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天堂日韩,中文字幕18页,天天伊人网,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

時間:2022-05-29 10:48:29 散文 我要投稿

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通用2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寫過散文嗎?散文常用記敘、說明、抒情、議論、描寫等表達方式。想要學習寫散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通用25篇)

  “鄉(xiāng)音未改,鬢發(fā)已衰,踏入荒蕪殘破的老宅,感懷生命的起點,生于斯,長于斯……”讀著媽媽在朋友圈里發(fā)的文字,回想起前幾日去媽媽曾經住過的老房子,恍然間思緒翻涌。

  五一那天,媽媽開車載著我從市里回到家鄉(xiāng),一路上,她和我講了很多關于她小時候的事,并說,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懷念小時候,懷念老房子?斓娇h城的時候,媽媽竟然提議要帶我去她的老家看看,高興得我差點歡呼起來,我終于要去見那個想象過無數次的地方。

  從寬敞的公路到狹窄的水泥路,從高樓林立的市區(qū)到縣城再到鄉(xiāng)居人家,我眼前的景物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汽車爬過了一座山,經過了一大片田野,順著彎彎彎曲曲的鄉(xiāng)村小路,進了一個小山村。又過了一些人家,終于到了媽媽所說的老房子。老房子緊挨著村里的主路,已經十余年沒有人住。道路的整改,鄰居家房子的翻修,都使它顯得那么低矮和陳舊。

  打開一道沒有上鎖的鐵柵欄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很典型的老式房屋,窗戶下面是白色的墻,墻上非常醒目寫著幾個字——新年好!是用黑色顏料寫的,看上去充滿了稚氣。開始我還以為是哪家不懂事的小孩子來這里玩兒,在新年的時候寫上的,我隨口問了媽媽,答案卻讓我驚訝不已。原來,這是我姨小時候寫上去的!那字的年齡說不定比我都大!當年寫字的小女孩,如今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

  走進老房子,因為已經多年無人居住,屋內有些凌亂。最先進入的是“窗戶地”,這是俗稱,其實,類似于廚房,東西兩邊各壘著一個灶臺。我常聽媽媽講她兒時的事:在月光下讀書,放學后去拾柴,邊燒火邊背書……自然看到灶臺,就仿佛看見媽媽邊添柴邊看書的情景。走進西邊的小屋,正對門的是一面掛在墻上的大鏡子,鏡子下是一個紅色的木板柜。媽媽說,以前經濟條件不好,姥姥會把蘋果、點心之類的東西藏到柜子里,免得孩子們一口氣吃完,所以柜子總會溢出一股香氣。小屋的東對面是一間寬敞的大屋子,大屋子里有一個火炕,媽媽說,當時姥姥生舅舅的時候,就是在這個炕頭上生的,還大出血了,差點丟了性命。我不禁感嘆母愛的深沉和偉大,突然想到一個詞——“飲水思源”,又想到一句詩——“寸草難報三春暉”。媽媽們要受多少苦、多少累、多少危險,才能讓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

  姥爺年輕時當兵,后來在山西工作,是姥姥一個人撐起了這個家。姥姥既要照顧婆婆又要照顧三個孩子,我無法想象她有多么辛苦和艱難,只能說,姥姥有超乎常人的堅強和毅力。二零零零年,姥姥得了腦血栓,四年后病情嚴重,到了不能自理的程度,姥爺便提前離開工作崗位,回到家照顧姥姥,十幾年來,一直毫無怨言。有時候姥姥會意識模糊,連我媽媽都不記得是誰,又有誰能夠想象,這是曾經撐起了一個家的女人;秀遍g,我仿佛看見年輕時的姥姥在灶臺前忙碌,手腳勤快,可一眨眼,又不見了……

  走出院子,走在街上,我充滿了好奇。看得出,這是一個并不富裕的小村子,在媽媽小時候這里應該很貧窮吧,可她和弟弟、妹妹都考上了大學,都有了不錯的工作,是名副其實的“雞窩里飛出金鳳凰”,是全村人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媽媽經常用她的親身經歷鼓勵我,把她的座右銘送給我,“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之高翔”,激勵我樹立遠大的目標。媽媽就是我的榜樣,她勤奮刻苦、拼搏上進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學習。

  人們常說,友誼是一杯茶,愈品愈濃,而鄉(xiāng)愁,又何嘗不是呢?在外奔波的兒女,又怎會不想念自己的家呢?都說家是溫暖的港灣,誰又不想念最初那個溫暖快樂的港灣呢?

  母親的鄉(xiāng)愁,像一個粥鋪,我喝了一碗,恍然間思緒翻涌,想起那個老房子,想起院子里那棵山楂樹,想起那充滿快樂氣息的“新年好!”構思此篇文章,送給當年奮力拼搏、如今激勵我努力上進的媽媽,也送給我自己:知來處,懂感恩!

  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 篇1

  多少年過去,多少次重現,讀你千遍無人說厭倦。桃花開,云雨散,清明時空遠近濃淡,水彩般描繪,愁緒風干紙上,江山依舊,美不美,人間天上。

  與時光并行,有些去處經久不衰,有些情景終生難忘,有些人,無論走多遠,最初的那段林蔭路徑、那條淺淺清溪、那個柴扉虛掩的小院、那處木門緊閉的土屋,總在念想的近處、取向的首先。

  靜靜的修竹亭亭玉立恭迎來者,彎彎的土路拖延春天的過往,翠綠掩映村居,遠足踏青的城里人忘卻了歸途。

  這一片古老的村落將歲月釀造,把時光打磨,精致、閑散的生活在靜靜流淌的水道溝渠中,被漫游或搶食的紅鯉攪亂了視線。

  和合之聲源遠流長,一曲悠揚的民謠在暮色中渲染,淅淅瀝瀝春雨落下,潤滑的巷道石板上拾遺,一枝莫名的花清香漫溢,繾綣了春思。

  土木青瓦老屋里,生活的后人依舊生活著明清先祖的家訓,宅院天井內斂而開放,接納外面七彩絢爛的陽光,雕花木窗鏤空走漏老宅秘史,悠悠古風穿過窄巷卵石鋪墊的道路,行走中回眸,前世今生已然未辨。

  村外不遠一處古寺,禮佛香火經久不衰,擊打木魚的聲音將圣旨傳遞千年,吃一頓寺內食堂自助素歺靜心養(yǎng)顏,院外一株桃樹枝上含苞待放,和煦清風吹遍初春的田野。

  鄉(xiāng)愁不止于青山與綠水,更是雨點敲窗雞鳴犬吠的聲音、晚風習習石拱橋下水邊浣衣的情景,鄉(xiāng)村不止于出發(fā)和勵志,更是回歸和抒情。

  芳菲如云,蕩漾眠不覺曉的幽夢,春風靜止,詩已飄向遠方。

  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 篇2

  總感嘆時間太漫長,日子太久遠,可時光又似風來了又走,抓不住。

  ——題記

  仿佛昨天還是春節(jié)熱鬧的光景,一轉眼,又走到了2016年的尾聲。十二月的鐘聲剛敲響,大街上,已有了些許過年的氣息,行色匆匆的人們,流水一樣的車輛,商場里的張燈結彩,一切都好像變戲法一樣,每個人都在忙碌著,歡笑著……

  回家,是一個多么溫暖的詞匯,而新年是一個團圓的日子,外出的游子們在這特定的時間,整理行囊準備踏上歸鄉(xiāng)的路途。汽車站,火車站,長途的,短途的,男女老少,都拿著沉重的行李。在售票口,在進站口,在天橋上,在每一塊空地上,站著、坐著、蹲著、靠著……甚至有早在一個月前就算好搶票時間的,有在火車站冰冷的長椅上等一晚上的。每一個從身邊走過的人們,或是面無表情急著趕路的,或是一群人歡聲笑語的,每個人都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但我想,此刻他們都懷著同樣的信念,那就是“回家”,因為在路的那一頭,是我們最溫暖的避風港,是我們心心念念的家鄉(xiāng),那有我們最愛的親人和朋友。

  年輕的時候總想逃離家鄉(xiāng)到遠方去,像急于擺脫牢籠的小鳥,以為那樣就是自己最想要的,于是報考外地的學校,去外地工作,離家鄉(xiāng)十萬八千里最好?陕兀也琶靼子幸环N血緣關系是永遠扯不斷的,就像一根臍帶,供于我們血液和營養(yǎng)。與此同時,每一次媽媽送我到橋頭坐車,我都特想讓時間慢一點再慢一點,車晚一點再晚一點,可時間永遠不是我們所能掌控的了的,坐上離開家的公車,回頭看這塊土地總會鼻子發(fā)酸,眼淚多次在眼眶里打轉,說不出的感情,不能言語。

  在外面生活的時間久了,工作開始忙碌了,環(huán)境開始適應了,不再是那個剛剛畢業(yè)脆弱敏感的小女孩了,漸漸的就沒有了天天往家里打電話的需要,也少了一到節(jié)假日就想回家的沖動。打電話回家的對話從“媽,我想吃……媽,我想回家”變成了“媽,今天我們去了……今天上班……”同時從家里打來的電話也有一些微妙的變化,以前媽媽總是問:“下班了嗎?累嗎?開心嗎?吃了嗎?”而現在更多的是“下次回來嗎?什么時候回來?想吃什么?”家里的電話開始掐著時間打來,這一次剛回家就開始算著下一次回家的時間,還沒到家就已計劃好在家?guī)滋斓乃胁俗V。以前小時候我們是孩子,總想著媽媽陪我玩,而現在,媽媽更像我們的孩子,期望我們能多多陪伴在他們身邊。

  2016年1月,第一次體會到了離家遠的無可奈何。半年前,外婆被確診為盆腔腫瘤晚期,從腹部積水到全身水腫,幾次在醫(yī)院里周旋,醫(yī)生說,現在能做的只有幫她減輕痛苦,盡可能的讓壽命能維持到半年。得到這樣的消息,全家人都不敢告訴外婆,而是帶著她回了家,告訴她定期抽腹水就沒事了,外婆微笑著答應。直到三個月后,外婆的左手和左腳水腫的厲害,生活難以自理,身體也一日不如一日。記得那是一個寒冷的周六早晨,我醒來后打開手機,短信里提示十幾個來至家里的未接電話,它們像無數個惡魔精靈在眼前盤旋,尖叫——外婆在凌晨去世了。而在外地工作的我和弟弟,在外婆在世的最后一刻也沒能陪在她的身邊,最后的離別是在殯儀館,和一個冰冷的骨灰盒。

  都說,遠嫁的女兒是父母丟失的小孩,無論你身處何地,哪個父母不希望在他們暮年時,有兒女相陪,能;丶页燥,有大把的時間說家長里短。而作為兒女的我們呢?在他們有限的生命里,給予他們的卻是無限的等待,“等我忙完手上的工作就回家……”“下次帶你們去……”不要等到來不及時才說對不起,珍惜現在,陪伴才是過年最好的禮物。

  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 篇3

  一個人在外面工作久了,才明白親情的真諦,那是一種遺忘不了、割舍不下的血一般的情感,比愛情平淡,比友情淳樸。

  在我們這個網絡信息發(fā)展迅速的時代,表達思念的方法有千萬種,手機、微信、電話、QQ……相見只是兩個屏幕的事情,想念只是一根電話線的事情。因此,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回家不再是因為想念,更像一種傳統,一種義務,甚至我們開始害怕回家,不因為別的,只因一種莫名的恐慌。

  說是回家,其實我們真正待在家里的時間不多。短短幾天假期,每天都被擠滿了,與各種人的約會,家人的拜訪,同學的聚會,朋友的飯局。然而所有活動的討論中心不過是誰家孩子有出息,哪位同學買了房!哪個朋友結了婚,一切寒暄的背后不過是好奇心和虛榮心在作祟。

  所以害怕回家,就是害怕面對那些和想象里不一樣的場景。因為我們想要的回家,只是簡單地和家人在一起,早上能睡個懶覺,中午能和家人曬著太陽聊聊家常,晚飯后一家人圍在一起看看電視。而不是,被催著結婚,催著相親,催著賺錢,這些比面對工作更讓人鬧心。

  我們總是在兒時盼望著長大,又在長大后想念小時候。我們懷舊,我們多愁善感,我們害怕面對,我們害怕離別。每一次假期倒計時,我就像一個戀家癖患者,朋友約哪都不去,只為能在家多呆一會兒。但時間不會停止,不想到來的終會到來,每一次假裝若無其事的道別,轉頭看著媽媽漸漸縮小的身影,又一次止不住地哭出聲來。

  一個人生活久了,總覺得自己已經足夠堅強,所以努力地在家人面前展示自己過得很好。即便受了再大的委屈,也只是淡淡地說一聲“我還好”,只為家人不擔心?墒,無論我們多么努力的筑建心中的堡壘,都抵不過家人的一句關心和問候。父母又何嘗不是呢?為了我們工作不分心,每一次都只會笑呵呵的說“我很好,你放心吧”。

  所以我們害怕回家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害怕離別,害怕自己對于溫暖的貪念。

  于是一到年底,千千萬萬顆沉寂堅硬了一整年的心,終于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情緒:一邊焦慮著即將面臨的煩惱,一邊又暗暗地期待著這一天快些到來。然后在某一天,收拾好行囊,跨過一層又一層的人山,越過一波又一波的人海,風塵仆仆地奔赴遠方的家鄉(xiāng)。

  這個壯闊的跋山涉水的過程,就叫做“回家”。

  你從春天走來

  笑靨如花

  裙擺帶著花香

  旋轉,跳躍

  留下一首愉悅的歌

  你從夏天走來

  熱情似火

  雙腳踏著浪花

  奔跑,打鬧

  留下一段美好的故事

  你從秋天走來

  溫暖向陽

  發(fā)梢是麥穗的金黃

  歡笑,歌唱

  留下一首喜悅的詩

  你從冬天走來

  面若寒霜

  指尖輕觸微涼

  擁抱,離別

  留下一句悄悄話

  你從四季走來

  安之若素

  身披朝霞暮色

  淡然,優(yōu)雅

  一段關于家鄉(xiāng)的情。

  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 篇4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當列車一路呼嘯駛過原野,城鎮(zhèn)村莊,一顆戀家的情感終于如愿以償,激動、幸福,千里迢迢,踏上回家的路程。一顆歸鄉(xiāng)的心懷,像展翅飛翔的小鳥,奔向故鄉(xiāng)母親的懷抱。故鄉(xiāng)近了,迎面撲來的還有故鄉(xiāng)問候,我迫不及待地推開家門,與母親慈祥的目光相擁……

  母親總會問長問短,心疼我旅途辛苦。此時,為了不讓母親擔心,我總會掩蓋一臉倦意,牽起母親的手:“媽,回家的感覺真好!”這時候的母親總會露出安慰的笑容。

  呼吸著故鄉(xiāng)的空氣,看哪都親,終于能夠走在日思夜想的土地上散步,在自己曾經描述的文字中尋覓那一抹鄉(xiāng)愁。慢慢前行,偶遇一戶農家小院,院子里的積雪沒有被掃過的痕跡,一打聽才知道,這戶人家已經到城里打工,帶著一家三口,舉家搬遷,老屋,只有在風雪中靜靜守候。

  回家真好,每天除了看書,就是到村里走走看看,當自己走在那一條條潔凈的小巷子時,就如同穿行在自己的文字中,鄉(xiāng)愁,就在身邊,此時,不僅僅是幸福,更多的還是感動,歡快的腳步一路追隨,終于可以在我熱戀的故鄉(xiāng),安放一顆游子念家的情懷。

  母親每天都是大包小包往家里倒騰,生怕落下一樣好吃的。而我,依舊喜歡站在老屋前,看院子里嬉戲的雞鴨,感受細細碎碎的風吹揚起秀發(fā)。那一刻的情感飛揚,無法言狀……

  故鄉(xiāng)變了,變得自己都不敢認了,街邊新蓋的磚瓦房,齊整整的籬笆院讓紅色的彩鋼瓦代替了,每一家小院里里、的布局都十分講究,房前是菜園子,房子與菜園之間隔著一層鐵絲網,雞鴨鵝的小窩分布在院子西墻根,豬圈搭建在房子東面。房后的院子寬敞,都鋪設一條筆直的紅磚路,院子兩側都建有長長的耳房,東面作為柴房,西面作為農用車庫房,閑下來的地方放糧食,還有儲藏室。小院布局緊湊,又美觀大方。因此,家家戶戶房前屋后居住面積都很寬敞,是城里人望洋興嘆的。

  冬天的鄉(xiāng)村是靜怡的,成群的麻雀在村子上空轉悠,一會東去,一會又穿進這家院子。特別是在清晨,村里雞鳴狗跳,炊煙裊裊,鍋碗瓢盆的撞擊聲叮當山響,更有買豆腐的小販吆喝聲在村子上空飄蕩。

  吃過早飯,母親帶我去前村親親家串門,前村距離我家不到二里路,走一會路就到了。今冬雪大,遠山近景都披上了銀裝,雪白的四野,亭亭的樹木,像是靜待出發(fā)的戰(zhàn)士,等待春風的指令,頃刻就會滿樹碧綠。

  自己漂泊在外,總是報喜不報憂,母親又何嘗不是呢。每次接母親打來的電話,相互問好之后,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的好事情“媽,您身體好嗎,要多吃蔬菜水果!蹦赣H總會笑聲朗朗地回答:“放心丫頭,家里好吃的一大堆,身體好著那!

  有一次自己感冒發(fā)燒38度,渾身酸疼,一點力氣都沒有,當時心想,要是母親在身邊該有多好,只能孤單地享受著疾病的折磨。不知為什么,與母親總是心有靈犀,手機響了,我急忙拿起電話,果然是母親打來的電話,母親說昨晚夢見我病了,因此不放心,聽到母親的聲音,電話這頭的我,早已淚眼朦朧。為了不讓母親擔心,強裝鎮(zhèn)靜,嘻嘻哈哈說笑,母親聽后,一顆懸著的心才算放下來。放下電話,淚水奔涌而出。那時候,多么希望能有母親的痛愛和陪伴啊,可是,千里迢迢,我又怎忍心讓母親為我擔心著急?

  記得小時候也是感冒發(fā)燒,不吃不喝,眼看就要過年了,母親每天都在忙碌著置辦過年吃的嚼磕。我只能躺在炕上,聽著窗外熱鬧的鑼鼓聲,每天只吃幾口凍梨,雙目緊閉,不愿看見一切景物,感覺世界任何物件都那么討厭,看見就會頭暈。母親勸我吃下感冒藥,因為我最討厭吃藥了,寧可身上難受,也不愿吃苦藥。母親就會耐心地開導我:“恨病吃苦藥”,聽母親勸慰,總算把藥吃下去,每次吃完藥,母親就都會給我吃一塊糖,來緩解嘴里的苦味。

  一次半夜醒來,看見窗臺邊隱隱約約一個晃動的人影,我膽子特別小,媽呀一聲轉進被窩,母親聽到后,召喚我別害怕,原來晃動的黑影是母親,母親牙疼病犯了,疼得厲害,睡不著覺,又不能出聲,擔心吵醒我們,就一個人忍著劇痛,坐在窗前,默默看著窗外的星星。

  當時自己特別害怕失去母親,就靜靜地陪伴著母親到天亮。母親經常講起我小時候的事情,母親說:“我出生的日子是秋天,天氣涼爽,我總是戀著母親溫暖的懷抱,不讓母親下地干活,因此,母親整天抱著我,母親的褲子經常是濕漉漉的,因為尿尿都不離開母親的懷抱。母親只能在我睡覺的時候做些家務活,還得喂豬做飯,還得照顧我。

  一晃我長大了,變成了母親眼里可愛的胡蝶。有一天我對著鏡子梳頭,母親坐在炕頭上看著鏡子里的我。我問母親:“媽媽,我長得好看嗎?”母親微笑地說:“好看,年輕就好看。”然后我又問母親:“您年輕過嗎?”母親說:“這孩子,誰還沒年輕過呢。”我又問:“人為什么會老呢?”母親說:“多少年的大道走成河,多少年的媳婦熬成婆,你長大了,媽媽就老了!蔽艺f:“我不相信,你看我這么年輕,我不相信人會老,從哪天老的?”母親說:“悠悠歲月,人都會從少年走到老年,慢慢你就明白了!蔽艺f:“我才不會老呢,我要永遠這么年輕美麗!”然后聽見母親喃喃自語:“黑頭莫笑白頭翁,花開花落幾時紅!

  對于母親的話只是似懂非懂,現在想起母親當時說的話,句句在理,字字箴言。可以說,母親是我人生第一位老師,母親不僅養(yǎng)育我成長,還要教育我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善良的人。其實,我懂得母親“疼愛媽媽,就是要聽媽媽的話!

  在我的記憶里,母親從不發(fā)脾氣,性格總是那么和藹可親,無論是對待長輩,還是待人接物,母親總是做得十分得體。村里人都夸獎母親手巧,人又及其善良,好特別聰明。

  每次回家,跟母親在一起總有說不完的話題,母親總是變著花樣給我做好吃的。有一天,我看見母親買回一瓶定型發(fā)乳,并且笑盈盈地捧在手中給我看:“丫頭,是不是你用的發(fā)乳,看見你那瓶沒有多少了,正好碰見就買了一瓶!笨粗赣H手中小巧漂亮的小瓶子,我的眼淚在打轉,急忙說:“謝謝媽媽!奔泵D過身去。

  母親給我買的這瓶發(fā)乳,早已經用完了,這個精巧的小瓶子,我一直珍藏著,人在他鄉(xiāng),看見這個小瓶子,就像看見母親在身邊,就會為您溫暖幸福,身上,就有使不完的勁。

  母親老了,頭發(fā)兩鬢開始有絲絲縷縷的白發(fā),每次看見母親頭上的白發(fā),心里就會一陣疼痛,多么希望母親永遠年輕,永遠陪伴著我向前走。

  記得母親節(jié)那天,我給母親打電話,祝福母親節(jié)日快樂!并且讓母親猜猜我給她寄去的禮物是什么?母親不加思索地回答:“是金戒指!辈荒馨蓩寢,我大聲的囔囔,您簡直太神了,我與母親就是心有靈犀,我給母親買了一枚金戒指,母親看見我發(fā)給她的戒指照片特別高興,連忙說:“好孩子,謝謝女兒。”讓母親開心,是自己最大的快樂。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親給予孩子的養(yǎng)育之恩,是永遠無法報答的,只想在母親的有生之年讓她生活的開心舒心,就是對女兒最好的安慰。

  母親走路有時候膝蓋會疼,在家的時候,我每天都要給母親按摩膝蓋,幫助母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還給母親買了磁療燈,每天晚上幫助母親用電磁療燈暖暖腿,母親的膝蓋就會舒服很多。

  生活在一個村子的鄉(xiāng)親,幾十年了,大家相互幫襯,對于一個村子住著的每一個人都十分了解。村里人對于母親及其尊重,都夸母親善良大度,母親從來不會生氣,因為母親從來不計較得失吃虧,母親愿意吃虧,母親說:“吃虧是!,因此母親活的很灑脫。鄉(xiāng)親們就會在我面前夸獎母親,說母親心好,特別勤快,誰家有的大事小情求到母親,母親總會爽快答應下來,并且盡自己的所能,盡心盡力去做好。鄉(xiāng)親們還夸將母親特別聰明,能分辨出輕重,知足常樂等等。

  “慈母千叮嚀、游子行路苦!蹦赣H是世界上最疼愛我的人,母親的恩情無以回報,只有好好學習,用積極的心態(tài)去看待一切事物,認定的目標就要全力以赴,用樂觀熱情的心態(tài)去做一切事情,做好自己,不讓母親擔心。記得離開母親那天,母親語重心長地說過一段話:“以后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認為是正確的事情,就要去盡量去做好!泵鎸δ赣H的期盼,我總是這樣回答母親:“好的,相信您的女兒不會給你丟臉的。”我知道母親相信她的女兒,因為,世上有句話“知女莫如母”。

  “慈母手中線,臨行密密縫,唯恐遲遲歸。最糾結的事情就是離開家的那一刻,母親總是舍不得我離開她,每次啟程,都要送我到村口很遠很遠的地方,我頻頻回頭招手,最不忍看見母親淚水漣漣。那一刻心里特別矛盾,不想離開母親。我懂得,母親的淚水是鼓勵,是一種溫暖,更是一種期盼。期盼她的孩子有個好的收獲,無論是學業(yè)還是愛情,我深深地懂得,母親的痛愛,是世界上最無私的愛。

  遠離故鄉(xiāng),心里總會念起母親的囑托,母親常常教導我:“做人要正,要懂得感恩,看人,別總看人家的短處,要記住那些好處,每個人不可能照書本說話,要說會寬容,要記住別人對你的好,哪怕一丁點的好也是珍貴的!蹦赣H的話時時刻刻記在心坎中。有時候自己有解不開的困擾時,就會溫習一下母親講過的話,心里就會豁然開朗。

  如今遠離家鄉(xiāng),遠離母親的呵護,一個人在外漂泊,已經習慣了沒有母親在身邊,習慣了獨立,更習慣了想家的那份愁苦與美好。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童年時光畫面總會出現在眼前,在記憶中流連,享受著母親的疼愛,真的好幸福。

  時光的腳步不會停留,一年的時間過得很快很快,寶貴的青春在不知不覺中悄悄流逝,來不及梳理過去,只能將那些珍貴的過往存留在心底,讓渴望充盈著理想,充盈著期待。感恩故鄉(xiāng),感恩母親,唯有繼續(xù)努力,為夢想起航,讓鄉(xiāng)愁繼續(xù),想家繼續(xù)……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此時身在異鄉(xiāng),家鄉(xiāng)的景色又一次出現在記憶中,思緒悄悄蔓延,追隨著我熟悉的故鄉(xiāng),撫摸著村頭那幾棵老楊樹,老樹盡管滄桑,樹干依舊挺拔,默默佇立在故鄉(xiāng),似乎輕輕擁抱著粗壯的樹干,擁抱著童年的時光,擁抱著那些金子般的歲月,不由地哼唱起那首老歌:“我深深地愛著你這片多情的土地,我擁抱著村頭的大樹楊槐,就像擁抱媽媽的身軀……”

  擁抱鄉(xiāng)愁,感恩鄉(xiāng)愁,鄉(xiāng)愁、真好……

  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 篇5

  笛聲悠悠,那悲切凄清的旋律縈繞在耳畔,悄愴幽邃,如同在蓬生朝氣的大地換上素淡的黑色衣裝時故園里聲聲不絕的蟋蟀鳴聲;悠揚婉轉,揉碎水田上蕩漾著的點點星光,收獲后的黃褐色稻梗上剛抽出的芽葉兒驚奇地發(fā)現自己變了副模樣,漫朔的光輝灑在它們額頭上。

  有幸留在那兒的老穗也參與其中,它們面面相覷,或傲立著,挺著黃澄澄的穗兒,一副耀武揚威的樣子;或把頭探入水中,像在啜著瓊漿玉液,又像是想一睹能掉落下璀璨的星光,好心將它們拾起,讓它們再高掛在夜空。

  此起彼伏的蛙聲,孜孜不倦的蟋蟀鳴聲,這所有的田園交響曲是別出心裁的演奏者們一晚上的杰作,聽著這柔和、恬靜的天籟之音,想必它們有著美好的夢囈。

  但這所有的景致唯有在故鄉(xiāng)才能見得,也少有機會能再體味一番了。滄海桑田,周邊的一切都在變,僅存的念想變得斑駁了。

  繁星因這笛聲也越發(fā)恍惚,回望四周被黑暗籠罩的大地,廣闊的礦宇,孑然一人,獨有影只。

  夜已深,這笛聲更顯凄艷,遠行游子離愁之感更濃。笛聲漸漸遠了,我屏住呼吸,把手擺成喇叭狀挪到耳邊,為了聽到最后的余聲。我拉開簾帳,讓一道月光得以透進來,我凝望著,看著它安靜地躺在那兒,皎潔而明亮。此刻,我不禁轉念一想,也有人同我一道哀思,未有萍水相逢,卻成了知己。

  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 篇6

  上海是公公婆婆的故鄉(xiāng),也是我們現在生活的地方。

  四八年就離開了上海的公公婆婆,在異鄉(xiāng)生活了六十四個春秋,是上海最早的一代“回鄉(xiāng)族”。嘗足了回家的艱幸。那時的火車速度很慢,回一趟上海要二十四小時,而且很難買到臥鋪票。

  六十年巨變,上海再也不是滿目滄桑的黃浦江了,已經成為了世界的金融中心,是全球人口流動的長河,黃浦江邊再也沒有了“租界”,很多外國人都選居在上海的弄堂里,和我一樣操起一口洋涇浜的上海腔,外地人還把阿拉當成了上海人。

  上海再大的改變,也改變不了生活在外鄉(xiāng)的上海人的“鄉(xiāng)愁”。支援內地的上海人,還有當年上山下鄉(xiāng)到外地的上海人,現在都老了,有的老得再也不能回故鄉(xiāng)了,婆婆感覺這已成了她的遺憾。

  每當我想起婆婆坐在陽臺上,一邊曬太陽一邊輕輕地唱“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xiāng)”的歌聲時。心里就酸酸的,那歌詞就像我此時此刻思念故鄉(xiāng)的心情。所以每年春節(jié)我們都要回去和公公婆婆一起度過。

  每當春節(jié)來臨,我和先生都會攜手立在心中的彩虹橋頭,叩首遙望。故鄉(xiāng)就在前方!眼底涌出溫溫的浪潮,扳著手指計算著回家的日子,盼望回家撲向父母的的懷抱。

  趕往人潮如海的取票窗口時,才知道電話訂票也已成泡影,心頭涌現了無限的失望和惆悵,我的心在失望中呼喚,故鄉(xiāng)!請你告訴我,怎樣才能找到回家的路?怎樣才能回到父母的身旁?

  忽然間,好像聽到悉悉索索的QQ聲,趕忙打開QQ的視頻,窗口竟然岀現了公公和婆婆的笑容,我以為是在做夢,是婆婆爽朗的笑聲讓我醒過來。

  啊!真的是婆婆!上次在家時,你要我教你上網玩視頻,我還以為是你逗我玩呢。難道你真的學會視頻了嗎。當時我不想教你,我還笑話你“九十歲的老太君學視頻會要上新聞!”你反駁我說“人活到老學到老,這難道還稀奇嗎”后來聽弟弟說他在教婆婆。

  九十多歲的公公是老年青光眼雙目已失眠,九十歲婆婆的雙耳已失聰,雖已再也無法像宋祖英的歌詞里唱的那樣“左手一只雞,右手一只鴨,背上背著小娃娃”回故鄉(xiāng)了。

  但公公婆婆要上電腦學視頻的決心誰也阻攔不了。學習的過程很艱難,一人聽一人看,兩個人合起來才能算一個人。通過半年的學習終于可以獨立上網了,婆婆第一次和她在上海九十五歲的姐姐視頻時兩人高興得在網上哭了很久。

  當我們告訴她沒有買到火車票時,婆婆竟然說他們從網上已經早知道。從一票難求的新聞報道中已猜到了。婆婆說“今年你們不要回家了,我們上網過年吧”。

  在婆婆的指揮下我們利用網絡過了一個神奇而快樂的除夕之夜,婆婆和在四個不同城市的子女家庭同時打開視頻,將音量調到最大,吃年夜飯時,大家從不同的城市,共同舉起了酒杯,祝父母身體健康!春節(jié)愉快!

  網絡拉近我們親人之間時空和距離,我們在視頻中相互問候,聊天,好熱鬧,好溫馨,一點都沒有感覺到是分離,一直持續(xù)到零點后大家還向父母拜了年。婆婆說這個春節(jié)我們過得既輕松又節(jié)約,大家約定明年還在網上過春節(jié)。

  婆婆在視頻中高興的跟我說“真的好幸運,想不到九十歲了還能享受到網絡給我?guī)淼姆奖,足不出戶就可隨時在網上見到想見的親人,足不出戶就可回故鄉(xiāng),感謝網絡給我?guī)砹送砟甑目鞓。真的好幸福!好滿足!

  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 篇7

  秋天的清爽,讓人向往、讓人留戀,有清涼的秋風陪伴,更是秋天風景里的一縷愜意。中秋的月兒,悄悄的向我們招手,情不自禁的想起、北宋詩人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仲秋的月兒快圓了,中秋節(jié)也漸漸臨近,中秋、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團圓節(jié),也是讓不能回家的游子,思鄉(xiāng)落淚的時候;有些人雖然身在異地,但是故鄉(xiāng)是心里永遠的掛念,人們對家鄉(xiāng)的依戀,不僅僅是對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還是家鄉(xiāng)的美景,或者是在一起成長的小伙伴,然而、最讓人思念的還是父母親人。

  夜深邃,星朦朧,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你也許是守護在邊防的戰(zhàn)士,也許你在異鄉(xiāng)為人民服務,或許是在海外漂泊的游子,也許你是離鄉(xiāng)背井的農民工;即使是節(jié)日,也會有些人被迫留在他鄉(xiāng),團圓節(jié)不能回家,少不了嘗盡鄉(xiāng)愁的滋味。即使不能回魂牽夢繞的家鄉(xiāng),也不要忘記在遙遠的故土,還有對你濃濃思念的親人;所謂的鄉(xiāng)愁,還是對恩重如山的父母、念念不忘的牽掛,月圓之夜、更不要忘了給父母打一次電話,道一聲祝福,告訴他們不回家的原因。

  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是在異國他鄉(xiāng)地人、常念的詩句。誰都會對生養(yǎng)自己的故鄉(xiāng),有依戀、有思念。你可以在他鄉(xiāng)生意興隆,你也有可能在他鄉(xiāng)高官厚祿,你給含辛茹苦把你養(yǎng)大的父母,打過幾次電話,又回家探望過幾次。天下父母心,就是天下第一情,沒有父母的辛酸,我們就不會長大成人。當你在他鄉(xiāng)風光的時候,也許白發(fā)蒼蒼的父母眼含熱淚,在暮色里、站在你回家的路口張望。你在和朋友聚餐歡歌時,父母也可能跑幾里的山路,正在為準備你回家的團圓飯。

  人生匆匆,年華總易老。有多少個春秋,經得起荒廢,身在外地工作的人,又能和父母團圓幾次。夜深人靜的時候,如水月光下,有多少被思鄉(xiāng)之情纏繞的兒女,就有多少父母眼含思念的淚水,在苦苦等待遠方的兒女回家。丟下鄉(xiāng)愁,綻開笑容聽一聽‘常回家看看’那首歌;如果有條件回家的,不要讓鄉(xiāng)愁折磨自己;盡量給自己一個與家人團圓的機會,就回家探望情深似海的父母,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要等到,欲孝而親不在,給自己留下終生地遺憾。

  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 篇8

  每年幾次的匆匆忙忙,回家似乎變成了一種儀式,或是一種應酬。故鄉(xiāng)的一切在意識里變得朦朦朧朧、漸行漸遠,我努力去追尋,卻感覺流失的太多,拾回的太少。于是,漸漸害怕,害怕在路上碰到故人卻叫不上名,因而評頭論足;害怕在酒桌上與發(fā)小失去共同語言,因而嫌自己高傲;更害怕在這片生我育我的故土里找不出關于自己的點點滴滴。

  當溪水送走了浣衣的農婦,當迷蒙的夜幕籠罩了山頭;當夜鶯喚回了晚歸的農夫,當天空請來了星月,家鄉(xiāng)就像謝幕了的舞會,一切都變得輕輕悄悄的,除了寧靜還是寧靜,靜謐的夜空似乎能聽到流星滑落的聲音。當月光散落在一座座平靜的院落,此時,似乎感覺到村民們幸福的生活在香甜的米酒,以及美味的佳肴中映出,祥和也便充斥著他們一顆顆謙卑的心靈,就連那棲息枝頭的鳥兒也似乎沉醉于這一方恬靜。然而,在唯美的夜空下,卻隱約能聽到年輕人喝酒劃拳的聲音,氣勢磅礴,如泣如訴。詢問得知,這伙年輕人經常聚在一起喝酒,大的有40來歲,小的有20幾歲,這其中也有和我一起長大的。里面有結過婚后老婆跑了的,有沒談過女朋友的。在大人們看來,他們無所事事,好吃懶做。但在我看來他們志同道合,為了排解心中的煩惱,為了宣泄彼此靈魂深處那份孤獨與寂寞,他們故作猖狂,也許是為了掩蓋自己的脆弱。試想,有誰不想花前月下、功成名就,又有誰愿意把自己浸泡在酒精之中呢?于是,想到了我的童年朋友,頓時黯然傷神,每次回家遇到時他們躲閃的眼神,讓我感覺到稍微靠近,會給他們造成不適與不安。短短的十幾年,物是人非,是什么讓我們既熟悉有陌生,也許在他們看來,在人生道路上,我們已分道揚鑣,青春,過往,也許正如村邊流淌的小溪,早已沒有當年的清澈,也缺少了當年的澎湃,它猶如一個感傷的老人,似乎在訴說著關于歲月的故事。然而,關于青春的故事,在我們的記憶里卻漸漸縹緲,曾經發(fā)生的將不再發(fā)生,就像我們的童年,在這里絲毫看不到影子,也無從追憶曾經水中嬉戲的你我,曾經無憂無慮,天真無邪的片段在腦海里連接不成一個完整的畫面。

  從小都得到親人們的庇護,現在長大了,說不上遠離故土,但與親人總是聚少離多,也談不上工作繁忙,但回家的日子也總是推了又推,以至于每次回家父母總是問:這次回來住多久。每每被問,也總是含糊回答,怕兌現不了傷了他們的心。雖然父母年紀不算大,但也能深深感覺到他們心中那份對子女的不舍,這份不舍體現在每次回家他們都忙上忙下,把深藏在哪個角落里的美味折騰出來,體現在自己離家時他們往包里塞這塞那,生怕自己在外面挨餓。世上有一種人,和你在一起時,總是千囑咐萬叮嚀,要吃好穿暖,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可能覺得很煩,但在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總會挺身而出,竭盡全力,這就是父母。如果有一天,發(fā)現,用餐時,他們愛吃煮得爛爛的飯菜;天氣變化時,他們總是咳個不停;走路時,他們腳步變得蹣跚、身軀彎成月牙……。然后恐慌,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記得有一次要回城,我和表弟去跟80多歲的祖母道別,看到她從雞窩里抓住一只早就預備好的母雞,想送給我們回城,我百般推辭,總算推回,但我卻異常難過,我不知道這樣做對了還是錯了?吹綕M臉皺紋,日益衰老的祖母,一輩子拉扯著父親他們7兄妹長大,多不容易啊,現在還心疼孫輩們。當轉身離開時,眼淚奪眶而出,害怕某一天自己的一個轉身怕是訣別。

  人的一生渺小而短暫,猶如沙塵般地飄忽和微小,生命的無常總是讓人不知所措,有些人,有些事,一旦錯過就是一輩子。正因為如此,要趁父母未老,多愛他們。也許明年,也許今后,他們是否還在我們的身邊,一切都只是未知。

  只有祈禱,只有祝福,那村那人,一切安好。

  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 篇9

  周日,帶孩子去娘家小住。走在鄉(xiāng)間道上,放眼望去,兩邊廣闊的田野里都是農人忙碌的身影。正是“芒種”季節(jié),只見一臺臺收割機在農田里“突突”地收割著飽滿的麥子,農人只需要準備好幾十條待裝的蛇皮袋裝麥子,一天就能收滿幾畝麥田。極速的現代化豐收情景,看得我內心又回到童年那個麥收時節(jié)。

  那時沒有機械化操作,全靠勞動力,哪家勞力多,他家向水田里下秧苗就快。各家各戶都在暗暗比賽著搶收麥。我和母親踩著月光,一直彎著腰割著,父親就一直挑著麥捆,迎著月光往打糧場跑去。打糧場閑時父親就用老牛拖著石碾子圍著場子轉圈子打壓好了,便于擺放麥子。我們割到天亮,父親也挑麥捆子到天亮。然后,還不能休息,得把自家茅坑肥用板車運到農田里,常常是父親在前面拉著厚厚一車肥料,哥哥在后面用力往前推,以減輕父親肩頭的重量。直到儲蓄一冬的茅坑肥料全部運到田里時,才開始一邊犁地,留下田埂,一邊按長方形挖溝,便于往田里放水,使地里水路通達,保證每棵青青秧苗都能喝到灌溉到農田里的水。這些重活都是父親和哥哥來完成的,我和母親拔秧,插秧。

  “芒種”時節(jié),一家人都在田間地頭奮力地忙碌著,只想早早插完地里的秧苗,才能踏實地舒口氣,只有后背上濕透的衣衫在相互交流著累并快樂著。父母常常舍不得我和哥哥做事,總說我們太小,力氣負重過多會影響長個子。我常在貪玩中被哥哥喊到父母身邊,還像個小大人似的教訓我,要我從小就要養(yǎng)成愛勞動的習慣,要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時還用糖果哄我呢,好幾次打開吃時,竟發(fā)現是哥哥用漂亮的糖果紙裹著泥巴做成的來忽悠我,那時非但不生氣,還常被逗得開懷大笑,而后心甘情愿地跟著大人后面做事。

  那時我家四畝田,主要勞動力還是父母,待水田里插好秧苗,剛好過了搶收時間。還不能休息,夏天雷雨多,說下雨就下雨,得趕在下雨之前,把先前挑到麥場上的麥子打好。那時生產隊里有脫粒機,父親站在脫粒機對面,把一捆捆麥頭放進脫粒機里,雙手抓住麥秸稈,和母親輪流脫粒。有時我和哥哥搶著要往脫粒機里送麥頭,父親堅決不同意,總說那太危險,不小心能把手指頭給脫掉,只要哥哥帶我回家熬鍋綠豆稀飯送來喝。清醒記得,有次和哥哥把稀飯送到打糧場時,只聽見機器聲,沒見父母身影,再細聽,陣陣呼嚕聲傳到我們耳朵里,我剛想喊醒他們,哥哥不讓喊,說父母太累了,睡會兒比喝稀飯好。然后哥哥把機器關掉,帶著我在月光下玩耍,那時場上家家麥秸垛堆得很高,很好看,如同蘑菇房一樣。和哥哥圍著麥秸垛捉迷藏。月光下的麥秸垛閃著柔和的金黃色,螢火蟲飛來飛去,一閃一閃的,一眼望去滿場都是螢火蟲帶來的燦爛星光。秧田里聽到蛙聲陣陣,和白天的蟬鳴約好了似的,日夜唱響在江南天地間……還記得加入哥哥一伙人中去蓮塘撈魚,挖泥溝,放誘食,還在上面放層草做掩藏,天亮了,發(fā)現溝里都是待捉的螃蟹和泥鰍,那些都是家里桌上最豐盛的營養(yǎng)品。

  如今人到中年,看著現代孩子的童年都是現代化的玩具,吃著潮流美食,但總缺少麥秸垛里的那份鄉(xiāng)愁,那份難以釋懷的情懷。

  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 篇10

  在江西豐城市有一個美麗的小山村——宋家村,村子雖不算大,只有四五十棟房屋,二百多口人,但那兒的天很藍,云很白,水很清,宛如一幅優(yōu)美的江南山水畫。那兒的人很善良,很淳樸,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祥和的生活。那兒就是我的家鄉(xiāng),我心中的“桃花源”,我夢里的“迪斯尼”,我人生的“根”。我雖然打小就隨父母到縣城里上學,而后在外當兵、工作,很少回宋家村,但心中無時不刻地思念著那可愛的家鄉(xiāng),留戀家鄉(xiāng)那片天,那片云,那片熱土,多少次趟過記憶的長河,多少回穿越時光的隧道,在夢中與家鄉(xiāng)相會相擁。

  我思念宋家村是因為那兒有我的根,我的夢。那幽靜的老屋留下了我蹣跚的足跡,那清澈的水塘留下了我光屁股的身影,那熱鬧的曬谷場留下了我稚嫩的笑語,童年的快樂和幸福永遠定格在那片靈秀的小山村。兒時的我是一個淘氣包,愛唆使小伙伴跟我一起上樹逮鳥,下河抓魚;愛忽悠小伙伴,講一大堆城里的故事;愛顯擺出風頭,騎著借來的自行車在村里耀武揚威,惹得小伙伴們羨慕嫉妒恨,就這樣宋家村依然對我呵護有加,每當我回到家鄉(xiāng),它就會伸出粗壯的雙臂,敞開火熱的胸懷,擁抱著我這個游子疲憊的身軀,給予我安慰和溫馨,使我那顆躁動的心在家鄉(xiāng)的懷抱里瞬間安靜下來。

  我思念宋家村是因為那兒有一種天然的美,淳樸的美,毫無雕琢和粉飾,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就像《桃花源記》里所說,既有“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鄉(xiāng)村風貌,又有“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山村美景。尤其是在稻谷成熟時,那金燦燦的稻穗就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在風中搖曳吟唱,撩起大人們的豐收喜悅,喚起孩子們的美好憧憬。我最喜歡那緩緩升起的裊裊炊煙,猶如一抹云霧,淡淡的輕輕的,而且還帶著辣辣的誘人香味!罢l不說咱家鄉(xiāng)好”,這也許就是一種家鄉(xiāng)情結。

  我思念宋家村是因為那兒的人們民風淳樸,性情憨厚,雖說不上夜不閉戶,道不拾遺,但也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真誠相待,若那一家有事,全村人都會主動過去幫忙,所以村民們相互借桌凳、碗筷、油鹽甚至魚肉,都很隨意。串個門吃個便飯也很尋常。記得我弟弟有一次掉進廁所里,按當地習俗須吃百家飯才可消災,于是村里人都盛情邀請弟弟去他們家吃飯,那股發(fā)自內心的真誠現在很難再現。宋家村里的老人很少出遠門,許多老人甚至沒去過縣城,沒見過火車飛機,奶奶就曾問我:“現在是誰當皇帝啊?”可見那時的山村還是很封閉的,當然封閉眼界的同時,也將善良、淳樸封閉在小山村里。

  我上學時每年的寒暑假都要回宋家村,在奶奶的身邊盡情享受“心肝寶貝”的日子。當兵后就很少回去,再后來就是每年清明節(jié)期間回去一趟,祭奠長眠在那兒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雖然回宋家村不多,但每次都能感受到村里的一些變化,覺得宋家村似乎漸行漸遠,模糊不清了。

  起先是年輕人一個一個地走出山村,有的打工,有的求學,有的做小買賣,村里只剩下老人孩子,過去雞犬相聞、生機勃勃的景象不復存在。隨之而來的是一棟棟二層小樓在老屋的后山上拔地而起,此時給人的感覺是村民有錢了,生活好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理想實現了?墒腔仡^看看那些充滿歷史、滿目滄桑的老屋,已是十室九空,它們正在頑強而悲憤地與風雨搏斗,與歲月抗爭,盡力維護自己的尊嚴,期待主人的回歸。可它們哪里知道,主人已徹底忘卻了它們,拋棄了它們,因為它們已失去存在和利用的價值。

  后來是有錢的沒錢的都到不遠的鄉(xiāng)鎮(zhèn)上建房買房,紛紛離開了生爾養(yǎng)爾的宋家村。其實鄉(xiāng)鎮(zhèn)也不大,只是交通方便一些,生活舒適一些,來往的人員多一些,掙錢的機會多一些,具有較大的誘惑力和吸引力。村民的大量外流使宋家村很快變成了空心村,只有五六戶無錢無力又無心的老弱病殘者堅守在那里,整個村子一片凋零和幽靜,白天難見幾縷炊煙,晚上難見幾個人影。那一大片老屋終究抵御不住風雨的敲打和野草的蠶食,大部分都倒塌了,化成了沃土,回歸了自然。而那些新建的小樓則是鐵將軍把門,一堆灰土,一層銹跡,一片野草,可憐它們沒享受幾年的熱鬧輝煌,就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慢慢終老而去。

  再后來就是一些懷有葉落歸根情結的人士,自發(fā)地集資修建了一條直通宋家村的水泥路,翻建了一座祠堂,并計劃著回村建房養(yǎng)老?赡芩麄円庾R到,他們的祖輩在那兒,根在那兒,歸宿在那兒。這兩年我似乎感覺到些許鄉(xiāng)情的回歸,如春節(jié)期間,各地的游子都會回到家鄉(xiāng),在祠堂里歡聚一堂,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大聲說笑,也只有那幾天,宋家村才顯得生機勃勃,可這短暫的熱鬧,表面的回歸,能支撐宋家村多久?能逆轉它消亡的趨勢嗎?能再現它的輝煌嗎?

  最近我回鄉(xiāng)時特意看了看那片老屋,想不到眼前卻是一片綠蔥蔥青幽幽的草木,而老屋則消失得無影無蹤,是化成了青煙?還是變成了泥土?怎么沒留下一點痕跡?我頓時涌出一股“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悵,真是“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鄉(xiāng)愁似乎有些苦苦的。

  宋家村正在走向消失,這只是成千上萬的自然村消亡的縮影。據悉,十多年前我國有360萬個自然村,而在2002年至2012年的十年間就消失了90萬個,平均每天消失240多個,而且還在不斷地加速消失。

  其實自然村的形成就是一個文化聚合的過程,歷史沉淀的過程,自然發(fā)展的過程,它就是村民的家,歷史的根。過去自然村消失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災害、生態(tài)破壞、戰(zhàn)爭毀滅等,而如今自然村消失則主要是城鎮(zhèn)化的迅猛發(fā)展和農民的主動放棄。城鎮(zhèn)化讓許多自然村變成有名無實,農民的主動放棄則讓自然村變成空心村。據統計,自然村的消失主要體現在:勞力外流的占64。8%,務農減少的占64。4%,外地上學的占52。7%,遷移合并的占34。1%,再全國加上城鎮(zhèn)化已達51%以上,這就意味著自然村的逐漸消亡是大勢所趨。

  有人說,自然村的消失是城鎮(zhèn)化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擺脫落后的社會地位和貧窮的生存環(huán)境,對農民來說也許是一件好事,自然村的消失就是農民經濟地位和社會身份的變化。

  也有人說,自然村是長期而自然形成的,承載著歷史、文化和社會關系,反映了當時當地發(fā)展的軌跡,因此自然村的消失必然伴隨著社會的轉型、文化的割裂和尋根的擔憂。

  還有人說,自然村是國家的最基本單位,村落的變動就意味著基礎的變動,村落的消亡就可能使農民失去退路。據調查顯示,對自然村的消亡,16。1%的人是好事,33%的人認為不好,50。5%的人認為看不清,可見大多數人是持不看好的態(tài)度。

  我覺得自然村的消失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客觀上講,一方面城鎮(zhèn)化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這種趨勢必然造成一些自然村的遷村合并或撤村進城。另一方面有的自然村生存環(huán)境惡劣,理應在政府的幫扶下搬遷改善。主觀上講,有些自然村并非受城鎮(zhèn)化的擠壓,更非生存環(huán)境不好,而主要是農民的主動放棄,宋家村就是這樣的。按說宋家村的自然環(huán)境和生存條件都不錯,青山壞繞,綠水常在,而且離鄉(xiāng)鎮(zhèn)只有兩三公里遠,是一個很好的宜居鄉(xiāng)村,可如今在城鎮(zhèn)化和打工潮的猛烈沖擊下,村民們不惜拋棄村里的老屋新房,義無反顧地涌向城鎮(zhèn),試圖改變自己的經濟地位和社會身份,這也許就是人的本性和社會潮流。

  看著那正在衰落消失的宋家村,以前那種“暖暖遠人樹,依依墟里煙”的景象已不復存在,只是“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徒增濃濃的惆悵,深深的憂傷,美好的回憶猶如一縷炊煙,隨風消逝在時間的隧道里。對我們這些游子來說,則是一種歸屬感的消失,一種自我的迷失,一種鄉(xiāng)情的退化。

  現在時興尋根文化,其實就是一種鄉(xiāng)愁。詩人余光中在《鄉(xiāng)愁》里說得好,“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我的鄉(xiāng)愁是什么?是那片老屋,老屋前的水塘,老屋后的青山,老屋里的溫馨。是那幫小伙伴,以及他們的善良、淳樸、真誠和友愛的情誼。是老人嘴里講不完的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是掛在墻上的已泛黃的親人照片,是一頁頁翻不完讀不完的兒時回憶……,如今這些已經成為過眼煙云“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我頓覺我的鄉(xiāng)愁似乎正在失去“根”的支撐,“源”的滋潤,變得有些澀澀的。

  歲月就像一列高速行駛的沒有終點的列車,不斷地有人下車也不斷地有人上車。宋家村終究是要下車的,我只能把美好的回憶記在日記里,把澀澀的鄉(xiāng)愁藏在心里,向宋家村揮揮手——我會經常來看望你的,因為你是我的故鄉(xiāng),是我的根。

  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 篇11

  煙花的味道充盈著節(jié)日的氣息,春節(jié)漸漸遠去,有點淡綠的柳枝搖曳著一絲淺涼,在寒風里與季節(jié)相映為舞。早起的雀兒嘰嘰喳喳地驚醒了剛剛泛白的天空。

  父親的臉上平靜祥和,在他深深的凝望里,似乎有許多話要說,但卻未能說出口,只是用一種滄桑語音一遍又一遍地叮囑一些事。母親早己側身一旁偷偷地抹淚。

  當下的農村,年輕人都成了候鳥,遷徙在一種無奈里。遠方的路變幻著無法予知的定數,可生活的壓力讓他們又不得不去面對。仔細想來,誰也不愿異地漂泊,除非迫不得已。

  車站的'氣氛讓人有一種傷感的味道,但那些首次隨父母出遠門的孩子卻顯露出一份欣喜。列車緩緩啟動,望著父母漸漸遠逝的身影,心中不知為何被一種前所未有的情感碰痛,似乎有一種冥冥暗示,卻又不知是什么。

  窗外一閃而去的景物讓他有一種旋暈的感覺閉目自思,家的味道纏繞著心的余溫,也有悠悠的嘆息!母親的腿是否還痛?父親身體恢復了吧,別再把母親累壞了……列車隨著夜的深沉而安靜下來,而他的心卻一直在牽掛中煎熬著。

  在這個小城己經幾個年頭,彈指之間已被歲月世故了許多。出門在外此中的酸苦也只有自己知道。剛到的時候租個平房,冬天零下四十度,燒火炕也不怎么精通上半夜還好,下半夜凍得全身哆嗦。清早起來床頭都有霜花,每每家人通話強壓一種情愫,但父母依然能聽到一絲端倪。父親便一遍又一遍地寬慰,那份嚴寒中的一絲溫馨沖淡了許多孤獨,無聲地溫暖了心中的那灣思念。

  想家的時候,便會坐在城市的角落,用思緒傳輸著夢里的淺淺鄉(xiāng)愁。麥子熟了沒有,小河的水是否還那樣清澈?兒子長高了多少?照片中父母又增添了多少白發(fā)?這一晃幾個春秋冬夏,漫漫地也在這兒落了家。妻兒也隨在身邊,多次讓父母過來,但老人總是舍不得那個家。因此每年的節(jié)日都會讓他牽腸掛肚。

  不知怎的今年讓他特別的不安,父親的電話越來越少,一種不安在心里縈繞著,他知道父親的性格,不愿給任何人添麻煩!內心之中,他特別想回家看看,想看看父親身體恢復的情況,想盡一點做兒子的孝心,不管身在何處,父母是自己的根,親情的牽掛、依戀、任憑萬水千山也無法阻擋。只是,合同的工期緊迫無法脫身,心內暗下決心等這單工程完工一定回家。

  最近也不知為何,老是做夢,夢見父親的手扶摸他的臉,夸張地喊他寶貝。還有母親那雙老寒腿蹣跚在夢的盡頭,遙遠而又朦朧。一種心底滋生的自責好似一塊沉甸甸的石頭壓在心頭,讓他憂慮不安。記不得多少次,夢里的母親欲言又止,面對他的問候似乎聽不到,只是在風的盡頭拉長了那單思念。把一份愁緒縈繞成一灣淺淺的痛惜。每次醒來心里都特別的愧疚。人說養(yǎng)兒防老,可自己竟什么都做不了,平生第一次感覺到自己渺小無能。常常的,他就站在雪花盈盈的城市邊緣呆望家鄉(xiāng)的方向,呼喚著那個牽動心音的背影,心中無數次的默默祈求著上蒼,保佑著父母身體健康。

  時間無視人間的愁苦,一路狂奔,雪用它潔白的身軀開始洗滌這塵世的朦朦灰塵,遠處的草原迷幻著一份蒼茫,那晃動的點點碎影是羊兒在雪中覓食。他知道父親喜歡抽煙,他想最近回去,在國門免稅店給父親買兩條俄羅斯的煙。母親的腿一定開始痛了,這兒有羊毛褲子,軟軟的他想給母親捎上一條,母親一定會喜歡。

  他永遠忘不掉那個早晨,姐姐的一個電話,砸碎了他心中的一切幻想。姐姐的哭聲向他傳遞著一份絕望,“小寒,咱爸不行啦!你快回來吧!”他痛哭責問姐姐,“怎么不早給我說?”“咱娘不讓”他無語,心被什么東西猛地絞了一下,淚無聲地滑落。這個邊垂小鎮(zhèn)沒有通飛機,他在惶恐中不知所措。妻快速地訂了當天最早的車票,不過沒有直達的必須在哈爾濱中轉。開往故鄉(xiāng)的列車飛馳著,車輪發(fā)出的聲音好似敲擊著他的心……思維一片空白,唯一的畫面就是搶救室里的情形。他希望這是一場夢,醒來依然是往昔的平靜。窗外,雪無聲地敲擊著車玻璃,那粘在窗上的圖形瞬間化為水滴,像他滴落的眼淚。

  哈爾濱侯車室,他撥通了姐夫的電話,“姐夫,現在什么情況?“醫(yī)生說老人是奇跡,腦出血這么多還能堅持這么久,”你讓我聽聽咱爸的聲音!”“好、我把話筒放好!甭犕怖飩鱽砗!呼!的喘吸聲,“爸、爸、我是小寒,您的兒子,你給我說句話,沒有回聲,依然是那急促的喘息。“你們什么時候能到家?”姐夫問道,“最快也得明天晚上”。長長的征途在煎熬慢慢遠去,終于,遠遠的看到熟悉的家門,于是,他加快了腳步。忽然,一陣風吹過來,院內吵雜的人群讓他徹底地絕望,他知道那個飄動的白幡予示著那個殘忍的結局。靈堂象一座沉重的大山隔斷了他比生的父子情緣。

  父親安祥地躺在靈床上,他顫抖地掀開那張白紙,淚無聲地滴落在父親那尚未干涸的血斑之上,瞬間相融成一圈暗紅色的液體,晃動著一份殘忍的思念,阻隔了那一聲聲泣血的呼喚。

  他是多想再看看兒子一眼呀!可是終究還是沒能等到他回來,帶著遺憾、牽掛走了,走的絕望而孤獨。他跪下來嚎啕大哭,那哭聲撕心裂肺肝腸寸斷……母親一旁一聲嘆息……。

  姐姐告訴他,父親身體一直都很好,就是頭幾天他突然覺得頭暈,姐姐便把他送到鎮(zhèn)醫(yī)院檢查。事情卻這么巧,父親剛到CT室就停電啦!醫(yī)生讓明天過來,晚上父親就犯了病。姐姐自責自己沒有當天去縣醫(yī)院不然事情不會這樣。母親說,“這是天意”。我無法相想象父親最后的情形,一個人孤獨地掙扎在痛苦里,是那樣地絕望無助。最后是母親早晨開門才發(fā)現的,但他早己什么都不知道了。

  父親的突然離去,讓他無法釋懷,以至于每年春節(jié)回家總覺得他依然健在,夜晚夢里總覺得他溫柔地扶摸著他的頭,訴說著一傷思念。自責像山一樣壓著他,悔恨的淚水肆意瘋狂,思維于悲哀中沉淪。許多時候,也只能借文字訴說心中的愧疚。

  厚重的人生,現實造就了許多無奈,我們每一個生命都想燦爛成一季芬芳,讓生命的意義更加輝煌。不過在生命自身追求與親人親情無法兼顧的今天,因為現實的諸多問題讓我們無法圓滿,背負著一種當今社會特有的現實無奈,這種被生活左右的人生悲劇將不會落幕。他們揣著夢想奔波在不屬于他們的城市,把生命努力綻放。匆匆歲月,洗去了他們身上特有的青澀,在拼博里呵護著自己的初心,我想無論他們變化多大,他們每個人心中都烙印著一個永遠的印痕,那就是一灣酸酸的鄉(xiāng)愁。

  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 篇12

  小時候,炊煙是村莊的魂。

  我一直認為,炊煙升起的時候,那是一個村莊最溫暖的季節(jié)。在鄉(xiāng)野玩耍的孩子,在大楊樹下扎堆的人們,在田里禾鋤的父輩,下班的工人;他們踩著綹綹炊煙,唱著民間小曲,欣欣然的涌回村莊,此刻的村莊活在唐詩宋詞的炊煙里;钤诟赣H的喇叭煙上,活在女人恬靜地眸子中,檐瓦上的狗尾草和炊煙展開深情的交談。

  炊煙一年四季,彎曲或者筆直的裊裊在村莊上空。炊煙,不管男人女人,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炊煙,我們常常在時光的地平線上,追逐炊煙的升起又落下,這是孩子眼睛里純凈無比的世界,或許,隨著炊煙,孩子們可以走出茫茫蒼蒼的大山。隨著淡白,淺藍的炊煙,我們幻想著小鳥一樣飛翔,在村莊任何一個角落,都會聞到炊煙的味道,炊煙召喚我們歸心似箭的腳步。

  炊煙,慢些飄,帶上我們,小小的心靈,渴望小鳥般擁有整個天空。我的成長與炊煙有關,有村莊有關,男人女人只要有家,就有炊煙,所有母親們,不管日子怎樣清貧,晨鐘暮鼓,她們必然升起炊煙,讓日子活色生香,放學路上,貪玩,抬頭望見村莊上空一綹綹炊煙,趕緊往家跑,炊煙中飄蕩的飯菜香。

  對于炊煙,每個人的理解不同,我眼里的炊煙,那是值得敬畏和尊重的,它不僅僅是村莊的魂,更是幾代代人,生命的寫照,炊煙無聲的交流著對世界的態(tài)度,風不解風情,總喜歡以它的意志轉移炊煙對村莊的愛。很多年,我就是枕著這一綹炊煙沉睡的,我希望自己也是炊煙,在物欲橫流塵世,守著我的村莊,久久的不肯消散。每一次離別,對于行走在高樓大廈之間的游子,沒有了炊煙的地方,哪里可以清澈的安眠,每一次和村莊依依惜別,我的脊梁彎了。

  一個離開村莊的人,在霓虹閃爍的城市,迷茫,焦躁。而一旦雙腳踏上村莊的土地,那種暖,驚濤拍岸。

  炊煙是村莊的魂,我這么說,是因為一次次被陶醉,在雨中,炊煙繚繞盤旋,你可以看到炊煙的美,如女子的娥眉,淡淡地橫旦著,這樣的一位女子,在無限的煙雨中,舉步輕盈,和村莊,和這雨,卿卿我我,令我心生妒忌。

  悠悠然的雨,扯起一池蛙。起風了,風搖曳著炊煙,跌跌撞撞地飄向遠方。

  母親,安靜地納著布鞋,給我們講著故事。屋檐下的廣播,正在播放《楊家將》。一窗的斜雨輕風,裹挾著房頂淡淡的炊煙,一川煙雨莊重,接近神明。

  還是冬天的炊煙,粗線條的潑墨,爐火旺旺,加上灶火,并駕齊驅的擠到煙囪處,炊煙的喘息有些厚重,倔強地伸向高空。一家人圍爐,吃著火鍋。所謂的火鍋,不過是一只鋁缽填些水,放上切好的白菜,五花肉,奢侈的擱點紅薯粉絲,山芋,一塊剔凈肉的豬骨頭。

  圍在火爐旁,眼巴巴瞅著缽子里的湯水沸騰著,望一眼檐瓦上被風雪推的踉踉蹌蹌的炊煙,父親呷一口散酒,夾一口白菜。稠密地暖色調,栽種在心底,揮之不去。

  雪糾纏著炊煙,溫情脈脈地凝視著村莊。世間還有比這更純凈的炊煙和雪嗎?

  后來,住進了城市。在鱗次櫛比的樓層間,我怎么也找不到一綹炊煙。因此,很多回,我腳步鉆入一條低檐瓦的老街。在他們關著的院門處,默默地遞去眸子,觸摸我很久沒有親近的炊煙。

  我閉上眼,大口大口呼吸著,炊煙里驅不散的鄉(xiāng)愁。只是,泊在城市的炊煙病懨懨地,仿佛林妹妹。我可以聽到它孱弱地呻吟,完全沒有村莊炊煙的活色生香。

  不在故鄉(xiāng)的人,到哪里都是一種流浪。沒有炊煙的地方,如何繁華,靈魂也無法抵達。

  我清楚,我的每一次跋涉,疲憊或者憂傷。我必會悄悄來到這條街,借助檐瓦上寧謐的炊煙,為心療傷。

  我想我還是會返回村莊,倚著炊煙的歲月,慢慢地老去。

  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 篇13

  下雪了,一片蒼茫,山河冷,天地空,清寒蕭條。

  窗前的梧桐,碧衣脫盡,昔日的蒼翠,已經不再了。冷風過處,殘葉蜷縮卷曲,枝條瑟瑟發(fā)抖。靜立窗前,看天地間轉眼就成了銀白的世界。看著眼前的雪花,傷感的愁緒,就如雪花亂飛,在這片雪白和冷意中飄回到了過去的那個年代……

  一

  姥姥說,那年冬天出奇的冷。我出生的那天大雪封門寒冷徹骨,她頂風冒雪,一步一滑,深一腳淺一腳奔到我家,已是渾身素裹成了雪人。烤了半天火,還凍得瑟瑟發(fā)抖,然后沉沉地嘆息一聲:“你沒落地就開始折騰我了!”我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無盡的狂喜,因為我是他們的第一個孩子。

  姥姥總愛輕描淡寫的絮叨,那年隆冬臘月天里的種種:因了那年的奇寒與暴雪,因了我的出生需要天天生火烤尿布和取暖,父親每天漫山遍野里揀樹疙瘩。當然,附帶著去巡視他頭天晚上下的兔子套,雪深兔兔笨,風雪晨歸人,父親總能樹疙瘩與野兔雙豐收。家里的火盆熱氣騰騰,母親有了滋補品,我就有了富足的奶水;寒冬臘月的你父親去冰凍的河里捕魚,一不小心陷進冰河,淋淋漓漓哆哆嗦嗦回家中,受到我一頓心疼的責罵;初為人母的你媽,手忙腳亂半天,依然給我穿不好衣服換不好尿布,惹得酣睡的我大哭,我趕緊把我接過去重新拾掇;我怕你母親白天勞作,夜里起床換尿布太辛苦,每晚我睡在床外側的邊緣,臂膀常常裸露在外面,日子久了,胳膊就得了肩周炎,疼了好幾年……講著講著,姥姥掏出手帕擦了一下她凹陷的眼窩,我也跟著雙眼模糊了……

  我最初的文學啟蒙,也都是在一個又一個雪舞的漫漫長夜里得到的。姥姥的肚子里有我總也聽不完的人鬼神的前塵往事,那些鮮見文字記載的從太姥姥那里口口相傳下來的故事,什么“姐妹仨和老猴精”,什么“八百老虎鬧北京”,什么“蟒蛇報恩”……我在姥姥長夜絮絮的講述里,或雀躍,或發(fā)抖,最終鉆進了姥姥熱乎乎的被窩里,嚴嚴地蒙著頭,緊緊地閉了眼,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小聲問姥姥:“鬼在哪里?”然后在姥姥的胳肢窩里沉沉地睡去。

  大姨和母親因為成份不能到校園求學,是姥姥姥爺的隱痛。那時,農村教育資源匱乏,離縣城較近的他們陸續(xù)把表舅、我、表弟接到他們家,送到縣城讀書。一天天,一年年,早起晚接,嚴冬酷暑,頂風冒雪,將我們從小學送進中學,送進大學……

  冬天太陽短,還沒放學,夜幕已重重地封鎖了回家的路,孤單夜歸人,必經的一片墳場,是我的畏途?萏倮蠘洌桫f陣陣,一陣風哨,一團亂雪,常常嚇得緊屏呼吸的我狼狽逃竄。知我怕黑,姥爺每每拖了勞累的身子去墳場那里接我,有時人還沒到,就聽見姥爺一聲聲“華子,華子”的呼喚,心驚膽戰(zhàn)的我立刻安放好了受驚的小心臟,一聲“哎!我在這里!”歡歡喜喜迎了上去。

  十年前,姥姥辭世的日子,也是大雪封門。那場雪肆虐了大半個中國,鐵路中斷,公路被封,心疼我正被疾病纏身,弟弟妹妹們對我隱瞞了消息。兩周后,遠在異鄉(xiāng)的我才得知哀信,姥姥已入土為安了,不能親自送姥姥最后一程,想象著姥姥在天昏地暗的狂風冷雪中離開人世的情形,悲不能已,嚎啕半日,猶不能絕……

  二

  母親,原諒我,這個稱呼,在我再也不能脫口而出喊您的二十年后,我才敢寫出關于您的只言片語。那年冬天,母親的突然辭世,成了我心中永遠的痛與念……

  盡管母親最后留給我們的日子,依然是嚴冬深雪,她在那樣的寒冷里舍我們而去,但母親在我的記憶里永遠是春天!

  母親姓高諱字文菊,極美極雅的名字。懵懂無知少年時,我并不知什么美和雅,只是覺得母親與村里的農家婦女不同,說話和村里嬸子大娘們不一樣,從不高聲大氣,都是柔聲細語,也不像村里人滿口粗話,更不會為丟個雞少只鴨而村口罵街,所以我們姐妹幾個從小也不像村里孩子一樣臟話滿天飛,母親不許我們說一句臟話。后來,才知道,母親上過幼師,因為姥姥姥爺家的成份,不能成為城里的端公家飯的人,雖然成了風吹日曬的農家婦女,卻一直還是文文氣氣的,如那秋日山谷里幽幽綻放的野菊,清香不減,高潔雅致。

  從記事起,母親的日常里就寫滿了“艱辛”二字,風里來雨里去辛苦勞作著。父親村里事務繁忙,地里活常顧不上,家務活更搭不上手,我們四個稚兒,又無老人照料,里里外外母親一肩擔挑。生計,是母親奔波在外的牽纏;生活,是壓在母親頭上的大山,但命運的不公從沒有刻在她的臉上,從沒有聽過母親的一聲抱怨,她永遠是溫和的聲音、和善的笑容……

  讀初中的我學了一點點英語后,假期回到家里帶著幾份驕傲和炫耀,想秀一下自己的“學問”,在家人面前讀著簡單的英語句子,母親竟然隨即翻譯成了漢語,而且情不自禁地和我一起朗讀,我大吃一驚:學校里英語老師那么奇缺,而母親竟然會說英語。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母親的知識被湮沒在了時代的滾滾濁流里。

  母親極愛唱歌,地里勞作歸來的黃昏,母親甜美的“一條大河波浪寬”的哼唱,伴隨著搟面條的節(jié)奏,飄蕩在逼仄的廚房里。爐灶里的火,映在母親身上,母親全身披著暖融融的柔軟的紅光。我看著母親的背影,呆呆地坐在灶前,忘記了添柴,幾串不安分的火苗,趁機竄到了灶膛外,燒灼了我的腳,招來了母親的一聲嗔怪。鍋里的水咕嘟咕嘟開了,母親的面條也搟好了。幾十年過去了,母親那余音繞梁的歌聲,那紅光映照的身影,每每出現在我的夢中……

  母親的猝然離去,令我悲傷欲絕。嘈雜繁蕪的白天,在人海中漂泊著,我就像一只孤雁,四處游蕩,找不到棲息地;寂靜安謐的深夜,我仰望著星空,我就像一片孤舟,疲憊不堪,找不到港灣。撫摸著母親用錦緞給女兒做的小小的軟底嬰兒鞋,撫摸著她一針一線織的毛衣毛褲,撫摸著她用新棉花給女兒做的松軟的棉衣,抱著她給女兒縫的那個開滿紅黃花朵的小被子,一朵一朵地撫摸著那些花兒,我想把它們撫醒,我的眼淚一滴一滴落在那些花兒上,我想把它們滋潤開,我想跟母親說,春天回來了,花兒開了,您在哪里?

  二十年,萬水千山走過,我才真切地體會到,母親在的時候,我是多么的幸福,多么不知道惜福。o數次,望著遠方空蕩蕩的天際,幻想著如果有母親陪伴多好;望著天空自由自在的燕子,真想再聽聽她柔柔的叫著女兒乳名“燕兒”的聲音;走在上下班的路上,偶爾遇到與母親容貌相仿的婦人,就不由自主地跟上一程;每每去逛街,看到櫥窗里的衣服,就痛恨自己沒有給母親買過幾件像樣的衣裳。母親去世后,給她穿壽衣的時候,發(fā)現母親竟然都是揀我們幾個穿舊的衣服。每憶及此,我都會狠狠地責備自己,不能原諒自己!

  母親“五七”那天,雪深過膝,我們上墳祭奠。天,陰冷。風,呼嘯。連綿起伏的山里,萬徑人蹤滅,雪太深了,湮沒了路,每一次邁步,都深深地陷進雪里,每一次抬腳,都像是要用盡一生的力氣。踏著雪地的聲音,如同穿越天地,穿越陰陽之隔,從前世尋到今生,上窮碧落下黃泉,卻尋覓不到母親那溫和的笑臉……

  天空的風,打著旋兒,撕裂著枯樹,揉碎了雪花,撕裂著我思念母親的心。那漫天的雪啊,飄過故鄉(xiāng)的山水,飄過二十年的歲月,飄進我年年歲歲的鄉(xiāng)愁里……

  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 篇14

  鉛山人喜食米粉由來已久。解放前,河口古鎮(zhèn)的飲食店就有米粉生產銷售,不過那時候都是酒樓飲食店的自產自銷,那是純手工生產,產量很低。比較有名的酒樓是開在大橋口的長安市酒樓,老板叫簡文卿,江西奉新縣人。據說“長安市酒樓”的招牌還是乾隆皇帝南巡時所賜。簡老板炒菜的手藝很好,長安市酒樓早上也自銷自產早餐米粉,每碗一角二分錢,那時大家的生活都很困難,吃米粉的人很少。小時候父親帶我到長安市吃過幾次肉絲米粉和羊肉面,那個鮮味至今印象很深。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住在祝家井的一個林姓個體戶,俗名叫狐貍的人開始了手工批量生產米粉,既批發(fā)給飲食店又面向普通老百姓出售。約1970年前后,有一個浙江人姓郭,把機制米粉的全套設備帶到鉛山來發(fā)展,租住在郊區(qū)清湖村,適應了鉛山米粉快速發(fā)展的市場需求。一些鉛山人也紛紛參與到加工生產機制米粉。郊區(qū)的汪家村逐漸成了“米粉生產專業(yè)村”。位於羅家橋老文化館對門的集體企業(yè)面條社也開始加工濕米粉。面條社的工人用平板車拉著米粉走街串巷,以大米兌換米粉收取加工費的形式銷售米粉。一斤大米兌換二斤二兩濕米粉,再找一角二分錢兌換費。工人拉出的是米粉,拉回來的是各種大米。當然也可以用糧票兌換米粉。由此鉛山人越來越喜歡純天然又方便又可多種吃法的米粉了。

  米粉的生產加工都選用優(yōu)質晚米,精度是標二米以上質量。加工有九道工序:浸米、瀝水、磨米(干法)、拌粉頭、出子、蒸子、榨米粉、煮米粉、水漂、出鍋即是成品米粉了。每道工序的操作都必須規(guī)范認真,否則就生產不出鉛山米粉特有的風味。例如:浸泡大米要根據季節(jié)氣溫調節(jié),在2至4個小時之間。拌粉頭起到一個發(fā)酵粘膠作用,即用當天早上出的米粉切成細條,拌入晚上的磨細的大米粉中,粉頭使用量為大米粉的10%。水漂也是關鍵步驟。經煮熟后的米粉容易粘結,同時沒有韌勁。經水漂后的米粉就具有了爽口,有勁,有嚼頭的優(yōu)點。

  鉛山米粉的吃活有二種。在家里吃一般是買濕米粉在開水中燙熱后,拌入麻油、鹽、醬油、味精和“香菜”,拌勻吃也別有風味。如果要買肉做湯,總學不來飲食店燙粉的那種味道。飲食店的肉絲燙粉味道好,關鍵步驟有兩點。一是燙粉的時間要控制好。二是燙粉的肉絲湯的熬制。要選用豬的龍骨或屁股上的板骨。熬制要控制文火細熬3個小時左右。早上6點鐘開門后,再在熬制好的骨頭湯中放入用薯粉勾欠了的精肉絲。二十分鐘就可以開門迎客了。

  現在的鉛山米粉已經形成了一個大產業(yè)了。估計年產值高達6600余萬元。鉛山濕米粉除了銷往鄰近省市許多地方,還有許多鉛山人在外地開專售米粉的飲食店,掛出“鉛山米粉”的招牌來招纜顧客。“鉛山米粉”在上饒等地已經是一塊金字招牌了。

  許多鉛山人回家鄉(xiāng)來,第一件事是吃一碗“鉛山燙粉”,以解心頭的鄉(xiāng)愁。

  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 篇15

  鄉(xiāng)愁,是一份沉甸甸的愛;鄉(xiāng)愁,是常年漂泊在異國他鄉(xiāng)艱辛拼搏的游子永無休止的掛牽。對于一個常年在異國他鄉(xiāng),一片人生地不熟為生活艱辛拼搏的游子來說,每天面對這一副似笑非笑、笑里藏刀的面孔,看到他們整天人模狗樣坐在高高的位置上明爭暗斗的一副德行,讓我厭倦至極。面對那些永遠不肯能說心里話的人,在身邊走過,頓感自己心里充滿了無限的惆悵和無助。

  尤其是隨著夕陽西下,天色漸漸進入了黃昏,看到廣袤的蒙古國高原,零散坐落在高原深處蒙古游牧民族的幾頂蒙古包,向晚時分升起的一縷縷炊煙,不由再次喚醒了漂泊在異國他鄉(xiāng)的游子對遠在祖國家鄉(xiāng)親人無限的牽掛和眷戀;看到飄起的一縷縷異國他鄉(xiāng)、晚餐的炊煙,仿佛嗅到了從家鄉(xiāng)傳來的最熟悉的飯香,想起了遠在祖國黃土地上我那滿頭白發(fā)、飽經風霜、面目慈祥的父母;想起了家中如花似玉、溫柔賢惠的嬌妻;想起了我那倆個可愛小寶寶,充滿渴望、紅彤彤、天真無知的笑臉;想起了心地善良、厚厚樸實父老鄉(xiāng)親的笑容;也想起了家鄉(xiāng)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由地從心底泛起絲絲酸澀和漣漪……

  我的家鄉(xiāng),位于大西北甘肅省黃土地上一個偏僻、寂靜的小山村,在四面環(huán)山小村莊的中央,有一條阡陌的泥土小路,是村里所有的人們,帶著夢中的希翼,告別家中的親人,走出裝滿濃濃記憶的小山村,從這條路出發(fā),開始步旅心中夢想的征程。

  也是村里的這條散發(fā)著泥土芳香的土路,才見證了歲歲年年,外出歸來的游子,風雨無阻歲月的更迭;就是有了這個寧靜的小山村,才有了纏繞在異地他鄉(xiāng)每位游子心中,那份永久、溫馨的鄉(xiāng)愁!

  今天,對于遠在千里之外,有過他鄉(xiāng)為了生計,拼搏的游子來說,想起了小山村的那一條村里的土路,便不由我的想起自己常年在外,在異國他鄉(xiāng)這條為生計拼搏的艱辛和不易;想起了家鄉(xiāng),便想起了我家中的親人,還有那濃濃的民俗、風情,那可以撫慰今天在異國他鄉(xiāng)艱辛拼搏的游子傷痕累累、疲倦的心靈,這時的鄉(xiāng)愁,變得彷如溫馨的港灣和如此的溫馨!

  在寂寞、惆悵、無助時,有了鄉(xiāng)愁,便有了許多甜蜜、溫馨的記憶,永遠閃現在深深的腦海里,醇厚綿綿,魂繞夢縈,因為遠在祖國黃土地上的小山村,我心中最美的故鄉(xiāng),那是今天在異國他鄉(xiāng)的游子,生命誕生的搖籃;那里有我的父母;那里有我的嬌妻愛子;那里有我的父老鄉(xiāng)親;那里永遠是游子心目中一片最純潔、溫馨、厚樸的蒼天厚土!

  有了無限的鄉(xiāng)愁,便有了常年在異國他鄉(xiāng)艱辛拼搏的游子,像野草一樣瘋長的掛牽,望穿了秋水!

  對家里年過花甲、滿頭白發(fā)母親的掛牽,那是鄉(xiāng)愁中最濃烈的一份愛。因為母親是今天在異國他鄉(xiāng)漂泊的游子,澆灌、哺育成長的一條生命的長河,不但有明澈的眼睛,而且有豐盈的乳汁,無私的對于我的生命付出了細水長流、是我用一生的生命,也報答不完的母愛。母愛,是天底下最偉大的愛,是母親用心血哺育、撫養(yǎng)了兒女的成長!

  對于父親的牽掛,那是鄉(xiāng)愁中一種深沉的愛。父愛如山。是我小時候依靠著父親像大山一樣偉岸的身軀,經常爬在父親寬大、溫暖的肩、肩背上長大的。因為有了父愛如山的依靠,才有了我們溫暖、舒適、溫馨的家園,不論外面有多么的的風吹雨打,一旦回到了家,便有了安全、舒適、溫馨的避風港灣。

  對妻子的牽掛,那是鄉(xiāng)愁中最溫柔的愛。因為有了妻子的通情達理、溫柔賢惠,才有了游子今天在外面拼搏的條件;有了妻子在家里任勞任怨、默默的堅守,才有了游子在異國他鄉(xiāng),任憑多么大的風浪,感到心累了,永遠忘記不了那條回家的路,因為路的那頭,有讓游子受傷的心靈,可以棲息、溫馨的港灣。

  對于孩子的牽掛,那是鄉(xiāng)愁中最親切的一種愛。每次我從遙遠的異國他鄉(xiāng),踏進家門的那一刻,首先出現的是我那倆個可愛的小寶寶,撲進了我的懷抱,親切的眼淚,溢滿了明澈的雙目。那是一份難以割舍的愛,那是天底下最親切的愛!有了倆個天真、可愛的小寶寶,今天,在異國他鄉(xiāng),為生存拼搏的游子,才有了希望,有了心里最大的安慰!無論在多么大的困難面前,我一定會重新振作起精神來,奮力拼搏!讓思念小寶寶的鄉(xiāng)愁,每夜入夢來!

  鄉(xiāng)愁,是昨夜異國他鄉(xiāng)突入襲來的一場春雨,打濕了我所有的記憶,讓我孤寂的心靈,如魚一樣,在春雨匯集成的小溪水里暢游,忘記的眼前的沉湎和工作處境的失意,早已演繹成一首眷戀的歌,讓靈魂隨著小溪水,流進家鄉(xiāng)的黃土地里,流進,盼歸人的心里!

  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 篇16

  何為鄉(xiāng)愁?我的理解是對家鄉(xiāng)的感情和思念,一直以來,對故土的眷戀是人類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而眼下對我來說,則更傾向于“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

  清明節(jié)那天,終究還是沒完沒了地下起一場雨來。飛機、火車,最后一個人駕車行進在雨里,只為能趕上那天這個節(jié)氣,去看看我至親至愛的人。曾經追逐詩意去了遠方,身在異鄉(xiāng)為異客,距離愈遠,時間愈長,便覺對故鄉(xiāng)的感情和思念愈重愈濃。也在想,許是未曾離開故土的人也未曾經歷未曾打開過此種情結吧,因其生死以及一呼一吸之間早已與故鄉(xiāng)融為一體。隔著迢迢千里的路程和長長短短的光陰,將積攢的鄉(xiāng)愁打包,裝進行囊,其實,每一次回故鄉(xiāng)都仿佛終點又回到了起點,感覺人生就像似在畫圓,一個愿望了結又開始下一個愿望,如此一個圓接一個圓不停地畫著。

  雨珠子滴答、滴答敲打著車窗子,節(jié)奏愈敲愈加緊湊,心也仿佛踩在鼓點上,跳動得愈來愈加密集。這雨相對夏天而言可謂溫柔,但卻是這個春天里最讓我感覺酣暢淋漓的一場雨了。雨刷子不停地刷著,暖風不停地吹著,“如今細說往事,往事如煙……"車載CD單曲循環(huán)播放著,我知道今天這路上欲斷魂的不止我一人。突然間淚崩,任鄉(xiāng)愁化作漫天的雨水奪眶而出。

  臨近墓地,我將車?吭诼愤呉豢諘缣,掏出濕巾以及化妝包,拭去淚痕,稍稍收拾了一番,最后還特意涂抹了口紅,只為讓整個人看上去顯得精神起來。因為一直以來無論生活待我如何,我都只許自己保持一種干練、自信、精神飽滿、積極樂觀的姿態(tài)出現在母親面前,想母親獨自躺在這里,一睡就是整整十五年,卻連我的夢都很少驚擾,我知道她這是想從此斷了我對她的念想。

  記得每當自己跪在母親的墓碑前,想說的話總是太多太多,而最終說出口的卻只有一句話:“您在那頭照顧好自己,我們在這頭也相應照顧好,彼此,勿念!贝藭r此刻,眼前隔著的雖是這矮矮的墳墓,卻隔著陰陽兩界、隔著前世來生,真不知何時?何時能與您再相見?我能感覺得到母親的心如我的心一樣充滿了憂傷。其實“勿念”就是“甚念”,眼中無淚卻是淚落在心里。因為懂得那相思已成疾。心病還需心藥治。一直都感恩落在心頭的一句話“心若在一起,死亡也不是分離。”每當此刻,總有一種感覺尋遍世間蕓蕓眾生、萬千奢華,唯有此語才是治療我與母親今生今世再無相見之悲傷的最佳良藥。

  清明掃墓回來,許是染了風寒,咽喉像似在燃燒,幾乎說不出話來,為了早一點康復,只好躺倒在病榻之上。左手打吊針,右手發(fā)微信。同事發(fā)來工作訊息,友友發(fā)來生活訊息。一般的為生活而工作,不一般的為工作而生活。所以,縱然一個人躺在這病榻之上,卻也絲毫不覺得寂寞。你發(fā)來兩幅關乎你住處的圖片。一幅雨后花紅葉綠、清清爽爽的春天景致,另一幅聳立云霄的白楊林間鋪開著一片紫色的花海。好看,真好看。是薰衣草嗎?我沒有問你,只覺得無限的浪漫和溫馨,當然不只在這畫內,更有那畫外,你知,我也知。法治與理智與情致,工作與生活與情感,問“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不知幾人能與?

  我看著一大瓶黃色液體和三小瓶白色液體一滴滴注進我的血管,融入我的身體,雖然感覺疼痛,但渾濁的頭腦倒是立竿見影,輕松清醒了許多?諝庵新^來中藥的味道,眼前浮現出當年母親為我煎熬中藥的影子,方覺有母親陪在身邊的日子何其幸福。許是因為這中藥的味道浸潤著深厚的母愛吧,一直以來,我看那“苦”字也并不覺得苦,而且對帶“苦”字的東西還有些許的喜歡,比如苦咖啡、 苦丁茶、苦瓜、 苦筍、 苦菜……林清玄說“茶能生善,即使是一片茶葉的香氣,也要在天地間尋找知味的人呀!”那么是否自己也算是這苦味的知味人呢?

  故鄉(xiāng)住處的樓前是一大片公園,公園的某處有一紅色醒目寓意深刻的雕塑。一家三口的姿態(tài)組合,左邊是母親伸展雙臂作飛翔之狀,右邊是父親半坐在地上雙手托起孩子,三人手與手在空中相連,仿如一個巨大的“!弊,又恰似這公園的名字“和諧”兩個字。早晨,站在樓上,打開窗戶,故鄉(xiāng)的春天就像一幅畫卷在我的眼前徐徐展開?矗滩ㄊ幯,柳枝輕舞,竹葉歡跳,不遠處,粉的、紅的、白的,一樹樹花開;聽,遙遠處隱約有歌聲傳來:這些年我曾到過許多地方,最親的還是這里,我的故鄉(xiāng),每當我幸福地回到母親身旁……此時此刻,有種感覺恍惚之間您也恰好路過我的窗前,從我的春天走過,那么問您可曾看見而今我的窗外何其美麗?

  一轉眼就是歸期。人來人往的偌大的機場,就在臨近登機前的短暫時刻,通過微信群忽然得知一多年不見的老同學因為飛機延誤滯留在此。速問“我在242登機口,你呢?”對方回復“214”;我的第一反應“情人節(jié)”啊,但雖說同一機場卻整整錯了28個登機口呢,看看時間自己馬上該登機了,怎么辦?見或不見?--見一面!微信群里呼聲陣陣。于是,相向而行,恰遇一擺渡車,攔下,乘上,飛奔過去。終于相見,相擁留影,將剎那定格為永久的回憶。是的,猶如童話般美妙,擺渡車就像事先準備好的道具,讓這場相遇,沒有曲繞,沒有迷路,順順當當。借此再次感謝擺渡車師傅的無私成全。我喜歡這樣的遇見,沒有丁點的刻意,那感覺恰似“只為途中與你相遇”。

  有人說,離別是為了重逢,而人生的最后終將是一場盛大的別離。記得那天站在公園盡頭那棵古老的桃樹下,透過綽綽花影仰望,忽感覺故鄉(xiāng)就像這一棵古老的桃樹似的,而自己多像枝頭那一片青青的葉子,春去秋來,綠過之后變黃,飄落之后歸根,也終究會墜落在故鄉(xiāng)的泥土里,靜待下一個輪回。

  最后一個登機。機艙門在身后已關閉。飛機載著我離開故鄉(xiāng)的土地沖向云霄。是的,似乎每一次回故鄉(xiāng)都如此——悄悄的去一如悄悄的來。再回首,那清明的雨、藥味的苦、公園的美、歌聲、偶遇、以及心底特別的你……已早已融化成一縷鄉(xiāng)愁刻入我的骨髓,如云纏繞,似影相隨,揮之不去,教我如何作別呢?

  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 篇17

  在外漂泊的人難免孤獨,寂寥的時候便會思念家鄉(xiāng)。在這時刻,大多數人都會想起崔顥的《黃鶴樓》中那句千古絕唱:“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蔽蚁氪揞検窃邳S昏時登上黃鶴樓的,看著夕陽西下,眼前的孤山流水,一片凄涼景象,便產生一種強烈的被遺棄感。被誰遺棄?不是別人,正是時間和空間。時間上古人早已飄然離去不再復回,空留千載白云?臻g上眼前雖有群山、芳草、沙洲,而我的故鄉(xiāng)又在哪呢?

  我們都知道崔顥的家鄉(xiāng)在河南開封,離黃鶴樓實際并不遠,那他為什么只在煙波上獨自發(fā)愁呢?既然思念家鄉(xiāng),那為什么他不回去呢?對此,幾百年后的一位游子給了我們答案。他說任何一個早年離家的游子在思念家鄉(xiāng)時都會有一種兩重性,他心中的家鄉(xiāng)即具體有不具體,具體到一個河灣、幾棵小樹、半壁蒼臺。但如果僅僅如此,那么焦渴的思念完全可以轉化為回鄉(xiāng)的行動,然而真的回鄉(xiāng)又總是失望,天天繚繞心頭的家鄉(xiāng)就是這樣的么?對此,他打了一個非常恰當的比方,他是這么說的:“就像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詩后面突然看到了一幅太逼真的插圖,詩意頓消”。因此,真正的游子是不太愿意回鄉(xiāng)的,即使偶爾回鄉(xiāng)也會很快走開,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游子在外沒完沒了的思念卻又傻傻的問自己故鄉(xiāng)在哪了。

  文學遷客都愛思鄉(xiāng),卻又都愛漂泊。當代最著名的游子我想應該是余秋雨了。這位文壇泰斗將自己比作一位行者,而其一生也就成了一場漫長的旅行。他匆匆的腳步在荒蕪的大漠中停留過,也跋涉到嚴寒的冰島,從美麗的地中海到危機四伏的熱帶雨林,他都從為停止觸足,你總是看到他在不停的旅行。而他的家鄉(xiāng)在哪呢?他也會思鄉(xiāng)么?我找到了答案,他的家鄉(xiāng)在浙江余姚,他也思鄉(xiāng),當他拖著疲倦的腳步回到日夜期盼的故鄉(xiāng)時卻發(fā)現已沒有人能認得出他,鄉(xiāng)親們用異樣的眼光看著這位“外來者”,幼時的玩伴已不在,故宅也已住上了別的人家,此時的故鄉(xiāng)是如此的陌生,是故鄉(xiāng)拋棄了他還是他淡忘了故鄉(xiāng)?無人知曉。匆匆告別后繼續(xù)旅行,因為他堅信行者無疆。我想他是努力使自身處于“置身異鄉(xiāng)”的體會中吧,成為一個不停步的流浪者,這樣也就時刻都在思鄉(xiāng)卻也無所謂歸鄉(xiāng)了。

  一首《鄉(xiāng)愁》道盡千萬游子的心。一位叫余光中的老人站在海峽邊上,望著大海的對岸,熱淚盈眶。每每看到此景我們也總是熱淚盈眶卻也不禁會疑問。他是如此的思念家鄉(xiāng),那他為何不回鄉(xiāng)長居而是隔著海峽無盡的悵惘呢?沒人能回答。我想他已習慣了漂泊習慣了思鄉(xiāng)吧,也許鄉(xiāng)愁正是老人的一種寄托吧。我們常常能看到這種情景:一位白發(fā)華僑遠道趕來,呼喊著母親愴然而泣,他們匆匆的來又匆匆的走,不會不來又不會把家搬來。他們不說理由也說不清理由,擦干眼淚與故鄉(xiāng)道別又悄然離去。暮年的老者呼喊母親是不能不讓人動容的,一聲呼喊道盡了回歸也道盡了流浪。

  無論是崔顥還是余秋雨或是余光中,他們都是能寫的人,都能表達出自己內心的鄉(xiāng)愁。而更多更強烈的鄉(xiāng)愁是無以表達的,只有靠一顆小小的心去承受去感受。心何時停止跳動,鄉(xiāng)愁也就何時停止,一切都杳無可尋。也許散落在滄海間,也許漂泊于小溪里,也許埋葬在荒漠里。我想這是一首無言的史詩,千千萬萬的游子,千千萬萬的漂泊,或無可奈何或義無反顧都并入這首史詩中,宛轉悠揚卻又蕩氣回腸。

  結束文章時我又想起了一句無名的詩:“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只有深醉后才能忘記鄉(xiāng)愁,看來游子已四海為家了。

  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 篇18

  2008年,我把父母親從山上的老房子搬到了鎮(zhèn)上新蓋的房子居住,從此山上的土坯房除了父母偶爾上去看看外,就沒有人打理了,屋外野草叢生,屋內老鼠成群,一下雨很久沒有翻蓋的屋頂四處漏水,沒有人住的土坯房比山里的破廟好不了多少。

  2014年,母親從北京回老房子看了一下,土坯房已成搖搖欲墜之勢,盡管對自己親手蓋起來的住了快一輩子的房子依依不舍,但還是不得不決定把它拆了。我知道,她在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心里是什么滋味,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蓋起這座土坯房他們付出的是好多年的艱辛勞動,她對這座住了幾十年的房子的感情不亞于自己的一個孩子。但拆了還能把木料賣了,不拆任其傾倒就什么也沒有了。

  其實我自己何嘗不是一樣呢,盡管我只在這座房子里生活了十幾年,但這是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這兒有我的童年記憶,有我成長的足跡,也是我遠游的起點。我也不愿意面對它的消失,所以拆房子的時候我沒有回去,后面回去給父親掃墓也沒有上去看,我害怕面對一片廢墟的傷感,我想逃避這一切。然而,也許是年齡大了的緣故,最近老是想起生我、養(yǎng)我的故鄉(xiāng)?傄詾樽约哼^了傷感的年齡了,可一想起故鄉(xiāng),那淡淡的鄉(xiāng)愁就長時間揮之不去。

  2016年回去給父親掃墓,終于,我下定決心要再一次去看看我曾經生活過的老地方。

  清明節(jié)那天,天空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沉寂的小山村被大霧籠罩著。吃完早飯,我就披著蓑衣、帶著斗笠,拿著掃墓用的工具、貢品和堂哥一起往山上爬,給父親掃完墓后,我跟堂哥說要上去看看。堂哥知道我的心思,默默地陪我一起到了老房子的坪里。昔日的土坯房如今已成了高高低低的黃土堆,土堆上長著灌木叢、冬茅草。草叢里鉆出來一只野兔子立在那兒好奇地看著我,它也許在想,現在我才是這兒的主人。面對著眼前的凄慘景象,在這個小山村所經歷的一切,好像用彩筆在大地上繪成的大幅畫卷,徐徐地展現在我眼前……

  我的腦海中呈現出了一條清晰的路,路很長,是我一步步走過來的,而這條路的頂端就是在中國地圖上也找不到的湖南永興縣七甲鄉(xiāng)一個叫“杉木嶺”的小山村。我看到了一排灰黃的土坯房,房前還有父母親揮汗勞動的面影。這條路延伸下去,我看到了坐落于山坳里的七甲中學,看到了從永興縣城蜿蜒穿過的便江。這條路又延伸下去,我看到了北京的故宮、長城,接著又看到了水木清華。再看下去,路就縮住了,一直縮到我的腳下,而腳下踩著的依然是一片那么熟悉的黃土。

  在這條十分漫長的路上,我走過陽關道,也走過獨木橋。路旁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風;有山重水復,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絕處逢生。下一步我不知道自己還能走多遠,但我知道這個地方在有生之年來的次數有限了,而我能帶走留下的只能是那一絲淡淡的鄉(xiāng)愁!

  鄉(xiāng)愁是什么?在我看來,鄉(xiāng)愁就是故鄉(xiāng)山上彎彎曲曲的小路,是環(huán)繞屋前屋后的層層梯田,是屋前屋后梯田中忙碌的農人,是屋旁自己親手栽下的那顆梨花帶雨的梨樹,是曾經生活過十幾年的土坯房,是母親手中的針線、父親手中的篾刀,是曾經為我守候的那盞豆亮的油燈,是門前樹上的蟬鳴,還有小時候一起光屁股長大的玩伴……

  走進老屋廢墟里,茅草也遮不住的破碎瓦礫露出那與泥土融入一起前的尖角,再往里走我發(fā)現了矗立于荒草中的灶臺。這個曾經為一家人貢獻飯菜和為家里喂養(yǎng)的兩頭豬提供豬食的大灶臺實在是太熟悉了,盡管現在兩口直徑將近一米的大鐵鍋已不知去向,上面露出的兩個大洞如同灶神的兩只大眼睛,驚恐地看著眼前發(fā)生的巨變;燒木柴形成的灰燼靜靜地躺在灶臺的肚子里,仿佛煮飯的火剛剛熄滅;灶臺前面兩個添加木柴的灶門還完好無損,如同灶神張開的嘴巴;灶臺上曾經是蟑螂和蟋蟀樂園的磚縫比以前更大了,只是當年的蟑螂和蟋蟀已不知去向。望著眼前的一切,我仿佛又回到了在老屋生活的童年時代。這個兩米長、一米多寬、七十公分高的灶臺曾經給我的童年帶來了無盡的歡樂與幸福,也沉淀了我成長過程中無盡的苦痛!

  對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生于閉塞小山村的孩子來說,能夠成活并長大就是最大的勝利。那時候,父母在生產隊長的呼來喝去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沒有農忙農閑之分,卻整天食不果腹,生養(yǎng)孩子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天大的負擔。即便這樣,父母親還是在將近四十歲的高齡下生下了我,然后又用米湯把我一點點地喂大了。小時候糧食不夠吃,山里的野果、野菜都成了我們填飽肚子的美味佳肴;生了病沒有錢上醫(yī)院,村里人首先認為是看到什么“不干凈”的東西嚇著了,把魂給嚇丟了,或者是被別人施了法術,于是到村后一個有著神話傳說的叫“石頭仙”的山頂殺上一只公雞,尋求仙人的庇護;或者找神婆、神漢化一碗神水喝下;再不好就根據經驗從山上找?guī)追N草藥熬成水喝了。那時候的人命都很賤,在這種環(huán)境下,病不輕的都挺過來了,病得特別重的也就掛了,村里人也沒有什么大驚小怪的。

  結婚幾年后母親催著我要小孩,我跟她說:再等等吧,北京養(yǎng)一個小孩不容易啊。母親說:“那時候那么困難,我還不是把你們姐弟三人養(yǎng)大了!蔽议_玩笑地跟媽媽說:“媽,現在的孩子能跟以前一樣嗎?以前我們就像一條狗一樣,只要有口吃得就活過來了!

  小時候,一家人圍著灶臺的幸福歷歷在目。母親在第一口大鍋里煮出的飯菜是那么地香甜,現在想想還直咽口水,尤其是過年的時候,大年三十這天鍋里咕嘟咕嘟地煮著一年中難以見到的豬肉。我一邊燒火,一邊眼睛放光地盯著鍋里,在煮熟后,母親往往會先切下來一塊給我,這塊沒有任何調料的肉三兩口就能被我吞下肚,即使嘴巴被燙得淚水直流也不肯停歇。那時候,一頓飯也就一兩個菜,有時候就是每人一碗添加了一點米粉的油菜糊糊,經常不用桌子,一家人圍著灶臺就解決了,所以至今對這個灶臺還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冬天,一家人圍著灶臺前的火塘烤著火,聊著閑天,火塘里煨著的紅薯散發(fā)出陣陣誘人的香味,溫馨的一幕猶如昨天;在這個高高的灶臺上,我第一次自己試著煮飯炒菜的經歷永生難忘;圍繞著這個大灶臺的艱辛勞動給我的手上、腳上、身上打下了永久的烙印……

  “窮人孩子早當家”,在大集體時代,大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為了維持家庭最基本的生計,山里的孩子懂事早,往往在城里孩子躺在媽媽懷里撒嬌的年齡就要開始幫助家里干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了。五歲多的一天,父母和大姐煮好飯蒸上(小時候家里吃撈飯,米在鍋里煮到八成熟的時候,把大部分撈出來放在一個叫‘甑’的木桶里,然后把甑至于鍋里隔水蒸熟,剩下的繼續(xù)熬成粥)、吃完粥就不得不出早工去了,臨走前媽媽跟我說:“你經常看我炒菜,看能不能到菜園里摘點菜炒好,然后把飯菜給我們送到地里,這樣我們就不用折騰回來了!北M管平時媽媽做飯的時候,我都在灶臺前幫忙燒火,切菜、炒菜的流程心里清楚,可我還從來沒有實際操作過,因此心里誠惶誠恐,但我還是答應了媽媽的請求。

  在灶膛里塞了兩個比較大的劈柴把飯蒸上后,我就挎著籃子到老屋腳下的菜園里摘菜去了,分別摘了一些辣椒和豆角,回家先把豆角和辣椒洗干凈,豆角掰成約五公分的小段,切辣椒的時候遇到點困難,那時候個頭才1米左右,比大灶臺高不了多少,切菜的砧板放到灶臺上,抬起手都夠不著。但這也難不住我,我搬了兩個矮凳子并排放在灶臺邊上,然后把砧板放在凳子上,把辣椒都一片片切好了。

  一切準備停當后,我站在小凳子上費勁地把飯從鍋里端了出來,并把鍋里剩余的水清理干凈,然后往灶膛里喂柴燒大火開始炒菜,大鐵鍋在熊熊烈火的炙烤下很快就開始冒煙了,我很著急,趕緊爬上小凳,像媽媽一樣用筷子夾起一塊腌豬油丟到鍋里(小時候沒有油,媽媽在過年殺豬的時候把豬的板油留下切成小塊用鹽腌了保存起來備用,一副豬板油就是一年的炒菜用油。炒菜的時候拿一小塊腌豬油用鐵鏟壓著在燒熱的鐵鍋上涂刷一圈再把它拿出來反復使用,等豬油成了不能出油的油渣后積攢下來炒辣椒吃),只聽見“吱啦”一聲,豬油就沿著鍋壁滑到了鍋底,然后開始“吱啦、吱啦”冒煙,我一看更急了,趕緊拿著半米多長的大鐵鏟去壓這塊豬油,由于豬油在光滑的鐵鍋壁上很滑,加上自己又用力過猛,一下子把腳下的小凳子給蹬翻了,我整個人都趴在了灶臺上,差一點就栽進了滾燙的大鐵鍋。

  真是越著急越出事啊,這一下把我嚇得出了一身冷汗。我趕緊從灶臺上滑到地面,把凳子扶起來重新開始,“吃一塹長一智”,這回終于成功了,我把豬油用鐵鏟壓著在鍋壁上涂刷了一圈并用鐵鏟把它鏟了出來,這時候灶膛里的火又小了,鍋里溫度也開始下降了,于是又跳下去添柴燒火,就這樣一會爬上凳子用鐵鏟扒拉幾下菜、一會又跳下凳子添柴,反復多次、折騰半個多小時,我終于第一次成功炒出了兩個菜:一碗豆角、一碗青辣椒。盡管辣椒被煮的黃不拉幾、豆角咸的齁嗓子,但我還是很興奮,畢竟是自己獨立炒出來的。我拿了一個小盆裝好飯,并把這兩個菜一起裝在籃子里送到了父母干活的地里,媽媽看到籃子里的飯菜后,眼里溢滿了淚水,并連聲夸贊:好吃、好吃!那一刻,母親的心里是復雜的,高興的是看到兒子懂事了,五歲多就能夠做飯炒菜;心酸的是為了維持一家人生計,不得不讓孩子這么小就開始干成年人的活,這菜不知道他是怎么折騰熟了的。

  盡管我自己都覺得當時所做的那兩個菜實在不好吃,但母親興奮而又心酸的淚眼鼓勵了我,從此開始更仔細地觀察母親如何切菜、炒菜,并不斷琢磨實踐,最后終于練成了名副其實的“吃貨”。第一次做飯的驚險經歷還讓我明白了做事情要“敢于擔當與嘗試以及處事不驚”的道理,這成為了我以后成長的一筆精神財富。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們生活的小山村沒有電、液化氣、煤炭,因此劈柴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物質了,做飯、炒菜、燒水要燒柴,煮豬食要燒柴,冬天烤火要燒柴…..家里那個大灶臺的灶門就像兩個張開的血盆大口一樣,塞進大量的木柴,出來少量的灰燼,而且總也喂不飽,打柴是家里最重要的一項工作,父母親和姐姐一有空就要上山打兩捆柴回家,在外干活看到哪兒有干樹枝也都順便拖回家,就這樣也無法滿足那兩個大灶膛的需求,于是打柴成了我小時候的一項專職勞動之一。

  五六歲的時候,一開始是跟著爸爸或大姐上山打柴,由于力氣太小,拿起家里那把大柴刀都有些困難,更別說用柴刀把樹枝砍斷了,所以剛開始我一般是負責把爸爸、姐姐砍下的柴拖到一起,以便爸爸、姐姐最后把砍下的柴捆成一捆挑回家。捆柴也是一項“技術性”工作,需要選取細長、柔韌性好的藤條、小竹子或小灌木把它揉軟了作為捆綁的工具,捆綁的時候需要把比較大、比較長的木柴先鋪底,把細小的放在中間,然后上面再放比較長的,疊放好之后再用事先揉好的捆綁藤條使勁抽緊捆住。那時候,爸爸一般一次打兩捆柴,把柴捆尾巴系在一起,頭上橫插一根木棒,把木棒放肩上拖著回家,這樣從山上下來能夠省力一些,我力氣太小,一般就拖一根稍大的回家。漸漸地,跟著爸爸把這些技藝都學到家了,到我上小學的時候,就基本上能夠獨立上山打柴了,盡管每次拖回來的柴捆不及父親的三分之一,但我放學后、周末以及寒暑假只要有空就上山打柴,因此家里燒的柴差不多有一大半是我弄回來的。

  那時候,家里沒有錢買衣服鞋子,白天我?guī)缀醵际枪庵_的,但上山不穿鞋子是不行的,山上到處是荊棘、茅草以及小竹子、灌木被砍后留下的尖利的茬,一不留神就會把腳扎了。一開始我穿了一雙四周破洞的解放鞋進山,沒過多久這雙鞋子的鞋后跟就斷沒了,實在穿不住了。父親上山總是穿他自己編的草鞋,于是他給我也編了一雙小草鞋。這種草鞋是用稻草搓成繩編成鞋底,鞋底的兩邊各預留兩個繩扣,前后各預留一個繩扣,然后再用苧麻擰成的繩子把這些繩扣串起來形成鞋面,穿的時候把串好的繩子捆住就行了。這種自制的草鞋剛穿的時候稻草有點扎腳,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它對腳底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而且防滑性能比較好,但腳面幾乎都是暴露的,所以在山上腳面經常被荊棘劃得血肉模糊,而且要小心那些尖利的小竹茬,有一次我就不小心踩著了一根別人砍完后形成的非常尖利的小竹茬,從腳底扎進去,差一點就要從腳背透出來了,把腳從竹茬上拔出來后血流如注。山里孩子從小就跟著父母學會了很多應急的土辦法,盡管被扎后痛的我齜牙咧嘴,但也沒怎么害怕,我用一只手壓著傷口,另一只手拿著柴刀在附近的一顆油茶樹上刮了大量的樹皮灰敷在傷口上,終于把血給止住了。山里孩子命賤,傷成這樣也沒打針、沒吃藥,過了一個多星期也就好了。

  那時候,家家戶戶都需要大量的木柴燒,油茶樹、杉樹、山胡椒樹等經濟樹木又不能隨便砍,只能砍一些無用的灌木用來燒,盡管我們就住在半山腰,但房子周邊無柴可砍,我們一般都要爬上一二里的山路到更高的山腰甚至山頂去打柴。爬山對山里孩子來說是家常便飯,但本來就吃不飽的我們砍完柴后已經餓的前胸貼后背了,于是把柴挑回家成了最大的挑戰(zhàn)。盡管回來時是下山,但我們往往要歇很多回,咬緊牙關才能把柴挑回來。為了能夠在近一點的地方打到柴,我還練就了一身爬樹的本領,十幾米高的杉樹一兩分鐘就能蹭蹭地爬上去,把它比較大的樹枝砍下來當柴火;我也曾另辟蹊徑,把別人砍完的灌木樹兜、樹根用鋤頭挖出來挑回家作劈柴,這是一種“竭澤而漁”式的打柴方式,其直接后果是很多年被挖的山上都沒有柴可砍;還有一次,我在一個竹林中偶然發(fā)現,竹子被砍后留下的約一尺來長的竹茬干了后用刀從中間劈開用力一掰,其中的一半就會從根部折斷,另一半只要拿刀背用力一敲也會齊根部折斷,而這些竹茬是干的,挑回來直接就可以燒了,這個發(fā)現讓我驚喜不已,于是我又開始了一種專門到竹林中“打竹蔸”的新打柴方法。

  打柴是一項非常辛苦的體力勞動,因為從小就開始上山打柴,我的手上、腳上、身上被刀斧、荊棘留下了大量的傷疤,頸椎也被壓得變了形。幾十年過去了,過去打柴時的場景還是歷歷在目。忘不了在山上被馬蜂追著蜇的那種恐懼,忘不了因出汗而濕透的衣服曬干后的那一層“白霜”,忘不了在嗓子干得冒煙時直接趴到泉眼上暢飲甘甜泉水的暢快淋漓,忘不了在饑餓時突然遇到一大篷“牛卵坨”野果的誘惑,更忘不了小時候一起上山打柴的小伙伴……

  大灶臺的第二口大鍋是專門用來煮豬食的。那時候養(yǎng)豬是家里的最重要經濟來源,家里購買鹽油醬醋、孩子交學費、逢年過節(jié)置辦點菜、看病、按發(fā)下來的布票買布做衣服等等一切開銷都指望賣豬收入了,盡管當時養(yǎng)大的豬必須賣給公社畜牧站,每斤才三四毛錢,一頭豬從一二十斤的小豬仔開始養(yǎng),養(yǎng)一年左右長到200多斤也能賣個百八十元錢,這對當時山里人來說是一筆相當大的收入了。

  但那時候養(yǎng)豬也并非易事,要先拿出本錢購買小豬仔(盡管一頭小豬仔才十幾二十元,但山里人要一下子拿出來也非常困難),要天天割豬草、煮豬食,煮豬食的時候還要燒掉大量的劈柴,還有喂豬、清理豬圈等繁重的勞動。那時候的豬也真可伶,每天吃的都是各種豬草剁碎了煮成的豬食,糧食人都不夠吃,豬是別想吃的,連剩菜、剩飯都沒有,加上點米糠、爛紅薯就算改善伙食了。

  在農村,割豬草一般是女孩子的事,但我們家比我大十五歲的大姐要出工賺工分,比我大八歲的二姐住校上學,于是割豬草的工作也落到了我肩上。我在五六歲的時候就認識了苧麻、苦菜、折耳根(也叫“臭葉草”)、三角草、野芹菜、豬婆藤、葛藤、麻桿草、芋荷等幾十種豬能吃的野生植物,今天很多都已經成了城里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想想那時候的豬生活其實也不賴。

  那時候村里家家戶戶都養(yǎng)豬,割豬草也并非易事,大人、孩子們把野外發(fā)現的一切豬能吃的植物都拔回家,有時候走很遠都找不到一棵豬草。我們家每年喂養(yǎng)兩頭豬,對豬草的需求量更大,村里方圓五里的稻田里、山上、小河邊到處留下了我尋找豬草的瘦弱身影。每次我出去都背著比自己個子矮不了多少的大背簍,裝豬草的時候還在背簍兩邊各插上一根棍子往上堆,然后用繩子捆上,如同今天的汽車超載一樣,最后裝好豬草的背簍比我還高,無法用肩膀背,只能把背簍的背帶勒到腦門上背回來。

  這個殘廢了的灶臺勾起了我對童年往事的回憶,站在灶臺邊的土堆上望著那兩個放鍋的黑洞洞的灶膛,童年的成長軌跡如同過電影,一幕幕清晰地映在我的腦海。

  從老屋的廢墟上朝南望去,房子倒塌或被拆后遺留下來的土坯堆在那兒,如同一個個墳墓,個別尚未倒塌的斷垣殘壁孤獨地立在那兒,無聲地訴說著滄桑與無奈,昔日熱鬧的小山村已經消失了,就連當時村里唯一用石頭鋪就、石灰硬化用來曬稻谷用的100多平米的大坪也雜草叢生了。這個地方當初是小山村的中心,也是我們小孩子的樂園,白天我在這兒翻過筋斗、滾過鐵環(huán)、打過陀螺、踩過高蹺,晚上在這兒數過星星、捉過迷藏,聽過爺爺奶奶、叔叔伯伯們講過牛郎織女和各種有關狐仙、鬼怪的故事,如今地方還在,但面目全非了。當初講故事的爺爺奶奶、叔叔伯伯已經靜靜地躺在地下與他們曾經講過的狐仙、鬼怪為伴了,當初一起聽故事的小伙伴也不知去了哪里,只有那星星依舊在小山村的上空眨著多情的眼睛……

  臺灣詩人余光中在著名詩作《鄉(xiāng)愁》中寫道:“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祖國在那頭!贝丝,我才真正體味到他的深意。

  久居北京,總想著有空要回故鄉(xiāng)再看看,可面對著故鄉(xiāng)小山村里的斷垣殘壁、面對著長眠地下的父親、面對著荒草叢生的稻田,每次回去帶給我的都是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

  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 篇19

  江南落雨夜,雨夜又思鄉(xiāng)。多少次記憶,多少回夢中,多少載淡淡歲月的鄉(xiāng)愁中,競全是這雨。雨,多愁的雨,善感的雨,動情的雨.......

  我的老家壟坑村位于鄱陽湖南岸、信江河下游的楓株湖畔一個不到300戶的小山村。平時我喜歡習慣于一個人在第二故鄉(xiāng)橫峰縣的家里窗前沉思、凝想。窗外的什物在雨霧中連綿成一片,渺茫無盡,恰似我多愁善感而且動情的心。這樣的情景相對于我太熟悉不過了。念家,念家中噴香的飯菜和兒時的玩伴,以及生我養(yǎng)我的父母雙親。

  在難忘歲月的記憶中,我總不能忘記孩提時那難忘的一幕。淅瀝不盡的秋雨季節(jié),我和三弟打著一把破舊不堪的黃油紙傘,踩著泥濘的鄉(xiāng)間小道去上學。泥濘的小道濕滑無比,我的褲腳扎著稈繩子,穿著大我腳很多的大人雨鞋,高一腳,低一腳地走著。一陣狂風吹過,吹打得楓株湖畔路邊的樹木嘩嘩直響,吹打得樹上的枯葉四下飄零,吹打翻我那把破舊不堪的黃油紙傘。一陣驟雨落下,落在了我和三弟瑟瑟發(fā)抖的身上,落在我幼小無助的心上。情急之下,我趕緊去撿傘,卻因腳下打滑,一個仰面朝天,摔倒在泥水之中。一剎那間,全身的衣服被泥水浸透個精光,泥水灌滿了我的領窩和袖窩,眼睛也被泥水浸染得淚水直流。簡易的書包被摔成了兩半,書和文具散落一地,浸沒于泥水之中。我狼狽地從泥水中爬起來,鼻子一酸,一股難言的委屈和心酸頓涌上心頭,伴隨著眼眶里四溢的酸澀淚水。這就是我困難的童年,這就是我童年難忘的記憶,那個充斥著綿綿秋雨的童年記憶。

  在難忘歲月的記憶中,我總不能忘記孩提時懷家中的竹片床,床邊貼有剪紙的古樸窗棱。清晨起床,我和三弟推開那扇窗,感受那迎面的清涼和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的感覺讓人難以言說。秋雨,是夜的精靈,是淡淡的絲樂,是感動的眷戀,也是朦朧的睡意。兒時,是那么的喜歡秋雨,喜歡看秋雨,喜歡看秋雨中嬌艷欲滴的桂花;喜歡聽秋雨,喜歡雨夜趴在窗邊聽秋雨,就那樣一直聽,一直聽到微笑著安然入睡。在夜里聽秋雨,特別是聽滴答在瓦片上的聲音,是一件很愜意的感覺,溫暖而細膩。在那個潮濕的回憶里,有著對秋雨的絲絲留念。記憶中最深的就是家鄉(xiāng)那雨滴敲打著瓦片的聲音,滴答的雨聲在空靈靜寂的夜傳的老遠,偶爾,雨滴漸大了,打到了青綠色的荷葉和同樣青綠色的瓦片上,難道不像某種焦急地催促?我早已習慣了在都市里,在喧囂的人群中,整天在塵是塵非中忙碌奔波著,感謝秋夜雨,因為它,我的指尖才有了靈動的感覺,才能從記憶中拼湊出這一字字縈繞滿懷的鄉(xiāng)愁……

  凡塵落雨憶舊人,舊人故里居。牽念難斷,落雨輕柔,看平日匆忙的步履,不知何時才能重歸故里。聽一曲音樂,沏一杯清茶。看徐徐上升的茗煙漂浮于舒緩輕柔的音樂之中,此時,不想再講任何話,只想在那淡淡的清香中感受那不可觸摸的靈動與妙曼。我喜歡秋天的夜雨,喜歡在夜雨中獨享一份難得的寧靜,更重要的是,可以聽著噼里啪啦的雨聲,讓滿懷的思緒由指尖流淌,比如,總埋藏在心底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愁作為一種文化印跡,它所表達的可能是憂國憂民的情懷,也可能是對于漂泊動蕩生活的感受,是人們抒發(fā)心緒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崔顥的“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蘇軾的“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余光中先生的“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都生動地表達了人們的思鄉(xiāng)感受。兒童的記憶幾乎都是美好的,而且是終生難忘的。人是家鄉(xiāng)的親,山是家鄉(xiāng)的美,河是家鄉(xiāng)的清,月是家鄉(xiāng)的圓,水是家鄉(xiāng)的甜,飯是家鄉(xiāng)的香,菜是家鄉(xiāng)的好……誰不說咱家鄉(xiāng)好?鄉(xiāng)愁就是在兒童時期留下的對家鄉(xiāng)的美好的深刻的記憶,是懷念家鄉(xiāng)的憂傷的心情。院中競相開放的花,花中殘留的雨露,芬芳中蘊藏著靈動!

  那時,總覺得秋雨就是困的代名詞,懶懶的有節(jié)奏的滴答聲像我賴床時的戀倦,像我朦朦朧朧的睡意,而今,在第二故鄉(xiāng)的小縣城里,雨總是來得不經意,只一瞬間的功夫雨就噼里啪啦的下大了,全然沒有了那種悠閑的詩意。如今的夜雨,在也沒有滴答在瓦片上的催眠曲般的聲音了,那催促早已成了遠古的記憶,只是,偶爾還是從一股淡淡的雜草的馨香中醒來。時隔今日,依然記得那扇窗,那扇敞開的心靈之窗。依然記得那滴答的雨聲和初開窗戶迎面的清涼,泥土的芬芳。如今定居于第二故鄉(xiāng)的小縣城里,雖清閑之時可觀炊煙漁火,看柳絮萌芽。但這些依舊是難解我的思鄉(xiāng)之情,落葉需歸根,他鄉(xiāng)再好,也只能是暫居。人是感性的動物,他鄉(xiāng)始終替代不了故鄉(xiāng),因為故鄉(xiāng)有太多的感動,珍藏了太多我兒時的記憶!記憶在心,人若在,鄉(xiāng)情難改!

  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 篇20

  當40天的春運,又一次如期而至。我們都知道,年味近了?蓪τ诟咚偃说膱F聚,卻又一次成了奢望。

  于是,接下來的日子,愛人繁忙地奔走在設備間、車道、辦公室三點一線的路上。用他的話說,我的時間都浪費在路上了。只有等過完年后,我才可以好好地和我寶貝說說話。那一刻,我忙碌的身子,竟觸電般靜止。我是多么地粗心大意,竟然忙碌到無顧及到我的孩兒,這使我原有的愧疚又增加了些許。我情不自禁地掏出了手機,摁響了那個日夜都想撥打的電話。

  聽得電話那頭傳來的噓寒問暖,仿佛聞到廚房里飄來的飯菜香,這是我多么懷念家的味道啊。曾幾何時,白絲悄無聲息爬滿父親、母親的鬢角,生活的瑣事及照看女兒的重提全壓在二老的肩上。一聲久違的“父親、母親……”話才剛開口,淚卻止不住往下的流!澳惆残墓ぷ靼,家里就別擔心了……”就在爸爸掛斷電話的剎那,我聽到母親的小聲啜泣。心中強忍的極限突然崩塌了,我摟著愛人放聲大哭起來。

  愛人拍了拍我,“別難過,等年后,我們好好陪陪他們。你不是常和我說,車行駛在路上,司乘要放在心上。這是我們的工作,你這一支堅韌頑強的扎根在三尺崗亭的鏗鏘玫瑰,怎么會這么容易枯萎呢?”直到現在,我才深深體會到愛人才是我背后堅實的依靠。我推開了窗子,指著絡繹不絕的車輛,溫柔的念到:“當你,駕車離家時,我的愛人會為你一路保駕護航;當你駕車回家時,我也會笑靨如花,歡迎你回家”我扭頭沖著愛人,扮了一鬼臉,“我可是一個打不死的小強”

  他們都說,春運啊,是一條幸福的回家路。可是在我們心里,在我們高速人心里,我們所謂的幸福路是堅守在崗位里,你們能平安出行、你們能平安歸家。

  隱隱約約遠處傳來爆竹聲,我們走出了房間,外面已是萬家燈火霓虹、天空中閃爍著五顏六色的煙花,像一顆顆的流星,掠過我的星空,墜入我的心海深處;耳畔不禁又響起,那段久違的誓言:愛你如初、待你如珍;無悔高速、奉獻如初。

  走,我們去吃餃子咯,愛人拉了拉我,我們對視無言,然后都笑了。對,吃餃子去,我要將2019年所有的酸甜苦樂,融進了餃子里,去吃一個來年吉祥,去吃一個幸福悠長。

  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 篇21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想起這句話的時候,是在回鄉(xiāng)下的路途上,與家人談起了童年往事時。

  那時候,給遠在城里的父親寫信時,這一句話,幾乎成了口頭語,每一次信的開頭,必得寫上,“敬愛的爸爸,你還好嗎?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間不知不覺又過去了幾個月!币膊恢抢飦淼倪@一句,小小的年紀,或者根本并不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而時過幾十年,當再一次想起它來時,我并不覺得光陰如何的似箭,反而感覺自己有一種重返童年的,重回家鄉(xiāng)的快樂。好像,父親還在,母親還在,只要回到了家鄉(xiāng),就能見著。

  車輪一步步的向前,而家是越來越近,往事,越來越清晰,親情,鄉(xiāng)愁,越來越濃。

  或者,親情,鄉(xiāng)愁,是我永生也無法割舍的一種心結,只要有少少的如愿,便油然而生出如孩童般的歡樂來。

  席慕容說,“故鄉(xiāng)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故鄉(xiāng)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望,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離別后,鄉(xiāng)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是的,鄉(xiāng)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不管多少年,不管是否變了樣,依然如初的美麗。

  風馳電掣,青山蔥翠,山河遼闊,闊別多年后,我又一次的踏上歸鄉(xiāng)的路途,心里眼里,記著的,盡是舊時風景。

  父母的音容笑貌,村中的父老姐妹,童年的調皮頑劣,老屋里的歌聲笑聲,由遠及近,又在我的心頭縈繞,而往事,它就一如村前的那條小溪,在心田里潺潺地流過。

  幾十年了,幾十年的變化,幾十年的日子,當可以用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這樣一句話來形容了。是感嘆?也不盡是。

  家鄉(xiāng)變樣了,人們,變老了。老屋,破敗了,唯有記憶,鮮活如初。

  當車子行駛在家鄉(xiāng)的小路上,輕輕地駛進了記憶的大門時,我是歡喜的。當然也有一點點的惆悵。

  當年是一大片綠油油稻田的地方,如今全都建了樓房,當年曾一次一次走過的田間小路,已變了樣,當年是一條小石橋的地方,而今也建了一條又高又大又穩(wěn)固的水泥石橋。

  當年溪水清透,清甜甘美的一江清流,而今呢,幾近斷流,更不要說有魚蝦可捉。而老屋,更是人去樓空,荒草亂生,每一次見到,都讓人亂了思緒,觸目,驚心。

  許多的老屋,破敗了,人們又在田地里建了新的樓房,一棟一棟,如城里的別墅,可是我依然得懷念老屋,因為老屋里,有我一切關于童年,關于親情,關于夢想的記憶,笑,或者哭,都在老屋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記,一生,也無法抹去。

  小樓昨夜又東風.....對于我們家老屋,一棟二層樓的房子,雖然是泥磚建起的,于當年可是村里不可多見的好人家了。這可是母親和舅舅辛苦好幾年建起來的,一磚一瓦,飽含了母親的幾多汗水和淚水,如今,老屋破敗了,二樓上面早就倒塌了,墻面也給風雨侵蝕倒塌了。

  屋里面墻上,還貼著我們幾姐妹的獎狀,三好學生什么的,幾十張,于那時,如此的獎狀,也算是一種榮耀,所以,母親都貼于最顯眼的地方。

  上二樓的樓梯上面,有一塊木板,人上了樓梯后,放下木板,鎖上鎖,這上面就別有洞天了,夏天的時候,可以鋪上一張席子,坐上面乘涼,看書,或是胡亂做些什么。記得,姐姐和幾個堂姐妹在這上面唱歌,一首一首,《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邊疆的泉水清又純》,《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等等。

  歌聲如夜鶯,好聽極的。那些老歌,那一種情懷,想起都覺得美好。那時候我還小,沒有參與姐們的歡唱,對歌,只靜靜的聽。歌聲飛揚,從我小小的閣樓飛出,多年來,一直在我的夢中回響。

  一樓下面門口處,夏天的時候,總是聚了一大堆的三姑六婆在乘涼,在閑聊。記得多少次夜里倚在母親身邊聽大人說話,聽老人講故事,小小的年紀,也實在是不知所云,事不關已,只是聽到那些鬼故事時,只躲在母親的臂彎里,在暗淡的煤油燈光下把眼睛睜得大大的。

  多少年了,這個地方,依然是我夢中溫暖的家,有母親的身影,有姐姐的歌聲,有一家人冬夜圍爐夜話的溫暖,有永遠不會被光陰磨去的親情,鄉(xiāng)情。

  現在,年輕人都往大城里去了,村中,剩下了老幼,而老一輩的,也所剩無幾了。驀然相見,心有激動,亦有惆悵....

  見到姨,我說,姨,你怎么瘦了那么多?見到舅和舅母的時候,舅還在田間勞作,精神不錯,舅母呢,正在為我們的到來張羅飯菜,一臉的開心。我心安了,因為他們都年過七旬,剛做了要命的手術不久,已死里回生了一回。見到嬸,都有點不敢相信了,眼前的老人,就是當年要風要雨,叱咤風云的人么。

  光陰流逝,歲月蹉跎,他們,一個一個,都老了,歲月的風霜,在每一個人和的身上都鉻下了深深的印痕,生活的酸甜苦辣,百味雜陳,任勞任怨,盡在那細碎的述說里,深情的眼眸里,快樂的笑聲里。

  見到他們安好著,安然著,那一刻,真的是開心,無法形容的來自心底的喜悅。

  生命的過程,總要有一些什么來支撐著你一步一步的走過。愛和回憶,或者就是使你一步一步走向更遠,走向更好的力量。

  千里路途,只為匆匆一面,心頭縈繞,是永不老去的鄉(xiāng)愁。

  那些曾光輝過的日子,那些不曾隨歲月遠去的身影,都見到了,在心里。

  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 篇22

  我愛琢磨,為啥同學會那么多,上了初中就開小學同學會,直至老了老了,還在開各類大中小學的同學會,且常開不敗,怎么不見同事聚會呢?

  所謂同事,就是天天在一起,做同樣的事情,沒有區(qū)別就沒有留戀,你退休了我入職,剛剛分別沒有什么好回憶的,而同學就不一樣了。

  小學時光兩小無猜,課間打打鬧鬧,上課規(guī)規(guī)矩矩,一顆童心沉浸在課本里,或笑或哭,盡情抒發(fā)。偶有爭執(zhí)打斗,老師的三言兩語,即能平息事態(tài),再不行,給個三瓜兩棗,就OK了。三五年過去,感覺長大了,趁著暑假,還沒有上初中,開個同學會吧,說說前兩年的趣事,順便吃點零食。

  上初中了,大家都在附近,雖有擇校生,也不會太遠,臭味相投的會聯絡不斷,一有空閑去校外坐坐,過個生日外面聚聚。緊張的學習需要放松,他們就捧著蘋果,談天說地,或說吃蘋果節(jié)食減肥,或說蘋果手機就是好,或說蘋果真?zhèn)ゴ,成就了牛頓、喬布斯,還能美容、美食。歡快的時光是短暫的,升學考試,疑難雜癥,讓他們安靜下來,安心思考。

  思考的結果,你上了普高、我上了職高,你讀文科、我讀理科,你上了大學、我去參軍務工務農?偠灾,上了高中,以前的同學就很少聯系了,現在的同班同學也少聚會,為了學業(yè),大家盡力拼搏,沒有余暇用來揮霍。

  所以,中考、高考后的第一要務是開同學會,換掉緊張的學習考試模式,輕輕松松地聊聊同學情誼,聊聊三年來的臭事趣事,就是不談中考高考人生大事。他們開始好好好,把同學湊成一對一對,我們開始喝喝喝,把同學喝到一片一片。

  再過八年十年,甚至更長,你漲了工資、我長了皺紋,你成了老板、我想做老板,你當了官、我被你管。有官的提議,有錢的組織,有閑的聯系,召開各類同學會,聚聚舊情,回憶鄉(xiāng)情,談談父母健康,談談子女成長,淡淡的、濃濃的鄉(xiāng)愁傾瀉一地——父母在這頭,子女在那頭。

  離家越遠,家鄉(xiāng)更親,離家越久,鄉(xiāng)愁越濃。每有遠方的同學回鄉(xiāng),總會邀上附近的同學,把往事回憶,使淡淡的同學情誼歷久彌新。直至老了老了,昨天的事情記不起了,小時候的場景歷歷在目,抓緊開個同學會,把陳年往事濃縮成剪不斷的鄉(xiāng)愁。

  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 篇23

  炊煙無形,風一吹便無影無蹤;炊煙有情,出發(fā)點總是演繹著一派活色生香。除傳說中的神仙不食人間煙火外,自古以來,有人類的地方總有不絕的炊煙裊裊升起。

  小時候,在山溝溝的故鄉(xiāng)里我總是討厭炊煙,因為一日三餐總要與柴火打交道。柴火有干有濕,有大有小,有易燃的更有不易燃的,于是炊煙就時濃時淡,但天長日久,都無一例外地熏痛了我童年的雙眸,也熏黑了賴以棲身的窯洞與房屋。

  因為炊煙,我曾經淚流滿面,因為炊煙,我須到田間巷陌尋覓更多的柴火。彼時,燒煤做飯在家家戶戶看來總是一件奢侈之事,即便逢年過節(jié)用上一段煤火,性急者也要往灶膛里塞上一把干柴,于是明火又起,炊煙頓生。或許在人們眼里,沒有炊煙便不是在做飯,不經煙火洗禮的飯菜便沒了可口的味道。

  二十多年前的故鄉(xiāng),一派“田舍炊煙常蔽野”之盛景。下地干活時,望一眼不遠處的村莊,有炊煙升起時,便一定是到了收工的時候;上山放牛,待聞到熟悉的炊煙氣息,便等同于獲得了歸欄的信號。炊煙四起時,山溝里便也飄散著濃濃的飯香,更摻雜著呼喚家人吃飯的渾厚鄉(xiāng)音,頃刻之間,一幅恬淡而詩意的鄉(xiāng)村水墨畫便鋪展開來。

  炊煙里蘊藏著農家人最富個性的表達,因為炊煙下面的飯菜,或咸或淡,或辣或酸,都由自己說了算,都盛滿了自己對生活獨特的理解和體驗。炊煙一定知道主人的秘密,但是它不去給旁人說,它只說給身邊的清風,只說給天上的白云,只說給嘰嘰喳喳的云雀。

  以往,平生節(jié)儉的父親還刻意保留著燒火做飯的習慣,但突然而至的一場大病,讓父親喪失了做飯的能力,于是老家最后的一縷炊煙也無奈地消散了。其實,故鄉(xiāng)的炊煙早已沒了昔日的盛景,這是時代的進步,然而于我總帶著淡淡的傷感。

  近日戶外旅行,見一飯店為了招徠生意,招牌上竟赫然寫著“柴火飯”。果然,一口黢黑的大鐵鍋下,一爐子火紅的干柴正熊熊燃燒著,仰望升騰的炊煙,我仿佛仰望著家園,仰望著那炊煙籠罩的山溝溝……

  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 篇24

  又是一年中秋,歲月就像齒輪,再一次滑到了這個月圓的夜晚。

  獨自坐在一個城市的角落,沒有思緒,只有淡淡如月光一樣的記憶?磥恚@個中秋也得獨守浩渺的一輪圓月了。

  白天,看著滿街擺放著的月餅,雖然沒有吃月餅的習慣,可還是從這些各式各樣的月餅世界中,看到了時光的曼妙。

  這是一個特殊時刻,就像生命中絢麗的云彩。你想不想起,都會如約而至。在一種孤獨的環(huán)境里,這種思緒更能激發(fā)起更多的記憶。

  有時就像生活,人越走越遠,可那種回憶的愁思卻越來越近,有時近得就像眼前的月色,又像自己出氣呼氣的聲音。

  于是,就會記起李白的詩句“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币驗檫@個節(jié)日來臨,夜晚總不能寐?粗缂啺愕拇皺,就像思緒慢慢淡化一切一樣,輕輕在眼前不停的飛逝。

  似乎隨便你走到哪里,這個季節(jié)來臨,總會和故鄉(xiāng)聯系起來。因為這種聯系,是一種來自于心靈的不自覺的感動,也是一種心間的向往。

  想起一個個中秋,想起中秋帶給人生的感動,就像故鄉(xiāng)沉甸甸的谷穗,也像山里山外蠕動的家鄉(xiāng)人的背影。回憶總是那么悠長,想象總是那么沁人心扉。

  想起中秋,就像人生路上偶遇的十字路口。一個年頭一個年頭的抉擇,也一個機遇又一個機遇的錯過。如今,面對著繁華的街市,似乎就像第一次走出家鄉(xiāng)一樣的感覺。那一天,也是十年前的一個中秋。

  靠著從故鄉(xiāng)的泥濘的小路上走出來,月圓依舊,只是多了不少豪情,也摻雜了更多的青春元素。走在故鄉(xiāng)的小路上,心中沒有香甜的月餅,只有一個夢想,如月亮一樣的圓而亮。

  可是,奮斗多年下來,似乎如月圓一樣的夢還有很遠很遠。只是歲月留著的滄桑,卻多了一些奮斗的模樣,雖然沒有走出故鄉(xiāng)那時一樣的抖擻,可經過了生活的太多,卻多了更多的成熟。月亮雖然沒有變,可有一種感覺“生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這或許是一種眼光,也或許是生活體驗。因為“十年生死兩茫茫”,誰也決定不了自己未來的明天一定美好。只有不斷的奮斗,只有不斷的努力著。不管是為了理想,還是為了生活。每個中秋來臨,生活也向前邁了一步,這一步不知道有多遠?也不知道能夠邁向何方?

  只是想起中秋,就會有回憶,想起中秋,就會有一種孤獨的向往!暗溉碎L久,千里共嬋娟!

  我們不管身處何處?也不管如今落地何方?中秋來臨,就是一種收獲,也是一種相聚,不管故鄉(xiāng)有多遠?也不管親人能否聚一聚?我們都可以看著外面圓圓的月亮,一次次給他們祝福。

  或許,每個中秋節(jié)日,有每一個節(jié)日的寓意。因為時代不同,形式也會多種多樣。可來自于內心的那一片向往。對于故鄉(xiāng)的哪一種期待,任何時代,任何形式都無可替代。

  離著故鄉(xiāng)越遠,鄉(xiāng)愁就會越濃,歲月過得越快,鄉(xiāng)愁就會更加體現悲歡離合。

  祝福中秋節(jié)的人們快樂,全家團聚,鄉(xiāng)愁變得美麗、幸福!

  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 篇25

  兒時的記憶總是有些模糊,如蒙太奇的畫面感在腦中閃現一般,畢竟新生事物在覆蓋記憶之前是毫無征兆的,這也難怪我們走得太遠卻忘了記為何而出發(fā),每想找尋開始的路徑,隨著“春運”大軍一起踏入家鄉(xiāng)的時候,隔壁的“老王”家搬遷北京,原址已是斷壁殘垣,前院的“狗剩”家則被蹩腳的巴洛克3層“洋樓”所取代,門前小河已變成水泥砌成的溝渠……思緒與現實的強大反差,即便每天把自己浸泡在酒精里,麻木的神經依然糾結著失落的認知感,這或許就是新的鄉(xiāng)“愁”。

  鄉(xiāng)愁,原本是人們心中那份最美的詩和遠方,是一方水土養(yǎng)育的人文精粹,它承載著祖祖輩輩的認知和智慧,凝聚著令人魂牽夢繞的情感,積淀著當地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是身在遠方游子們心靈的家園。倘若留不住鄉(xiāng)愁,將會導致地方文化特色的消損和地域歷史傳承的中斷乃至鄉(xiāng)魂的衰竭。其實質,傷害的是中華文化的根基和源泉。

  美麗鄉(xiāng)村的建設最重要的是要跳出那種陳舊的城鎮(zhèn)化思路,避免“千城一面、萬巷同工”,避免見物不見人的發(fā)展模式,否則,再繁華的地方也無法留住人們的鄉(xiāng)愁。

  要留住那一抹鄉(xiāng)愁,根本上是探索出一條包容式的發(fā)展道路?梢哉f,鄉(xiāng)村風貌“城鎮(zhèn)化、趨同化”的窘境不僅與“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相悖而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民族文明的悲哀。要想解決發(fā)展中的問題,就要用發(fā)展的眼光來審視,更要用歷史人文的思維來考量。

  勝利街的石板路與便河廣場的音樂噴泉,400米的直線距離,可以滿足人們瞬間的“穿越感”;迎喜街終日飄香的牛肉味和虔誠的禮拜聲則是“老沙市”的記憶之一;關公義園的相關配套不斷完善,為我們打造“全域旅游”提供了契機……在舊城改造中如何做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傳統風貌,促進功能提升與文化文物保護相結合;在新城新區(qū)建設中如何融入傳統文化元素,與原有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相協調;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在鼓勵城市文化多樣化發(fā)展,如何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交融,形成多元開放的現代城市文化……

  這些既是我們去探索的問題,也是將要去實踐目標,畢竟,理想不是空談,而是擼起袖子加油干!

【母親的鄉(xiāng)愁散文(通用25篇)】相關文章:

鄉(xiāng)愁,對母親的懷念散文詩12-25

鄉(xiāng)愁的散文詩12-25

鄉(xiāng)愁的散文詩歌11-02

鄉(xiāng)愁散文詩歌12-22

鄉(xiāng)愁散文詩11-19

鄉(xiāng)愁 散文詩11-19

悠長的鄉(xiāng)愁散文詩歌11-03

有關鄉(xiāng)愁的詩歌散文10-27

鄉(xiāng)愁的滋味的散文詩11-19

余光中鄉(xiāng)愁散文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