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實處見真精神
--《與尹師魯?shù)谝粫穼?dǎo)學(xué)
萬樹相
歐陽修,人稱其“蓄道德而能文章”但他敢于伸張正義、身處逆境能堅守正道,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質(zhì)和淡定從容的氣度,中華民族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人格精神歷來是中國文人的楷模。他的《與尹師魯?shù)谝粫纺芮Ч帕鱾魇桥c這一點分不開的。
【課文導(dǎo)學(xué)】
窮通不渝,日知進道
--《與尹師魯?shù)谝粫焚p析
尹師魯,即尹洙,歐陽修的摯友。一生懷才不遇,郁郁而終。宋仁宗景佑三年,范仲淹直言政事,貶饒州。余靖(即安道)、尹洙上書反對,為范仲淹被貶一事仗義執(zhí)言,也分別被貶逐。歐陽修在余靖家聽到司諫高若訥譏諷范仲淹的話,義憤填膺,致書高若訥,即著名的《與高司諫書》。而高若訥惱羞成怒,卻將此信上奏朝廷,歐陽修即被貶為夷陵令。這是歐陽修到了貶所夷陵縣之后寫給摯友尹師魯?shù)囊环庑拧?/p>
不憂不懼,淡定從容 信的開始,寫相送失約的原因,寫沒有見面的遺憾,第二段寫沒能給友人寫信的原因,還有對尹洙及其家人的關(guān)切之問。第三段寫自己行程平安的愉快心情。無論是什么內(nèi)容,作者都從容道來,文字沒有一點悲怨之情。對此次被貶,作者沒有抱怨,可見他對貶官一事不憂不懼,淡定從容,處之泰然。
窮通不改,日知進道 第四段主要回答尹師魯?shù)囊蓡。以此表明心志。一是回答了尹師魯“疑修有自疑之意者”的問題,擔(dān)心自己苛責(zé)高若訥有博取忠直之名的不純動機。經(jīng)過思考,決定對自己的行為不再懷疑,即不后悔。二是回答了師魯“暗于朋友”的問題,認(rèn)為師魯“未知修心”。說自己知道高若訥不是個正人君子,寫那封信是出于極度的憤怒而毫不留情地斥責(zé)了他。并沒有拿他當(dāng)朋友對待。三是否定了師魯認(rèn)為歐陽修既敢于伸張正義的舉動是“非忘親”即不是不孝的問題。認(rèn)為自己即使獲罪被殺,也不能說是不孝,即“得罪雖死,不為忘親”。又拿自己的行為與古人相比,說明自己此舉并不值得驚異和贊賞,因為在古人那里多的是,目前只不過世風(fēng)日下不當(dāng)怪而怪。而“吾輩自當(dāng)絕口”,“不及前事”,即不狂傲也不自卑。而要“居閑僻處,日知進道”。即面對失意和挫折,他處之泰然,不悲不怨,以一顆平常心來面對。作者在文中反復(fù)表明自己的“處之之心”,在第五段表明自己既不屑做“戚戚怨嗟”之人,也愿不做“傲逸狂醉”之人,而應(yīng)該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堅守正道,貧賤不移,決不后悔。以此向好友表明自己骨氣。所以說,歐陽修是一個大寫的在天地間站立千古而不倒的人。
【美點探微】
別具一格的魅力
--析《與尹師魯?shù)谝粫匪囆g(shù)特色
夾敘夾議,反復(fù)辯說 有什么樣的寫作動機就有什么樣的表達方式。與前兩封書信不同,歐陽公的這封信主要是解答摯友師魯?shù)囊蓡,并表明自己的心志,所以文章就事論事,采取了與之相應(yīng)的夾敘夾議的表達方式,擺出問題,一一進行辯說,說理通透,作者高尚情操不言而喻。例如,先概述一些名人的表現(xiàn),論事時的慷慨激昂與遭貶后的“戚戚怨嗟”形成鮮明的對比:“每見前世有名人,當(dāng)論事時,感激不避誅死,真若知義者,及到貶所,則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窮愁形于文字”, 指出他們“歡戚無異庸人”;又舉出韓愈的實例來論證,“雖韓文公不免此累”,指出寫這些話的目的是“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最后提示師魯從這些話中可以體察出自己對貶官的態(tài)度,“師魯察修此語,則處之之心又可知矣。”邊敘邊議,作者的褒貶取舍非常明了,面對困境從容冷靜的態(tài)度也不難體現(xiàn)。
語由心出,自然樸實 作者面對信箋,猶如面對自己的摯友,思想就如小溪里的水,輕輕的從心里緩緩傾注到筆端,或拉家常,或敘行程,或披心跡,或叮囑或勉勵,都真摯溫馨,委婉動聽,使人讀來如沐春風(fēng)。全文多用靈活自由的散句,讀來流暢自然,樸實平易,親切平和。作者在文中共用了12個“也”字,語氣格外舒緩從容。作者的措辭也非常注意親切平易,選用了不少日常生活用詞,如白頭奴、家兄、家人、老母、米、面、魚、梨栗、桔柚、大筍、灶門老婢等,這些詞語淺白、通俗,可想見作者在寫此信時其神態(tài)是那么松弛自然, 心情是那么平靜坦然。
萬樹相
[平實處見真精神--《與尹師魯?shù)谝粫穼?dǎo)學(xué)(人教版高一選修教學(xué)論文)]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