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爾云
思維有兩種形式;一是形象思維,二是邏輯思維。人類思維發(fā)展史是最早出現一種與直觀、形象性緊密結合的思維方式,想象是形象思維的主體。邏輯思維是人們在認識事物中借助概念、判斷、推理反映現實的過程。同形象思維不同,它用科學的抽象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質。理智、抽象、意志、知性等構成人的理性生命;情感、直覺、形象、想像、靈性等構成人的感性生命。只有感性生命和理性生命和諧發(fā)展,才稱得上是一個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然而我們大量的語文教育卻是理性的,教師純理性教語文,學生純理性學語文。結果是;語文形象被淡化,語文情感被稀釋,語文直覺被斬斷,語文想象被干涸,語文靈性被扼殺。一言以蔽之,感性干涸。
如何讓語文閱讀回歸感性了,我認為著重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把握整體。語文課文是個七寶樓臺,不能把瓦也揭了,樓也拆了,分解的太多太細。錢夢龍先生撰文指出:“任何一篇范文,都是各種言語要素--文化的、文學的、文章的、語言的、文字的,乃至意識形態(tài)、審美趣味等要素的‘活的綜合體’。這些都不見于部分而存在于整體之中,不應零打碎敲。新課標再次強調,語文教學“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把文本作為一種“精神上的具體”進行整體把握,也是我國傳統文論的重要內容。錢鍾書先生在《中國固有的文學批評的一個特點》中指出,古人論文是“把文章通盤的人化或生命化”。 通盤地人化或生命化的“文章”, 文章的內容和形式已被“打通”,實際上已經是一種再現于讀者思維活動中的“精神上的具體”了。
2、重視朗讀。
好書不厭百回讀。學生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心同其情,身醉其意。朗讀具有綜合的效應。朗讀是最能體現語文教學本質的主要方法。
(1)審美效應!h語語言本身具有獨特音樂美:清脆美,聲如裂帛;高亢美,響遏行云;纖弱美,鶯語蝶舞;渾厚美、黃鐘大呂;流利美,溪水潺潺;連腔美,珠圓玉潤”。一唱三嘆,方知其味。吟誦把無聲語言化為有聲語言,在感性聲調起伏中融化了感情。 學生通過朗讀獲得感性印象,通過反復朗讀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和審美熱情。
(2)語感培養(yǎng)。反復朗讀可以便于記憶,積淀語感和美感。對記憶來說,朗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熟讀古人也有精辟的見解。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陸世儀說;凡人有記性,悟性。自使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識未開,則多記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知識漸開,物欲漸染,則多悟性,少記性。古人凡有所讀之書。皆當使五以前使之熟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朗讀才能積累大量語言材料和背景經驗,激發(fā)出思考的熱情,從而獲得深刻的語言洞察力和透視力,達到如水入口,冷暖自知的境界。
所以我們不要在學生朗讀上吝嗇時間,要用大部分時間讓學生無拘無束的讀書。正如一首詩寫的;讀書聲,從課桌的手掌∥鴿子一樣的撲扇著翅膀∥一起飛出 ∥ 明凈的窗欞,棲落在∥布滿童貞氣息的草坪。
3、結合藝術熏陶。
語言和藝術是同源的,將藝術中那些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拿過來,以用于教學,是完全可能的。
例如,用圖畫再現課文內容;用音樂渲染與課文相似的氛圍,幫助學生想像課文描寫的畫面;用戲劇的形式讓學生擔當角色、扮演角色,利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使學生更深切地理解課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語言和行為。
從學科角度來看,在我們的教學中,體現理性思維的課程已有很多了,如數學,常識,信息,科學等等,如果語文教學也理性化太多,那學生的感性思維當日益枯竭了。我們說自然社會科學抬起理性教育的一端,那么語文教育當有責任抬起情感,人文教育的另一端。
作者郵箱: eryun123@21cn.com
[讓閱讀回歸感性(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香港回歸的語錄
3.香港回歸的思想匯報
4.形式與政策香港回歸20年論文
6.香港回歸周年思想匯報
7.香港回歸20年思想匯報
8.澳門回歸主題班會教案
9.關于香港回歸的論文
10.應用回歸分析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