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讀后感范文(精選9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讀后感范文(精選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讀后感1
看了《我們仨》這本書,我感受到的除了對作者文采的敬佩,更多的,是對那種懷念柔和、平靜的那種舒適的遐想。
剛開始,我看不懂這本書表達的是什么,準確來說,是對其中那個“夢”似懂非懂,在這本書中,我分不清哪些是夢里,哪些是在現實生活中,它讓我感到一片茫然。之后才明白,這是一家人親情的訴說與回憶。從懵懂突然感到了溫馨,是那么突然與迅速。
懷念與回憶中,作者沒有用筆尖表達出那種悲傷,也沒有對一些令人自豪的往事表現出激動昂揚,只是用緩和的語氣,緩緩訴說著一家三口的生活,平凡、溫暖。
這本書看上去很厚,可是句子很簡短,訴說很自然,而更多的,是他們一家三口完美的照片,有隨著時間的推逝,一家人模樣的變化,也有三個人工作,各不相擾,鐘書正在添補他的華氏大辭典三個人的認真與對工作的目標與追求,夫妻倆互相幫忙對方理發(fā)的溫馨場面,讓人感動萬分。這只是一些生活照,甚至還是沒有色彩的照片,可是聞到的,不僅僅是書香,還有甜蜜的味道和溫馨的感覺。
作者追求的沒有那種壯志凜然,也沒有那種激烈奮斗,而她更多的,是細節(jié)中表現出的星星點點,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片段,在我們眼中,只是家庭中的理所當然,也可能只是生活料理中的小佐料,可是在作者筆下,這些似乎都成了生活料理中不可缺少的大材料。她的素材就像貝殼中的生命體,當沙子進入時,它會用割傷自我的代價來不斷地磨練這顆沙子,讓它成為一顆珍貴的鉆石,而自我卻漸漸淹沒在大海中。
楊絳女士在這本書中,她沒有去評價自我的生活與家庭,也沒有去講道理,只是像講故事一樣講著講著,似乎這個故事一向在演著,沒有盡頭……她之后在幕后為她的丈夫錢鐘書默默奉獻著,她就像那個貝殼,慢慢被淹沒。這也說明了她對這個家的那份真摯感情。
讀了《我們仨》,是對此刻生活的滿足,更是對那種平凡的味道的流連忘返……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讀后感2
一直以來,特別想拜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可是因為種種原因擱置了。周末,難得的偷閑,于書店終于淘到了?赐旰,內心難免有些凄涼,楊絳先生把這本書,稱為我們仨又在一起了,這是多么強大的淡定和從容。
他們有過歡樂,有過心酸,有過痛苦,有過幸福。用楊絳的話說,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他們仨最終失散了,曾經的家,成為了以后的客棧,曾經的“仨”成為思念的寄托和重逢。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從相守到相助,從相聚到相失。一語中的說透了一個三口之家的經歷坐標。如果我們是幸運的,還能有機會經歷這宿命中的坐標,按時按點到達。楊絳最后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在楊絳先生知道自己的人生已快回家時,她說: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yǎng)、不同程度的效益。我們曾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難怪錢鐘書先生說:最才的女,最賢的妻。
春蠶一生,繁花一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
踩著歲月的風火輪,我們的步履總是那樣的匆匆。轉眼間,八零后的我們已步入中年,站在這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有壓力和負擔,有幸福和歡樂。生命中的五味雜陳,也許都澆筑在生命的這個時間節(jié)點。活著的人,要當好自己的角色,珍愛生命,愛護家人,努力奮斗。
不要在奮斗的年齡坐享其成,不要在奮斗的年齡虛度年華。人生這趟不知何時到站的列車,會在很多的不經意間,讓你永遠失去愛的能力和奮斗的資本。
人生沒有彩排,只有直播,一旦謝幕,就永遠沒有了機會。我們不知道我們是在哪一站下車,也許很長,也許很短。
俄羅斯歌曲《多想活著》里面這樣唱到:你知道嗎?多想活著,活著正是為了去愛,與你相伴的每一個人。你知道嗎?多想活著,在黎明時分,與你一同醒來調煮咖啡。對于離去的人,他們多想再來一次重生的機會,逢春重綻放,長成新生樹。
所以我們活著的人,更要珍愛自己珍愛生命,即使我們很渺小,如苔花一般,但是也要學著牡丹開放。因為“如米小”的苔花,不是“學”牡丹,而是在生命的每個時刻努力開成牡丹。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讀后感3
近期閱讀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全文用一種溫馨而親切的語言描述了錢鐘書、楊絳和他們的女兒錢瑗一家人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他們一家三口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都是才高八斗的文化人,本以為他們的生活肯定是非常無趣和死板的,但在《我們仨》里,確是如此可愛的一家人,彼此尊重又相互調侃,充滿著煙火氣息。眾所周知,錢鐘書先生是一名才高八斗的博學鴻儒,是個大文豪,但在《我們仨》里面,鐘書先生只是一名普通的丈夫,一個平凡的父親,同時,還是一個生活盲,洗不掉墨水的慌張,砸掉臺燈的焦慮,門把手脫落的愁容,與他的形象形成一個“反差萌”,讓人忍俊不禁。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寫在封面上的這句話,想想就心酸。他們一家三口,從英國到巴黎到回國,從家境優(yōu)渥到居無定所,從倍受尊敬到__時的動蕩,從日常時的相扶相幫和患難時的不離不棄,在楊絳老人的筆下一一展現開來。直到晚年,才有一個像樣的寓所,但在他們心里,有彼此的地方就是家,哪怕是租賃的房子,哪怕只是一間小小的辦公室。
我隨她喜,隨她悲,隨她一路陷入對親人的思念。初聽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讀起這本書的時候,總是會聯想到自己。想到自己身處異地,想到自己無法經常和家人在一起,想到回家時媽媽張羅的一桌飯菜,想到聊天時爸爸那一句句關懷,想到相見時爺爺開心的笑臉,思念之情不禁涌上心頭。
我們已經長大,但在他們眼中永遠是個不懂事的孩子。在他們一句句嘮叨中,明知道父母是在關心自己,偶爾也會覺得煩,這其實是最要不得的。父母不過是想知道你在外好不好,有沒有吃飽,有沒有穿暖,有沒有想他們...就是想跟你說說話而已。
楊絳先生說:我們仨,沒有生離,唯有死別。關于親情,最無法言喻。只能在有限的時間里,盡量多去陪陪家人,說話時耐心一點、語氣溫和一點、事情詳細一點...父母已經陪我們長大,我們要陪父母變老,家才是永遠的港灣。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讀后感4
這個學期·伊始,我讀了一本書——《我們仨》。這本書是錢鐘書的夫人楊絳在丈夫、女兒相繼離世,在“我們仨”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時,寫下的生活回憶錄。
這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沒有著太多筆墨,寥寥兩頁,拉開了那“長達萬里的夢”的序幕。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如夢似幻,我只覺朦朧,沒怎么看懂。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就是著墨的地方了,這一部分主要寫楊絳老人對于“我們仨”生活點點滴滴的回憶。
然而,令我最有感觸的還是封底楊絳老人的題字:“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這是一句多么平實的話語,然而我卻從中讀到了老人空留自己一人的心酸與刻骨銘心的思念。如今社會,而許多老人很久才能見到兒女一次。老人思念,而兒女們卻渾然不覺?萍既绱税l(fā)達,家人之間當然也減少了相見的機會,人與人的內心之間之間仿佛隔了一層厚厚的屏障。這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中那份平淡卻又深刻的情感,是現代人無法體會的吧……試問,在這個交通十分方便的時代,多遠的距離都不成問題。但是在身體靠近的同時,我們的心靈也同樣靠近了嗎?我認為沒有!我們的心中,怕是已沒有這本書中楊絳老人刻骨銘心的思念了吧!
我喜歡這本書,不僅是因為它的情節(jié),更是因為其中包含的厚重的愛!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讀后感5
最才的女,最賢的妻,最溫的暖,最善的心。這就是大家閨秀楊絳先生,她的一生始終寵辱不驚,溫柔如水。她把自己放的很低很低,鐘書把她放的很高很高,她溫柔賢惠,他寵溺溫情。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愛戀,是一場不驚天動地卻成為永恒的愛情。
如她溫婉,如他專情,這才是最真的愛情,這才是最溫的陪伴,這才是最長情的多情。讓我用自己的笨拙和感動談一下我對愛、對婚姻、人生的理解。致敬楊絳先生,您是我永遠學習的榜樣。
一、兩個人的世界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它不需要太多華麗的表白,不需要太深情的對白。我愛你,我從心底里心疼你,我為你愿意做任何事情。我愛上你,就愛上了愛情,我們彼此變成更好一個人,我們一起吃苦、一起讀書、一起散步、一起交流,一起走過人生的起起落落,一起面對人生的春夏冬秋。
因為有你的陪伴,我從不孤單,因為有我的陪伴,你從來不寂寞。
鐘書做錯了事情,弄壞了東西,搞砸了事情,總是忐忑不安的找到楊絳,楊絳總會說一句話:沒關系,我會修好它。沒關系,我去做。沒關系,我會弄好它。多好,這時的鐘書,這時的才子像一個被寵溺的孩子。也或許每一個女人身上都有一種母性,對她深愛的男子總是想對他更好,更好,那個時候柔弱的她也可以成長一棵大樹,為她愛的人遮風擋雨。
這種感情美好、純真、透明。我遇到了你,從此你就是我最美麗的風景,無人可以超越,那是最真、最純、最珍貴的愛。
從前慢,慢到我們只能去愛一個人,慢到我們的心只有能放下一個人的空間。我遇到你,從此之外的風景只是經歷,那美好的將成為永恒。
細數如今的愛情,太泛濫,太多情。當代的愛情多數都是快餐,三分鐘熱度、三分鐘感覺、三分鐘熱情、三分鐘感動。三分鐘后你向左,他向右,無非是誰先將誰遺忘。遇到一個真心愛的人,遇到一個能讓你感動,能走進你靈魂的人,得拿出石頭剪刀布的運氣,愛情都去哪了?是誰辜負了誰?
愛情是需要經營和付出的,愛情出了錯,兩個人都有責任。
自私、猜忌、兩個人思想的不對等都無法構建完美的愛情。愛情需要身心相互吸引才能碰撞出熱烈的火花,如果我們僅僅為了謀求肉體關系而維系的感情,總是會在短暫的熱烈中支離破散、灰飛煙滅。
二、三個人的世界
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妙的詩篇。阿圓是幸運的,她有懂她的媽媽,她有愛他的爸爸,而且他的爸爸和媽媽也彼此深愛。這是最完美的童話。
孩子是天使,是讓兩個人關系更穩(wěn)固,更有共同語言的紐帶。
雖然養(yǎng)孩子絕對是一個讓經濟負增長的投資,從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到幼兒園、小學和更深層的教育經歷。真的是非常不容易,可是孩子是我們無法拒絕的禮物。
我敢說每一個拒絕孩子的人,在有了孩子之后就會嘲笑自己曾經的觀念是多么可笑和無根據。當然,現代人的生存壓力太大,含著金鑰匙拼爹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人都在辛苦勞碌、起早貪黑的加班、加班中消耗年華。
數萬一平的房子,日益增長的支出,你要去維系生活,你要努力去在城市里打拼擁有一個家。誰的青春不迷茫,誰的人生不是在荊棘和苦楚中走出來一條光明大道。
有些苦、有些難,咬咬牙就挺過去了。長大前,我們是父母懷里的小寶貝,長大后我們不再是象牙塔里唱著好聽旋律的情懷主義,詩和遠方是要在努力奮斗的背景下才能實現的后享樂主義。
你堅持,你努力,你終會收獲自己的風景。我們仨一起走下去,這是最溫柔,最美麗的風景,比詩和遠方更真實。
三、心疼你的心疼
讀楊絳的我們仨失散了那些片段。我?guī)锥确畔,擱淺,數次有想哭的沖動。我心疼這個百歲的老人,在短暫的時間失去女兒、失去愛人,獨自行走在風里。
雖然這位百歲老人依然是那么慈眉善目,心平氣和,用不急不緩的語調來回憶她失散的親人。且不提鐘書的才華橫溢,再優(yōu)秀的他也不過只是她心里的一個支柱,只是她的愛人,她女兒的父親,她陪伴走了多年的親人。
上帝是公平的,它給了你愛,也給你傷,它給了你甜,也給了你苦,它給你無與倫比的愛情,也留給了痛入骨髓的悲傷。
她的心里的痛只有黑夜懂得,只有落日的云霞懂得,只有飛翔的鳥兒懂得,只有她那顆忽明忽暗的心懂得。只是有些傷不必說,有些痛無需言,那些想念和悲傷都通過了她的溫婉、她的娓娓道來得到了體現。
真的心疼這個堅毅的老人,再堅強的心也不過是女人。都說女人是水做的,當水結成了冰,還得拼命把自己焐熱,只因為逝去的已經不能重來,生活還是要繼續(xù),愛情永遠活在靈魂里,楊絳一定是依靠著愛的堅定、細微的真誠來守護著自己的一顆初心。
無論多苦,無論多悲慘,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先生,您是我一生的榜樣,愿您們一家三口在那個我們看不到的世界恩愛如常。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讀后感6
自古以來,緬懷逝者的文章多如牛毛,從向秀的《思舊賦》到潘岳的《悼亡詩》,從“貧賤夫妻百事哀”的沉痛到“當時只道是尋!钡陌瘢梦锼既、觸景生情,每一篇都以它自己的方式宣泄了悲傷,每一篇都有它自己的動人之處。而我從未見過一篇像《我們仨》這樣的祭文,如此渺茫,如此凄美,如此痛徹心扉,如此地特殊而驚艷。
作者沒有睹物思人,沒有觸景傷情,只是用平淡質樸的語調講述了一個平淡的夢、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
夢,本該荒誕而不合邏輯的,而這個夢中逝者的言行舉止卻如此正常,和生前一樣,這是因為作者對逝者太過了解,連在思緒紊亂的夢中,都知道他會如何說、如何做嗎?夢,本該是模糊不清的,而這個夢中逝者的一怒一笑都如此真實,這是由于作者對他太過熟悉,在頭腦混沌的夢中都能如此清楚地勾勒出他的臉龐嗎?夢,本該是很快會被遺忘的,而夢醒之后,作者都能如此如此清晰地回憶起逝者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每一聲語調,這是因為思念太深,連夢中出現的幻覺也不愿放過嗎?思念,是得要多厚重,才能讓人做夢都在念想;思念是要有多么痛入骨髓,才能讓夢的麻醉都沒有效果,讓逝者的音容在夢中都如此清晰!
作者通篇未提思念,而這個夢卻讓思念顯得如此宏大。思念的境界,不是行也思量、坐也思量,而是做了一個如此清晰明了的夢。
對逝者離去的痛,為什么必須要哭天搶地、長篇大段的回憶才能展現?作者只用平淡的語言,便寫出了她尋尋覓覓的茫然。夢像一層輕紗,遮住了意識,也的話了痛苦,留下滿滿的絕望與不知所措。潛意識透過薄紗,預示了結局的悲痛,而恍惚知道結局的夢中人卻只能無助地在夢中的夢中看著女兒一天天消瘦,無助地跟著丈夫的船一天天走遠。迷茫覆蓋了整個夢境。也許,喪親帶來最多的不是嚎啕大哭,而是這種不知所措。太習慣了有他們的生活,太習慣了他們的一言一語,而他們逝去了,未亡之人卻久久不能接受這個現實,在這個她不能理解的、沒有他們的世界里彷徨。
作者通篇未寫自己的心理,卻將喪親的感受如此精確地呈現出來。
作者夢到的是驛站。這是多么絕妙的暗喻!人生在世,孑然一身,哪里才是家?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只有家人,能給予我們安定與幸福,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存在于世。而當作者的家人離去時,她就失去依靠于安寧。從此,家不再是家,而只是她的驛站了。她也不再存在于世,只是寄居在人世間、漂浮不定的旅客,像一片枯葉,沒了大樹的根系,從枝頭滑下,孤獨地飄在空中。
作者通篇未寫自己的孤獨,而這個夢卻奏出了孤獨的絕響。
夢的清澈寫出來思念,夢的平淡寫出了渺茫,夢的內容寫出了孤獨絕望。作者僅僅描寫了一個夢,而它卻驚人地展現了作者對逝者無限的愛與思念,展現了這人世間做真實、最深切的情感。
“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币粋夢,竟能如此凄涼哀婉;一種愛,竟能如此偉大而深沉。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讀后感7
初見此書時,我還推崇華麗的詞藻,晦澀的語言,帶著“讀書人”的尖酸刻薄,認為書的名字過于平凡。可讀完此書后,我竟找不到更好的詞匯去替代。我們仨,讀來仿佛有種平靜的力量,好像此時此刻,我們已經緊緊連在一起,成為了一個專屬名詞,任何外力都無法分開。此外,還有一種驕傲,源于永遠都不會失散的底氣和心安。書中所言:
“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誰家沒有夫妻子女呢?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璦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贰K晕覀冐硎遣煌瑢こ5挠龊。
楊絳先生將本書分為三個部分: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書的第三部分《我們仨失散了》描述了一個“萬里長夢”!拔摇弊兂闪艘环N虛幻,夜晚去見女兒圓圓,置身于她的夢中,白天陪在丈夫身邊,向他講述女兒的近況。最后,女兒去世了,丈夫去世了,我們仨也失散了。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是:
我眼看著一葉小舟隨著瀑布沖瀉出來,一道光似的沖入茫茫云海,變成了一個小點;看著看著,那小點也不見了。
我但愿我能變成一塊石頭,屹立山頭,守望著那個小點。我自己問自己:山上的石頭,是不是一個個女人變成的“望夫石”?我實在不想動了。但愿變成一塊石頭,守望著我已經看不見的小船。
離愁溢滿在字里行間,起初找不到丈夫的迷茫焦慮,看到女兒住院的憂心,日夜不停奔波的疲憊,與至親別離的悲涼……
我讀著文字,自己也化作一縷煙,飄入那個夢中,一切如夢似幻,周圍的人和場景走馬燈似的不斷變換,真真假假。然后,我的至親出現了,心中突然有了依靠。我游離在我們仨之間,因為他們的痛苦而狂躁,卻無能為力。后來,他們走了。我也跌于塵土,散于風中。
往事不可留,逝者不可追。
書中說:
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對啊,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有人說:“長痛不如短痛!笨尚牡走是偷偷地企盼,希望能夠再多一些陪伴,想迷失陶醉在當下的溫暖中,刻意忽略逼近的離別之日。
書中說: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鞓房倞A帶著煩惱和憂愁。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也許,正是因為這種復雜性,有限性,人生才更加豐富吧。不過“夏蟲不可語冰”,對于人生,不可能用幾個詞就加以詮釋,更不能故作老成,妄下斷言,還是且行且悟吧。
我一直以為,親情是最難聊的話題,只能從細微之處捕捉其身影。就像手捧起水,水會漸漸從指縫中流出,最終尋覓不到水的蹤跡,但可以從指尖的濕潤中得知它的存在。
這一次,我想寫它的別離。
幾乎所有的關系都是以相伴永遠為目的,但親情不是,從一開始,離別就為這段關系標注好了結局?墒牵@注定的結果并沒有阻擋我們去愛與被愛,流淌著的血液無比堅定地:“我們親密無間,我們仨,是一家人!”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讀后感8
錢鐘書說:“遇見他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見他之后結婚,我沒想過別人。”
楊絳說:“我上清華,一為讀書,二為鐘書”。
這對神仙眷侶的佳話一直流傳至今,令人艷羨。近日,我看了楊絳先生寫的《我們仨》之后,終于知道這一家人如此幸福的緣由了
一次錢鐘書臨時被召去開會,他顛沛了一天,最后在船上歇了下來。楊絳實在放心不下便拉著錢瑗(他們的女兒),找到了他在的那只客船。
你猜錢鐘書見到妻女后說了什么?他用半撒嬌半抱怨的語氣說:“我轉了好多好多路,累得眼睛睜不開了,又不敢睡,只愁你們找不到我!比缓笤谄夼矒崴,還從被子側邊伸出半只手,動著手指頭,讓楊絳拉著。
我讀到此處,忍不住發(fā)笑:這是外人眼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學者嗎?分明就是個受了委屈求安慰的'老小孩嘛。
也對,在家人面前暫時卸下盔甲,露出柔軟的一面,又何妨?家人不一定能做那把替你沖鋒陷陣的“AK”,但他們定是護你周全的“防彈衣”。
可現在,無論是父母也好,孩子也好,都喜歡“報喜不報憂”,爭做一個堅硬的外殼,這又何必?我想,那個在外精明得不可一世的人,比起在家傻里傻氣把糖當鹽的你,或許后者才更有家的感覺吧。面對學習的壓力、職場的競爭等,生活最終會磨平我們的棱角。即便有人嘲笑我的稚嫩,抨擊我的三觀,但如若這時我依然保留著一份熾熱且純粹的心,那么一定是來源于我的家人。
在家人面前,我們不需要做那個左右逢源、八面玲瓏的“獅子”,而是可以卸下防備,做一只偶爾撒嬌,偶爾犯傻的“小貓”。
《我們仨》這本書,不時附有一些楊絳一家的生活照,其中有一張讓我印象很深刻:他們一家坐在不同的桌子上,戴著眼鏡,各自伏案工作。這樣一張看似尋常的照片,里頭卻蘊藏著父母與孩子相處的大道理。
楊絳和錢鐘書在學者方面的成就毋庸置疑,而他們在做父母方面也很成功。
他們雖然心疼女兒熬夜備課,但那是女兒的責任與夢想,他們會尊重女兒的選擇;他們雖然視女兒為掌上明珠,但不會讓女兒成為自己生活的中心,而是繼續(xù)堅持自己的學術研究和愛好;他們雖然已是赫赫有名的學者,但在女兒面前卻從來不擺架子……
這張照片,我從中看到了獨立而優(yōu)秀的三個人格,他們深愛著對方,也正是因此,誰也不會過多的干涉彼此,他們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工作和追求。這樣的家庭氛圍多輕松。
而反觀現在的某些極品家長,用愛之名,以各種方式綁架孩子。電視劇《小歡喜》中的宋倩,對待自己的女兒喬英子,小到規(guī)定刷幾套卷子,幾點回家,大到替她選大學……最后差點釀成英子自殺的悲劇。她自己也一度失去了自我,宋倩本來是個那么優(yōu)秀的物理老師,她完全可以活得更精彩啊。
父母和孩子都只是彼此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不該也不能活在彼此的影子里。
一直有個很熱議的話題,叫做要不要為了愛的人改變。在看了《我們仨》后,我得到了答案。
當你正愛一個人的時候是不會去想這個問題的,因為你會無意識地為他改變。
當年楊絳和錢鐘書一起赴牛津留學,為了節(jié)省開支,楊絳改變計劃,成了旁聽生;楊絳愛整潔,可她還是會妥協于隨手丟毛巾的錢鐘書父女倆;錢鐘書先生也是如此,十指不沾陽春水的他會為了坐月子的楊絳學做早飯……
規(guī)則底線的確重要,但在愛的面前其實不需太較真,有時的“動搖”也是一種修養(yǎng)。學會妥協與改變是收獲愛的必要代價。
“生命是短暫的,因為我們終將老去,可當人們學會相愛的那一刻起,我們因為彼此的存在而有了意義”,這是姜云升歌詞里的一句話,我覺得用它來形容家人再合適不過了。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讀后感9
今天讀完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愉悅的心情變得稍微沉重,結局讓讀者遺憾頗多:“1997年早春錢瑗去世,1998年歲末鐘書去世。三個人從此就失散。就這么輕易的失散了。‘時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币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就這樣飄散了。留下楊絳一個人思念他們仨。是的,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比耸篱g沒有單純的快樂?鞓房倞A帶著煩惱和憂愁。
細讀此書,頓時被楊絳先生優(yōu)美文靜的文字吸引,仿佛一位老人在耳邊給我講著一個溫馨的童話故事,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娓娓道來,面對別人的陷害,看不到一絲恨意,從來都是泰然處之。故事分為三部分:第一部《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故事采用倒敘的寫作手法,夢境的開頭,夢中尋覓鐘書虛實相間的寫作手法;接著寫古驛道上的相聚和相失。最后以順敘的手法寫她與鐘書的結婚,留學,英國生女,回國,顛沛流離,走出牛棚,女兒工作,最后的離散。離散時楊絳這樣描寫自己的心情“我的手撐在樹上,我的頭枕在手上,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涌,直涌到喉頭。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心里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東西揉成一團往胸口里塞;幸虧血很多,把滓雜污物都洗干凈了。我一手抓緊裂口,一手壓在上面護著,覺得惡心頭暈,生怕倒在驛道上!薄卟豢闪,逝者不可追,一家人守望相助的回憶成為楊絳晚年生活的支持。
讀完此書最大的感受是:楊絳是為好妻子,是個好媽媽。她在英國留學期間生活上對鐘書無微不至的照顧,學習上與鐘書共進退,有生活上的“探險”,心靈上的交流。鐘書能成為大學者兼小說家,離不開楊絳背后默默的支持。楊絳能理清生活和工作,生活上關注丈夫和女兒,工作上不忘翻譯《唐·吉歌德》。實現了愛情事業(yè)雙豐收。
生活中有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尋常的下館子都能找到與眾不同。“吃館子不僅僅吃飯菜,還有一項別人所想不到的娛樂。鐘書是近視眼。但耳朵特聰。阿瑗耳聰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時候,我們在觀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我聽到的只是他們一言半語,也不經心。鐘書和阿瑗都能聽到全文。我就從他們連續(xù)的評論里,邊聽邊看眼前的戲或故事”
我隔著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滾的笑浪。
經典詞組:
雜樹叢生,野草滋蔓。
緊抿著嘴,眼睛里還禽著些淚,臉上有一道淚痕。
潦草塞責
尸位素餐,于心不安。
束脩(xiū)
理所當然,勢所必然
聲音很微弱,苦著臉,斷斷續(xù)續(xù)地訴苦
這時他忽把緊閉的嘴拉成一條直線,扯出一絲淘氣的笑,怪有意思地看著我說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讀后感范文(精選9篇)】相關文章:
楊絳先生語錄12-10
楊絳先生語錄摘抄12-23
楊絳先生的散文《陰》06-08
我們仨楊絳閱讀答案12-13
楊絳散文:吾先生-舊事抬零06-01
中考作文素材:楊絳先生與錢鐘書先生07-20
楊絳的散文精選《記楊必》06-01
楊絳的散文精選:憶高崇熙先生—舊事拾零06-01
好書讀后感—給楊絳先生的一封信12-21
我眼中的楊絳先生現代文閱讀答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