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天堂日韩,中文字幕18页,天天伊人网,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由《孟子》選讀之管窺亞圣說理之妙(人教版高二選修)

發(fā)布時間:2016-6-22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版

 

    關鍵詞:孟子  選修  說理藝術  比喻  排偶  對比

內容摘要:孟子能言善辯,有著高超絕妙的說理藝術,這點在選修教材中的《孟子》表現(xiàn)突出,值得師生欣賞并借鑒。孟子的說理之妙表現(xiàn)在諸多方面,都是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主張,更容易被人心悅誠服地接受。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探討這個問題,即善用比喻形象化、排偶句式氣勢強、正反對比顯意旨。這是立足于修辭角度,結合選讀中的一些文段,作一些理解、分析與評價。

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之《先秦諸子選讀》,摘取的都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之作。其中《孟子》的文章氣勢逼人,匠心獨運,揮灑自如,充滿卓絕的智慧。在教學過程中,我感觸最深的是,孟子在論辯說理時,常常是妙“口”生花,直叫人不得不服。聽孟子侃侃而談,如觀一條明澈的溪流在山間跳躍前行,而最終流入滔滔江河,感受到運動的活力和磅礴的氣勢。感悟孟子之說理藝術,真叫人仿佛走入一座貯滿奇珍異寶的宮殿,嘖嘖贊嘆之余,使人流連忘返,沉浸于美妙的氛圍。我認為在教學中這點值得重視,恰當引導會給學生在表達交流方面帶來有益的啟示,并使他們應用于表達交流實踐。

《孟子》和《論語》在說理上有不同之處。郭預衡先生認為,二者雖然都采用一問一答的對話體,《論語》是“坐而論道””的“談論”,《孟子》卻是“針鋒相對的論辯,而且結構更加完整,富于辭采、極有氣勢和感情色彩”[1](P─),可謂說到了點子上,指出其突出特色。孟子的說理之妙表現(xiàn)在諸多方面,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探討,這也是《孟子》選讀文章表現(xiàn)得最突出的地方。

一、 善用比喻形象化

比喻是用一事物說明另一事物,兩事物之間應有相似性。它一般使用熟知的事物比陌生的事物,用具體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淺顯的道理比深奧的道理。比喻最基本的作用是使要表達的事理更生動、形象、鮮明、易懂。

鄭振鐸先生認為,孟子“沾了戰(zhàn)國辯士之風”,因而“辭意駿利而深切,比喻贍美而有趣”[2](P)。漢代的趙歧認為“孟子長于比喻,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盵3]可謂說到點子上了!睹献印愤x文用喻多且廣,富于創(chuàng)造性,它往往根據(jù)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內容設置比喻,既有針對性,又有妙趣橫生,以一些超乎尋常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孟子》選文中的比喻大多簡短而深刻。如“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梁惠王上》),齊宣王打算用春秋霸主的手段擴張領土,既座中原諸國的霸主,又安撫四周的少數(shù)民族。孟子認為這根本就不可能,但他不直接說不可能,而是用比喻去說,既有趣又有力。孟子說,齊宣王不施行仁政,不是“不能”,而是“不為”。齊宣王文二者又什么區(qū)別,孟子取喻說明:要你把泰山夾在胳臂底下跳下北海,你說“我不能”,這是真得不能;要你給上了年紀的人折一根樹枝,你說“我不能”,其實這只是不為,而不是不能。這一解釋既淺顯地說明了道理,又妙趣橫生。孟子在《離婁上》里說:“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币砸粋簡潔明了的比喻表現(xiàn)百姓歸順人君的必然趨勢,這種力量是不可阻擋的。他認為,“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形象地說明國君應在平時就實行仁政,不能臨時抱佛腳。

除了采用簡短的比喻,孟子還善于運用生動有趣的寓言故事作喻,形象說理。《梁惠王上》中,孟子用了一個“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想說明梁惠王對本國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措施,跟鄰國的君王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都是沒有實行仁政,這就如同戰(zhàn)場上逃跑五十步的嘲笑逃跑一百步的一樣,他們本質上都是逃跑。梁惠王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不要疑惑“寡人之民不加多”了,如古語所說“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宋國大夫戴盈之就征收賦稅的問題跟孟子探討,孟子開口就講“攘鄰之雞”的故事(《滕文公下》),想說明如果知道所做的事不合道義,就馬上停止,為什么要拖到以后呢?如故事所說,一個人開始每天偷一只雞,別人告訴他這樣不合道義,他就說那改成每月偷一只雞,來年就不偷了。孟子要說的道理跟故事內容有很大相似性,讓人容易接受。另外如“揠苗助長”的寓言(《公孫丑上》),孟子想說明不要預期所達到的效果,不要刻意促使浩然之氣成長,否則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如同拔苗助長,反害苗干枯,這跟孔子的觀點“欲速則不達”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更能為人接受,這就是形象說理的佳效。

二、 排偶句式氣勢強

此處的“排偶”即排比和對偶,這兩種修辭用在說理中即能使表達者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有不可阻擋之勢,增強說理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力量,可說是“咄咄逼人”,讓人無話可說,甘心折服。此謂之能說,會說,而不是一般的羅嗦。

孟子本人能說善辯,七篇選文當中幾乎每篇都能讓人感受到其文章雄辭激越和氣勢磅礴的風格。孟子說理善用排偶句式,還時常反復使用,使他的表達“如長江大河,浪頭一個接著一個,造成渾灝流轉,滔滔不絕的壯觀”[4]。洪波先生也認為孟子“嬉笑怒罵,感情畢露,豪爽直率,痛快淋漓,心地正大光明,議論開口簡見心”,其論辯具有“若決江河、勢不可擋的氣勢和鋒芒畢露、萬物披靡的詞鋒”,“具有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的氣概”[5]。

中華民族歷來提倡“和為貴”,孟子也非常看重“人和”,他在《公孫丑下》中有這樣一段話: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戈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河之險,威天下不易兵戈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孟子從天時、地利、人和的比較中得出人和最重要的結論,層層深入,條理井然,讀起來氣勢非凡。整段話對偶和排比交替進行,先推倒天時,確立地利,再推倒地利確立人和,最終推出經(jīng)典名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對偶之中有排比,層層推進,使人自然而然地跟著他的思維而思維,用一句俗話可說是被他牽著鼻子走,走到其說理的深層境界,想回幾乎也回不來,直至人心悅誠服,欣然接受,這便是孟子說理的一個妙處。

孟子與景春有過一段關于何為大夫的對話,景春認為“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者為諸侯,孟子開口便否定了他的觀點,接著說道: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滕文公下》)

孟子先從父母對子女的訓導說起,從日常生活說起,使人很容易接受并進入他所提及的話題,而后順著他的話去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一個人堅持道義如磐石般堅定,居住天下仁之宅子,立于天下禮之位置,依循天下義之道路,富貴不能擾亂他的心,貧賤不能改變他的節(jié),威武不能壓服他的志,浩然之氣至純至剛,執(zhí)著于道義,有志氣,有節(jié)操,有作為,這便是真正的大丈夫!本段對偶排比共用,如急湍流水不能斷絕,而大丈夫形象躍然紙上,說話擲地有聲,說的是浩然之氣,言語間閃耀著浩然之光,讓人欣然,讓人佩服。

三、正反對比顯意旨

俗話講,有比較才有鑒別。從修辭角度來講,比較中事理相近叫類比,事理相反叫對比,對比使黑的更顯其黑,白的更顯其白,起到反襯、凸顯的作用。

孟子說理善用正反對比。章滄授先生認為孟子的對比論辯“尖銳深刻,淋漓痛快,從而形成其‘鋒芒畢露,剜心入骨’的氣勢風格”[6]。孟子主張王道,就要和霸道對比;主張義在利先,就要和利在義先對比;主張與民同樂,就要和不與民同樂對比。

孟子在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中提到“制民之產(chǎn)”之事,他說:

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事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事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制禮儀哉?

(《梁惠王上》)

如何達到人和?施行王道仁政,制民之產(chǎn)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孟子在此用王道仁政和霸道暴政作了鮮明的對比,兩種道路兩種截然不同的局面,孰是孰非,何去何從,可知之矣。宋國著名學者宋牼想勸說秦楚停戰(zhàn),打的名號是“言其不利”,孟子反對他用這樣的名號勸戰(zhàn),他認為,不管做什么都應把“義”放在首位,何必說利,或何必先說利。且看他對宋牼的一番話:

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于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師樂罷而悅于利也。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于仁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仁義也。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告子下》)

本段話有兩個鮮明的層次,即以利說秦楚之王會怎樣,以仁義說秦楚之王會怎樣。兩種不同的勸說依據(jù)將會帶來兩種相反分的結果,一是“亡”,一是“王”。宋牼一聽分明,而后人一目了然,該如何選擇,如何對待義與利,孟子的話在人的心目中激蕩成一盞明燈,照亮正確的方向。

孟子有一個觀點叫“與民同樂”,他認為“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他在跟梁惠王的一次談話中提出,王若不與民同樂,鼓樂田獵時百姓會“舉疾首蹙頞而相告”,王若與民同樂,鼓樂田獵時百姓會“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梁惠王》)相比之下,與民同樂的好處昭然若揭。一者如此,一者如彼,事情就明擺在那兒,全看人怎么選擇。孟子啟發(fā)梁惠王”與民同樂“,主旨表現(xiàn)鮮明,也易使人接受,均歸結于孟子的正反對比說理之妙。

我國古代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道:“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三國時諸葛亮出使東吳,欲聯(lián)手抗曹。他以自己的三寸之舌,先戰(zhàn)群儒,說服武將,再打動吳主孫權,激將主帥周瑜,以自己為籌碼,與東吳聯(lián)手擊曹操。一場驚天動地的赤壁之戰(zhàn),就是最有說服力的,也顯示了一位善辯之人的偉大力量。

一位能言善辯之人,首先他具備了靈活的思維,豐富的知識,再加以自己流利的口齒,把語言發(fā)揮成利器,雖沒有雄兵百萬的威風凜凜,但足以震撼人最隱蔽的心魄,不可小視語言的力量。

《孟子》選文中透出的說理之妙處,也震撼每一個用心讀他的人。我認為,在引導學生欣賞這些選文時,除了以此來了解孟子的思想外,教師更應重視其說理藝術,讓學生從中受益,并擴而展之,把這種藝術運用到自己的表達交流寫作實踐,為自己的語言大廈添磚加瓦。如此,選修《孟子》之“一箭”也能得“雙雕”了,甚至“多雕”,不亦悅乎?

參考文獻:

● 高中語文選修之《先秦諸子選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

[1]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鄭振鐸《中國文學史》,團結出版社,2007年5月。

[3]趙歧《孟子章句題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4]譚家鍵《略談孟子散文的藝術特征》,光明日報,1957年9月8日、15日。

[5]洪波《孟子散文中的論辯方法》,宜賓師專學報(哲社版),1982年第二期。

[6]章滄授《論孟子的語言風格》,安慶師院學報(哲社版),1985年第四期。

[7]劉勰《文心雕龍》(注解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2月。

                                 

 

[由《孟子》選讀之管窺亞圣說理之妙(人教版高二選修)]相關文章:

1.高二選修《唐詩宋詞選讀》練習題

2.高二論語選讀讀后感

3.粵教版選修唐詩宋詞散曲選讀教案參考

4.高二物理選修3-1試題答案

5.高二選修1物理第四章單元測試題

6.論語選讀教案

7.化學選修3試題及答案

8.化學選修5試題及答案

9.《管窺李政道》閱讀練習及答案

10.孟子《孟子欲休妻》文言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