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姥姥進大觀園》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在日常生活中,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么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劉姥姥進大觀園》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劉姥姥進大觀園》教學反思 篇1
《劉姥姥進大觀園》是明清時期經(jīng)典長篇小說《紅樓夢》中的精彩片段,在教學前我?guī)捉?jīng)思考,試圖通過教學引發(fā)學生閱讀此類小說的興趣,回顧我的教學過程發(fā)現(xiàn)了幾點問題值得注意。
《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劉姥姥雖是其中最為普通的一個人物,看似與賈家毫不相干,但作者實際借用劉姥姥的視野見證了賈家的興衰。我所執(zhí)教的班級大多數(shù)學生未閱讀過《紅樓夢》,只有極少數(shù)學生聽說過其中的故事,加上學生生活經(jīng)歷與《紅樓夢》相差甚遠導致課堂進度難以推進。我在引導學生品析“笑”這一部分,試圖把人物進行調(diào)換,例如:“林黛玉掌不住,一口茶都噴出來。史湘云笑岔了氣,扶著桌子只叫一聲噯喲!币龑W生理解在這場歡笑中,都是各自自然的呈現(xiàn),不能調(diào)換。學生沒有閱讀過,自然就不知道每個人物的性格特證,活動效果自然就打了折扣,因此,在教學前應摸清學生的學情,教學過程中應建立整本書的意識,幫助學生梳理相關情節(jié)和知識,只有建立在學情的基礎上設計課堂活動,才能避免造成學生“似懂非懂”的現(xiàn)象。
另外“以讀促品”是本課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我在我所執(zhí)教的A班,我課堂上設計兩次朗讀,第一次自由讀勾畫生字詞,第二遍邊讀邊思考問題,整堂課效果很差,因此在執(zhí)教B班時改變方法,我通過朗讀,概括小說的內(nèi)容;通過朗讀,辨析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在分析劉姥姥時,我讓學生先觀其言再觀其行,精選兩個片段的言和行,通過老師范讀描寫劉姥姥言行的句子,學生自由讀,學生邊模仿劉姥姥的動作邊朗讀等不同的形式,在讀的過程中劉姥姥淳樸、滑稽的形象躍然而出,也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課程標準說:“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币胱尅爸魅恕庇凶灾鲗W習的意識和習慣,這就依賴于老師來幫助完成。課堂當中教師應該為學生思考搭橋鋪路,巧妙引導。教學問題的設置,應該由淺而深,從學生的回答當中尋找契機,既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又能獲得學習的愉悅。
在語文這篇海洋中,作為青年教師要時刻反思,在反思中不斷進步。
《劉姥姥進大觀園》教學反思 篇2
劉姥姥進大觀園后表演的這場“笑”劇,是由鳳姐、鴛鴦等人導演的。她們覺得劉姥姥的言行舉止與大觀園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劉姥姥來開涮,取笑。這場“笑”劇的背后包含著作者的悲憫與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憫尊敬的眼光來描寫劉姥姥這位胼手胝足,換取溫飽的市井小民;同時,作者也透過了劉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賈府“朱門酒肉臭”的景象,對賈府的腐敗進行了深重的譴責。
《劉姥姥進大觀園》教學反思 篇3
本課的教學中,給予了學生很大的自由度,激發(fā)了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主動合作的意識,大膽表述的能力。劉姥姥的人物形象,寶玉、黛玉、鳳姐等人物性格的揣摩都合情合理,從而使學生感受了古典文化的魅力,提升了其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了其語文閱讀、分析表達遷移多方面的能力。
《劉姥姥進大觀園》教學反思 篇4
今天我們學習了這篇出自《紅樓文》的精彩課文,感受到大觀園所有這條件優(yōu)越的一切在一個鄉(xiāng)下人的眼里是多么的高不可攀。文章同時也反映了當時中國古代的貴族和平民生活的天淵之別!都t樓夢》是我國最具文學成就的古典小說,是我國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巔峰之作,是我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首,也是世界文學歷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希望同學們課后能夠繼續(xù)深入閱讀劉姥姥進榮國府的內(nèi)容,感興趣的也可以完整地讀一讀《紅樓夢》,領略這文學瑰寶的魅力!
《劉姥姥進大觀園》教學反思 篇5
語文教材是一個引子,教師應在單篇教學中滲透整本書閱讀,激發(fā)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興趣。本節(jié)課中,筆者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適時引出“林黛玉進賈府”的相關情節(jié),喚醒學生的閱讀經(jīng)驗,并與“劉姥姥進大觀園”進行比讀,啟發(fā)學生對不同的人物形象進行思考。本篇課文講劉姥姥第二次進入賈府,筆者根據(jù)學生的討論,引導學生勾連整本書,關注劉姥姥第一次和第三次進入賈府的相關經(jīng)歷,見微知著,更加全面地理解劉姥姥。在學生賞析場面描寫和藝術留白的妙處時,筆者又激發(fā)學生去閱讀整本書,書中的精彩之處比比皆是。《紅樓夢》意蘊豐厚,單憑一篇文、一節(jié)課很難讀懂看透,因此結尾處筆者建議學生讀一讀全書,期冀他們有更多的體會和感悟。
《劉姥姥進大觀園》中人物眾多,形象不一,掌握巧妙的分析方法尤為重要。賞讀第七段群像描寫時,筆者提醒學生注意結合人物的性格、地位、身份等要素具體分析“笑而不同”,并關注第五段的座次關系來體會“笑而不亂”!都t樓夢》的魅力還在于全書有許多藝術留白,讀者在補白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與作者共同創(chuàng)作并產(chǎn)生共鳴的激動,這正是讀經(jīng)典的樂趣所在。因此,筆者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要關注書中寫了什么,更應關注沒有寫到什么,讓學生在留白與補白中體會閱讀的趣味。比讀第五段和第七段時,學生發(fā)現(xiàn)薛寶釵和李紈在第七段沒有寫到。學以致用,筆者讓學生根據(jù)所學的人物分析的方法反過來補寫薛寶釵、李紈等人的在場表現(xiàn)。課堂呈現(xiàn)出精彩的生成,是因為學生掌握了方法,品析形象時就有了抓手,有了方向。
本節(jié)課的三個環(huán)節(jié)都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設計寫歇后語的形式,學生串聯(lián)起書中的人物和情節(jié),談初讀感受。探究文本后,筆者再讓學生寫歇后語,深化他們的收獲。選文第七段的群像描寫極妙,筆者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妙在哪,而是通過改寫文本的方式,給學生搭一個臺階,讓他們比較體悟。教師給學生充裕的閱讀文本的時間,充足的思考討論的空間,在他們疑惑迷惘時伸手拉拉他們,學生的學習才會真正地發(fā)生。
《劉姥姥進大觀園》教學反思 篇6
《劉姥姥進大觀園》是我十分鐘愛的文本,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其作為課文的價值,是我在備課時反復思考的問題。我希望我的課,能讓學生了解劉姥姥的形象,體會劉姥姥帶給大觀園內(nèi)眾人生命能量的釋放,并能以這一篇課文為切口,打開閱讀《紅樓夢》的一扇窗,從而了解曹雪芹的悲憫情懷。
時隔半年,回頭再看自己的課,有些心虛,總不愿意看到自己課堂上捉襟見肘的尷尬。但是,鼓起勇氣回看并細細整理課堂實錄后,我還是要為自己這堂課的幾處優(yōu)點豎起大拇指。
下面,我來談談這節(jié)課的幾個優(yōu)點。
1.選點聚焦,一線串珠
劉姥姥在大觀園里,引起的這一場“歡笑”是全篇最精彩的片段。凡是讀這篇文章的人,都會被劉姥姥的詼諧和眾人的笑態(tài)逗樂,從而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聚焦于“笑”,由此展開研究討論,來認識眾人,認識劉姥姥,認識紅樓夢,是我設計的基本思路。
因此,我以“笑”為線,串起課堂的三個環(huán)節(jié)——“笑”里的美與丑、劉姥姥的善與恥、《紅樓夢》的笑與淚。
第一環(huán)節(jié),探究眾人的歡笑到底是對劉姥姥的恥笑,還是生命激情的自然綻放。也就是說,這一場笑所展示的到底是人性之丑還是生命之美。第二環(huán)節(jié),探究劉姥姥帶來這一場歡笑,到底是賣丑牟利還是展示淳樸自然,來認識探究曹雪芹對劉姥姥的態(tài)度。第三環(huán)節(jié),來探究曹雪芹“一把辛酸淚”的大基調(diào)下,看待這一場“歡暢的生命之笑”時的情感,從而認識曹雪芹的悲憫情懷和《紅樓夢》對于生命與美的禮贊。
因為聚焦,整堂課眉清目秀,思路清晰。
2.誦讀推進,思辨提升
篇幅很長,文句難懂,教學難度大。因此,我以誦讀為推進教學的重要手段。
在第一環(huán)節(jié)中,我精選了“眾人先是發(fā)怔,……也有忍著笑上來替她姐妹換衣裳的。”這一經(jīng)典段落讓學生誦讀。通過誦讀,體會眾人的歡笑中所展現(xiàn)出的不同的性情。若學生感受不深,則重讀、細讀、抓住關鍵詞品讀,從而讓學生去體會在這一場歡笑中,各自生命狀態(tài)的自然呈現(xiàn),感受生命中最恣意縱情的歡樂。
第二環(huán)節(jié)中,我精選了兩段話讓學生誦讀。第一段是“賈母這邊說聲‘請’……,兩眼直視,一聲不語!钡诙问恰皠⒗牙驯闵炜曜右獖A……偏又滑下來,滾在地上!痹谶@兩段話中,我讓學生細細品讀劉姥姥的話、劉姥姥的神態(tài)、劉姥姥的動作,去感受劉姥姥的滑稽詼諧。在學生有了感受的基礎上,再來思考劉姥姥逗笑眾人的目的。
第三環(huán)節(jié),依然讓學生誦讀。我選取《紅樓夢》開篇詞和預示結局的判詞讓學生誦讀,從而從整體上來思考幕后注視著這一場歡笑的作者那悲憫的目光。
如果說,誦讀是課堂推進的基礎手段,思辨則是課堂推進的高階能力。
三個環(huán)節(jié),精心設計三個主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辨。
第一個問題:有人說她們這一場笑是對劉姥姥的取笑,是不道德的。你怎么看?
第二個問題:劉姥姥是不知羞恥的`牟利者,還是有著大智慧的質(zhì)樸的小人物?
第三個問題:在整部作品“一把辛酸淚”的大基調(diào)中,怎樣認識大觀園的這一場縱情的“笑”?
三個問題,都需要立足文本,抽絲剝繭認真分析,才能透過這一出戲喜劇感受曹雪芹對生命之美的贊美,對劉姥姥作為草根強大生命力的禮贊和對于美好生命歸于毀滅的深深悲憫。問題的設置很有爭議性,正是這些爭議性,能夠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推進其認識的不斷深化,從而提升其思維水平。
3.立足單篇,觀照整本
著名特級教師王君老師認為,如果能立足一篇而帶出多篇,或者立足一篇而引出整本,讓文本充分發(fā)揮“跳板”的功能,那么,就能更好地實現(xiàn)統(tǒng)編教材“1+x”的編寫意圖,從而為學生打開閱讀的新境界。
在這篇課文的“閱讀提示”部分,提到“也可結合整本書,了解這個人物在全書中的作用”。雖然提示的側重點與我的問題的設計的側重點并不相同,但是其由“一篇”到“整本”的閱讀設計意圖是顯而易見的。
在這堂課中,我緊扣聚焦點“笑”,來思辨曹雪芹在寫這一場歡暢的笑時,內(nèi)心是歡樂的,還是會痛苦的。而我選取的助讀內(nèi)容,則抓住曹雪芹概括全書內(nèi)容的開篇詞“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言作者癡,誰解其中味”以及預示著故事結局的判詞“白茫茫一片真干凈”,既希望引起學生的深度思考,又能夠讓學生對《紅樓夢》有粗略的認識,從而引起他們閱讀整本書的興趣。
不可否認,這堂課的優(yōu)點是相當突出的。
但這堂課的實施過程中,也暴露出了許多不足之處,課堂推進較為艱澀。經(jīng)過反復思考,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1.豐富誦讀形式,更大限度地發(fā)揮誦讀的功能。可以在課堂上范讀、齊讀、學生演讀等,讓學生在誦讀中代入角色、體會情感,從而既培養(yǎng)學生誦讀水平,又通過感性認識的提升,為理性認識的思辨做準備。
2.搭梯子,做鋪墊,更充分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如,在第一環(huán)節(jié)中,可以將這一場歡笑的場面與林黛玉進賈府時的肅穆場面進行比較,也可以與元妃省親時敬慕傷心進行比較,讓學生體會劉姥姥的俗帶給大家的生命力的釋放,從而進一步認識那一場生命之美。
3.提升思辨邏輯,訓練思辨能力。思辨是這堂課重要追求,但是在整個課堂的推進中,學生的思辨能力的提升體現(xiàn)不夠,學生的思維未被真正激活,課堂并未呈現(xiàn)思維之花處處綻放的曼妙場面。因此,在點撥時,教師的語言應更精煉、更具啟發(fā)性,從而真正訓練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語文教學是需要我們不斷探索的藝術殿堂。能夠在省賽這樣的大平臺上展示自己對語文教學的微末思考,對我個人來說,是一次至關重要的成長。這次的課給了我極大的啟示:語文教學,既要俯瞰文本,又要貼地而行。
《劉姥姥進大觀園》教學反思 篇7
教學此文,教師首先站在《紅樓夢》的大背景下,給學生介紹相關的知識,了解背景。然后指導學生讀文,梳理文中對人物的刻畫,著重抓住對人物“笑”的刻畫。緊接著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引導學生品味“笑”對刻畫人物所起的作用。最后播放87版《紅樓夢》電視劇“劉姥姥進大觀園”一集,增強直觀感受。學生在課堂上有獨立讀文、思考,有討論交流,有直觀視覺體驗,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體驗和情感體驗。
《劉姥姥進大觀園》教學反思 篇8
本節(jié)課的教學,雖說是教師講解為主,但是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依然以學生的品讀為主線,以“笑”為學習點,探究劉姥姥這個人物背后的意義:劉姥姥雖是一個小人物,但她坦蕩不失衡,坦誠不諂媚,坦然不尷尬,坦率不做作,展現(xiàn)了人性至善,凸顯了人性光輝!笆朗露疵鹘詫W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劉姥姥是個中高手卻率真自然。教學中,要讓學生在學習人物形象的基礎上,進行審美鑒賞,增加精神積淀。學習本文描寫人物藝術性與思想性結合的典范,才是品讀這部經(jīng)典名著的價值所在。
《劉姥姥進大觀園》教學反思 篇9
本篇課文通過多媒體的運用,激發(fā)學生興趣,豐富教學內(nèi)容。通過小組討論,自主探究,分析文章人物形象,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學習作者刻畫人物的方法。探究“笑劇”背后的深刻含義,進而對《紅樓夢》有了更深的認識,激發(fā)學生閱讀文學名著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勤儉節(jié)約、不追求虛榮的高尚品質(zhì)。
《劉姥姥進大觀園》教學反思 篇10
用一課時指導閱讀本文,有一定的難度,這必須建立在學生對《紅樓夢》的相關情節(jié)有一定知識儲備,而且對本文進行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因此,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預習任務;課堂上,對學生又給予了點撥與指導。本課的教學,重點突出,抓住了細節(jié)描寫和人物個性化的語言來分析人物形象,注重讀寫結合,學以致用。由于學生對原著缺乏一定的了解,難以理解劉姥姥人物形象在全書中的作用;同時,學生的思想尚不成熟,難以解讀全文的深刻內(nèi)涵。課后,還要通過完成相關練習及拓展閱讀,進一步消化文章內(nèi)容。
【《劉姥姥進大觀園》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劉姥姥進大觀園》教學反思01-25
《劉姥姥進大觀園》教學設計01-07
劉姥姥進大觀園教學設計02-17
劉姥姥進大觀園教學設計(精選5篇)05-19
劉姥姥進大觀園教學設計(通用7篇)11-02
《劉姥姥進大觀園》說課稿09-02
劉姥姥進大觀園作文04-13
《教學反思》教學反思07-03
《反思反思》教學反思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