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推薦度:
- 語文半截蠟燭教學反思格式 推薦度:
-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14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yīng)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半截蠟燭》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
《半截蠟燭》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與突然闖入的德國軍人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蠟燭的命運為線索,蠟燭的點燃和熄滅在伯諾德夫人、兒子、女兒三人的借口和手中一次一次發(fā)生逆轉(zhuǎn),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課堂上要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需要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文中,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一個角色,才能體會到文章背后的人物性格。當我上到德國軍人從杰克的手中奪過蠟燭那一段的時候,我讓學生思考:如果這時候你也在場,你會怎么做?
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起來,怎么做好呢?一個個想法馬上被一個個駁倒,大家都覺得的確棘手。如果一家三人中再有人動蠟燭的腦筋,那么德國軍人必將懷疑到這支蠟燭有鬼。既不能動蠟燭的腦筋,但要保住蠟燭,保住情報;但能不動蠟燭的腦筋嗎?真難!
學生的情緒已經(jīng)被調(diào)動起來了,紛紛表示真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只能選擇和敵人同歸于盡了,這時候我引導學生學習杰奎琳是怎么做的,通過“打了個懶懶的哈欠、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笑容像百合花一樣、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實在太困了、晚安,各位先生”的學習理解,學生一個個都很佩服杰奎琳,都夸她真是個鎮(zhèn)定機智的小姑娘,沒有顯現(xiàn)出一絲慌亂的樣子,故意嬌聲說話,顯得自己很膽小,怕黑,以此降低德國軍人的戒心,而且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因此最終獲得了成功,保護了情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居然在那么緊張的時刻,最后還不忘和敵人們說“晚安”,真是佩服!
這時,課堂上一只小手舉起,“我覺得杰奎琳是機靈,但也是有巧合的原因:德國少校正好有和杰奎琳這么大小的女兒,他看到杰奎琳想到了自己的女兒,不忍心做出不同意杰奎琳的請求!笨刹皇菃?一家人保護情報成功與這位德軍少校的惻隱之心應(yīng)該有關(guān)系,但與文章背景是矛盾的,不適合學生展開討論。但這樣的學生要給予鼓勵,讀得多么細心啊,這是他獨特的閱讀體會,源自內(nèi)心體驗的理解,是真正的讀者!
在有些人看來,半截蠟燭只是一件不起眼的日用品,而在本文中,它與生活在一個特定時代的一家人的生命和一場重要的斗爭息息相關(guān),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就是圍繞著它展開的!栋虢叵灎T》這篇課文敘述了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guān)頭與三名德國軍人巧妙周旋、化險為夷的故事。在教學中,我利用板書,展現(xiàn)了課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當危機出現(xiàn)時,我們的'心就會提起來,當危機過去,我們的心又會落下來。我請同學們用向上的斜線表示危機出現(xiàn),用向下的斜線表示危機過去,然后在適當?shù)奈恢眉由虾唵蔚奈淖,說明危機出現(xiàn)、過去的原因。這樣,用簡單的線條,就畫出了課文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jié)。老師不需要過多的敘述,學生就能很快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
在課后的練習中,要求學生編排課本劇,我也以板書為基礎(chǔ),把它分為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提醒學生弄清,:這部分的主要人物是誰,該怎樣演好這一角色。通過討論交流,同學們明白了主要人物是誰,演好他的關(guān)鍵是抓住他的動作、語言、神情、心理活動等。在找出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的句子后,進行了反復朗讀,體會,進入角色,為表演做好準備。根據(jù)板書內(nèi)容,學生選擇了其中一部分內(nèi)容進行了排練,在表演時,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2
十幾年的教學工作,“常規(guī)”已經(jīng)深深地烙在我的腦子里,已經(jīng)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的路子,固步自封似乎成為資格的一個象征。這顯然與教學改革的思路不相符,也意味著我們已經(jīng)將被時代out了。
一、在常規(guī)套路與創(chuàng)新之間游走
語文教育應(yīng)該是最靈活多樣的,最沒有套路的,也最忌諱套路的。只是鑒于學生年齡小,字詞的教學任務(wù)重,因此,一到五年級,我基本上是按照套路來做的,就是我們常規(guī)的做法:由點到線,再到面的教學方法,即由字詞入手,到結(jié)構(gòu)篇章的理解和把握。1500多天的耳濡目染,使得學生們都明白我們的套路了,似乎也有些厭倦了。
當接到要求講同課異構(gòu)的任務(wù)時,尤其是針對這篇《半截蠟燭》這篇課文,要求講的第二課時的時侯。我感覺應(yīng)該來點新的
二、在教學任務(wù)與創(chuàng)新之間徘徊
首先想到以課本劇的方式在課堂上呈現(xiàn)。反復思考后感覺不妥:這篇課文是一個嚴肅的主題,在沒有排練的情況下倉促上場,在教室那種特有的氛圍下,如果被學生們演繹成喜劇,豈不是弄扭了?
第二個思路是:講故事的方式行不行?顯然也是不合適的。情節(jié)相對簡單,無法滿足一堂課的容量。
在第二個思路的啟發(fā)下,決定來個反套路。即由面到線,再到點,即以線為主,順帶解決字詞。這樣就解決了純粹講故事的單調(diào)和干癟。
三、線索的梳理與情感價值觀的碰撞
課文的線索是比較好梳理的。如果僅僅用現(xiàn)成的線索掛帶必要的字詞,看上去像一串串的珠鏈,也說得過去。但是,這樣能給學生帶去什么呢?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雖有所變化,到底還是一節(jié)平淡的課。深度,應(yīng)該是一個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于是在情感價值觀上做文章,設(shè)計了三個小亮點:
一是提出四個危急情境,即“A.母親化解危機,B.危機再一次來臨,C.情況更加急迫,D.再次化解危機”來強化課堂氛圍。
二是剝離出敵對危急狀態(tài)下一般人可能面臨的三種選擇,即“屈服,反抗,周旋”來豐富和拓展課文的.容量。同時教育學生:不管我們遭遇什么樣的險境,首先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在盡可能保全生命的情況下,借助環(huán)境,尋找轉(zhuǎn)機,不要做無畏的犧牲。
三是直擊人性的弱點,即敵人看到“這位可愛的小姑娘”,激發(fā)了對自己女兒的思念和疼愛,人性中最軟弱的那一點成為了敵人麻痹大意,我們?nèi)〉贸晒Φ淖罴哑鯔C。以此來滲透一些人文理念,同時也提升了課文的厚重。
四、實際授課與教學設(shè)計的差距
通過40分鐘的教學實踐,還是感覺到不小的差距:
1.創(chuàng)新的課堂實踐太少了,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適應(yīng)了這種變化,整堂課學習興趣都很高,并能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而大多數(shù)孩子好像顯得更安靜了,但我可以感覺到他們也在思考。
2.今天的課堂也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我們應(yīng)該用教材教,只把教材作為一個媒體或工具,以此為依托,挖掘下去,生發(fā)開去;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愿或不敢越雷池一步。
3.備課時,備學生很重要。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體驗,圍繞他們在預(yù)習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展開課堂教學,徹底改變牽著學生走這一現(xiàn)狀。只有學生真正參與了,課堂才是活的課堂,教學才有了靈動的氣息。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3
課文《半截蠟燭》描繪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斗,但它無時無刻不給我們以緊張激烈的感覺,讓我們觸摸到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這節(jié)課主要通過揣摩描寫人物神態(tài)、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的詞語和句子,領(lǐng)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質(zhì)。這篇課文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故事情節(jié)生動緊湊,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人入勝,而且人物刻畫手法豐富,語言細膩,學生比較喜歡。基于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在教學時,我采用研究性學習方法,以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整合,為學生營造足夠的主動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親身經(jīng)歷閱讀實踐的過程,并在此過程中初步構(gòu)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為此,課堂上我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閱讀教學從"獨白"走向"對話"。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文本、教師、同學進行全心的對話,在多層次、多角度的對話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了解人物的特點,從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通過這樣的教學,我有兩點體會:
一是教學的過程不再是教師備好教案,然后"按圖索驥"的過程,而是開放多元、動態(tài)生成的多向?qū)υ掃^程。為此,教師要認真?zhèn)浜媒贪福ズ梦恼虑腥朦c,以學定教,把學生的學情作為教學新的生成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才能真正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學《半截蠟燭》時我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了這樣的情境:伯諾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護半截蠟燭與德軍周旋的過程中,都表現(xiàn)出了過人的沉著、勇敢和機智,值得我們?nèi)W習。同學們,你覺得誰的功勞最大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問題剛一提出,一雙雙手便迫不及待的舉了起來。學生們在交流著他們獨到的見解,談著他們對人物的認識,老師適時點撥,學生在這個充滿相互信任、暢所欲言、和諧融洽的研討氛圍中,認識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課真正體現(xiàn)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真正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是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于永正老師曾經(jīng)說過:"語文教學,就是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我們要進一步落實'讀',讀的方式要多,讀的面積要大,讀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讀出形--在頭腦中喚起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形象;讀出情--讀出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情感;讀出神--讀出語言文字所包含的精髓以及言外之意。"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yīng)該留足夠的時間給學生潛心讀書。在教學中,老師還應(yīng)該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感悟文本語言,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的把握人物特點,在教學時我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計策都很絕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讓學生與文本進行"零距離"心靈對話,學生充分閱讀感悟,又一次全面認識、了解了人物的特點。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4
《半截蠟燭》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參與秘密情報傳遞工作地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的德國軍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事,贊揚了母子三人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教學時,我采用研究性學習方法,以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整合,為學生營造足夠的主動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親身經(jīng)歷閱讀實踐的過程,并在此過程中初步構(gòu)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一,以讀為主,貫穿始終
整堂課以學生誦讀原文為主線,用多種方式聯(lián)系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jīng)驗,去領(lǐng)悟課文的內(nèi)涵。如:上課伊始,讓學生速讀課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確了半截蠟燭的重要性,再通過引讀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使心靈受到激蕩,深入地理解情況之危急,心于是隨之跳動,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其次在讀對、讀順、讀好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guān)頭與敵作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如:將小女兒杰奎琳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為“抓手”,切實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個人感受,讀后有所想,有所為,體會到她的鎮(zhèn)定和機智。
二,多元解讀,引導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學生應(yīng)暢所欲言,自主互動。在文本、教師、學生相互對話中,讓學生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課堂上讓學生自由讀文,告訴學生想怎么讀就怎么讀,還學生自主權(quán)。如讀杰克的話(“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來生個火吧!保寣W生展示了他們各具風格的思維特征與閱讀視野,并通過演示“端”“奪”兩個動詞,體會人物性格特征。通過這種有價值的引領(lǐng),學生真正體會人物的心情變化和人物的個性特征。
三,依托文本,感受教育
教學《半截蠟燭》時我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了這樣的情境:伯諾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護半截蠟燭與德軍周旋的過程中,都表現(xiàn)出了過人的沉著、勇敢和機智,值得我們?nèi)W習。同學們,你感覺誰的功勞大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問題剛一提出,一雙雙手便迫不及待的舉了起來。學生們在交流著他們獨到的見解,談著他們對人物的認識,老師適時點撥,學生在這個充滿相互信任、暢所欲言、和諧融洽的研討氛圍中,認識了人物,受到了教育。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5
《半截蠟燭》課文生動記敘了二戰(zhàn)期間,參與秘密情報傳遞工作的法國女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門的德國軍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故事。文章故事情節(jié)性強,跌宕起伏,人物刻畫手法豐富,語言細膩。因此,本課教學的重點,就是要用心創(chuàng)設(shè)情境,透過反復、多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從伯諾德夫人一家與德軍的斗爭中感受人物品質(zhì),從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的描述中豐富人物形象。
導入課文后,我設(shè)計了一個大問題:請同學們細細讀讀課文,看看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是如何與德國軍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的?其中,你最佩服誰?為什么?以這個問題作為突破口,展開重點部分的教學。在交流時,引導學生透過文中對人物動作、語言等描述,感受伯諾德夫人一家人臨危不懼、鎮(zhèn)定自若、勇敢機智的高貴品質(zhì)。
同時,也要讓學生感受到德國軍官的蠻橫、兇殘。在這一過程中,能夠透過換位創(chuàng)設(shè)學習情境:假如你就是伯諾德夫人(杰克或杰奎琳),在當時的狀況下,你會怎樣想、怎樣說、怎樣做?然后透過主角朗讀,加深體驗。整個學習過程中,我想要抓住兩條線,即蠟燭的變化和人物心理的變化。教學完重點部分,再引導學生思考:既然明知傳遞情報的工作如此危險,伯諾德夫人一家為什么還要義不容辭地參加呢?從而讓學生感受到一家人強烈的愛國情懷。
此外,本課的教學重點主要圍繞“為了保護這半截蠟燭,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是怎樣做的”這個問題來展開。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從透過人物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等重點詞語品味伯諾德夫人一家的聰明、機智及應(yīng)對敵人時的'鎮(zhèn)定自若,領(lǐng)悟這半截蠟燭牽動著情報站的安危,關(guān)系到這一家三口的安危。
讀寫結(jié)合是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經(jīng)驗,我們的閱讀教學必須要讓寫放進來,不必須當堂寫,能夠課內(nèi)說,課外寫。但是寫務(wù)必依據(jù)文本,加強指導。如教學課文的最后一句話:“正當她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贝藭r讀者那懸到嗓子眼的一顆心最后落了地。峰回路轉(zhuǎn),化險為夷,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僥幸躲過一劫。那里我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望著這盞在最后一級樓梯熄滅的蠟燭,他們的情緒怎樣?學生回答如釋重負,然后請學生想象一下此時伯諾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會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態(tài)和動作,進行說話練習,并提醒學生必須要注意當時的場合進行合理的想象。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6
我認為,任何語文教學的改革都必須遵循母語教學的規(guī)律,把握母語教育的核心目標(培育孩子熱愛語文的思想感情,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和實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喚起廣大教育工作者對這兩點的強烈關(guān)注和準確把握。因此不管東南西北風,我們的語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兩點不放松。
一、深入解讀:憑借文本,悟出自己獨特的體驗
因為是語文,因為是母語,孩子對文本的理解并非零中國。像《半截蠟燭》,孩子讀過一兩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guān)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zhèn)靜,甚至他們的愛國精神。
因此教師就應(yīng)該基于這樣的中國來實施課堂教學。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確與敵人周旋的辦法“這兩塊的處理上,只是想引導孩子準確簡潔地表述內(nèi)容,反饋孩子對文本的整體把握情況。教師引導孩子關(guān)注“外緊內(nèi)急”,旨在為孩子個性化體驗人物渲染萬分危急的斗爭背景。
基于此,學生對人物的.體驗確實超出其對人物的原有認識,或更豐滿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對整個二戰(zhàn)期間的法國人民的斗爭也有了總體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當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體驗的方法,比如聯(lián)系上下文,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將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讀寫結(jié)合依托文本,創(chuàng)作《半截蠟燭》續(xù)篇。
語文,語文,我們的閱讀教學一定要讓寫放進來,不一定當堂寫,可以課內(nèi)說,課外寫。但是寫必須依據(jù)文本,加強指導。其實寫的過程,不僅僅是訓練了孩子的寫作能力,也是孩子對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讀的過程,也是孩子個性化體驗得到充分張揚的過程,當然從孩子的寫作中教師也能發(fā)現(xiàn)其對文本理解的程度,指導今后的課程教學。本堂課就作了這方面的嘗試,引導孩子以本課的最后一個自然段為引子,創(chuàng)作《半截蠟燭》續(xù)篇。
遺憾的是,時間的分配上還是顯得倉促。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7
《半截蠟燭》是五年級下的課文。課文生動地記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guān)頭和敵人作斗爭的事,贊揚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兒女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課文可分為四段。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zhàn)斗,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地相當細膩。情節(jié)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本課在教學時較為成功之處是:一、以題目—半截蠟燭為線索,進行質(zhì)疑。讀了題目后你有什么疑問嗎?1這半截蠟燭特殊在哪?學生找到有關(guān)句子進行解讀;2誰在保護這半截蠟燭?學生馬上說出了三個主要三個主要人物3為什么要保護這半截蠟燭?解決這一問題時適時插入了有關(guān)二次大戰(zhàn)時法國的一些信息4怎樣保護這半截蠟燭?具體展開就是把文中對人物的描寫(語言、神態(tài)、動作、心理)和環(huán)境的描寫(蠟燭)的詞句精選出來進行研讀。
二、運用比較法,體會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了拿回這半截蠟燭伯諾德夫人大兒子杰克和小女兒杰奎琳分別是怎么做的呢?學生找出文中對人物描寫(語言、神態(tài)、動作、心理)的有關(guān)句子。接著再將描寫三個人物的有關(guān)句子進行比較,三個人的語言動作可以調(diào)換嗎?為什么?從中感悟到細節(jié)描寫要根據(jù)人物的年齡、性別、身份的不同來描寫這樣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遺憾的是當時如果能讓學生能根據(jù)自己喜好再來演一演,可能作者的寫作特點會更深入學生的心中,將來會將此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的人會更多!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8
學習第一段時,我讓學生帶著問題“這是怎樣的半截蠟燭?”去讀課文,通過讀課文,了解這半截蠟燭并不普通,它藏著絕密情報,意義重大。問題的提出一下子使學生的心弦繃緊了,并開始認真讀課文,仔細思考問題。經(jīng)過一番深思熟慮,許多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這是半截巧妙的蠟燭,誰也不會想到伯諾德夫人會把最重要的情報藏在這半截蠟燭中!币灿械恼f:“這半截蠟燭是關(guān)系到情報站,以及伯諾德夫人全家生命安全的半截蠟燭!笨吹酵瑢W們對這不尋常的半截蠟燭已經(jīng)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我又把教學的視角轉(zhuǎn)到文章的人物上來,并適時提問:“對于誓死保護情報的伯諾德夫人一家人,你有什么想說的嗎?”孩子們憑著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表達了對伯諾德夫人一家的'無比敬意談到了很多。這一教學過程讓學生從這半截蠟燭中品味伯諾德夫人的聰明、機智,領(lǐng)悟這半截蠟燭牽動著情報站的安危,關(guān)系到這一家三口的安危,同時感悟半截蠟燭隨時可能引爆的危險,緊緊地繃緊了學生探究的心弦,通過這樣的理解,讓學生始終處于一種激動、緊張的氛圍中。學生在感悟的過程中,深深地被課文的情景所吸引,探究的熱情變得非常高漲,和文本對話的興趣很高,當學生和文中的人物開始產(chǎn)生對話、交流時,學生的感受自然變得敏感而銳利。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9
《半截蠟燭》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文,它生動地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參與秘密情報傳遞工作地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的德國軍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事,贊揚了母子三人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篇課文故事情節(jié)生動緊湊,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人入勝,而且人物刻畫手法豐富,語言細膩,學生比較喜歡;诮滩奶攸c和學生實際,在教學時,我采用研究性學習方法,以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整合,為學生營造足夠的主動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親身經(jīng)歷閱讀實踐的過程,并在此過程中初步構(gòu)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為此,課堂上我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閱讀教學從“獨白”走向“對話”。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文本、教師、同學進行全心的對話,在多層次、多角度的對話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了解人物的特點,從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通過這樣的教學,我有兩點體會:
1、教學的過程不再是教師備好教案,然后“按圖索驥”的過程,而是開放多元、動態(tài)生成的多向?qū)υ掃^程。為此,教師要認真?zhèn)浜媒贪,抓好文章切入點,以學定教,把學生的學情作為教學新的生成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才能真正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學《半截蠟燭》時我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了這樣的情境:伯諾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護半截蠟燭與德軍周旋的過程中,都表現(xiàn)出了過人的沉著、勇敢和機智,值得我們?nèi)W習。同學們,你比較欣賞其中的哪位人物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問題剛一提出,一雙雙手便迫不及待的舉了起來。學生們在交流著他們獨到的見解,談著他們對人物的`認識,老師適時點撥,學生在這個充滿相互信任、暢所欲言、和諧融洽的研討氛圍中,認識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課真正體現(xiàn)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真正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2、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yīng)該留足夠的時間給學生潛心讀書。在教學中,老師還應(yīng)該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感悟文本語言,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的把握人物特點,在教學時我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計策都很絕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讓學生與文本進行“零距離”心靈對話,學生充分閱讀感悟,又一次全面認識、了解了人物的特點。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0
反思第三組略讀課文《半截蠟燭》,有如下收獲:
備課時,我就在思考:略讀課文到底該怎么教?雖然同科頭老師介紹經(jīng)驗和《教師教學用書》中,也聽到、看到一些“略讀要以學生自己讀懂為主”,“略讀任務(wù)要單一,要充分運用好文前導語的提示作用,解決一兩個問題即可!薄霸诮虒W時間上基本用一課時完成。”等等,但在以前的教學實際中,對于如何引導學生自讀,如何選擇教學任務(wù),如何利用課文導語等還是很茫然。帶著這些迷惘,我又重新進行了單元備課:單元主題是“語言的藝術(shù)”,要求孩子們閱讀本組課文,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shù)。而再看課文導語中的學習要求:先讀讀下面的劇本,想想劇本中講的是件什么事,說說你最欣賞誰的語言;再分角色演一演;還可以討論一下劇本和一般寫人記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這些學習要求不正是圍繞著單元主題提出來的嗎,于是,我的心中豁然開朗,課堂就圍繞著這四步引導學生學習:
一、初讀課文,暢談感受并了解劇本的特點;
二、再讀課文,了解大意;
三、深入學習課文,體會人物語言;
四、總結(jié)延伸。
按上述四步教授《半截蠟燭》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實踐后,我明白了只要體現(xiàn)“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就能較好地發(fā)揮略讀課文的原有效應(yīng)!耙粋中心”即以學生的'自讀為中心!皟蓚基本點”即扣住單元重點,點撥課文難點。在《半截蠟燭》中,以語言實踐為主線,引領(lǐng)學生了解閱讀劇本的基本方法,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在讀、議、演、拓展中品味語言的藝術(shù),吸收人文內(nèi)涵,培植人文精神,讓課堂有了“亮點”。本堂課,成功之處是先引導孩子深入鉆研教材,讓學生靜靜地思索,靜靜地寫批注,用筆把自己的獨特體驗與劇中人物進行了對話。然后抓住劇本中最精彩的部分讓孩子交流如何抓住提示語、人物的年齡特點、所處的環(huán)境等演好角色,同時在演的過程中再次去品味語言的藝術(shù),最后讓大家課下找些劇本來讀一讀,從而拓寬了學生閱讀的范圍。這樣略讀課文也就“略出了精彩!”
但是,教學過程中一些細節(jié)處理不到位。如:沒有及時對文中幾個難讀的外國人名如:“伯諾德夫人”、“杰奎琳”進行正音,所以在后來回答問題過程中一些學生讀這些人名時還結(jié)結(jié)巴巴。看來,我們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課堂上更要關(guān)注學情,并予以及時反饋。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1
課文《半截蠟燭》,生動地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zhàn)斗,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相當細膩。
整堂課的教學設(shè)計緊緊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課件輔助呈現(xiàn),先由教師引讀,讓學生感受到這半截蠟燭繼續(xù)燃燒下去的危險,帶領(lǐng)學生走進此情此境;然后通過學生的感悟,結(jié)合背景,在頭腦中疊現(xiàn)出緊張的一幕;再通過反復朗讀,結(jié)合上下文,通過品讀人物的動作、語言和神態(tài),體會到他們的鎮(zhèn)定和機智,再以個別讀和齊讀的方式加深理解,表達情感,欣賞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一、以讀為主,貫穿始終
整堂課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用多種方式聯(lián)系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jīng)驗,去領(lǐng)悟課文的內(nèi)涵。如:上課伊始,讓學生速讀課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確了半截蠟燭的重要性,再通過引讀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使心靈受到激蕩,深入地理解情況之危急,心于是隨之跳動,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其次在讀對、讀順、讀好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guān)頭與敵作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如課上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為“抓手”,切實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個人感受,讀后有所想,有所為,體會到她的鎮(zhèn)定和機智。
二、多元解讀,引導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學生應(yīng)暢所欲言,自主互動。在文本、教師、學生相互對話中,讓學生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課堂上讓學生自由讀文,告訴學生想怎么讀就怎么讀,還學生自主權(quán)。
如讀伯諾德夫人的話(“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保,讓學生自己考慮應(yīng)該強調(diào)什么字眼。這樣的問題意味著學生個體理解的豐富的'非預(yù)期性與創(chuàng)造性,這正展示了他們各具風格的思維特征與閱讀視野。在學生交流各自的理解后,我分別作了這樣的引導:“盡管你們的處理方式不同,但有一點其實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這種有意之為,旨在通過一種價值的引領(lǐng)使學生真正體會人物的心情變化和人物的個性特征。
三、讀寫結(jié)合,依托文本
讀寫結(jié)合是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經(jīng)驗,我們的閱讀教學一定要讓寫放進來,不一定當堂寫,可以課內(nèi)說,課外寫。但是寫必須依據(jù)文本,加強指導。
如教學課文的最后一句話:“正當她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贝藭r讀者那懸到嗓子眼的一顆心終于落了地。峰回路轉(zhuǎn),化險為夷,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僥幸躲過一劫。這里我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望著這盞在最后一級樓梯熄滅的蠟燭,他們的心情怎樣?學生回答如釋重負,然后請學生想象一下此時伯諾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會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態(tài)和動作,進行說話練習,并提醒學生一定要注意當時的場合進行合理的想象。因為有了前面環(huán)節(jié)的細細品味和教師的及時提示,學生說得不錯,課后再請學生寫下來,這樣一個過程,不僅僅是訓練了孩子的寫作能力和培養(yǎng)孩子想象能力,也是孩子對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讀的過程,也是孩子個性化體驗得到充分張揚的過程。本堂課就作了這方面的嘗試,引導孩子以本課的最后一個自然段為引子,創(chuàng)作《半截蠟燭》續(xù)篇。
但在有些環(huán)節(jié)上,設(shè)計還可以更優(yōu)化。如情境的渲染還不夠到位,在指導學生讀“杰克”這一段內(nèi)容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抓住人物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有關(guān)詞句多讀,體會杰克從容、機智,把語言文字訓練落到實處。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2
《半截蠟燭》敘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法國一個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伯諾德夫人、大兒子杰克、小女兒杰奎琳)為了保護藏在半截蠟燭里的絕密情報,在危急關(guān)頭與三名德國軍,官巧妙周旋、化險為夷的故事。
如何使一篇戰(zhàn)爭題材的文章能對當下的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故事里藏著什么能給當下的學生以生活的啟發(fā)呢?
于是,“智慧”,就像那半截蠟燭一樣被點燃了。這個啟發(fā)就是“智慧”——半截蠟燭的智慧。
首先,把情報藏在半截蠟燭里,就是一次智慧的結(jié)晶?梢宰寣W生猜想一下伯諾德夫人是否一開始就想到把情報藏在半截蠟燭里。文本如是說:為了情報安全,她想了許多辦法,但始終放心不下。最后,她終于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把裝著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內(nèi),然后把它插在一個燭臺上。由此可見,把情報藏在半截蠟燭里,是反復比較思考的結(jié)果,是一次智慧的結(jié)晶,是一個絕妙的主意。
但再絕妙的方法,都無法保證其絕對的安全。那個夜晚,絕妙方法藏起來的絕密情報突然處在了絕境之中:一個德軍中尉點燃了藏有情報的蠟燭。伯諾德夫人知道,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秘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jié)束。智慧受到了挑戰(zhàn),曾經(jīng)的智慧結(jié)晶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東西”!怎么辦?
智慧在繼續(xù):伯諾德夫人看著兩個臉色蒼白的孩子,急忙從廚房取出一盞油燈放在桌上!扒,先生們,這盞燈亮些!闭f著,輕輕把蠟燭吹熄滅。當伯諾德夫人的'主意失敗后,大兒子杰克慢慢地站起來:“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來生個火吧。”說著,伸手端起燭臺朝門口走出,屋子頓時暗了許多。當杰克的主意失敗后,小女兒杰奎琳嬌聲地對德國人說道:“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最終,“杰奎琳鎮(zhèn)定地把燭臺端起來,向幾位軍,官道過晚安,上樓去了”。你看,在危急關(guān)頭,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沒有坐以待斃,而是積極行動,與敵人展開智慧的周旋,并最終獲得了勝利。我們又何必去爭論是誰保住了秘密呢,這不又是一次智慧的成果嗎?
最后,可以讓學生繼續(xù)猜想:德國軍,官走后,伯諾德夫人還會把情報藏在半截蠟燭里嗎?
所以,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智慧的結(jié)晶需要不停地翻新,因此智慧也需要不斷延續(xù)。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不管是在戰(zhàn)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年代,生活不都需要智慧嗎?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3
小學語文五年下冊《半截蠟燭》的這篇課文生動細致地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卻沒有硝煙的戰(zhàn)斗,在人物的心理活動方面,刻畫得相當細膩,耐人尋味。在教學《半截蠟燭》這節(jié)課時,我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為“抓手”,以“點燃──吹熄──重新點燃──熄滅”一條線精心預(yù)設(shè),通過品讀她的動作、語言和神態(tài),體會到她的鎮(zhèn)定和機智。
課文需要調(diào)動情緒,需要孩子全身心投入到課文中,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一個角色,才能體會到文章背后的人物性格。
《半截蠟燭》教學過程中,在德國軍官從杰克的手中奪過蠟燭那一段,我讓孩子自己思考,如果這時候你也在場,你覺得那時的形勢是怎樣的?你會怎么做?
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起來,最后得出一個結(jié)論,這真是一個棘手的.形勢!如果母子三人中再有人動這個蠟燭的腦筋,那么德國軍官必將懷疑到這只蠟燭是不是有鬼,這時的形勢真是非常危急!既不能動蠟燭的腦筋,但要保住蠟燭,保住情報,又不得不動蠟燭的腦筋,真是難辦。
孩子們的情緒已經(jīng)被調(diào)動起來了,紛紛都表示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只能選擇和敵人同歸于盡了,這時候我適時的向大家像說故事一般的講出杰奎琳是怎么做的,其實文章只是截選了杰奎琳的一部分做法,我認為故事的原文要比文章來的精彩得多,故事寫得更加緊張,于是經(jīng)過我的一番“添油加醋”,孩子們一個個都佩服起杰奎琳,都夸她真是個鎮(zhèn)定的小姑娘,都自嘆不如,居然在那么緊張的時刻,最后還不忘和敵人們說“晚安”,真是佩服!
文章本來到此已經(jīng)學完,我又追加了一問:“難道僅僅是小姑娘一人的功勞嗎?”這一問引導學生回顧了全文,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全盤思想和合作意識。
課后反思,在教學中,也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對于預(yù)設(shè),在備課中我是相當細致的,從學生角度出發(fā),設(shè)想了許多情境,同時也設(shè)計了必要的引學過程。但課堂又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在課堂上,我總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預(yù)設(shè),特別是當學生的理解深度與預(yù)設(shè)有差距時,往往是“不依不饒,生磨硬套”這其實就不再是真正的“對話”了。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4
《半截蠟燭》這篇文章,生動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參與秘密情報傳遞工作的伯諾德夫人一家三人與突然闖入的德國軍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故事,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雖然沒有炮火硝煙,卻危機重重,險象環(huán)生。本課教學在教研組中進行了“一課三議”公開教學活動,在設(shè)計本課的教學過程時,我綜合趙新華和郭麗芳兩位老師優(yōu)秀的教學設(shè)計,研究了生態(tài)課堂的構(gòu)建模式,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一些嘗試。教學時利用簡短的復習導入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luò),然后針對文章故事性強,節(jié)奏緊張的特點,用老師讀了故事有兩個問題進行預(yù)設(shè),讓學生來猜老師問題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讀書和研究故事情節(jié)的欲望,接著利用15分鐘左右的時間,不斷激勵學生讀課文內(nèi)容,研究故事情節(jié),不斷的.促進學生深層挖掘故事中的每一個細小情節(jié),而后在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非常熟悉,對故事情節(jié)充分把握的情況下,讓學生交流發(fā)現(xiàn)的問題和找到的解決問題的答案,老師進行一定的評價和引導,當然學生很難猜到老師的問題,但老師對學生所提問題的充分肯定,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對文章重點內(nèi)容的搜索和思考,整個交流過程通過老師的引導將需要學生重點理解的課文內(nèi)容基本解決,最后老師對同學表現(xiàn)進行肯定,并鼓勵學生深入文章養(yǎng)成質(zhì)疑、釋疑的好習慣。整堂課的教學,學生唱的是主角,而老師只是傾聽和適當?shù)囊龑В斎槐菊n的設(shè)計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對教學需要充分感悟語言文字的比較優(yōu)美的寫景、抒情等題材文章不是很適用,教學過程中的隨機性很大,怎樣及時的收住學生、引導學生是老師需要考慮的大問題。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相關(guān)文章:
教學反思半截蠟燭06-12
教學反思《半截蠟燭》11-29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02-02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08-27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11-26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09-11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11-29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12-27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05-30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