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二中 張濤
【內(nèi)容摘要】不少老師還是喜歡“講”,尤其是在進行古詩文教學時更喜歡“講”!吧俳潭鄬W”理念的提出歷史悠久,但無數(shù)的老師還沒付諸行動,怎一個“講”字了得!本文根據(jù)筆者在古詩文教學中的一些做法,結(jié)合“少教多學”理念談了一些體會,以求拋磚引玉。
【關(guān)鍵詞】 引導 放手 自主 合作 點撥
“少教多學”是一個既古老又新鮮的理念,遠在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一書中說:“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學生可以多學。”這理念的提出已經(jīng)將近400年了,可是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們不少老師還在采用“老師教,學生學”的單一模式,使得語文教學單調(diào)枯燥,效率低下,更不敢談是否符合對未來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
筆者審視自己前幾年的古詩文教學,就存在著此類問題。花了大量的經(jīng)歷去重復一遍又一遍的默寫、聽寫,花了太多的時間讓學生背了一些孤立的文言詞語解釋,對難一點的東西總覺得自己講省事,很多時候還以自己講得“透徹”、講得“有品位”而自我陶醉,讓學生當“收錄機”,完成了“教”的任務(wù)便心安理得。于是語文課枯燥了,學生乏味了,老師也乏味了,而苦心孤詣追求的“分數(shù)”卻不見長了多少,學生在做“課外文言閱讀”和“古詩欣賞”這兩類題時,答題情況依然十分糟糕,相反學生厭學、教師厭教情緒倒是與日俱增。
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教育的觀念問題,重“傳道”,而不重視引導學生“悟道”。角色定位還是有很大的偏差,總覺得課堂上就得聽“我”的,“我”就是知識的權(quán)威。覺得學生古詩文基礎(chǔ)差,沒法自學,不如自己講來得快。再說,能滔滔不絕地講授古詩文,似乎是語文老師有學問、語文素養(yǎng)高的有力體現(xiàn)。還有就是“講授法”是最簡單的,便于實施。正因這樣,導致古詩文教學的尷尬,我們老師陶醉的國學經(jīng)典,而學生漠然置之,作為中國人不喜歡國學的學生大有人在,這在某種意義上,我們語文老師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是語文教學的悲哀。
如何改變這一現(xiàn)狀呢?
有識之士早就說過:“課堂是一個舞臺,在課堂上老師只能是一個導演,決不是主角”。
“少教多學”是一劑良方。
“少教”即啟發(fā)性地教,針對性地教,創(chuàng)造性地教和發(fā)展性地教;“多學”,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學習、獨立學習、深度學習。教師要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從根本上減輕教學負擔,提高教學效益。
當然,教師并不是教得越少越好,關(guān)鍵是要巧教、精教、選教、生教(學生互教)。
這些道理無須多講,筆者就近兩年在古詩文教學中的一些做法,談?wù)勅绾巫龅健吧俳潭鄬W”。
古文教學:
一、確定目標:教師根據(jù)學生實際和課程標準,確定教學目標。并把目標呈現(xiàn)給學生。根據(jù)目標制定學案,必須具體,有極強的可操作性。
二、讓學生“自主合作”,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
1、自學:朗讀;結(jié)合注釋疏通大意;借助工具書解決難詞。
2、討論:組內(nèi)、全班交流。從單邊靜態(tài)走向多維動態(tài),“以人為本,以發(fā)展為本“,動腦、動手、動情。
3、學生提出疑問,老師檢測式提問、點撥(包括知識難點和學習方法)。
此環(huán)節(jié)應特別注意的是:對基礎(chǔ)較差的學生,往往在自學以后提不出問題,或者有部分學生課前預習時就把翻譯抄在了書上,自以為沒有問題了,其實是囫圇吞棗。所以我們?nèi)舭l(fā)現(xiàn)學生提不出問題,教師一定要根據(jù)重難點提出相應的問題予以檢測。學生 “提不出問題”的課不是好課,我們要千方百計啟發(fā)學生提問。
4、總結(jié)筆記。
另外,對一些學習方法的指點應尤為重視。葉圣陶老先生也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所以,在小結(jié)環(huán)節(jié),教師應有一些具體的方法指導。如:課前的有效預習,自學的圈點批注,課后的自我小結(jié)。
以上做法在一些長文教學中,尤為有用。如:《河中石獸》,對七年級上期上的學生而言算是一篇長文,若采用傳統(tǒng)的串講法既費力又讓學生疲勞,為此筆者采用如下設(shè)計: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
2、理解省略、倒裝句。
3、閱讀課文,概括大意,理解寓意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學生查找資料,簡介作者:
三、自由朗讀,讀準字音。
四、全班齊讀。五、借助注釋和詞典翻譯課文,根據(jù)自己的推測“猜譯”,實在無法翻譯的做好標記
第二課時
一、組內(nèi)討論疑點,全班交流
二、檢測、點撥
“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性活用”的練習檢測,對學生出錯的題目,先讓學生互糾,全班都無法解決的就由老師講解。
三、整體感知課文:
① 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nèi)容。
② 探究:說出故事中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樣的?分析他們這樣認識的原因。
四、分析主旨。
討論交流。
教師引導:可找揭示主旨的原句,然后做精要的概括。
五、質(zhì)疑考證:你認為文章說的是事實嗎?課外查找資料加以論證。
六、本課學習總結(jié)。
上述設(shè)計,始終堅持“學為主”、“學為先”,“教方法”,“教難點”,避免教師在臺上逐字逐句講解,讓學生記筆記,死記硬背的被動教學。
在教一些相對較難的文章時,采用“少教多學”的模式,也可把課上得活潑生動,淺顯易懂。
如:在教《鄒忌諷齊王納諫》時,筆者在字詞教學環(huán)節(jié)采用了上述《河中石獸》的做法外,還設(shè)計了“讓學生自選內(nèi)容,用“比較”的方法,編寫課文‘詞義辨析’卡片”;在文意探討環(huán)節(jié),設(shè)計了三個問題:
1、 請同學們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口頭創(chuàng)編“門庭若市”的成語故事。
2、 這篇課文中,有哪幾個關(guān)鍵詞既能推動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又表現(xiàn)了人物的特點?
3、 鄒忌給你怎樣的啟示?
以上兩個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的束縛少了,有更多的自我思考空間,更開放、更自主。
三、教學內(nèi)容的拓展:注重類文拓展。
在教了《陳太丘與友期》后,補充與此主題類似的《不食待友》《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賈人渡河》--類文閱讀。
這幾篇文章都是以“誠信”為主題的文章,在學了《陳太丘與友期》后,讀懂大意應該問題不大,再說對初一學生文言詞匯貧乏的情況,補充這些類文就很有必要。
設(shè)計練習時除進一步加強文言詞匯的積累外,主要培養(yǎng)語感,訓練“猜讀”能力,把握文章大意,領(lǐng)會作品思想:
四、評價策略的更新:循序漸進,看中進步,克服畏難情緒,提高對古文的學習興趣。
在“小組自主合作學習”方式下,采用加分激勵,而且側(cè)重對成績優(yōu)異的和進步較大的“重分獎勵”。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對初一學生激趣很有用。學生回答問題不正確、不滿意,絕不要批評,只要勇于回答問題就表揚,就加分。
古詩(包括詞、曲)教學:
在古詩教學中,教師總是喜歡用自己酣暢淋漓的講解來代替學生的自我感悟,教師講得很是陶醉,學生卻在云里霧里。所以把朗讀、賞析,品味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是真正的古詩教學的前提。
讓學生在具有發(fā)展空間的學習環(huán)境中,尊重人的自然,發(fā)揮學生天性和學生潛能:把課堂時間和課堂空間還給學生,把思維的過程還給學生,讓學生感到課堂心理時間短暫而愉快,課堂心理空間廣闊而豐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學、討論,開展自主合作學習,讓學生多學,教師盡可能少講。
一、 讓學生多誦讀,讀出情味。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適合先多讀,在反復的吟誦中悟出詩意,品味詩情。
二、 讓學生多想象,還原畫面。
教師要避免“滿堂問”和“滿堂投影”,還要避免學生“滿堂鬧”。多給學生一點獨立品讀的時間,讓學生首先讀懂字面意思,然后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揣摩作者的立意,品析詩歌的手法,體悟詩歌的煉字。
三、分類指導,恰當點撥。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chǔ)上,教師給予點撥,交給學生一些讀詩的常用方法。
1、 知人論世。了解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及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將有助于對詩歌的主旨理解、手法分析。因而,在平常的閱讀中,需要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或教師提供輔助資料。當然,在考場上,不可能查找資料,這就靠學生的平常積累,還可以通過關(guān)注“注釋”來獲得背景信息。
2、 按類猜讀。事實上,學生對考題提供的詩歌不一定能全部讀懂,所以,教會學生按類別揣摩古詩情感是一個有效的捷徑。
古詩大致可以分為傷別離情類、詠史類、詠懷類、詠物類、邊塞類、山水田園類、哲理詩等幾個大類。按其類別,掌握這些類別的詩歌表現(xiàn)的情感類型、慣用的表現(xiàn)手法,將有利于快速把握詩歌的主旨、分析表現(xiàn)手法及品出煉字的絕妙。
如:
案例1
絕句兩首(其二)
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①請發(fā)揮想象,用簡潔的語言把“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句詩所呈現(xiàn)的景象描繪出來。
②作者在詩中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由詩歌的最后一句可以判定這是一首傷別離情類詩歌。要解答上述兩個問題,第一問只需能讀懂字面意思,有較強的語言組織能力就可以了;而第二問需要抓住“何日是歸年?”和“又”字,流露出的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再將此情與前兩句對照,很明顯是以“樂景”襯“哀情”,由此可以悟出在字里行間滲透的一種漂泊在外的孤獨感。
案例2
汴何懷古
皮日休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注:水殿龍舟: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后出游的船,他自己乘坐的稱為“龍舟”,高四層,還有高三層的“水殿”九艘。
①本詩第二句中“至今”和“千里”兩詞的用意是什么?
②詩人對隋煬帝修汴何這一歷史事件持何種態(tài)度?結(jié)合詩句簡要分析。
從題目可知,這是一首詠史詩。根據(jù)詠史詩一般抒發(fā)的情感,結(jié)合“注釋”及隋朝史實,以上兩題不難答出。
案例3
詠柳
曾鞏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①這首詩題為“詠柳”,實際上托物寓意。請細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②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覺得哪一種更好些?請簡述理由。
此詩是一首詠懷詩,題目一又提示托物寓意,于是從詩歌前兩句我們可以揣摩出“作者諷刺了那些得勢便猖狂的小人”,再看最后一句,就可明白“警告題他們必定無好下場”之意,“天地”“清霜”喻示著浩然正氣。
當讓,其它類別的是均可根據(jù)一定的規(guī)律解讀。這些方法是需要老師傳授的,這是“授漁”,而不需直接“授魚”。
總之,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我們要充分信任學生,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學習、探索,而不要越俎代庖,從而實現(xiàn)“少教多學”,既是當今教改的需要,更是培養(yǎng)未來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鄭金洲《基于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與改革》2010年成都專家報告
2、“十二五”課題“少教多學”第一屆年會《教師研修參考》
3、洋思中學“先學后教”模式及杜郎口“自主合作學習”模式的有關(guān)文獻
4、余映潮《這樣教語文》ISBN978-7-5041-6391-2
張濤
[古詩文教學中少教多學探索]相關(guān)文章:
1.大小多少教案
2.認識多和少教案
5.古詩文讀后感
6.古詩文教學課件
7.探索的同義詞
8.探索同義詞及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