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市新會區(qū)陳經綸中學 李秀清
摘要:給學生展示才能和個性的舞臺,改變對作文的厭倦、害怕心理;
創(chuàng)造實踐、接觸、體驗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感悟生活的習慣,先說后寫;注重積累和模仿,及時抓住每天生活中的細微變化,結合平時語文課文教學內容隨機練寫小作文。
現在許多學生都不時地表現出對作文的厭倦、害怕的情緒,而且這種情緒從小學已開始生成。記得一次去朋友家作客時,看到她家的小孩對著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和寫作要求冥思苦想,最后不聲響地回到自己的房間里哭。細問之下得知,老師要求選取某廣場用動靜結合的寫法,形象生動地寫出廣場中人們的生活情景。小孩想來想去也寫不到兩百字。
“動靜結合”加“形象生動”這要求對于小學生而言實在太難了,小學生連什么是動靜結合也沒有弄清楚怎么會寫呢?更不用說形象生動了。我認為對于小學生只需能把意思流利地表達完整,詞語盡量用得生動些已經是足夠了,根本不需作過高的技巧要求。學生在小學階段已被作文嚇怕了,以后就會影響他們在初中、高中學習語文上的進步,而不僅僅是寫作文。
要改變他們對作文的厭倦、害怕心理,提高寫作文的能力,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喚回他們對作文的興趣。如果寫作文對于他們來說不是一次學習作業(yè),不是一件說假話的苦差,而是一次展示個人才能和個性的機會,他們的主動性會截然不同。為何老師在改作文時都發(fā)現學生所寫的作文實際上是在編一番假話,缺乏真情實感?其實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的生活體驗實在太少了,沒東西可以聯系,那只好編假話。連學生也直言不諱:“作文,作文,就是‘作’出來的嘛!”現在的學生和他們父輩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他們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在田野里自由自在地玩耍,對大自然的認識少而又少;也沒有多少流汗勞動的機會,對生活的甜酸苦辣體會不深。即便有也只能是從書本上看到的只言片語。沒有真實的接觸,他們的生活就少了許多該有的色彩和樂趣,代替的是電視上卡通故事或明星風范所帶來的樂趣。這樣叫他們如何寫出有真情實感的作文?因此我覺得現在在教學生寫作文時不能單停留在教寫法上,還應包括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去實踐、接觸、體驗,將學與用結合在起來才行。要讓實踐、接觸、體驗來喚回他們對寫作文的興趣,改變原先那種寫假話的習慣。下:
一、讓學生在真實接觸中得到真情實感
要改變學生作文中那種憑空想象或模仿寫出一些感情感情不真實、不自然的作文的現象,就必須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對生活、對事物進行面對面的接觸,細心觀察,從中得到實際感受再開始構思作文。例如在中學階段應特別重視觀察訓練,引導學生按照事物的規(guī)律細心觀察、研究事物,同時將自己看到的東西記下來。借此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意識,主動積累體驗,養(yǎng)成習慣。這有利于他們以后的進步和適應高考作文的要求。我在讓學生寫“我喜歡的一種花”這篇作文前先讓學生準備一種花,要求從花到葉到梗直至每一個細致的部位都要細心觀察清楚,記錄清楚后,再與同桌交換花來觀察,然后互相交流,進行比較。這樣就在得到對事物較具體的認識的同時也發(fā)現了一些自己以前沒有留意的細節(jié)。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去查閱相關的資料解決疑問。在有了第一次認識后進行第二步工作:聯想。將眼前的事物和相關的人和事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進行“三想想”:想想童年、過去、朋友、同學、親人、老師等;想想自己曾經看過的書、詩歌或文章;想想以前老師介紹過的優(yōu)秀作品或同學的好作文,看看有無與眼前事物相關的東西。比較、整理后得到深一步的認識和感受,然后將這些寫成片斷。
二、讓學生在課堂上口頭介紹自己在真實接觸下的所得所感。
學生可以準備圖片,或自制的投影片,或借助自己的某種方法有條理地介紹自己的收獲。學生在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之余也可以細心聆聽到別人的收獲,從中又得到了新的體會。
以上兩項活動目的是訓練學生養(yǎng)成細心觀察研究的習慣,有助于促進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完成這兩項活動后,學生再動手寫成文章,這時他們就不怕沒有東西可寫,也不怕沒有感情可抒發(fā)了。老師批改作文時并不要求他們一定要寫出好作文,只看重看看學生態(tài)度是否認真,觀察是否細致,有無收獲某種感受,文章語句是不是流暢,意思有沒有表達清楚即可。
三、平時注重訓練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養(yǎng)成積累詞語和好句、名句的習慣。此外,語文課堂中結合所學課文隨機練寫小作文。
具體做法:學生在課余時間收集詞語、好句、名句。收集的渠道有多種,例如報刊雜志、廣告、課文、各科專有名詞、各種傳播媒體等。把一周收集的詞語和好句寫在本子上,同學之間互相交流。這一過程可以漸漸訓練出學生自覺積累詞語和關注生活的習慣。再者,結合單元教學讓學生多做仿寫練習或即興練筆。即找出單元中寫景或寫事較好的文章片斷,在學習課文期間就讓學生進行仿寫練習,對自己曾經寫過的作文的片斷進行修改、仿寫。例如我在教《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時就讓學生模仿練習《荷》中的寫作技巧,對先前所寫的《我喜歡的一種花》這篇作文其中的片段進行修改、仿寫。不少學生修改潤色后的文章都較原先的生動、形象多了.或抓住每天生活中的細微變化即興練筆。例如我在教《故都的秋》時,特別強調故都的秋是作者郁達夫心靈之秋的折射,其后讓學生從內心出發(fā)寫一段《葵鄉(xiāng)之秋》(新會以葵樹著名)。那時正好是秋天,學生很容易就寫出了自己眼中的秋。過后不久冬天在不知不覺中突然來臨,天氣很冷。我抓緊時機讓學生寫一段《葵鄉(xiāng)之冬》,學生就在瑟瑟縮縮中寫下了自己的深刻感受。當堂評點,學生收獲良多,認識了不同的個人不同的內心世界真實的一刻。學以致用,學生在不斷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就熟悉了多種寫作技巧,這樣就可以解決了老師純理論、純方法,學生不知如何操作的問題,寫作文的難度又減低了。
四、給學生展示才能和個性的舞臺。
1. 可以利用學生的優(yōu)越感心理來調動他們的興趣和主動性,結合單元教學,多讓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朗讀其實也是一種很好的積累途徑。在朗讀過程中學生會積累到各種語感或優(yōu)秀的文句,就如古語所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本唧w做法:將單元的散文和詩歌分任務到各個小組,而且每個小組也分清楚朗讀任務:領讀、二人讀、齊讀。(普通話好的,讀得有感情的同學領讀或二人讀,較差的則齊讀,如果水平提高了也可以升級領讀或二人讀)課前作好準備,在講課時就讓讀得好的小組或個人進行朗讀,甚至把他們的朗讀過程錄下來拿到不同的班中交流。這樣被選中的學生就會產生優(yōu)越感,對朗讀的興趣也越來越濃,越讀越專注投入,在不知不覺中就積累了不少語感和優(yōu)秀的句子。寫作文時對所學過的優(yōu)秀語句加以引用,文章也就生色不少。
2. 把學生每周每月寫得好的文章編成班刊,在班內班際交流,這樣學生對寫作文的主動性和興趣也會大大提高。這其實也是學生的優(yōu)越感心理在起作用,F在許多學生都喜歡展現自己的個性,即使有些較內向的學生也渴望有機會表現自己,只不過有些人喜歡公開表現,有些喜歡默默地、較含蓄地表現。利用好學生這種上心理加以引導,相信會大大提高他們對學習語文、寫好作文的興趣。因為學生在發(fā)現自己這方面的才能,而又得到他人的肯定之后,他自然就會對自己充滿信心,同時也會努力地在這一方面做得最好。
因此要改變學生寫作文時的厭倦和作假的心理,老師就要改變那種一蹴而就的心理,改革原來那種單純的理論指導十成文的教學模式,把作文融入單元教學和生活實踐中去,分成多個步驟有目的地訓練好各方面的能力。學生有了真情實感,有了表達功底就會出好作文。這樣,對學生而言作文不再是一件苦事,而是一次集研究、討論、展示個性于一體的有趣活動,成為他們展示才能的機會,他們就不用怕寫作文,更不會死坐于桌子前抱頭苦想,摳盡腦汁編假話,寫出空洞、生硬的文章來應付老師。
[自主、投入是寫好作文的關鍵--淺談如何重新培養(yǎng)學生對作文的興趣(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如何寫好作文論文
7.如何寫好辭職報告
9.如何寫好游記散文
10.如何寫好演講稿的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