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溪筆談原文及翻譯 推薦度:
- 夢溪筆談翻譯及原文 推薦度:
- 《夢溪筆談》原文翻譯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關(guān)于夢溪筆談原文及翻譯
《夢溪筆談》是北宋科學(xué)家沈括所著的筆記體著作。收錄了沈括一生的所見所聞和見解。被西方學(xué)者稱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已有多種外語譯本。下面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關(guān)于夢溪筆談原文及翻譯,需要的同學(xué)們可以看看!
關(guān)于夢溪筆談原文及翻譯
李士衡不重財物
【原文】
李士衡為館職,使高麗,一武人為副。高麗禮幣贈遺之物,士衡皆不關(guān)意,一切委于副使。時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縑帛藉船底,然后實以己物,以避漏濕。至海中,遇大風,船欲傾覆。舟人大恐,請盡棄所載,不爾船重,必難免。副使倉惶,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便不暇揀擇。約投及半,風息船定。既而點檢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無所失。
【注釋】
、倮钍亢(959—1032):字天均,秦州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官至尚書左丞。
、趲牛航z織品禮物。遺(wèi):贈送。
③藉:墊。
【譯文】
李士衡為館職時,出使高麗,一武人為副使。高麗贈送給他們的禮品和其他物品,士衡都不在意,一切都讓副使去管。當時船底不嚴密,有些滲水,做副使的人就把高麗送給士衡的絲織品墊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的禮品放在上面,以防備被滲水打濕。到了海上,遇到大風,船將要傾覆。駕船的人大為恐慌,請求把船上所載的物品全部棄掉,不然船太重,必難免沉船一死。副使倉皇不知所措,即取船中的財物投進海里,也來不及挑選。約投了一半,風停了,船又穩(wěn)定下來。隨即點檢所投,發(fā)現(xiàn)都是副使的物品,士衡所得禮物在船底,一無所失。
貢舉人群見不成班
【原文】
舊制,天下貢舉人到闕,悉皆入對,數(shù)不下三千人,謂之“群見”。遠方士皆未知朝廷儀范,班列紛錯,有司不能繩勒,見之日先設(shè)禁圍于著位之前,舉人皆拜于禁圍之外。蓋欲限其前列也,至有更相抱持,以望黼座者。有司患之,近歲遂止令解頭入見,然尚不減數(shù)百人。嘉祐中,予忝在解頭,別為一班,最在前列,目見班中唯從前一兩行稍應(yīng)拜起之節(jié),自余亦終不成班綴而罷。每為閤門之累,常言殿庭中班列不可整齊者唯有三色,謂舉人、蕃人、駱駝。
【注釋】
、倮K勒:依例控制。
、谥唬褐甘孪劝才藕玫呐e人拜見皇帝時的站位。
③黼座:皇帝的座位。代指皇帝。
、芙忸^:亦稱解元、解首,鄉(xiāng)試的第一名。
⑤閤(hé)門:閤門司,掌禮儀的機構(gòu)。
⑥常:通“嘗”。
【譯文】
本朝舊例,天下參加貢舉的舉人到京城應(yīng)試,全都一起受到皇上的接見,總數(shù)不下三千人,被稱為“群見”。邊遠地區(qū)的士人都不懂朝廷的禮儀規(guī)范,列班排隊紛然雜亂,有關(guān)部門不能控制,于是在皇上接見的當天,先設(shè)圍欄于舉人的站位之前,舉人都在圍欄之外行拜禮。這本來是想限制前面的行列向前擠,結(jié)果導(dǎo)致后面的人更互相抱持,以求能看到皇上。有關(guān)部門頭疼這種局面,所以近年就只讓解頭入見,然而仍不下數(shù)百人。嘉祐年間,我有幸在解頭之列,另被分到一隊,站在最前列,親眼看到班中只有前一兩行稍能隨著禮儀人員的贊呼行拜禮,其余還是終不能連綴成班而罷。這事常為閤門司的牽累,曾說殿庭中的班列無法整齊的只有三種,這就是舉人、外邦人和駱駝。
孫之翰不受硯
【原文】
孫之翰①,人嘗與一硯,直三十千。孫曰:“硯有何異,而如此之價也?”客曰:“硯以石潤為貴,此石呵之則水流。”孫曰:“一日呵得一擔水,才直三錢,買此何用?”竟不受。
【注釋】
、賹O之翰:即孫甫(998—1057)。字之翰,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官至三司度支副使。
【譯文】
有人曾送孫之翰一方硯臺,據(jù)說值三十千錢。孫說:“這硯臺有何特別之處,而值這么多錢?”這人說:“硯臺以石料的潤澤為貴,對著石料呵口氣,就會有水在上面流!睂O說:“一日呵得一擔水,才值三錢,買這玩意兒何用?”竟不接受。
主考官判卷
【原文】
鄭毅夫自負時名,國子監(jiān)以第五人選,意甚不平。謝主司啟詞,有“李廣事業(yè),自謂無雙;杜牧文章,止得第五”之句。又云:“騏驥已老,甘駑馬以先之;巨鰲不靈,因頑石之在上。”主司深銜之。他日廷策,主司復(fù)為考官,必欲黜落,以報其不遜。有試業(yè)似獬者,枉遭斥逐;既而發(fā)考卷,則獬乃第一人及第。
又嘉祐中,士人劉幾,累為國學(xué)第一人。驟為怪崄之語,學(xué)者翕然效之,遂成風俗。歐陽公深惡之。會公主文,決意痛懲,凡為新文者一切棄黜。時體為之一變,歐陽之功也,有一舉人論曰:“天地軋,萬物茁,圣人發(fā)!惫唬骸按吮貏滓。”戲續(xù)之曰:“秀才刺,試官刷!蹦艘源笾旃P橫抹之,自首至尾,謂之“紅勒帛”,判大紕繆字榜之。既而果幾也。復(fù)數(shù)年,公為御試考官,而幾在庭。公曰:“除惡務(wù)本,今必痛斥輕薄子,以除文章之害!庇幸皇咳苏撛唬骸爸魃鲜站孛饔诿犰贾!惫唬骸拔嵋训脛滓!奔洒,乃吳人蕭稷也。是時試《堯舜性仁賦》,有曰:“故得靜而延年,獨高五帝之壽;動而有勇,形為四罪之誅!惫蠓Q賞,擢為第一人,及唱名,乃劉輝。人有識之者曰:“此劉幾也,易名矣。”公愕然久之。因欲成就其名,小賦有“內(nèi)積安行之德,蓋稟于天”,公以謂“積”近于學(xué),改為“蘊”,人莫不以公為知言。
【注釋】
、汆嵰惴颍杭脆嶁(xiè),字毅夫,宋時安陸(今屬湖北)人,少負才氣,后中進士,宋神宗時為翰林學(xué)士,知開封府,后因不肯用新法,開罪王安石,出徙杭州,后又徙青州。鄭獬撰有《鄖溪集》三十卷。
②啟:陳述,也有“書函”的意思。
③銜:藏在心里,文中是“懷恨”的意思。
、芡⒉撸和⒃嚒
、蓣砺洌菏怪溥x。
、薨l(fā):啟封公布。
、呃郏憾啻巍
、喙謲(xiǎn):指語詞怪異艱澀。崄:同“險”。
⑨翕然:書面語,形容言論、行為一致。
、鈺r體:指當時的文體、文風。
紕繆:錯誤。
冕旒(miǎn liú):古代皇帝的禮帽和掛于禮帽前后的玉串。
擢(zhuó):拔,提拔。
愕然:吃驚的樣子。
【譯文】
鄭獬仗著自己小有名氣而自負得很,在參加國子監(jiān)考試時被定為第五名,為此他心里很不服氣。在給主考官的答謝辭中,竟寫出了“功業(yè)如同李廣,自感舉世無雙;文章可比杜牧,卻只得個第五”這樣的句子。并且還說:“駿馬已經(jīng)老了,情愿讓那些劣馬跑到前面去;鰲龍已經(jīng)不靈了,原來是有頑石壓在身上!敝骺脊贋榇朔浅<珊(他)。后來到了廷試的時候,那個主考官恰巧又主持考試,發(fā)狠一定要讓鄭獬落榜,以報復(fù)他的出言不遜。凡有試卷內(nèi)容、風格與鄭獬相似的,都枉遭貶斥落榜。不久到了發(fā)榜時,鄭獬卻以第一名及進士第。
另外,在宋嘉祐年間,有個叫劉幾的士人,多次在國子監(jiān)考試中得第一名。他屢屢寫出詭譎險怪的文句,學(xué)子們紛紛跟著仿效,一時形成了風氣。歐陽修非常憎惡這種文風。恰逢由歐陽修來主持考試,于是便下決心狠狠懲治一番,凡是寫這種艱澀險怪文章的考生一概不取。因此文風為之一變,這實在是歐陽修的功勞。有個舉人在文章中議論道:“天地軋,萬物茁,圣人發(fā)!(意思是:天地初分時,萬物始生長,偉人方問世。)歐陽修說:“這個人一定就是那個劉幾!”于是戲謔地在其后續(xù)寫道:“秀才刺,試官刷。”(意思是:你秀才的文章違背事理,我考官就把你刷掉!)還用大紅筆把文章從頭到尾橫涂一道,稱作“紅勒帛”,批上“大紕繆”三個字張榜公布。后來發(fā)現(xiàn)這個人果然就是劉幾。過了幾年,歐陽修擔任廷試考官,發(fā)現(xiàn)劉幾也來參加考試。歐陽修說:“清除邪惡一定要徹底,今天一定要狠狠斥責這些個輕浮學(xué)子,以便鏟除文壇禍患。”發(fā)現(xiàn)試卷中有一個人議論道:“主上收精藏明于冕旒之下!(意思是:皇上將精明強干的人都收到了禮帽之下。)歐陽修說:“我已經(jīng)找到劉幾了!”于是就把這個人刷掉了不予錄取,可是這個人卻是吳地一個叫蕭稷的。當時廷試《堯舜性仁賦》,有考生寫道:“故得靜而延年,獨高五帝之壽;動而有勇,形為四罪之誅!(意思是:所以能得寧靜就可以養(yǎng)生,可以比五帝還高壽;如果易沖動而莽撞,就會受到意想不到的懲罰。)歐陽修對此大加贊賞,將這個考生定為第一名。等到公布姓名時,發(fā)現(xiàn)這個考生叫劉輝。有認識劉輝的人告訴歐陽修:“他就是劉幾,改名字了!睔W陽修委實吃了一驚。于是歐陽修也就有了成全劉輝名聲的想法。劉輝原賦中有“內(nèi)積安行之德,蓋稟于天”的句子,歐陽修認為這當中的“積”字有類似于“學(xué)”的意思,就將它改為“蘊”字,沒有人不稱贊歐陽修精通語言、改得恰當。
王文正局量寬厚
【原文】
王文正太尉局量寬厚,未嘗見其怒。飲食有不精潔者,但不食而已。家人欲試其量,以少埃墨投羹中,公唯啖飯而已。問其何以不食羹,曰:“我偶不喜肉!币蝗沼帜滹垼曋唬骸拔峤袢詹幌诧,可具粥。”其子弟愬于公曰:“庖肉為饔人所私,食肉不飽,乞治之!惫唬骸叭贻吶肆先鈳缀?”曰:“一斤,今但得半斤食,其半為饔人所廋!惫唬骸氨M一斤可得飽乎?”曰:“盡一斤固當飽!痹唬骸按撕笕肆弦唤锇肟梢!逼洳话l(fā)人過皆類此。嘗宅門壞,主者徹屋新之,暫于廊廡下啟一門以出入。公至側(cè)門,門低,據(jù)鞍俯伏而過,都不問。門畢,復(fù)行正門,亦不問。有控馬卒,歲滿辭公,公問:“汝控馬幾時?”曰:“五年矣!惫唬骸拔岵皇∮腥!奔热,復(fù)呼回曰:“汝乃某人乎?”于是厚贈之。乃是逐日控馬,但見背,未嘗視其面;因去見其背,方省也。
【注釋】
①王文正:即王旦,字子明,謚文正,北宋大名莘縣(今屬山東)人,宋太平興國五年舉進士,曾以著作佐郎參與編修《文苑英華》。宋真宗時,王旦先后知樞密院、任宰相,很受宋真宗信任。
、诰至浚哼@里指一個人的器量、度量。
③但:僅僅,只。
④羹:帶汁的肉,類似于現(xiàn)今之紅燒肉,而非肉湯。
、萼ⅲ撼浴
、弈哼@里用作動詞,是“將飯弄黑”的意思。
、邜(sù):同“訴”,告訴,這里有“投訴”、“告狀”的意思。
、圜尤耍哼@里指負責烹調(diào)菜肴的廚人。饔:烹調(diào)菜肴。
、崃希毫,稱量。
⑩廋(sōu):藏,隱藏。
去:離開。
省:明白,醒悟過來。
【譯文】
王文正太尉為人寬厚有度量,從未見他發(fā)脾氣。飲食有不太干凈的,他也只是不吃而已。家人想試試他的度量,以少許鍋灰投到肉湯中,他就只吃米飯而已。問他何以不喝湯,他說:“我今天偶爾不喜歡肉!庇幸惶,家人又在他的米飯里弄了點灰,他看到后說:“我今天不想吃飯,可端上點粥來。”他的子弟們曾向他訴說:“廚房的肉叫廚子給私占了,肉吃不飽,請懲治廚子。”王公說:“你們每人一天該給的肉是多少?”子弟們說:“一斤,F(xiàn)在只能吃到半斤,另外半斤讓廚子給藏起來了!蓖豕f:“給足你們一斤可以吃飽嗎?”子弟們說:“給足一斤當然可以吃飽。”王公曰:“今后每人一天可以給你們一斤半。”他不愿揭發(fā)別人的過失都像這例子。他宅子的大門曾壞了,管家拆除門房新修,暫時從門廊下開了一個側(cè)門出入。王公至側(cè)門,門太低,就在馬鞍上伏下身子過去,什么都不問。大門修好了,再從正門走,他也還是什么都不問。有個牽馬的兵卒,服役期滿向王公辭行,王公問:“你牽馬多長時間了?”兵卒說:“五年了!蓖豕f:“我怎么不記得有你?”兵卒轉(zhuǎn)身離去時,王公又把他喚了回來,說:“你是某某吧?”于是贈送他不少財物。原來是兵卒每日牽馬,王公只看見他的背,不曾看過他的臉;當兵卒離去時又看到他的背,這才省悟過來。
寇準鎮(zhèn)物
【原文】
景德①中,河北用兵,車駕欲幸澶淵②,中外之論不一,獨寇忠愍③贊成上④意。乘輿方渡河,虜騎充斥,至于城下,人情恟恟⑤。上使人微⑥覘⑦準所為,而準方酣寢于中書,鼻息如雷。人以其一時鎮(zhèn)物⑧,比之謝安⑨。
【注釋】
①景德:宋真宗趙恒年號(1004—1007年)。
、阱(chán)淵:古代湖泊名,故址在今河南濮陽西。
③寇忠愍:寇準,字平仲,宋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
、苌希悍饨〞r代稱君主為上,文中指宋真宗。
⑤恟(xiōnɡ)恟:同“洶洶”,也寫作“匈匈”,騷擾不安的樣子,這里是“驚恐不安”的意思。
⑥微:秘密,暗中。
、咭(chān):看,窺視,文中是“窺探”的意思。
、噫(zhèn)物:使眾人鎮(zhèn)定,文中指能控制局面、穩(wěn)定人心。
、嶂x安:東晉人,字安石,孝武帝時曾任宰相,以有“雅量”、處變不驚著稱。《世說新語·雅量》中就有幾處談到謝安“鎮(zhèn)物”的故事,如:“謝太傅(按:即謝安)盤桓東山時,與孫興公諸人泛海戲。風起浪涌,孫、王諸人色并遽,便唱使還。太傅神情方王,吟嘯不言。舟人以公貌閑意說,猶去不止。既風轉(zhuǎn)急,浪猛,諸人皆喧動不坐。公徐云:‘如此,將無歸!娙思闯许懚。于是審其量,足以鎮(zhèn)安朝野!
【譯文】
宋景德年間,在河北(與契丹)發(fā)生了戰(zhàn)爭,宋真宗想親自到澶淵前線督戰(zhàn),朝廷內(nèi)外都不贊成,只有寇準贊成皇帝的想法;实叟c隨行車駕剛剛渡過黃河,敵方的騎兵便蜂擁而至,圍到城下,宋人一個個驚恐不安;实叟扇税蛋涤^察寇準在做什么,(發(fā)現(xiàn))寇準此時正在中書官署里酣睡,鼾聲如雷。人們因為寇準當時能夠鎮(zhèn)定自若、穩(wěn)定軍心,就把他比作東晉時以處變不驚而聞名的謝安。
打關(guān)節(jié)秀才
【原文】
許懷德為殿帥。嘗有一舉人,因懷德乳姥求為門客,懷德許之。舉子曳襕拜于庭下,懷德?lián)苤。人謂懷德武人,不知事體,密謂之曰:“舉人無沒階之禮,宜少降接也!睉训聭(yīng)之曰:“我得打乳姥關(guān)節(jié)秀才,只消如此待之!”
【注釋】
、僭S懷德:字師古,宋代祥符(今河南開封)人,曾任殿前指揮使。
、诘顜洠郝毠倜吹钋爸笓]使。
、蹏L:曾經(jīng)。
、芤颍和ㄟ^,依托。
、菀[:古時上下衣相連的服裝。
、迵(jù)座:這里指坐在座位上。
、呤麦w:這里指事理、禮儀。
、嗝埽喊档乩,悄悄地。
、釤o沒階之禮:是指接見舉人時,主人雖然不必從庭堂的臺階上完全走下來,但應(yīng)該從庭堂的臺階上往下走幾節(jié),以示尊重。
⑩少降:略微從庭堂的臺階上往下走一點。
關(guān)節(jié):指通賄請托,即“托關(guān)系”、“說人情”的意思。
【譯文】
許懷德在做殿帥時,曾經(jīng)有一個舉人,通過許懷德的母親說情,請求做許懷德的門客,許懷德同意了。那個舉人身著長裝在庭下行拜見之禮,許懷德坐在堂上坦然接受。別人以為許懷德是一員武將,不懂得禮儀方面的規(guī)矩,就悄悄提醒他說:“接見舉人雖然不必從臺階上走到底,但也不能這樣,你應(yīng)該稍微往下走幾節(jié)臺階去受拜!痹S懷德卻說:“我得到了一個通過奶媽說情的舉人,只要這樣對他就夠了!
夢溪筆談·象數(shù)二原文及翻譯參考
《史記·律書》所論二十八舍、十二律,多皆臆配,殊無義理。至于言數(shù),亦多差舛。如所謂“律數(shù)者,八十一為宮,五十四為徵,七十二為商,四十八為羽,六十四為角!贝酥故屈S鐘一均耳。十二律各有五音,豈得定以此為律數(shù)?如五十四,在黃鐘則為徵,在夾鐘則為角,在中呂則為商。兼律有多寡之數(shù),有實積之數(shù),有短長之數(shù),有周徑之數(shù),有清濁之數(shù)。其八十一、五十四、七十二、四十八、六十四,止是實積數(shù)耳。又云:“黃鐘長八寸七分一,大呂長七寸五分三分一,太蔟長七寸七分二,夾鐘長六寸二分三分一,姑洗長六寸七分四,中呂長五寸九分三分二,蕤賓長五寸六分二分一,林鐘長五寸七分四,夷則長五寸四分三分二。南呂長四寸七分八,無射長四寸四分三分二,應(yīng)鐘長四寸二分三分二。”此尤誤也。此亦實積耳,非律之長也。蓋其間字又有誤者,疑后人傳寫之失也。余分下分母,凡“七”字皆當作“十”字,誤屈其中畫耳。黃鐘當作“八寸十分一”,太蔟當作“七寸十分二”,姑洗當作“六寸十分四”,林鐘當作“五寸十分四”,南呂當作“四寸十分八!狈惭浴捌叻帧闭,皆是“十分”。
今之卜筮,皆用古書,工拙系乎用之者。唯其寂然不動,乃能通天下之故。人未能至乎無心也,則憑物之無心者而言之。如灼龜、璺瓦,皆取其無理,則不隨彼理而震,此近乎無心也。
呂才為卜宅、祿命、卜葬之說,皆以術(shù)為無驗,術(shù)之不可恃,信然。而不知皆寓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故一術(shù)二人用之,則所占各異。人之心本神,以其不能無累,而寓之以無心之物,而以吾之所以神者言之,此術(shù)之微,難可以俗人論也。才又論:“人姓或因官,或因邑族,豈可配以宮商?”此亦是也。如今姓敬者,或更姓文,或更姓茍。以文考之,皆非也。敬本從茍、音亟。從攴,今乃謂之茍與文,五音安在哉?以為無義,不待遠求而知也。然既謂之寓,則茍以為字,皆寓也,凡視聽思慮所及,無不可寓者。若以此為妄,則凡禍福、吉兇、死生、變生、孰為非妄者?能齊乎此,然后可與論先知之神矣。
歷法,天有黃、赤二道,月有九道。此皆強名而已,非實有也。亦由天之有三百六十五度,天何嘗有度?以日行三百六十五日而一期,強謂之度,以步日月五星行次而已。日之所由,謂之黃道;南北極之中,度最均處,謂之赤道。月行黃道之南,謂之朱道;行黃道之北,謂之黑道。黃道之東,謂之青道;黃道之西,謂之白道。黃道內(nèi)外各四,并黃道為九。日月之行,有遲有速,難可以一術(shù)御也。故因其合散,分為數(shù)段,每段以一色名之,欲以別算位而已。如算法用赤籌、黑籌,以別正負之數(shù)。歷家不知其意,遂以謂實有九道,甚可嗤也。
二十八宿,為其有二十八星當度,故立以為宿。前世測候,多或改變。如《唐書》測得畢有十七度半,觜只有半度之類,皆謬說也。星既不當度,自不當用為宿次,自是渾儀度距疏密不等耳。凡二十八宿度數(shù),皆以赤道為法。唯黃道度有不全度者,蓋黃道有斜、有直,故度數(shù)與赤道不等。即須以當度星為宿,唯虛宿未有奇數(shù),自是日之余分。歷家取以為斗分者,此也。余宿則不然。
予嘗考古今歷法五星行度,唯留逆之際最多差。自內(nèi)而進者,其退必向外;自外而進者,其退必由內(nèi)。其跡如循柳葉,兩末銳,中間往還之道,相去甚遠。故兩未星行成度稍遲,以其斜行故也;中間成度稍速,以其徑絕故也。歷家但知行道有遲速,不知道徑又有斜直之異。熙寧中,予領(lǐng)太史令,懷樸造歷,氣逆已正,但五星未有候簿可驗。前世修歷,多只增損舊歷而已,未曾實考天度。其法須測驗每夜昏、曉、夜半月及五星所在度秒,置簿錄之,滿五年,其間剔去云陰及晝見日數(shù)外,可得三年實行,然后以算術(shù)綴之。古所謂“綴術(shù)”者,此也。是時司天歷官,皆承世族,隸名食祿,本無知歷者,惡樸之術(shù)過已,群沮之,屢起大獄。雖終不能搖樸,而候簿至今不成!斗钤獨v》五星步術(shù),但增損舊歷,正其甚謬處,十得五六而已。樸之歷術(shù),今古未有,為群歷人所沮,不能盡其藝,惜哉。
國朝置天文院于禁中,設(shè)漏刻、觀天臺、銅渾儀,皆如司天監(jiān),與司天監(jiān)互檢察。每夜天文院具有無謫見、云物、禎祥,及當夜星次,須令于皇城門未發(fā)前到禁中。門發(fā)后,司天占狀方到,以兩司奏狀對勘,以防虛偽。近歳皆是陰相計會,符同寫奏,習(xí)以為常,其來已久,中外具知之,不以為怪。其日月五星行次,皆只據(jù)小歷所算躔度謄奏,不曾占候,有司但備員安祿而已。熙寧中,予領(lǐng)太史,嘗按發(fā)其欺,免官者六人。未幾,其弊復(fù)如故。
司天監(jiān)銅渾儀,景德中歷官韓顯符所造,依仿劉曜時孔挺、晁崇、斛蘭之法,失于簡略。天文院渾儀,皇祐中冬官正舒易簡所造,乃用唐梁令瓚、僧一行之法,頗為詳備,而失于難用。熙寧中,予更造渾儀,并創(chuàng)為玉壺浮漏、銅表,皆置天文院,別設(shè)官領(lǐng)之。天文院舊銅儀,送朝服法物庫收藏,以備講求。
文言文翻譯:
歷法上,天球有黃、赤二道,月亮則有九道。這些都是人為的命名,并非是天體實有的軌道。亦猶如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天又何嘗有度數(shù)?因為太陽每運行三百六十天而成一個周期,所以強稱之為“度”,不過是為了測算日、月、五星的運行方位而已。太陽所行經(jīng)的軌道,叫做“黃道”;天球南、北極之間最正中的緯線圈,叫做“赤道”。月亮行經(jīng)黃道之南,叫做“朱道”;行經(jīng)黃道之北,叫做“黑道”;行經(jīng)黃道之東,叫做“青道”;行經(jīng)黃道之西,叫做“白道”。黃道內(nèi)外各有四條軌道,并黃道而為九道。太陽和月亮的運行有快有慢,難以用一種方法來應(yīng)對測量。所以根據(jù)它們的會合與離散,分為幾個區(qū)間,每個區(qū)間用一種顏色命名,欲以區(qū)別測算的方位而已。有如算法上用赤籌、黑籌來區(qū)別正數(shù)和負數(shù)。歷法家不明白這種命名的用意,遂以為月亮的運行實有九條軌道,這是甚為可笑的。
本朝在皇宮里建立了天文院,設(shè)置了漏刻、觀天臺、銅制渾儀,全都與司天監(jiān)相同,(是為了)用來與司天監(jiān)(的觀測報告)互相校核驗證。(按規(guī)定)天文院每天都要把觀測到的星象變異、云彩的顏色、吉兇的征兆、行星的位置等記錄下來,在皇城開門前報送到宮中;食情_門后,司天監(jiān)的觀測奏狀才送達,將兩份奏狀進行比較,用以防止弄虛作假。近年來這兩個機構(gòu)卻都是暗地里預(yù)先通報有關(guān)數(shù)據(jù)和情況,寫出來的奏狀像符節(jié)一樣互相吻合,(他們對這樣做)已經(jīng)習(xí)以為常。這種做法由來已久,宮廷內(nèi)外的人(雖然)都知道,卻也不以為奇了。他們所陳述的日、月、五星運行的位置,都只根據(jù)民間歷法所計算的情況抄錄上報,而并沒有作實際的觀測記錄。這些機構(gòu)的官員們只是占了官職、白領(lǐng)俸祿而已。熙寧年間,我任司天監(jiān)時,曾經(jīng)審查揭發(fā)過他們的欺騙行為,罷免了六個人的官職。沒過多久,這種弊病又復(fù)發(fā)了。
司天監(jiān)的銅制渾儀,是景德年間歷官韓顯符所制造的,是根據(jù)十六國劉曜時孔挺、晁崇、斛蘭等人的方法仿制而成的,其缺點是過于簡略。天文院的渾儀,是皇祐年間冬官正舒易簡所制造的,用的是唐代梁令瓚、一行和尚的方法,結(jié)構(gòu)與功能較為完備,但是缺點在于使用不便。熙寧年間,我重新制造了渾儀,并且創(chuàng)新改制了玉壺浮漏和銅制圭表,把它們都安放在天文院里,由朝廷專門派官員管理和使用。天文院中舊的銅渾儀,被送到朝服法物倉庫里收藏起來,以供人們研究之用。
我曾經(jīng)查考古今各種歷法,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五星運行的數(shù)據(jù),以五星稽留和逆行之際誤差最多。五星自黃道以北向北前行的,它們的退行必然要趨向黃道以南;自黃道以南向南前行的,它們的退行必然要進入黃道以北。五星的軌跡如同沿著柳葉運行的橢圓形,兩頭尖銳,中間往返的路徑之間相距很遠。所以在軌跡的兩頭,五星的運行速度稍慢,這是由于它們斜行的緣故;在軌跡的中間部分,則五星的運行速度稍快,這是由于它們直行的緣故。以往歷家只知道它們的運行有慢有快,而不知道它們行經(jīng)的軌道還有斜直的差異。熙寧年間,我擔任太史令,聘衛(wèi)樸制定歷法,節(jié)氣等已經(jīng)修正,但五星部分沒有觀測記錄可供檢驗。前世修訂歷法,大都只是增損舊歷的文字而成,并沒有實際觀測天象。觀測的方法,必須是每天的黃昏、夜半和拂曉時分,都測驗月亮及五星所在的度數(shù)和時刻,專置記錄簿記錄下來,滿五年,其間除去陰天及五星白天出現(xiàn)的天數(shù),可得累計三年天數(shù)的五星實際運行數(shù)據(jù),然后綜合這些數(shù)據(jù)加以運算,此即古人所稱的“綴術(shù)”。當時司天監(jiān)的歷官都是繼承家族職業(yè)來的,徒隸名籍而坐吃俸祿,本無真懂歷法的人,這些人妒忌衛(wèi)樸的本領(lǐng)超過自己,遂群起攻擊破壞,屢欲制造大案陷害衛(wèi)樸;雖終不能動搖衛(wèi)樸的制歷使命,而天文觀測記錄至今無成!斗钤獨v》的五星推步方法,還是只增損舊歷,糾正其特別謬誤之處十之五六,僅此而已。衛(wèi)樸的制歷技術(shù),古今無人能超過,而為一群歷人所阻撓,不能盡其才能,可惜啊!
夢溪筆談·象數(shù)一原文注釋及翻譯
【原文】
開元《大衍歷法》最為精密,歷代用其朔法。至熙寧中考之,歷已后天五十余刻,而前世歷官皆不能知。《奉元歷》乃移其閏朔:熙寧十年天正元用午時,新歷改用子時;閏十二月改為閏正月。四夷朝貢者用舊歷,比來款塞。眾論謂氣至無顯驗可據(jù),因此以搖新歷,事下有司考定。凡立冬晷景與立春之景相若者也,今二景短長不同,則知天正之氣偏也;凡移五十余刻,立冬、立春之景方停。以此為驗,論者乃屈,元會使人亦至,歷法遂定。
【注釋】
、佟洞笱軞v法》:唐代開元年間僧一行所制定的歷法。
、谒贩ǎ褐杆凡咧,即推算各月平均長度并用以確定朔日(每月初一)的方法。
、劭蹋汗糯嫊r單位,一晝夜分為一百刻。
④《奉元歷》:由提舉司天監(jiān)沈括主持、聘淮南人衛(wèi)樸制定的歷法。熙寧八年(1075)閏四月頒行,共行用了十八年。
、萏煺褐付寥盏呐R界時分。舊時歷法以此為推算起點。
、拮訒r:當今24小時制的23:001:00,取中值即為0:00。
、弑葋恚航舆B而至?钊罕玖x指扣塞門,舊時中原王朝用作周邊部族政權(quán)及海外諸國來通好或內(nèi)附的稱呼。和四夷等詞一樣,含有蔑視的意味。
⑧氣至:猶言節(jié)氣。至,四至,指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彡芯埃和杏。古代用晷(日晷)測日影,以日影的角度和長度定時刻。
、馔#壕鶆。
元會:元旦日皇帝朝會群臣及外賓的典禮。
【譯文】
唐開元間所制定的《大衍歷法》最為精密,歷代都沿用其推算朔策的方法。然而到熙寧年間考校,現(xiàn)行歷法已落后實際天象五十余刻,而前世歷官都不能推知這一誤差。《奉元歷》于是改動閏月和朔日的設(shè)置:熙寧十年冬至的臨界時分原用午時,新歷改用子時;閏十二月改為閏正月。四方各族及外域來朝覲并進貢方物的國家仍然沿用舊歷,接連按以往的節(jié)慶日派遣使者通好。朝廷輿論以為節(jié)氣的確定并無顯著的天象驗證可以依據(jù),遂因各國遣使事懷疑和反對新歷,事下有關(guān)部門考定。不過大凡立冬的晷影與立春的晷影是差不多的,如今舊歷所用的這兩種晷影長短不同,可知舊歷冬至節(jié)氣的確定有偏差;大致移動五十余刻,立冬、立春的晷影長度才能均勻。以此作為驗證,持異議的人乃無話可說,而元旦朝會時各國使者也按新定的日期來到,于是新歷法得以確定。
夢溪筆談翻譯及原文
1.學(xué)士院軼事
原文:學(xué)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親幸,至今唯學(xué)士上日許正坐,他日皆不敢獨坐。故事:堂中設(shè)視草臺,每草制,則具衣冠據(jù)臺而坐。今不復(fù)如此,但存空臺而已。玉堂東,承旨閣子窗格上有火燃處,太宗嘗夜幸玉堂,蘇易簡為學(xué)士,已寢,遽起,無燭具衣冠,宮嬪自c引燭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為玉堂一盛事。
譯文:學(xué)士院玉堂,因為宋太宗曾經(jīng)駕臨過,所以直到現(xiàn)在,只有翰林學(xué)士每月初一才允許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亂坐。過去的規(guī)矩,是在堂中設(shè)立視草臺,每當草擬詔書時,學(xué)士就穿戴齊整坐到臺上,F(xiàn)在不這樣做了,僅僅留下座空臺而已。玉堂東邊,承旨閣子的窗格上有火燒過的痕跡。原來宋太宗曾在夜間駕臨玉堂,那時蘇易簡是學(xué)士,已經(jīng)睡下了又匆忙起來,沒有燭火照著穿衣戴帽,侍從的宮女便從窗格間伸進燭火照明。到現(xiàn)在也不打算更換燒過的窗格,以便把它留作玉堂的一段佳話。
2.胡服
原文: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有蹀躞帶,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馳射,短衣長靿,皆便于涉草。胡人樂茂草,常寢處其間,予使北時皆見之,雖王庭亦在深薦中。予至胡庭日,新雨過,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無所沾。帶衣所垂蹀躞,蓋欲以佩帶弓劍、巾分(這兩個合起來是一個字)帨、算囊、刀礪之類。自后雖去蹀躞,而猶存其環(huán),環(huán)所以銜蹀躞,如馬之秋根,即今之帶銙也。天子必以十三環(huán)為節(jié),唐武德、貞觀時猶爾。開元之后,雖人舊俗,而稍褒博矣。然帶鉤尚穿帶本為孔,本朝加順折,茂人文也。
譯文:中原地區(qū)的衣冠服飾,自從北齊以來,就全部采用了胡人的服裝。窄衣袖、長筒皮靴,有蹀躞皮帶,這些都是胡人的裝束。窄衣袖便于騎馬射箭,短衣服、長筒靴便于在草地行走。胡人喜歡茂盛的青草,經(jīng)常在草叢中居住,我出使北方時都見過這種情形,即使是王宮也在深草中。我到胡人王廷時剛剛下過大雨,經(jīng)過草叢時衣服褲子都濕了,只有胡人的衣褲一點都不濕。皮腰帶上掛著的蹀躞,大概是用來佩帶弓、劍、手巾、算袋、磨刀石一類物品的。以后雖然去掉了蹀躞,但還保存著它的環(huán),環(huán)與蹀躞連接如同系在牛馬股后的革帶,也就是如今皮帶上的裝飾扣版。帝王必定以13個環(huán)為標準,唐代武德、貞觀時期還是這樣。開元以后,雖然沿用舊的習(xí)俗,但是稍稍寬大了些,不過帶鉤還是從帶身穿過。帶身上原來做的是小孔,本朝改革為順折,使人的外表裝飾更加精美。
3.槐廳之爭
原文:學(xué)士院第三廳學(xué)士閣子,當前有一巨槐,素號“槐廳”。舊傳居此閣者,至多入相。學(xué)士爭槐廳,至有抵徹前人行李而強據(jù)之者。予為學(xué)士時,目觀此事。
譯文:學(xué)士院第三廳學(xué)士閣子,門前有一顆巨大的槐樹,一向稱閣予為槐廳。過去傳說住在閣子里的人,很多都當上了丞相。因此學(xué)士們都爭著居住槐廳,甚至有搬開別人行李搶占槐廳的行為。我做學(xué)士時,親眼目睹了這樣的事。
4.雌黃改字
原文:館閣新書凈本有誤書處,以雌黃涂之。嘗教改字之法:刮洗則傷紙,紙貼之又易脫;粉涂則字不沒,涂數(shù)遍方能漫滅。唯雌黃一漫則滅,仍久而不脫。古人謂之“鉛黃”,蓋用之有素矣。
譯文:館閣新謄清的本子有寫錯的地方,用雌黃粉涂抹。我曾經(jīng)比較過一些改字的方法:刮洗損傷了紙貼了一張紙又容易脫掉;用粉涂字又不能涂沒,要涂幾遍才能完全蓋;只要用雌黃一涂就涂掉了,而且經(jīng)久不脫落。古人稱這個為“鉛黃”,大概用這種方法已有很久了。
5.宋代藏書
原文:前世藏書分隸數(shù)處,蓋防水火散亡也。今三館、秘閣,凡四處藏書,然同在崇文院。期間官書多為人盜竊,士大夫家往往得之。嘉佑中,乃置編校官八員,雜讎四官書,給書吏百人。悉以黃紙為大冊寫之,自此私家不敢輒藏。樣讎累年,僅能終昭文一館之書而罷。
譯文:前代藏書,分別放在幾個地方,大概是為了防止水火等災(zāi)害引起的書籍散失。現(xiàn)在三館、秘閣,共有四處藏書,但都在崇文院中。其中的官府圖書,大多被人盜竊,士大夫家往往找得到這些書。嘉佑年間,朝廷設(shè)置了8名編校官,集中?4個館中的書籍,供給100個差吏。?焙玫臅加命S紙裝訂成大冊子抄錄,從此私人不敢擅自收藏。?绷撕枚嗄,也僅僅校完昭文館中的書籍就作罷了。
6.王安石破常規(guī)
原文:嘉佑中,進士奏名訖未御試,京師妄傳王俊民為狀元,不知言之所起,人亦莫知俊民為何人。及御試,王荊公時為知制誥,與天章閣待制楊樂道二人為詳定官。舊制:御試舉人,設(shè)初考官,先定等地,復(fù)彌之,以送復(fù)考官,再定等第,乃付詳定官,發(fā)初考官所定等,以對復(fù)考之等,如同即已,不同,則詳其程文,當從初考,或從復(fù)考為定,即不得別立等。是時王荊公以初考所定第一人皆未允者,于行間別取一人為狀首楊樂道守法以為不可。議論未決,太常少卿朱從道時為封彌官,聞之,謂同舍曰:“二公何用力爭,從道十日前已聞王俊民為狀元,事必前定,二公恨自苦耳。”即而二人各以己意進稟,而詔從荊公之請。及發(fā)封,乃王俊民也。詳定官得別立等,自此始,遂為定制。
譯文:嘉佑年間,禮部上報進士名額完后,皇上還沒有舉行殿試,京城里就謠傳王俊民是狀元,不知道謠言從哪兒傳出來的,人們也不知道王俊民是什么樣的人。到殿試時,王安石當時擔任知制誥,與天章閣待制楊樂道兩人任詳定官。過去的制度規(guī)定,殿試舉人,設(shè)立初考官,先確定等級,再密封好,把他送給審查考官,再定一次等級,才交付詳定官,打開初考官所定的等級,用來對照審查考官的等級,如果相同就可以,不同就要審核那進呈的文章,確定按照初考還是審查的等級為準,也就是不能另外確定等級。那時王安石認為初考官、審查考官所定的第一人都不恰當,就在同等級中另外選了1人為狀元,楊樂道遵守規(guī)章,認為不能這樣。兩人商議又作不出決定,太常少卿朱從道當時任密封官,聽說這事,對同僚說:“兩位何必費力爭執(zhí),從道我10天前已經(jīng)聽說王俊民是狀元了,這樣的事一定早已定好,兩位可惜自找苦吃了”不久,兩人各自把自己的想法向皇帝報告,皇上詔令采納王安市的請求。等到打開密封的名單,就是王俊民。詳定官可以另外確定等級就從這時開始。并且成為了固定的制度。
卷二·故事二
1.皇族子弟授官
原文:宗子授南班官,世傳王文政太尉為宰相日,始開此議,不然也。故事:宗子無遷官法,唯遇稀曠大慶,則普遷一官。景佑中初定祖宗并配南郊,宗室欲緣大禮乞推恩,使諸王宮教授刁約草表上聞。后約見丞相王沂公,公問:“前日宗室乞遷官表何人所為?”約未測其意,答以不知。歸而思之,恐事窮且得罪,乃再詣相府。沂公問之如前,約愈恐,不復(fù)敢隱,遂以實對。公曰:“無他,但愛其文詞耳!痹偃为劊煸唬骸耙训弥紕e有措置,更數(shù)日當有指揮。”自此遂有南班之授。近屬自初除小將軍,凡七遷則為節(jié)度使,遂為定制。諸宗子以千縑謝約,約辭不敢受。予與刁親舊,刁嘗出表稿以示予。
譯文:皇族子弟被委任為南班官,世間傳說是在太尉王旦當丞相時,才有了這一動議,其是不是這樣。從前的制度,皇族子弟沒有升官的規(guī)矩,只是遇到少有的大慶典時,才一律提升一級。景佑年間,開始確定祖宗在向南祭祀時一同祭祀,宗室子弟想利用舉行大禮的機會請求給予恩惠,讓諸王官教授刁約起草報告給皇上看。刁約見到丞相王曾,王曾問:“前些日子宗室子弟請求提升的報告,是誰寫的?”刁約不知道他的用意,回答說不知道;厝ズ笠幌,擔心事情弄清后被怪罪,就再次拜訪丞相府。王曾又像先前一樣問他,刁約越發(fā)驚惶,不敢再隱瞞,就據(jù)實回答。王曾說:“沒有別的意思,只是喜歡報告的文詞罷了!庇衷偃洫,不慌不忙地說:“已經(jīng)得到皇上的旨意,另有安排,過幾天應(yīng)當有具體指示!睆倪@時起就有了任為南班官的事;始医H從開始封為小將軍起,共提升7次就擔任節(jié)度使,這就成了固定的制度。那許多皇家子弟用遷匹絲絹感謝刁約,刁約推辭不敢接受。我與刁約有老交情,刁約曾拿出報告的草稿給我看。
卷三辯證一
1.古今衡制
原文:鈞石之石,五權(quán)之名,石重百二十斤。后人以一斛為一石,自漢已如此,“飲酒一石不亂”是也。挽蹶弓弩,古人以鈞石率之;今人乃以粳米一斛之重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計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當二人有余。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鈞,比顏高之弓,人當五人有余。此皆近歲教養(yǎng)所成。以至擊刺馳射,皆盡夷夏之術(shù),器仗鎧胄,極今古之工匠。武備之盛,前世未有其比。
譯文:鈞石的石,是五種重量單位之一,1石相當于120斤。后人將1斛定為1石,從漢代就已經(jīng)這樣了,比如說“飲酒一石不醉”就是證明。張拉弓弦的力量,古人也用鈞石為標準去衡量,F(xiàn)在的人則把1斛粳米的重量作為1石。凡是1石都是以92斤半為標準,等于漢代稱重的341斤。現(xiàn)在的戰(zhàn)士張拉弩弓,有達到9石重的,計算他的力氣,是古時候的25石,與魏的武士相比,一人當兩人還有余;有拉弓達到3石的,是古時候的34鈞,與顏高拉的弓比起來,1人當5人還有余。這都是近年來教育培養(yǎng)的結(jié)果。以至于搏擊刺殺跑馬射箭,都融匯了少數(shù)民族和漢族技術(shù)的精華,武器鎧甲都極盡了古今技術(shù)的精巧。武器裝備的豐富精良,是前代無法相比的。
2.陽燧照物
原文:陽燧照物皆倒,中間有礙故也。算家謂之“格術(shù)”,如人搖櫓,臬為之礙故也。若鳶飛空中,其影隨鳶而移,或中間為窗隙所束,則影與鳶遂相違: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東。又如窗隙中樓塔之影,中間為窗所束,亦皆倒垂,與陽燧一也。陽燧面洼,以一指迫而照之則正;漸遠則無所見;過此遂倒。其無所見處,正如窗隙。櫓臬腰鼓礙之,本末相格,遂成搖櫓之勢,故舉手則影愈下,下手則影愈上此其可見。(陽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內(nèi),離鏡一二寸,光聚為一店,大如麻菽,著物則火發(fā),此則腰鼓最細處也。)豈特物為然,人亦如是,中間不為物礙者鮮矣。小則利害相易,是非相反;大則以己為物,以物為己。不求去礙而欲見不顛倒,難矣哉。(《酋陽雜俎》謂海翻則塔影倒,此妄說也。影入窗隙則倒乃其常理。)
譯文:用陽燧照物體都是倒立的影像,是因為中間有障礙的緣故。算學(xué)家說這叫做“格術(shù)”。譬如人搖櫓,作支撐的小木樁成了櫓的障礙一樣。像老鷹在空中飛行,它的影子隨著鷹飛而移動,如果鷹和影子之間的光線被窗孔所約束,那么影子與鷹飛的方向就相反了。又像窗孔中透過樓塔的影子,中間的光線被窗孔所約束,也都是倒垂,與陽燧的鏡面是凹陷的,當一個手指靠近鏡面時,像是正的;當手指漸漸移遠到某一位置,像就不見了;超過這一位置,像就倒過來了。那個看不見的地方,正如窗戶的孔,架櫓的木樁、腰鼓的腰成了障礙一樣,物體與像相對,就成了搖櫓的情形。所以舉起手來影子就越向下,放下手來影子就越向上,這應(yīng)該是可以看得到的。豈止物體是這樣,人也如此,中間不被外物阻礙的很少。小的就把利害互相改變,是非互相顛倒;大的就把自己當成外物,把外物當成自己。不要求去掉障礙,卻想看到不顛倒的物象,太難了啊!
3.解州鹽池
原文:解州鹽池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嘗溢;大旱為嘗涸。鹵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唯中間有一泉,乃是甘泉,得此水然后可以聚。又,其北有堯梢水,亦謂之巫咸水入,則鹽不復(fù)結(jié),故人謂之“無咸河”,為鹽澤之患,筑大提以防之,甚于備寇盜。原其理,蓋巫咸乃濁水,入鹵中,則淤淀鹵脈,鹽遂不成,非有他異也。
譯文:解州鹽池方圓120里。長時間下雨后,四周山上的水都流注到池里,但池水從未漫出過;大旱時,也從未干涸過。鹵水是紫紅色的,在版泉的下面,當?shù)厮追Q為蚩尤血。唯獨中間的一眼泉水,卻是淡水,有了這水之后,就可以使鹽鹵結(jié)晶出食鹽了。另外,鹽池北邊有堯梢水,也叫巫咸河。鹽池的鹵水,沒有甘泉水摻和,就不能生成食鹽。只要巫咸河水流入鹽池中,鹽鹵就不再結(jié)晶,人們稱它為無咸河,是鹽澤的禍患。人們筑大堤來防備它超過防備盜賊。推究它的道理,大概巫咸河水本是濁水,一旦流入鹵水中,就會淤積堵塞鹽鹵礦脈,便不能產(chǎn)鹽了,并非有其他特殊原因。
4.虎豹為程
原文:《莊子》云:“程生馬。”嘗觀文子注:“秦人謂豹曰程!庇柚裂又,人至今謂虎豹為“程”,蓋言“蟲”也。方言如此,抑亦舊俗也。
譯文:《莊子》說:“程生馬。”我看過文子作的注釋說:“秦人稱豹為程!蔽业窖又輹r,當?shù)厝酥两襁稱虎豹為程,大概是說蟲。方言就是這樣,或者也是舊的習(xí)俗吧。
5.蕓香辟蠧(du蛀蟲的意思)
原文:人藏書辟蠹用蕓。蕓,香草也。今人謂之“七里香”者是也。葉類豌豆,作小叢生,其葉極芬香,秋后葉間微白如粉污,辟蠹殊驗。南人采置席下,能去蚤虱。予判昭文館時,曾得數(shù)株于潞公家,移植秘閣后,今不復(fù)有存者。香草之類,大率多異名,所謂蘭蓀,蓀,即今菖蒲是也。蕙,今零陵香是也。茝,今白芷是也。
譯文:人藏書用蕓香來防蛀蟲。蕓香是一種香草,就是如今人說的七里香。它的葉子類似于豌豆葉,小叢生長。葉子十分芳香,秋后葉子間微微發(fā)白如同用面粉涂抹過一樣,用它防蛀蟲有特效。南方人采來放在席下,可以除跳蚤、虱子。我判昭文館時,曾在文彥博家求得了許多株蕓香,移植到秘閣后面,現(xiàn)在沒有存活的了。香草這類東西,大體上都有別的名字,如所謂蘭蓀,蓀就是今天的菖蒲,蕙就是今天的零陵香,茝就是今天的白芷。
6.煉鋼
原文: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泥封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亦謂之“灌鋼”。此乃偽鋼耳,暫假生鐵以為堅。二三煉則生鐵自熟,仍是柔鐵,然而天下莫以為非者,蓋未識真鋼耳。予出使至磁州鍛坊,觀煉鐵,方識真鋼。凡鐵之有鋼者,如面中有筋,濯盡揉面,則面筋乃見;煉鋼亦然,但取精鐵鍛之百余火,每鍛稱之,一鍛一輕,至累鍛而斤兩不減,則純鋼也,雖百煉不耗矣。此乃鐵之精純者,其色清明,磨瑩之,則暗暗然青且黑,與常鐵迥異。亦有煉之至盡而全無鋼者,皆系地之所產(chǎn)。
譯文:上打鐵所稱的鋼鐵,是用熟鐵盤繞起來,再把生鐵嵌在它的中間,用泥把爐子封起來燒煉,鍛打使它們相互滲入,叫做“團鋼”,也叫做“灌鋼”。這只是假鋼罷了,暫時借助于生鐵使它堅硬,燒煉2、3次以后生鐵就成了熟鐵,得到的仍然是熟鐵。但是天下沒有人認為不對的,那是因為不認識真鋼罷了。我出使時,到磁州打鐵作坊看煉鐵,才認識了真鋼。凡是有鋼的鐵,就像面里有面筋,洗盡柔軟的面,面筋就出現(xiàn)了。煉鋼也是這樣,只要選取精鐵鍛打百多次,每鍛打1次稱1次,鍛打1次就輕一些,直到多次鍛打斤兩卻不再減少,那就是純鋼了。即使再鍛打上百次也不會耗減了。這才是鐵里面的精純部分,它的色澤清明磨得光潔明亮了,就呈現(xiàn)暗淡的青黑色,與一般的鐵明顯不同。也有鍛打到最后卻根本成不了鋼的,全是因為產(chǎn)地的緣故。
7.漢人釀酒
原文:漢人有飲酒一石不亂,予以制酒法較之,每粗米二斛,釀成酒六斛六斗,今酒之至醨者,每秫一斛,不過成酒一斛五斗,若如漢法,則粗有酒氣而已,能飲者飲多不亂,宜無足怪。然漢一斛,亦是今之二斗七升,人之腹中,亦何容置二斗七升水邪?或謂“石”乃“鈞石”之“石”,百二十斤。以今秤計之,當三十二斤,亦今之三斗酒也。于定國飲酒數(shù)石不亂,疑無此理。
譯文:漢代人有喝1石酒不醉的,我拿釀酒法一比較,漢代每2斛粗米,釀成6斛6斗酒;現(xiàn)在最薄的酒,每一斛稻谷不過釀成一斛五斗酒。假如像漢代的方法,就略有酒氣罷了,能喝的人多喝而不醉,應(yīng)該不值得奇怪。但漢代的一斛,也就是現(xiàn)在的二斗七升,人的肚子里又怎么裝得下二斗七升呢?有人說“石”是“鈞石”的“石”,是120斤。用今天的秤來稱,應(yīng)當是32斤,也就是現(xiàn)在的三斗酒。于定國喝幾石酒不醉,我懷疑沒有這種道理。
8.阿膠
原文:古說濟水伏流地中,今歷下凡發(fā)地皆是流水,世傳濟水經(jīng)過其下。東阿亦濟水所經(jīng),取井水煮膠,謂之“阿膠”。用攪濁水則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皆取濟水性趨下清而重,故以治淤濁及逆上之疾。今醫(yī)方不載此意。
譯文:從前說濟水潛在地下暗暗的流,如今歷下凡屬是掘地都是流水,世間傳說濟水經(jīng)過它的下面。東阿也是濟水所經(jīng)過的地方,用井水煮膠,稱為“阿膠”。用來攪動濁水就變清了。人一服用了它,下膈痰少了、嘔吐也可止住,都是利用濟水性質(zhì)趨向下又清又重,所以用它來治積食、脹氣及嘔吐之類的病。現(xiàn)在醫(yī)生的驗方中沒有這樣的記載了。
9.度量衡考
原文:予考樂律及詔改鑄渾儀,求秦、漢以前度量斗升:計六斗當今一斗七升九合;秤三斤當今十三兩;(一斤當今四兩三分兩之一,一兩當今六銖半。)為升中方;古尺二寸五分十分之三,今尺一寸八分百分分之四十五強。
譯文:我研究樂律及接受詔改鑄渾天儀,探索秦、漢以前度量的斗、升,計算出六斗相當現(xiàn)在一斗七升九合;稱的3斤相當現(xiàn)在13兩(1斤相當現(xiàn)在4+1/3兩,1兩等于現(xiàn)在6銖半);做升的中間是方形;古時尺子的2.53寸,相當現(xiàn)在尺子的1.845寸多一點。
夢溪筆談卷四·辯證二
1.桂屑除草
原文:楊文公《談苑》記江南后主患清暑閣前草生,徐鍇令以桂屑布磚縫中,宿草盡死,謂《呂氏春秋》云“桂枝之下無雜木”,蓋桂枝味辛螯故也。然桂之殺草木,自是其性,不為辛螯也!独坠谥苏摗吩疲骸耙怨馂槎,以釘木中,其木即死!币欢≈廖ⅲ幢啬茯竽,自其性相制耳。
譯文:楊文公《談苑》記南唐李后主討厭清暑閣前長出草來,徐鍇讓人用桂枝屑散布在磚縫中,多年生的草都死了,據(jù)《呂氏春秋》說:“桂枝的下面不長別的樹”。大約是桂枝辛辣刺激的原因。但是桂枝能殺死草木,自然是它的本性,不是因為辛辣刺激!独坠谥苏摗氛f:“用桂枝制成釘,把它釘在樹中,那樹立刻就死了!币活w釘是很小的,未必能刺死大樹,只因為它們的特性相互制約罷了。
2.除拜官職
原文:除拜官職,謂“除其舊籍”,不然也!俺豹q“易”也,以新易舊曰“除”,如新舊歲之交謂之“歲除”。《易》:“除戎器,戒不虞!币孕乱妆祝詡洳挥菀。階謂之除者,自下而上,亦更易之義。
譯文:除拜官職,通常說成是除去他從前的官職,這種說法并不正確。除的意思是替換,用新職替換舊職所以叫除,如同新年舊年之交稱為歲除一樣。《易經(jīng)》說:“除戎器,戒不虞!本褪怯眯碌膿Q去壞的武器,以防備意料之外的災(zāi)禍。臺階稱為除,指從下到上,也是更換的意思。
3.韓文公
原文:世人畫韓退之,小面而美髯,著紗帽,此乃江南韓熙載耳。尚有當時所畫,提志甚明。熙載謚文靖,江南人謂之“韓文公”,因此遂謬以為退之。退之肥而寡髯。元豐中,以退之從享文宣王廟,郡縣所畫,皆是熙載,后世不復(fù)可辯,退之遂為熙載矣。
譯文:世人畫的韓愈,面部小而且有漂亮的胡子,戴著紗帽,其實這是江南的韓熙載罷了。還有當時的畫可以作證,畫上的題記說得很清楚。韓熙載的謚號是文靖,江南人也稱他為韓文公,因此大家就誤以為是韓愈。韓愈胖而且胡須很少。元豐年間,用韓愈陪祭文宣王廟,郡縣畫的韓愈像,都是韓熙載。后世不能再辨認,韓愈就成了韓熙載了。
夢溪筆談:陽燧照物原文注釋及翻譯參考
陽燧照物
【原文】
陽燧照物皆倒,中間有礙故也。算家謂之格術(shù)。如人搖櫓,臬為之礙故也。若鳶
飛空中,其影隨鳶而移,或中間為窗隙所束,則影與鳶遂相違,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東。又如窗隙中樓塔之影,中間為窗所束,亦皆倒垂,與陽燧一也。陽燧面洼,以一指迫而照之則正;漸遠則無所見;過此遂倒。其無所見處,正如窗隙、櫓臬、腰鼓礙之,本末相格,遂成搖櫓之勢。故舉手則影愈下,下手則影愈上,此其可見。陽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內(nèi)。離鏡一二寸,光聚為一點,大如麻菽,著物則火發(fā),此則腰鼓最細處也。豈特物為然,人亦如是,中間不為物礙者鮮矣。小則利害相易,是非相反;大則以己為物,以物為己。不求去礙,而欲見不顛倒,難矣哉!《酉陽雜俎》謂海翻則塔影倒,此妄說也。影入窗隙則倒,乃其常理。
【注釋】
①陽燧(suì):一種凹面銅鏡,鏡面呈拋物面,古代用以聚集陽光取火,其原理與現(xiàn)今的拋物面太陽灶相似。
、诘K:阻礙,文中指光的聚焦處,即凹面銅鏡拋物面的焦點。
、鄹裥g(shù):古代數(shù)學(xué)術(shù)語,由沈括在這條筆記中最早明確提出,用現(xiàn)代科學(xué)術(shù)語來解釋的話,大致相當于幾何光學(xué)。
、荇捍嫌脕碇螜┑男∧緲,即力學(xué)上的支點,將搖櫓的力往相反的方向作用于水而產(chǎn)生推進力。
、莸K:阻礙。這里的礙是一種比喻的用法,即力通過支點后作用于相反方向,用來進一步說明光通過凹面鏡焦點的反射情況。
、搌S(yuān):老鷹,猛禽。
⑦窗隙所束:被窗戶縫隙所束,文中指光線透過窗戶細縫,與光線透過小孔成像的情況相似。
、嗤荩喊枷。
⑨迫:靠近。
⑩腰鼓:古代一種中間細、兩端對稱的鼓,這里用腰鼓以細處中心對稱的情況來比喻陽燧焦點與光線反射的關(guān)系。
麻菽(shū):芝麻、豆子。菽:豆類的總稱。
著物:加于物上,文中指將可燃的東西放到凹面鏡的聚光點處。著:加于……之上。
豈特:豈止,不只是。特:只,僅,獨。
然:如此,這樣。
鮮(xiǎn):少。
易:換,改變。
《酉陽雜俎(zǔ)》:唐代段成式所撰筆記體小說,20卷,《續(xù)集》10卷,以內(nèi)容廣博而著稱。段成式(約803863年),字柯古,晚唐鄒平人。
海翻則塔影倒:出自《酉陽雜俎·卷四·物革》。原文為:咨議朱景玄見鮑容說,陳司徒在揚州,時東市塔影忽倒。老人言,海影翻則如此。
【譯文】
用陽燧照物體都是倒立的影像,是因為中間有障礙的緣故。算學(xué)家說這叫做格術(shù)。譬如人搖櫓,作支撐的小木樁成了櫓的障礙一樣。像老鷹在空中飛行,它的影子隨著鷹飛而移動,如果鷹和影子之間的光線被窗孔所約束,那么影子與鷹飛的方向就相反了。又像窗孔中透過樓塔的影子,中間的光線被窗孔所約束,也都是倒垂,與陽燧的情形一樣。陽燧的鏡面是凹陷的,當一個手指靠近鏡面時,像是正的;當手指漸漸移遠到某一位置,像就不見了;超過這一位置,像就倒過來了。那個看不見的地方,正如窗戶的孔、架櫓的木樁、腰鼓的腰成了障礙一樣,物體與像相對,就成了搖櫓的情形。所以舉起手來影子就越向下,放下手來影子就越向上,這應(yīng)該是可以看得到的。陽燧的表面是凹陷的,對著太陽照,光線都集中在內(nèi)心。離鏡面一二寸的地方,光線集中成一個點,大小如芝麻粒,照到物體上面,物體一會兒就燃燒起來,這就是腰鼓最細的地方。豈止物體是這樣,人也如此,中間不被外物阻礙的很少。小的就把利害互相改變,是非互相顛倒;大的就把自己當成外物,把外物當成自己。不要求去掉障礙,卻想看到不顛倒的物象,太難了啊!《酉陽雜俎》所說海翻則塔影倒,這純屬虛枉之談。影像通過窗孔就會顛倒,這才是通常的道理。
夢溪筆談·隕星原文及翻譯
【原文】
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時,天有大聲如雷,乃一大星,幾如月,見于東南。少時而又震一聲,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墜在宜興縣民許氏園中,遠近皆見,火光赫然照天,許氏藩籬皆為所焚。是時火息,視地中有一竅如杯大,極深,下視之,星在其中熒熒然。良久漸暗,尚熱不可近。又久之,發(fā)其竅,深三尺余,乃得一圓石,猶熱,其大如拳,一頭微銳,色如鐵,重亦如之。州守鄭伸得之,送潤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則發(fā)視。王無咎為之傳甚詳。
【注釋】
、龠x自沈括《夢溪筆談》。流星體路過地球大氣層與空氣發(fā)生摩擦,產(chǎn)生熱能,沒有完全燒毀而隕落在地面上的部分叫做隕星。
、谥纹皆辏1064年。治平,宋英宗的年號。
、廴肇畷r:太陽落山。禺,禺谷,傳說中日落的地方。幾如月:幾乎像月亮一般大。
、芤姡▁iàn):同“現(xiàn)”,出現(xiàn)。
、葜(zhuó):向、到。
⑥赫然:光明、顯耀的樣子。藩籬:籬笆。
、咭桓[如桮大:一個孔穴像杯子一般大。熒熒(yíng yíng)然:微光閃動的樣子。
、喟l(fā):挖掘。
⑨鄭伸:指常州太守鄭伸,生平不詳。潤州: 地名。治所在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金山寺:寺名。位于江蘇省鎮(zhèn)江市西北金山上的佛寺,東晉時創(chuàng)建,舊名澤心寺,自唐起通稱為金山寺。
⑩王無咎:北宋南城(今江西省南城縣)人。傳:記載,寫文章。
【譯文】
北宋治平元年,有一天在常州,正逢太陽落山的時候,天空中發(fā)出了一聲像雷鳴般的巨響,原來是一顆大星,幾乎像月亮一樣,在東南方出現(xiàn)。一會兒又一聲巨響,這顆大星移到西南方去了。再一聲震響后,這顆星就落在宜興縣一個姓許的人家的園子里,遠近的人都看到了,火光明亮照天,許家的籬笆全被燒毀了。
這時火熄滅了,只見地面上有一個像茶杯大小的洞穴,很深。往下探看,大星就在洞穴里面,發(fā)著微弱的光。過了好久,才逐漸暗下來,但是還熱得讓人不能靠近。又過了很長時間,挖開那個洞穴,有三尺多深,才得到一塊圓形的石頭,此時還是熱的呢,它大小如拳頭,一頭略微尖些,顏色與鐵相似,重量也與鐵差不多。
常州太守鄭伸知道了這件事,就把它送到潤州金山寺保存。直到現(xiàn)在還用匣子保藏著,有游人到了那里,就打開匣子讓人們參觀。王無咎為此寫了篇文章,很詳細地記敘了這件事。
【夢溪筆談原文及翻譯】相關(guān)文章:
夢溪筆談翻譯及原文04-30
夢溪筆談原文及翻譯06-07
《夢溪筆談》原文翻譯09-24
夢溪筆談原文及注釋09-24
《夢溪筆談補筆談權(quán)智》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10-28
夢溪筆談·辨證二原文注釋及譯文09-24
公輸原文及翻譯原文翻譯09-24
《南史》的原文內(nèi)容及原文翻譯01-03
管子原文及翻譯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