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半袋干糧的深情的散文
說起半袋“干糧”(干糧:是饃饃的統(tǒng)稱;地方方言:指的是曬干的干饃饃。),是我此生無法忘記的一個名詞,也是我一生中難以抹去苦澀的記憶!想起半袋“干糧”,再次喚醒了我上定西中學那段充滿艱辛、苦澀的求學路,也是讓我值得留戀、無憂無慮、學生時代最美好的時光;同時,讓我學會了感恩,更家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我的家鄉(xiāng)位于大西北甘肅省一個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在我的記憶中,在八、九十年代,我的家鄉(xiāng),依舊是那么貧困和落后。記得一九九二年我上甘肅省定西中學的時候,每位在縣城中學就讀、住校的鄉(xiāng)下學生,在每個周六的晚上回家,星期天回學校的時候,肩膀上背著半袋“干糧”,便是每位鄉(xiāng)下學生這一個周的口糧。家庭狀況稍微好的學生,背來的是白面做的干饃饃;家庭狀況不好的背來的便是雜糧面做的干饃饃;也有好多鄉(xiāng)下學生,背來的便是半袋“炒面”。(炒面:是用各中雜糧,如小麥、玉米、莜麥、谷子等各種農(nóng)作物和在一起,炒熟,然后在石磨上研成粉狀,地方方言叫:熟面。)由于炒面和干饃饃存放時間長,不易變質(zhì),是每位鄉(xiāng)下學生的青睞。記憶中在那個貧困的年代,每位鄉(xiāng)下學生開水泡干饃饃、開水沖炒面吃,是大部分在縣城中學就讀的鄉(xiāng)下學生的基本生活狀況,我也是開水泡干饃饃,鄉(xiāng)下學生其中之一。
記憶中,我的母親,給我準備在學校足夠吃一個周的“干糧”的過程,要花費好長的時間。制作的時候,首先要把面均勻混合,然后加上少量的水,制作成“餅子”狀,放在鍋里,慢慢加熱、不停的翻,直至把餅子兩面烤成金黃色的外皮,把面里的多余的水分,都要蒸發(fā)完。這樣的干饃饃才能貯存一個周的時間,才不會變質(zhì)。那時候,農(nóng)村燒鍋、做飯用的燃料,都是各種農(nóng)作物的曬干的秸稈,沒有像現(xiàn)代化的電磁爐、微波爐等,做饃饃的時候,要不斷地給灶膛添加燃料,不能多填,也不能少填,填多了,火燒的太旺,就把饃饃燒焦、烤糊,填少了,饃饃也不蒸發(fā)完面里所有的水分,必須恰到好處。我母親給我做干饃饃的時候,填秸稈燃料的活,一般有我父親配合完成。那時候,白天地里農(nóng)活特別多,給我做干饃饃的時間,一般晚上做,不管刮風下雪,還是陰雨晴天,每個星期六的晚上,當我從50公里以外的縣城中學,夜里12點鐘,回到家里的時候,進門的那一刻,就看見我的母親、父親,在灶頭前面,給我忙碌的準備干糧的身影,這一夜,我的父親、母親為我備足在學校,一個周的干糧,幾乎整夜未眠,直至星期天的早上,當我吃完母親給我精心準備的早餐,踏上去定西中學遙遠的路途,她們這才去休息。在我和弟弟上甘肅省定西中學期間,每周星期六的夜里,母親給我們準備干糧的活,一直沒間斷過,直至我們先后從定西中學畢業(yè)。
半袋“干糧”,永遠留給我的是那種在上甘肅省定西中學期間,那種一日三餐,每天開水泡饃饃,厭食感和苦澀的味道;也是半袋“干糧”,帶給我一種幸福感和滿足感,給我的學習生活帶了來啟迪和動力;也是半袋干糧,凝聚著母親和父親,把自己未多讀書的愿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那種“望子成龍”的迫切心情……“可憐天下父母心”。半袋“干糧”,那是每個鄉(xiāng)下莘莘學子的母親,用艱辛、汗水和無私,換來的那種天底下最無私、偉大母愛的結(jié)晶!
在八、九十年代,雖然全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大好時光,“發(fā)展就是硬道理”,猶如一夜春風,早已經(jīng)吹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和經(jīng)濟基礎(chǔ),已經(jīng)向前邁出了一大步,迎著黨中央帶來的改革開放的好政策,超前前突飛猛進地發(fā)展?墒,對于大西北甘肅省偏僻、落后我的家鄉(xiāng)來說,依舊是那么貧困和落后,黨中央改革開放的春風,還沒有喚醒這片沉睡中的凈土。世代以農(nóng)為本,以黃土地為生。心地善良、憨厚樸實,長期居住在黃土地上的父老鄉(xiāng)親,還是整天面朝黃土背朝天,起早貪黑,每天忙碌在國家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分給的一畝三分黃土地上,急于解決全家人的溫飽生活。就連半袋干“饃饃“也沒多余的,為了攻讀一個中學生,在縣城中學吃飽肚子,都是全家人從自己的嘴里省出來的!永遠委屈著全家人,把最好的面,都存著給縣城就讀的孩子做“干糧”!
可半袋“干糧”,對于在八、九十年代大西北甘肅省廣大偏僻、落后的農(nóng)村在縣城中學就讀的中學生來說,那是每位莘莘學子的“救命糧”;也是每位中學生的家長,從自己的嘴里節(jié)省下來、用深深的母愛,凝結(jié)成的“愛心糧”。為鄉(xiāng)下的每位學子,點亮了一盞盞領(lǐng)航的明燈,照亮了那一段段艱辛的求學路;也是自己的母親,用愛心做的半袋“干糧”,讓每位在縣城中學就讀的鄉(xiāng)下莘莘學子,挺起了被貧困、饑餓壓垮的脊梁和精神支柱。
一九九二年,在我上甘肅省定西中學的時候,對于每個到縣城中學就讀的鄉(xiāng)下學生來說,吃不飽、穿不暖是家常便飯,每天靠開水泡干饃饃充饑或者用開水沖熟面吃,是每位鄉(xiāng)下住校生的生活狀況。對于鄉(xiāng)下學生來說,學校食堂一份6角錢的素菜,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家庭狀況稍微好一點的鄉(xiāng)下住校學生,幾個人聯(lián)合租一間廉價民房,用煤油爐子做飯,用開水煮面片吃,也是一種奢侈的生活,后來我也加入了鄉(xiāng)下學生聯(lián)合租廉價民房、做飯的群體。
記得那時候,我們班上一共70多名學生,除了4、5名鄉(xiāng)下學生,都是城里學生,我是鄉(xiāng)下學生其中之一,也是家距離學校最遠的。每個星期六下午,上完三節(jié)課,就騎著一輛自行車,到50公里以外的家里,去取回足夠下一個周在學校吃的干糧,如果遇到夏天下大雨或者冬天大雪封山,我就回不去了,只能忍饑挨餓……
但我是最幸運的,在我上甘肅省定西中學的時候,我遇到了一位知識淵博、為人師表、愛生如子的班主任曹雪清老師和那位美麗、心地善良、為人正直的張福秀師母。當班主任曹老師知道我的情況后,就把我領(lǐng)到他家去吃飯,讓我的那位心地善良的師母,給我們做牛肉面吃,那個牛肉面的味道,感覺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面,至今還留有余香。并且,我的班主任曹老師為了讓我好好學習,擺脫家庭的貧困,在學校給我爭取了每學期20元的最高助學金。在甘肅省定西中學上學期間,我是在老師家吃飯次數(shù)最多的學生。在甘肅省定西中學上學期間,有了班主任愛生如子的曹雪清老師和心地善良的張福秀師母,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照顧和無私的幫扶下,才讓我走完那段艱辛的求學路,順利地完成學業(yè),從定西中學畢業(yè)。
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隨著歲月的流逝,世代潮流帶來的變遷中,今天,在“黨中央開發(fā)大西北”號角的帶動下,我的家鄉(xiāng)每天都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像“助學貸款”、“精準扶貧”、“異地遷”、“三免兩補”等一些列“惠民”“優(yōu)學”的黨中央政策大力支持下,農(nóng)村的的孩子再不愁上不起學、吃不飽肚子、考不上大學、讀不起書的后顧之憂。昔日,鄉(xiāng)下每位莘莘學子,背著半袋“干糧”,每天靠開水泡饃充饑的艱辛、苦澀的在校生活的情景,永遠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不由想起,現(xiàn)在的農(nóng)村學生不但住上了暖氣房,而且吃得是免費的營養(yǎng)早餐,領(lǐng)的是每月都有的生活補助,他們是何等的幸福,他們是否會感到今天正生活在幸福的時代呢?
背著半袋“干糧”,那段學生時代,艱辛的求學路,永遠芬芳著我一生中青蔥的記憶,讓我更加珍惜今天這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激勵這我永遠“不忘初心”, 礪厲奮進!懂得感恩;回報社會……
【半袋干糧的深情的散文】相關(guān)文章:
深情的慰問散文11-30
深情灌桃李散文05-02
重逢自是深情處散文05-17
精美散文:以深情讀冬06-26
讓我的思念與你深情擁抱散文03-31
既不深情何必不忘散文05-16
深情款款,奈何緣淺散文06-02
夜深深情難尋愛情散文06-30
散文張曉風《孤意與深情》06-02
人比光陰更深情的散文隨筆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