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的提出:在很多學生心目中,文言文就如一門外語,語文課堂上有一種較普遍的現象,一上文言文,學生筆記就記得唰唰響,滿滿當當全是關于文言字、詞、句的有關解釋、翻譯。文言文教學變成了單純的古代漢語教學。筆者認為,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站在語言、文化的立場上去看待文言文,尋求文言文文本、文化和學生的三重回歸,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教文言文,挖掘文言文的魅力,將文言文與現代生活的距離拉近,讓學生愛上文言文。
上學期末,在期末口語讀書交流活動中,有很多同學介紹的書是《明朝那些事兒》,我對這些網絡小說是有一些偏見的,看得很少。但是有這么多同學都隆重推薦這本書,我想這本書還是有他獨特的地方,并且有的同學說:“老師,我已經看了好幾遍了,你還沒看,落伍了!”找來看了之后,感覺確實收獲很多,而且一發(fā)不可收拾,后來我又讀了網絡歷史小說賈志剛的《原來這才是春秋》。讀過之后,發(fā)現自己是一口氣讀下來的,掩卷沉思,一個深刻的感受是:這些網絡小說已經超出了最初網絡文學的“輕舞飛揚”,對歷史是正說,但又能與現實緊密聯系起來,最大限度的激發(fā)了讀者的閱讀興趣,讀過之后,你會感覺歷史和現實是何其相像,好像對現實生活又多了一層理解。后來我就想如果我們的文言文教學也能像這樣吸引人該多好,那學起來不是很省心。所以在這學期的文言文教學中我一直都在拉近學生與文言文的距離,拉近文言文與現代生活的距離,調動學生的興趣。
第一,讓造句大放異彩。
造句,是語文學習中最基本、最常見的語言訓練方法,是貫穿整個小學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寫作的過程就是體驗生命的文字呈現的過程。而造句是學生作文的重要基礎,也是作文訓練的一部分。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對造句非常熟悉了,在文言文學習時,讓造句大放異彩,用這種熟悉的形式能拉近學生與文言文的距離。幾乎每一課中的重點生詞,在課堂上講完之后,就口頭造幾個句子。而且這些句子的內容都是和同學有關的,比如:講到《小石潭記》的“佁然不動;俶爾遠逝”時,我順口造了一個:張兆銘上課時佁然不動,下課鈴一響就俶爾遠逝。全班同學的注意力馬上就去觀察張兆銘佁然不動的狀態(tài)去了。自然對這個詞語也理解了。造句必須植根于我們的生活,用自己的心靈去造句,課后作業(yè)中的一項就是用學過的生詞造句,我總是表揚那些用生活中的人和事進行造句的同學,比如李仲添,他在每次作業(yè)中設置一個主人公,有時是郭笑,有時是李俊威,然后這次作業(yè)中所有造句語都是圍繞他們杜撰的。同時鼓勵學生別人造過的句子我不造,我要別出心裁地造別人沒有造過的句子,應當積極主動地去“奇思妙想”,漸漸的同學們的造句中應付的成分少了,貼近生活的東西越來越多了。無形中也拉近了課文與生活的距離。我也經常與辦公室的老師們分享學生作業(yè)中富有創(chuàng)新的造句。造句對寫作也有幫助,一舉兩得。
第二,把文言文中人和事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從《原來這就是春秋》中
中得到的一點啟發(fā),把古人古事古代的景物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找到現實生活中的可比點,尋找課文和學生現實感觸的共振點,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產生與作者、作品情感共鳴。
中華民族作為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能經歷幾千年風雨滄桑、頑強拼搏而生存,是與其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美德分不開的。教材選編的文言文,無不體現了傳統(tǒng)文化強烈的道德色彩。語文教材中選入的文言文,是文質兼美的典范之作。精煉簡約、生動典雅的文言,負載著大容量的文化信息。這么厚重的文化內涵,怎樣傳授給學生呢,我覺得還是要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針對初二學生“愛聽故事”的年齡特點,我對作家的奇聞異事寫作背景進行了較多的介紹,而且備課時也搜集了一些關于古代作家的影視作品,比如關于杜甫的《大唐詩圣》,在課堂上讓學生看個開頭,引起學生的興趣,課后他自然會自己尋找把其他的部分看完。為了讓學生對作家了解更多,我開展了“穿越時空的趣味對話”活動,讓學生選擇一位自己想扮演的古代文人,自己收集資料,然后在課堂上,隨機點名,不同的“文人”見面后進行即興的趣味對話。結果“李白與杜甫”“李白與陶淵明”“歐陽修與柳宗元”“韓愈與宋濂”等相遇了,并且就還高談闊論一翻文學。出乎意料的是有三個被叫上來的同學都是“李白”。我正想想換人呢,可三個同學商量了一下,最后分別對大家說:“我是李白” “我是李太白” “我是青蓮居士”隨后開始了“床前明月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膭(chuàng)作。對作家了解多了對作家的作品--文言文自然不會感到陌生。
文言文字句的理解翻譯也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如果沒有最基本的理解,那么厚重的文化內涵吸收也很困難。既要教又不能把它教成單純的古代漢語。我的處理就是邊理解字詞翻譯句子邊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學習《五柳先生傳》講到五柳先生的家里情況時,我先問了一下同學,“家里的房子多少平米?家里的擺設怎樣?”“冰箱彩電微波爐等等東西多得很,都裝不下了,媽媽還打算再買個大一點的房子呢!”那現在我們去五柳先生家看看,看看他們家是怎樣的!碍h(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好窮呀,穿的是粗布衣服,還有補丁。房子里空空蕩蕩的,只有簞(飯籃子)、瓢(水瓢),而且還屢空(常常是空的)!薄坝H愛的同學們,如果現在爸爸媽媽不要你們了,你一無所有,沒錢讀書,沒錢買飲料,沒有好飯飯吃,沒有漂亮衣服穿,你會怎么樣?”“我不活了………我去打工賺錢……我……” 雖然我們沒經歷過貧窮,但好像都知道窮很難受,還是有錢好?墒俏辶壬皇沁@樣的,面對著“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彼膽B(tài)度是怎樣的呢?--“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樣子)。做到這樣很不容易呀,你做不到,我也做不到,五柳先生能做到,五柳先生真是一個安貧樂道的人呀。把現實生活與課文中情況對比,能拉近文言文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尋找到課文和學生現實感觸的共振點,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就能產生與作者、作品情感共鳴。
選入初中課本中的文言文也都是具有現實意義的文章,這一點編者已經事先考慮到了。所以只要認真鉆研我覺得聯系起來并不牽強。
第三,讀--背--誦。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但是這種讀不是盲目的,要有計劃、有步驟的指導,還要滲透方法,剛開始一定得有示范性的引導,讓他們有樣可依,激發(fā)起興趣,興趣盎然,就好像有了肥沃的土壤,長成參天大樹為時定不會久遠。古典韻文,節(jié)奏和諧、平仄錯落有致,句尾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自不必說。一些古典散文,有的簡直是語言的倉庫,佳詞美句,成語特多,認真誦讀,收益非淺。文言文適宜用讀的方式激發(fā)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讓他們在讀中潛移默化地積攢起文言知識,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素質,文言文自身特點也呼吁讀。文言文情感、意境美需通過讀來品味。古文是古代大家精神的積淀物,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所在,讀古文其實就是跟古人進行思想交流的過程,古圣先賢的博大胸懷和非凡智慧對自己認識社會、思考人生、修身養(yǎng)性有無窮的啟迪。這些均需要讀,全部身心地投入地讀。讀是讀者用聲音傳達出作品的深層的美,這是結果,其因乃是在讀過程中,心靈與文字的撞擊,用情感及理性的思考穿透文字外殼,達到其深層意蘊,形成“入境始與親”的思想情感的共鳴和交融。如誦讀《醉甕亭記》時抓住該文章的語言特點,全文二十一個“也”,讀出了“也”字的語氣、語調,也就讀懂了文章,著力訓練學生口誦心悟的能力。交流讀“也”的感悟;試讀“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一句,提出各自的理解和朗讀處理。以“讀”為起點,以“悟”為歸宿。熟讀成誦,能背出不少古文,才能由懂字詞的“點線的懂”過渡到更廣闊的“立體的懂”。
我愛文言文,我也發(fā)現凡是喜歡語文的孩子都是喜愛文言文的。還沒有愛上文言文的孩子可能是還沒有“立體的懂”文言文。因為“立體的懂”是需要一定的積累的。我想拉近文言文與學生的距離是積累的重要前提。
參考文獻:周振甫《怎樣學古文》
何小宇
[文言文有效教學初探(人教版 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語文有效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