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學生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力的關系論文
【摘 要】隨著經濟文化全球化發(fā)展,各大高校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通過對大學生心理變化的研究,對大學生進行積極、健康的教育和指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利于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從而提高高校大學生的教育質量。實踐表明大學生的心理變化對大學生的成長和學習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難題。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積極情緒;心理彈性;挫折承受力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發(fā)生了改變,社會對大學生心理教育和輔導的問題越來越關注。積極情緒和心理彈性作為心理健康重要的保護形式之一,具備抗壓和減壓的作用。研究高校大學生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三者之間的關系,能有效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在面對生活、學習以及日后工作中的逆境時,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防治個人悲劇或社會悲劇發(fā)生。對大學生積極情緒、心理反彈和挫折承受能力進行逐個分析和研究,了解三者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作為輔導大學生心理教育的重要依據,有利于開展科學的高校心理教育課程,便于引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目前針對高校大學生積極情緒、心理反彈和挫折承受力三者關系的研究還在發(fā)展階段,有待完善。
一、高校大學生的積極情緒
。ㄒ唬┓e極情緒的含義
積極情緒在心理學中的定義是具有正效價的正性、積極的情緒,通俗的說就是積極的、正面的心理變化或心情,用羅素的理念來說“積極的情緒就是微笑時產生的美好感覺”。積極情緒是一種愉悅的主觀情緒,能通過心理暗示的方式提高個體的活動能力和積極性,適當?shù)奶岣叽竽X興奮程度。根據實驗調查顯示,常常處于積極情緒的人,更容易實現(xiàn)目標。在日常生活中,積極情緒一般表現(xiàn)為滿意、自信、高興、自豪、愛和感恩等正面的情感表達。大學生作為有活力的人群,積極情緒是較為容易產生的,但是大學生不成熟的心理機制,積極情緒極不穩(wěn)定,這和個體的性格、境遇等緊密相關。
(二)高校大學生積極情緒的作用
1. 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積極情緒主要表現(xiàn)為自信、愉快、滿意等正面的情緒,積極、正面的情緒和個人的`幸福感有著直接關系,幸福感作為主觀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是由于積極情緒有利于活躍大學生的思維能力,間接的增強人的免疫功能,“愛笑的人長壽”就是源于積極情緒的影響。培養(yǎng)大學生的積極情緒,有利于增加大學生的自信心,正確認識人際交往和生活學習造成的壓力,確保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
2. 提高大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實踐表明,積極情緒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大學生在興奮的狀態(tài)下,能保證思維的活躍程度,調動身體各個機能的全面運作,及記憶力、注意力和思維創(chuàng)造等。消極情緒會影響學習的效率,積極的情緒有利于大學生開展人際交往,通過拓展人際資源參與學校和社會的活動,有利于幫助大學生適應社會生活。促進高校大學生積極情緒的培養(yǎng),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從而提升大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生活質量。
二、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彈性
。ㄒ唬┬睦韽椥缘暮x
在心理學研究中,心理彈性源于物理學中彈性力學的影響,主要是指心理和意識受到外界刺激時,主觀上表現(xiàn)出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及個體受到刺激時自我修復能力功能。
(二)大學生心理彈性的作用
大學生心理彈性具備意識性、互動性、整合性和差異性的特征,在高校大學生的生活與學習中,心理彈性的強弱和個人的性格和機遇有著直接的關系。由于心理彈性的差異性,個體的心理彈性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變化。大學生只要學會自我情緒調節(jié),通過心理彈性的作用,有利于增強自身的抗挫折能力。
三、高校大學生的挫折承受力
(一)挫折承受力的含義
挫折承受能力屬于基礎心理活動之一,是構成個體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隨著時代的變化,新一代大學生的壓力和挑戰(zhàn)與他們獲得機遇成正比,改革開放、教育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給予高校大學生更多的機會,但也伴隨著競爭和挑戰(zhàn)。大學生挫折承受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大學生面對生活和學習中困難時的心態(tài)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抗挫折能力強的大學生能盡快從生活的困難中調整消極心態(tài),用積極、樂觀的情緒處理問題。
。ǘ┐煺鄢惺芰Φ淖饔
心理學者在對挫折承受能力進行試驗和研究時發(fā)現(xiàn),挫折承受能力主要包含了情感和行為,坑挫折能力的強的人在遇到困難時,情感上更易接受并做出正確的判斷,也更有冒險精神;相對的是挫折承受能力差的人在困難面前很難做出正確的認知態(tài)度,甚至造成心靈的傷害。
四、高校大學生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力的關系
。ㄒ唬└咝4髮W生挫折承受能力強弱與積極情緒、心理彈性能力成正比
根據相關研究顯示,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都是屬于正面情緒,大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大學生的積極情緒、心理彈性的強弱有著直接的關系。心情愉快的情況下面對挫折時,心靈受到沖擊時相對有一個緩沖的過程,根據心理彈性的緩解,淡化挫折對情緒的影響,從而提高了挫折承受能力。樂觀的學生會自動調節(jié)消極情緒的影響,保證自身情緒在一個較為平和、穩(wěn)定的狀態(tài);而悲觀的同學,積極情緒少、心理彈性差,遇到挫折時極易形成心理傷害,顯示出較差的挫折承受能力。
(二)積極情緒是心理彈性影響挫折承受能力的中介
根據二十世紀末研究者對兒童心理實驗顯示:積極情緒在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彈性能力之間起到專遞的效果。樂觀積極的大學生心理彈性強,在面對挫折時能用積極、正面的心態(tài)進行處理;悲觀的大學生缺乏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差,面對挫折時會習慣性的選擇逃避,害怕面對,從而造成長期的心理負擔積累,形成惡性循環(huán)。正確認識積極情緒作為心理彈性和抗挫折能力之間的媒介,在對大學生進行輔導時提出更科學、更有建設性的意見,幫助大學生營造積極情緒的方式,提高心理彈性,從而促進挫折承受能力的加強。 (三)提高高校大學生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的有效措施
1. 心理教育引導
高校大學生在遇到心理問題時,學校給予心理輔導,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情緒調整。青年期的大學生渴望情感的宣泄是正常的心理需求,學校為了確保教學質量,保證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大學生建立積極的正面情緒。
第一,通過心理輔導或課堂心理教學等方式,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需求觀,及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大學生產生消極情緒的原因之一是未能的到滿足,基本是由于目標制定過高等原因造成的。幫助大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做有意義的事情,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從而用正面的積極情緒增強心理彈性和抗挫折能力。
第二,通過多種情景幫助大學生體驗不同的情緒,從而調節(jié)學生的心理。相關實驗表明,通過不同的情景體驗多樣的情緒,有利于調動個人的思維能力,參與舞臺劇表演的學生,思維更加活躍。因此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的活動,已達到活躍思維,調節(jié)情緒的方法。
第三,挖掘學生的潛力和優(yōu)點,從而幫助學生建立信心,培養(yǎng)積極、正面的情緒,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能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高校對大學生的心理輔導,是通過科學的外力作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提高大學生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
2. 自我情緒調節(jié)
高校大學生自我情緒調節(jié)的方式有很多,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和情況,進行積極正面的情緒引導。
第一,選擇對情緒有積極影響的書進行閱讀,如勵志類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名人傳》等,通過了解別人的故事激勵大學生積極思考,給予大學生更多勇氣和希望;蛘呖梢赃x擇哲學類的書籍,如中外哲學史等書籍,通過幫助學生了解生命的意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促進大學生用積極樂觀的積極情緒面對生活和學習。
第二,鼓勵學生多參與社會活動和校園活動,青年期正是精力旺盛的時期,富有創(chuàng)造力和活力,鼓勵學生參與人際交往中,尋找成就感和自信。
第三,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積極情緒環(huán)境,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營造良好的氛圍有利于保持愉快的情緒。
第四,客觀認識自身的優(yōu)點和缺點,不易盲目自大或自卑自憐,正確認識自身的優(yōu)缺點,是獲得自信的前提,實踐表明,正確認識自己的人更容易滿足,從而產生積極的情緒,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
大學生自我情緒調節(jié)的方式有很多,積極情緒作為一種主觀的情緒,還是需要大學生自己進行正確的調節(jié),才能保持穩(wěn)定的積極情緒,從而增加心理彈力和挫折承受能力,培養(yǎng)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
五、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高校大學生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的含義和作用進行簡單分析,可了解到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屬于正面的心理活動。通過研究表明:高校大學生挫折承受能力強弱與積極情緒、心理彈性能力成正比,積極情緒是心理彈性影響挫折承受能力的中介。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均屬于大學生正面的心理活動,了解三者之間的關系,通過有針對性的科學心理指導,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情緒調節(jié),營造積極的情緒,提高大學生自身的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保持樂觀心態(tài)的大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和心理恢復能力更好,提高高校大學生的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能力,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高校大學生積極情緒心理彈性和挫折承受力的關系論文】相關文章:
高校體育大學生心理研究論文06-20
心理彈性在中學德育中的價值論文04-07
關于高校大學生心理教育對策的思考論文06-20
高校新生心理教育分析論文06-2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