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shè)計理念】
語文本身是一種感性的存在,所以學生也總是以感性的方式來掌握語文。本文語言描寫生動、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寫與理性思考有機結(jié)合,是一篇抒寫感悟名人的好文章。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圍繞“貝多芬如何與命運作不屈的斗爭”這一問題,通過朗讀、研討、對話、感悟,還文章以畫面,還文章以旋律,還文章以意象,使學生在文章的形象、情感、直覺、想象中感悟貝多芬的精神,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閱讀所帶來的種種激情、酣暢和韻味。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查字典,看注釋,讀準每個字的的音,掌握重點詞語。
。2)探究幾個難句的含義,把握文章內(nèi)容。
。3)體會課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寫,學習從肖像描寫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個性氣質(zhì)和精神風貌的寫作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利用網(wǎng)絡(luò)、書籍、影視等各種資源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以便進一步了解人物。讓學生學會一種新型的學習方法。
。2)通過上網(wǎng)查資料,利用網(wǎng)絡(luò)課件學習,提高學生熟練掌握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的能力。
(3)通過對課文中疑難問題的探究,理解文章內(nèi)容,體會課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寫。
(4)通過人物速寫練習,學習塑造人物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欣賞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提高學生對音樂美的感受能力,激發(fā)學生對貝多芬的熱愛。
。2)學習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精神,形成堅強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重點】
1、是體會偉大音樂家的人格魅力;
2、是學習文章描寫人物外貌的技法;
3、學會怎樣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難或不幸;
【教學難點】
選用語言實例賞析,體會關(guān)鍵詞語的妙處。
【教學方法】引趣法,示例法,啟發(fā)式雙邊教學法,對比法,研究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當雄渾激昂的《命運交響曲》叩擊著你的心扉時,你也許想起了貝多芬--這位遭到命運沉重打擊的音樂巨人。但是,除了他的音樂,你還知道他更多的故事嗎?耳聾后的貝多芬,在生活中是個怎樣的形象?讀讀這篇文章。讓我們一起走進貝多芬的心靈。
二、閱讀材料,了解作家作品。
1.作者簡介:阿爾封斯都德(Alphonse Daudet,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7日),法國寫實派小說家。都德生于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qū)的尼姆,1858年他為了謀生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1868年都德出版長篇小說《小東西》,1869年出版短篇故事集《磨坊書簡》,受到很多讀者歡迎。1873年發(fā)表了《月曜故事集》,其中《最后一課》選取了法國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德國歷史背景下的最后一堂法語課,描寫的令人感動。1874年《小弗洛蒙特和大黎斯雷》讓他成為當時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1897年12月17日都德去世,葬入拉雪茲公墓。
2 .寫作背景:《最后一課》寫的是1870-1871年間普法戰(zhàn)爭后發(fā)生的事普法戰(zhàn)爭是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挑起的,他想通過戰(zhàn)爭擴大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以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但結(jié)果適得其反,法軍大敗,拿破侖三世被俘法國被迫賠款50億法郎,割讓法國北部的阿爾薩斯、洛林等地求和普魯士接管這些地方以后,下令不準這些地方再學法語 。
3.藝術(shù)鑒賞
(1)它是具有幻想成分的虛構(gòu)的故事;(2)它大都采用擬人化的象征手法;童話的情節(jié)緊湊,故事性強,而且富有濃厚的趣味性。
三、積累與運用
(1)給下列多音字注音或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女傭(yōng) 重荷(hè) 喪(sàng)失
傭 荷 喪
傭(yòng)金 荷(hé)花 喪(sāng)亂
深suì chóu 躇 喧xiāo níng 重 pán 石
(2)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喧囂:(聲音雜亂;不清凈) 雜亂無章:(略)
惹人注目:(讓人注意)
四、整體感知
1、本文層次清晰,是按照拜訪的先后順序,從三個角度表現(xiàn)貝多芬這一形象的。請瀏覽全文,思考,然后具體說說是從哪三個角度表現(xiàn)的?(強調(diào)“具體”)
(首先,從女傭--貝多芬日常生活見證人的角度,交代了貝多芬的基本生活狀況和目前的精神狀態(tài);接著,以一個初次拜訪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現(xiàn)了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讓主人公自己開口袒露其內(nèi)心世界。以貝多芬對厄運的態(tài)度為中心,從外表逐步深入到貝多芬的內(nèi)心世界,成功地表現(xiàn)出了貝多芬的獨特氣質(zhì)和堅強個性。)
2、明確文章層次
(1)、你從課文中讀出了怎樣的一個貝多芬?(表面孤獨、邋遢、暴躁,內(nèi)心充滿激情、渴望理解、不屈抗爭。)
(2)、文章是如何向我們展現(xiàn)這些內(nèi)容的?(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女傭的介紹、“我”的觀察和貝多芬的自述。)
(3)、從寫作的角度這三個方面有什么不同嗎?(“女傭的介紹”屬側(cè)面描寫,“我的觀察和貝多芬的自述”屬正面描寫。)
(4)、人物性格在文章前后有什么不同?(女傭介紹和“我”眼中的貝多芬是孤獨、邋遢、暴躁的,貝多芬自述的內(nèi)心充滿激情、渴望理解、不屈抗爭。)
五、品讀課文,賞析句子。
認真品讀課文,在文中找出你感到難以理解的句子,然后分小組討論,弄懂這些句子的含義,最后和全班同學交流。
1.“你們竟敢到獸穴里來抓老獅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這是一個比喻。貝多芬的意思是說,一般人都以為他很可怕,難以接近,而客人竟然來拜訪他,為此他感到吃驚。同時也表現(xiàn)了他的幽默風趣。)
2.貝多芬為什么說“一株樹也比一個人好……”?
(這是貝多芬耳聾后的心理寫照:被人誤解而苦悶和絕望。一方面,耳聾給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礙,常常被人誤解,他的社會交往受到了極大的約束,耳聾的他比不上一棵樹,因為一棵樹尚且可以諦聽大自然的聲音,所以說,社會中的人不如樹好。)
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頭顱在熔巖內(nèi)燃燒,拼命巴望掙扎出來!比绾卫斫膺@句話的意思?
(貝多芬把耳聾的自己比做是“倒落的火山”,“熔巖”指他的創(chuàng)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說,正當他對音樂的理解更進一步,創(chuàng)作欲望旺盛之時,卻遭到耳聾的打擊,但是他不甘心就此放棄他的音樂事業(yè),“拼命”與“巴望”表現(xiàn)出他與不幸命運抗爭的決心。)
4.“他誠然孤獨,可是有‘永恒’為伴”,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
(“永恒”指的是音樂藝術(shù)。貝多芬雖然因為耳聾,與人的交流發(fā)生困難,但是這種局限又使他超越聲音,直接感知人的心靈世界,進而領(lǐng)悟音樂的真諦。音樂將成為他永遠忠實的朋友,永遠陪伴他,撫慰他的心靈,傳達他的心聲)
5.“請看一看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在那本大書里流淌著一條大河,那條大河就是從貝多芬身上流出來,并且加以引申開的!边@句話應(yīng)如何理解?
(《約翰克里斯朵夫》以集中表現(xiàn)克里斯朵夫的生活遭際和人生追求為基本內(nèi)容,表現(xiàn)了克里斯朵夫?qū)λ囆g(shù)和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不懈追求?死锼苟浞虻慕(jīng)歷與性格和貝多芬相似!都s翰克里斯朵夫》最初就是受貝多芬精神的感召而創(chuàng)作的。)
6.“聽我心里的音樂!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覺!一個樂隊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鐘里希望寫出的音樂!”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貝多芬以他全部的生命和熱情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在貝多芬的筆下和心里已成為生命的象征,而樂隊只能奏出有聲的音符,卻不能真正傳達心靈的律動和生命的節(jié)奏,即貝多芬“心里的音樂”。)
六、走進貝多芬心靈,感受貝多芬形象。
1.讀完全文,你認為貝多芬是一個怎樣的人?(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其中,最讓你感動的是他的什么精神?
(獨立而驕傲,沉郁而堅強,嚴肅而善良,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獻身音樂。)
(面對不幸遭遇,頑強抗爭,即敢于“扼住命運的咽喉”)
2.我們在感受到貝多芬的堅強的生命意志的同時,也看到了一個作為平凡人的貝多芬,試說說貝多芬的平凡之處。
(貝多芬有著和常人一樣的喜怒哀樂,他也會像常人一樣孤獨、苦悶、煩躁、甚至絕望。當有人來拜訪他,并希望了解他時,他會感動得流淚;當無端被打擾時,他一樣會表現(xiàn)出不耐煩。面對耳聾的打擊,他也不免嘆息,表現(xiàn)出軟弱。)
七、課外作業(yè)
課后聽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說說你從音樂中聽出了什么。
第二課時
一、導入:
我們通過上一堂課的學習,我們初步了解了貝多芬作為偉大音樂家以及與苦難命運頑強抗爭的英雄的形象。本節(jié)課,我們要進一步走進課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貝多芬的形象呈現(xiàn)給我們的。
二、檢查上節(jié)課課外作業(yè)。
(示例:聽到了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心理歷程:苦悶--絕望--不甘--抗爭……)
三、品讀探究,把握人物內(nèi)核。
1、當貝多芬看到客人在紙上寫下的“我們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帶給萬千觀眾,使他們了解您真實的好靈魂!睍r,他為什么眼里閃動著淚花?(他內(nèi)心孤獨,他渴望得到理解。)
2、你從哪些地方讀出了貝多芬的孤獨?(貝多芬的孤獨主要體現(xiàn)在五個方面:對待客人的態(tài)度、雜亂無章的環(huán)境、邋遢不整潔的衣著、悲苦的面部表情、孩子對他的模仿與嘲笑。)
3、這樣一個孤獨的貝多芬內(nèi)心里卻充滿了激情和不屈,你從下面這兩句話里讀出了人物怎樣的心態(tài)?
A、一株樹也比一個人好……(一方面體現(xiàn)了他在社會交往受到極大的約束,耳聾的他比不上一棵樹,因為一棵樹尚且可以諦聽大自然的聲音;另一方面,耳聾后的貝多芬遠離人世的喧囂和紛爭,獲得了心靈的純凈和安寧,就心靈的純凈而言,社會中的人不如樹好)
B、我--一座倒落了的火山,頭顱在熔巖內(nèi)燃燒,拼命巴望掙扎出來。(正當他對音樂的理解更進一步,創(chuàng)作欲望旺盛之時,卻遭到耳聾的打擊,但是他不甘心就此放棄他的音樂事業(yè),“拼命”與“巴望”則表現(xiàn)出他與不幸命運做斗爭的決心。)
4、作者是如何評價貝多芬這種境況的?(帶來了苦難,但同時也帶來了與人世的喧囂隔絕的安靜。)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抓住一些重要詞句進行品讀,深入體會人物外表與內(nèi)心的矛盾與統(tǒng)一,并通過這個過程提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四、再讀課文,探究寫法。
1.作者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來刻畫貝多芬的形象的?(肖像描寫)
2.跳讀課文,圈畫出這些語段,反復誦讀,說說這些描寫的作用。
(主要集中在6、7、9節(jié)。這些描寫抓住了人物特征,表現(xiàn)出了他的生活遭遇、個性氣質(zhì)和特有的精神世界:他那“十分陳舊甚至是不整潔的”的衣飾,“拖在后面的”“早已失效的助聽器”“愁苦”的臉,蓬亂的頭發(fā),都印證著他窘迫的生活和苦難的壓力。然而,與此同時,他那“仿佛要挑起整個生命的重荷及命運的擔子” 的寬闊的雙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種不可逼視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緊閉的嘴”,都顯示著他對于不幸遭遇和苦難命運的不屈服不妥協(xié)的抗爭意志。說明他是敢于“扼住命運咽喉”的英雄。)
五、寫作啟迪。
1.課文對于貝多芬形象的刻畫,告訴我們,寫人物,要抓住其外貌特征,通過具體的描寫,展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征。
2.本文所展示的貝多芬的精神,可以作為我們寫作文時哪些題目或話題的寫作素材呢?
(示例:“抗爭”“直面挫折”、“挫折(困難)是勇敢者的‘助推器’,是怯懦者的腐蝕劑”……)
教學反思
教學完課文《音樂巨人貝多芬》,感觸最深的就是:時代在發(fā)展前進,當今是信息時代,資訊傳媒發(fā)達,我們的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非常廣泛,速度非常迅速。我們教師永遠不能低估學生的智慧。
我們的語文教材中選用的課文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領(lǐng)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資料的反應(yīng)也往往是多元的,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yīng)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也應(yīng)尊重學生學習過程的獨特體驗。我們在教學時,應(yīng)改變傳統(tǒng)的“傳授式”的教學方式和學生“模仿式”的學習方式,應(yīng)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原有的認知結(jié)構(gòu),關(guān)注學生的內(nèi)心體驗和獨特感受,鼓勵他們不同的理解。只要真正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提供表現(xiàn)、思考、創(chuàng)造的機會,他們都樂于學習。尤其是在教學過程和設(shè)計上,注重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認知的積極性,尊重學生自己的感悟和體驗,采用合作與會話的方式,使每個學生把具有個性色彩的感受、理解得到了豐富與完善,使個人在自主閱讀中生成的疑問得到了解決。
按照《新課標》的精神,我們教師不能像以前那樣完全占著主動地位,霸著講臺照本宣科給學生滿堂灌,不再是教學的主宰者,而是教學的組織者和促進者,是平等的參與者,就教材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提出自己的見解,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對教材有深刻的認識和充分的準備,對課堂設(shè)計就需要傾注更多的智慧和心血,并且具備較強的隨機應(yīng)變和駕馭調(diào)控課堂的能力。我們教師只有以溫和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鼓勵的語言,平等的態(tài)度,營造一種民主開放的課堂氣氛,讓每個學生都擁有舒展的心靈,思考的大腦,讓感情碰撞感情,思想碰撞思想,讓思想的溪流匯成浩瀚的江河,讓思想的火花匯成燦爛的禮花。還要充分的相信學生,永遠不要低估學生的智慧,一旦學生情感的閘門被打開,思想的火花被點燃,他的的精神世界所迸發(fā)的精彩,往往超出我們教師的想像,也是我們的一個大腦所望塵莫及的。
有時,我感覺自己是一名平和的節(jié)目主持人,引導著學生說出自己的感悟,自己的體驗,自己的故事;有時,我又希望自己成為一名學者,有精辟的見解與闡述,為學生點撥和補充,能夠給學生有益的啟示。
李洪波
[《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設(shè)計(魯教版七年級上冊)]相關(guān)文章:
10.湘教版音樂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