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登高》這首詩是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唐詩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詩。根據(jù)《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中學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感情,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唐詩作為中國文學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鑒賞唐詩對于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和積淀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意義非凡。
二、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根據(jù)《語文新課程標準》中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這一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1、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詩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詩歌的主要意象;2、過程與方法目標:感受、品味詩歌意境,培養(yǎng)初步鑒賞詩歌的能力;3、情感態(tài)度目標: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操。
詩歌鑒賞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反復吟誦中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立體的、生動的畫面從而把握隱藏在文本背后的詩人的內在情思。據(jù)此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把握詩歌中景、境、情三者的關系,而本課的教學難點則是在理解詩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時,最根本的一點是悲國家之秋、社會之秋也就是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懷,這也是本詩的關鍵。
下面我將從教法、學法以及教學過程的設計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想進行說明。
三、說教法
詩歌講究韻律和節(jié)奏,只有通過反復的聲情并茂的吟誦,能使學生感受古典詩歌的格律美、音韻美。所以我將采取誦讀法,通過多種方式的反復吟誦,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激發(fā)他們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使其進入詩歌的情境。在本詩的鑒賞中,由于學生知識積淀和人生經(jīng)歷有限,理解詩人的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存在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我將運用講析法和點撥法補充詩人杜甫生平的有關重要的信息以及進行簡要的點撥。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每一個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詩人。要讓他們心靈的琴弦響起來!闭Z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針對文本這個平臺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的過程。所以我還將使用討論法使學生參與討論,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fā)展。
四、說學法
學生也將采用朗讀法、欣賞法、討論法開展學習活動。
五、教學程序
根據(jù)《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的要求,我將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提高教學效果。本課的教學過程我將設計為如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币虼,在導入新課時我將用這樣一段話: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個秋天的傳統(tǒng)佳節(jié),是與親人一同登高,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前后。夔州,長江邊。刺骨的寒風凜冽地吹著,江邊萬木凋零,漫山遍野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渾濁的江水滾滾翻騰,向前奔涌。幾只孤鳥在天空中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走來。他衣衫襤褸,蓬頭垢面,滿身疾病,步履蹣跚……
重陽節(jié),本是中國的傳統(tǒng)佳節(jié),是與親人一同登高祈求長壽的日子?墒沁@位老人,半生懷才不遇,晚年窮愁潦倒,孤獨在外漂泊,已然走到了他生命的秋天。而讓他時刻不忘的國家此時也是戰(zhàn)亂頻仍。重陽佳節(jié)獨自登上高樓,面對萬里江天,面對一片衰敗,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杜甫的七言律詩--《登高》,共同去領略詩圣的才情,觸摸其慷慨的靈魂。
(二)整體感悟,把握詩歌
在整體感悟環(huán)節(jié),將主要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首先我會配樂范讀詩歌,通過自己聲情并茂的朗讀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并給他們提出一個問題:你認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樣的?學生聽讀后自由朗讀并結合注釋體味,就能對《登高》一詩的悲哀的情感基調有個感性的整體認知,并在誦讀的過程中培養(yǎng)其語感,體味詩歌的音韻美。
(三)研讀寫景的詩句,品味深邃的意境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應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首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全詩的情感基調是“悲”,詩人“悲”什么?此問題設計承接上環(huán)節(jié)順勢而出,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時,閱讀經(jīng)驗、知識積淀有限,大多數(shù)學生只能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而理解到社會之秋、國家之秋這個層面則存在困難。因此,我先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和理解詩人悲國家、社會之秋的情懷。
具針對悲自然之秋這一層面,我從文本出發(fā),設計如下的兩個問題:
①首聯(lián)寥寥數(shù)語就勾勒出一幅廣闊深遠的圖景,請你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這幅登高秋景圖。③頷聯(lián)“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睜I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以上的兩個問題設計解決詩歌是怎樣寫景的問題。學生通過聯(lián)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還原成立體可感的畫面,領略詩中天地蕭颯悲涼、凄清的景像,品味其深邃悠遠的境界,從而把握詩人的情感,體會詩人登高望遠時內心的無盡的悲涼,并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聯(lián)想、想象能力,基本上解決悲自然之秋這一層面。
(四)研讀抒情的詩句 品味深沉的感情
關于詩人悲己、悲生命之秋這個層面,可在學生結合文本研讀頸聯(lián)的基礎上,適時的提出這樣兩個問題:詩人僅僅悲嘆大自然的秋嗎,所悲之秋還有沒有別的意味?宋代羅大經(jīng)指出此聯(lián)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呢?
此時可結合多媒體展現(xiàn)杜甫生平及此詩的寫作背景:本詩作于安史之亂后第二年,晚年的詩人仍四處漂泊,居無定所,生活困頓,再加上年老多病,登臺賦詩,想歲將百年,生命將盡,而命途多舛,壯志難酬,而對于封建時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無異于要了詩人的性命,今詩人頭發(fā)花白,命將盡而事業(yè)無成,不由悲從中來,悲嘆個人生活的困頓同時,更加悲嘆政治生命的困頓,實為悲嘆個人人生之秋。此教學環(huán)節(jié)意在讓學生對詩歌有更深入的體會和深切的感悟,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于第三個層面,即詩人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根據(jù)《語文新課程標準》中鑒賞文本應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內核,情感內涵的要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由學生進行個人思考、小組討論:詩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這些也許都不是“悲秋”的根本,研讀尾聯(lián)思考“悲秋”的根本是什么?
此問題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在教學中我將引導學生抓住尾聯(lián)中的“艱難”一次并結合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討論、分析。艱難在這里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初中時所學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則表現(xiàn)了詩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艱難,更寫出了詩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推己及人的偉大胸懷。由此引導學生理解詩人的“悲秋”不僅是悲自然、悲個人,更深層的是悲國家、悲社會,相對于國家的風雨飄搖,破敗不堪,詩人自己的生活困頓、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風蕭颯,即個人之秋、自然之秋只不過是文本的表層罷了。
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作為平等主體參與討論,最后只進行簡要的梳理。
(五)課堂小結
在最后,我將對本課進行總結:“詩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時節(jié),獨自登高望遠,縱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謂壯懷激烈,慷慨悲歌。這里有對自然秋景的悲傷,有對自身命運的嗟嘆,更有對國家命運的憂慮。讀這首詩,應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明代胡應麟推此詩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確實如此。”
(六)作業(yè)設計:
要求學生課下研讀杜甫的其他詩作,并以小課題的形式寫出一篇關于杜甫專題的研究小論文。
布置這項作業(yè),一是引導學生課外閱讀,二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教學的成果,培養(yǎng)學生培養(yǎng)學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動意識。
(七)、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主要體現(xiàn)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思路。
首聯(lián) 哀婉孤獨
頷聯(lián) 沉郁高昂 悲自然之秋
頸聯(lián) 愁苦沉痛 悲人生之秋
尾聯(lián) 憂憤無奈 悲國家之秋
總之,這堂課將在美妙的誦讀中開始,在學生的思考中結束,我將盡全力去創(chuàng)設溫馨、和諧而又創(chuàng)新、熱烈的課堂氛圍,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高明
[《登高》說課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