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師偉
縱觀《滅亡》發(fā)出“凡是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人都應滅亡”的杜大心,到《家》中作者“我要為過去那無數(shù)無名的犧牲者‘喊冤’”①,再到《寒夜》中“可是舊社會不讓他活,不給他公平”的汪文宣和 “追求也不過是一種逃避”的曾樹生。我以為巴金的作品是從激情抨擊走到漸趨冷靜諦視,而《寒夜》則寄寓了作者更為深刻的人生思索。
汪、曾是“五四”后新青年的代表,“那個時候我們腦子里滿是理想,我們的教育事業(yè),我們的鄉(xiāng)村化、家庭化的學堂”,這種理想在令人惶恐不安的年代都肥皂泡似的破滅了。于是他們痛苦著,掙扎著,與社會抗爭著。但因為“人抗擊世界的惡、痛苦、不公正,渴求創(chuàng)生更好、更公正、更幸福的樂土,但是人卻因此釀出不幸之因,造出惡的新形式!雹谕簟⒃桥畽(quán)主義者,這也是他們以之與封建禮教徹底決裂的一種體現(xiàn),他們因此走到一起,卻因不曾舉行婚禮而遭汪母的輕視。汪文宣摯愛著曾樹生,就必須讓她尋求自由,在看到陳奉光和她在一起時,一種本能的“性嫉妒”竟也全然被壓抑住了。汪痛苦、徘徊在得愛與失愛、母親與妻子之間,“天啊,我怎么會變成這樣……墮落到這個地步”、“我對不起每一個人,我該受罰”。曾也并不幸福,“她(指汪母)都受得了,她似乎就安于這種生活,為什么我就不可以呢?”、“你(指汪文宣)為什么太老好”、“你只會哭!”、“你只會用哀求的眼光看我……你打罵我,我也會感到痛快?墒悄阒粫螅粫䥽@氣,只會哭”、“怎么,他(指小宣)笑都不笑一聲,動作這樣慢。他完全不象一個小孩。他就象他父親”。曾樹生自以為扮演的是個兒媳不象兒媳的人,其實她更妻子不象妻子、母親不象母親。“知識分子受苦,知識受到輕視。人越善良,越是受欺負,生活也越苦,人有見識,有是非觀念,不肯隨波逐流,會處處受歧視”③。他們二人在這樣的世界里渾渾噩噩地活著。
汪文宣為何沒有再走?這種試圖調(diào)和婆媳關(guān)系的方法為何總是無效?甚而使雙方怨怒更深?他除了死掉還有其他的出路嗎?按馬斯洛的健全心理學來看,生理需要中的汪不夠健全,陳主任還引起他的“性嫉妒”;社會動蕩、嚴重的肺病無不使之少安全感;在母與妻的選擇中實屬不可得兼,歸屬和愛是不健全的;不被工友認可,甚至曾被他們聯(lián)名排擠,哪里有尊重可言?“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所以,自我實現(xiàn)又從何談起?也就是說,他的各種需要都沒有滿足。剩下的只是嘮叨:“我是個男人,總不能袖手吃閑飯啊”,“我也是個人啊”。那么,他為何沒有再走出去呢?如果他身體很好,會嗎?不會。那是因為社會不允許他再“浪漫”一點兒,樹生對他的愛已經(jīng)自感“空靈”。他只有被重重地摔在無情的現(xiàn)實中。他哭也可、醉也可、死也可,就是不得逃避。他只有屈服!畢竟汪母的母性是不能替代樹生的妻性的,反之亦然。于是他想調(diào)和汪母與樹生,甚至想調(diào)和樹生和社會。他已經(jīng)形成了典型的“雙重人格”!“日本人打退了,我就有辦法了”、“過去的橫豎已經(jīng)過去了“。這種屈服后的調(diào)和卻直接被樹生看作是軟弱,老好、懦夫,被汪母視為沒有骨氣。何況婆媳之間總是格格不入,逢見必吵。汪母畢竟沒有嫌棄他,給予他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樹生也在走與否間徘徊了數(shù)日,走后也一直寄信與他、寄錢與他,終沒有答應陳奉光的求婚。她們都珍愛著文宣。但這兩種對汪文宣的愛是不能同時保全的。汪母恪守舊道德,而樹生尋求幸福,有新思維。他獨得一方,自然就失卻另一方,而得到雙方的愛就意味著失卻整個的愛。一個近于冰冷的身軀是多么需要呵護!然而,事實只能如此!“她們不愿他死……,卻推著他早日接近死亡!保ò徒穑赫劇逗埂罚
樹生走掉了。他一再恪守尊嚴而不用她寄來的一分錢。他是想盼望樹生回來,以此來向她證明:我是確有骨氣的!可這只能使他本已羸弱的身體一再衰弱下去。汪母取錢卻使他僅有的一點尊嚴也喪失了。肉體已經(jīng)死掉了,精神上也死掉了!確實沒有人理解他,然而理解后又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依舊是灰頹的,如汪文宣的臉色一樣。
汪文宣無疑是悲劇性的人物。他的死是那個社會造成的,其中當然也存在性格弱點。他對樹生的感情也是真摯的,一直到最后。但是“愛情在對抗性的階級社會中,在弱肉強食規(guī)律的氣氛中只能死亡。”④他由于各方面能力的缺失,造成他精神上的失衡,愛又不能愛,恨又不能恨!捌鋾r,恥辱已變成了一種永恒的狀態(tài)。”⑤走出去的子君、涓生又怎樣呢?“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可是走了后卻也免不掉墮落或回來”。⑥他不肯“墮落”也不肯“回來”,就只有茍且地活著。
曾樹生的性格更具有復雜性。曾經(jīng)與汪有著同樣理想的她,經(jīng)歷世事后為何卻與汪完全相反?“我愛動,愛熱鬧,我需要過熱情的生活 ”、“我……想活得痛快。我要自由!卑徒鹪谧栽u曾樹生時曾說“她從來就不曾為改變生活進行過斗爭。她那些追求也不過是一種逃避”。我以為這種說法值得商榷。她為改變這種生活斗爭過,甚至是一直都在斗爭,只是這種行為表象有悖中國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難道汪文宣從某種角度說不也是在逃避嗎?只是他“心遠”,地不能“自偏”而最終“心”屈服于“地”罷了,只是汪的逃避的表現(xiàn)沒有抵觸中國的傳統(tǒng)道德。《傷逝》中的子君甚為可愛,她若成為“花瓶”,涓生就一定一直不高興嗎?與其讓子君凄美的死去,不如起來走向新天地,只要不違本心,不失高遠之志。曾樹生就是這樣的人,她走出去了,沒有違背善良、也深愛著文宣(并不曾應允陳奉光的求婚)、讓文宣“走出去”(一味地報怨的目的正是這樣)。
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幸福是什么呢?當代學者摩羅在《恥辱者手記》中的《良知的 彈性》一篇中寫到:所謂人類的幸福,也許僅僅只是以對于自由的那么一點向往,盡力抵制制度的單一,冷硬和殘酷,求得一點自由的空間,讓人性的豐富性得到一點有限的喘息和伸展!匆粋傳統(tǒng)的專制社會有沒有改變的希望,也就是看這個社會的民眾有沒有足夠的品質(zhì)、素質(zhì)和良知用以構(gòu)成抵制殘酷制度的壓迫與戕害的彈性體系。曾樹生正是這種“彈性體系中的一員,她身背不孝不潔之名而勉強維系這個四口之家,但汪母嫌棄她、文宣懦弱、小宣刻板。她面對這種家境中無愛或有愛難伸的狀態(tài),她還會于此久居嗎?然而她“地偏心仍遠”!
馬斯洛說:“我們發(fā)現(xiàn),在真正自由選擇的情況下,成熟的和健康的人不僅重視真、善、美,而且也重視倒退的、生存的和體內(nèi)平衡的價值:和平和寧靜,睡眠和休息,順從,依附和安全,防范現(xiàn)實和引退脫身……”,“應當記住,基本的動機是滿足已形成的價值階梯,……施展特殊才能這種高級的需要是由安全需要的不斷滿足支持著的,這種安全需要,即使處在不活動狀態(tài),它也沒有消失!虼耍@些健康的倒退的價值選擇,也應當被認為是‘正常的、健康的、似本能的’,等等,象‘高級價值’一樣的情況一樣!雹哌@段話用在曾樹生身上恰如其分。也就是說樹生之“高級價值”的實現(xiàn)是需要“安全”來支撐并不斷滿足的。她的家中如此狀況,“安全”何在?她也曾不斷地調(diào)和與汪母之間的矛盾,力圖營造僅有的“安全”的港灣,但汪母固執(zhí)不化甚至有些迂腐的語言、行為使她冷卻再冷卻!所以,她只有選擇所謂的“逃避”來實現(xiàn)她的“高級價值”。
汪文宣、曾樹生他們都需要安全、從屬、親愛關(guān)系和尊重,但每一方只能由對方或他人來滿足,即只能來自個人之外!斑@種依賴狀態(tài)下的一個人,確實不能說他統(tǒng)治著自己或支配著自己的命運。他她必須感激滿足需要的供應來源。他人的愿望、狂想、規(guī)則和規(guī)律支配著他她,而且他她必須對它做出讓步,以免損害了他她的供應的源泉。在一定程度上,他她必須是‘他向的’。這就是說,他她必須調(diào)整和適應,依靠發(fā)展靈活性和反應以及改變自己來適合外部的情況。”⑧汪、曾之所以能走到一起,就是因為雙方伊始都能從對方滿足自身的安全、從屬、親愛和尊重,盡管這些需要是有些“烏托邦”式的。隨著社會的動蕩,家庭矛盾的日益惡化,這些“需要”動搖了,給予對方的需要局限了,甚而扭曲了,乃至破滅了。不能武斷地說他們二人誰先給予對方的需要少了起來,因為之二人的結(jié)合之初就預示著結(jié)局的到來。也許共同的夢想尚溫,但“需要”的確動搖了,因為樹生因文宣的“老好”,感到了愛的缺失,這種所有“需要”的根基的缺失!這時陳奉光又鉆了現(xiàn)實造成的家庭矛盾中的空子。他向樹生展示他的狂想、規(guī)則和規(guī)律,更以“現(xiàn)實中的愛”為根基,樹生怎能不為之動搖過?汪文宣總向汪母表明:樹生不是那種人!但樹生的那種迫于社會、家庭形成的“真空的愛”對文宣會起到滿足“需要”的作用嗎?汪、曾之間真正能保存的也許只能是那段舊有的、曾為之不顧一切的純真情懷!但世事難料,那樣至高無上的理想居然在現(xiàn)而今被擊得粉碎,那還能有什么不能被粉碎呢?文宣只能想保存著那份舊日情懷,是那樣的執(zhí)著,給樹生以自由、幸福,但汪母對他二人之過去又總是鄙薄、冷眼,總是念念不忘、舊事重提。這自然加劇了婆媳矛盾,卻也更刺傷了文宣視之如命救命稻草的心。
汪文宣、曾樹生沒有像子君、涓生一樣不知道愛情的幸福是不能離開社會的解放而單獨地實現(xiàn)的,他們是有社會革命的偉大志向的,然而囿于社會的壓力,他們一步步走向悲劇的結(jié)局。文宣的死是一種最好的解脫辦法,樹生的“逃避”只是將痛苦的表象沖淡了,同時將更為痛苦的結(jié)局的到來拖延一些時日罷了。無論是反抗過的、懦弱的、正在反抗的都要死掉!
這真是一個寒冷的夜晚!一切都在死寂之中!
巴金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有著或曾有著火熱的革命激情的。因為作家的經(jīng)歷與國家命運之間存在著內(nèi)在邏輯上的密切關(guān)系,因此對現(xiàn)實生活的人情世態(tài)的體品,他能夠穿透現(xiàn)象把摸到本質(zhì)。作者雖沒有扛槍作戰(zhàn),卻始終有著戰(zhàn)士的氣質(zhì)和詩人的修養(yǎng)。
巴金的創(chuàng)作總是有很高的激情的,然而這篇小說卻是另一種風格:凝重、滯澀。作者并沒有將主人公放在類似《家》的背景上。如果說覺慧的出走為死悶的大家族添上一筆生命的彩虹的話,那么這《寒夜》中的三個人的世界卻永遠壓抑、痛苦,而絲毫沒有解救的辦法。巴金在《〈愛情的三步曲〉總序》中說:“我的生活里是充滿矛盾的……我卻是忠實的,我從不曾讓霧迷了我的眼睛,我從不讓激情昏了我的頭腦”。是的,生命中不能只有激情,但又不能沒有激情,還需要冷靜,冷靜是激情的再整理!白詮奈覉(zhí)筆以來,我就沒有停止過對我的敵人的攻擊”。這是他的戰(zhàn)斗宣言。他一直在困惑著、思索著、探尋著。汪、曾即是他冷靜思索中的產(chǎn)物。作品中的人物走向末路,然而巴金并沒有走向末路,巴金和其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在精神歷程中揭示災難中知識分子的心態(tài),對自己的否定、內(nèi)省和超越,正像摩羅說:“ 巴金是一個在精神上全面覺醒的人,他知道一個完美的人應該具有什么品性,他終其一生都在努力擁有這些,實踐這些”。他的一切著作都是因感受著人間的罪惡而苦惱,為著全世界人類的不幸的命運而痛哭。而且他的每一篇著作都可以給每一個青年人帶來一種偉大的心情,一種向光明走去的心情。巴金,是一個多么偉大的作家,恐怕是誰也不敢加以否認的吧?但,惟其因為是偉大的,所以總是苦痛著的。但丁是這樣,魯迅是這樣,而我們的巴金先生也是這樣。
這偉大的作家永未拋棄過他的指斥罪惡咒詛橫暴的筆,他永遠用他底苦痛的靈魂來使青年感動,教每個青年去怎樣愛人,救人。
總之,巴金在覺悟著民族的靈魂,而使之“向上”“奮斗”這一意義上說,巴金是有著他底不可磨滅的功績的。
我的郵箱是李想19563@sina.com.cn
[從激情到末路--《寒夜》中汪文選宣、曾樹生的性格分析(網(wǎng)友來稿)]相關(guān)文章:
3.曾國潘名言大全
4.曾小賢的語錄
6.曾小賢在電臺的語錄
7.曾小賢語錄64句
8.愛三曾小賢語錄
9.曾國潘的名言
10.散文:曾憶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