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瑣記》有感(精選14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瑣記》有感優(yōu)秀,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瑣記》有感 1
《瑣憶》里反復(fù)強調(diào)魯迅先生幽默與諷刺的特點。而對魯迅先生的這種幽默確實值得我們探討一番的。幽默,是個外來語,即Humour。而尋找中國有關(guān)詞匯,古時只有“徘伏”、“詼諧”、“滑稽”等字眼。例如宋代有位詩人姓石,一次外出騎馬不留意掉了下來。人們看了便嘲笑他。而他卻拾起帽子,彈彈灰塵說:“多虧我是石博士,若是瓦博士,可就完了!苯跏亲晕医獬傲。
而國外的正宗幽默是:一位音樂家教國王拉小提琴。國王當然拉得很整腳了。音樂家便對國王說:“音樂家分為三等:第一等是一竅不通的人,第二等是水平糟糕的,第三等才是像我這樣技藝高超的人。恭喜陛下,您已經(jīng)躍入第二等了!
這種幽默既巧妙地說了真話,當然也不會惹得龍顏大怒,真有把山一般的沉重都化為風一樣輕盈無形的力量。而英雄柏修斯只有借助幽默這面鏡子的.幫忙,才能避免因直視女妖的臉而使自己化為石頭,又能砍下女妖的頭顱,而從中飛出雙逸輕靈的飛馬。正是在這種慧義上,我們才珍視魯迅先生文章中那種幽默語言的力量,每次讀他的雜文,總為其中彌漫的幽歇風趣、力透紙背的風格而感染。心想:人說他“嘻笑怒罵皆成文章”,可若少了這幽歌,也會是言之無趣,行而不遠了。
看一出意大利戲劇,客人向主人自謙說:“我是您最末仆人衣服上的最后一粒紐扣。”而主人含笑回答說:“這粒紐扣但是寶石做的。”這樣機智的對話,說明雙方都富于幽默感,因而自然會成為交際場上的佼佼者。那位聞名世界的女作家斯塔爾夫人,據(jù)說其談吐的幽默與詼諧會令反對她的人都心悅誠服,以致拿破侖皇帝命令她不許進人巴黎方圓50里之內(nèi),以免受了她的感染而放下了自己的原有立場。
幽默竟有這么大的力量!
所以我就明白了魯迅文章那千鈞的力量!
讀《瑣記》有感 2
《瑣記》講的是魯迅從家到南京,從南京到日本的經(jīng)歷,從中我不但看到了一個腐敗的舊中國,還懂得了不能從表面來看任何事物和事情。
衍太太是那種小孩子看不出,但大人一眼就看得出來的歪心眼的人,他對別人家的孩子好,贊賞他們吃冰,并且不告訴他們的媽媽,并且還鼓勵他們多吃,與之成反比的是沈四太太,當他看到孩子們吃冰,即使阻止,但因聲音太響,被母親聽到,罵了一通。表面上看,衍太太心胸寬大,懂得保護小孩的自尊心,會替別人保守秘密,而沈四太太就顯得有些大驚小怪。但是,吃冰對人的害處,遠遠大于衍太太的熱心沈四太太雖然方法欠妥,但是它是真心為孩子們著想。而衍太太所謂的贊賞就是變相的慫恿,放縱。當我們在那里打旋,他在那里計數(shù),突然一個孩子摔倒了,正好孩子的嬸母來了,他非但發(fā)布夫妻那孩子還說:你看,不是跌了么?不聽我的話。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這件事情突出了他愛推卸責任。
當孩子們跌倒了,像母親尋求幫助時,往往是一頓臭罵,但是衍太太絕不埋怨,立刻給孩子們上藥。從表面上看,孩子們的.母親心狠異常,但是衍太太卻是和藹可親,孰不知,母親的狠心是要讓孩子們記住這個教訓(xùn),下次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然而衍太太的不厭其煩,寬容大度,是對孩子們的一種放縱,是真正的不關(guān)心。
看看今天的我們,我覺得似曾相識,世界上對我們追好的是父母,但是,我們真的是這么覺得嗎?最常見的就是,天冷了,媽媽叫你多穿些衣服,但為了好看,就是不愿意穿,最后生病了,當你苦著一張臉去向他尋求幫助時,他卻升起的不理你,讓你燒著,任憑你苦苦哀求就是不帶你去醫(yī)院,心軟的父母,看著孩子這副樣子,聽著孩子的苦苦哀求,忍無可忍最后帶著怒氣送我們?nèi)メt(yī)院。你會不會覺得父母很壞見死不救,不,他們表面上是在罵你,表面上是在生氣,但心里已經(jīng)急得不得了,他其實起你當初為什么不聽話,不帶你去,是為了讓你記住這個教訓(xùn),讓你下次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但是我們都無久了父母的一番苦心。
然而對一些表面上對你好的人,卻是愛戴有加,絕對信任,但當你遇到困難,或讓你陷入困境時,他逃的最遠,甚至讓你陷入困境的元兇就是他。最后真正在你身邊,并且千方百計地幫助你的人,竟然是你以前不理睬甚至是曾經(jīng)惡語相向過的。
所以,不能憑借表象來判定一個人的好與壞,事情的對與錯,而是從內(nèi)心,從本質(zhì)上來判斷它。
讀《瑣記》有感 3
江南的雨夜,很靜。雨打芭蕉叩不開的心扉,一如流年似水。我凝望著日子發(fā)霉了,濾出回憶里依然新鮮的故事,如夏日午后那穿透綠蔭的陽光,點點滴滴地灑在心上!
曾記否?那個楓葉還未紅透的九月,悄然翻開的日子。離愁在緊張的氣氛中醞釀,伴著中考臨近的腳步,發(fā)酵成一壇酒。我們品出不同的味道。各式的同學(xué)錄流傳開,筆墨麾下的友誼透著暗香。
繁花滿地,終須別離。我們一起摔破滿屏的回憶,卻摔不破熟悉的容顏。而后,幾羽落煙捎回我的牽掛,悄然兜落,循無痕跡。熟悉的聲音仿佛依然在耳邊縈繞,可人已然遠去……
曾記否?那個最后的六一張張笑臉在初夏的回憶中如花綻放,天真無邪。不諳世事的我們總以為能將快樂延伸到永遠。
當南瓜馬車載著王子和灰姑娘遠去,當寄托著兒時夢想的蒲公英越飛越遠,當映著笑臉的云朵飄向天際,我們只是在童年的尾巴上做了最后的感動。殊不知無謂的掙扎擋不住成長的.步伐。那時的我們什么都不怕,相信自己是好孩子?茨强Х壬南﹃栆湎拢垂凑f著永遠?赡鞘难院蜁r間比要怎么贏?說好的永遠只能孤單飄零……
雨聲漸稀,空氣一塵不染,夾雜著莫名的芬芳從四周攏來,撩動了紗幔。我將頭撇向一邊,看到了那本相冊。我把它捧在手心,輕輕掠去塵埃。年華耗盡,繁花滿地,一切成了往昔,我亦只能站在回憶中哭地笑著去感受。
花季始終蒙著揭不開的面紗,繽紛的落英仿佛舞蹈著我所熟悉的彷偟。時間不肯給我絲毫機會,我抓不住它。傻傻地問自己,這是怎么了。
零零碎碎的回憶如散成一地的青花瓷片,那么好看,卻隨時能給人留下傷疤。
當我把自己弄的傷痕累累后才明白,原來成長是一種痛。猶如小美人魚幻化成人時承受的裂尾之痛,痛得那么徹底。生活也是一種痛,猶如在暗夜中摘著棘藜。
讀《瑣記》有感 4
《瑣記》是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書中第八篇文章。
《瑣記》介紹了魯迅先生沖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xué)至出國留學(xué)的一段生活經(jīng)歷。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fā),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第九段中說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學(xué)堂也成了眾矢之的。這也的確說明了封建舊思想的根深蒂固,人們對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認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電學(xué)堂求學(xué)時,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文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么。這也足見當時人們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理解與排斥。這樣的老師,豈不是要耽誤學(xué)生的學(xué)業(yè)嗎?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謂的中國通等,對中國悠久文化的曲解。他們簡直是對華夏文化的污辱。當然,那些奇談怪論是肯定永遠不會被我們所理解,也永遠就應(yīng)去抵制的。
文中最搞笑之處當數(shù)要去日本留學(xué)之前的那兩條所謂的經(jīng)驗,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一點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中國人當時對一些外國事物的誤解。
后面的幾段中,也寫出了當時一些新文化對青年學(xué)生的影響,和老一輩對學(xué)習(xí)新知識的不支持。
《瑣記》能夠說是哪個時代社會的一個縮影,很好地寫出了當時社會的一些現(xiàn)象,是一篇不錯的回憶性散文。
讀《瑣記》有感 5
今天閑來無事,隨手讀了讀《朝花夕拾》,翻到《瑣記》一章,讀后頗有感悟。
忍不住會想,嚴厲的愛與寬松的放縱,到底哪一個是正確的?那個“別人家孩子”與自己的區(qū)別真的那么大嗎?仔細想想,區(qū)別,真的怪可怕。
讀著讀著,一絲陰冷的氣息爬上我的.背。它仿佛是青綠色,像是衍太太的“和藹”的笑容。她笑得眼睛彎彎的,嘴里說出的卻盡是在孩子們看來很溫柔,在大人看來卻很恐怖的話語。種種行為,無不讓人感到驚恐。別人家孩子在她跟前,像是無自覺地被摧殘,還是以極其溫柔的方式。對自己的孩子,卻是天下父母心。
同樣是孩子,到底為什么要這樣蹂躪別人家的?或者說正因為是同樣的,才會想讓自己的孩子顯得更好?區(qū)別,怪可怕的。就是因為這種諷刺的原因,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就壞掉了,被指向邪路了。而那位太太,還是笑著旁觀與自己家有區(qū)別的孩子,一步步走向毀滅嗎?
區(qū)別,讓人心狹窄了。
讀《瑣記》有感 6
看到這個題目,我就想:瑣記,為什么起這樣一個題目呢?是因為他是魯迅先生記錄的生活中的瑣事嗎?
衍太太很疼孩子,魯迅很喜歡她,比如別的.母親不讓孩子做的事,衍太太卻讓。后來魯迅漸漸長大,就不像小時候那樣貪玩了,他喜歡和衍太太那樣的大人聊天。
后來,魯迅跟衍太太聊起自己喜歡的書和食物沒錢買的時候,衍太太告訴他可以拿母親的錢,母親的錢就是魯迅的錢?墒囚斞刚f母親沒有錢,衍太太說可以拿首飾變賣,魯迅又說母親沒有首飾。衍太太說,也許是你沒有留心,到大柜子的抽屜里或者角角落落找找,應(yīng)該可以找到些珠子之類的東西。
魯迅真的去找了,結(jié)果不但沒有找到,還聽到了人們的流言,說是自己偷了母親的東西,于是魯迅選擇了離開,來到了一所學(xué)校。畢業(yè)后他去了日本留學(xué),拿著中國白襪子,后來要求換制服和皮鞋,一元日元也不用了,魯迅又只好換了半元銀元。
雖然是瑣事,但如果沒有這些瑣事,魯迅又怎么能走過來呢?或許是經(jīng)歷了這些瑣事,魯迅才長大了吧!
讀《瑣記》有感 7
《瑣記》是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講述了他在日本留學(xué)期間的一些經(jīng)歷和感悟。
在文章中,魯迅先生對日本人的生活習(xí)慣和社交禮儀進行了深入的描寫,并通過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表達了自己對于中日兩國文化差異的深刻認識和感受。
讀完這篇文章后,我對于中日兩國的文化差異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在生活習(xí)慣方面,雖然兩國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但是也有著一些相似之處,但是在社交禮儀方面,兩國的差異卻是非常顯著的。
在個人方面,魯迅先生的文字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他在文章中提到:“我在日本留學(xué)期間,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與日本同學(xué)的交往。因為他們有著極其繁瑣的禮儀和規(guī)矩,而我只是一個初來乍到的新生,對這些規(guī)矩毫不知情,因此經(jīng)常犯錯!边@也讓我認識到,在社交交往中,了解對方的習(xí)俗和規(guī)矩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溝通和交流。
總之,《瑣記》是一篇非常有意義的文章,它不僅讓我認識到中日兩國的文化差異,也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社交交往中的重要性和技巧。
讀《瑣記》有感 8
在魯迅先生《朝花夕拾》這冊散文集中,有一篇文章別具一格,那就是《瑣記》。
《瑣記》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魯迅先生沖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xué)至的一段生活經(jīng)歷。
文章先從衍太太這一主角入手,回憶了魯迅先生兒時與衍太太之間的故事。文中寫了“衍太太”的一言一行,外表看來像是在夸贊她,實際卻挖苦了她的虛偽舉止。也讓我從中懂得了不能憑借表象來判定一個人的好與壞,事情的對與錯,而是要從內(nèi)心、從本質(zhì)上來決定。
而后文所寫去學(xué)堂一事,那么更是耐人尋味。文章中說的城中唯一一所中西學(xué)堂也成了“眾矢之的”。這確實說明了封建舊思想的根深蒂固,人們對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認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電學(xué)堂求學(xué)時,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文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么。()一天的時間都消磨在一科的學(xué)習(xí)上,滿腦子的英文或滿腦子的古文。學(xué)堂中根據(jù)等級的分別,竟然連宿舍的好壞都算在其中。好的'就在人前耀武揚威,就低頭不敢言語,連走路都要讓他三分。這也足見當時人們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理解與排斥。
文中最搞笑之處當數(shù)要去日本留學(xué)之前的那兩條“經(jīng)歷”,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一點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封建制度使人本身的思想被深深地囚禁,怪不得魯迅先生要醫(yī)好人思想上的病。
總而言之,《瑣記》雖提名為瑣記,但卻頗能展現(xiàn)那個時代的社會現(xiàn)象。透過閱讀此文,讓我長了不小的見識,真是受益匪淺。
讀《瑣記》有感 9
《瑣記》是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講述了他在南京和日本留學(xué)期間的生活和思想變化。其中,一些詞語的含義也值得我們?nèi)ニ伎己吞接憽?/p>
首先,我認為“衍太太”這個人物形象非常具有代表性。她是一個非常善于利用語言和行為來影響他人的人,常常用一些看似關(guān)心的.話語來誘導(dǎo)別人去做一些不合適的事情。在文章中,“敲了敲”這個詞語就很好地表現(xiàn)了她的這種特點。她總是在關(guān)鍵時刻敲打別人,讓人感到不舒服,但又無法抗拒她的影響。這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在與人交往中,我們應(yīng)該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力,不要輕易被他人的言語和行為所左右。
其次,“大良子”這個人物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一個膽小怕事的人,但同時又非?释玫絼e人的認可和尊重。在文章中,“下流人”這個詞語就很好地表現(xiàn)了他的這種心理狀態(tài)。他因為自己的某些缺點而感到自卑,但又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和尊重,這種心理狀態(tài)非常普遍,也值得我們深思。
總之,《瑣記》這篇文章中的詞語含義非常豐富,它們不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和思想,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通過深入理解這些詞語的含義,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魯迅先生的思想和情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那個時代的人們的生活和思想。以下是有關(guān)于瑣記讀后感400字的有關(guān)內(nèi)容,歡迎大家閱讀!
讀《瑣記》有感 10
《瑣記》能夠說是哪個時代社會的一個縮影,很好地寫出了當時社會的一些現(xiàn)象,是一篇不錯的回憶性散文。
這篇文章的題目委實有點兒意思,叫做《瑣記》。不似前幾篇文章都有個明確的主題,這篇卻有點兒像形散神亦散的散文了。
先從衍太太入手,先生回憶了兒時發(fā)生在自己和衍太太之間的故事,衍太太總是給我留了一個印象的,一個似乎有了小市民的種種劣根性的婦女,但是孩子們在她那兒總能得到百般的縱容,或許更是一種不負責任。最后竟然還從衍太太口中傳出先生偷偷變賣家當?shù)闹{言,此時的衍太太卻愈發(fā)的不可愛了。
領(lǐng)先生不想再留在S城之時,便去南京求學(xué)了,在南京做學(xué)生的時候,先生對于學(xué)習(xí)的處所倒有個詳細的`介紹,也說明的當時自己讀書的態(tài)度,對于一些先進的科學(xué)讀本均是喜愛的,對于一些陳古的文言,先生多是沒甚印象。這也得以看出當時先生為何要倡導(dǎo)新文化運動。
最后在文章的末尾,先生有寫到去日本留學(xué)的事情,4個中國的留學(xué)生要去日本留學(xué),文章的最有趣之處便在此了,一些前年去日本留過學(xué)的前輩特意指教了關(guān)于“襪”和“錢”的經(jīng)歷,不成想,這些讓新留學(xué)生們紛紛遵命的經(jīng)歷,到了日本,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一點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當時對一些外國事物的誤解和一些理想主意的存在。
總言之,《瑣記》雖說是瑣記,但卻似可以說是哪個時代社會的一個縮影,很好地寫出了當時社會的一些現(xiàn)象,是一篇很好的回憶性散文。
讀《瑣記》有感 11
魯迅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冻ㄏκ啊废氡卮蠹叶贾,正同它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巨作,是魯迅先生在那風燭殘年的歲月里寫下的。細細品讀下去,魯迅的文筆充滿了絲綿細膩的情感猶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實地紀錄了魯迅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jīng)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fā)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思念之情,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風俗畫面。
與我們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許要難過上許多倍。能在百草園爛漫多年,也許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時只能呆在書院里讀書,會覺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實,相對于以前的孩子,我們已經(jīng)是站在金字塔的'較上方了,無論是生活質(zhì)量,還是思想品質(zhì)。有朦朧的思想,看著實事的動亂,體味著生活給予我們的甘甜,我們的生命里也有無數(shù)的活力。又相對于那個封建的年代,現(xiàn)在生活是多么的寬松,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xiàn)了他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這正是兒童特有的。
清晨的花到了夕陽西下時再去摘取,等我們到了朝花也能夕拾的時候,在那假設(shè)有假設(shè)無的清香里,浮想聯(lián)翩,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蕩漾開來。
讀完整本《朝花夕拾》,魯迅的思想和感情溢于頭腦。他的文章在對抗,對抗著束縛他的時代;他的文字在辯駁,辯駁著腐朽的思想;他的心在爭脫,爭脫到一個屬于他的天地。小路綿延,卻彎不盡他的鄉(xiāng)愁;森林的茂密,卻隱不住他的寂寞;清如泉水,卻淹不透他的愛國,魯迅,艱難路上最真實的君子!
和曛的陽光照入窗內(nèi),水印悄然無跡,屋外的天空仿佛更高更藍,粒塵不染。欣賞魯迅的心已飛到云霄高處!
讀《瑣記》有感 12
今天看了魯迅先生的《瑣記》,《瑣記》記敘了魯迅先生為了尋找“另一類人們”而到南京求學(xué)的經(jīng)過。作品描述了當時江南水師堂和礦物鐵路學(xué)堂的種種弊端以及魯迅先生等一些學(xué)子求學(xué)的困難,同時揭露了洋務(wù)派不切實際的辦學(xué)方式,魯迅還通過這篇文章記敘了自己最初承受新思想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的反對閱讀《天演論》,表現(xiàn)了他探求真理的強烈愿望。
魯迅的作品有很多時候都是通過側(cè)面描寫來表達他所要描寫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本文中他家的房客“沈四太太”,通過她大聲的說了那句“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表達了房客沈四太太一種小市民階層的婦女形象。又如對“衍太太”的一些描寫:幾個孩子在打旋子,她在旁計數(shù)說道“好,八十二了,再旋一個,八十三,好,八十四……”還有衍太太在作者的父親去世之后說教作者去偷母親的首飾和錢去用,表達了衍太太勢利的一面。
后來魯迅先生為了躲避S城的流言去南京求學(xué),漢文教員自己竟然惴惴的問學(xué)生“華盛頓是什么東西?”表達了一些洋務(wù)派的學(xué)者不切實際的教學(xué)方法,明明自己是漢文教員,卻連漢文試題都搞不清楚,表達了洋務(wù)派辦學(xué)“烏煙瘴氣”的形象。 文章的結(jié)尾寫了作者去日本留學(xué),在國內(nèi)聽說不能穿日本襪,邊帶去了十雙中國的'白襪,而且還換了日本的銀元,結(jié)果銀元早已廢置不用,而且穿制服和皮鞋,中國襪也全然無用,表達了國內(nèi)人的思想封閉,與外界溝通較差,當時的國情也是出于閉關(guān)鎖國的狀態(tài)。作者借此喻國情,確實有一番用心,這也是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 在魯迅先生《朝花夕拾》這冊散文集中,有一篇文章的題目確實讓人覺得有點不同,那就是《瑣記》。不似前幾篇文章都有個明確的主題,這篇倒有點兒像形散神亦散的散文了。
讀《瑣記》有感 13
《瑣記》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魯迅先生沖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xué)至出國留學(xué)的一段生活經(jīng)歷。
文章先從衍太太這一角色入手,回憶了魯迅先生兒時與衍太太之間的故事。文中寫了“衍太太”的一言一行,表面看來像是在夸贊她,實際卻諷刺了她的虛偽舉止。也讓我從中懂得了不能憑借表象來判定一個人的好與壞,事情的對與錯,而是要從內(nèi)心、從本質(zhì)上來判斷。
一位姓衍的.太太,她對自己的兒子雖然狠,對別家的孩子卻好的,無論鬧出什么亂子來,也決不去告訴各人的父母,因此小孩們都喜歡去她家,剛開始我還覺得她很民主,可看著看著就覺得有問題了,她總是慫恿孩子們干壞事,事后又充當“老好人”的一個角色,簡單的說就是“虛偽。”譬如,她慫恿孩子們冬天里去吃水缸里結(jié)的冰,那可是在農(nóng)村,一個水缸常年不打掃該有多臟啊!她還笑著說,“好,再吃一塊。我記著,看誰吃得多!;她還鼓勵孩子們比賽“打旋子”,還從旁計著數(shù),但當她看到孩子的大人出來時,馬上就會變換口吻說道,“你看,不是跌倒了么?不聽我的話。我叫你們不要旋,不要旋……”看到這里,她的形象在我心中已經(jīng)大打折扣。
文中最有趣之處當數(shù)要去日本留學(xué)之前的那兩條所謂的“經(jīng)驗”,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一點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封建制度使人本身的思想被深深地囚禁,怪不得魯迅先生要醫(yī)好人思想上的病。
總而言之,《瑣記》雖提名為瑣記,但卻頗能展現(xiàn)那個時代的社會現(xiàn)象。通過閱讀此文,讓我長了不小的見識,真是受益匪淺。
讀《瑣記》有感 14
魯迅的《瑣記》記錄在《朝花夕拾》的第八篇,文章中描寫了與衍太太相處的瑣事,衍太太是農(nóng)村婦女的代表,對人善良但好事多嘴,也是她成就了主人公決定去南京讀書。描寫南京讀書花了很大的篇幅,學(xué)習(xí)洋文、漢文到讀新書,再到學(xué)校被裁撤,把舊學(xué)堂,舊思想、舊風氣寫入在學(xué)校學(xué)習(xí)的各件瑣事里;最后寫了作者去日本前盲目聽從換外幣買十雙白襪的事。
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fā),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所這在雷電學(xué)堂求學(xué)的事,校長提出了一個【華盛頓論】的問題,國文老師竟不知到華盛頓是什么。這也足見當時人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接受與排斥。魯迅先生通過具體瑣事的描述深度刻畫了那個年代的丑陋和落后,和自己內(nèi)心的不安與掙扎。這是文字的魅力,也是力量。
因為流言蜚語,魯迅背井離鄉(xiāng)去南京求學(xué),“那時為全城所笑罵的是一個開得不久的學(xué)校,叫作中西學(xué)堂,漢文之外,又教些洋文和算學(xué)。然而已經(jīng)成為眾矢之的了;熟讀圣賢書的秀才們,還集了‘四書’的句子,做一篇八股來嘲誚它……”那時新式的學(xué)堂在中國剛剛開始,許多進步的青年在那里學(xué)到了全新的知識,而當時“熟讀圣賢書”的文人們卻盲目抵觸外來文化,對先進的科學(xué)視若罔聞,當我看到這些時覺得十分可笑,當時的中國是如何的落后,守舊的思想,陳舊的教育把中國禁錮在封建的牢籠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魯迅進入雷電學(xué)堂的事,“第二年的總辦是一個新黨,他坐在馬車上的時候大抵看著《時務(wù)報》,考漢文也自己出題目,和教員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華盛頓論》,漢文教員反而惴惴地來問我們道:‘華盛頓是什么東西呀?……‘”這怎么不令人發(fā)笑呢?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題目,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么,明明已經(jīng)如此落后了,可卻要排斥科學(xué)和新的知識,我似乎也體會到了魯迅先生當時的無奈,這是新舊思想的博弈,也是新舊制度的碰撞,也因為這樣,魯迅先生最后選擇了去日本留學(xué)。
魯迅先生通過回憶自己兒時與求學(xué)時的瑣事,卻也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做為當時中國進步青年的代表,魯迅先生用他自己的切身經(jīng)歷展現(xiàn)出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看似瑣碎卻寓有深意。
【讀《瑣記》有感】相關(guān)文章:
瑣記的作文11-22
讀《瑣記》有感范文04-27
哥哥的生活瑣記06-11
瑣記讀書筆記11-09
瑣記的讀后感05-24
瑣記讀后感范文04-26
《金瑣記》讀后感11-10
瑣記讀后感(精選19篇)09-16
《瑣記》讀后感范文通用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