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說課稿
羅運群
一、說教材 1地位:《故都的秋》是高中第三冊第三單元的第二課。單元的教學要求是通過鑒賞品味語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體會作者的情感 。本課的教學是散文鑒賞教學的起始課,對后面的散文教學有著領起、示范作用。2文章特點:作者在對故都秋景的細膩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內心的眷戀和落寞之情,體現(xiàn)出這位文人當時的處境和濃重的“主觀色彩”。同時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點表現(xiàn)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二、說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授知識的時候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現(xiàn)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法學法。我的教學對象是高二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基礎較差。一般同學也能說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主要還是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三、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目標:(1)學習并掌握抒情散文的選材特點(2)理解本文作者“主觀色彩”的情與“客觀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xiàn)手法,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 2 教學重難點: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xiàn)手法。
四、媒體設計教學思路: 貫徹“三主”教學思想,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素質、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運用聲情并茂的朗讀、豐富多彩的圖片,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五、教學過程。(1) 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關于秋的景色圖片和詩文導入。 意圖:(1)展示幾幅關于秋天的景色圖片,讓學生充分領略秋天帶給我們的強烈的感受。(2)學生回憶關于秋的詩文,由此導入新課。使學生溫故而知新,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
(2)教師展示教學目標 目的:有了明確的目標,學習起來才有明確的方向。
(3)整體感知 聽朗讀錄音 意圖:1、訓練美讀,學生可以跟讀,提示學生注意語速、語調和感情,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 2、本文是現(xiàn)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好的誦讀、美讀能將學生帶入故都特有的意境之中。 3、顯示思考題,節(jié)省時間,使學生在聽讀時有更強的針對性。
(4)鑒賞品味重點賞析第一幅畫:秋晨圖程序:1、提供圖片。讓學生從色彩、聲音的角度描繪作者的所見所聞,談畫面給人的感受。2、設疑:作者為何將“淡紅色”的牽;ㄒ暈樽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還靜嗎?如果改換一下,你覺得好不好?為什么? 意圖:1、形象直觀,視覺感更強。易于展開聯(lián)想,使思維處于活躍的狀態(tài),能迅速抓住景物的特征。 2、體現(xiàn)以教師為主導的思想,層層設疑。 3、使學生初步了解分析鑒賞散文的思路:一切景語皆情語。借景抒情,以情馭景。學會了初步的分析方法,學生就會有意識地進入到知識的探究情境之中。從而自然而然的把學生引入下一階段的閱讀實踐中去。
(5)口語訓練:其余四幅畫面如何體現(xiàn)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品味揣摩語言,自選角度,可以從色彩、聲音的角度、可以從觸覺的角度,也可以從秋光、秋姿、秋味等角度 。 意圖:1、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國教育家葉圣陶指出:“教材是個例子,教是為了達到不教! 因此,充分利用好教材這個例子,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學精神和自學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 2、通過欣賞語言,使學生從文章的“景語”里,品讀出作家筆下“景”的獨特之美、作家的獨特心境、作家蘊含于文中的獨特的情與理,從而達到通過品味語言來循序漸進地感知,體會作者的情態(tài)與志趣的賞析目的。
(6)亮點探究:故都秋的景物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紅葉,游人如織的頤和園,作者為何只選取了這幾處景物來寫呢?試從主客觀兩方面來分析。 意圖:1、使思維處于活躍的狀態(tài),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易于展開討論。2、完成教學能力目標,突破本課教學難點。歸納可得出:作者所選的景物都是作者感情的體現(xiàn)物。然后順利得出“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一體”。
六、比較閱讀。聯(lián)系《長亭送別》和《荷塘月色》 意圖:進一步掌握 “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一體”。
七、作業(yè):以借景抒情的手法來描寫春 意圖:鍛煉學生的動筆能力,進一步突破教學難點。掌握借景抒情手法。
八、板書設計 感受:清、靜、悲涼圖:秋晨 秋槐 秋蟬 秋雨 秋果情:眷戀 摯愛總結: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情選景、以景顯情作用:體現(xiàn)目標和教學難點。
[《故都的秋》說課稿(人教版高二必修)]相關文章:
3.故都的秋課件
4.《故都的秋》教案
10.故都的秋簡單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