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優(yōu)秀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shù)剡x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優(yōu)秀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優(yōu)秀教案 1
教學目標: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及其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2、學習議論文的閱讀方法,提高議論文閱讀能力。
3、學習“格物致知”精神,結(jié)合自身學習實際,努力做一個具有實踐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維流程。
教學難點:
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直接導入課文并釋題。
二、 作者簡介。重點談其成就和身份,引發(fā)閱讀興趣。
三、 思路探究。
1、學生默讀,進入課文,感知課文內(nèi)容,并給課文劃分段落。
2、學生討論,教師引導,理清文章思路,同時進行學法指導。
3、教師歸納文章的思路,點撥明確議論文的一般結(jié)構(gòu)。
四、 重點探究——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
1、 從課文結(jié)尾處的結(jié)論入手,引導學生探究。
2、 四人小組合作探究,找出文中和結(jié)尾兩方面意義相聯(lián)系的語句或段落。
3、 交流探究結(jié)果,教師適時引導,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對議論文論證方法的指導和概括能力的訓練。
五、 發(fā)表創(chuàng)見。
討論:作為一個中國學生,讀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
六、 小結(jié)。
七、 布置作業(yè)。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優(yōu)秀教案 2
教學目標
。ㄒ唬┲R教學點
1.了解有關(guān)“四書”的常識。
2.了解“格物致知”的含義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ǘ┠芰τ柧汓c
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jié)合的論證方法。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本文的學習,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注重實踐、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性,積極爭取做一名有開拓精神的人。
。ㄋ模┟烙凉B透點
本文作者針對中國學生這一特定對象,引用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名詞、術(shù)語、典型事例,論說道理。我們從文中可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的.美。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論證中心論點。
2.難點:正確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列舉現(xiàn)實生活中或摘引報刊的統(tǒng)計報道,有關(guān)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現(xiàn)象,并由引導學生初步分析這一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進入本課的學習。
。ǘ┙虒W過程
1.初步了解各節(jié)大意及寫作思路。
關(guān)于寫作思路提示:
本文的題目即是中心論點。課文開頭先剖題,由“格物致知”的出處,帶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樣把這種精神應用到科研實際中去,最后誠摯地提出希望,發(fā)出號召。
2.出示思考題,討論理解本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1)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確:“格物致知”即從探索物體而得致知識。
。2)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為什么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3)為什么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確:因為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4)“格物致知”精神適用于哪些范圍?
。5)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文中列舉了哪些事例?這些事例與本文論點有什么關(guān)系?
明確: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所舉事例,一是第四節(jié),明朝大理論家xx明“格物”失敗告終。一是第十二節(jié),“我”初到美國學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經(jīng)歷。
這兩個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為了闡明觀點所借以的事實論據(jù)。xx明的例證,很好地證明了,在我國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的觀點,xx明失敗的結(jié)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實驗,而是把探究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義的必然結(jié)果!拔摇钡挠H身經(jīng)歷,雄辯地證明了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在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觀點。告訴人們“格物”即實驗精神在科學研究上的重要性。兩個事例,都為“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一中心論點提供事實論據(jù)。
(三)總結(jié)、擴展
本文思路清晰,例證確鑿,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長了人們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人們的思想,學完本文后,最重要的應在于積極培養(yǎng)這種精神。為此,可放手讓學生結(jié)合“書后練習二”展開討論,重點討論“怎樣才能真正成為有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
。ㄋ模┎贾米鳂I(yè)
以“怎樣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后感。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優(yōu)秀教案 3
課文分析
本文是作者一個報告文學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作者在開頭就提出了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全文圍繞這個論題展開論述。.這篇文章包含了丁肇中先生對于自然科學的認識,對于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反思,以及對于中國教育更新觀念、順應國際潮流的企盼。應引導學生在這幾方面獲得啟示,受到教益。
學情分析
初三的學生跟害怕大錯問題。因此課堂教學中,我積極嘗試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幫助他們積極發(fā)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并投入自己的情感,在解決問題中學習。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小組合作,互相支持配合,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并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shè)研究情景,鼓勵他們動手動腦,嘗試獨立創(chuàng)作,培養(yǎng)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教學目標
1.找到并理解作者觀點。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聯(lián)系學習實際,培養(yǎng)科學實驗精神;培養(yǎng)學生懷疑精神與探究意識。
4、本文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自學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強調(diào)讓學生養(yǎng)成動筆墨讀書的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1.找到并理解作者觀點。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聯(lián)系學習實際,培養(yǎng)科學實驗精神。
難點: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聽說過神農(nóng)氏嘗百草的故事?(學生回答)神農(nóng)氏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親自嘗試百草,發(fā)現(xiàn)了能攻毒祛病的中藥。那么大家又知不知道關(guān)于西紅柿的故事呢?其實啊,試驗的過程就是對事物進行探察的過程。就像我們耳熟能詳?shù)囊粋成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除了那一份敢于冒險的勇氣之外,是不是還告訴我們要通過對事物的探索來獲取對事物的認識呢?這就是格物致知的精神。
2、精讀課文,質(zhì)疑問難,討論對話,分析文章
1)閱讀課文,整體感知,了解格物致知的具體含義
學生明確:“從探查物體而得到知識!被蛘呋卮鹞恼伦⒔饫锏囊馑。
教師明確:回答很正確!洞髮W》里說:“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薄案瘛本褪峭凭,“格物”顧名思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爸隆,求得!爸轮保蟮弥R!爸轮诟裎铩保褪侵R的求得在于對事物的推究。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這句話的出處《大學》并不是一本書,而是《禮記》當中的一篇文章。宋代朱熹抽取《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會同《論語》、《孟子》編在一起,就成了傳統(tǒng)儒家極為推崇的經(jīng)典“四書”。
2)進一步了解格物致知,通過學生的探討了解格物的具體途徑
我們有句俗話說:“要知道梨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蹦敲磳娴恼J識就是通過親口嘗試得到的。古代的時候人們總以為天圓地方,麥哲倫的環(huán)球航行證實了地球是圓的,那么對地球形狀的正確認識則是通過麥哲倫的這次實踐之旅。
學生明確:主動實踐或者說嘗試
教師明確:對,所以說主動的實踐是格物致知的一種具體的行為方式。
教師明確:老師就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知道了一個道理,就是要上好一節(jié)課是多么地難!
3)理解在自然科學領(lǐng)域格物致知的途徑
學生明確:“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兒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
“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教師總結(jié):所以啊,無怪乎中國的科學創(chuàng)造發(fā)明、科學研究的數(shù)量不及其他發(fā)達歐美國家了。
4)分析傳統(tǒng)教育對“格物致知”的曲解
這里面談到了中國傳統(tǒng)教育對“格物致知”的曲解,請大家找出這句話來。
學生明確:“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教師明確:回答得很正確。因為傳統(tǒng)教育的目的是適應固定的社會制度。就像《大學》里說的,格物致知的真正目的是,請大家一起回答。
學生明確: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教師解釋:誠意就是誠實自己的意念,意念誠實了就能端正自己的內(nèi)心,內(nèi)心端正了就能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品德有了提高就能整頓好自己的家庭,從而達到治理好國家,這樣才能達到儒家的真正目的——平天下。我們看到所謂誠意、正心、修身是不是都注重個人的內(nèi)心或者說是個人的精神世界。
我們看看他是怎樣格物的。請一個同學讀第四自然段。
教師提問:同學們,王先生格物的方法對嗎?(學生)它成功了嗎?(學生)原因何在?
學生明確:“把探察外界誤以為探討自己!
教師提問:對。那么作者在這里談到陽明格竹的目的是什么呢?
學生明確:真理不是內(nèi)心領(lǐng)悟的。
教師提問:那真理是從哪里得到的呢?
學生明確:對外界的探察。
談到對外界的探察,我想到了這樣一首詩。北宋詩人蘇軾的曾就名僧惠崇之畫作“鴨戲圖”題了一首《惠崇春江晚景》,大家一起來回憶一下,“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簍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贝蠹抑滥木湓娬f明了正確的認識是來自對外界的探察嗎?
學生明確:“春江水暖鴨先知!
教師總結(jié):大家都很聰明哈。詩的第二句說道,初春時節(jié),那在岸邊期待了整整一個冬季的鴨群早已按捺不住,搶著下水嬉戲了!芭笔撬臏囟龋爸笔区喌闹X,所以春江的水暖是鴨子們自己探知來的;氐轿覀兊耐跸壬蠹椰F(xiàn)在應該很清楚他要格的是什么了吧
(學生)對象是找準了,但不是隨隨便便的就可以把竹子格清的,它還要講究以各策略。那么作者認為的正確的格竹的方法是什么?竹子應該怎樣格呢?
學生明確:“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zhì),就要特地栽種竹子,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觀察!
教師總結(jié):回答得很正確。所以要知道竹子的性質(zhì)就要對竹子進行實驗,但實驗不是隨便進行的,我們大家看到課文,找出科學的實驗究竟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學生明確:需要細致具體的計劃;需要一個適當?shù)哪繕恕?/p>
教師總結(jié):所以從這節(jié)課中我們知道了自然科學領(lǐng)域里需要實驗精神,知道了中國學生大都缺乏這種精神,并且分析了致使這種精神缺乏的原因就是傳統(tǒng)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那么作者認為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真諦是什么呢?我們下節(jié)課揭曉。
板書:親身實踐
探索事物(途徑)
格物致知實驗對外界的探察,積極有計劃地探索
求得知識(目的)
第二課時
教學計劃:①理解本文運用的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趯W習編寫閱讀提綱
、叟匈|(zhì)疑,培養(yǎng)學生思辯精神
1、導語設(shè)計: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格物致知就是要探究事物獲取真知,并知道親身的實踐是格物的一種具體方式,而且還了解到自然科學的格物致知是要通過親身的實驗,實驗精神的'缺乏是中國學生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一個很大的缺口,這個缺口的造成很大程度是由于傳統(tǒng)教育對實驗的忽視,因此便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沒有同學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已經(jīng)明白了自然科學中格物致知的精神真諦呢?
學生明確:要實驗;對外界的探討
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的客觀探索
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其實,這就是丁肇中先生要告訴我們的道理。作者所說的格物致知其實就是要通過實驗求取知識,他強調(diào)的是通過實踐去格物,注重的是實踐這一格物的具體途徑。只有這樣去探究事物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F(xiàn)在我們回顧全文,看作者是怎樣步步緊逼,運用那些事例和道理來揭示格物致知的精神內(nèi)涵的。
2)理解本文運用的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教師圖表明確:
列舉事例闡述道理論述角度
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子,苦思頭痛而失敗的事例。傳統(tǒng)儒家對實驗的態(tài)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反面事例
通過實驗了解竹子性質(zhì)的事例。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正面事例(對比)
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研究工作束手無策的事例。中國學生偏向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國大學念物理時,因事先沒有準備,做研究發(fā)現(xiàn)需要自己作主張出主意而恐慌的親身經(jīng)歷。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正面事例
可以看出作者選用的論證方法是:
學生明確:講道理、擺事實。
教師提問:那么大家還知道哪些論證的方法嗎?
學生明確:對比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jù)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
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
因果論證,它通過分析事理,揭示論點和論據(jù)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來證明論點。
引用論證:“道理論證”的一種,引用名家名言等作為論據(jù),引經(jīng)據(jù)典地分析問題、說明道理的論證方法。
教師總結(jié):所以作者就通過以上事例旗幟鮮明地指出知識的求得只能通過實地實驗,不是自我檢討和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這里所說的清談就是指不切實際的談論。
3)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說到這里相信同學們已經(jīng)掌握了文章論述的主旨及其論述的方法了吧!那么大家可不可以為全文列一個閱讀提綱來說明作者的行文思路呢?
教師明確:文章一開始并沒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論點,而是緊扣文題,先引用《大學》中的句子,扼要說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強調(diào)探察物體即實驗在現(xiàn)代化學術(shù)中的重要性。然后從大處落筆向中心靠攏,先說明“中國傳統(tǒng)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沒了其真正意義”。接著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jīng)驗,分析了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并對青年一代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同學們可以從中找出議論文的三要素嗎?
教師明確: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論證“通過對傳統(tǒng)教育的分析和對實驗精神的闡述論證自然科學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論據(jù)“就事以上我們找到的四個事例及其告訴我們的道理”。文章一開始就提出了在自然科學領(lǐng)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的問題,緊接著作者就從正反兩方面分析了這個問題,即自然科學的學習中要重視格物致知的精神,最后作者提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內(nèi)涵,點出了我們在研究學術(shù)和應對世界環(huán)境的時候要靠實踐發(fā)現(xiàn)真相,即做到真正的格物致知,解決了文章開篇提出的問題。全文線索清晰,脈絡(luò)分明。
其實不知大家注意沒有,近些年,我們國家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實驗精神的培養(yǎng),越來越重視學生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比如說勞動技術(shù)課的開設(shè),再比如說我們以前學習電腦都是從書上背下的操作理論,現(xiàn)在又能力的學校都增添了電腦上機課,同學們還可不可以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具體體驗啊?
學生
5)明確議論文的語言特色
我們回到課文,本文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所謂漫談就是不拘形式地就某一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觀念。同學們能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觀念的語句嗎?
教師舉例:“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經(jīng)驗告訴我們,這種觀點是不適用于現(xiàn)在的世界的!
“實驗不是毫無選擇地測量,它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
雖然作者在文章當中提出了許多觀點,但都是圍繞以各主題,“格物致知”。這就是漫談式議論文的一個特點。所以說大家以后寫議論文就要注意你可以做這樣或者那樣的解釋證明,但不能脫離文章的中心。這篇文章的中心就是它的標題《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也是作者在文中確立的一個中心論點。所以說這是一篇立論性質(zhì)的議論文。一篇成功的議論文不僅要有嚴密的邏輯性,就是它的論證過程要嚴密,它的語言也要求精準。議論文語言的準確,是論述嚴密的前提。我們看到文章的第十一自然段。你能找出作者措辭準確的地方來嗎?
學生明確:“往往”表示一般規(guī)律、通常情況,不排除特殊情況,如果去掉“往往”,說話就絕對了。
“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一句中的“大都”。
“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唯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一句中“最”和“唯一”。
5)文章延伸、升華
我們通過這兩節(jié)課的學習了解了“格物致知”精神,了解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要通過自己親身的實地實驗的,這種精神在自然科學的領(lǐng)域是極其重要的,那么同學們想想除了自然科學的領(lǐng)域還有哪些領(lǐng)域也需要我們“格物致知”的精神呢?
教師舉例:人文科學領(lǐng)域,比如說考古學。考古學家通過對出土古物認真細致的探察或發(fā)現(xiàn)了某種書籍,或了解到某種社會制度。比方說以前我們都說埃及的金字塔是外星人建造的,或者是法老王朝的奴隸建造的,但是考古學家們挖掘到胡夫金字塔旁邊一個規(guī)模較大的集體住處,在這個住處中還發(fā)現(xiàn)了當時地位較高的官員,通過各方面的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金字塔的建造時當時的平民有組織的集體活動。如果不是考古學家們的積極探索,恐怕金字塔的修建過程現(xiàn)在對我們還是以個謎。
大家還可以舉出其他的例子來嗎?
教師明確:大家不妨想想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沒有你們的辛苦練習,怎么會有優(yōu)美的舞姿呢?所以說啊,就是在大家的個人行動中,也時時刻刻表現(xiàn)著格物致知的精神。
同學們,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應有格物致知的觀點,強調(diào)要通過實踐獲得認知,但是認知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大家可以舉出例子來嗎?
學生回答
教師明確:所以啊,同學們我們強調(diào)要動手操作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已有正確認知的獲取。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人的一生都是不斷攝取知識的過程,認知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我們在獲取的時候多一份辨疑的態(tài)度,并且不能一味注重書本知識的攝取,還要自己動手去做,在實踐中加深自己的認識,或者證實自己的疑問。
6)批判質(zhì)疑,培養(yǎng)學生思辯精神
作業(yè)設(shè)計
大家知道文章中說到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不重視實驗精神的培養(yǎng)。果真如此嗎?如果不是,請大家舉出例子,并寫成一篇小的議論文。
教師提示:比如說,賀之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币彩侵挥袑Υ猴L的觀察實踐才能有這樣的神來之筆的。
很多詩歌都是通過作者對客觀生活的具體探察才有諸多的神來之筆。比如“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比如蘇東坡格山“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孔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都是對生活學習具體的探察才得到的真識。
板書設(shè)計
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傳統(tǒng)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
怎樣學習自然科學(分析問題:講道理,擺事實)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揭示其真諦
(提出問題)科學上要重視實驗精神(解決問題)
議論特色:邏輯嚴密,語言精準。
漫談式議論。
多種議論方式結(jié)合。
課后記
本文就中國學生的現(xiàn)狀,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義,對當今的中學生于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希望我們這一代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文章用舉事例講道理論證了中心論點。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優(yōu)秀教案 4
【教材分析】
本文是作者一個報告文學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作者在開頭就提出了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全文圍繞這個論題展開論述。這篇文章包含了丁肇中先生對于自然科學的認識,對于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反思,以及對于中國教育更新觀念、順應國際潮流的企盼。應引導學生在這幾方面獲得啟示,受到教益。
【學習目標】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及其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nèi)容。
2、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jié)合的論證方法。
3、結(jié)合自身學習實際,積極爭取做一名注重實踐、有開拓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作者觀點,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準備】
收集作者生平介紹,中國傳統(tǒng)教育與西方教育差異方面的資料;收集學生在其他課程或語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難,便于在課堂上有針對性的進行討論。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課文
我曾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較高的分數(shù)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yè)。入學后,她的高超的計算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贊?墒,她做實驗的能力非常差,一連三周下來,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個實驗,這又使她的老師大為惱火。這是一個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這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丁肇中先生《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文章,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
二、預習展示
1、作者介紹
2、重點詞語
補充:
1、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生于密執(zhí)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69年后任馬薩諸塞理工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學研究。1974年領(lǐng)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新粒子(J/ψ粒子),并導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guān)的新粒子的發(fā)現(xiàn),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現(xiàn)階段。因此于1976年與里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重點詞語
(1)生字:肇(zhào)埋沒(m)彷徨(pánghuǎng)。
。2)理解詞義。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窮盡。
致知:致,推及;知,認識。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開拓展,使認識達到無所不知的極限。
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該往何處去。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
清談:本指魏晉間一些寸;大夫不務實際,空談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實際的談論。
誠意:使自己的意念真減,思想純正,不欺騙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齊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頓好。
袖手旁觀: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協(xié)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三、整體感知學生在課本上畫出關(guān)鍵句
默讀全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完成課后練習一。
教案《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2》,來自網(wǎng)!
借此題理清本文的思路及作者提出的論點。
四、精讀課文,理解作者的觀點。出示問題,小組討論
。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么?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2)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為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端?
。3)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現(xiàn)實意義?
。4)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guān)鍵是什么?
學生前后座四人一組討論交流.然后各組選一名代表作總結(jié)發(fā)言。全班交流。
明確:
。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tǒng)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
。3)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這是由中國傳統(tǒng)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第二,這是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第三,這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精神,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靠實踐來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這對于今天素質(zhì)教育中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關(guān)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積極的、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五、延伸拓展
你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經(jīng)歷嗎?說出來與同學交流。
舉例:雪融化后是水、鐘表的工作原理……
六、課堂總結(jié)學生淺談收獲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nèi)粘W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關(guān)鍵是看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究竟真正有沒有探索、實踐、創(chuàng)新的精神。只有有了這些精神,我們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們的思維才是開闊的。
【布置作業(yè)】
自擬題目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后感。
【板書設(shè)計】
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結(jié)構(gòu):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設(shè)計思路】
在教學上要充分利用上課時講過的內(nèi)容來進行這節(jié)課的學習,以便于鞏固上節(jié)課的內(nèi)容,如論證方法、語言等。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探討“格物致知”,也是調(diào)動學生討論熱情的重要一點。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優(yōu)秀教案 5
【學習目標】
1、 找到并理解作者觀點。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 聯(lián)系學習實際,培養(yǎng)科學實驗精神。
【學習方法】
1、用圈點批注的方法自讀文章。
2、在自讀中質(zhì)疑提問。
3、查詢作者及本文寫作背景相關(guān)資料,做適當摘錄或制成電子作品。
(本文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自學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強調(diào)讓學生養(yǎng)成動筆墨讀書的習慣;著重培養(yǎng)學生懷疑精神與探究意識;強調(diào)學生在課外拓展學習中擴大知識視野。)
【重點、難點】
重點:
1、找到并理解作者觀點。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聯(lián)系學習實際,培養(yǎng)科學實驗精神。
難點: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學習過程】
一、基礎(chǔ)知識
1、了解作者。
2、借助工具書理解和掌握以下詞語。
格物致知 誠意 正心 彷徨 袖手旁觀 一帆風順
二、技能訓練
1、整體感知課文大意。
、 朗讀課文;
、 默讀全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完成課后練習一。
、 討論、自學批注的內(nèi)容,談出自己的見解。
2、研讀課文,質(zhì)疑問難。
、 精讀課文,在文中畫出有疑問的語句、內(nèi)容,并標注符號。
⑵ 小組討論解疑,匯總、概括得不到解決的疑問。
3、重點細讀,討論交流。利用課后練習二,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學習實際,展開大討論或辯論,思考:
、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么?
、 聯(lián)系實際反思自我。
、 怎樣改進?提出建議和方法。
4、課外探究學習,拓展延伸課堂內(nèi)容。
、 歸納概括探究主題:
教師將各小組解疑時留下的`疑難問題匯總為1~5個探究主題,在班級公示。
探究學習參考主題:
、 中國傳統(tǒng)教育與西方教育的差異比較。
、 儒家思想淺探。
、 事例證明實驗精神在科學發(fā)展史上的作用。
④ 東西方學生素質(zhì)能力比較。
⑵ 傳授探究學習方法
教師教給學生探究學習的方法及步驟:A、確定主題;B、查詢資料;C、概括結(jié)論;D、交流評價。
、 劃分小組,明確任務:
教師可讓學生自由選擇探究主題,自愿結(jié)成探究學習小組,在課下利用圖書館、閱覽室、因特網(wǎng)等信息資源庫,作探究學習,并將各小組自主探究學習成果寫成小論文或制成電子作品。35天后,可利用語文活動時間讓學生交流探究學習成果。
(解說:學生作探究學習時,教師指導要注意以下幾點:1、協(xié)助學生完成小組內(nèi)的分工與合作,不要單打獨做。2、幫助學生學會廣泛查詢、下載相關(guān)資料。3、指導寫作小論文或解決制作電子作品的技術(shù)問題。4、探究題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學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結(jié)論,只要談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三、自我測評
1、下面一段話中橫線上應填的詞語是( )
A、眼光 勇氣 毅力 B、勇氣 毅力 眼光
C、毅力 勇氣 眼光 D、眼光 毅力 勇氣
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小心具體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shù)哪繕耍宰鳛檎麄探索過程的向?qū)。至于這個目標怎樣選定,就要靠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_____和______。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么基本知識上的突破不是常有的事情。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優(yōu)秀教案 6
【教學目標】
1、目標能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踐闡述實驗精神的重要。
2、結(jié)合文本分析擺事實講道理以及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學會圈點批注關(guān)鍵詞句的讀書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準確的理解課文中大量的名言警句,了解其中的論證方法和修辭方法;學習制作卡片。
難點:理解文章的論證結(jié)構(gòu)。
【教學方法】
這是一篇大科學家的小講演,卻反思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弊端──即重哲理玄談輕科學實驗。作者古今中外打通,將學理分析和現(xiàn)身說法結(jié)合,學識宏博,思辨深刻,體驗剴切,話出肺腑,切中時弊。學習本文,宜通過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研讀說理文的能力和邏輯思辨能力。
【教學輔助】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堂
同學們,當我們津津樂道于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四大發(fā)明和奧數(shù)奪冠的時候,你是否知道當代十大科技發(fā)明中沒一項是咱中國人的?著名的李約瑟命題就是探討近代中國的科技為什么落后了的。從五四時起很多有識之士就在思考這個問題,可直到現(xiàn)在中國學生“高分低能”,創(chuàng)造和實踐能力不足,仍是不爭的事實。原因何在?讓我們和丁肇中教授一起探尋這個極有價值問題。
二、整體探究
1、速讀全文找出中心論點,以備交流。
中心論點的特征:表判斷的陳述句;凝練概括,統(tǒng)領(lǐng)全文的觀點。
明確:中國人缺乏格物致知精神/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或標題。
2、用勾畫評點的方法,跳讀文章,說說作者怎樣分析“格物致知”這個概念的?
明確:開頭點出“格物致知”就是“科學實驗”,然后由“《大學》里格物致知”到“真正的格物致知”等,“析本意”“舉反例”再到“探真義”,正──反──正的螺旋上升或?qū)訉舆f進,直達真理。
作者在文中探討了哪四個問題?
明確:
、佟洞髮W》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么?
、谧髡咚f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蹅鹘y(tǒng)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
④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怎樣培養(yǎng)“格物致知精神”?
文章從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一氣呵成,逐層深入說理,思路十分清晰,有很強的說服力。
三、重點難點突破
1、三種論證方法:
⑴引用古語:如,開頭引用《大學》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茢[事實與講道理有機結(jié)合:列舉事例時,采用正面事例與反面事例相結(jié)合說理的方法。反面事例:
、倭信e明朝大理論家陽明“格竹子”頭痛失敗的事例,闡述了傳統(tǒng)儒家對實驗的錯誤態(tài)度。
、谥袊鴮W生功課成績好,面臨實際工作卻束手無策
、圩髡咴谀畲髮W時,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苷媸吕和ㄟ^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了解竹子的性質(zhì)。
好處:典型事例論證,說理充分,令人信服。
、沁\用對比:如,中國傳統(tǒng)教育通過內(nèi)心體悟和自我檢討維護社會制度,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對比。好處:正反互陳,發(fā)人省思。
2、關(guān)聯(lián)詞與邏輯思辨:
本文的關(guān)聯(lián)詞的運用繁復嚴謹。它們起承轉(zhuǎn)合,閃轉(zhuǎn)騰挪,肯定否定,遞進因果,一方面將較為豐富零散的材料焊接的很嚴密,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作者極強的邏輯思辨能力和語言駕馭能力,增強了本文的邏輯力量,也起著表情達意的效果。如第三段:“但是……這可能是因為……并不是……,而是……,……是使人……,從而……因為這樣,……便……”又如第九段中:他用“……不是……而是……決不是……”,“它……是要……就要……需要……”等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語氣表達的極其鮮明。
四、課外拓展(選做一)
1、有人認為:丁肇中先生將中國學子的“不愿動手”歸咎于王守仁,有失公允。為了強調(diào)自然科學而否定社會科學,有否定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嫌。你怎么看?請依據(jù)本文,獨立思考,做出回答。
2、推薦閱讀(上網(wǎng)搜索篇名可得)
、佟抖≌刂兄峦瑢W們的一封信》
、诙≌刂小短照菊曳次镔|(zhì)實驗》演講(實錄)。
3、自己親手做一小的科學實驗(如:將兩杯水放入冰箱,1小時后,看熱水先凍還是涼水先凍?)結(jié)果和你想得一樣嗎?有何啟發(fā)和收獲。
【板書設(shè)計】
第一部分(1段):提出問題。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
(3~5段):指出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
。6~10段):分析科學上的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11~12段):分析國情及個人經(jīng)驗進一步揭露傳統(tǒng)教育弊病,說明重視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段)解決問題。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優(yōu)秀教案 7
【教學目的】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3、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教學重難點】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和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教學時數(shù)】
總計1課時。
【教學步驟】
一、預習
1、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識。
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
齊家:整齊家政。
抽象:不能具體經(jīng)驗到的,籠統(tǒng)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xié)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二、導入
有人說中國的孩子“高分低能”“會讀書不會研究”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問題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會給我們極大的啟發(fā)。
三、研讀課文
1、默讀課文,討論編寫閱讀提綱。
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部分來列提綱。
第一部分(l~2段):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
第三部分:解決問題。強調(diào)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2、提問: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提問:“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書·大學》。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也就是通過實驗得到知識。
4、提問:《大學》里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5、提問:這個目的與丁教授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樣不一樣?
否,丁教授講的目的是通過實驗得到新知識。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
6、提問:第4段舉王洋明“格物”失敗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王洋明的“格物”實是“格已”,而不是研究萬物的道理,這是無用的,不能適用于現(xiàn)在的世界的。證明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確。
7、提問:第8段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舉研究竹子證明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
8、提問:第9段講的是什么道理?
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而是需要小心具體的計劃,要有一個適當?shù)哪繕恕?/p>
9、提問: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xiàn)狀是什么樣的?
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功課成績很好不會做研究。
10、提問:第12段舉我個人的經(jīng)驗證明了什么?這是什么論證?
舉我個人的經(jīng)驗證明光“用功”埋頭讀書,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屬于舉例論證。
11、提問:為什么說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shù)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2、提問:丁教授認為《四書》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是什么?
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探索。
四、小結(jié)
本文就中國學生的現(xiàn)狀,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義,希望我們這一代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文章用舉事例講道理論證了中心論點。
五、作業(yè)練習
1、本文生字詞聽寫積累。
2、簡答:什么是格物致知?
3、簡答:學習本文后你得到了哪些啟示?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優(yōu)秀教案 8
教學目標: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2、學習編寫閱讀提綱,把握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篇章結(jié)構(gòu)。
3、聯(lián)系學生實際,培養(yǎng)科學實驗精神。
教學重點:
1、議論文三要素在本課的體現(xiàn)。
2、格物致知精神的含義。
教學難點:
1、編寫本文的結(jié)構(gòu)提綱。
2、對文中難句的理解。
教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情趣。
請一學生講《三國演義》中“馬謖失街亭”的故事。
師小結(jié):“馬謖失街亭”的故事告訴我們:再好的理論也不能脫離實際。下面,我們就學習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的文章----《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看他告訴我們科學發(fā)明創(chuàng)造應當靠什么呢?(板書課題)
二、走近作者:丁肇中----(點學生介紹)
三、檢測預習:
1、生翻開這課的《導與練》,師找四名學生上臺寫出“基點梳理)1—4的答案,鼓勵學生提出另外的生字難詞,師生共同點評糾正。
2、師補充:根據(jù)所給內(nèi)容在課文中找出相應詞語寫在括號里。(師說生答,師把詞板書在黑板上。)
A、形容非常順利,沒有阻礙。( 一帆風順 )
B、置身于事外,既不過問,也不協(xié)助別人。( 袖手旁觀 )
C、不知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fā)急。(不知所措 )
D、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 )
E、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彷徨 )
四、感知文本:點生按座次朗讀課文,一人一段,要求:不能添讀、漏讀、錯讀,聲音要宏亮,吐詞要清楚;讀完后師找學生點評。
五、鞏固鋪墊:師生一起回憶議論文的有關(guān)知識,為學習新課做準備。(同學們可結(jié)合課文后邊方框里的文字回答)
1、議論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論點、論據(jù)、論證)
2、什么是論點?
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3、怎樣理解論據(jù)呢?
論據(jù)是證明論點的根據(jù),它又分為事實論據(jù)和道理論據(jù)兩種。
4、那什么是論證呢?
論證是運用論據(jù)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常見的論證方法有:事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類比論證、歸納論證、演繹推理論證等,在議論文中往往綜合運用幾種論證方法說理,很少只用一種方法。
六、活學活用:那么本課的論點是什么?你能為本文列出結(jié)構(gòu)提綱嗎?利用剛才所復習的議論文知識,小組討論完成。小組可推舉一個代表把討論提綱寫在黑板上,其他人則寫在書上或者預習本上。師生共同訂正。(板書)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論點)
第二部分(3---12)分析問題
A、(3—5)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證明王的陽明的格物是格己,這種觀點不能適用于現(xiàn)在的世界。
B、(6---10)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C、(11---12)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xiàn)狀,以“我”舉例。
第三部分(13)解決問題:強調(diào)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七、師生互動:研讀課文。
1、“格物致知“出自何處?是什么含義?
A、“四書”中的《大學》開篇之“大學之道”
B、含義是從探索物體而得到知識。而作者認為“格物致知”的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為什么應有這種精神?
A、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通過接觸事物和實地實驗不斷獲得新知識。
B、如果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我們所學知識只能從書上獲得,一旦面臨真正的'實驗,就會不知所措,就不能適應現(xiàn)在的世界。
3、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
A、傳統(tǒng)中國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B、a中國學生大部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功課成績好,但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b我國基礎(chǔ)教育的優(yōu)點是注重基礎(chǔ)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缺點是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個缺點使得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
八、說古論今:為什么在中國的土壤上至今還沒有誕生諾貝爾獎?談談你的反思。你覺得一個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主動塑造自己為國爭光?可暢所欲言。
九、走進文本:生自由讀課文,進一步走進文本。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美籍華裔科學家丁肇中先生告訴我們無論是學習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都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那么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探究一下他是采用什么論據(jù)和論證方法來說明道理的。
二、默讀課文:學生默讀課文在書上找答案。(事例論據(jù),道理論據(jù);事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相結(jié)合)
三、師生互動:繼續(xù)研讀課文。
1、用文中語句回答什么是“實驗的精神”?
實驗的精神就是積極的探測,細致具體的計劃。
2、第8、9兩段都是論述“實驗”的內(nèi)容,刪去一段可以嗎?為什么?
不可以。因為8、9兩段分別運用了事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方法,這樣既擺事實,又講道理,使論證嚴密,更有說服力。
3、將第10段中的“不常有”改為“沒有”行不行,為什么?
不行。“不常有”說明“基本知識上的突破”不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但不是不可能出現(xiàn),如果改為“沒有”就太絕對化了。
4、第12段中的“這樣”指什么內(nèi)容?
“這樣”指“以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
5、作者說:“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边@段話怎樣理解?你能舉出具體的實例說明嗎?
A、 不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要靠實踐來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
B、 示例:為了駁倒亞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和物體的重量成正比的觀點,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薩斜塔同時拋下兩個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體,證明不同重量的物體在空氣中自由降落時,重量與下降速度無關(guān),不同重量的物體以同樣速度落地。
6、哥白尼為了推翻教會的“地心說”,翻閱大量文史資料,經(jīng)過長期的實踐觀察,最終提出了“日心說”,除了以上這些實例,你還知道哪些能證明實驗精神在科學上重要性的實例?說出來大家聽聽。
例:A、以前流傳人是由猴子變來的,而達爾文經(jīng)過長期考察通過化石發(fā)現(xiàn)人是由類人猿演化而來;B、以前人們認為天圓地方,而麥哲倫通過環(huán)球航行成功,發(fā)現(xiàn)地球是圓的。
四、探究語言:本文限制性修飾詞語的運用及關(guān)聯(lián)詞語的運用大大增強了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性、連貫性,試找出文中這些詞語句子和你的同學一起探討。
1、“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薄拔┮弧币辉~為什么不能去掉?
“惟一”一詞指出要想尋求真理,只有對事物進行客觀的探索,別無它路,強調(diào)了實踐,探索的重要意義。
2、“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眼光、勇氣和毅力”這三個詞語位置能互換嗎?為什么?
不能!因為一個成功的實驗首先要有眼光地選擇正確的目標,當選好目標后,要想使實驗取得成功,勇氣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這三個詞位置不能調(diào)換。
3、試比較下面兩句話的異同。
A、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
B、實驗的過程是積極的探測。
兩句話內(nèi)容相同,但表達效果不同,A句關(guān)聯(lián)詞“不是……而是…….”列出兩種實驗態(tài)度作比,讓人們更清楚地了解到怎樣才能取得實驗的成功,強調(diào)了“積極的探測”對于實驗的重要意義。B句沒有這種表達效果。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優(yōu)秀教案 9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閱讀簡單的議論文。
2、引導學生區(qū)分文章的觀點和材料,并能辨析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
3、引導學生體會議論文清晰、嚴密的論證思路。
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班級共同討論。
2、課文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jié)合,在具體的現(xiàn)象分析中體會作者觀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在學習基礎(chǔ)知識的同時,重視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以適應當前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了解議論文的基本特點,能準確理解作者觀點。
2、對作者的觀點做出自己的評價,并能結(jié)合生活實際加以分析。
教學難點:準確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內(nèi)涵,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養(yǎng)“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小組探究、討論和情境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充分調(diào)動學生討論的熱情,在激烈的討論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確自己的觀點。
1、學生通過廣泛的討論理解作者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認識。
2、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
四、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很多人在評價中國的學生時,常常會用到“高分低能”這個詞。你們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嗎?
在你的身邊或者通過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
眾所周知,我國基礎(chǔ)教育的優(yōu)點是注重基礎(chǔ)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缺點是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當前社會中,這些缺點甚至可以說是致命傷,常常使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進而會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讓我們聽聽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說的。
(二)講授新課
1、介紹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華裔實驗物理學家,祖籍山東省日照市,F(xiàn)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名譽教授。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的學術(shù)思想的特點是,在科學研究中非常重視實驗。他認為,物理學是在實驗與理論緊密相互作用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理論進展的基礎(chǔ)在于理論能夠解釋現(xiàn)有的實驗事實,并且還能夠預言可以由實驗證實的新現(xiàn)象。他強調(diào),沒有一個理論能夠駁斥實驗的結(jié)果,反之,如果一個理論與實驗觀察的事實不符合,那么這個理論就不能存在。
2、整體感知文章,把握作者觀點。
學生默讀文章,討論:
(1)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明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作者在本文中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中國學生在學習自然科學時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
3、預設(shè)文章主要內(nèi)容,通過學生分組討論,理解文章的論證思路。
。1)學生根據(jù)文章的觀點,設(shè)想如果是自己在這個觀點進行寫作,會寫哪些方面的內(nèi)容,并進一步思考寫作的順序安排。
學生分組討論,并進一步和文章的內(nèi)容及寫作順序進行比照,明確文章的論證思路,并理解議論文的論證思路要符合提出問題、論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般規(guī)律。
學生預設(shè)文章內(nèi)容:(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歷史來源、傳統(tǒng)內(nèi)涵等)(2)為什么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3)如何讓自己具備“格物致知精神”?
通過和文章內(nèi)容相對照,會發(fā)現(xiàn),作者在文章中也恰恰是回答了這些問題。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歷史來源、傳統(tǒng)內(nèi)涵等)
“格物致知”出自《大學》,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但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tǒng)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
。2)為什么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這是由中國傳統(tǒng)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第二,這是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第三,這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必不可少的。
。3)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guān)鍵是什么?
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關(guān)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積極的、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4、說一說作者的寫作思路。
明確:本文的思路十分清晰。題目就是中心論點。開頭緊扣題目,有“格物致知”的出處,引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作者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jīng)驗三個方面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并發(fā)出號召。逐層深入說理,思路清晰。
5、學生討論,在我們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可以怎樣貫徹“格物致知精神”。
(三)課堂小結(jié)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nèi)粘W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關(guān)鍵是看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究竟有沒有真正的探索、實踐、創(chuàng)新的精神。只有有了這些精神,我們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們的思維才是開闊的。
。ㄋ模┎贾米鳂I(yè)
通過對身邊問題的觀察和思考,先提出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其次,通過動手搜集相關(guān)資料和做實驗的辦法,嘗試解決該問題;最后,用文字闡釋該問題,不少于500字。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反思
一、議論的閱讀,重點是把握和學習作者說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說理的思維層次,學生在接受文本特征的同時,要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對于作者嘗試成功了的那些說理方法,也要讓它們形成學生自己的能力,強調(diào)運用,強調(diào)聯(lián)系自己的表達的實際。為此,教學應該從具體的感知課文入手,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提綱性的語句,然后經(jīng)過討論、分析,并對文章特點作精要的概括,使學生得到有用的經(jīng)驗,讓他們學有所獲。
二、議論文的教學,要多在形象性上去做文章,要學會化解抽象的和概括的判斷。做到這一點,要求我們注意時常地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只有如此,我們的議論文教學才會味嚼蠟,也只有這樣,才會激發(fā)學生學習這類文章的興趣,才能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才能使他們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在教學中,學習的方式方法至關(guān)重要。教師不能獨霸課堂,更不能包納學生的思想。要注重他們的個性,關(guān)注他們鮮活而新異的見解。在教學過程中,處理好教材、學生、教師的多邊對話,突出學生的立體地位,演好教師自己的引導角色。這樣,學生即可在一種平等活潑的時空當中取得進步。
四、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其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要力避空洞的訓誡,要在現(xiàn)實的情景之中,熏陶學生、感染學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有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進來,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才會得到洗心革面的提高。
五、提倡有創(chuàng)意地解讀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形成其創(chuàng)新能力。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優(yōu)秀教案 10
教學目標
(1)學習正面論證與反面論證相結(jié)合的方法,分析本文從反而論證儒家格物的觀點不能濫用于當今世界;從正面論證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的寫作方法,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2)掌握本文以首段提出論題“怎樣了解自然科學”來展開論述并歸結(jié)出論點:在研究學術(shù)中、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中,應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學建議
“格物致知”注釋補充
格:推究。致:獲得。《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謂推究事物,方能獲得事物的知識。宋·洪邁《容齋隨筆舊序》:“因命紋梓,播之方輿,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資之亦可以窮天下之理云!眹缽汀对瓘姟罚骸邦櫛宋餮笠愿裎镏轮獮閷W問本始,中國非不爾云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國成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寫作特點
本文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在各方面都體現(xiàn)了這類議論文的特色。這篇文章一開始并沒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論點,而是緊扣文題,先引用《大學》中的句子,扼要說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強調(diào)探察物體即實驗在現(xiàn)代化學術(shù)中的重要性。然后從大處落筆向中心靠攏,先說明“中國傳統(tǒng)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沒了其真正意義”。接著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jīng)驗,分析了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說理方法
這篇文章簡短精要,寫得樸實通俗,深入淺出,讀來親切有味,沒有說教氣息,這種風格也是漫談式論說文的一個特點。這種風格的'形成除了語言的明白通俗外,與行文的靈活和說理方法的多種多樣也是分不開的。具體說來,本文采用的說理方法有以下幾種:
(1)引用古語:如,開頭引用《大學》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2)擺事實與講道理有機結(jié)合:列舉事例時,采用正面事例與反面事例相結(jié)合說理的方法,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如:反面事例 :列舉明朝大理論家明“格,竹子,苦思頭痛而失敗的事例,闡述了傳統(tǒng)儒家對實驗的態(tài)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的道理。 正面事例:通過作者在大學念物理時,因事先沒有準備,做研究發(fā)現(xiàn)需要自己作主張出主意而恐慌的親身經(jīng)歷。闡述了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的道理。 事例論證的好處:用典型事例作為論據(jù)進行論證,它的好處是說理充分,令人信服。
(3)運用對比:如,中國傳統(tǒng)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強調(diào)知識的獲得是通過內(nèi)心體悟和自我檢討,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對比。
教學設(shè)計示例
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學目的:
(1)分析本文從反面論證儒家格物的觀點不能濫用于當今的世界;從正面分析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的寫作方法。
(2)聯(lián)系自己學習生活折實際,體會文章對自己的啟示。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人們都在探求事物,科學的認識世界,獲得新知,追求新生活。無論是大大小小的事例,還是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體現(xiàn)著“格物致知”的精神。美籍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就是如此體現(xiàn)的典范。今天,我們學習的新課文,就是他對“格物致知精神”的闡述。
。2)閱讀課文,掌握基礎(chǔ)知識
先讓學生各自在課上誦讀全文,標記出讀不準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詞義,書上注釋中沒有的,從工具書上查找,然后老師檢查。
(3)研讀課文,理清思路,歸納段落層次。
先讓學生齊讀全文,對生疏的字音、詞義進行復習;然后分組討論回答問題;最后老師引導修正,投影顯示。
明確:論點: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課文題目)
第一部分:話題:怎樣了解自然科學(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反面論證儒家格物的觀點不能適應當今世界(第2—5自然段)
第三部分:正面論證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第6—12自然段)
。4)歸納小結(jié),明確要點。
、俸喆稹案裎镏轮薄
明確:從探索事物而得到知識。
、趯W生討論為什么要提倡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裕
。5)課后作業(yè)(略)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優(yōu)秀教案】相關(guān)文章:
課文簡介之應有格物致知精神04-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06-17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2-28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03-17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實錄06-13
《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范文06-12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的內(nèi)容06-12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03-17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