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天堂日韩,中文字幕18页,天天伊人网,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淺談性善論德育論文

時間:2021-06-11 12:17:52 論文 我要投稿

淺談性善論德育論文

  一、性善論中的德育思想

淺談性善論德育論文

  孟子認為人性向善,“人皆可以為堯舜”,這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實現(xiàn)完美人格的可能性。那么,如何將可能性轉化為現(xiàn)實性,從“開端”走向“成德”,這其中對道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是關鍵。為此孟子提出一系列德育思想。

  首先,從挖掘善心的角度,孟子提出“求其放心”的思想。孟子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比巳硕加猩菩模藗儏s意識不到向內(nèi)求,找回自己的善心,這是件悲哀的事情。人們把雞狗丟了,都懂得找回來,而善心丟失了,卻不懂尋找。這就是說人們沒有自覺地意識到自己把最珍貴的東西丟失。在孟子看來,“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碧岣叩赖滦摒B(yǎng)的方法不是別的,就是要把丟失的善心找回來,精此仁義就是最大的學問。

  其次,從養(yǎng)護善心的角度,孟子提出“存心”和“熟之”的思想。他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不同于禽獸的差別其實就那么一點(人有善心),普通人把自己的善心丟掉了,而能夠保持善心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孟子又說:“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君子與庶人本是同類,君子之所以高于庶人,只是因為君子善于保持自己的善心。人人都有仁義禮智之心,道德高尚的人保持了自己純?nèi)坏纳菩,所以稱為大人,保存不好就是庶人、小人。

  在存養(yǎng)的同時,人的善心還需要成熟。孟子說:“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蔽骞仁欠N子當中質(zhì)地最好的,但五谷如果只種不熟,不如次米和稗子。仁心如果只有端倪,沒有達到成熟,同樣不能成全大事。這即是說,善心一定要發(fā)育到完滿的狀態(tài),才可以充分實現(xiàn)其價值。

  第三,從擴充善心的角度,孟子提出“擴而充之”的思想。孟子說:“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边@是說要把四端“推廣,而充滿其本然之量”。人如果能把本有的善心發(fā)揚光大,擁有四海之大的疆域,也能保其平安;人如果不能把本有的善心擴充,就是自己的父母,也不能侍奉好。歸結起來就是說,人們要保持自己內(nèi)在的本然善心,并讓它發(fā)揚光大,真正展示和發(fā)揮“推己及人”的價值。這是孟子性善論思想中推演出來的德育思想的最終結果。

  二、性善論對現(xiàn)代教育的借鑒

  孟子的性善論中及其德育思想系統(tǒng)地闡釋了完美人格培養(yǎng)的重點所在。他的這一思想被后世儒者不斷繼承、詮釋、完善,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內(nèi)容。雖然時隔兩千多年,但它依然熠熠生輝,對現(xiàn)代教育提供多重借鑒。首先,孟子性善論將完美人格的培養(yǎng)作為教育的目標,這告誡我們教育要以德育為先。孟子認為人性向善,認為每個人都有實現(xiàn)完美人格的可能性,為此提供了一系列的德育思想。一個社會只有每個個體的人格是健康的,社會才會是有序的、和諧的。如果一個社會只注重強化技能教育,而忽略道德教化,那么,這個社會的長遠發(fā)展必然產(chǎn)生諸多問題,可持續(xù)發(fā)展,只能是一句空話。沒有挺立的個體人格作支撐,就不會有挺立的民族精神。所以,教育應該是以培養(yǎng)健康人格的人為目的的',離開這樣一個前提,教育其實就偏離了其應有的方向。這是我們當今教育必須要反思的一個重大問題。其次,孟子性善論提示我們要貫徹教育公平的原則。教育公平雖然是后世的說法,但在孟子“性善論”中早已包涵此意。他的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的說法就意味著每個人都應該被公平地對待和培養(yǎng)。

  大致說來教育公平應該包括,

  第一是教育政策的公平;

  第二是教育機會的公平;

  第三是教育資源的公平。

  在我國,這三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問題。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在大城市里,農(nóng)民工的子女很難有和城里孩子一樣的權利去享受平等的教育。國家和社會有責任為所有的孩子們提供接受公平教育的機會、資源和良好的環(huán)境。貫徹教育公平的理念,解決目前教育領域存在的不公平現(xiàn)象,也是我們必須面對和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最后,孟子性善論為受教育者確立了對“圣賢”理想的精神追求。孟子性善論被后世儒者不斷完善與詮釋,以孟子“人皆可以為堯舜”為依據(jù),儒家確立了“圣賢”的精神追求。從北宋理學興起到南宋理學成為官方哲學,之后在元明清長達七百多年的時間里,張載的“民胞物與”,程顥的“仁者,萬物一體”,朱熹的“天理”,王陽明的“致良知”,無一不包含著對人性“善”的最大詮釋,而對“圣賢”理想的追求也成為受教育者自我實現(xiàn)的最高目標和精神歸宿。由此拓展,在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中,由于儒家文化的影響,儒家引人為善,信仰“良知”的導向,為普通民眾提供了心靈的歸宿。在倡導文化復興的今天,中國人的精神追求以及民眾信仰的問題也是必須深入思考的內(nèi)容。

【淺談性善論德育論文】相關文章:

性善論與性惡論的議論文450字10-20

淺談體育教學德育論文03-30

淺談優(yōu)良班風的培養(yǎng) 德育論文12-05

淺談愛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 德育論文12-05

淺談善論有度論文06-22

論淺談高校的接待禮儀06-12

淺談留守中學生管理的幾點體會(德育論文)12-06

淺談班主任工作中愛與智慧 德育論文12-05

德育論文精選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