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原因
分析向斜山與背斜谷的形成原因,主要是背斜的剝蝕速度較向斜為快。背斜軸部裂隙發(fā)育,巖石較為破碎,而且地形突現(xiàn),處于相對抬升地區(qū),有利于剝蝕作用進行。如果褶曲的上層巖石堅硬、如石灰?guī)r、砂巖,下層巖石較弱,如頁巖、泥巖,強烈的剝蝕作用,便首先切開其上層,一旦剝蝕到下層,其破壞速度益為增快。與此相反,向斜軸部巖層較為完整,并常有剝蝕產(chǎn)物在軸部堆積,起到保護作用。當背斜剝蝕到和向斜持平時,向斜軸部的剝蝕速度遠較背斜軸部為慢。
向斜和背斜的區(qū)別
一、性質(zhì)不同
1、背斜:巖層發(fā)生褶曲時,形狀向上凸起者。
2、向斜:屬于褶曲的基本形態(tài)之一,與背斜相對。
二、特點不同
1、背斜: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彎曲。巖層自中心向外傾斜,核部是老巖層,兩翼是新巖層(這一點是其與向斜的根本區(qū)別)。但是,由于向斜槽部受到擠壓,物質(zhì)堅實不易被侵蝕,經(jīng)長期侵蝕后反而可能成為山嶺,相應(yīng)的背斜卻會因巖石拉張易被侵蝕而形成谷地。
2、向斜:向斜為褶曲構(gòu)造之一部分,兩翼指向上方,中央向下屈曲。其在褶彎內(nèi)之巖層,愈往中央,愈為年輕。向斜之兩翼,如向同一方向傾斜,曰轉(zhuǎn)倒褶曲;如兩翼之傾斜,幾近水平,或作水平狀態(tài),曰偃臥褶曲。向斜與背斜相連,彼此方向相反,常使地殼巖層,呈現(xiàn)波狀。
三、背斜和向斜的判定
1、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性脆弱,易被侵蝕,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
2、向斜:向斜與背斜的情況相反,底部巖性堅硬,不易侵蝕,易接受沉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