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黃梅第一中學 黃智平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東漢末年,一個叫焦仲卿的廬州小吏,一個叫劉蘭芝的賢淑女子,為了捍衛(wèi)圣潔的婚姻,作出了無奈而無悔的選擇:一個“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一個“攬裙脫絲履,舉身赴請池”,上演了一曲如泣如訴的“孔雀東南飛”。
焦仲卿、劉蘭芝被推上了反封建禮教楷模的位置,也為后人豎起了一座追求愛情幸福的豐碑。然而,許多人認為:焦、劉二人反抗封建禮教的力度是不相同的,劉蘭芝的態(tài)度堅決而徹底,焦仲卿雖忠于愛情婚姻,卻“只能消極反抗,忍辱負重”,在面對母親與妻子的抉擇時,顯得無能為力。
作為一個“仕宦于臺閣”的男子,焦仲卿承受的負荷太重!在評價焦仲卿時,我們更應該透過他懦弱的表象,挖掘其思想根源與社會根源。
焦母認為兒子“是大家子”,可見,焦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并且他還在廬州府作吏,雖然官階不高,但已具有沒“品”的資格。由此可以推知,焦仲卿接受的是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熏陶,早已將遵守封建社會的道德律令內(nèi)化為一種自覺的行為,在潛意識里表現(xiàn)出對封建道德觀念的認同。然而,焦仲卿也是一位丈夫,他對妻子劉蘭芝的愛戀是十分真摯的。理性與感性構成了焦仲卿的二重人格,當?shù)赖侣闪钆c內(nèi)心需求發(fā)生矛盾沖突時,人的生存處境會十分尷尬。而焦仲卿恰恰就是陷入了這樣的尷尬處境中。
一、面臨堅守“孝道”與堅守婚姻理想沖突的尷尬
中國封建文化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就是“孝道”,晉武帝曾標示以“孝”來治天下。焦仲卿在堅守對妻子的愛情的同時也堅守著對母親的“孝”。
當焦仲卿得知劉蘭芝被許配他人時,完全失去求生的欲望,打算結束自己的生命:“卿當日勝貴,吾獨向黃泉”,但是,“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道德理性,使得他對母親有無盡的牽掛:“兒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單”,即使是在得知劉蘭芝“舉身赴請池”之后,他還“徘徊庭樹下”,“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忠孝觀,讓他在堅守心中的婚姻信念時,備受道德律令的煎熬!
在“孝”與“情”不能兩全時,焦仲卿陷入了心的監(jiān)牢里不能自拔。
二、認同封建綱常與追求理想愛情沖突的尷尬
當聽到妻子被遣的消息時,他沒有與母親據(jù)理力爭,只是小心地詢問:“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透過焦仲卿對母親的唯唯諾諾、謹小慎微的表象,探討其思想根源就會發(fā)現(xiàn):
其一,在漢代,已經(jīng)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人不能自主婚姻。從小失父的焦仲卿,其婚姻的大權自然在母親的手中。由此推知,焦仲卿與劉蘭芝的結合是其母親一手操辦的,焦仲卿自然也認同母親有重新為自己選擇婚姻的權利。當焦母決意遣劉蘭芝回家為兒子重新?lián)裣睍r,焦仲卿不可能對母親的行為有過激的反抗,因而說辭蒼白無力,即使對蘭芝的愛是如此的堅貞。
其二,焦母遣媳婦行為的背后有強大的理論后盾:據(jù)封建綱!抖Y記本命》記載:“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焦母遣劉蘭芝是她認為媳婦“無禮節(jié)”,“舉動之專由”,焦母的行為代表了當時的社會行為,符合社會的道德取向。而作為封建社會的士子,在焦仲卿的潛意識里對母親的驅趕妻子的做法是認同的,他不可能嚴辭指責母親的做法。
純粹出于對妻子的愛,焦仲卿才苦苦哀求母親:“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遭到母親得拒絕之后,他直白地告訴妻子:“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這是對妻子堅貞地誓言。
徘徊在“理”與“愛”之間,焦仲卿的生存處境十分狼狽。
與母親的沖突,對妻子的愛,讓焦仲卿的二重人格發(fā)生尖銳沖突。在理與情的漩渦中,他始終被理虧、負疚所纏繞,既有對母親的負罪,更有對妻子的負罪,而無法找到兩全其美的人生路徑,最后只有帶著這種深深的負罪感,“自掛東南枝”,自己的生命成了理性與感性沖突的祭品。
(原載《考試報》)
作者郵箱: huangzhiping@163.com
[在理性與感性夾縫中生存的尷尬(網(wǎng)友來稿)]相關文章:
1.人生何處不尷尬語錄
2.人生哲理性成語
4.非洲角馬的生存
6.關于生存的名言
7.人生哲理性的句子
8.關于理性的名言
9.摘抄哲理性段落
10.人生哲理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