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軍行說課稿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從軍行》說課稿(精選10篇)
作為一名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我們應(yīng)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從軍行》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從軍行》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從軍行》是長春版語文第九冊第十一板塊中的第一課。這一課共有兩首古詩:
其一,是一首優(yōu)秀的邊塞詩,反映了戍邊將士保衛(wèi)邊境,殺敵立功的雄心壯志,具有昂揚的戰(zhàn)斗精神,動人心魄,充滿了愛國熱情和樂觀精神。詩的頭兩句寫景,點出了戰(zhàn)爭的艱苦環(huán)境,景中含情。唐王朝與蕃貴族經(jīng)常發(fā)生戰(zhàn)爭,由于戰(zhàn)爭殘酷,青海湖上空陰云彌漫,大片大片濃厚的陰云,一直延伸到天邊,高聳的雪山籠罩在烏云中,顯得暗淡無光。一個“暗”字,以自然景物極力襯托戰(zhàn)爭的慘烈。遠望前方玉門關(guān),顯得遙遠而迷茫,那大漠間孤零零的城池變得更加孤單了。一個“孤”字說明環(huán)境的惡劣、孤立無援,為下文寫將士們豪壯的精神面貌,作了有力鋪墊。這兩句詩,渲染了戰(zhàn)爭氣氛,點出了凄涼艱苦的環(huán)境,表達了將士們戍邊生活的孤寂與艱苦。
詩的后兩句轉(zhuǎn)入直抒情懷,描繪了戰(zhàn)士們英勇殺敵的精神面貌。將士們身經(jīng)百戰(zhàn),黃沙把金甲都磨破了,可見戰(zhàn)斗是多么艱苦激烈,把所有的戰(zhàn)斗生活,都濃縮于七個字中,盡管如此,將士們的報國斗志絲毫不減。最后一句寫出了將士們的豪壯誓言:不擊敗敵人,決不回還。
其二,是一首描寫邊關(guān)將士軍旅生活的七絕。此詩格調(diào)高昂激越,樂觀向上。從描寫上看,詩人所選取的對象是未和敵軍直接交手的后續(xù)部隊,而對戰(zhàn)果輝煌的“前軍夜戰(zhàn)”只從側(cè)面帶出。這是打破常套
的構(gòu)思。如果改成從正面對夜戰(zhàn)進行鋪敘,就不免會顯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絕句中無法完成。現(xiàn)在避開對戰(zhàn)爭過程的正面描寫,從側(cè)面進行烘托,就把絕句的短處變成了長處。它讓讀者從“大漠風塵日色昏”和“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去想象前鋒的仗打得多么艱苦,多么出色。從“已報生擒吐谷渾”去體味這次出征多么富有戲劇性。一場激戰(zhàn),不是寫得聲嘶力竭,而是出以輕快跳脫之筆,通過側(cè)面的烘托、點染,讓讀者去體味、遐想。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詩里表現(xiàn)出來,王昌齡在構(gòu)思和驅(qū)遣語言上的功夫,怎不令人嘆服!
說教學目標
本課分兩個課時進行,根據(jù)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通過對教材的分析,結(jié)合課后的練習題,同時針對五年級小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本課時,也就是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2.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感悟詩人的愛國情懷。理解邊塞詩歌種詩人的懷鄉(xiāng)思親之情。
3.通過對比學習詩歌,了解不同作品所蘊含的不同情感和詩歌特色。
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邊塞詩歌種詩人的懷鄉(xiāng)思親之情。
教學難點:對比學習詩歌,了解不同作品所蘊含的不同情感和詩歌特色。
說教法學法
1、教法
充分運用嘗試教學法,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同時運用“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誦詩句”這四個步驟來學習。
2、學法
分學習小組。
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課題,出示課題。
1、同學們聽說過花木蘭吧,花木蘭代父從軍,,在戰(zhàn)場上驍勇善戰(zhàn),猛打猛沖,屢立戰(zhàn)功,頻頻榮升。同時,板書“從軍”,同時們怎么理解“從軍”(從學生熟知比較感興趣的話趣人物入手,讓學生能夠迅速進入情景狀態(tài)。同時引入學生思考)
2、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的將士戍守邊關(guān)的動人事跡,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我們從剛學過的《民族英雄戚繼光》知道:戚家軍和其他抗倭英雄一起,終于解除了我國東南沿海的倭患。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寫的《從軍行》板書:行。
(自然過渡,使學生平滑過渡到正課學習,同時激起學生的愛國熱情,為理解古詩中人物情懷做鋪墊)
二、解詩題,知詩人。
1、《從軍行》即從軍歌,是樂府詩題,這類詩大多描寫邊疆軍事生活。標題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屬于樂府詩。
2、讓說說對王昌齡有多少了解?引入課題。
。ㄟ@樣設(shè)計能使學生初步的了解古詩的特點,初步感知古詩的內(nèi)容,并對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三、明詩意
整體通讀,把握詩境
1、讓學生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初步感受古詩意境。
2、同學們剛才在王昌齡的引領(lǐng)下,到唐朝的邊塞轉(zhuǎn)了一圈,看見了哪些景物?
3、讓學生看圖讀前兩句,有何感受?帶上感情讀一讀。
4、讓學生齊讀后兩句,問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然后用多媒體出示古戰(zhàn)場圖,感受古詩內(nèi)容并設(shè)置問題:“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說明了什么?體會將士們面對困難,報國壯志不但沒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
。ǜ吣昙壍墓旁娊虒W重點在詩意的.理解和詩境的感悟上。所以要充分的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詩意、在看中感悟詩意、在思考中感悟詩意。)
四、體會意境
1、采用小組讀、分男女生讀、配樂朗讀等誦讀的方法體會詩的意境。
2、品悟詩情
讀了這首詩,在你的腦海中浮現(xiàn)出什么樣的畫面?
請同學們默默地再讀這首詩,請你拿起筆來,一邊讀一邊品,推敲推敲這詩中的哪個字飽含了對我們所見的這些景物特別的感情!
。w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學生通過這個過程,能夠更好的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以及其在表達思想感情中的作用,進而感悟詩人通過對戍邊戰(zhàn)士的戰(zhàn)爭生活的描寫及對其殺敵報國壯志的歌頌。)
五、拓展閱讀
1、幻燈片出示另外五首從軍行
生讀這幾首詩,根據(jù)自己喜好,小組合作學習理解詩句意思,朗讀古詩。
2、課后的拓展與運用
(設(shè)計目的是通過從畫面到詩句的訓練途徑,培養(yǎng)學生閱讀、聯(lián)想、表達的綜合能力。)
《從軍行》說課稿 篇2
授課對象:
五年級學生
備課時間:
目標確定的依據(jù)
1.課程標準相關(guān)要求
(1)基于識字寫字: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寫字姿勢正確,有良好的書寫習慣。
(2)基于閱讀: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默讀有一定的速度。學習思考,能聯(lián)系古詩的描寫背景和自己的積累,推想古詩中有關(guān)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情分析
(1)基于識字寫字:五年級的學生已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在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獨立識字。在寫字方面,學生已掌握了漢字的基本筆畫和生字間的間架結(jié)構(gòu),重點指導難寫的字。
(2)基于閱讀:五年級學生已初步掌握默讀的方法,能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理解詞句,能夠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在閱讀中能正確劃分斷句,說出自己的感受。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古詩描寫的環(huán)境,領(lǐng)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教材分析
《從軍行》這首古詩選自盛唐邊塞詩人王昌齡寫的,其詩含蓄、深婉、渾厚。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diào)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主要寫了青海湖上的綿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單的城鎮(zhèn)遙望著玉門關(guān)。歷經(jīng)百戰(zhàn)黃沙磨穿了鐵鎧甲,不攻破樓蘭始終堅決不回家鄉(xiāng)。通過描寫邊塞悲壯、暗淡的景物,襯托將士們戍邊生活的孤寂和艱苦,以及戍邊將士不畏艱難守衛(wèi)邊疆的豪情壯志和責任感。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認讀“五千仞岳、薊北、涕淚、衣裳、襄陽”等詞語,正確書寫“仞、岳、摩、遺、涕、巫”六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詩詞,感受王昌齡積極向上的愛國精神。
評價任務(wù)
1.通過指名讀、全班齊讀,學生能準確讀出本課詞語:通過觀察提醒、老師范寫的方法,學生能規(guī)范書寫“仞 、岳、摩”等生字。
2.通過自由朗讀、默讀、邊讀邊想象畫面、邊讀邊加上動作體會等形式,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古詩,在讀中感受王昌齡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從軍行》說課稿 篇3
一、出示學習目標
1、學習《從軍行》會讀并能背誦。
2、通過學習,正確理解古詩意思。
3、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請同學們認真讀一讀學習目標,并給一分鐘時間背誦。
二、預習檢測
1、運用四聲法讀古詩。
2、填空
《從軍行》是 代詩人 字 這是一首 詩。
3、請背誦一首你學習過的邊塞詩。
4、解釋詞語
青海 暗 雪山 穿 金甲
5、通過昨天的預習你還有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小組合作翻譯古詩
請運用我們學習過的翻譯五字法翻譯古詩
1、小組合作翻譯,組員匯報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2、請交流合作討論“暗”和“孤”有什么作用?
3、小組合作翻譯,組員匯報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4、戰(zhàn)地記者連線
師生表演,戰(zhàn)地記者采訪邊關(guān)戰(zhàn)士。體會邊關(guān)戰(zhàn)士誓死保衛(wèi)祖國的決心。
5、翻譯完整首古詩,你能體會到作者是什么樣的`情懷么?
指生回答。
四、積累訓練
1、觀看《唐之韻》短片,讓學生了解王昌齡及邊塞詩特點,并且出師《從軍行》七首組詩。
2、習題鞏固
《從軍行》共有幾首
A.5首
B.6首
C.7首
D.8首
王昌齡被世人稱為
A.天家詩子王江寧
B.詩仙
C.七絕圣手
D.詩圣
整首詩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 )
A.悲觀厭世害怕戰(zhàn)爭
B.不畏艱險建功立業(yè)
C.抱怨艱苦不愿出力
D.得過且過不思進取
五、小練筆
出示關(guān)于戰(zhàn)爭的圖片,同學們看到這樣的場景你想對邊關(guān)戰(zhàn)士所些什么,動手寫一寫。
《從軍行》說課稿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背誦古詩,理解詩意。
方法與過程:
想象畫面,理解詩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表達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詩意。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表達的愛國情感。
教學過程:
一、知詩人,解詩題
1解釋“從軍行”。
“從軍行”是樂府曲名。詩題中加“行”、“歌”、“吟”、“引”都是樂府詩。
2.簡介作者
王昌齡,唐代詩人,字少白,擅長寫七言絕句,以邊塞詩著稱,被稱為“七絕圣手”。代表作《從軍行》七首,《出塞》。(指名學生背誦《出塞》)
3.介紹邊塞詩。
“邊塞”指“邊關(guān)”“邊界”,而邊塞詩就是描寫邊疆軍事生活的詩。詩中有的展示了雄偉蒼茫的邊塞風光和戰(zhàn)爭場面,有的表現(xiàn)了將士們英勇無畏,許身報國的英雄氣概。
[設(shè)計意圖]從介紹邊塞詩入手導入新課是為了讓學生對這類詩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傮w感知邊塞詩的風格除了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更為了讓學生真正品讀《從軍行》時能更快地融入此詩特有的情境。
二、品詩句,明詩意
1. 初讀,讀準字音
2再讀,整體感知。
(1)指名讀,教師讀,齊讀。
(2)通過這幾遍讀,你們能不能感受到詩人在表達—種怎樣的情感?
3.研讀,讀懂詩意
(1)以小組為單位,結(jié)合注釋,帶著自己對這首詩的初步感知,把詩讀懂。
(2)指名談對詩句的理解。
[設(shè)計意圖]古詩教學最重要的是領(lǐng)悟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而把詩初步讀懂是這一切的前提,此環(huán)節(jié)中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的學習時間,感悟理解詩的內(nèi)容,初步體會詩的情感。并注重了合作學習,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最后大家將自讀自悟及討論的結(jié)果在全班交流,引導學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詩的意境當中,為下一步的學習做好了準備。
三、想意境,悟詩情
1.“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1).指名讀,教師隨手將“暗”“孤”加上點,再請同學讀。
(2).通過這兩句詩,通過這“暗”“孤”,你的腦海中有了一個怎樣的畫面?這樣的畫面讓你的`腦海中又涌現(xiàn)出哪些詞?
(3).請你走進這個畫面,你是那個遙望玉門關(guān)的戰(zhàn)士,你心中會想些什么?
(4).將你的體會融入詩句,讀這兩句詩。
2.“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1).你從這兩句中又讀出了什么?為什么?
引導學生抓住“黃沙“百戰(zhàn)”“穿”等重點詞語去體會環(huán)境的艱苦,邊地的荒涼,戰(zhàn)爭的殘酷,時間的漫長。抓住“終不還”去體會將士們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
(2).教師用語言去渲染情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詮釋,用自己的朗讀去表達。
3.感受此詩的藝術(shù)技巧。
(1).—、二句的寫景對表現(xiàn)邊疆將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小結(jié):典型環(huán)境與人物感情的高度統(tǒng)一是王昌齡邊塞詩的一個突出特點。
[設(shè)計意圖]古詩的用詞極其精妙,所以這個環(huán)節(jié)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在反復誦讀中走進詩的畫面,從而使學生的心靈與文本產(chǎn)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同時借助多媒體課件,營造氛圍,讓學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誦讀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與詩境融為一體,并自然而然地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1.邊塞詩是唐詩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那些雄渾開闊的邊塞詩讓我們通過歷史再次走進了那些棄家入塞,許身報國戍邊戰(zhàn)士們的英雄氣概和愛國情懷。運用古詩五步學習法:解詩題、知詩人、讀詩句、明詩意、悟詩情,我們來自學王昌齡的《從軍行》其五。
2.學生看老師發(fā)的資料,借助注釋理解古詩。
。1)自由讀古詩。
。2)合作交流,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3)體會作者的感情,朗讀古詩。
3.你還知道哪些愛國詩篇?
。1)學生背誦王昌齡的《出塞》,陸游的《示兒》,再次感受愛國情感。
。2)有感情的背誦《從軍行》。
五,作業(yè)
1.默寫古詩《從軍行》。
2.收集其他的愛國詩篇,讀一讀,背一背。
《從軍行》說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理解古詩大意。
過程與方法:
結(jié)合畫面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愛國感情,并受到感染。
教學重難點:
1、抓住重點字詞,結(jié)合畫面引導學生理解詩意。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將士們的忠心報國的豪情。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設(shè)計:
一、 情境導入。
中國幾千年的慢慢歷史長河中,每一個朝代都會有戰(zhàn)爭的刀光劍影,剛剛同學們看了硝煙彌漫的古戰(zhàn)場。能說說你們的感受嗎?
生1:我體會到了戰(zhàn)士們?yōu)榱藝也活櫼磺械木瘛?/p>
生2:我覺得戰(zhàn)爭是殘酷的,但這些軍人為了國家的安定,他們寧愿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這兩位同學都說得不錯,同學們,這些場景在文學上也留下了它們的印記,描寫戰(zhàn)爭的詩歌在我們中國的詩壇上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一首《從軍行》。(板書課題)
二、解詩題,知詩人。
1、《從軍行》就是從軍歌,是樂府詩題,這類詩大多描寫邊疆軍事生活。《從軍行》是王昌齡邊塞詩的一個總題目,在這個題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詩,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在學習古詩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詩人王昌齡。找學生讀一讀,誰來說說你從中了解到什么?王昌齡(約公元698-756年),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西安)人。中過進士,做過官。擅長寫七言絕句,后人譽為“七絕圣手”。他早年曾漫游四方,去過邊塞,他的邊塞詩用心理描寫展現(xiàn)軍人愛國立功和思鄉(xiāng)懷土的內(nèi)心世界。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安史之亂時被殺害。現(xiàn)存詩一百八十一首,作品有《王昌齡集》。(學生回答時老師適當點評,講解一些寫作背景。)
今天學的《從軍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雖然他沒有參加過戰(zhàn)爭,但他在邊塞生活很多年,他與戰(zhàn)士們情同手足,所以他寫出許多流傳千古的邊塞詩。
三、整體通讀。
1、請同學們認真聽朗讀,然后小聲跟著讀。
2、我們讀古詩,不僅要讀得正確、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頓,讀出節(jié)奏美。自由讀古詩。(課件出示標有停頓的詩句)
3、學生齊讀古詩,同桌合作讀,男女生對讀,師生對讀。
四、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1、同學們雖然這首詩離我們已經(jīng)很久遠了,但我們通過讀,想,悟也會知道這首詩的意思情感,請同學們再讀讀這首詩,通過同桌交流,結(jié)合課文的注釋了解詩的意思。
。ㄇ嗪:峡盏臑踉瓢哑钸B大雪山都遮暗了。駐守邊疆孤城的戰(zhàn)士,向西遙望就是玉門關(guān)。將士們在沙漠中身經(jīng)百戰(zhàn),連鐵甲戰(zhàn)衣都磨破了。他們下定決心,不打敗入侵的敵人誓死不回家。)
2、課件出示第一句描繪圖景,請同學們結(jié)合圖畫,再讀讀這句詩,在讀這句詩的時候你想到了什么?(青海、雪山)青海湖本是碧波蕩漾,美麗寧靜的。(課件出示青海湖圖片)雪山指祁連山,它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終年積雪,銀光閃耀,異常壯麗。這一青一白兩道風景,本應(yīng)帶給我們純潔的美感,可為什么作者用了一個“暗”字呢?板書“暗”。(風云變幻,轉(zhuǎn)眼間長云翻滾,高原氣候變幻大,氣候惡劣,黃沙漫天,地理環(huán)境差,還有戰(zhàn)事不斷,連年的烽火,四起的硝煙,也遮暗了雪山。)給人以沉重壓抑之感,請同學們帶著這樣的心情讀讀這句詩。
3、讓我們隨著詩人來看看第二句,當你讀這句詩時腦海里出現(xiàn)什么畫面?(孤城 遙望)這句詩中哪個字更能打動你的心扉?(孤)板書“孤”,(課件出示畫面)假如你身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你會怎么想呢?(特別想家)是!大漠荒涼,只有呼嘯的狂風和漫天的黃沙相伴,守邊的將士怎能不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所以眼前的景物讓他們感到——茫茫的大漠,無邊的戈壁,人跡罕至,前有勁敵,后無援軍,城中的將士可謂是孤軍奮戰(zhàn),怎能不倍感孤獨,正是——
4、小結(jié):詩人移情入境,用“暗”和“孤”向我們展示一幅孤寂、荒涼的畫面,讓我們感受到邊塞氣候的——惡劣,環(huán)境的——艱苦,將士對家人的——思念。
5、盡管環(huán)境這樣惡劣,鄉(xiāng)情這樣深切,守邊將士又是怎樣做的呢——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讀到這句詩你想到了什么?(課件出示第三句圖景) “黃沙”形象點出邊塞戰(zhàn)場的特征,從哪兒可以看出來戰(zhàn)事很頻繁?——“百戰(zhàn)”是指打了一百次嗎?不是,在古詩里“百、千、萬”都是虛指,表示很多很多。還能從哪個字看出來戰(zhàn)事頻繁?——“穿”,板書“穿”,在這里穿不是穿衣服襪子的意思,而是——磨破,把鐵片做的`戰(zhàn)衣都磨破了,你覺得是什么磨破了戰(zhàn)衣?(敵人的刀劍),可見敵軍的強悍,戰(zhàn)斗的艱苦,還可能是什么磨破的?(黃沙)長時間在沙漠里摸爬滾打,可看出戰(zhàn)事的頻繁,戰(zhàn)斗時間之長,戰(zhàn)斗之艱苦。
6、金甲盡管磨穿,將士們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消磨,而是在連年戰(zhàn)爭和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他們發(fā)誓——“不破樓蘭終不還”。(課件出示第四句)不打敗入侵的敵人,誓死不回家,“終不還”可見他們決心之大。他們?yōu)槭裁床换丶夷?(因為他們要保衛(wèi)國家) 是。]有國家哪有小家。刀光劍影,九死一生,將士們?yōu)楸<倚l(wèi)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是沒有什么能撼動他們的錚錚誓言,他們發(fā)誓——
豪壯的誓言中你感受到將士們一顆什么樣的心?(報國的忠心)
7、可是將士們。∧愕募胰巳找篂槟銧磕c,苦盼與你團聚,你為什么終不還呢?(國破家必亡,有國才有家。
好一個博大的心胸,好一個頂天立地的真英雄,好一群鐵骨錚錚的熱血男兒!只有這些鐵骨柔情的將士,才有了國泰民安;沒有黃沙漫漫下的忠魂鐵骨,又怎能有萬家團圓?有心中這堅定的信念做支撐,昏暗的雪山可怕嗎?(不可怕,擦掉“暗”),大漠的孤單可怕嗎?(不可怕,擦掉“孤”)敵人的刀劍可怕嗎?(不可怕,擦掉“穿”)此刻震撼我們心靈的只有這豪壯的七個字“不破樓蘭終不還”,板書“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就是士兵,這就是軍人,這就是唐朝最可敬的人,請同學們帶著對將士們的崇敬之情大聲地朗讀這首詩吧!
五、拓展延伸。
1、正是有了這千里黃沙下的累累忠骨,才有了我們現(xiàn)在幸福安定的生活。此時此刻你想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說些什么?
2、短短28個字,讓我們領(lǐng)略了綿延千里的邊塞風光,更讓我們感受到了邊關(guān)將士奮勇殺敵,舍身報國的積極進取精神。這就是王昌齡留給我們的邊塞詩,它激勵著世代中華兒女保家衛(wèi)國的豪情。讓我們隨著《精忠報國》的音樂,再次朗誦這首詩吧!
3、最后請同學們欣賞王昌齡的《出塞》和王翰的《涼州詞》。
板書設(shè)計:
從軍行
暗 孤 穿 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軍行》說課稿 篇6
設(shè)計理念:
以學生的“學”為主,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過程中不斷理解、感悟、體驗、積累,教師則從中起指導、引導、誘導、輔導的作用,使學生自主、主動、生動地學習。
教學目標:
1、學會本首詩中的生字、新詞。
2、理解詩意,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感情。
教學難點:
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設(shè)計:
一、 情境引入課題,出示課題。
1、同學們,老師今天帶來幾幅畫,大家想看看嗎?大家請看大屏幕, 課件出示圖畫。
2、看了這幾幅畫,同學們想知道畫中講了什么嗎?好,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從軍行》(板書課題),這首古詩講的就是有關(guān)這幾幅圖的故事。
二、解詩題,知詩人。
1、《從軍行》就是從軍歌,是樂府詩題,這類詩大多描寫邊疆軍事生活。《從軍行》是王昌齡邊塞詩的一個總題目,在這個題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詩,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說說你對這首詩的作者王昌齡有多少了解?
王昌齡,唐代詩人。中過進士,做過官。擅長寫七言絕句,以邊塞詩著名。詩多描寫邊塞征戰(zhàn),既表現(xiàn)了將士棄家出塞、奮勇殺敵、許身報國、建功立業(yè)的積極進取精神,又寫出了戰(zhàn)斗生活的艱辛、征人的悲慘遭遇。有些詩還生動地描繪了雄偉蒼茫的邊塞風光和戰(zhàn)斗場面。這類詩寫得氣魄雄偉,聲調(diào)鏗鏘,語言精確,用心理描寫展現(xiàn)軍人愛國立功和思鄉(xiāng)懷土的內(nèi)心世界。他的詩氣魄宏大,特別能鼓舞斗志。
三、整體通讀,理解詩意。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我們讀古詩,不僅要讀得正確、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頓,讀出節(jié)奏美。(課件出示標有停頓的詩句)
3、找出詩中的兩個生字,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學習兩個生字。
、儆涀∶總生字的偏旁部首、筆畫筆順。
、诶斫庾至x,并組詞。
4、合作交流,理解重點字詞(青海、雪山、玉門關(guān)、穿、金甲、樓蘭)。結(jié)合課后注釋理解或請教老師、同學。
四、品讀古詩,體會詩情。
1、理解體會第一句。課件出示第一句描繪圖景,觀察圖上景物,這一句描寫了幾個景物:(青海長云雪山,師板書)師說詩意,生讀詩句。首句寫邊疆地理位置和環(huán)境(板書:環(huán)境惡劣)。一個“暗”字,給人以沉重壓抑之感。品讀此句,讀出沉重壓抑之感。
2、理解體會第二句。課件出示第二句描繪圖景,觀察圖上景物,(孤城 遙望)師說詩要意,生讀詩句。這句寫形勢的險惡,他們征戍在邊疆前沿,回望祖國只見玉門關(guān)一座孤城(板書:思念家鄉(xiāng))。讀出孤寂、憂傷的語氣。
3、看圖讀前兩句,你有何感受?(青海、長云、雪山、孤城烘托邊塞戰(zhàn)場環(huán)境的蒼涼荒蕪)帶上感情讀一讀。(戍邊將士艱苦、孤寂的生活,懷念家鄉(xiāng)。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guān)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wù)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4、過渡語:盡管環(huán)境這樣惡劣,鄉(xiāng)情這樣深切,守邊將士又是怎樣做的呢?
5、出示第三句圖景,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說明了什么?“黃沙”形象點出邊塞戰(zhàn)場的特征,“百戰(zhàn)”極言戰(zhàn)事之頻繁, “穿金甲”是說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時間之長,戰(zhàn)斗之艱苦。短短七個字,高度概括了邊地之荒涼、條件之惡劣、時間之漫長、戰(zhàn)爭之頻繁艱難。短短七個字,我們可以看出環(huán)境的險惡,戰(zhàn)爭的頻繁,以及將士們不畏艱險、英勇戰(zhàn)斗的英雄形象。品讀第三句,讀出低深、憂抑的語氣。
6、金甲盡管磨穿,將士們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消磨,而是在連年戰(zhàn)爭和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安黄茦翘m終不還”,就是將士們豪壯的誓言。齊讀末句,讀出激昂、堅定的'語氣。
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士豪壯的誓言是——
為了讓我們的子孫不再遭受戰(zhàn)爭傷痛,我們發(fā)誓——
為了祖國的威嚴,我們發(fā)誓——
五、體會意境,品悟詩情
1、出示全景圖,讓學生看圖有感情的朗讀全詩。
2、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一起回到唐朝的西北邊陲,再一次將所想到的、見到的、聽到的,留在心中。
音樂起,老師誦讀古詩。記住了嗎?
3、背誦古詩。齊背,指名背誦。
4、同學們,讓我們牢記戍邊的將士,學習他們奮勇殺敵、許身報國、建功立業(yè)的積極進取的精神吧。讓我們隨著《精忠報國》的音樂,再次大聲地朗讀這首古詩吧!
《從軍行》說課稿 篇7
一、導入新課
1.展示導入:
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很多首古詩了,你喜歡哪一首呢,為什么?一起來談一談吧!
預設(shè):
。1)我喜歡《詠柳》,因為賀知章在詩里描繪的春景真是美不勝收!我來背一背吧!
(2)我喜歡《村居》,因為高鼎在詩中寫的童真童趣令我向往!我也來背一背吧!
2.展示導入:出示句子: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清]林則徐
談一談你的理解?
預設(shè):
若用現(xiàn)代語言表達,即“只要有利于國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為害怕災(zāi)禍而逃避呢。”此聯(lián)已成為百余年來廣為傳頌的名句,也是全詩的思想精華之所在,它表現(xiàn)了林則徐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誠無私的愛國情操。
3.同學們,一首好詩往往蘊含一種心情,一段歷史,讓人回味無窮。讀懂詩里的歷史,便能體會詩里的心情。
4.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從軍行》。
。1)你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
。2)以前我們有沒有學過這位詩人的詩詞呢?
。3)誰能為大家介紹一下詩人王昌齡呢?
預設(shè):
王昌齡,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認真讀古詩,解決生字問題,練習劃分節(jié)奏,初步感知古詩的內(nèi)容。
2.出示朗讀要求:
。1)自讀古詩,邊讀邊理解詩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詞查字典。
。2)想一想詩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詩句的大意。
3.學習詞語:
從軍行:樂府曲名,內(nèi)容多寫邊塞情況和戰(zhàn)士的生活。
玉門關(guān):古關(guān)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
樓蘭:西域古國名,這里泛指西域地區(qū)的各部族政權(quán)。
預設(shè):了解詩中的地名,這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詩意。
4.小組成員之間互相聽一聽朗讀,分享你的斷句成果吧。
討論主題:
。1)怎樣可以讀通古詩。
。2)你有什么辦法可以盡快讀懂古詩。
從軍行
[唐]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預設(shè):
探究古詩的斷句,根據(jù)節(jié)奏感進行劃分標記。
吟誦,抑揚頓挫,要注意重音與停頓韻味,在停頓的地方將韻母的'音發(fā)得飽滿一些,會有更好的誦讀效果。
三、感知詩歌,初步體會
1.反復讀,將詩讀通順,讀流利,讀出一定的節(jié)奏和韻律。
2.誦讀古詩,整體感知。
。1)《從軍行》是邊塞詩。邊塞詩又稱出塞詩,是以邊疆地區(qū)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一般認為,邊塞詩初步發(fā)展于漢魏六朝時代,隋代開始興盛,唐即進入發(fā)展的黃金時代。
。2)小聲自讀,邊讀邊理解詩句的意思,和同學分享理解詩意的好方法。
3.同桌探究:理解詩意的好方法有哪些?
預設(shè):
。1)借助注釋。
。2)聯(lián)系上下文。
。3)想象畫面。
4.小組同學說一說自己對古詩的理解。
四、感知體會
1.“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1)想象一下 “長云”是怎樣的情景呢?
預設(shè):滿天都是云。
(2)為什么會“暗”雪山呢?
預設(shè):云朵把雪山都遮擋著隱隱的,暗下來了。
。3)你在這樣的意境下想到了什么?
預設(shè):
我想到了戍邊的戰(zhàn)士們艱苦、孤寂的生活。
我覺得他們肯定很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
2.“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你在這詩句中體會到什么?
。1)“穿金甲”就是把戰(zhàn)衣鎧甲都磨破了。
。2)預設(shè):
我體會到了戍邊時間漫長,邊塞荒涼。
我體會到了戰(zhàn)事頻繁,戰(zhàn)斗艱苦。
(3)理解“終不還”的意思嗎?
預設(shè):誓死不回家。
(4)戰(zhàn)士們這樣艱苦為什么“終不還”?他們有著怎樣的誓言呢?
預設(shè):保衛(wèi)邊疆,這是他們的錚錚誓言。
3.理解這首詩的意思,重點組織語言說一說“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意思。
預設(shè):塞外身經(jīng)百戰(zhàn)磨穿了盔和甲,不打敗西部的敵人誓不回還。
五、交流展示
1.了解古詩背后的故事,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古詩,體會詩句要傳達的情感。聽老師分享王昌齡寫這首詩前的經(jīng)歷。
預設(shè):當時民族之間戰(zhàn)爭的態(tài)勢: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jié)度使的任務(wù)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zhèn)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御吐蕃,守 護河西走廊。“青!钡貐^(qū),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zhàn)的場所;而“玉門關(guān)”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詩里描繪了邊塞將士在漫長而嚴酷的戰(zhàn)斗生活中誓死殺敵“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強意志和決心。
2.結(jié)合書上的插圖和注釋,將你讀到的詩中的場景描繪出來,請嘗試用一段話描繪這首詩呈現(xiàn)的畫面,并隨后談一談你對詩句的感悟。
六、作業(yè)布置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默寫古詩,并談一談自己的理解。
七、鞏固提高
打開“基礎(chǔ)訓練-《古詩三首》”,一起來闖關(guān)吧!
《從軍行》說課稿 篇8
教學目標:
、倮斫饫畎姿蛣e詩的特色,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
、谑毂橙
教學重點:
理解李白這首送別詩的特色
教學難點:
把握“孤蓬”這一詩歌傳統(tǒng)意象,掌握重要的表達技藝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比較賞析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朋友離別總是讓人傷感的,離別也可以是美麗的。
二、評講: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1.賞析“橫”和“繞”的表達作用。點撥:如將“橫”字改為“!焙汀耙佟庇泻尾町?
“矗”“屹”寫出了山的挺立與高聳,但卻少了雄偉的氣勢!皺M”字寫出了山的橫亙與綿延,寫出了青山橫亙外城北面的雄偉氣勢,突出了山的靜態(tài)美。
2.賞析“繞”字的表達作用。點撥:如換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過平,沒有寫出送別地點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繞”字卻寫出了波光鱗鱗的流水緩緩繞過城東潺潺而過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動態(tài)美。
3.“青”“白”顏色詞的選用的表達作用?
寫出了色彩明麗的送別環(huán)境。
4.總結(jié):
詩人運用工整的對偶句,動靜結(jié)合,寫出了送別環(huán)境中山雄偉的靜態(tài)美和水潺潺流動的動態(tài)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雖是別離,卻全不見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diào),反而給人以色彩明麗、節(jié)奏明快的感覺。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理解“孤蓬”這一意象。
蓬草隨風飛轉(zhuǎn),飄泊無根,而離別遠行之人,本如蓬草,離開了家鄉(xiāng)也就如同離開了根,隨著生活遭遇之風而飛轉(zhuǎn),前路漫漫而迷惘,更著一“孤”字,憐惜愈甚。此聯(lián)表達了作者對朋友飄泊天涯的深切關(guān)懷。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比喻的修辭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隨風飄浮,好像友人即將遠離,行蹤不定,任意西東;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離開大地,好像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
2.詩人表現(xiàn)這種感情的手法是怎樣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寫了一幅離別的畫面,表達了對友人的留戀之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1.本詩結(jié)尾有什么特色?
以場景作結(jié),襯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馬,離群的馬。詩人離別之情卻不明說,卻以寫馬襯托。連馬兒臨別之時也不禁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
三、課堂小結(jié):
評價詩人送別詩的情感基調(diào)。
新穎別致,不落窠臼。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明麗。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jié)奏明快,感情真摯而又豁達樂觀。
四、布置作業(yè):
1.賞析“橫”和“繞”的表達作用。點撥:如將“橫”字改為“!焙汀耙佟庇泻尾町?
“矗”“屹”寫出了山的挺立與高聳,但卻少了雄偉的氣勢!皺M”字寫出了山的橫亙與綿延,寫出了青山橫亙外城北面的雄偉氣勢,突出了山的靜態(tài)美。
2.賞析“繞”字的表達作用。點撥:如換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過平,沒有寫出送別地點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繞”字卻寫出了波光鱗鱗的流水緩緩繞過城東潺潺而過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動態(tài)美。
五、板書設(shè)計:
動靜結(jié)合有聲有色以景襯情情景交融
《從軍行》說課稿 篇9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2、感悟詩的意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受到愛國思想的教育。
重點難點
1、理解詩句意思,在反復誦讀和融情想象中,感悟詩中意境。
2、品味詩人筆下的`將士們的思鄉(xiāng)之情與誓死殺敵愛國之志。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談話導入
1、出示組圖(邊塞),這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想到學過的那些古詩。
2、這就是我國西北大漠的風光。也就是邊塞。當時大唐,一些游牧民族,卻時常侵擾邊境,引發(fā)戰(zhàn)爭。將士們就駐守在這,戍守邊關(guān),保家衛(wèi)國。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他常年隨軍,跟隨將士們一起生活,一起經(jīng)歷戰(zhàn)爭,所以他寫了很多關(guān)于行軍打仗的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一首《從軍行》。
板書:從軍行(讀題)
二、讀題釋題,作者簡介
1、說說題目意思。介紹“行”古詩的一種體裁。
2、作者介紹。七絕圣手。(圣)學習其中一首《從軍行》。
過渡:寫了邊塞什么情況和戰(zhàn)士們怎樣生活,
三、讀通古詩,弄懂大意
1、讀通古詩。要求:自由讀詩,仔細讀,爭取讀正確。
2、指名讀。引導讀出節(jié)奏、韻味。(標節(jié)奏)
3、讀懂古詩。回顧方法:注釋、看圖、工具書、聯(lián)系上下文…
自讀自悟:利用這些方法理解,不明白標出。
4、交流理解。指明說大意。
適時補充:青海(出示青海湖圖片),玉門關(guān)(圖片)
穿(磨穿磨破),百戰(zhàn)(百→許多次,三千尺,高百尺)
四、品讀古詩,體會情感
1、出示學習任務(wù):默讀古詩,拿起筆,把令你印象深刻的字詞圈畫出來,思考:通過這些字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聽到了什么?會想到些什么?簡要在書上寫一寫。
2、明確方法。根據(jù)學生圈畫的字中途提示:如“暗”,你仿佛看到(烏云密布、硝煙滾滾),聽到(萬馬奔騰),想到(戍邊將士環(huán)境惡劣)
3、學生繼續(xù)體會。
4、交流匯報。如:“遙望”(哪里望、望什么、望得到嗎?四處地點,它們在哪,出示地圖,介紹四個地方:海拔3000多米、人跡罕至,終年積雪、綿延千里,我軍戍邊營地孤單一城,軍事要塞、國家邊境。兩地數(shù)千里、快馬加鞭、五天五夜——望不到,為什么望?——了解軍情。要塞?張騫、李廣、唐僧。出示圖片)
邊說感悟邊讀。(指導讀)
5、一起來體會后兩句,找到了什么印象深的字詞?
預設(shè):“穿”(將士們戰(zhàn)斗時打得英勇,打得頑強,打得艱苦,鎧甲破爛、血跡斑斑,戰(zhàn)場廝殺、出示戰(zhàn)爭視頻)
“終”(堅定決心,發(fā)誓不勝不回——是什么讓他們有如此豪情、情懷?聽到豪言壯語)
“不還”(為什么?有國才有家,有家才可回)
即使破樓蘭,可以還嗎?(唐詩中去找: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李白: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王翰: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明白什么了?誓死保衛(wèi)、戍守保衛(wèi)、愛國之志,但仍是發(fā)出錚錚誓言)
6、相對戰(zhàn)士、詩人說點什么。
五、課堂小結(jié),課外延伸
通過這首詩,讓我們仿佛看到了1300多年前,戰(zhàn)士們奮勇殺敵、保家衛(wèi)國的場面,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愛國之情。
《從軍行》組詩共7首課下收集讀讀,有描寫了些什么。
板書
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遙望穿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誓死報國愛國之志
不破/樓蘭/終不還。終不還
《從軍行》說課稿 篇10
學習目標: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 能用自己的話說出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 通過反復誦讀詩歌,嘗試賞析詩歌。
學習過程:
一、明確目標(自讀目標,明確本節(jié)課的方向,課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課前熱身(充分利用提前學習學案的時間,對課文進行預習,感知。)
。ㄒ唬┍尘罢f明及人物介紹(圈劃出你認為重要的信息,并摘錄到書上)
1、邊塞詩:是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以邊塞軍旅生活為主要內(nèi)容,或描寫奇異的塞外風光,或反映戍邊的艱辛。代表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等。
2、《從軍行》是樂府《相和歌辭平調(diào)曲》舊題。內(nèi)容敘述軍旅戰(zhàn)爭之事。本詩體現(xiàn)了出征將士報國御敵,以身許國的壯志。
3、王昌齡:盛唐時期著名邊塞詩人,字少伯,早年貧賤,困于農(nóng)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樓送辛漸》等。有“七絕圣手”、“詩家天子”之稱。
(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 初讀詩歌,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標出讀不準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詞語。(通過查工具書解決并掌握)
2、理解詩意,感情朗讀。(根據(jù)課下注釋或工具書理解這首詩的大意)
三、課堂探究
(一)自主學習(先自主學習以下問題,疑難問題在題號上做出標記。)
1、找出詩中體現(xiàn)邊塞風光的景物,思考:這些景物組成一幅怎樣的畫面?
2、 抓住“暗”“孤城”體會詩的前兩句表現(xiàn)的戌邊將士的思想情感。討論:這樣的場面給人一種怎樣的感覺?
3、 面對如此殘酷的戰(zhàn)爭,將士們的心情是怎樣的?
4、 前兩句的景物描寫與后面有什么關(guān)系呢?
(二)合作研討(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趕快參加吧。
小組長組織組員研討自主學習時解決不了的問題。
。ㄈ┱故局v解(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抓住機會,亮出風采。
由已經(jīng)掌握的學生或老師在黑板前進行必要的講解,其他學生補充質(zhì)疑。
四、賞析提示
第一、二句寫出了形勢的危急!扒嗪!钡貐^(qū),是唐代經(jīng)常與吐蕃作戰(zhàn)的地方;而“玉門關(guān)”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著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戰(zhàn)士對邊防形勢的關(guān)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wù)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一方面,背景是昏暗的。長云,指橫在天際的云,把雪山都遮蔽,因而天色就比較昏暗了。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戰(zhàn)士所在的地方,又是孤城,又是被圍困的,不但遠離中原,而且遠離玉門關(guān),可見其形勢是如何兇險了。
第三、四句由情景交融的環(huán)境描寫轉(zhuǎn)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zhàn)事之頻繁,戰(zhàn)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風沙中變得更加堅定!安黄茦翘m終不還”,就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zhàn)斗之艱苦,戰(zhàn)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縱觀全詩,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zhuǎn)折,兩句形成鮮明對照。第三句盡管寫出了戰(zhàn)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覺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zhàn)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chǔ)上所發(fā)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本詩在抒寫戍邊戰(zhàn)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并不回避戰(zhàn)爭的艱苦,使得典型環(huán)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tǒng)一,是這首詩歌最突出之處。
五、課堂反思(有反省才能有發(fā)展,有思考才會有提高)
【《從軍行》說課稿】相關(guān)文章:
從軍行說課稿11-24
從軍行的課件03-28
從軍行詩歌07-03
從軍行的詩意08-19
從軍行的教案08-27
改寫從軍行11-26
王昌齡從軍行11-02
《從軍行》王昌齡10-27
王維《從軍行》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