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單位“一貫錢”的由來
中國古幣大部分為方孔圓錢,為攜帶方便,一般都用繩索串起來!柏灐 的原意就是穿錢用的繩索。魏晉南北朝時期,銅錢的流通單位開始以“文” 計算,一個小銅錢稱一文,1000個銅錢串在一起則稱為一貫錢。這種計數(shù)方 法一直延續(xù)到宋朝初年。后來,由于銅、鐵錢并行,以及折二、芻十型等錢 幣的出現(xiàn),宋代一度把一貫錢定為770文。清代一貫錢又稱為一吊錢,開始 規(guī)定“一吊千錢,半吊五百”。清代后期的北京出現(xiàn)過“三十文為一百”的情況,一吊(貫)錢實際上只有300文錢了!冻袕妮d》中有一首詩寫道: “皇都徒把好名沽,大話連篇他處無,五十京錢當(dāng)一吊,憑誰敏慧也糊涂。” 可見50文錢被冒充為一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