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課文教學占的比重最大,耗時最多。而在課文教學中,又是講占的比重大,耗時多。 最常見的是或照搬“教參”,大加分析;或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致使學生讀書的時間甚少,課上該記的、該練的也大打折扣?梢,語文教學不得法,是語文教學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
要克服上述弊病,必須以讀吸收,以記儲存,以練致用,強化讀、記、練,這就是語文課文教學的“三字經(jīng)” 。
(一)
讀是感知課文的必要手段,是理解課文的必由之路。有經(jīng)驗的教師,善于引導學生在讀中感受、讀中思索 、讀中聯(lián)想,從而獲得體驗,悟明道理,受到熏陶。如果忽略了讀這個環(huán)節(jié),再高明的講解分析也難見成效,因為它違背了認識規(guī)律。
一篇課文,究竟要讀懂什么?這不僅是讀的關鍵,而且是課文教學的第一要著。因為課文不是對語文知識 的解說,而是綜合運用知識的產物。課文的這一特殊性,容易導致教學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往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甲未顧及的方面,卻偏偏是乙孜孜以求之處。要解決這一存在問題,提高課文教學的針對性,必須切 實依據(jù)課文前的“閱讀重點”和“預習提示”。這二者既是教師施教的向導,也是學生閱讀的路標。善教者必以此統(tǒng)一教和學的目標,使學生思維入軌,從而確保教學不偏離主航道。除此以外,愛鉆研的學生,可另有所 尋,但教者決不作苛求。尤其不搞“畢其功于一役”--奢求學生將課文的方方面面都讀懂。因為無需一時弄懂的問題,他日“水到”,自然“渠成”。
課文的內容,有深淺難易,因此,讀懂它的方法、途徑也不一樣。一是可以直接讀懂的,二是通過查閱工 具書弄懂的,三是通過教師講解方能開竅的。教者的責任就在于要善于具體分析,靈活處理。凡是學生容易讀懂的,一概不講;該讓學生動手動腦自求得知的,決不越俎代庖;唯在須教師疏導之處,或三言兩語,巧加啟 發(fā)點拔;或作深入淺出的講解,使學生豁然開朗。這樣,才能確保學生讀的主動權,使課文教學過程,成為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以讀求知的過程;才能避免陷入以講代讀的誤區(qū)。
至于讀的方法,須因文而異,巧加選用。文情并茂的短文,應反復朗讀,“口誦心惟”,賞析品味;篇幅 較長的課文,同以默讀為主,夾以精彩片斷的誦讀;淺顯易懂的長文,可作為速讀訓練的材料。尤其要注意把 “自讀課文”的自主權交給學生,放手讓他們讀課文,想問題,求領悟,教者只應起督促、評價、答疑的作用 。
(二)
讀和記互為因果,反復讀能夠加強記憶,記住的知識多了,運用舊知去認識新知,讀的水平才能提高。因 此,課文教學必須通過抓牢記憶這一環(huán),以求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如果以講代讀,學生知識積累甚少,無知必無能,智力的開發(fā)必然落空。過去的私塾教學,固然弊端甚多,但十分重視記憶背誦,卻是不無道理的。那 種講風太甚的做法,實在連私塾都不如。從這個意義上講,“回到私塾里去”的想法,決不是復古懷舊,而是對“滿堂灌”的徹底否定,是對傳統(tǒng)教學合理因素的繼承。魯迅先生說:“凡是已有定論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說明著‘應該怎么寫’!闭n文大多是名家名篇,具有示范性。其中短小精粹的課文和長文中的精彩 語段,尤其是值得儲存的財富,教者應力求讓學生在課上熟讀成誦,并進行切實的默寫檢查。
實踐證明,讓學生多背誦文中的精品,大有好處。其一,這些課文是可以“發(fā)酵”的知識,它將成為學生 爾后閱讀的參照,通過比較、鑒別,得以觸類旁通;它還將成為學生寫作的資本,通過模仿、摘取、變通、融進構思,化入筆端,使文思泉涌。其二,這些范文提供了大量組合價值極高的知識零件。精妙的詞語,閃光的名句,甚至標點的用法,均是極好的借鑒。若孤立的學習,難見成效,只有連同文章或語段一齊存入大腦,才能收到整體效應,獲得遷移巧用的活力。其三,這些課文從《詩經(jīng)》到漢樂府,從唐宋詩詞直至“五四”時期的新詩,都有精品入選教材,只要能背出各個時期的一至幾首詩,它們就像一顆顆排列成線的亮點,顯現(xiàn)出中國詩歌發(fā)展的網(wǎng)絡。就作家而言,如朱自清的《春》、《背影》和《綠》、《荷塘月色》,分別選入初、高中教材,背出全文或個別語段,則對其創(chuàng)作思想和藝術風格,會有初步的認識。這些充分說明重視記憶,豐富積累是很有必要的。
(三)
讀、記、練一脈相通,讀是接受知識信息,記是儲存知識信息,練則是對所獲知識信息的深層認識和遷移 運用。一言以蔽之,讀是根本,記和練是強化讀的手段。因此,以練促讀就成了提高課文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其主要方法如下:
1、以歸納訓練促進整體閱讀。
列提綱與寫梗概是兩種行之有效的歸納訓練。前者須在認真通讀的基礎上,理清文章的脈絡,然后逐段概 括內容;后者也須反復閱讀,掌握課文要點,將內容加以高度濃縮。二者都是增強整體閱讀能力和語言概括力的必要手段。
2、以綜合訓練促進語段閱讀。
精彩語段是課文特色的集中體現(xiàn),反映了作者的真知灼見和藝術才華,在煉字遣詞、語句的深層含義、句 群間的內在聯(lián)系以及表現(xiàn)手法諸方面,都頗具匠心,耐人尋味。從中挖掘富有思趣、值得咬嚼的問題,以此進行綜合訓練,必能調動學生求知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興致勃勃地讀語段、想問題、找答案,從而加深理解,加 強記憶,活躍思維,磨練筆頭,可謂一石數(shù)鳥。
3、以專題訓練促進縱深閱讀。
針對課文的某一特點,讓學生從一個特定的角度去思考、練筆,必能促進閱讀的深入。這種訓練又叫做采 花釀蜜。按特寫角度在課文中取材這是“采花”,由此形成思維成果便是“釀蜜”。就采花而言,可采文意之 “花”,亦可采筆法之“花”;從“釀蜜”考慮,讀后感、隨筆和評論皆可。例如以《一個充滿笑聲的悲劇》 為題寫讀書筆記,這樣可促使學生深入閱讀魯迅小說《孔乙己》,深化對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且能達到練筆的目的,一箭而雙雕。
4、以變形訓練促進創(chuàng)新閱讀。
這是一種忠于原文內容而改變其表現(xiàn)形態(tài)的讀寫訓練。有變體裁、變人稱、變容量(長文縮短、短文擴大 )、變角度等方式。如把課文《第二次考試》改寫為《陳伊玲的故事》。無論哪一種變形,都需要根據(jù)實際需要,對原文的表現(xiàn)形式進行改造制作,促使學生在讀寫中進行創(chuàng)造思維。因此,變形訓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 讀理解能力、構思布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變形訓練的過程就是一種對原文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正因為如此,一切有經(jīng)驗的教師都十分注重變形訓練,借此溝通讀寫。
5、以辨析訓練促進比較閱讀。
同體裁的文章可辨析寫法,同題材的文章則可作立意、手法諸方面的辨析,以培養(yǎng)學生比較閱讀的能力, 學會從個性中揭示共性,從共性中識別個性。主要訓練方法有如下兩種:
第一,帶讀訓練。學了一篇課文后,選擇另一篇與其有某種明顯相似之處的文章,讓學生求同辨異,既能 鞏固舊知,又能開拓新知。
第二,復讀訓練。把學過的數(shù)篇有內在聯(lián)系的課文,讓學生對照閱讀,在溫習舊知中獲得新的認識,這就 是復讀。例如,將朱自清的《春》、峻青的《海濱仲夏夜》、楊朔的《香山紅葉》和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四篇課文組成復讀單元,指導學生讀讀、比比、議議,以感悟寫景散文的共性。
(四)
讀、記、練是學生親自求知的實踐,是他們直接和課文打交道的認識活動,接受知識、儲存知識、運用知 識,只有靠他們自己開動腦筋來完成,旁人是無法代替的。只有強化讀、記、練、才能確保學生認識的主體地位,使課文教學成為他們自我實踐、自求發(fā)展的過程。任何忽略讀、記、練的做法,根本違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只會把課文教學引入歧途。
但是,強調讀、記、練的重要性,決不意味著課文教學可以放任自流,恰恰相反,它需要教師的精心組織 和巧妙引導,正像宇宙中由于存在萬有引力,大大小小的星球,才得以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教師發(fā)揮了主導作用,學生才能富有成效地進行讀、記、練。
學生讀、記、練的內驅力,需要教師啟動!安粦嵅粏,不排不發(fā)”,教者應巧使學生處于“憤”、“悱 ”之中,并且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授之以法,從而激起學生讀的興趣、記的需求、練的渴望,這是頗費匠心的。
讀、記、練離不開想。愛想、善想,則讀能有所悟,記能終身受用,練能觸類旁通。培養(yǎng)學生愛想的習慣 、善想的能力,這是最需教師傾注心血;要在有疑處著力,指導學生運用已知推認新知,獲得探求成果的樂趣;當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時,要巧加引導,巧作點拔,巧使討論,讓其思維的石子在運動中互相碰撞,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頓見“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佳境。實踐證明,善想點子的教師,才能造就善于思索的學生。
讀、記、練三者,應有機組合,或以讀開路,或以記促思,或以練突破,因文而異,務求實效;三者的時 間分配須合理,該長則長,應短則短,力求恰到好處,力避平分秋色,千篇一律。還須根據(jù)需要,在讀、記、練中靈活地穿插講,可以以講引讀、以講促記、以講導練,亦可讀后點晴、背后回講、練后評講。教無定法, 妙在有法。總之,要精心設計,駕馭有方,因勢利導,臨場創(chuàng)造,使課文教學富有藝術魅力。
綜上所述,要改進課文教學,教師必須著眼于導,著力于加強讀、記、練。倘能如此,語文教學必能出現(xiàn) 嶄新的局面。
追憶
[語文教學的三字經(jīng)(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職中語文教學論文
2.研究語文教學論文
3.語文教學論文
4.中專語文教學論文
5.中職語文教學論文
7.高一語文教學論文
10.農村語文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