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備人 參與人 七語組全體成員 組長簽字
教學目標 (一)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結構、內(nèi)容。
(二)繼續(xù)鞏固有關記敘要素的知識,培養(yǎng)敘事的能力。
(三)掌握本文人物描寫的語言和方法。
(四)了解本文豐富的意蘊及主旨。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具準備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過程 修改意見
導入新課
展示問題 1. 導入:由“風箏”引入古詩“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同時提供一系列風箏圖片,說說詩中表達的感情以及自己放風箏的經(jīng)歷和感受。
2. 簡介魯迅生平及本文背景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著作有雜文、小說、散文、詩歌等,收在《魯迅全集》里。本文寫于1925年1月24日,選自散文詩集《野草》。《野草》,共收作品23篇,此集是魯迅在廣州編成的,并于26日深夜寫了《題辭》(散文詩)。
1932年,魯迅在《〈自選集〉自序》中說:“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夸大點說,就是散文詩,以后印成一本,謂之《野草》!薄讹L箏》一文所寫的就是作家對現(xiàn)實的“感觸”--封建教育思想對兒童身心健康的摧殘觸目驚心。
自主探索
提出問題 1. 給加點字正音: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憔悴(qiáocuì)
點綴(zhuì) 訣(jué)別 嫌(xián)惡 瑟(sè)縮
苦心孤詣(yì) 虐(nüè)殺 墮(duò)下去 寬恕(shù)
2.解釋下列詞語
丫叉-- 伶仃-- 憔悴-- 點綴-- 訣別-- 嫌惡--
纏繞-- 笑柄-- 驚惶-- 瑟縮-- 虐殺--
瘦得不堪-- 恍然大悟-- 苦心孤詣--
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1.討論:全文12節(jié),可以分為幾部分?
本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由北京的冬天景象引出對故鄉(xiāng)春天的描寫。
第二部分(3-10段),敘述故鄉(xiāng)“風箏事件”的經(jīng)過。
第三部分(11、12段),由故鄉(xiāng)的春天再回到北京現(xiàn)實的冬天,照應開頭。
2. 弟弟是個怎樣的小孩,作者用了哪些語言和方法描寫他的?
“多病”、“瘦得不堪”,形象地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多病的小兄弟的外貌體態(tài);“張著小嘴”“呆看著”“出神”,以一連串的動詞傳神地顯現(xiàn)小兄弟凝精會神、仰頭長時間看放風箏的神態(tài);或“驚呼”、或“跳躍”的動作描寫,更是形象逼真地寫出小兄弟喜歡風箏到了極點--即便自己不能放,也如癡如醉的動作。本段文字綜合運用肖像、神態(tài)、動作描寫,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天真、活潑、瘦弱的小兄弟形象。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過程 修改意見
練習實踐鞏固問題 1.第四節(jié)寫“我”粗暴干涉弟弟做風箏之事,請學生按照記敘要素復述,其余學生填表。
時間 有一天
地點 堆積雜物的小屋
人物 “我”和弟弟
起因 似乎多日不很看見他了……我恍然大悟……
經(jīng)過 我發(fā)現(xiàn)弟弟在專心致志地制作風箏,粗暴地拆毀了弟弟精心制作 的風箏。
結果 得到完全的勝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里。
整體感知拓展問題 寫一段話,描寫某一情境中,某同學特有的外貌、神情、動作,字數(shù)不少于250字。
反思
與
收獲
金艷
[《風箏》(第一課時) 教案教學設計(語文版七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3.觀潮第一課時教案
8.匆匆教案第一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