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說課稿7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題西林壁》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題西林壁》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一、說教材內(nèi)容
今天我說課的內(nèi)容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二組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題西林壁》。
這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fā)現(xiàn)”這一專題進行編排,都是關于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fā)現(xiàn)大自然奧秘的!额}西林壁》不僅寫出了詩人觀景的所見所聞,更重要的是還寫了從觀察事物中得到的啟示。它是蘇軾在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峰怪穴,流泉飛瀑山亭云閣,可說是氣象萬千,不可勝數(shù)。奇怪的是這首詩不寫那些名勝景致,卻另辟蹊徑,抓住廬山姿態(tài),談游廬山的感受。詩的前兩行寫詩人在廬山漫游,覺得峰回路轉,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優(yōu)雅?可詩人卻還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釋。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nèi)涵深刻,耐人尋味。
本著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確立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認知目標:認識并會寫本課生字,能正確書寫“壁、緣”兩個漢字
技能目標:理解詩句的意思,明白詩人在廬山觀察時,因為地點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情感目標: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本詩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
其教學的難點:為體會詩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二、說教法、學法
我采用了閱讀感悟法,即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閱讀的個性化行為,設計有目的、有層次的閱讀實踐。先引導學生融入詩境,領悟詩歌的意境,品味詩歌的語言,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對詩歌內(nèi)容的感悟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然后逐步引導學生學習詩文,把握詩意。
三、設計理念
1、《基礎教育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大國推進遠程教育設施與資源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遠程教育設施與資源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xiàn)教學內(nèi)容的呈現(xiàn)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發(fā)揮遠程教育設施與資源技術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2、《語文課程標準》中3-4學年段目標對古詩的要求是:誦讀優(yōu)秀古詩文,在誦讀中體驗情感,領悟內(nèi)容。本節(jié)課中利用遠程教育設施與資源,去體現(xiàn)教學時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引領學生走進詩歌世界,讓學生在讀——想——說的過程中感悟理解課文內(nèi)容,加深對古詩的熱愛,從而繼承并發(fā)揚中國的燦爛文化。
四、說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導入:同學們,生活中的事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如果用心觀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發(fā)現(xiàn)萬物奧秘。老師今天帶同學們?nèi)タ纯茨菑]山風景,可也要細心觀察才會有發(fā)現(xiàn)。(多媒體展示廬山風光)
面對如仙境一般的廬山風光你是否想到了哪些優(yōu)美的詞語呢?請說說。在學生的回答上師加以感慨,是啊,真美!這里山高水常,這里古樹參天,這里是鳥語花香,吸引了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宋代大詩人蘇軾來到這里寫下了我們今天要學的古詩《題西林壁》(指導“壁”字的正確書寫)。
【設計意圖】:從學生感知的畫面入手,喚起學生對景的遐想,激發(fā)學生對詩文的閱讀期待,從而使他們逐漸進入詩的意境,帶著極大的興趣投入到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
2、交流資料,讀中感悟
A.讓學生展示在課前去查閱關于本課的資料,此時讓他們踴躍發(fā)言,進行交流,從而了解作者及本課的部分知識。
B.精心讀書可是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課件出示錄音范讀,讓學生嘗試著說說讀得怎樣?自己也能讀得這么美嗎?指三|、四名學生進行讀詩,師進行指導讀詩應具有的層次感、節(jié)奏感,如:注意每行之中字間適當?shù)睦L與停頓,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讀好韻腳“ng”。
C.告訴學生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用心,你就能看到這幅畫,讓學生在音樂聲中齊誦讀,并把所感受到的畫面說出來。
【設計意圖】:朗讀就像一位出色的導游,會把我們帶入神奇美妙的語文世界,興趣是朗讀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朗讀產(chǎn)生了興趣,就能全身心投入。
3、組織自學,理解詩意
(1)在學生述說畫面的基礎上,去尋尋詩人蘇軾眼中的廬山是怎樣的。(從而導出詩的前兩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2)想想為什么同是廬山一會兒看到的是嶺一會兒看到的又是峰呢?分組合作學習,并在組內(nèi)各自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原來是因為所處的位置不同而導致了所看到的不同,同學們認為還可以按什么的不同來看廬山。(出示課件展示廬山的不同風采)
【設計意圖】:葉圣陶先生說過:“圖畫不單是文字的說明,且可以拓展兒童的想象!弊寣W生觀看畫面,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維和表達能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在此讓學們明白了看廬山確實每處都有著各自的特點,同時還直觀地感受到了看景還可以從季節(jié)、氣候、心情上看。
(3)全班交流作者筆下的廬山之所以有著不同樣子是因為正如他所說——只緣身在此山中(對于緣字提醒學生把字寫正確,并理解其含義),在對詩文有所感悟的情況下,再次與朗讀有機結合,師適時點拔啟發(fā)、出示課件——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使學生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從中去明白其中的奧秘。
4、領悟道理,拓展延伸
A、啟發(fā)談話:廬山千姿百態(tài),身處山中會看不清真面目,就像剛才同學們所說對一個事物只有多方面去觀察全面去認識才行。詩人首先向大家描述的是:生回答出(廬山有著不同的面目)然后詩人再向同學說明了:原來是因為——(只緣身在此山中,闡明道理。)
——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xiàn)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B、拓展延伸:在生活中你是否也碰到過類似的情況呢?說說好嗎?
多媒體展示《盲人摸象》,讓學生想想事中的人物錯在哪?
【設計意圖】:當書本上的知識已無法更好地證實猜想時,當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還高漲時,我適時地點撥,使他們的探究很自然地從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這樣,一個更廣闊、更豐富的學習語文的世界展現(xiàn)在他們的面前。
5、誦讀鞏固,總結全文
同學們,你們還想再讀讀這首詩嗎?好的,一起來。在結尾之處,我設計了讓學生再次以飽滿的情感和著樂曲去誦讀這一過程。讓學生懂得其實啊,在生活中詩歌就是美的畫面。(多媒體展示幾篇關于描寫廬山的古詩讓大家欣賞)
【設計意圖】:我們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東方文明,給我們留下了難以計數(shù)的瑰寶。在這浩如煙海的文化中,古詩一直閃耀著璨燦的光芒,引導學生去誦讀、賞析,加深他們對詩歌文學的熱愛,從而繼承并發(fā)揚中國的燦爛文化。
最后師作以總結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得全面觀察。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橫(嶺) 側(峰)
遠近高低(實寫)
(不同)
只緣身在此山中 明理
五、說遠程教育設施與資源應用
在剛才以上的環(huán)節(jié)中,本節(jié)教學巧妙地將遠程教育設施與教學內(nèi)容相結合,以資源中的范讀去使學生懂得詩要讀出詩韻、讀準詩意,獲得自己對古詩情感體驗,發(fā)揮創(chuàng)見性。通過利用遠程教育設施中的資源——(廬山的風光片及盲人摸象之圖)攻破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及難點,為思維訓練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在遠程教育資源與教學的整合過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鍛煉。
《題西林壁》說課稿2
一、 說教材
教材簡析
古詩《題西林壁》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二組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一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fā)現(xiàn)”這一專題進行編排,這一組課文選擇的文章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都是關于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奧秘的。不僅寫了詩人觀景的所見所聞,更重要的是還寫了從觀察事物中得到的啟示。
大家都知道《題西林壁》是蘇軾在1084年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峰怪穴,流泉飛瀑山亭云閣,氣象萬千,不可勝數(shù)。這首詩不寫那些名勝景致,卻另辟蹊徑,抓住廬山姿態(tài),談游廬山的感受。前兩行寫詩人在廬山漫游,覺得峰回路轉,目不暇接。橫著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面看,奇峰陡峭;從遠處看隱天蔽日,從近處看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重巒疊障;所見的形狀、姿態(tài)各不相同。廬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這里的幽,是幽谷的幽)詩人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詩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為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nèi)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這里,我需要說明的是,在語文課程標準里邊兒明確指出,關于識字寫字的教學,有十分清楚的要求:即,在某一階段,有些漢字只要求會認,不要求會寫,而且對識字寫字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也就是要保證一個最基本的底線,上不封頂。)
2.體會詩人在廬山觀察時,因為地點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三、說重點、難點
本詩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教學的難點是體會詩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四、說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有關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時所拍攝的視頻或圖片資料。
學生準備:查找有關蘇軾的資料,預習課文。
五、 說教法、學法
先說教法:閱讀感悟法: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閱讀的個性化行為,設計有目的、有層次的閱讀實踐。
六、說教學過程
1、激趣導課
教師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導入:同學們,生活中的事物豐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著
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如果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發(fā)現(xiàn)萬物的奧秘,認識萬物的聯(lián)系!额}西林壁》就是作者細心觀察,用心思考的產(chǎn)物,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赐瑢W們通過讀與悟、通過觀察與思考,能夠收獲什么,能夠發(fā)現(xiàn)什么?(我覺得,老師的導語特別重要,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2、初讀感知。
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古詩,讀通讀正確,然后抽查讀的情況,請同學簡單談談初讀感受和自已的發(fā)現(xiàn),并提出不好認和不好寫的字。教師在上課之前的備課,既要備教師的教,更要備學生的學生,這一點特別重要。教師不光要關注自己的教,更要關注學生的學。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為下一階段的教學提供了生成的依據(jù)。這里的生成是指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生成的。
3、理解詩題。
。1)讓學生課前查閱蘇軾的有關資料,課上互相交流。
。2)結合注釋理解題目的意思。
4、理解詩意。
(1)先自讀自悟,這首詩大致寫的是什么。再分組合作學習,并在組內(nèi)各自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注意:在分組合作學習之前,老師必須引導同學們復習、討論學習古詩的步驟、方法。(那么,在這兒為什么要安排這樣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呢?因為俗話說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工。如果學生沒有正確的方法,那么勢必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和效果。)通過討論,同學們在老師的引導下,迅速總結出學習古詩的一般步驟:初讀感知→查閱資料→理解詩題→理解詩句→品讀明理→熟讀成誦。理解詩句的一般方法是:既要借助注釋,又要聯(lián)系上下文,既要聯(lián)系課文插圖,又要聯(lián)系詩人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這樣,讓學生明確學習的步驟和方法后各自試著讀詩句、理解詩句大意,然后與組內(nèi)同學互相探討。(這一環(huán)節(jié)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標準中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拔、啟發(fā)、出示課件、小結等,并與朗讀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我認為,朗讀,既是理解內(nèi)容的方法,又是體會感情的方法,更是積累語言的方法,因此,不管是在自讀自悟的過程中,還是在全班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或者是在品讀感情的過程中,教師都要重視讀的過程。
5.品讀領悟
啟發(fā)談話領悟意境:同學們,作者瀏覽了廬山,不只是看,而且是細心觀察廬山的特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為什么同樣是廬山,卻有不同的面目呢?同學們讀了這首詩,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呢?逐步引導同學明白:原來是因為——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寫了廬山的千姿百態(tài),身處山中也難以看清它的真實面目,你從中悟出了什么呢?——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xiàn)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6、誦讀鞏固
。1).反復練習誦讀古詩。
。2).指名朗讀或背誦,讀后評價。
七、說板書
橫→嶺
側→峰
遠—近—高—低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各不同
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xiàn)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同時也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發(fā)展性和創(chuàng)造性。
長期以來一直關注教師如何教,而忽視了學生如何學,在這節(jié)課中將關注學生的學法,用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學生的感悟與老師、同學交流。
《題西林壁》說課稿3
一、說目標
我根據(jù)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借助工具書、注釋,畫、演等手段理解詩意。
2.想象詩中的畫面,領悟詩文大意,體會詩人情感,背誦并默寫課文。
3.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蘇軾富有哲理的話。
確立此目標有以下四點依據(jù):
一是基于對課程標準學段目標的理解:
第二學段的學生要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nèi)容。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課標強調(diào)的是在這一學段中要引導學生粗知文章大意。能借助注釋、插圖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積累凝練的語言。
二是基于對單元重點項目的理解:
古詩《題西林壁》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二組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一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fā)現(xiàn)”這一專題進行編排,這一組課文選擇的文章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都是關于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fā)現(xiàn)大自然奧秘的。
三是基于對教學內(nèi)容的認識:
《題西林壁》是詩人蘇軾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從中揭示一種生活哲理來啟發(fā)讀者的思考和領悟。他的哲理用原文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也就是俗語所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额}西林壁》是這組課文的第一課,起著非常重要的引領作用。
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詩詞的欣賞和誦讀,引導學生想象畫面,體會詩人情感。同時,背誦、積累古詩名句,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增加文化積淀。
四是基于對學情的把握:
四年級學生思維形式開始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對于古詩,學生通過幾年的學習,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是對詩的理解還停留在比較膚淺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體會到古詩獨有的意境和韻味。本首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如何讓學生學懂、學深,讓古詩課堂充滿趣味,還能符合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這都是本堂課面臨的挑戰(zhàn)。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時,指導學生先自學,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在頭腦中把文字轉化為畫面。再結合圖片欣賞,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體驗情感,領悟詩文大意,體會作者的情感。
據(jù)此我確定教學重點是在誦讀中想象畫面,訓練口語表達,培養(yǎng)語感,領悟詩中蘊含的哲理,初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背誦古詩。同時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古詩文,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想象力,引導學生在想象中,領悟詩文大意。抓住關鍵詞,體會表情達意的作用。
據(jù)此我采用的教法是:品味法啟發(fā)探究法情境創(chuàng)設法
三、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古詩文,要在誦讀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體會情感。據(jù)此,我采用的學法指導是:朗讀法、想象法、自主合作法。
四、說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利用圖片,喚起學生已有知識結構。簡介詩人和“題壁詩”,便于學生了解相關文學常識。】
。ǘ┏踝x感知。
【我們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學生要想真正地理解詩意,感悟詩情,就必須多讀多悟。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在頭腦中把文字轉化為畫面,體會古詩的意境。引導學生在朗讀中獲得審美感受,通過恰當?shù)恼Z氣語調(diào),表現(xiàn)對作者和詩歌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最后朗讀中自然成誦。本首古詩沒有要求會認會寫的字詞。但是第一首詩一般都要求會默寫,還應指導學生書寫容易寫錯的字,比如“壁和緣”。】
。ㄈ┢吩娢蚯椤
【古詩的語言很精練,圍繞觀察點的轉換,作者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將是我們訓練學生口語表達的最好契機,我設計的以觀察點的變換想象說話的練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并在此過程中讓學們明白了廬山確實是每一處都有著各自的特點。(在此過程中,理解詩的前兩句意思)本詩后兩句其實是一個因果倒裝句,引導學生用“因為……所以……”“之所以……是因為……”說話,強化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并學習運用因果關系的關聯(lián)詞!
。ㄋ模┞(lián)系生活,體悟哲理!酒湟鈭D是:補充相關描寫山水的詩歌,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通過誦讀,豐富積累,增強體驗,培養(yǎng)語感。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優(yōu)秀文化的熱愛之情。哲理詩看似寫景,實則寓理,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古詩所蘊含的哲理,這也體現(xiàn)了“生活處處皆學問”的大語文觀!
。ㄎ澹┎贾米鳂I(yè)。
課后延伸包括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
1、背誦及默寫古詩
2、課后收集并積累其它相類似的詩詞!菊Z文學習三分來自課堂,七分來自課外。教學要立足課堂,同時還要放眼于課外,通過課外學習資源的補充,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恳陨暇褪俏业恼f課,由于對學情不夠了解,還有諸多方面需要改進。請各位領導,同仁們提出寶貴意見。
《題西林壁》說課稿4
一、說教材:
對于《題西林壁》這篇課文,我是這樣解讀的:它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一共包含四篇文章,這四篇課文都講的是通過細心觀察和仔細思考發(fā)現(xiàn)新現(xiàn)象的故事!额}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詩,作者通過描寫游覽廬山的經(jīng)歷,總結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的道理。
二、說學情:
對于學生的情況,我是這樣認為的:四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思維以具象思維為主,因此他們對于文中描寫的景物有自己的感觸。但是他們抽象思維能力較弱,而本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除此之外,學生的有意注意力和穩(wěn)定性還是較差的,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多媒體、圖片等來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上述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情況,我設立了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題、橫看、側、緣”等詞的意思;翻譯全詩;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朗讀與體會,學習作者從自然景物中總結出真理。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領悟詩中所蘊含的觀察問題要客觀全面的道理,學會從全局的角度出發(fā)看問題。
四、說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在于:理解詩句,走進詩句的意境。
本課的教學難點在于:體會與領悟全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五、說教學方法:
美國教育家杜威也說過“教育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學生主動性建設的過程”。為此,我主要采用了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配合朗讀法、點撥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探索。
接下來我將重點闡述我的教學過程,它分為以下五個環(huán)節(jié):
環(huán)節(jié)一:營造氛圍,導入新課
良好的導入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對此我會采用溫故知新導入,給學生朗讀《登鸛雀樓》這首詩,具體過程如下: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同學們,這首詩告訴了我們一個怎么樣的道理。繉,這首詩告訴我們“想要看得遠,就要站的高”。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詩也是一首哲理詩,那么我們就一起來讀一讀,看看能夠從中讀出哪些哲理。(板書題西林壁)
環(huán)節(jié)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我會給學生十分鐘時間自由朗讀課文,并讓學生自主解決以下3個問題:
1、借助相關工具書,理清字詞。
2、自主翻譯全文。
3、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本詩寫作背景。
讀畢,我會對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檢查,字詞方面重點強調(diào)“橫、側、緣”等詞的意思。
接著我會引導學生在師生互動中翻譯全文: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xiàn)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最后理清本詩的寫作背景:蘇軾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jīng)過九江,與友人同游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额}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
環(huán)節(jié)三:析讀課文,整體感悟
首先我給學生播放錄音,跟隨名家朗讀這首詩,掌握詩歌的朗讀技巧。
針對前兩句,我會向?qū)W生提問“是什么導致了廬山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接著我會向?qū)W生展示廬山不同角度拍攝照片,讓學生對這些照片自主描述,根據(jù)學生的描述,總結出“觀察角度的不同,導致所看到的景色不同!彪S后,我會接著問“你們有過對事物或者事情觀察角度的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同的經(jīng)歷嗎”,請學生分享他們的經(jīng)歷,并引導學生要多角度看問題。(板書看問題多角度)
針對后兩句,我會向?qū)W生提問“為什么作者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這里我引導學生從他們登山的經(jīng)歷出發(fā),總結出是“在深山中無法看清山的全貌,所以就‘不識廬山真面目’!苯又矣謺f“我們有一個成語叫做‘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個成語的意思是‘當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觀的人卻看得很清楚!Y合本詩和這個成語,分小組討論你們是否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你們有什么感受,并且是怎么做的!蓖ㄟ^小組討論,引導學生總結出“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從全局出發(fā),擺脫主觀成見!保ò鍟鉀Q問題全局)
環(huán)節(jié)四:品讀課文,領悟升華。
我會讓學再次生品讀這首詩,想一想你還能夠總結出哪里哲理。
環(huán)節(jié)五: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我會引導學生根據(jù)板書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進行歸納和梳理,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有一個更加系統(tǒng)全面的認識。
并布置這樣一份作業(yè):背誦全詩;記敘一件你從中發(fā)現(xiàn)哲理的小事。
《題西林壁》說課稿5
微課名稱
題西林壁
視頻長度
2分24秒
知識點來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上冊5古詩兩首
知識點描述
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預備知識
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教學類型
講授型
適用對象
小學四年級學生
設計思路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過程
內(nèi)容
時間
一,片頭
內(nèi)容:課題“題西林壁”,
6秒
二,正文講解
第一部分內(nèi)容:欣賞古詩。
23秒
第二部分內(nèi)容: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
86秒
第三部分內(nèi)容: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2秒
三,結尾
再見。
6秒
自我教學反思
誦讀是學習詩歌的基本方式。朗讀有助于整體感知詩歌意思,更有助于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感情都真摯深沉,所以在讀的時候,語速總體上可舒緩些。在朗讀的基礎上,也可以安排一些其他的學習方式,如可以開展合作學習,交流對詩句的體會,再比一比誰誦讀得好。
《題西林壁》說課稿6
一、說教材內(nèi)容
今天我說課的內(nèi)容為《題西林壁》。它是蘇軾在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峰怪穴,流泉飛瀑山亭云閣,可說是氣象萬千,不可勝數(shù)。奇怪的是這首詩不寫那些名勝景致,卻另辟蹊徑,抓住廬山姿態(tài),談游廬山的感受。詩的前兩行寫詩人在廬山漫游,覺得峰回路轉,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優(yōu)雅?可詩人卻還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釋。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nèi)涵深刻,耐人尋味。
本著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確立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認知目標:認識并會寫本課生字,能正確書寫“壁、緣”兩個漢字
技能目標:理解詩句的意思,明白詩人在廬山觀察時,因為地點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情感目標: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本詩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
其教學的難點:為體會詩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二、說教法、學法
我采用了閱讀感悟法,即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閱讀的個性化行為,設計有目的、有層次的閱讀實踐。先引導學生融入詩境,領悟詩歌的意境,品味詩歌的語言,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對詩歌內(nèi)容的感悟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然后逐步引導學生學習詩文,把握詩意。
三、說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導入:同學們,生活中的事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如果用心觀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發(fā)現(xiàn)萬物奧秘。老師今天帶同學們?nèi)タ纯茨菑]山風景,可也要細心觀察才會有發(fā)現(xiàn)。(多媒體展示廬山風光)
面對如仙境一般的廬山風光你是否想到了哪些優(yōu)美的詞語呢?請說說。在學生的回答上師加以感慨,是啊,真美!這里山清水秀,這里古樹參天,這里是鳥語花香,吸引了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宋代大詩人蘇軾來到這里寫下了我們今天要學的古詩《題西林壁》(指導“壁”字的正確書寫)。
交流資料,讀中感悟
1、讓學生展示在課前去查閱關于本課的資料,此時讓他們踴躍發(fā)言,進行交流,從而了解作者及本課的部分知識。
2、精心讀書可是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課件出示錄音范讀,讓學生嘗試著說說讀得怎樣?自己也能讀得這么美嗎?指三、四名學生進行讀詩,師進行指導讀詩應具有的層次感、節(jié)奏感,如:注意每行之中字間適當?shù)睦L與停頓,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讀好韻腳“nɡ”。
3、告訴學生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用心,你就能看到這幅畫,讓學生在音樂聲中齊誦讀,并把所感受到的畫面說出來。
組織自學,理解詩意
在學生述說畫面的基礎上,去尋尋詩人蘇軾眼中的廬山是怎樣的。(從而導出詩的前兩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想想為什么同是廬山一會兒看到的是嶺一會兒看到的又是峰呢?分組合作學習,并在組內(nèi)各自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原來是因為所處的位置不同而導致了所看到的不同,同學們認為還可以按什么的不同來看廬山。(出示課件展示廬山的不同風采)
全班交流作者筆下的廬山之所以有著不同樣子是因為正如他所說——只緣身在此山中(對于緣字提醒學生把字寫正確,并理解其含義),在對詩文有所感悟的情況下,再次與朗讀有機結合,師適時點拔啟發(fā)、出示課件——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使學生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從中去明白其中的奧秘。
四、領悟道理,拓展延伸
1、啟發(fā)談話:廬山千姿百態(tài),身處山中會看不清真面目,就像剛才同學們所說對一個事物只有多方面去觀察全面去認識才行。詩人首先向大家描述的是:生回答出(廬山有著不同的面目)然后詩人再向同學說明了:原來是因為——(只緣身在此山中,闡明道理。)
2、——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xiàn)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3、拓展延伸:在生活中你是否也碰到過類似的情況呢?說說好嗎?
多媒體展示《盲人摸象》,讓學生想想事中的人物錯在哪?
五、誦讀鞏固,總結全文
同學們,你們還想再讀讀這首詩嗎?好的,一起來。在結尾之處,我設計了讓學生再次以飽滿的情感和著樂曲去誦讀這一過程。讓學生懂得其實啊,在生活中詩歌就是美的畫面。(多媒體展示幾篇關于描寫廬山的古詩讓大家欣賞)
最后師作以總結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得全面觀察。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六、說遠程教育設施與資源應用
在剛才以上的環(huán)節(jié)中,本節(jié)教學巧妙地將遠程教育設施與教學內(nèi)容相結合,以資源中的范讀去使學生懂得詩要讀出詩韻、讀準詩意,獲得自己對古詩的情感體驗,發(fā)揮創(chuàng)見性。通過利用遠程教育設施中的資源——(廬山的風光片及盲人摸象之圖)攻破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及難點,為思維訓練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在遠程教育資源與教學的整合過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鍛煉。
《題西林壁》說課稿7
一、說教材
《題西林壁》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第一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古詩。這是一首哲理詩,編排在“觀察與發(fā)現(xiàn)”這一專題中!额}西林壁》是北宋詩人蘇軾在1084年游覽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詩人緊扣游覽廬山的獨特感受,抒發(fā)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讀來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二、說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蘇軾及寫這首詩的背景。
2、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教學難點: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四、說教法
基于自己對古詩教學的理解,本節(jié)課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情感為源頭,采用激趣——曉意——明理——提升的四步教學法,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中品讀詩句,在讀中知情,在讀中悟理,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將知識拓展、內(nèi)化、深化、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升華情感的目的。
五、說學法
古詩教學應讓學生在語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引領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從而熱愛古詩詞。為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以讀為本”的理念,本節(jié)課我讓“讀”始終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讀中入情入境,在讀中悟情悟理,在讀中感受古詩優(yōu)美精煉的語言和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六、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分為六大部分,我先來說第一大部分。
。ㄒ唬┬蕾p中激趣
新課一開始,我就問學生:你們都游覽過哪些地方?學生可能會說出許多地方。
我把話題一轉說: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藥讖垐D片,你們仔細觀察,看這是那個地方的風景。(出示課件)
看完前三張圖片,學生可能還不太清楚這到底是哪個地方,但當他們看到第四張圖片的時候,就會異口同聲地說:這是廬山的風景。(我相機板書:廬山。)
我接著說:廬山的風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北宋大詩人蘇軾也寫下了一首引發(fā)后人深思的詩,它就是——(板書:題西林壁)
【設計意圖:古詩教學要引領學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利用課件播放美麗的廬山畫面,可使學生陶醉于廬山的美景之中,使學生在心中蕩漾起一種淡淡的向往之情,進而產(chǎn)生要朗讀這首詩的愿望!
。ǘ┏踝x中曉意(課件出示全詩)
1、首先引導學生理解題目的意思
。1)學生第一遍讀詩的題目,結合注釋理解題意。
。2)第二遍讀詩的題目,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了解作者及詩的寫作背景。
在學生充分交流后,我做了一些補充:蘇軾在文壇享有盛名,但他的仕途卻很坎坷,他由黃州被貶到汝州的途中,在游覽廬山時有感而發(fā),在西林寺的墻壁上寫下了——《題西林壁》這首詩。
2、接著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1)學生自由朗讀《題西林壁》,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學生齊讀古詩,讀完后我糾正讀音。重點指導:“側”“廬”“緣”的讀音。
。3)我讀古詩,講讀法。
一般來說,一句七言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
。4)學生練習讀,再指名讀,我相機評價,指導。
3、最后引導學生理解詩意。
。1)請學生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先同桌互相說,再指名讓學生說。
。2)我根據(jù)學生匯報的情況,隨機指導學生把話說清楚,說明白。(板書:曉意)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以讀為本”,通過讓學生反復讀潛移默化地激發(fā)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的求知欲望!皶x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在反復自由地讀詩的過程中,先領悟詩的大意,初步感悟詩的意境,讀到位,意自見,情必悟,為深入感悟做好鋪墊。】
。ㄈ┢纷x中明理
1、品讀前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課件出示詩句)
。1)我問學生:從這兩句詩看,作者站在哪些角度看廬山呢?
學生可能會說:正面、側面、遠處、近處、高處、低處。
。2)我接著問:從正面和側面看,作者分別看到了什么?
。3)學生可能會說:從正面看,看到了連綿起伏的山嶺,從側面看,看到了高聳入云的山峰。
因為絕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去過廬山,這一句詩對他們來說可能比較抽象,我借助課件幫助學生理解(出示課件)
(4)接下來我讓學生想象一下,此時我們就身在廬山之中,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的景色會是什么樣的呢?
學生自由發(fā)揮想象,交流完以后,我出示課件
圖片欣賞完以后,我問學生:此時廬山的景色美不美呀?讓學生把這兩句詩美美地讀出來。
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的景色一樣嗎?學生肯定回答說:“不一樣。”讓學生帶著這種理解再讀讀這兩句詩。
【設計意圖:以看的角度或者方位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品讀詩句,在品讀中感悟語言。引導學生在想象中入境,在想象中悟情,在想象中朗讀,想象情境,進而引導學生讀出味道,讀出感情!
2、品讀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保ㄕn件出示詩句)
。1)師:這么美的廬山,詩人為什么有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感慨呢?讓學生用詩中的句子回答。
。3)師:我先讓學生用上“之所以……是因為”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4)師:再讓學生用上“因為……所以……”來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5)請學生說說從這兩句詩中知道了什么?
。6)學生交流完以后,我在這兒又補充了一段資料:元豐七年四月,蘇軾與友人同游廬山西林寺,他“往來山南北十余日”,才寫下《題西林壁》。蘇軾一生仕途很不得意,被一貶再貶。這首詩就是他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所寫。在他人生低谷的時候,游覽廬山讓他豁然開朗。聽完這段資料,讓學生再讀讀這首詩,說說自己的感想。(板書:明理)
。6)感想交流完以后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這首古詩
【設計意圖:相關背景資料給學生提供事實依據(jù),讓學生更容易走進蘇軾的內(nèi)心,更容易感悟情感。此環(huán)節(jié)努力做到兼顧語文學習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由詩知人,再由人悟詩!
。ㄋ模┩卣怪猩A
第一,主要引導學生理解這首詩包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1)先讓學生在四人小組內(nèi)交流,再指名說。
(2)在學生匯報的基礎上,我相機指導。
。3)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類似“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事例。
第二,交流描寫廬山的詩句或者蘊含哲理的詩句(出示課件)
(板書:提升)
【設計意圖:語文水平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隨著課改的深入,“大語文”理念登上了語文教學的舞臺。課內(nèi)與課外的交融,課內(nèi)向課外的延伸和拓展,這不僅是“大語文”理念的開放性課堂的重要內(nèi)涵,同時也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方式。此教學環(huán)節(jié)加深了學生對詩的理解,同時又促進了學生對古詩的重視與熱愛。注重文本與實際的聯(lián)系,營造一個開放的課堂,更容易讓學生喜歡上詩詞,從而使詩詞文化得以繼承與發(fā)揚。
。ㄎ澹┱n堂小結
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這首詩的意思,并從中感悟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這就要求我們以后無論判斷什么人,看待什么事情,都要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去觀察,多聽取他人的意見,這樣才能全面地認識人或事。
(六)布置作業(yè)
1、默寫《題西林壁》。
2、把這首詩朗誦給家長聽。
【《題西林壁》說課稿7篇】相關文章:
題西林壁說課稿11-04
題西林壁說課稿11-04
《題西林壁》說課稿04-01
《題西林壁》的說課稿09-20
古詩題西林壁說課稿05-24
《題西林壁》說課稿范例03-18
蘇軾《題西林壁》說課稿05-18
《題西林壁》說課稿7篇11-20
題西林壁說課稿(6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