也不想要。流淌了百年的歷史,最后仍被孤獨侵蝕。孤獨無法遺忘,不會隨時間流逝而消失,不會因有人陪伴而隱去。若是換一種方式,嘗試著獨自完成一些事,以一種驕傲的姿態(tài)俯視它,反正到最后總要有一個人的時候,不如獨自適應社會中的一切,獨自承擔責任,找到那種適應孤獨的感覺,不就不用害怕了嗎?

  孤獨并不一定是負面的,它有時更是一種動力,讓我們用于體驗人生,勇于面對一個人時挫敗的感覺。如果說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們認清自己,孤獨時就像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能夠聽清自己的心,能夠在繁華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靜,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聲音,這樣我們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孤獨使得一個人完善,更加有深度與厚度。享受孤獨,享受與自己對話的每一秒鐘,為自己留一方空間。

  孤獨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個朋友,一個能夠讓我們時刻認清自己的朋友,足夠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與它共處的每一寸時光。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14

  在卓越和當當上都沒有看到賣,原版書又讀不懂,所以很淡定地讀了不知道是哪個版本的電子書。

  在韓度百科“百年孤獨”詞條里,第一句是:被譽為“再現(xiàn)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的《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xiàn)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

  讀完——甚至還沒讀完的時候,腦海中對這本書的評價是:魔幻現(xiàn)實主義神馬的完全搞不懂有木有!!看魔幻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孩紙們你們都傷不起啊傷不起!

  小說的描述其實比較混雜。第一句就是“多年以后,當奧雷連諾上校想起balabala”這樣的描述,在小說的內容中也有大量回憶以前或者先預知以后的寫法,而且多半是多線穿插。小說的描寫風格絕對不屬于普通小說那種活色生香的生動,但是相當流暢,人物個性也塑造得豐滿。

  好吧,這些其實說了跟沒說一樣——世界級的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在寫作基本功方面自然是無可挑剔。整本書看下來之后,我的感想只有一些非常之散碎、非常之無厘頭的。

  1、歷史在不斷地重復,布恩蒂亞家的人永遠帶著那么一股清冷的孤獨,男女都一樣,連有著同樣名字但是不同輩分的人都有著相似的氣質。書中那一遍又一遍強調的孤獨真讓人覺得……好孤獨==

  2、時間在故事里看著總是快的,但是轉眼百年多的滄海桑田,從初代的勤奮耕耘到末代的荒涼頹敗,真讓人有種難以言明的感慨。發(fā)散一下,覺得兒女的教育還是非常重要的。像烏蘇娜瞎了之后想起來的那些,她眼中真正勇敢的人其實是雷貝卡,而她自己心愛的子孫們沒有一個擁有她所希望他們擁有的勇敢勤奮的美德。連小說前期的視點主角、前期我最喜歡的奧雷連諾上校也木有。

  3、這個故事通篇看下來除了感慨家族的沒落之外并沒有特別深的感觸——關于ZF和商人對當地人民造成的傷害除外——作為東半球的人,對西半球南邊那個太過遙遠的拉丁美洲真是知之甚少,真如小說后面附錄里所說具有如此深的歷史意義的話,也許布恩蒂亞家族就代表了最原始、最蓬勃、簡單又有開拓精神的拉丁原住民?然后后來的ZF和香蕉公司就像侵略者,侵略了這塊土地,在得不到利益的時候就果斷抽身而去只剩下破敗的小鎮(zhèn)了。

  而最后馬孔多整個的消失,大概就是要改掉原始的社會風氣?

  4、故事里印象最深的3個人:梅爾加德斯、烏蘇娜和菲蘭達。雖然最后一個我對她實在十分討厭,但是依然覺得這個人的個性塑造得合情合理且十分鮮明。烏蘇娜代表了這個家族的興,也代表了這個小鎮(zhèn)的興,她的勤奮和樸實為這個家庭創(chuàng)造出一片美好的天地,而菲蘭達代表了亡,扼殺了人性,拒絕接受新事物,迷信又保守,即使布恩蒂亞家因為歷史的原因早已積累下衰敗的因子,她卻也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梅爾加德斯則是代表了局外人,似乎是一個“先知”的角色,他帶來了新的科技,知道故事的一切發(fā)展,他更像是一種力量而非真實的存在。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15

  悲劇人物的悲劇命運因性格注定,因時代注定

  十二歲時第一次讀百年孤獨,完全被情節(jié)的'曲折離奇和情感的錯綜復雜所震懾。

  時隔四年重讀,覺得布恩迪亞家族承受的百年孤獨與最終消亡不是命運的偶然,倒像是必然。

  因夢想而孤獨,因孤獨而執(zhí)著夢想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馬孔多的創(chuàng)始人。他不滿于日常生活的落后,被吉普賽人、阿拉伯人帶來的文明世界的種種新奇玩意兒迷住,試圖通過自己的實驗測量地球的形狀、煉制點金石,世界上正發(fā)生著不可思議的事情。就在那邊,在河的另一邊,各種魔法機器應有盡有,而我們卻還像驢子一樣生活。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知識和對科學的幻想超過了馬孔多這個深陷沼澤的村莊所能承受的范圍。

  最終,他像自己的摯友、充滿智慧的梅爾基亞德斯一樣,由于逾越了人類知識的界限,從大地上被抹去。在生命的最后十幾年,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整日胡言亂語,沉浸于自己臆想的天地中,被家人綁縛在栗樹下,最后在家中神志不清游蕩多日,死在自己的房間里。

  當年為了逃避在馬孔多肆虐的失眠癥而出走的印第安人卡塔烏雷,此刻突然回來。被問及回來的原因,他莊重地答道:我來是為了王的下葬。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曾經充滿創(chuàng)業(yè)激情、勇于開拓,帶領妻子兒女和幾十個年輕的伙伴出走家鄉(xiāng)最終定居于一片水澤中央并命名為馬孔多,憑借自己無窮的體力和進取心,建立起當時已知村莊中最勤勉有序的典范的青年男子,最終在磁鐵迷狂、天文演算、煉金幻夢中消磨殆盡。由于時代、環(huán)境的限制,他對科學的一腔熱情終不被他人理解。他因愚昧年代中對科學的執(zhí)著而孤獨,被時代拋棄,而他派遣孤獨的方式,不過是愈加瘋狂地研究、演算;他終生苦苦追求自己科學的夢想,試圖將知識在愚昧的馬孔多傳播,卻只是陷入更加與世隔絕的孤寂。

  是戰(zhàn)爭毀了他,還是戰(zhàn)爭使他暴露本性

  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童年時代起就在煉金實驗室里和父親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同工作,以至于他習得的制作金銀工藝品小金魚的技藝成為他晚年生活唯一可做的事情。

  上校在年齡尚小時就顯出與眾不同的洞察力和百發(fā)百中的預感。他性格中的孤僻、冷漠和心底深處的傲慢自大以及罪惡感,使他與家人間始終存在不可逾越的隔閡。為了排遣心中的孤獨,他選擇了戰(zhàn)爭。作為自由派領導人,他一生發(fā)動過三十二場武裝起義然而無一成功,逃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官至革命軍總司令,拒絕了共和國總統(tǒng)頒發(fā)的勛章,簽署結束長達二十年內戰(zhàn)的協(xié)定后自殺未遂,然而晚年一直靠在馬孔多的金銀器作坊中制作小金魚維持生計。

  戰(zhàn)爭改變了他,又或者,只是釋放了他壓抑許久的自我。在他成為大權獨攬的革命軍總司令后回家,他對時光在家中侵蝕出的種種令人心碎的細微創(chuàng)痕毫無察覺,而任何一個還保有鮮活記憶的人,像他這樣長久離家后歸來都本該有觸目驚心之感。他大權獨攬卻在孤獨中陷入迷途,失去方向。被占領市鎮(zhèn)中人們的歡呼令他厭煩,因為他們也曾向他的敵人發(fā)出同樣的歡呼。

  他南征北戰(zhàn)路途中出生的孩子,用和他一模一樣的眼睛望著他,向他致意時的警惕神色和他回應時的神色一般無二。他感覺自己被分裂,被重復,從未這般孤獨。長久的戰(zhàn)爭使他對他人的懷疑到達了頂峰,甚至時刻懷疑戰(zhàn)友和手下對他心存不滿,對他撒謊,想要加害于他。最好的朋友,那時的他常這樣說,是剛死去的朋友。他幾十年后回到故鄉(xiāng),不過是為了逃避這場無盡的、正常的、什么都不曾發(fā)生的戰(zhàn)爭。他深陷孤獨,不再感知到預兆,為了躲避必將陪伴他終生的寒意回到了馬孔多,在最久遠的回憶中尋求最后的慰藉。

  他無數次想起那個來自童年的遙遠的午后,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而他唯一的快樂時光就是在金銀器作坊里打造小金魚的時刻。這個遙遠的午后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場景,在上校一生倍感孤獨的時候頻頻出現(xiàn):他被捕后面對行刑隊的時候,他預知父親的死亡的時候,他下令槍斃自己的戰(zhàn)友的時候,他臨終前最后一次看馬戲團的時候......

  因為這個午后的場景,是他對過去唯一的美好記憶,代表了他孩提時代還未被傲慢與罪惡感侵蝕的時候,那份寶貴的純真。他曾為權利而戰(zhàn)、為榮譽而戰(zhàn)、為自由而戰(zhàn);他被迫發(fā)動三十二場起義,最終又親手結束這場長達二十年的內戰(zhàn);他憑借自己神奇的預感,打破與死亡之間的所有協(xié)定,并像豬一樣在榮譽的豬圈里打滾,最后耽擱了將近四十年才發(fā)現(xiàn)純真的可貴。

  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母親烏爾蘇拉曾在雙目失明后細細回顧了馬孔多創(chuàng)建以來家中的大事小事,意識到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并非像她想的那樣,由于戰(zhàn)爭的摧殘而喪失對家人的情感,實際上他從未愛過任何人,包括他早逝的妻子蕾梅黛絲,更不必提他的兒子們。

  她猜到上校并非像所有人想的那樣為著某種理想發(fā)動那些戰(zhàn)爭,也并非像所有人想的那樣因為疲倦而放棄了近在眼前的勝利,他成功和失敗都因為同一個原因,即純粹、罪惡的自大。她最終得出結論,自己不惜為他付出生命的這個兒子,不過是個無力去愛的人。

  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孤獨,如果說源于他隨著預感的天賦而來的自大和自我唾棄,那他選擇戰(zhàn)爭的方式去逃避、最終卻諷刺的親手結束自己挑起的戰(zhàn)爭并在對童年純真感情的回憶和懊悔中去世,也不足為奇了。他具備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卻沒有一絲一毫真心實意的感情,使他遭受必然的孤獨,也讓讀者為他的可悲唏噓不已。

  不同的性格,卻承受同樣的結局

  麗貝卡和阿瑪蘭妲,前者是唯一血管中流淌的不是布恩迪亞家族血液的外鄉(xiāng)人,后者則是帶著典型布恩迪亞家族的高傲外表和膽怯內心的人。看似毫無關聯(lián)的兩人,卻因為曾經對同一位男子的愛戀和由此生出的情感糾葛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麗貝卡是父母雙亡的孤兒,被母親的遠房親戚加好友烏爾蘇拉?布恩迪亞領養(yǎng)。面對真摯的感情,敢愛敢恨、心性沖動的麗貝卡勇敢追求,就算此人是自己名義上的哥哥,也毫不顧忌世俗的眼光,毅然嫁給心愛之人,甚至不惜與家人斷絕來往。然而后來同樣性格沖動莽撞的丈夫被不明兇器所殺,麗貝卡在悲傷和孤獨的侵噬下,重拾早年的異食癖好。她把自己和唯一的女仆關在與丈夫一同修建的房子里,終日以泥土和墻皮為食。與其他被社會孤立而渴望被接納的布恩迪亞人相反,晚年的麗貝卡將門窗釘牢,開槍殺死每一只不慎闖入她的地盤的野生動物,只為建立自己的孤獨特權。她享受這樣的孤獨,這是她辛苦多年忍受過去的折磨好不容易贏得的。

  麗貝卡的孤獨,能看出是一種對過去的逃避。她去世丈夫的家人的一舉一動都能牽動她對和丈夫生活的美好回憶以及遺孀的痛苦與悲哀。為了換得內心的平靜,擺脫令人心痛的過去,麗貝卡選擇了切斷與外界的一切聯(lián)系,她主動選擇了孤獨。無法接受丈夫去世的現(xiàn)實,這似乎是一種懦弱;然而她為追求真愛與家人斷絕來往,后來主動選擇后半生在孤獨中度過,獨自一人默默承受來自過去的折磨,又何嘗不是一種莫大的勇氣?

  麗貝卡,麗貝卡去世多年后,已經失明的烏爾蘇拉曾發(fā)出這樣的感慨,我們對你太不公平!也許知道現(xiàn)在,烏爾蘇拉才意識到,不屬于自己族人的麗貝卡身上的沖動心性和熾熱情感,才擁有無畏的勇氣,而那正是為家庭勤勤懇懇一生的烏爾蘇拉希望自己的后代具備的品質。

  阿瑪蘭妲一生未嫁,不是因為沒有追求者。意大利機械師皮埃特羅?克雷斯皮、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好友赫里內勒多?馬爾克斯上校都曾瘋狂地追求過她。皮埃特羅?克雷斯皮最終為她殉情,她為此自責不已,燒傷了自己的雙手,并在手上永遠纏上黑紗,發(fā)誓終身不嫁。赫里內勒多?馬爾克斯上校堅持十幾年向她求愛,可阿瑪蘭妲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還是拒絕了,就這樣孤獨終老。

  開始看來,她因為意大利機械師曾經愛慕過比她資貌更加出眾的麗貝卡而心懷怨念,出于報復心理,鐵石心腸地拒絕意大利機械師的多次求愛,令他遭受許多不公平的折磨,最終殉情;而令和藹可親的赫里內勒多?馬爾克斯上校日夜煎熬徒勞等待,則是出于她對過去的不光彩的事情的痛苦怨毒。

  一直這么想著,不由對這個心胸狹隘的人物產生了厭惡。直到最后讀到她受到死神的指令為自己縫制壽衣。生命的最后幾年中,阿瑪蘭妲試圖忘記自己對麗貝卡早已根深蒂固的仇怨和那些不光彩的回憶,但越是想要逃避,越是記得清楚。她曾祈求死神讓麗貝卡死在自己前面,因此盡量慢而細致地縫壽衣,因為一旦縫好,她就會死去。

  她花了整整四年時間來縫制,起初滿心怨念,可縫到最后,眼見自己要在麗貝卡之前離開人世,但她心中毫無受挫感,相反感到擺脫一切痛苦獲得了自由。也就在那時,她理解了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晚年制成小金魚又銷毀的舉動。世界不過是身外之物,她的內心不再為任何痛苦而波動。她深深遺憾沒能在多年前獲得這樣的領悟,那時還來得及凈化記憶,在嶄新的光芒下重建世界,并且將麗貝卡救出悲慘的境地。她終于意識到,早在她年少時,表面看起來純潔無暇,卻已經遭到怨恨的玷污。

  阿瑪蘭妲一生的孤獨,并不因為她沒有愛,沒有感情,她只是太過膽怯,不敢追求自己的意中人。事情的結果并非由她的鐵石心腸導致,相反,由于她心腸太過柔軟,不愿也不敢傷害任何一個人,導致了悲劇。

  再仔細琢磨,會發(fā)現(xiàn)她恐懼的對象并不是自己的愛人,而是她飽受折磨的心靈。她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內心,對自己的感情、對自己內心生發(fā)的愛慕和仇恨都感到毫無理由的恐懼,以致于她不敢接受自己的所思所想,不敢接受自己的欲望。這與前面敢愛敢恨的麗貝卡正好相反。

  一生都在害怕中度過的阿瑪蘭妲,臨終前終于接受了現(xiàn)實,也接受了自己的心。早年因懼怕而產生的孤獨,最終化為對孤獨的深刻理解。

  這些典型的布恩迪亞家族人物,或熱情似火,或冷若冰霜,皆落得孤獨下場。不僅是性格使然,更是那個時代的愚昧思想和動蕩時局所注定。

  悲劇故事中的一抹亮色烏爾蘇拉

  烏爾蘇拉可以稱得上是這部基調為黑色的巨著中為數不多的色彩。她年輕時為愛出走家鄉(xiāng),成為丈夫開創(chuàng)雄心偉業(yè)最得力的助手。一生勤勤懇懇、活力充沛,是全書壽命最長久的人物,為家庭付出最多的人物,對現(xiàn)實洞察最透徹的人物。烏爾蘇拉就是全書發(fā)展的線索,總結她豐滿的人生,也就總結了馬孔多的起起落落,興盛衰亡。

  她總能發(fā)現(xiàn)人性的閃光點。不論從沉迷實驗、不顧家庭的丈夫,沖動莽撞的大兒子,孤僻冷漠的二兒子,任性刁蠻的大女兒,憤世嫉俗的二女兒,為人嚴苛的孫媳,窮奢極欲的孫子,偏執(zhí)的曾孫,終日懶怠的玄孫等等令讀者或厭惡或惋惜的角色身上,烏爾蘇拉總能憑借自己真摯的心靈和敏銳的洞察力發(fā)現(xiàn)每個人的閃光點。與故事中大部分悲觀的、不愿接受現(xiàn)實人不同,烏爾蘇拉對這個家永遠保持著最熱切的忠誠和毫無保留的包容。正是這種對家庭不求回報的愛,使得她能穿過迷惑的表象,一眼看透家族的境況,憑借一己之力扭轉局面,維持生活。

  在丈夫被吉普賽人新奇的發(fā)明吸引、無暇照顧家庭時,烏爾蘇拉以極強的毅力撫育四個孩子長大;在家族的鼎盛時期,她卻時時居安思危,儲存積蓄,在后來家族衰亡時維持生計;在后輩不是被殘酷的現(xiàn)實擊垮就是在紙醉金迷的表面現(xiàn)象掩護下度日之時,年邁的、依然雙目失明的烏拉爾蘇再次挑起家庭的重擔。盡管最后家族的沒落已無力挽回,烏爾蘇拉仍不放棄自己的希望,竭力維持家中環(huán)境的干凈整潔,甚至臨終前,她心中想著的仍是這個無數次背叛她、傷害她的家庭,不要讓紅螞蟻毀掉房子,不要讓蕾梅黛絲照片前的長明燈熄滅,不要讓布恩迪亞家的人近親結婚......

  烏拉爾蘇一生最大的遺憾,大概就是自己費盡心力培養(yǎng)的孩子卻都不成器,她的后代中沒有一個繼承了她的堅毅與活力。每當她預見到兒子的悲劇將要在孫子身上重演,或者曾孫的結局和孫子的悲劇下場驚人的一致,就總會戰(zhàn)驚地發(fā)現(xiàn)時間并沒有像她剛承認的那樣過去,而是在原地轉圈。烏爾蘇拉一次又一次目睹繼承了父輩性格的子孫們重蹈父親的覆轍,發(fā)現(xiàn)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相似的命運一遍又一遍上演,而這僅憑她一己之力,是不可能改變的。她或許早已料到,在她死后,家里會重又陷入荒廢狀態(tài)。

  年老失明后,烏爾蘇拉的洞察力反而增強,就連驕傲自大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都評價:烏拉爾蘇是唯一能夠看透自己不幸的人。

  那么烏拉爾蘇的孤獨又在哪里呢?

  看到她臨死前,已經活脫脫變成一個干癟的木乃伊,她想要重振家風,卻心有余而力不足。子孫對她多加嘲弄與不屑,甚至把她當成玩具取樂。烏爾蘇拉在現(xiàn)實感受不到溫情,只好尋找過去的靈魂,與他們交談。她時常憶起自己的兩個兒子何塞?阿爾卡蒂奧和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年幼時的光景,和丈夫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起創(chuàng)建馬孔多的場景,甚至夢見自己的外祖父、曾祖母。熱愛家庭卻被家人拋棄,被拋棄后反而更加愛護家庭,這是烏爾蘇拉一生的悲哀與勇敢,也是她不被人理解,最終被孤立的原因。

  她是最色彩斑斕也是最孤獨的人,因為她了解所有人的孤獨和不幸,卻從沒有人愿意哪怕嘗試著去理解她的內心。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熱愛生活。讓我們把這句話獻給偉大的母親烏爾蘇拉?布恩迪亞,致以我們最崇高的敬意。

  因為注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xiàn)。

  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想要通過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xiàn)實,引發(fā)讀者對馬孔多百年孤獨的真正原因的深思,并以此為鑒,擺脫命運的擺布。

  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拉丁美洲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tǒng)治下。政客們的虛偽、統(tǒng)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使得拉丁美洲百年的歷程不斷重復著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就像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命運,相似的結局一遍又一遍上演。

  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專訪中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作者著書的目的大概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眾要團結起來,走向文明,走向開放,走向繁榮。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16

  一早就被刺骨的寒意痛醒。勉強起了床,熱了杯牛奶,邊喝邊看窗外。窗外那幾顆大樹的樹枝上空空如也,象征它們生命的綠色樹葉,化作枯葉,凋落了一地。一片銜著一片,一片疊著一片,不自覺地便化作了一大塊鋪滿整條街的枯黃色地毯。行人們走過這條街,踏上這層地毯,發(fā)出細微,但仍不失清脆的咔嚓聲,就像咬下薯片時發(fā)出的那種。

  他們匆匆的腳步形成的氣浪,即使再微弱,也足以掀起幾片枯葉?蓜偮冻鰩追菀娞烊盏乃嗟匕,很快又被從別處吹來的枯葉覆蓋。若不是知道這條繁華的街屬于一座繁華的城,單就這一個片段,這一個場景,打上“凋敝,蕭條”的字樣,也絕對不為過!盎蛘叻Q呼此情此景為“馬孔多”?”大腦里的這個念頭還是一閃而過時,右手卻如早已預知了大腦會有此念頭一般,安靜地放在了《百年孤獨》的封皮上。若不是左手緊握的牛奶杯尚有余溫,助我抵御寒意。我一定會被透過這書皮的,更甚于窗外的寒意狠狠刺痛。馬孔多在哪里?馬孔多在《百年孤獨》的360頁書紙里,在加西亞馬爾克斯的腦海里。在經歷過,或正在經歷貧窮;面對過,或正在面對思想交替的國度里。在雨林里,在平原上,在沙漠中,在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只要那里尚有人類存在。馬孔多,什么都不是。馬孔多,就是一切。10年以來,第一次能如此用心地讀完一本書。之前一直用一種浮躁而慵懶的態(tài)度去閱讀,甚至只讀個內容簡介,上網搜個一兩句書中經典名句就算讀過了,就敢顯擺了。但是《百年孤獨》卻不容許我這樣做。從故事開篇的第一個場景,家族二兒子,奧雷里亞諾上校面對行刑隊開始,整部小說就已經像一只深入我內心深處的小手,緊緊地抓住了我,把我一把揪進了這個最真實存在的虛幻之地。在那里,我仿佛親身跟隨著馬孔多村的奠基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與他的妻子烏爾蘇拉一起,跋山涉水,來到大澤區(qū)這片荒蕪之地,打下第一根木樁,蓋起第一座草棚,每一個家的住址,都精心安排,甚至享受的陽光都不多不少。作者在描繪馬孔多的建立時,用各種的側面描寫勾勒了一個有活力,如唐吉可德一般天馬行空的男子,和一個勤勞踏實,“耕種時從不唱一聲歌兒”的女子。吉普賽人,梅爾基亞德斯來到了閉塞的村莊。帶來了放大鏡,假牙,飛毯,銀版照相術,還有被何塞稱為人類最偉大發(fā)明的——冰塊。村子因為他的到來充滿了活力,以及荒誕的探索熱情?神R爾克斯顯然不是安徒生,他不是來講童話的。接下來的百年紀事成為阿爾卡蒂奧家族以及馬孔多村的噩夢。家族創(chuàng)始人,何塞因為解不開梅爾基亞德斯的羊皮卷而發(fā)了瘋,下半生一直被綁在樹上。大兒子放蕩不羈離家出走,最后枉死。二兒子一生孤傲異常,不懂得愛,也沒有被愛過,在發(fā)動了32場起義后,宣布與政府和談,孤獨而死。三女兒和養(yǎng)女,為爭一個男人而爭風吃醋,一直斗到老死方休。本以為家族傳到了第二代,會有所好轉?杉易謇锏暮笕,不但不停地重復以第一代人的名字命名,還一遍遍地重復著前人的悲劇。一個個或死于非命,或失心發(fā)瘋。直至家族最后的傳人,私生子奧雷里亞諾因為妻子難產而死,兒子剛出生即被螞蟻吞噬,悲憤中解開了梅爾基亞德斯的羊皮卷,這才發(fā)覺,原來吉普賽人死前早已解開了家族的整段命運:家族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后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伴隨著家族的隕落,整個馬孔多村也在經歷了創(chuàng)立伊始的清貧,外來人口遷入后的人丁興旺,外國殖民勢力的投資與撤出后,最終走向衰敗,走向毀滅。馬孔多的興旺與滅亡,映射了廣大第三世界的村莊與小城鎮(zhèn)在20世紀的掙扎與不易。

  在不開放的年代里,他們只能與愚昧為伍。甚至把冰當做一件發(fā)明。但那時的馬孔多人是幸福的,他們戰(zhàn)勝了大澤區(qū)的糟糕環(huán)境,戰(zhàn)勝了縈繞村莊多時的失眠癥。還能時不時地從同樣愚昧的吉普賽人那里找點樂子,就像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包S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在向外國殖民勢力開放的伊始,他們享受到了現(xiàn)代社會帶來的一切滿足,火車,電話,照相,就業(yè)機會,當然也包括拿著留聲機,樣樣精通的法國**?墒牵殡S著完全的開放,殖民者在帶來享受的同時,也和當地的**政府勾結,使用極低的價格雇傭勞工。當勞工以**申索權利時,狼狽為奸的政府,立馬揮起屠刀,毫不留情地鎮(zhèn)壓。

  殖**義者卻以無辜不知情者的樣子,扮演著救世主的角色。許下一連串空洞的美好的諾言,卻在村子遭受自然大災時,拍拍屁股收拾走人。在他們眼里,村子就是一筆買賣,當其價值被榨干時,殖民也就失去了意義。他們才不在乎那些原住民的生活呢。而對于政府而言,村子也是一筆買賣,政府收取大量的稅金,當殖民者撤出后,這個沒有最后一點價值的村子,自然不能再勾起政府的一點欲望。他們也不在乎那些可憐的國民的生活。這樣的交易,對于殖民者和政府而言都是有利可圖的不虧本買賣。唯一被犧牲掉的便是如馬孔多一樣的不幸村莊。然而,在同情何塞家族與馬孔多村的同時,我卻隱隱地又要為他們的某些傳統(tǒng)而憤怒。

  這種憤怒,不是憎恨,而是怒其不爭。貧窮是一種至極可怕的疾病,就像艾滋病先摧毀人們的免疫系統(tǒng),使得人們即使一次小小的感冒也可以致死一樣。貧窮,先摧毀的是人的道德底線,然后,使得人們無論做什么,都無法擺脫厄運相伴。我不是衛(wèi)道士,我也提倡婚姻自由,我也不喜歡文章后半段當家作主的宗教沒落貴族費爾南達的刻板與虛偽。但是,我仍然無法接受何塞家族私生子成堆,家庭**的習俗。書中,幾乎每個何塞家族的男人都會有一個私生子,即使是像梅梅這樣的女孩子,也會因為青春期的沖動而養(yǎng)下一個私生子。而奧雷里亞諾上校更是有18個私生子,1個死于戰(zhàn)亂,17個死于政敵的暗殺。更讓人費解的是,烏爾蘇拉居然全部都認下,并統(tǒng)統(tǒng)養(yǎng)大。烏爾蘇拉是出于同情,憐憫,延長香火?我不得而知。但是,在我的國度里,私生子遠沒有到可以正大光明地被接受。因此,我始終相信何塞家族的這一荒誕習俗,以及烏爾蘇拉的所謂寬容,完全都是出于一種因為貧窮對道德底線的長期侵蝕,而最終導致的愚昧與墮落。貧窮毀滅了何塞家族的同時,也對馬孔多所在國度的自由派義軍下了手。參加了自由派起義軍的小奧雷里亞諾想和自己的姑姑阿瑪蘭妲上床,卻遭到了阿瑪蘭妲的拒絕。郁悶的他問自己的戰(zhàn)友“我們是為了自由婚姻而戰(zhàn)嗎?”他的戰(zhàn)友回答“是,我們戰(zhàn)斗是為了將來你連你老娘都能娶!”道德底線被侵蝕,直接導致了人與人關系的混亂,也間接導致了自由派無論如何革命都無法取得勝利。在那個虛擬的國度里,自由派伸張的所謂自由猶如嬉皮士曾經鼓吹的“要**不要做戰(zhàn)”。

  性解放是自由的一大意義,但不是全部的意義,更何況他們所謂的性解放,是連老娘都可以娶的極大解放。相信但凡還相信人倫綱常的家庭都不會給這樣的派系投上一票的。歷史的車輪無情地碾碎了何塞家族和馬孔多村,只留下了一地碎片,一地血肉,一地孤獨,等待著螞蟻來覓食,等待著詩人來吟誦,等待著后人來重復。馬爾克斯成功地描繪了一個時代,一群人的生活狀態(tài)?粗麄,就不得不聯(lián)想到自己所處的世界,這個真實的世界。不禁要問:當我們因為貧窮而愚昧,又因為要擺脫貧窮而不擇手段時,我們的城市,我們的社會距離馬孔多又還有多遠呢?君不見,那個百年孤獨的詛咒就像達摩克利斯之劍一般,正時刻地懸掛在我們頭頂。街上,枯黃的樹葉被清潔工人掃去了大片,但是我分明看見更多的枯黃樹葉早已蠢蠢欲動。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17

  《百年孤獨》被稱為拉丁美洲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代表作。這部小說內容復雜,人物眾多,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書中融匯了南美洲的文化。他描寫的是小鎮(zhèn)馬貢多的產生、興盛到衰落直至消亡,表現(xiàn)了拉丁美洲驚異的瘋狂歷史。

  我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在一個專業(yè)老師那里看的。當時看著這個題目就覺得有種脫離現(xiàn)實的魔幻般的感覺,而我對這本書的作者并不了解。在人文課上,老師也講過這個小說。

  小說描寫的是布恩蒂亞家族的一代一代,情節(jié)離奇令人迷惘。在小鎮(zhèn)馬貢多,布恩蒂亞家族上演著百年的興衰史。由盛轉衰,又由衰轉盛,一百年的歷程,而這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這一切是因為怕近親結婚擔心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的原因。主人公因為鄰居的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死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不斷出現(xiàn)在他們的生活中,使得布恩蒂亞一家日夜不得安寧,終于被迫遷移到小鎮(zhèn)馬貢多。最初布恩蒂亞的人丁興旺,但隨著戰(zhàn)爭一系列的原因,家族的命運一代不如一代,然而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蒂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了一個帶尾巴的男嬰,而這一切又剛剛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寫下的密碼,這破譯著就是奧雷良諾·布恩蒂亞。充滿著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巴的男嬰是被螞蟻拖入了蟻穴。隨后,這件事消失。

  這小說讀起來總是給人一種虛幻飄渺不真切的感覺。但是故事馬貢多百年的變遷和布恩蒂亞家族的興衰榮辱是整個拉美社會變遷的一面鏡子,同時,家族的愚昧也是拉美自身的落后寫照,在此向對應,在拉丁美洲,內戰(zhàn)連連。

  往往魔幻現(xiàn)實主義,以荒誕的形式反映著現(xiàn)實,不管馬貢多發(fā)生的一切又多離奇,都是馬爾克斯對拉美現(xiàn)實的觀察和感悟。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18

  “這是一種黃昏的幽會。皮埃特羅·克列斯比總是傍晚才來,鈕扣孔眼里插一朵梔子花,把佩特拉克的十四行詩翻譯給阿瑪蘭塔聽。他們坐在充滿了玫瑰花和牛至花馨香的長廊上:他念詩,她繡制花邊袖口,兩人都把戰(zhàn)爭的驚擾和變化拋到腦后;她的敏感、審慎和掩藏的溫情,仿佛蛛網一樣把他纏繞起來,每當晚上八時他起身離開的時候,他都不得不用沒戴戒指的蒼白手指撥開這些看不見的蛛網。”

  初讀《百年孤獨》時被其中空無一物有如輪回的孤獨震懾,又感動于穿插于其中的那些純凈的片段和扭曲卻動人的愛情。對這部享有“最迷人的噩夢”之名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文學作品代表作印象最深的卻是這些淺顯的東西,也許應該感到慚愧。

  印象最深的是家族中第二代的阿瑪蘭塔。在愛上了與姐姐雷蓓卡熱戀的意大利人皮埃特羅·克列斯比,對他們的愛情和婚姻加以詛咒甚至實質性的阻礙卻被一一化解后,阿瑪蘭塔終于在婚期將至時作出對雷蓓卡下毒這一殘酷的決定。然而此前一周,年輕而在家族中深受愛戴的雷梅苔絲的意外死亡無限推延了,雷蓓卡在漫長的等待中移情于漂泊于海外輾轉至故鄉(xiāng)的沒有血緣關系的兄長并與之結婚,阿瑪蘭塔也終于獲得了她渴望已久的愛情。而在她得到了本應是她魂牽夢系的求婚后,她卻毫不留情的拒絕了。也許是出于面對改變和情感時的怯懦,也許是因為看到了深愛的人在短短的時間里互相遺忘開始了新的熱戀而讓她不再相信愛情(或者皮埃特羅),也許更多的是出于作者為她安排的、她無法反抗的孤獨命運,阿瑪蘭塔始終以她的冷漠折磨著皮埃特羅、折磨著她自己。當皮埃特羅在絕望中自殺后,她把手放在火上反復灼燒,直到散發(fā)出了燒焦花朵的氣味。用來包扎傷口的黑色繃帶一直纏在她的手上,伴她一生。

  而這只是她生命中悲劇的開端。她的高傲導致了她的孤獨,而她的孤獨又讓她有了一種獨特的迷人氣息。這種氣息讓由她撫養(yǎng)長大的兩個孩子都深深的愛上了分別比他們年長十幾歲和幾十歲的阿瑪蘭塔。而無論是阿瑪蘭塔的長輩身份還是她的孤傲都讓她不會接受這些感情,只是在奧雷良諾霍塞熟睡之時,她會潛入他的房間;在霍賽阿卡蒂奧前往羅馬之時,她會偷偷的難過。而她的兩個后代也在對她的無盡思念中死去,關于阿瑪蘭塔的記憶有如泛黃的舊照片,窒息在孤獨和戰(zhàn)爭的泥沼之中。在她生命的終端她在走廊繡花時看到了長相有如普通中年婦女的死神,在死神的指點下開始縫制自己的裹尸布,最后在一個夏夜的晚上無疾而終。

  很多人討厭阿瑪蘭塔,認為她的冷漠導致了太多人的悲劇,然而我不。我始終記得烏蘇婭在進入老境之后的那番話:阿瑪蘭塔并不是冷漠無情,而正是這世界上最溫柔的女人。與她高傲性格并存的,是內心中無法排遣的深深自卑。在她至深的愛情與不可克制的膽怯的搏斗中,她選擇了放棄,于孤獨之中承受著自己帶來的痛苦。她恐懼著自己內心深處的欲望,而這種恐懼讓她的幸?偸窃诘絹碇畷r遍戛然而止。我記住的不是她的冷酷無情,而是她年輕時在走廊中淡然的微微一笑,堅定決絕的那句“別天真了,我死也不會嫁給你的”,是她一生在走廊里縫制繡花制品甚至自己的裹尸布那永恒的身影,是在意大利人死后,在自我懲罰中用黑紗布包起的永恒默哀還有一并的青春年華。當奧雷良諾上校返鄉(xiāng)后,阿瑪蘭塔對自己的傷口只用“燒傷了”一句簡短的話輕描淡寫,而其間多少年華如水流過,孤獨永存。

  在這個家庭中和阿瑪蘭塔的自我封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家族中第五代,被人稱作梅梅的雷納塔。在刻板守舊而故作清高的母親多年的壓制下,梅梅始終一言不發(fā)的順從著,只是為了在忍受了這一切之后獲得徹底的自由。在她長大成人后,愛上了香蕉公司汽車庫的機修工巴比洛尼亞,而當她再次被母親發(fā)現(xiàn)并阻止后,她仍舊選擇了她一貫的順從和沉默,只是改在晚上與巴比洛尼亞在浴室相會。終于當她的母親發(fā)現(xiàn)之后,請來了當地警察監(jiān)視,巴比洛尼亞被子彈擊中,梅梅也被母親為了防止家丑外揚送到了遠方的一所修道院,在那里她在孤獨中度過了余生。

  最初我相信梅梅與巴比洛尼亞產生的是真正的愛情,然而在此后的閱讀中我更傾向于認定梅梅并沒有愛上巴比洛尼亞,至少在她離開家庭之前是這樣。布恩蒂亞家族代代傳承的不只是血脈,更是流淌在他們血脈中的孤獨。而梅梅正是在反抗這份與生俱來的孤獨。她是家族中的一個異類,一個叛逆者,她從始至終看似順從的一舉一動都是在為自己的逃離做準備,而這份所謂的愛情也不過如此。與一個地位卑下的人相愛不過是她的反抗的一部分。然而最后她的命運還是無可避免的被她的母親左右,在修道院中荒蕪了自己的年華,讓讀者為她感到一陣深切的悲哀。

  同為家族第五代人的梅梅的妹妹,阿瑪蘭塔·烏蘇婭生命前半部分的故事則簡單得多:在她小時候,姐姐梅梅在修道院生下的孩子奧雷良諾·巴比洛尼亞被送回家中,由于母親的努力隱瞞,她始終不知道這個和她年齡相仿的玩伴的真實身份。隨后她前往布魯塞爾上學,在那里與比她年長很多的飛行員加斯東結婚,生活似乎幸福而美滿。然而她隨后執(zhí)意要回到馬貢多這個她長大的破舊城鎮(zhèn),年輕而精力充沛的她致力于改變這個破舊城鎮(zhèn)的現(xiàn)狀,試圖讓她重新煥發(fā)活力。丈夫也一如既往的同意著她任性的要求。然而在這一要求改變了她的命運:在故地阿瑪蘭塔·烏蘇婭與奧雷良諾·巴比洛尼亞再次相遇并相愛,加斯東獨自離開了這里。然而在無限的破敗和荒蕪中阿瑪蘭塔·烏蘇婭和奧雷良諾·巴比洛尼亞并沒有感到痛苦,因為他們是真心相愛的并認為自己是人間唯一幸福的人。在隨后的生活中他們有了一個孩子,眼神中有著家族中出現(xiàn)在不同人身上的深邃思想和沖動熱情,卻沒有一絲孤獨。正如作者所說,這個孩子生下來就是為了重振家族血脈的,因為他是“家族百年中唯一一個因愛而生的孩子”,在這里似乎看到了一絲這個破敗家族的希望,然而這個孩子有著一條全書之初時提到的因近親結婚而出現(xiàn)的豬尾巴,母親因出血過多而死,孩子也在出生不久就被螞蟻吃掉。剛剛出現(xiàn)的希望就此幻滅,全書也隨著奧雷良諾·巴比洛尼亞翻譯出羊皮書的最后一行字后被颶風刮走告終。

  覺得這是全書最悲哀的一個部分,在這個因為沒有愛情或無法直面愛情而衰敗的家庭中終于出現(xiàn)了愛情,而又因這份愛情徹底毀滅;家族中傳承百年的孤獨被最后一代人消滅,而消滅孤獨的人自己也被毀滅。這就像是一個可笑而悲哀的悖論,無論怎樣,布恩蒂亞家族都無法逃離被毀滅的命運。

  作者馬爾克斯寫作的目的自然是在簡單的人際關系之外,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書中復雜的人物關系和情感也是他所想要展現(xiàn)的事件。人文關懷與對現(xiàn)實和荒唐歷史的諷刺自然是存在的,我并不想否認《百年孤獨》自覺或不自覺的思想深度,然而我始終不承認對這本書過于復雜的分析,或者把《百年孤獨》的中心思想歸為“是希望拉美洲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xiàn)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批判外來者對拉美大陸的一種精神層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對拉美的歧視與排斥”(百度百科)。在一份訪談中馬爾克斯說,“我只是想藝術地再現(xiàn)我童年時代的世界”,而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了他原本意圖之外的評論家們則像是踩到了他扔出的一塊香蕉皮。所以也許致力于對書中平凡生活的分析也未嘗不是理解《百年孤獨》的另一種出路。

  然而在書中這些絕望的故事之外有著更為平凡的美好,那就是馬爾克斯本人的妻子在他創(chuàng)作《百年孤獨》一書時的辛勞:馬爾克斯說,“要沒有梅塞德斯(他的妻子),我永遠也寫不成這本書。她負責為我準備條件。幾個月之前我曾經買過一輛小汽車,后來我又把它抵押了出去,把錢如數交給了她,心想還夠用六個來月的?墒俏矣昧艘荒臧氲臅r間才寫完這本書。錢用完了,梅塞德斯也沒吭聲。我不知道她是怎么讓肉店老板賒給她肉,面包師賒給她面包,房東答應她晚交九個月房租的。她瞞著我把所有的事情都承擔起來了,甚至還每隔一段時間給我送來五百張稿紙。不管什么時候也少不了這五百張稿紙。等我寫完這部作品,也是她親自到郵局把手稿寄給南美出版社的!痹谧x過《百年孤獨》全書之后,最后感動溫馨了我的,是這本書寫作背后的這段溫暖故事。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19

  上學期本著練習英語的目的艱難地讀了三章左右的英文,放寒假回來因為耐心有限又找了中文版來讀,這樣一本書,讀起來感覺沒有什么目的性,作者看似忙碌地在敘述這個家族的故事,再加上奇幻的,甚至有些奇異的想象,總是很有畫面感,腦中不停地閃過一幅幅插圖。在這樣的想象里,短短一百年似乎描繪了太多的東西,比如數次的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帶給馬貢多的變化,帶給人們的變化。特別是讀到火車來到馬貢多,帶來的各種近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成果,莫名地使我想起了倫敦奧運會開幕式地表演,那種文字描述的忙亂和新興事物拔地而起的迅猛如出一轍。(奧運會開幕式煙囪拔地而起,舊時代的農夫被趕走那一段)

  全書的內容真的很豐富,雖然我一直不喜歡一本小說帶有太多的東西,但《百年孤獨》給我的感覺完全不同,就像作者在說:“嘿,我也不想寫這么多,所以我們還是一筆帶過吧”,作者平靜地在講故事,卻已讓人浮想聯(lián)翩,這些東西不是作者強安上去的,而是故事本來就有的,特別是在這樣一個世界里的故事。

  因為前面讀了兩次,這樣關于“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故事就很有印象,他能自己經過研究發(fā)現(xiàn)地球是圓的,他的冒險精神和專研精神讓人記憶深刻。在不知道整個故事的脈絡的時候,我以為他會被隔離在文明的邊緣,我就對旁的人講,這樣一個人若是在適當的環(huán)境里(和科技發(fā)展接軌的環(huán)境里),必定是科學研究之奇才。后來慢慢讀下去,百味陳雜,對他最好的評價就是他死的時候有人說的那句:“我來參加國王的葬禮!”,他的確是這個孤獨家族的國王。

  說到孤獨,叔本華說:”人生的空虛不在于人的孤獨,而在于心的寂寞“,這個家族里的人似乎都是這樣,輾轉反側,都沒有一個人得到內心的充實(可能第四代里的蕾梅黛絲是個例外,這里我沒看懂)

  讀這本書,我感覺不用帶著主觀的色彩去讀,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有發(fā)光的地方,但同樣又沒有人是完人,可憐、可悲、可敬、可嘆,可是你又沒有時間去感嘆,作者拖著你一路小跑,于是你看他們的故事,時光在字間穿梭,這樣一個人的形象會在你的心理不斷地完善起來,但同時你又看不清楚,看不真切。這也許是我閱歷不夠的原因吧,所以說:似懂非懂,還得交給時間來琢磨。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20

  最近看完了百年孤獨,書看得很快,可信息量太大,反而還未消化完畢,停留在對一本好書囫圇吞棗泛讀一通的階段。相信還要反復咀嚼幾遍,我才能真切明白作者對人類歷史的諷刺有多深。目前我對百年孤獨的理解僅是這是一本介紹一個家族在一個世紀中的崛起與衰落的過程,圍繞著其中兩個兄弟與取了他們相同名字的后代的故事。故事中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而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擁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理念、信條與行事的標準、動機與準則。每個人都有光明與陰暗,并以自己的方式為這個家族付出一生。他們在馬貢多生活,在這個孤獨的小鎮(zhèn)與以馬貢多小鎮(zhèn)為中心形成的一個范圍活動著,在這里他們完成了生命的升華,為了他們心中的正義以及執(zhí)著的信念,履行著他們從生下起就無形中擔負著的職責,為一些荒誕可笑的理由,匆匆的完成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認為必須非做不可的事情。他們每個人是獨立的,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之處。他們是家族的一份子,又似乎并不屬于這個家族,他們最大的相似點,就是孤獨二字。孤獨,打自這個家族誕生在這個世界上就與這個家族的命運緊緊的相連在一起,他們生來是孤獨的家族,死后也并沒有逃脫孤獨二字。

  我不知道孤獨象征著何物,也許是精神,也許是肉體。人類生而孤獨,死后靈魂也無法幸免。也許這個世界給予人類的唯一的一生必須背負著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隨形的孤獨。從這一點上來看,無人不孤獨。肉體、外在與表面是停留在這個繁華熱鬧的世界,與無數人打著交道,生活在群體中。靈魂、內在、卻是活在獨自、只有唯一的世界里,精神是獨立于肉體而存在的,思想能與外界分享、交流,可靈魂必須得到獨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層次的深化。

  有時候身邊的人越多,與外界的溝通越多,得到的信息與反饋越多,就越能體會到內在世界精神的唯一與獨立。外表接受陽光,內心處以安靜、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經時光歲月,內心的自我則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恒的時間。在此間隙,肉體與表面光滑無損,思想與靈魂歷千錘經百煉、在無數思考疑問中打磨淬火、最終到達片刻的成熟。

  世間本無對錯,只有不同的理解與不同的見地。成熟與不成熟,界限非常模糊,無所謂何謂正確,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釋獲得不同的支持。本無善惡,取人性命,報以惡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為罪大惡極之人?殺人者無心、有心;失手、蓄謀,各樣情況交錯,以何為標準、準則?有信仰與有無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變化,若以對方為正確,豈不是殺人至于無形,否定了一個人的生命的唯一的意義,倒比扼殺了這人的性命更加殘忍。學習有各種方法,以為融會貫通最佳,并不需反復詢問知識深淺。分數可衡量某個時期的付出,卻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豐富程度,為蟻群所用,多中取少之時,才為體現(xiàn)分數考試價值之時。知識永無止境,斷章取義、以小斷大、舍遠貪近、求分棄才需改進。

  對待人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態(tài)度、人生觀與原則。

  自認為,溫婉的細涓長流的為最愜意不過的生活方式。正是這種理想生活,簡單而又難得。書本,單人,細筆,空房獨處一下午。房外傾瀉陽光,房內靜聆閱書,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獨處的快感。剎那間,能聽見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靈的深處,身體里,靈魂在亙古持久的孤獨中永恒的巨大的轟鳴。

  我的生活態(tài)度,也便是獨立且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無論是面對過去,現(xiàn)在,或是未來。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21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著名作家馬爾克斯的一部杰作,他因這部偉大的作品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馬爾克斯使用了大量的筆墨描寫那些由于愚昧、保守、落后以及情欲所造成的孤獨,表現(xiàn)了一種因為不能掌握自身命運而產生的絕望、冷漠和疏遠感。這種孤獨的民族性成為阻礙民族或國家進步的一大障礙。

  我是在幾個月前閱讀這本書的。書的開頭是那樣的奇異——“多年以后,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我登時便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越往下讀,竟發(fā)覺自己是愈發(fā)地欲罷不能了。

  從故事的開始到結尾是很漫長的——竟跨越了七代人。首先出場的是布恩蒂亞以及他的妻子烏蘇娜。他們開拓馬孔多鎮(zhèn)的過程著實是已經令人驚奇不已了。而布恩蒂亞同吉卜賽人進行的種種交換更是讓人感到荒謬至極,更為可笑的則是他將幾十枚金幣全部熔化后無法將它們重新提煉出來的情節(jié)。不過看到這里的時候,我還只是覺得這部作品非常好笑而已。

  接下來的情節(jié)變得更加精彩,從意大利來的鋼琴師皮埃特羅-克列斯比因追求阿瑪尓塔沒有成功而割腕自盡,奧雷連諾的妻子雷麥黛絲難產而死……這些情節(jié)可謂是驚心動魄、跌宕起伏,讓人在閱讀時完全沉浸其中,心情隨著內容的變化忽而激動、忽而憂傷。

  隨著情節(jié)的進一步發(fā)展,布恩蒂亞發(fā)了瘋,被鎖在樹上,烏蘇娜也變得日益衰老;奧雷連諾上校在經歷了無數次沒有意義的戰(zhàn)斗之后,終日以做小金魚度日……看到這里時,他們所共有的悲劇性命運令我感到十分疑惑,但我仍不能明白個中的因由。

  再到后來,情節(jié)已逐步推向高潮。當阿卡蒂奧的長女雷麥黛絲飛上天空從此消失時,我感到情節(jié)的荒誕實在已到了讓人完全無法想象的地步;而當梅梅的兒子最終破譯了神秘手稿,整個馬孔多被突如其來的狂風夷為平地時,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布恩蒂亞家族的七代人有著相似的名字,看似不同的性格和相異的外貌。但究竟是什么讓他們最終都走向毀滅呢?作者在書中顯然已給予了我們許多暗示:“是孤獨。”所以,我們一定要不斷完善自身的性格,決不能讓自己固步自封。只有這樣,布恩蒂亞家族的悲劇結局才不會再次上演。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22

  被譽為“再現(xiàn)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的《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xiàn)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jié)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chuàng)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但閱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家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xiàn)實。

  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fā)過幾十次內戰(zhàn),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并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xiàn)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tǒng)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盡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于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tǒng)一起來,最后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彌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zhèn),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著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xiàn)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tài)、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加西亞·馬爾克斯遵循“變現(xiàn)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想象,把觸目驚心的現(xiàn)實和源于神話、傳說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圖畫,使讀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覺陌生的感受,從而激起尋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創(chuàng)作真諦的愿望。

  另外,作家還獨創(chuàng)了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例如小說一開頭,作家就這樣寫道:“許多年之后,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倍潭痰囊痪湓挘瑢嶋H上容納了未來、過去和現(xiàn)在三個時間層面,而作家顯然隱匿在“現(xiàn)在”的敘事角度。緊接著,作家筆鋒一轉,把讀者引回到馬貢多的初創(chuàng)時期。這樣的時間結構,在小說中一再重復出現(xiàn),一環(huán)接一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斷地給讀者造成新的懸念。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凝重的歷史內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龐大的神話隱喻體系是由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語言貫串始終的。有的評家認為這部小說出自8歲兒童之口,加西亞·馬爾克斯對此說頗感欣慰。這是很深刻的評判目光。因為這種直觀的、簡約的語言確實有效地反映了一種新的視角,一種落后民族(人類兒童)的自我意識。當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觀者的眼淚,“愚者”自我表達的切膚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喚起被愚弄者群體深刻反省的客觀效果。

【關于《百年孤獨》的讀后感(精選22篇)】相關文章:

名著《百年孤獨》的讀后感12-15

經典書籍《百年孤獨》讀后感12-08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400字感悟12-18

百年孤獨讀后感3000字02-11

經典書籍《百年孤獨》讀后感09-11

書籍《百年孤獨》讀后感600字12-16

百年孤獨英語讀后感及翻譯12-10

百年孤獨讀后感(通用15篇)12-22

百年孤獨英文讀書筆記【精選】12-14

關于高爾基的童年讀后感(精選)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