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忠建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及“人生如夢”。
歷來的詩詞賞家在談到這首詞的時候,大都把“千古風流人物”解釋為:從古以來的英雄人物。把“一時多少豪杰”理解為:那時的許多英雄豪杰人物。而且這一首詞是公認的豪放派的代表。然而在分析詞意時,又因為一句“人生如夢”,說這首詞又帶有消極色彩。
我認為這種分析,與詞的原意是不相符的。
誠然,這首詞的確是豪放派的優(yōu)秀的代表作。其原因并不在于詞作本身所塑造的物質形象的開闊宏大,更重要的是因為詞作當中包含的作者雄壯慷慨憤疾激昂的浩蕩氣宇。我認為詞作中最突出的思想應當是對周瑜早年就建功立業(yè)的無限敬佩和借此對自己才不得用的深重慨嘆。
基于此,我認為,詞作當中根本就沒有半點消極的意味。
古人作文,講究文氣貫通。不通則病。如果在分析這首詞的時候,既認為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又認為帶有消極色彩,那么就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理解的有問題,另一種就是蘇軾的這首詞中“人生如夢”一句是敗筆。而我認為這里沒有敗筆,只有賞詞人的理解有問題。
“千古風流人物”這句話中的“千古”二字,可以理解為“從古以來難……”。(辛棄疾“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中的“千古”也是這個意思。)“千古風流人物”可以解釋為“千古難見的才華出眾的人物”。由于是出類拔萃的人物,所以非常少見。這里指的就是 單獨一個人--周瑜。而不能理解為眾多的人物。這一點可以從后面的“三國周郎赤壁”、“遙想公瑾當年”這兩句話去理解。如果說是許許多多的“風流人物”,那后面為什么單單回憶周公瑾呢?為什么不再回憶別人了?就是因為蘇學士在這里懷的古,就是周瑜,而非別人。
我們通過考證資料都知道,這首此中的赤壁,并非真正的火燒曹操的赤壁。當?shù)厝擞舱f就是,應當也是因為對周瑜的敬佩。把火燒赤壁之名硬是拉在自己的地盤,也有類似于現(xiàn)在名人效應的意思吧。蘇軾也許知道這個地方并不是真正的赤壁,但在這里他主要不是去分別真假,而是在借“赤壁”這個名,來懷他的“古”,懷的是周瑜,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慨,自己的情感。當時并起的英雄豪杰,在別人眼里看來,也許并不只是一個周公瑾,但是在作者眼里,這時最突出的英雄人物就是一個,那就是周郎公瑾。
后面有句“一時多少豪杰”,初看字面的意思,好像就是“當時有多少英雄豪杰。 钡沁@樣理解的話,又和下面單懷周瑜有矛盾。這也與整首詞的渾然一體一氣貫通的豪放激情不相符。
那么怎樣理解這句話呢?我認為,關鍵是對“多少”這個詞的理解!岸嗌佟边@里不能理解為數(shù)量多少的意思,需要理解成“多么”。當副詞講。“豪杰”,主要是勇猛威武,蓋世出眾威風凜凜之意。“一時”,應理解成“當時”。這句話用現(xiàn)在最通俗的說法,應該是:那個時候,周瑜是多么的威風啊!
如果這樣理解,那么,詞的下闋筆鋒轉到“遙想公瑾當年”,就順理成章,令人感到文氣貫通,上下闋的銜接,是天衣無縫了。從上闋看,是在借景帶人,為下闋的單“懷”周瑜作下鋪墊。在下闋就可以集中筆力寫“公瑾”一人,而不必去為那么“多少”的其他人物浪費筆墨了。(如果把“多少”理解成許多的話)
而這也正是蘇軾的本意。
又,照這樣理解的話,就不會把后面“人生如夢”理解成“有消極意義”了。相反,我們將通過這一句,和后句“一尊還酹江月”,更能看出作者藝術手段的巧妙。學士借寫自己已經(jīng)荒度過了許多人生,在這早已華發(fā)之年,懷念公瑾,與公瑾的年紀輕輕就建功立業(yè)形成一個巨大的反差,在這個巨大的反差中,表現(xiàn)出作者那種無限的帶有壯志未酬的深厚蒼涼的感慨之情。
筆者做學生時,學習此詞,當時老師就是按照傳統(tǒng)觀點講的。當時心中雖然有疑問,但是怯于追問。時至今日,已望不惑之年,執(zhí)教此詞,見教材教參,依然如舊,慨嘆猶深。勉為此文,以商榷于大家。
作者郵箱: erzhi_hu@163.com
[豪杰知多少--談《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一時多少豪杰(網(wǎng)友來稿)]相關文章:
10.念奴嬌赤壁懷古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