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學與問》教學反思范文(通用5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jié)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課文《學與問》教學反思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課文《學與問》教學反思 篇1
一、以“文脈”為基礎,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
課文按“擺出觀點——列據(jù)析理——總結(jié)提升”的結(jié)構(gòu)展開描述,那么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就圍繞課文的結(jié)構(gòu)進行設計,首先讓孩子們通過和課文的對話,擺出課文的觀點,接著品讀文中事例,使觀點深入人心,最后在感知內(nèi)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運用,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學生在簡潔明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的帶領下,讀悟、讀說、讀寫相結(jié)合,學得輕松,學得高效,使原本可能出現(xiàn)的說教式的課堂教學變得有聲有色。
二、以“寫法”為依據(jù),展開細節(jié)設計。
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個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非常典型的“擺事實,講道理”的寫作方法,那么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說話板塊的教學,讓學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擺事實,講道理”的優(yōu)勢,也進一步知道了課文的寫作方法。板書的設計也圍繞課文的描述進行。力求課堂教學的精致。
三、以“學生”為主體,開展課堂教學。
新課標更傾向于開放的課堂,讓教師“用”教科書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互相合作、自我探究的良好氛圍中使學生的思維充滿安全感。整節(jié)課學生圍繞兩個大的問題,要么閱讀,要么思考,要么交流,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zhuǎn)變?yōu)橹鲃拥难芯啃詫W習。這節(jié)課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站在導學、助學的位置,把課堂教學的主陣地留給了學生,尤其是教師和學生的交流,處處流露出對學生的期待、鼓勵,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給學生的身心極大地鼓舞。真正實現(xiàn)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課文《學與問》教學反思 篇2
《學與問》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教學第一課時,我從談話導入。板書“學”、“問”,人們常把有知識的人說成“有學問”。今天我們來學習《學與問》。告訴學生這是一篇說明事理的課文,也就是議論文。然后與學生一起回憶學過的議論文。(《說勤奮》《談禮貌》《滴水穿石的啟示》),總結(jié)出議論文的一般特點:提出觀點——證明觀點——得出觀點。
接著讓學生自學,讀課文,找出文章的觀點,同時給文章分段。應該說這篇文章的脈絡是非常清晰的。學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觀點: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簡單的。
教學第二課時時,我從“問”字入手,引出漢字中也有學問,再追問“為什么把知識說成學問呢?”讓學生進入第一自然段的學習,重點理解兩句話,并通過比較句子,體會“問”的重要性,再朗讀體會句子的含義》。在學習哥白尼的例子時,我先介紹他的成就,再引導學生抓住“經(jīng)常”和“纏著”等詞語體會哥白尼非常喜歡問的好習慣成就了他,并與下文的“不懈追求”聯(lián)系起來,體會他是由好問開始走上探索之路,加上勤學終于取得成功的。然后,我讓學生自己說說讀了哥白尼的故事受到的啟發(fā),并再次讀讀第一節(jié)中的句子,體會“問”的重要。
那么,我們現(xiàn)在要不要多問呢?問誰呢?怎樣問呢?自然過渡到對3、4兩段的學習中去。(要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隨時隨地提出問題,拜能者為師。還要善于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jié)合起來。)
在教學第二個事例時,我主要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故事,并從文字中體會他的勤學與好問,讓學生明白問不到答案時還應該多觀察思考,向沈括學習,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心中的疑團,最終成為了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教學中,我還嘗試著讓學生對古詩進行質(zhì)疑提問,再通過交流理解古詩,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觀點上來,讓學生說說對學與問的關系的認識,明白只有將學與問結(jié)合起來,與觀察思考結(jié)合起來,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才能做學習的主人。教學的最后,我為了讓學生加深對“問”的重要性的認識,讓學生補充說說名人勤學好問的故事,又出示了一些名人名言,讓學生從更多的信息中去懂得“問”是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
課文《學與問》教學反思 篇3
《學與問》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列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波蘭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另一個是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感悟:“問”常常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讓學生明白“只有從小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習慣,才能獲得成功”的道理。勤學好問固然重要,但在求知的'過程中,還要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去獲得答案。
成功的地方:
1、課前對教材研讀的較為深入。這篇文章結(jié)構(gòu)清晰,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課前,我認真地讀了好多遍,已經(jīng)做到熟練背誦。(我想這給我在課堂上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學生的理解以及評價學生做了很好的準備)
2、從關注教案轉(zhuǎn)而關注學生。以前教案不熟使我無法更好地關注學生,因為想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而有時不得不忽視學生的真正所需,無法從促使學生提高的角度去著眼自己的課堂,而這堂課我體會到一種調(diào)控課堂的樂趣。我不捧課本,眼睛關注著學生,我能用啟發(fā)性的語言和評價引導和激勵他們?nèi)ニ伎,看到有些孩子朗讀不佳,我會“停下課來”指導、鼓勵他去朗讀……
不足的地方:
1、懸疑不夠。這篇文章比較直白,開頭我設計了一個導入:同學們,人們常把有知識說成有“學問”,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為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那么學與問到底有什么聯(lián)系呢?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接著板書:學與問,齊讀課題。——這樣的導入直接,可似乎調(diào)動不起學生的興趣,如果我先板書“學”,進行談話,接著板書“問”,最后再添上一個“和”字,那么學與問到底有什么聯(lián)系呢?可能簡單而又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探究的欲望。
2、沒有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一個高效的問題應該是先有幾個同學舉手,過一小會,又有幾個同學舉手,再等等,舉手又多了……而這節(jié)課,可能容量比較大,潛意識里有“搶”的意識,當看到上述情況的“好兆頭”時,我已經(jīng)“等不及”請學生來回答問題,而沒有給其他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
3、在教學設計時,由于沒有考慮到時間的安排,所以前松后緊。在今后的教學中有待改進。
課文《學與問》教學反思 篇4
昨天,是進修學校組織“送教下鄉(xiāng)”活動的日子。之前,我就接到了通知要準備上一堂公開課。接到通知,我既高興又緊張。高興的是,我可以鍛煉一下自己;緊張的是當著那么多人的面,雖說公開課也上了不少次,但還是少不了要緊張的。其實,上過后想來這對我來說真是一次鍛煉!我為何不爭取這樣的機會呢?
“送教下鄉(xiāng)”的六年級語文主講者是來自市九小的郭老師。我們倆都上《學與問》第一課時。雖說課時相同,可教學設計卻不一樣。這真的是同課異構(gòu)!郭老師設計的第一課時主要以教學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并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朗讀課文,最后理清課文的思路。而我的設計主要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找出作者提出的觀點,理清文章脈絡,然后學習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雖說郭老師最后因時間關系沒有把理清思路這個環(huán)節(jié)上完,可從郭老師的課堂上,我們確實學到了不少。確切地說,這樣的教學設計更適用于我們鄉(xiāng)村的學生,而我的教學設計卻顯得底氣不足了。郭老師課堂上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不僅適用于這節(jié)課,而且是終生受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嘛。這樣的教學指導值得我們鄉(xiāng)村的老師學習。鄉(xiāng)村的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都不牢,良好的學習習慣更是未能養(yǎng)成,導致到了六年級了讀錯字、寫錯別字、讀書拖腔的現(xiàn)象還是很嚴重。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從學生讀一年級時就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讀書學習的能力,那么到了六年級就不至于這樣了。其實追究起來,原因還是多方面的。一是大多數(shù)的學生都沒有接受幼兒教育,知識的獲得從一年級開始,起步肯定比市內(nèi)的學生晚多了;二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夠重視,他們的文化水平不高,沒有教育孩子的能力,存在著只要把孩子交給學校就沒有自己事的思想;三是受當?shù)胤窖缘挠绊,學生學習拼音比較困難,學完了一年級不會拼音的學生還是有很多,這樣導致了認字不多,讀書自然不流利了。在中心學校,我?guī)У牧?)班就是從下面學校來的寄宿生。雖說他們比其它的學生基礎要好些,可基礎不扎實的還有一大把。平時課堂上膽子小,不善表達。說實話有時真為此而大為光火,心里想他們怎么就一言不發(fā)呢?反思自己,煩惱他們啊!看著他們這樣懂也不回答,無奈中漸漸地沒了自信,是老師的失敗。u漸地自己仿佛脫離了新課程改革的軌道了。課堂上的交流、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好像在這都派不上用場了,除了反思還是反思啊!
上完了這堂課,剛開始自我感覺還是可以的,可晚上讀了麥詞校長的博文《怎樣的課是一堂好課》之后,對比自己,離一堂好課的標準還差得遠呢!真慚愧。∵是努力奔著上好一堂好課的目標奮進吧。希望今后的我有更大的進步。
課文《學與問》教學反思 篇5
《學與問》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圍繞“勤學好問”這一觀點,敘述了“問”的重要性、向誰“問”,怎樣“問”,教育學生要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習慣。這篇課文語言直白、簡潔,結(jié)構(gòu)清晰、明了,我是這樣設計我的教學思路的:
一、讀題——構(gòu)想
讓學生讀題目,想一想:看了這個題目如果你是作者準備怎樣告訴大家“學與問”呢?問題引起了學生興味,都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為什么要“學與問”?我們該怎樣學,怎么問?向誰問,向誰學?學與問的關系是怎么樣的?學與問了對我們有什么好處呢?……通過學生一系列的思考,然后我告訴學生這么多問題,我們該怎樣一步一步告訴大家呢?讓學生討論,讓學生自由說說自己的觀點。然后讓學生走進文本,充分與文本交流,看看自己的觀點和文本的敘述是不是吻合,如果不吻合,你覺得學到了什么?
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自覺與文本交流的積極性提高了,同時還學會了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結(jié)構(gòu)等,這樣對學生理解文本將會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在學生與文本的交流過程中,自然地將自己的思考和作者的構(gòu)想結(jié)合起來,找到異同,融會貫通地感悟、評析、甄別、梳理。
二、分享——互辯
在學生理解了課文的寫作結(jié)構(gòu),熟讀了課文以后,我讓學生自由談談自己的收獲,把自己的收獲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時傾聽的同學可以提出不同的見解或者補充的建議。這樣讓學生在分享的同時,也能使自己的收獲變得更多豐厚、深入,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給予適當?shù)狞c撥、引導,給予合理的評價、賞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較高。
通過這樣的分享交流,學生的學習成功得到展示并且在分享的過程中有深化、有補充、也有質(zhì)疑,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的思維得到碰撞、交流,大家在這樣的收獲中,也逐漸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
三、拓展——想象
在學生的交流中,分享中,設計幾個訓練點,這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學生們的交流中,學生對“問常常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庇绊懕容^深刻,我是這樣設計的:如果說“問”是金鑰匙,鋪路石,那么“思考”“學習”就是就是什么呢?學生的表達也都非常形象,有“思考就是一艘劈波斬浪的航船。”“思考就是一盞永不熄滅的航燈,指引我們前進。”“思考就是推開知識大門的巨手!薄八伎季褪且蛔{起的通往知識海洋的金橋!薄八伎季褪俏覀凃v飛的兩只強健有力的翅膀,任我們翱翔!薄
通過這樣的想象拓展,學生不光認識了“問”的重要,同樣也知道了善于思考、善于學習的重要。然后讓學生理解“相輔相成”的意思,理解“學”與“問”的聯(lián)系,就水到渠成了。
【課文《學與問》教學反思范文(通用5篇)】相關文章:
《學與問》教學反思12-22
《學與問》公開課教學實錄及反思12-16
六年級上冊《學與問》教學反思2篇12-16
課文《畫》教學反思12-23
課文教學反思12-08
課文《鄉(xiāng)愁》教學反思12-04
課文《背影》教學反思01-20
課文:觀潮教學反思03-02
課文《觀潮》教學反思02-28
課文觀潮教學反思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