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天堂日韩,中文字幕18页,天天伊人网,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論語》《孟子》選讀原文翻譯 (人教版高二選修備課資料)

發(fā)布時間:2016-3-6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jī)版

 參考答案:

李澤厚--主要觀點(diǎn):從三人的語言中概括各人的性格特點(diǎn)。      

          側(cè)重點(diǎn):從文學(xué)作品的欣賞角度談自己的感受。

【閱讀與探究】

一.結(jié)合選文,談?wù)効鬃邮窃鯓釉u價自己的?

示例:孔子的一生是學(xué)習(xí)追求、不斷進(jìn)步的一生。他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的人生追求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他非常好學(xué),“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之也,不如丘之好學(xué)也。”他具有“智仁勇”的三種君子美德,“樂以忘憂”是他的最高人生境界;他鄙棄不義的富貴,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梢姡鬃硬皇且粋天生的圣人,而是通過學(xué)習(xí)、磨礪、修煉而成為賢人的,他是一個有感情、有性格、有抱負(fù)、有追求的真是的人。

【附】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xué)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天之未喪斯文也

8、【原文】324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睆恼咭娭。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注】 

(1)儀封人:儀為地名,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nèi)。封人,系鎮(zhèn)守邊疆的官。 

(2)從者見之:隨行的人見了他。 

(3)喪:失去,這里指失去官職。 ,

(4)木鐸:木舌的銅鈴。古代天子發(fā)布政令時搖它以召集聽眾。 

【譯】 

儀這個地方的長官請求見孔子,他說:“凡是君子到這里來,我從沒有見不到的!笨鬃拥碾S從學(xué)生引他去見了孔子。他出來后(對孔子的學(xué)生們)說:“你們幾位何必為沒有官位而發(fā)愁呢?天下無道已經(jīng)很久了,上天將以孔夫子為圣人來號令天下! 

【解】 

本章為時人對孔子所擔(dān)當(dāng)?shù)奈幕?zé)任的評價。

孔子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已經(jīng)是十分有影響的人,尤其是在禮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儀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見孔子之后,就認(rèn)為上天將以孔夫子為圣人號令天下,可見對孔子是佩服至極了。 

◎【程石泉】儀封人贊孔子云“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币嬉娛赖乐晏,雖僻處小吏亦望孔子能振聾發(fā)聵,而孔子實(shí)亦以此為己任矣。故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陽貨第十七》)

【記】

封人和孔子談了是什么,我們無從知道。但會面結(jié)束后,封人如此大贊孔子,可見談得很投機(jī)。是孔子的抱負(fù)打動了封人,還是其人格感染了封人?無法知曉,也不需知曉。真是神龍見首不見尾,讓人得之言外,符合“富于包孕的片刻”,即“事勢必然而事跡未畢露,事態(tài)已熟而事變未發(fā)生”。也像是一種側(cè)面烘托,如漢樂府民歌《陌上桑》 “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贝送,弟子恐怕對老師也不夠信任,孔子真夠孤獨(dú)的。先行者不可能隨大流,不被理解在所難免,否則,孔子就不會感慨“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9、【原文】 95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沒,文不在茲(3)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與(5)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 

(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畏,受到威脅。公元前496年,孔子從衛(wèi)國到陳國去經(jīng)過匡地?锶嗽艿紧攪柣⒌穆訆Z和殘殺?鬃拥南嗝才c陽虎相像,匡人誤以孔子就是陽虎,所以將他圍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開國之君周武王的父親,是孔子認(rèn)為的古代圣賢之一。 

(3)茲:這里,指孔子自己。 

(4)后死者:孔子這里指自己。 

(5)與:同“舉”,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樣。 

【譯】 

孔子被匡地的人們所圍困時,他說:“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體現(xiàn)在我的身上嗎?上天如果想要消滅這種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這種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滅這種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樣呢?” 

【解】 

本章表明孔子以傳道即保存、傳遞“先王之道”為己任,即今天所說的文化使命感、歷史責(zé)任感。

外出游說時被圍困,這對孔子來講已不是第一次,當(dāng)然這次是誤會。但孔子有自己堅(jiān)定的信念,他強(qiáng)調(diào)個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認(rèn)為自己是周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不過,當(dāng)孔子屢遭困厄時,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決定作用歸之于天,表明他對“天命”的認(rèn)可。 

【記】

“文不在茲乎”:文指禮樂制度,人群大道所記?鬃由钔ㄖ艹跷奈渲芄鄠髦Y儀制度,是即道在己身也!翱锶似淙缬韬巍保航裎壹热坏玫酱说,知道天意不想喪失這個文化傳統(tǒng),那么匡人對我也無可奈何?鬃优R危時,常發(fā)信天知命之言。大概孔子極為自信,認(rèn)為自己所行之道,就是上天所欲行之道。非常自謙,認(rèn)為自己能明曉此道,并不是自己由于自己的智慧,一定是天意使他明白的。和孔子一樣具有這樣責(zé)任感的有司馬遷、玄奘等。

10。【原文】185  

楚狂接輿(1)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注】 

(1)楚狂接輿:一說楚國的狂人接孔子之車;一說楚國叫接輿的狂人;一說楚國狂人姓接名輿。本書采用第二種說法。 

【譯】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運(yùn)怎么這么衰弱呢?過去的已經(jīng)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執(zhí)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車,想同他談?wù),他卻趕快避開,孔子沒能和他交談。 

【解】

本章通過隱者對孔子的批評,襯托出孔子濟(jì)世安民的執(zhí)著及進(jìn)取的可貴。

歌詞意思是說事不可為,政治危險,還是退隱,不必為此棲棲皇皇,四處奔走了?梢姷兰以缬诳鬃,早有隱者了。

【附】《莊子人世間》:“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卻曲卻曲,無傷吾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這里借接輿唱出亂世景象,“方今之時,僅免刑焉”,在重稅與苦役下喘息的人民,能免于刑是福!暗溨赜诘亍薄按酰酢,寫出了人民所遭受的重壓與危難。“迷陽迷陽”(荊棘遍地),“無傷吾行”,“無傷吾足”,處世之艱,當(dāng)慎重留意。

【記】

接輿,其超塵脫俗世人難以達(dá)到,他所譏諷孔子的原因,不是說孔子徒慕虛榮,愛好榮華富貴,只是因世事不可為,而使車馬勞頓,為孔子感到可惜。而孔子的意思是,天下沒有不可為之時,自己有不忍斷絕的感情,有不可逃脫的道義?鬃与m然與接輿旨趣不投,但仍真誠地對待他,想要和他交流,希望來廣大自己的心志,這也是孔子深厚仁心的一種流露。

11.【原文】 

186 

長沮、桀溺(1)耦而耕(2)?鬃舆^之,使子路問津(3)焉。長沮曰:“夫執(zhí)輿(4)者為誰?”

子路曰:“為孔丘!痹唬骸笆囚斂浊鹋c?”曰:“是也!痹唬骸笆侵蛞印!

問于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痹唬骸笆强浊鹬脚c?”對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5)?且而與其從辟(6)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輟。

子路行以告。

夫子憮然(8)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注釋】 

(1)長沮、桀溺:兩位隱士,真實(shí)姓名和身世不詳。 

(2)耦而耕:兩個人合力耕作。 

(3)問津:津,渡口。尋問渡口。 

(4)執(zhí)輿:即執(zhí)轡。 

(5)以:與。 易:改變。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蓋種子。 

(8)憮然:悵然,失意。 

【譯】 

長沮、桀溺在一起耕種,孔子路過,讓子路去尋問渡口在哪里。長沮問子路:“那個拿著韁繩的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遍L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的!遍L沮說:“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弊勇吩偃栬钅。桀溺說:“你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桀溺說:“你是魯國孔丘的門徒嗎?”子路說:“是的。”桀溺說:“像洪水一般的壞東西到處都是,你們同誰去改變它呢?而且你與其跟著躲避人的人,為什么不跟著我們這些躲避社會的人呢?”說完,仍舊不停地做田里的農(nóng)活。子路回來后把情況報告給孔子?鬃雍苁卣f:“人是不能與飛禽走獸合群共處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還與誰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會與你們一道來從事改革了! 

【解】 

這一章反映了孔子關(guān)于社會改革的主觀愿望和積極的入世思想。

儒家不倡導(dǎo)消極避世的做法,這與道家不同。儒家認(rèn)為,即使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也要獨(dú)善其身,做一個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鬃泳褪沁@樣一位身體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種社會責(zé)任心,正因?yàn)樯鐣⻊觼y、天下無道,他才與自己的弟子們不知辛苦地四處呼吁,為社會改革而努力,這是一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和歷史責(zé)任感。 

【記】

長沮對子路問津不肯回答,還譏笑孔子應(yīng)該是知津之人。桀溺責(zé)備孔子只知道避人,而不知避世。所謂“避人”就是避他人的言語和臉色,暗示孔子是擇人而事,但滔滔天下都是這類諸侯大夫,為之奈何?不如躬耕自食其力,借以避世。

孔子說不可與鳥獸同群是因?yàn)楸拘圆煌,道就不同。長沮、桀溺謀偷生于亂世,而孔子則謀行道于亂世?鬃又乐恍屑埃笆轮豢蔀,所以不非議隱者之行。但說;“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意謂一旦天下有道則無庸棲棲皇皇,轉(zhuǎn)于道路,也可跟從這個隱者而隱。

    “憮然”二字是悵然若失的樣子,所蘊(yùn)涵的感情力量是非常深沉的,或許隱者的話觸動了他那“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論語微子》的萬千感慨了,引動了內(nèi)心的無限的辛酸,可見孔子內(nèi)心也有非常柔弱的地方,這也顯示了其普通的人性一面!暗啦恍校髓醺∮诤。”《公冶長第五》子欲居九夷;蛟唬骸奥,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第九》

12.公孫丑下 

【原文】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①色然。前日虞聞諸 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③。由周而來,七百有余歲矣。以其數(shù),則過矣;以其時考之, 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注】    

 ①豫:快樂,愉快。②不怨天,不尤人:這是引孔子的話,見《論語憲問》。尤,責(zé)怪,抱怨。③名世者:有名望而輔佐君王的人。

【譯】

  孟子離開齊國,充虞在路上問道:“老師似乎有不快樂的樣子。 可是以前我曾聽老師您講過:‘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責(zé)怪別人!薄

   孟子說:“那是一個時候,現(xiàn)在又是一個時候。從歷史上來看, 每五百年就會有一位圣賢君主興起,其中必定還有名望很高的輔佐者。從周武王以來,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七百多年了。從年數(shù)來看,已經(jīng)超過了五百年;從時勢來考察,也正應(yīng)該是時候了。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當(dāng)今這個世界上,除了我還有誰呢?我為什么不快樂呢?”

【解】

這是孟子對自己承擔(dān)的歷史文化責(zé)任的表白。

這一段話有不不少名言。它所表達(dá)的孟子的思想感情是極復(fù)雜的。有些像告老還鄉(xiāng)歌,又有些像解甲歸田賦。

  孟子的學(xué)生是很不錯的,在這時深知老師的心情,于是了引用老師平時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來加以勸慰。老師也是很不錯的,坦率承認(rèn)“彼一時,此一時也!比朔鞘ベt,怎么可能沒有自己的情緒呢?所以,平時說“不怨天,不尤人是對的,可一旦事情真正落到自己頭上,有抱怨情緒也是可以理解的。

  接下來,孟子話說天下大勢,實(shí)際上也向?qū)W生解釋了自己不愉快的原因!拔灏倌瓯赜型跽吲d,其間必有名世者。”這是孟子的政治歷史現(xiàn),成為名言,對后世發(fā)生著深刻影響。按照這個觀點(diǎn)推算,孟子的時代正應(yīng)該有“王者”興起了,可孟子周游列國, 居然沒有發(fā)現(xiàn)這樣的“王者”,好不容易遇到齊宣王,看來還有些眉目,可最終還是斗不過那些“賤丈夫”,自己沒有能夠說服齊宣王實(shí)施“王天下”的一套治國平天下方案。沒有“王者”,“名世者”又怎么顯現(xiàn)出來呢?而孟子分明覺得自己就正應(yīng)該是那“名世者”,所以才有如許惆悵。又怎能“不怨天,不尤人”呢?所以他說“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反過來又自我安慰說,如果老天還想使天下太平,“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也?”這樣一想,也就沒有什么不快樂了!拔岷螢椴辉ピ?”與其說是對學(xué)生充虞的回答,不如說是自我解嘲更準(zhǔn)確些。

  “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大有孔子所說“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論語述而》)的味道。其底蘊(yùn)是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zé)任感和使命感。當(dāng)然,孟子的表達(dá)是有憤激情緒的,因此也成為后世批判孔、孟之道時的靶子之一,認(rèn)為他不可一世,狂妄到了極點(diǎn)。要說狂妄,偉大的人物從內(nèi)心來說總是有那么一點(diǎn)點(diǎn)的。如果要脫離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來加以定罪,那孟子當(dāng)然也就難辭其咎了,因?yàn)樗吘拐f過那樣一句話!

【記】孟子所說的“此一時”,是指教書時要告訴學(xué)生基本的原則和恒常的道理;而“彼一時”,則要考量天下百姓的福祉,與個人能否得君行道。

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

孔孟一脈相承,多為天下不平治而深感憂慮,他們既有治國平天下之志,又有惟自己才能治國平天下的自信。但往往事與愿違,所以只能把天下能否平治歸之于“天命”。

13、離婁下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譯】孟子說:“君子的影響,過了五代后便衰竭了;小人的影響,過了五代后也衰竭了。我沒能成為孔子的門徒,我是私下里向別人學(xué)取(孔子之道)的。”

【解】這句話既表明了孟子的社會責(zé)任感,還表明了他自覺繼承孔子思想的強(qiáng)烈意識。

【記】三十年為一世。孟子“受業(yè)子思之門人”,而子思是孔子的孫子。所以從孔子到孟子正好是第五世。這是將絕未絕的時候,孟子繼承孔子理想的心志,十分明顯。他說:“乃所愿,則學(xué)孔子也。”

14、萬章下 

【原文】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jìn),亂則退。橫①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xiāng)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當(dāng)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fēng)者,頑②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jìn),亂亦進(jìn),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nèi)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進(jìn)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3)而不怨,厄窮而不憫。與鄉(xiāng)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疇枮闋枺覟槲遥m袒裼裸裎④于我側(cè),爾焉能浼⑤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fēng)者, 鄙夫(6)寬,薄夫(7)敦?鬃又R,接淅(8)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 國之道也!’可以速而(9)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 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 金聲而玉振之(10)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 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則巧也;圣, 譬力也。由(11)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菲爾力也。”

【注】

  ①橫:暴。②頑:貪婪。③遺佚:不被重用。④袒揭 (XT)裸裎:四個字意思相近,同義復(fù)用,都是赤身露體的意思。⑤浼:污染。(6)鄙夫:心胸狹窄的人。(7)薄夫:刻薄的人。(8)接淅:淘 米。(9)而:則。以下幾句同。(10)金聲:指釙鎛(b6)鐘發(fā)出的聲音。玉振:指玉磐收束的余韻。古代奏樂,先以鎛鐘起音,結(jié)束以玉磐收尾。 (11)由:通“猶”。

【譯文】  

孟子說:“伯夷,眼睛不看丑陋的事物,耳朵不聽邪惡的聲音。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使喚。天下太平就出來做官,天下混亂就隱退不出。施行暴政的國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愿意居住。他認(rèn)為和沒有教養(yǎng)的鄉(xiāng)下人相處, 就像穿戴著上朝的禮服禮帽卻坐在泥途或炭灰上一樣。當(dāng)殷紂王暴虐統(tǒng)治的時候,他隱居在渤海邊,等待著天下太平。所以,聽到過伯夷風(fēng)范的人,貪得無厭的會變得廉潔,懦弱的會變得意志堅(jiān)定。 

  伊尹說:‘哪個君主不可以侍奉?哪個百姓不可以使喚?’所以,他是天下太平做官,天下混亂也做官。他說;‘上天生育這些百姓,就是要讓先知的人來開導(dǎo)后知的人,先覺的人來開導(dǎo)后覺的人。我就是這些人中先知先覺的人,我要開導(dǎo)這些后知后覺的人。’他認(rèn)為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個普通男子或普通婦女沒有承受到堯舜的恩澤,就好像是他自己把別人推進(jìn)山溝之中去了一樣--這就是他以挑起天下的重?fù)?dān)為己任的態(tài)度。 

  “柳下惠不以侍奉壞君主為恥辱,也不因官小而不做。做官不隱藏自己的才能,堅(jiān)持按自己的原則辦事。不被重用不怨恨,窮困也不憂愁。與沒有教養(yǎng)的鄉(xiāng)下人相處,也照樣很自在地不忍離去。他說:‘你是你,我是我,你就是赤身裸體在我旁邊,對我又有什么污染呢?’所以,聽到過柳下惠風(fēng)范的人,心胸狹窄的會變得寬闊起來,刻薄的會變得厚道起來。

  孔子離開齊國的時候,不等把米淘完就走;離開魯國時卻說:‘我們慢慢走吧,這是離開父母之邦的路!’應(yīng)該快就快,應(yīng)該慢就慢;應(yīng)該隱居就隱居,應(yīng)該做官就做官。這就是孔子!

  孟子說:‘伯夷是圣人里面最清高的;伊尹是圣人里面最負(fù)責(zé)任的;柳下惠是圣人里面最隨和的;孔子是圣人里面最識時務(wù)的. 孔子可以稱為集大成者。集大成的意思,就好比樂隊(duì)演奏,以鎛鐘聲開始起音,以玉磐聲結(jié)束收尾。鎛鐘聲起音是為了有條有理地開始,玉磐聲收尾是為了有條有理地結(jié)束。有條有理地開始是智方面的事,有條有理地結(jié)束是圣方面的事。智好比是技巧,圣好比是力量。猶如在百步以外射箭,箭能射到靶子,是靠你的力量;射中了,卻是靠技巧而不是靠力量!

【解】

本章說明孟子對圣人的看法。他以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四人為例,分別代表圣人之中的“清者,任者,和者,時者”,并且以孔子為集大成,“時者”為何特別困難,因?yàn)橐环矫嬗惺加薪K,另一方面能智能配合圣德,使生命猶如一首完美的樂章。

【記】

孟子在這里羅列的,是四種圣人的典型:伯夷清高,伊尹具有強(qiáng)烈的責(zé)任感和使命感,柳下惠隨遇而安,孔子識時務(wù)。比較而言,孟子認(rèn)為前三者都還只具有某一方面的突出特點(diǎn),而孔子則是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具有“智”與“圣”相結(jié)合的包容性。

  顯然,孟子給了孔子以最高贊譽(yù)。 

  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伯夷過于清高,清高得來有點(diǎn)不食人間煙火,所以他最后要與叔齊一道“不食周粟”,餓死于首陽山。但是,所謂“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觀念也就由此生成,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蛟S也正是由此觀念出發(fā),伯夷才被推崇為“圣人”之一。伊尹“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具有強(qiáng)烈的社會責(zé)任感和使命感,是我們曾經(jīng)說過,“把歷史扛在肩頭”的人。其實(shí),他的這種精神,正是曾子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平?”(《論語泰伯》) 所以,伊尹是非常符合儒教精神的“圣人之一,歷來也的確成為儒家所津津樂道的古代圣賢人物。但他的這種精神,在進(jìn)入所謂“現(xiàn)代主義”或“后現(xiàn)代主義”時期后,已被視為過于沉重,過于執(zhí)著的“古典意識”,與“輕輕松松過一生”的現(xiàn)代生活觀念有格格不入,或者說,已不那么合時宜了。柳下惠一方面是隨遇而安,另一方面卻是堅(jiān)持原則,我行我素。隨遇而安體現(xiàn)在他不 恥于侍奉壞的君主,不羞于做低賤的小官,不被重用不抱怨,窮困不憂愁。這幾句話說來容易,做起來可就太困難了,尤其是后面兩句,的確人有圣賢級的水平。所以,傳說柳下惠能夠做到 “坐懷不亂”,具有超人的克制力,圣人的風(fēng)范。最后說到孔圣人。 事實(shí)上,到后世,尤其是到我們今天仍然家喻戶曉為圣人的,四人之中,也就是孔圣人了。孟子在這里并沒有展開對孔子的全面論述,而只是抓住他應(yīng)該怎樣就怎樣的這一特點(diǎn),來說明他是“圣之時者”,圣人中識時務(wù)的人。所謂“識時務(wù)者為俊杰”。孟子所強(qiáng)調(diào)的,是孔子通權(quán)達(dá)變,具有包容性的特點(diǎn),所以才有“孔子之謂集大成”的說法。而且,由“集大成”的分折,又過渡到對于“智”與“圣”相結(jié)合的論述,而孔子正是這樣一個“智”“圣”合一的典型。說穿了,也就是“德才兼?zhèn)洹钡淖罡叩浞丁_@樣一說,圣人也就與我們有接近的地方了,我們今天不也仍然強(qiáng)調(diào)“德才兼?zhèn)洹眴??dāng)然,我們不可能要求人人都成為圣人,但是,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作為精神方面的追求總還是可以的吧

 

 

追憶

[《論語》《孟子》選讀原文翻譯 (人教版高二選修備課資料)]相關(guān)文章:

1.論語十六原文及翻譯

2.高二論語選讀讀后感

3.論語選讀教案

4.論語第9篇原文及翻譯

5.論語顏淵原文及翻譯

6.論語十七章原文及翻譯

7.論語述而篇的原文及翻譯

8.初一論語原文及翻譯

9.論語述而原文及翻譯

10.高二選修《唐詩宋詞選讀》練習(xí)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