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女神讀后感
當(dāng)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郭沫若女神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郭沫若女神讀后感1
我一直認為我并不擅長也并不喜愛讀詩,尤其是現(xiàn)代詩。因為我以為詩大多是用十分隱晦的意向與晦澀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然而,讀完郭沫若的《女神》,卻全然沒有給我這樣的感覺。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詩集,其中作品多創(chuàng)作于1918年—1921年,此時作者正在日本留學(xué)。同時,我國五四運動爆發(fā),讓與郭沫若一樣的許許多多青年喊出了振聾發(fā)聵的心聲。所以我以為,這部著作是人的作品,也是歷史的作品。郭沫若之所以成為一位作家,《女神》又之所以成為一代著作,源于其鮮明的個性。讀過《女神》,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淺俗易懂的語言卻排列出了如此蓬勃的感情,如此宏大的`氣勢!那樣的蓄勢待發(fā),那樣的昂揚磅礴,我想也必是一個二、三十歲的意氣風(fēng)發(fā)的青年站在一個國家革新的轉(zhuǎn)角處發(fā)出的無所畏懼的吶喊。而這種吶喊的力度,無謂的氣魄,夾雜著狂妄的理想也許正是從近代直至今日的中國青年所欠缺卻向往著的,我們太久太久地屏聲斂氣,以至于已不敢用昂揚的姿態(tài)表達內(nèi)心的壓抑;蛟S也是因此,即使有人批評《女神》“過于空泛、粗糙,有些詩作缺乏美感,不耐細讀,虛浮叫囂,浪漫濫情,幼稚可笑。”卻也一直流傳至今,并讓一批批青年產(chǎn)生共鳴。
所以,《女神》魅力之所在,或許正如聞一多所說:“五四時期的青年心里只塞滿了叫不出的苦,喊不盡的哀。他們的心也快塞破了。忽地一個人用海濤的音調(diào),雷霆的聲響替他們?nèi)P唱出來了,這個人便是郭沫若!
郭沫若女神讀后感2
讀郭沫若之詩集《女神》,想其在1949年之后的一舉一動,《女神》時的浪漫大膽、熱烈與自由在其身上消失得無影無蹤,墮落之快,如乘神七。
《女神》收入作者1919年到1921年之間的主要詩作,連同序詩共57篇,多為詩人留學(xué)日本時所作。其中代表詩篇有《鳳凰涅磐》、《女神之再生》、《爐中煤》、《日出》、《筆立山頭展望》、《地球,我的母親》、《天狗》、《晨安》、《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等。在詩歌形式上,突破了舊式詩歌的束縛,創(chuàng)造了雄渾奔放的自由詩體,為“五四”以后自由詩的發(fā)展開拓了新的天地,成為我國新詩的奠基之作。可惜后來的女神不再重生,鳳凰不再涅盤。
晚期郭沫若的詩篇已成為政治的圖解,不但毫無詩意,而且多吹捧與諛辭,這種翻天覆地的大變化令人震驚亦令人深思!疤亓ⅹ毿小、“淡泊明志”等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風(fēng)流在1949年之后已成文化之恐龍。一切讓人懷念的人格風(fēng)骨都隨著改朝換代的新社會逝去了。不過細讀文本,發(fā)現(xiàn)1949年之后的郭沫若在早期的《女神》詩篇里仍有其發(fā)展脈絡(luò),倒不是憑空變形。不過,一切被放大到極致,看他晚年詩歌,真真是不忍入目。
【郭沫若女神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郭沫若女神11-05
女神郭沫若11-05
郭沫若《女神》讀后感04-08
郭沫若《女神》賞析12-05
郭沫若的詩《女神》03-08
郭沫若《女神》讀后感(通用5篇)02-02
郭沫若《女神》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12-10
郭沫若《女神》中的名篇《天狗》11-08
女神郭沫若故事梗概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