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形式多種多樣?梢栽谛(nèi)開展,如好書共賞活動、各類體育、文藝、藝術競賽、辯論會、聽講座等;也可以在校外開展,如參觀訪問、社會調(diào)查等。開展這些活動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將綜合自己在作文教學實踐中的體會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一、培養(yǎng)了學生搜集材料、處理材料的能力。
新課標中要求7--9年級的學生能“掌握查找資料、引用資料的基本方法”,也就是要求學生能學會搜集材料和處理材料,而材料才是作文的血肉,有豐富的材料才能把作文寫好,可見這一能力對于寫作多么重要。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就能培養(yǎng)學生的這一能力。
日前,我在班上舉行了一次名為“尋找家鄉(xiāng)名人”的活動。這是人教版第五冊語文中設計的一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在活動之前,我就利用一節(jié)早讀課給學生介紹了研究人物的方法:調(diào)查法、觀察法、文獻法。課后學生在科代表的帶領下按地區(qū)分成了若干小組,運用所學方法去訪問熟悉情況的人、查閱資料、搜集有用證物、拍攝歷史遺物,有的還訪問了本人。他們搜集了許多的材料,遠遠超乎老師的想象。我相信他們在這次活動中學到的一些方法也可以運用在其他方面的研究。在搜集了大量材料的基礎上,面臨的是如何處理這些材料的問題。在作文指導課上,我給學生講了作文時選擇材料的三個原則:真實性、一致性、代表性,并且告訴他們圍繞自己作文的中心先占有,后挑選,一定要舍得放棄,不能什么材料都想寫進文章去。比如曹文琪同學想評價鄧演達烈士,主要是贊頌他堅強的意志和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鄧演達烈士的一生有許多事情值得去寫,很多事情都能表現(xiàn)他的堅強意志和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她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后來我就建議他不如只選擇鄧演達先生對蔣介石正義凜然的回答這一件事情來寫。因為這一細節(jié)能有力的表現(xiàn)出鄧演達先生頑強的民族精神,有利于表現(xiàn)文章的中心。
通過這次活動,學生搜集材料、處理材料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為寫好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動機
教育家陶行知主張:“我們要解放孩子的空間,讓他們接觸大自然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會中之士、農(nóng)、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對宇宙發(fā)問,與萬物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學習。”這句話告訴我們要讓孩子去接觸社會,把語文教學引向廣闊的社會生活大課堂,從而在社會交際中,積累信息,發(fā)展思想。實踐證明,舉行各種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通過參觀、訪問,搞社會調(diào)查,接觸實際、接觸社會,能開拓知識領域,開闊眼界,豐富生活,激發(fā)與發(fā)展學生的各種興趣、愛好,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動機。
以這次“尋找家鄉(xiāng)名人”活動為例,學生都親自去尋找了自己家鄉(xiāng)的名人,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了解了很多他們原來不知道的事情,有了很多感觸,也搜集了大量的材料;顒油炅酥,他們覺得有很多話要通過筆說出來,這就成了他們寫作的動機,這樣每個學生都變得想寫作,想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別人了。我就趁著這個勢,鼓動他們把自己想說的東西用筆表達出來,沒有一個學生不愿意動筆。
三、拓寬寫作資源,促進學生個性化寫作。
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個性化寫作訓練的機會。每次活動結束后,圍繞活動進行個性化寫作。即自選角度,自主命題,自選表達方式,發(fā)揮自己的特長進行寫作。在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了,有感而發(fā),就不會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難題了。
比如在這次“尋找家鄉(xiāng)名人”活動之后,我就要求學生圍繞這次活動,自選角度,自主命題,自選表達方式,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寫一篇作文。作文交上來后,形式多種多樣,內(nèi)容豐富多彩,有寫活動過程的,也有寫自己感受的,也有寫對人物的評價的等等。如盧玲同學寫的《意外的收獲-- 記仲愷紀念碑的守護人》:
陳江鎮(zhèn)幸福村是我國民主先驅(qū)廖仲愷先生的故鄉(xiāng)。每天清晨,村民們下地干活的時候,總看到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在認真地打掃著廖仲愷先生的紀念碑,這位老人就是幸福村的陶前村村民小組長楊暢。楊暢老爺爺是我們這次幸福村之行的意外收獲。
據(jù)楊暢老爺爺說,他是從1950年開始參加工作的,時年23歲的他當上了土改干部的。楊暢老爺爺說:“廖仲愷先生是革命先驅(qū),是家鄉(xiāng)人民的驕傲,所以大家應該好好地保護廖仲愷先生的紀念碑”這位老人忠誠地默默地陪伴廖仲愷紀念碑走過了大半個世紀,不圖任何回報,不要任何的報酬,這無疑是廖仲愷先生的民族精神的延續(xù)。
還有這么一個鮮為人知的小故事,1966年開始的那場文化浩劫中,廖仲愷紀念碑上的國民黨黨微被紅衛(wèi)兵換成了紅五角星。多年來誰也沒有提出這個問題,只有楊暢老爺爺一直堅持要將它恢復原貌,要知道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下,是要冒相當大的風險的,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楊暢才如愿以償,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紀念碑上的紅五角星圖案終于換回了國民黨黨微。很多人都不理解如何楊暢老爺爺要如此固執(zhí)倔強,他說他只是認為這是對廖仲愷先生最起碼的尊重。
就是這樣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懷著對黨的熱愛,懷著對革命先烈的崇敬,在農(nóng)村勤懇工作一輩子,默默守護著仲愷紀念碑幾十年,他的真誠讓我感動,他的質(zhì)樸讓我尊敬。他的無私讓我受益。
她本來是研究廖仲愷先生的,在這過程中,一位老人給予他們很大的幫助。他,就是仲愷紀念碑的守護人--楊暢。她在整理楊暢老爺爺給他們的資料的時候,知道了很多關于他的事情,她覺得他比廖仲愷先生更能打動人。原因很簡單,就是時代背景的不同。廖仲愷先生的年代距離現(xiàn)在比較遙遠了,他們當代中學生是很難體會得到他的那種民族精神的。于是,她改變了寫作對象。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楊暢老爺爺?shù)哪欠N不圖任何回報的無私奉獻精神以及對歷史、對事實的那種執(zhí)著追求,她特地挑選了兩個事例:一是楊暢老爺爺半個世紀以來堅持守護仲愷紀念碑,二是他堅持要把紀念碑上的紅五角星換成國民黨黨徽。尤其是后者,要知道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下這樣做是需要很大勇氣的。
還有吳小紅同學的《成功的背后》:
成功是人人渴望得到的,也是人人欣羨贊美的。面在成功的背后卻蘊含了無數(shù)的挫折和打擊,我們總只是看見成功者威風凜凜地從凱旋門下走過,卻沒有看到他成功前所飽受的痛苦經(jīng)歷。拿破侖說過:“光榮的成功不在于永不失敗,而在于屢仆屢起!背晒Φ谋澈罂偸菗诫s著無限的苦難和辛酸。
也許有一個人物我們并不很熟悉,但他卻是我們的英雄,是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他叫金紅柱,是廣東軍區(qū)某部隊的飛行員。他成功的背后是支持、是信念,是痛苦、是辛酸、是淚水、是經(jīng)驗。
讓我們先說說他的母親吧!這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名叫金招娣,對金紅柱的教育非常嚴格,我們知道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飛行員,需要有4點要求:1、培養(yǎng)德。培養(yǎng)愛黨,愛人民的精神;2、努力學習有一定的文化水平;3、有著強鍵的體魄;4、有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而這4點要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這完全靠金紅柱母親對他從小的培養(yǎng)。在金紅柱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教育他,應該要培養(yǎng)“孝心”,只要家里有好吃的東西,就一定第一時間端到祖父祖母的面前,母親說:“如果連中華民族的基本美德都沒有,如何談得上保衛(wèi)祖國呢?”在金紅柱的生命歷程中,母親永遠站在天平的左端持支態(tài)度,是母親給了他信心,是母親用她那飽經(jīng)風霜的手為他開避一條成功之路,是母親站在他的背后默默地支持著他,他說母親是他心目中的第一英雄。
俗話說:“當兵的人,有啥不一樣”確實,一樣的精神一樣的心,一樣的情感一樣的夢,一樣苦,一樣的累,一樣的愛家,一樣的愛國,一樣的血液在沸騰,那個像金子般永恒的信念誘惑著金紅柱,告訴他前進的目標和方向,不管多么辛苦多么辛酸,堅持著走到今天,那無非是“盡自己最大所能,保衛(wèi)祖國,做一個祖國有用的人才”。多么簡單的信念,多么不簡單的精神啊!
我們永遠也忘不了這位英雄的事跡,1997年11月6日,29歲的金紅柱擔任高空試飛的重任,架著銀白色的戰(zhàn)機騰空而起,飛機以900多公里的時速進入萬米高空時,座艙蓋空然向外飛出,發(fā)動機停止了操作所有信號中斷,眼看附機事故就要發(fā)生,指揮臺緊急命令金紅柱跳傘,千鈞一發(fā)之際,金紅術柱為顧及人民的墜機帶來的巨大損失,抱著把飛機飛回的信念,憑著毅力和過硬的心理素質(zhì)將飛機慢慢高壓調(diào)轉(zhuǎn),在下墜的短短幾分鐘里一次次發(fā)動機器,終于重新點燃發(fā)動機,冒著生命危險,架著飛機成功降落,事后,空軍部隊給金紅柱記一等功并授予“功勛飛行員”稱號。
可見,成功的背后不僅是夾雜著淚水與辛酸,更多的是經(jīng)驗。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教會了我們,如果沒有巨石的阻擋,就不會看見濺起的美麗浪花。如果沒有信念與目標,就像飛機沒有了方向盤般,如果沒有了自信心,成功永遠也不會破門而入。
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吧!當再次看見成功者從凱旋門下走過時請不要埋怨自己的命運不如別人,換一個角度,想想別人成功背后的堅持、信念、痛苦、辛酸、淚水、與經(jīng)驗,每一步都是一顆扎實的種子。重拾我們的自信心,把腳印一步步地留在沙灘上吧!
他們小組采訪了“功勛飛行員”、“一等功臣”金紅柱,了解了金紅柱叔叔的英雄事跡。她認為金紅柱他并沒有萬貫的家財,他的父母也只不過是普通的工人,他之所以會成為一等功臣,背后付出的遠遠要比得到的多。所以她通過描寫金紅柱成功背后的種種因素,寫下了這篇文章來告訴大家,成功是需要踏踏實實、一步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搜集材料、處理材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動機,特別是能拓寬寫作資源,促進學生個性化寫作。只要學生豐富了生活,學會了觀察,增長了見識,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學生就不怕沒“米”“下鍋”了。
[為有源頭活水來--淺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對個性化寫作的作用]相關文章:
1.語文作文寫作教案
3.淺談散文的寫作技巧
10.初一語文寫作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