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送別》學(xué)案
(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露,他鄉(xiāng)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提名時。
(崔張約會詩)待月西廂下,迎風(fēng)戶半開,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
一、《西廂記》與元雜劇
1、《西廂記》的形成:
(1)唐傳奇*元稹《鶯鶯傳》(會真記)--小說
(2)金*諸宮調(diào)*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說唱藝術(shù)
(3)元*雜劇*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戲曲
2、元雜。
戲曲的一種,是以演員表演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為基礎(chǔ),融文學(xué)、音樂、舞蹈、美術(shù)、武術(shù)、雜技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藝術(shù)。(中國傳統(tǒng)特有劇種,程式化象征性。)
戲曲種類:宋元南戲、元雜劇、明清傳奇,及近現(xiàn)代京劇、越劇、黃梅戲、粵劇等。
戲曲體制:本(幕);折(場次);一人主唱(旦本戲、末本戲)
戲曲角色:旦(女角)、末(男角)、凈(丑角惡角)、雜(配角)
戲曲語言:曲詞(人物唱詞)--宮調(diào)<(變)宮、商、角、(變)徵、羽>;曲牌
賓白(人物說白)--對白、獨白、旁白、帶白(插入曲詞中的說白)
科介(舞臺說明)--動作、表情、音響效果
鑒賞方法:戲曲語言的通俗性,口語化;修辭手法的運用效果;曲詞的抒情性,音韻美;想象、夸張的浪漫主義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具有詩詞的意境美。
二、《長亭送別》的戲劇沖突有哪些?
三、人物形象:對待功名,崔鶯鶯與崔老夫人、張生看法有何不同?
四、戲曲語言鑒賞:
唐詩--宋詞--元曲:元散曲(小令、套曲)-《天凈沙秋思》(馬致遠(yuǎn))
元雜劇-(《西廂記》)
(1)送別詩詞:(古人寫“送別”常描繪什么意象?)
《驪歌》(送別)*(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fēng)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雨霖鈴》(柳永)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yīng)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fēng)情,更與何人說。
(2)“柳”的意象(包含什么情意?)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对娊(jīng)*采微》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fēng)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李叔同《驪歌》)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柳永《雨霖鈴》)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王維《渭城曲》)
(3)虛實相生(與《叨叨令》比較,虛實如何體現(xiàn)?)
《雨霖鈴》(柳永)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yīng)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fēng)情,更與何人說。
(4)品味下列詩詞,與《長亭送別》哪些曲詞意境相似。
《天凈沙秋思》(元*馬致遠(yuǎn))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聲聲慢》(宋*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fēng)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xì)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武陵春》(宋*李清照)風(fēng)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wù)f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蘇幕遮》(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鳳棲梧》(北宋*柳永)佇倚危樓風(fēng)細(xì)細(xì),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dāng)歌,強(qiáng)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長亭送別(粵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xué)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3.長亭送別教案
4.《長亭送別》課件
6.《西廂記·長亭送別》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