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教案模板匯編10篇
作為一名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赤壁賦》教案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赤壁賦》教案 篇1
一、導入
師:你了解多少關于蘇軾的事。(2分鐘)
1、北宋文學家,號東坡居士,四川人
2、詩詞文賦書畫樣樣精通
蘇軾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成就顯著,與黃庭堅齊名,人稱“蘇黃”
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表現(xiàn)更加突出,與辛棄疾一同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風,人稱“蘇辛”
在散文創(chuàng)作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歐陽修曾鞏
在書畫方面與黃庭堅、米芾和蔡襄齊名,在當時被稱為四大書畫家
3、此外,蘇軾在農(nóng)田水利、教育、音樂、醫(yī)藥、數(shù)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真可謂是曠世奇才!今天我們一起來鑒賞這位曠世奇才的千古名作《赤壁賦》。
二、請兩位學生分別讀第一、第二段,教師泛讀第三段,全體學生齊讀第四、五段。(5分鐘)
三、
師:文中提到的赤壁是在宋朝的黃州,宋神宗元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這個地方,本文是蘇軾在被貶期間所作。黃州景色優(yōu)美,有詩云:“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1082年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蘇軾同朋友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寫下了這篇《赤壁賦》。那天夜游赤壁時,蘇軾的心情如何呢?現(xiàn)在,請同學們速讀課文,尋找文中反映作者夜游赤壁時,情感變化的詞語,觸摸作者的情感流程。
明確:樂甚——愀然——喜笑,喜——悲——喜(3分鐘)
四、尋風月、解風月、讀風月
師:作者因何而喜,緣何而悲呢,又為何由悲轉喜呢,一切都源于風月。
有名家如此點評《赤壁賦》:此賦通篇只說風月——金圣嘆,《赤壁賦》以江山風月作骨——林云銘
的確,《赤壁賦》通篇以景貫穿,全文緊扣山水風月展開描寫議論,我們不妨以此為切入點,順著“喜——悲——喜”的情感軌跡,走進《赤壁賦》,走進蘇東坡的精神世界。
1、瀏覽默讀全文,找出文中寫風月的句子,用自己的話進行描述。(15分鐘)
文字賞析后,可全班朗讀。
明確:
第(1)段: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坪坪跞珩T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朗頌《月出》詩,吟唱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白濛濛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一片,與天相連!娑嗝磿邕h啊,船兒象凌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么地方;
補充: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江面,清風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作者仿佛覺得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賞心悅目。本段展示了一種與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確文、迎風賞月的舒暢飄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第(2)段: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拍擊著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
第(3)段: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愿與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長存。知道這種愿望是不能突然實現(xiàn)的,只好把這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調(diào)之中,在悲涼的秋風中吹奏出來。
第(4)段: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现屣L,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嗎?水象這樣不斷流去,但它實際上不曾流去;月亮時圓時缺,但它終于沒有消損和增長!挥薪系那屣L,與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它,聽到的便是聲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沒有人禁止,享用它沒有竭盡,這是大自然的無窮寶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第(5)段: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2、文中所寫的有關風月的句子有什么不同?(15分鐘)
舉例比較不同: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分析:
問:第一句中的月有什么特點,說明作者的心情如何?明確:由景生情。
問:第二句中的月表明客人怎樣的想法,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明確:由情入理。
問: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陰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在這句話中,作者對月又做了怎樣的思考?得出了什么樣的結論?明確:水月是不值得人羨慕的。
總結:本文最大的一個寫作特點就是:情景理交融。
問:那么作者寫月是這樣的,由景生情,由情入理。那么,寫清風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你能不能從文中找出例子來?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明確:
第一段和第二段關于風月的描寫是純景物描寫,并由景生情。
在第一段中幾乎都在寫風月,展現(xiàn)空闊、瑰奇、壯美的景色,處在如此境界,自然心情舒暢,此處的風月描寫乃“樂甚”之由。
在第二段中由于高興而高歌,故而有了這歌詠風月之辭,江水澄明,月光浮動,面對如此浪漫的良辰美景,難怪東坡會聯(lián)想到美人,美人比君,仍然惦念著心中的君主,情感也進而由“樂”轉“悲”。不想又引出了一段如怨慕,如泣如訴的裊裊之音。
第三段風月的描寫激發(fā)了聯(lián)想,并由情入理。
第三段的風月是歷史之月,由眼前的風月聯(lián)想到曹操當年志得意滿,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而無為者。進而想到江水無窮,人生須臾,自己渺如滄海一粟。抒發(fā)要擺脫現(xiàn)實,渴望“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的人生理想。
客之三悲——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歷史對比生悲,由人生短暫(寄蜉蝣、哀吾生)感觸生悲,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xiàn)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風月引發(fā)了古今人物的對比,宇宙無窮和人生須臾的感慨,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差距的嘆息,悲苦和哀怨也便由此引發(fā)。
第四段風月的描寫闡釋哲理。
先是由水月引發(fā)出變與不變的思考。由此得出結論,水月是不值得人類羨慕的。
然后蘇軾找到了一帖精神解脫的良藥:擁抱大自然,從大自然中尋找精神寄托。
蘇軾在被貶的困境中,并沒有心灰意冷,走向消沉,并不忘時時投身于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可見他曠達的胸懷,樂觀的處世態(tài)度。
也正是這一帖精神解脫的良藥讓客人“喜而笑”,第五段最后的喜不是回到了情感的原點,而是在原來情感基礎上的一種提升,是大徹大悟的喜悅。
五、結語和作業(yè):
風月引發(fā)情思,風月觸動心靈,風月激發(fā)聯(lián)想,風月闡釋哲理,風月預示人生。風月讓整篇文章有詩情、有畫意、有哲理,有悲、有歡、有喜!帮L月”在古代文學作品也是很常見的意象,請同學課后去查找有關“風月”的古代文學作品,并想想這些作品中的“風月”有什么內(nèi)涵和作用。
板書
赤壁賦
心情變化:樂——悲——樂
寫作特點:情景理交融
人生態(tài)度:曠達樂觀
《赤壁賦》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熟讀并背誦課文,積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識。
2、過程與方法:
合作學習,用文學視角解讀詩中景物描寫與詩人情感的關系。體悟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中國傳統(tǒng)文人身處逆境之中不同自我解脫模式的比較中肯定蘇軾的達觀精神,探討這一精神對當代的指導意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nèi)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水調(diào)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大家熟悉吧?齊讀。蘇軾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那么,當我們的生命中出現(xiàn)了“陰晴圓缺”時,應該怎么辦呢?
面對不幸,我們應該……
面對亡國的悲痛,屈原……
面對官場的黑暗,陶淵明……
面對權貴的威,李白……
面對命運的不公,蘇軾……
面對命運的不公,蘇軾又是怎樣選擇的?這節(jié)課讓我們繼續(xù)走進千古名篇《赤壁賦》,走進蘇東坡的精神世界。
二、情感思路
1、同學們,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中國古代文人自古就有親近自然、親近山水的情懷。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特別是當人在現(xiàn)實中受到傷害的時候,只有山水最懂人的那顆苦悶和破碎的心。公元1079年,湖北的黃州迎來了一位滿心傷痛的人,他就是蘇軾。所幸,黃州赤壁的山山水水接納了這個傷痕累累的人。面對眼前的山水和明月,蘇軾心里有一絲慰藉,有一點感悟,感情有一些變化。那么,蘇軾的心情有著怎樣的變化呢?現(xiàn)在,請同學們找出文中最能體現(xiàn)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
(板書)
樂甚 ——愀然——悲——喜而笑
樂————悲———— 樂
三、賞“樂”之景
作者在第二段開頭說:“于是飲酒樂甚”,請問作者因何而“樂”?(第一自然段)
(1)如詩如畫的美景。
(2)有哪些景?
清風、白露、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使人賞心悅目,陶醉其中,不僅是“樂”,還是“樂甚”。
(3)你能為我們將這個畫面描繪出來嗎?
◆肯定兩種不同的學習方法:有的寫,有的思考。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睕鏊那镲L徐徐吹來,江面上蕩起漾漾微波。這時,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這句話中,哪個詞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徘徊:不只寫出月亮令人不易覺察的緩慢移動,生動形象,而且寫出了月亮對于游人的依依眷戀,脈脈含情。
◆好,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這種情景吧(讀第一段)
(板書)
第一段:夜游之樂
美事: 美景: 美感:
四、解“悲”之情
1、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樂,那么,他為何在第三段開頭突然就“愀然”呢?什么叫愀然? (第二段)
(1)來自歌詞中的“美人”,為什么“美人”就讓作者感到“愀然”呢?
◆“美人”比君,而“望美人兮天一方”,說明什么?
……仍然惦念著心中的君主,“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美人”還象征什么?
蘇東坡生存的年代恰好王安石變法新黨與司馬光舊黨斗爭,由于堅持正義,夾在兩種勢力中間,屢遭貶謫與磨難。這時的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一生忠君,卻被貶他鄉(xiāng),壯志難酬。怎能不“愀然”?
他在去世前曾寫過一首《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黃州、惠州、儋州是他人生的三處貶所,也是他人生中的三杯苦酒。在他自己看來,他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在政治上是個地地道道的失敗者。所以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心已萬念俱灰,只能隨波逐流)
(2)來自客人悲怨的“蕭聲”,怎樣描述“蕭聲”的?
◆難道僅僅是因為蕭聲?蘇子的內(nèi)心本來就沒有悲?
心底的悲和客人的蕭聲產(chǎn)生了共鳴。
(板書)
第二段:主客異現(xiàn)
主人:樂甚、歌之、美夢
客人:嗚然、舞蛟、泣婦
2、第三段末尾借客人之口發(fā)出了“托遺響于悲風”的感嘆。這“悲”又從何而來呢?(第三段)
、賮碜浴耙皇乐邸钡牟懿俸汀拔崤c子”的處境對比:
由眼前的水月聯(lián)想到像曹操這樣不可一世的英雄尚目隨“大江東去”,銷聲匿跡,“而今安在”?何況“漁樵于江諸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的“吾與子”,只能是白添幾許白發(fā)而己,悲!
②悲嘆生命的短暫:
宇宙無窮而人生短暫,渺如滄海一粟;江水無窮而人生須臾。
、塾衫硐氍F(xiàn)實矛盾生悲。
渴望能“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3、小結:同學們,你看,作者真可謂樂極悲來,至悲至痛啊!(讀:“方其破荊州……”)
(板書)
第三段:樂極生悲
生活空虛 生命短暫 歡樂難久
五、悟“樂”之理
1、既然作者如此之“悲”,最后一段又為何借客人說出了自己“喜而笑”呢?(討論)(第四段)
心病還須心藥醫(yī)。聽了蘇子的一翻理,客人思想上得到了頓悟。蘇子是怎樣說理的?你能為我們闡述一下嗎?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說的是水,它千百年來一直不停的奔流,永不停息,流走了多少歲月,也流走了多少英才偉人;“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說的是月,它雖有圓有缺,但卻并沒有增加也不見減少。從這兩個角度推廣到天地萬物的話,可以來說明一個事理:
角度一:變。天地萬物時刻都在變化著,即使是一瞬間的功夫也不停止,就像水的奔流不息,月的陰晴圓缺一樣。
角度二:不變。天地萬物包括我們?nèi),一樣都是永恒的。什么意?高山、明月、江水、天空星辰,它們的恒久我們是可以認同的,但人怎么是永恒的呢?人也在萬物之內(nèi),人看山,看江水,看明月是永恒的,是因為它們和人的壽命相比,要長久得多;對于壽命短暫的蜉蝣、螻蟻、落葉等來說,在它們的眼中,我們?nèi)祟愑趾螄L不是和高山、江水、明月一樣永恒呢;再推,那些比蜉蝣、螻蟻、落葉等壽命更短的生物,在他們的眼中,蜉蝣、螻蟻、落葉不也是永恒的嗎?即使再推,那些比人更為恒久的高山、江水、明月相對于廣袤的宇宙而言,它們還是永恒的嗎?因此,蘇子便得出了一個結論:“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恒的,我們又何必感嘆那人生的苦短呢?這一切,使蘇東坡經(jīng)歷了一次真正的脫胎換骨,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他——真正地成熟了。
這種成熟讓“客人”最終“喜而笑”。 (讀最后一段)此時的喜是大徹大悟的喜,是徹底悟透人生后的喜。
(板書)
第四段:因悲生悟
變換角度 摒棄貪欲 及時行樂
第五段:隨遇而安
嬉笑、不知
2、小結:
同學們,你看,作者從游之樂,到生悲,到最后的喜而笑。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暫,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六、品“蘇”之韻
1、這是蘇軾在被貶黃州時所寫的兩首詞
卜算子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1083 貶居黃州)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定風波
(1082 貶居黃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2、這兩首詞分別寫出了蘇軾被貶黃州后的心路歷程。大家自由讀一讀,注意藍色的詞,看看你分別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蘇軾?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一個孤獨寂寞的蘇軾;《定風波》,一個憂樂兩忘,禍福不驚,任天而動的蘇軾。
3、點撥:
注意《定風波》的下闕,這里描繪了一個充滿哲理的畫面:一邊是料峭春風,作者感到絲絲的寒意;一邊是山頭斜照,作者感到些許的暖意。這既是寫景,也是表達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這樣充滿辯證法嗎?在寒冷中有溫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憂患中有喜悅。當我們的心靈進入了寧靜的境界的時候,再看生活中的風雨或陽光,哪有什么區(qū)別呢?都微不足道!皩櫲璨惑@!碧K軾在這里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哲理。
七、總結
1、同學們,現(xiàn)在讓我們回到課前的問題:
面對亡國的悲痛,屈原……選擇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面對官場的黑暗,陶淵明……選擇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面對權貴的威,李白……選擇了“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面對命運的不公,蘇軾……?
2、寫一句你認為最有文采最有意蘊的話。(有時間就寫,沒時間就留待作業(yè))
所以,蘇軾是——
最浪漫的詩人,最豪放的詞家,最超脫的文人,最瀟灑的過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師。
3、小結:
蘇東坡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悅,是他思想的快樂,他的精神滋養(yǎng)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田,提升著每個人的人格。愿我們用心去體味生命中的每一縷清風,每一輪明月。因為——
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于一切禍福之上的豁達胸懷!
——周國平
附:
板書設計
第一段:夜游之樂
美事: 美景: 美感:
第二段:主客異現(xiàn)
主人:樂甚、歌之、美夢
客人:嗚然、舞蛟、泣婦
第三段:樂極生悲
生活空虛 生命短暫 歡樂難久
第四段:因悲生悟
變換角度 摒棄貪欲 及時行樂
第五段:隨遇而安
嬉笑、不知
《赤壁賦》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3、熟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1、把握文章情感線索(樂悲樂),體會景、情、理三者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2、語言運用的妙處。
教學過程:
1.簡介蘇軾,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元豐二年因烏臺詩案下獄。僥幸被釋后,謫貶黃州。蘇軾在儒學體系的基礎上濡染佛老。佛老思想一方面幫助他通達,在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tài)度背后,仍然堅持著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齊生死、等是非的虛無主義又有嚴重的逃避現(xiàn)實的消極作用。這種人生思想和生活態(tài)度,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都有明顯的反映。
2.介紹賦的有關知識。
賦是一種專事鋪敘的用韻散文,介于詩歌與散文之間,講究文采,以鋪陳為能事。賦體經(jīng)歷了長期演變的過程,發(fā)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影響下,賦又出現(xiàn)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求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象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都是文賦的佳作。
譯: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我和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勸客人同飲,吟誦吟唱《月出》詩。不多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水光一片,與天相連。任憑小船在無邊際的江上飄蕩,越過茫茫無邊的江面。江面是那么浩瀚啊,船兒象凌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么地方;飄飄然,又象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升仙果的神仙。
3.課文講解:(1)學習第1節(jié)
壬戌[干支記年]之秋,七月既望[望,每月十五;既望;朔;晦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賓后置] [開頭交代游賞的時間“七月既望”、方式是“泛舟”(于是才有后文關于江水、月亮的描寫、議論)、地點是“赤壁之下”(于是才有后文關于三國歷史的追敘與聯(lián)想)和人物“蘇子與客”(于是才有后文關于宇宙人生見解的雙方對話)。這幾句看去像一般游記文的尋常格套,卻并非可有可無的閑筆。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風、水。
扣“泛舟”二字,描繪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凈
舉酒屬客[囑,致意,引申為勸酒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互文] [月
扣“七月既望”
少焉[形容詞詞尾,然,乎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賓后置] [一輪明月應作者的召喚,冉冉升起了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白露,白茫茫的水氣][對偶] [經(jīng)月亮銀輝的浸染,茫茫的霧氣、江水、夜空顯得浩瀚無邊,渾然一片;游人的心境也隨著疏朗開闊,無拘無束
縱一葦之所如[一葦,喻小舟。如,往。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凌,越過;茫然,浩蕩渺遠浩浩乎如馮虛御風[憑,馮虛,凌空,憑空
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1)如
A 縱一葦之所如[往]
B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好象]
C 自以為不如[比得上]
D 如期完成[按照]
(2)屬
A 舉酒屬客[通“囑”,勸酒]
B 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咐]
C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隸屬]
D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 [親屬]
F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類]
“夜游之樂”悟讀:景
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露——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舟——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誦讀指導:要求讀出停頓、延長,掌握其中的節(jié)奏。注意:敘述的句子——平緩;描寫的句子——注意意境,在整體感受的基礎上進行誦讀;抒情的句子——注意作者要表達的情感,要讀出這種情感來。
例如:下列句子誦讀時哪些地方需要延長?請同學找出來。
明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這兩句話,是意境的基礎,與下文一致的語氣應該是平靜的。)“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誦讀,體會延長的作用,感受欣賞美景后的興奮。)“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誦讀時,應體會延長所表現(xiàn)出的壯闊激蕩的情感。)
從誦讀中導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清風徐來”,好風!“水波不興”,好水!正因為此二者,蘇子與客才能泛舟而游!芭e酒屬客”,好酒!“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好詩!同學們想象一下,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把酒臨風,對江而歌,暢游赤壁,一定是很有雅興的,有此一游,也不枉此一生了!吧傺,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薄芭腔病倍纸^倒,活畫出一個“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月光女神形象。此與孫望先生所評《春江花月夜》中“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之“繞”字一樣,充分表現(xiàn)了江流對芳甸的眷戀之情。為什么會“徘徊”,羞澀啊,眷戀啊,矜持啊。不僅如此,還戴著一條巨大的面紗,“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銀裝素裹,如同希臘神話中的命運女神一樣,平添了一層朦朧之美,也襯托出月光主人的嬌美異常,更使蘇子與客急不可耐。于是“縱一葦之所如,臨萬頃之茫然!焙喼本褪侨缱砣绨V了!霸律狭翌^,人約黃昏后”,我們期待的人兒終于來了,還等什么?擁抱她吧,暫時忘卻人間的煩惱,和她一起飛翔,“浩浩乎如馮虎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焙镁辰纭碎g仙境!“浩浩乎”言心情迫切,動作之強,速度之快,視角之廣;“飄飄乎”則言感受之美,心情之爽,脫俗之高。一個“縱”把一葉扁舟在長江上順流而下,自由自在地隨江勢漂流的情景描繪得生動、逼真,同時也寫出了作者在船上隨江而行的激動心情——小船呀,小船,你就像我那久被壓抑的心,在這大江里終于得到了解放,你隨意前行,愛怎么漂就怎么漂吧!同樣,那個“凌”字用得也是非常巧妙的,它既是客觀的描述,寫出了小船在萬頃無邊的水面上騰越前進,也寫出了作者當時的主觀心情:現(xiàn)實生活中的苦惱和煩悶都讓它見鬼去吧,我的小舟凌空飛翔,我的心情是激越壯美的。在導讀中,仔細理解作者此時的主觀感情色彩,誦讀時可用重讀或延長讀音等方法加以突出。
寫作借鑒:此段文字寫得極美,同學們在作文中是如何寫月的,大家都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流水賬”,作文一定要是經(jīng)過心靈發(fā)酵的佳釀,獻給我們的眼并打動我們的心的。寫文章不能像照鏡子一樣,直來直去,只是一味地反射,而要像凸透鏡成像一樣,要折射、聚集。如果把自己不經(jīng)意完成的次品獻給老師,那就是污了老師的眼,臟了老師的心,折了老師的命。同學們要學習此段文字寥寥數(shù)筆就勾勒、營造出令人心馳神往的人生境界,同學們能概括一下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嗎?
赤壁月景。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段狀赤壁月景,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情有喜怒哀樂愛惡欲之七情,此段可以其中哪一字概括?那么我們應該將景與情合起來歸納第一段中心意思:寫赤壁月景,抒樂情。請同學們齊讀一段,讀出作者的“樂”。
譯:這時候,喝著酒,心里十分快樂,便敲著船舷唱起歌來。歌中唱道: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劃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眺望心中的美人啊,(那美人)卻在遙遠的天那一邊?腿酥杏形淮刀春嵉,隨著歌聲伴奏。那洞簫聲嗚嗚地響,象怨恨,象思慕,象抽泣,象傾訴。尾聲凄切婉轉,停留在耳邊,如同將斷未斷的細絲, 能使深谷中潛藏的蛟龍起舞, 能使孤舟上的孀婦啜泣.
(2)學習第2節(jié)
于是飲酒樂甚[在這個時候扣舷而歌之[而,表修飾;之,湊音節(jié)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于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泝,同溯.逆水而上。][倒裝句]客有吹洞蕭者,倚[依,循。]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所以“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并非興由己出,而是完全領略了此時作者的心情,真是知音難覓啊同學翻譯。];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使動] [比喻
1.[化用:桂棹兮蘭(枻音 yì ,船舷,《湘君》句);目眇眇兮愁予(眇眇音 miαomiαo ,遠觀的樣子,《湘夫人》句);望美人兮未來(《少司命》句)這一段巧用經(jīng)典 化工無痕“書為心畫,言為心聲”,蘇子所歌仿《楚辭·湘夫人》,屈原的遭遇同學們很熟悉,屈原喜用香草、美人來傳情達意,香草以喻其潔身自好,美人以喻其渴望君用!肮痂⑻m槳”實有香草,“望美人兮天一方”,哪里是在想念美人,眼睛分明緊緊地盯著遙遠的朝庭。遠處的月亮就如同心中的美人一般,可望可不可及,充滿了一種無奈的期盼。]
2. [ 此處蘇東坡化抽象為形象,將飄忽不定的音樂博喻推出,這既是“賦”“鋪采摛文”的手法,同時也豐富了音樂的審美空間,有了交響樂一般的強度與厚度,很有情感張力。正因為如此,才會“余間裊裊,不絕如縷”,強度厚度帶來了審美的沖擊力。“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笔侵v這強度、厚度與長度的音樂所帶來的深度效果!墩撜Z》中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的描寫形同此理。]
兩個形象比喻音樂效果要表達作者什么感情?
孤獨.此兩句可以互相參照比證,可見蘇子被貶到黃州,于心不甘啊!覀兩踔吝可以認為這是蘇子自況,此時的他,不就像潛蛟和嫠婦嗎?——但他在文中并沒有直接告訴我們,我們在作文時要學習這種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暗示手法,不可將胸中所思和盤托出,要有選擇,要有控制。有時文學的方法非常類似于猜謎語,如果將謎底先公之于眾,再出示謎面,哪怕謎面再精彩,也激不起聽眾猜測想象的興趣了。同學們要學習這種“代言”之法、“陌生化”方法。
譯: 我有些憂傷,理好衣襟端正地坐著,問那客人說:“為什么曲調(diào)聲這樣悲涼呢?客人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操的詩句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山水互相環(huán)繞,草木茂盛蒼翠,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敗的地方嗎?當他占領荊州,攻下江陵,順著長江東進的時候,戰(zhàn)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對長江斟酒,橫握長矛吟詩,本是當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如今在哪里呢?何況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魚打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駕一葉小船,舉杯互相勸酒。我們就象蜉蝣一樣,將短暫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間,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米。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愿偕同神仙飛升遨游,和明月一起永世長存。明知道這種想法是不可能輕易實現(xiàn)的,只好把感慨通過洞簫的余音,寄托給悲涼的秋風。
誦讀提示
第2節(jié),注意這個樂極生悲的轉折點。誦讀時,注意三個階段:第一,讀“樂甚”句,語速要快一些,這樣可以表達快樂的心情。第二,“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句,語速可以逐漸放慢,情緒由快樂轉為平靜。將這句話作為下文“生悲”的過渡。第三,讀吹簫客人倚歌和之,傳出悲涼曲調(diào)時,語速要放得更慢,并且要注重重讀的字。 例:“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3)學習第3節(jié)
過渡:第二段可用“哀”一字概括!昂螢槠淙灰病,從第三段客所答即圍繞一個“哀”字。
蘇子愀然[憂愁凄愴的樣子正襟危[正,端;危言,正直的言論]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為何,賓語前置]?”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曹操《短歌行》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n.作狀]望夏口,東[n.作狀]望武昌。山川相繆[通“繚”連結,盤繞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主謂間取獨]困于[被]周郎者乎?方[當]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n.作v.]也,舳艫[戰(zhàn)船]千里,旌旗蔽空,釃酒[斟酒]臨江,橫槊[長矛]賦詩;固[本來]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在安,賓語前置]?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n,作v.] [介賓后置侶魚蝦而友糜鹿[意動,以…為侶,以…為友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 [通“樽”,勸酒]以相屬[通“囑”,勸酒];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偕同]飛仙以[目的連詞,來]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輕易得到托遺響于悲風。”
“樂極悲來”悟讀:客人為何會“哀”呢?請同學們結合第三段文字,用自己的話加以歸納。如果這是一道高考題,同學們必須將上述答案“找準找全”才能拿滿分,切不可“小富即安”、淺嘗輒止。
“月明星稀,烏雀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客人的思路因“月”而開,進而聯(lián)想到赤壁之役,想到曹孟德。是在傷古惜今。下文提及一代梟雄的英姿, “而今安在哉?”他哀嘆人生之短暫,自己之渺小,感嘆人生不比江河,做人不似“飛仙”,可望能與江水同存,與明月長終,惋惜人生得到的太少,留給后世的只是空空一番傾訴,使人感到悲觀,厭倦了生活。
歸納成三層:
歷史人物與自身對比。赤壁江山觸發(fā)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漁樵江渚之上!
宇宙無窮與人生須臾對比。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
現(xiàn)實與愿望的對比。要擺脫現(xiàn)實處境,渴望“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拓寬思路觀點參考:
因為厭惡塵世,一心想脫俗,但終究無法脫俗,也不甘脫俗,所以哀。
因為赤臂月景太美,但無法長時間地留住它,所以哀。
因為長江長、明月圓,想到人生短、仕途缺,所以哀。
因為羨慕曹操,雖敗但仍不失為雄,想起自己被貶而為“熊”,所以哀。
一詞多義:固
A 固一世之雄也 (本來) B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險固)
C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使…穩(wěn)固) D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頑固)
誦讀提示
客人說出“悲”的原因——人生短暫,歷史無情。比起氣勢宏大、生命悠長的長江來,人類顯得多么渺小、可悲!誦讀這一段時,第一,讀曹孟德橫槊賦詩,周瑜鏖兵赤壁時,要讀出英雄當時的氣勢,同時,也要把對英雄的仰慕之情讀出來?梢赃@樣讀:“月明星稀……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對這兩個反問句要誦出他們當年躊躇滿志、英姿勃發(fā)的情感。讀“方其破荊州,下江陵……橫槊賦詩”句,讀出當年英雄的氣魄——“舳艫千里,旌旗蔽空”,語速放慢,字字千鈞。第二,讀出轉折。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半句肯定上文,后半句驟轉,讀成“而今/安——在——哉”,強調(diào)英雄不在了,突出心情的悵惘空虛。第三,讀“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羨長江之無窮”這句時,要突出悲哀感嘆的心情。
參考閱讀:其實,作者的心情變化不僅僅體現(xiàn)在本文中,而是貫穿在被貶到黃州后的所有作品中。《定風波》《卜算子》見附。
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面對宇宙和歷史時都感到短暫悲哀,你能舉出1-3句這方面的詩句嗎?
1. 曹 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2. 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3. 許 渾: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
4. 楊 慎: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4)學習第4、5節(jié)
過渡: 由“樂”到“哀”,此是文中一大轉折,可謂一步一重天,這又是值得同學們學習的地方,這不是平行結構,而是垂直遞進的結構。如果文章到此為止,那么就會留給我們一個悲觀者形象,我們也就成了他的“受氣筒”“回收站”,心中裝的都是他的酸水苦水淚水,我們并無所獲!K軾畢竟是蘇軾,他還向前走了一步,同學們一定要注意,這是非常難得的一步,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許多被痛苦打倒了,而最終失去了生活的尊嚴。蘇軾要通過此文“凈化”我們的靈魂,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讓我們學有所獲、讀有心得,這又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為人和為文的雙重境界。蘇軾下一步表達了什么情(以一字概括)?齊讀第四五兩段思考 。
譯:我對客人說:“您也了解那江水和月亮包含的道理嗎?不斷地流逝的,就像這江水 ,但實際未曾消逝。月亮時圓缺,但它終于沒有消損和增長。原來,如果從變化的一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間的萬事萬物,竟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存留;從不變的一面看,那么事物和我們都是無窮無盡的,還羨慕什么呢?況且,天地之間,事物都各有其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能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它就成為聲音,眼睛看到它就成為顏色;取用它們沒有人禁止,也不會竭盡。這是大自然的無窮的寶藏,是我和您可共同享用的東西。
客人高興地笑起來,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經(jīng)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jīng)發(fā)白。
蘇子曰:“客亦知夫[那]水與月乎?逝者如斯[這而[但]未嘗往[流逝]也;盈虛者[月亮時圓時缺]如彼,而卒[終于,最終]莫[沒有]消長[削減增長]也。蓋[假設語氣]將自[從]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zeng,竟]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如果]非吾之所有,雖[即使]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這]造物者[大自然]之無盡藏[zang,寶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已經(jīng)]白。
(1)適
A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享有)
B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到)
C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女子出嫁)
D少無適俗韻,性本愛山丘(適合)
E適得君府書,明日來臨汝 (剛剛,才)
F適大病,不能行 (適逢)
(2)逝
A逝者如斯,而未嘗為也 (流逝)
B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通“誓”,發(fā)誓)
C淑爾遠逝,往來翕忽(去,消失)
D時不利兮騅不逝 (跑)
(3)曾
A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副詞,用來加強語氣,常與“不”連用,譯為“連……都……”)
B曾不知老之將近 (副詞,用來加強語氣,常與“不”連用,譯為“連……都……”)
(4)茍
A茍非吾之所有 (假如)
B欲茍順私情 (假如)
(5)雖
A雖一毫而莫取 (即使)
B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雖然)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不知東方之既白”,誦讀要點是經(jīng)過蘇軾的勸導,大家轉悲為喜,要讀出轉折和歡快來。
“因悲生悟” 悟讀
“樂-哀-喜”,一波三折,富有韻律感,西方文論中有一句名言:所有的藝術歸根到底都是音樂藝術。由此窺見一斑?蜑楹斡伞鞍А倍跋病绷四?
作者是怎么說服客的呢?
回答上述問題我們首先要思考蘇子從總體上來說是分成兩層意思來說的,然后再逐一詳釋之。一是換位思考,痛也可視作樂的催化劑;二是親近自然,這是本單元的學習主題,一切來自社會的痛都會在開放的大自然懷抱中稀釋殆盡。
仍然是水與月,以毒攻毒,客既然傷心因月因水而起,我便仍以月以水來沖刷你的哀愁。蘇子的藥方便是:月光一劑,水色一劑,蘇子之言一劑,且把蘇子言溶于月光水色中沖服便可。而今也月光水色俱佳,蘇東坡一句妙語便定天下:“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是的,我承認時光一去不返,時事變化不止,但“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月缺月圓,只是形式的變化而已,而其真正的實體卻一點也沒有變。人生亦是如此,雖然人有悲歡離合,生老病死,而你的一生也將有其恒久不變的一面。若從其變化一面來看,天地只不過是一瞬間而已,若從不變的一面來看,萬物將與我永存,何必去羨慕他們明月江水呢?
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從變角度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人生短暫,自然可悲;從不變的角度看,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物與我皆無盡也”。為客人”開出一帖精神解脫的良藥:到大自然中尋求精神上的寄托。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托,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這樣議論最后又回到了“樂”上來。顯然,賦中客人和蘇子的話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識。他所談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積極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相對主義思想隨遇而安、惟與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
此段文字集中體現(xiàn)了蘇軾儒釋道并存的思想。此文表面寫“哀”,其實蘇子亦受感染而哀。他說服客的同時,一定首先說服了自己。雖然被貶黃州,身處逆境,仍可安天樂命,不羨慕別人,往事自然不堪回首,但要“相信未來,珍惜生命”,此時之“痛”不正是今后人生的一筆財富嗎?此是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體現(xiàn)!疤斓刂g,物各有主……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吾與子之所共食。”目前之痛固然是自己親歷之痛,但這并不是黃州生活的全部,除此之外,自己還擁有許多值得高興的事物,如眼前之美景!此乃道家“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至高境界。此段整體上有一種佛家式的參禪,正因為如此,才會有最后一段的頓悟與盡興忘情。這是一種超凡脫俗的詩化人生,哪怕只有一天,也能解放我們的心靈,釋放我們的煩惱,幫助我們走過風雨、迎來彩虹!
誦讀提示
第4節(jié),蘇軾的一番話表現(xiàn)他力求排遣苦悶、聽任自然、樂觀曠達的情懷。誦讀時要注意感情的轉折,語速要平緩。學習第5節(jié)“客喜而笑,洗盞更酌……不知東方之既白”,誦讀要點是經(jīng)過蘇軾的勸導,大家轉悲為喜,要讀出轉折和歡快來。
第三段客的話是否也是蘇軾自己心境的表達?如果是,那么蘇軾一貫的豪放風格與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
答案:賦通常采用“主客問題的形式來寫。正是蘇軾自己貶謫黃州后的苦悶與迷惘的寫照
提示:一般的人,在憂患于人生短促和虛空時,他會怎么做?
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高呼:“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并提議:“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绷硪晃惶拼娙隧f莊也說過:“須愁春漏短,莫訴金杯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但蘇軾不用此法。他認為舉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話說“心病還要心藥醫(yī)”,欲求精神苦悶的真正解脫,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學上的“解脫”,所以雖然他借客之口表達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揚這種悲觀的論調(diào),而是沿用賦家“主客問答,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闡明萬物變與不變的道理,超脫于無益的悲觀,憑仗哲學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隨之而轉出了一個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與豪放風格并不矛盾。
拓展: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
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qū)別的,陶淵明是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xiāng)里小兒,他是真正厭世。蘇軾的思想從本質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嬌》中拿周瑜比,現(xiàn)在與曹操比,都是感嘆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為。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筆法百篇》中說:“篇中所言,不過隨時行樂,惟“美人”二字,則公真意所在!
討論1:作者的“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這種觀點在今天是否還適用?
討論2:蘇子聽任自然的觀點,在現(xiàn)代競爭激烈的社會是否可取?
最后一段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和人生態(tài)度?
蘇子的闡述哲理和前面的寫景抒情有什么聯(lián)系?
1. 議論時扣緊了水與月來闡發(fā)
2. 處處照應了客的話
寫景抒情是哲理的基礎, 哲理是寫景抒情的升華
欣喜、怡然
客悲慨:悲哀、消極
我豁達:樂觀、超脫
赤壁夜景
主客問答
主客同飲
喜悅、釋然
樂
悲
樂
7、鑒賞重點
(1)構思精湛、縝密、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合。
散文貴在以意貫穿全文,本文抒情脈絡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超脫人生的歡快。整個情緒的轉換由喜轉悲為樂,線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瀾。作者由游起興,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開始的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而哲理的簡述,則畫龍點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達了蘇軾曠達樂觀的處世態(tài)度。
(2)善用比喻,語言優(yōu)美形象。
作者寫上以風物之美,給讀者以無盡的藝術享受,如開篇,作者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織組成了一個“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讀者陶醉其中,組者還借助夸張,想象,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把洞簫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報表縣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凄然落淚。
(3)“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前赤壁賦》是散文和韻文的結合,既有傳統(tǒng)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和情韻,同時又吸收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筆法。句式有長有短,既整齊又參差,同時又以賦的形式出現(xiàn),如通篇換了12 次韻,以主客問答的形式表達作者的思想,主張,也采用了不少對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韻文的聲韻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梢哉f這是蘇軾對賦體的一個創(chuàng)新和突破。
劉勰在《文心雕龍·詮賦》中說:“‘賦’者,鋪也,鋪采文,體物寫志也!笨梢娰x要做到“體物”與“寫志”的完美統(tǒng)一。結合本文談談自己的體會。
后赤壁賦 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庇谑菙y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評:《后赤壁賦》寫的也是月夜游赤壁,但不再著力描繪江上明月!八都冉,木葉盡脫”“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文字干凈洗練,純用白描,更著力于意境的創(chuàng)造!奥膸f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 寫冬日的山川峻巖之峭拔恐怖,更有孤鶴渲染險怪之氣氛。這里不再有牢騷滿腹,不再有申訴求告,不再有人世的興衰成敗,總之一肚皮的不合時宜都消歸烏有,卻直叫人驚恐、悲哀,叫人在黯然神傷中觸摸他的幽憤寂苦之情。這時的蘇子似乎已超越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掙扎,好似一翩然若仙的世外高人卓然獨行于黃州的山水間。
同樣的赤壁山水,承載著不同的情感,蘊涵著不同的情懷。蘇子之文不論是內(nèi)心不滿時的有感而發(fā),還是即興之作,都是他率真內(nèi)心的自然流露。
予乃攝衣而上,履讒①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皢韬!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咀ⅱ伲骸白嫛睉獮椤吧健迸!
譯:壬戌年十月十五日晚上,我從雪堂出發(fā),準備回到臨泉去。有兩位客人跟著我一道去,走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jīng)降下,樹葉完全落了。看見人影映在地上,抬頭一望,看到皎潔的月亮,我們互相望望,很歡喜這景色,便一邊走一邊吟詩,互相酬答。過了一會兒,我不禁嘆口氣,說:“有客沒有酒,有酒沒有菜,月這么亮,風這么清,怎樣度過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說:“剛才黃昏時,我撒網(wǎng)捉到了一條魚,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魚鱗,樣子好像松江的鱸魚。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找妻子想辦法。妻子說:“我有一斗好酒,保存好久了,拿它來準備你隨時的需要。”于是帶了酒和魚,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長江的水流得嘩嘩響,江岸上山壁峭立,高達千尺。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來在水里的石頭也露出來了。經(jīng)過的時間很短,江山的面貌改變太大,再也不認識了。
我提著衣服的下襟走上岸去,登上險峻的山崖,撥開雜亂的野草,坐在像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會兒,再爬上枝條彎曲形似虬龍的古樹,攀上鷙鳥巢居的大樹,低頭看到水神馮夷的水府,那兩位客人竟不能跟上來。突然發(fā)出一種清越而悠長的聲音,草木似乎都被這種尖銳的聲音震動了,山也發(fā)出共鳴,谷也響起回聲,風也起來,江水也洶涌了。在這種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憂傷,感到緊張,簡直有些恐懼,覺得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氐浇吷狭舜,把船撐到江心,聽憑它漂到哪兒就在哪兒休息。
這時快到半夜了,向周圍望去,冷靜空虛。恰巧有一只白鶴,橫穿大江上空從東飛來。翅膀張開像車輪那么大,黑裙白衣,發(fā)出長長的尖利叫聲,擦過我的小船向西飛去。
(上岸以后,回到家里)一會兒,客人走了,我也睡了。夢見一道士,穿著羽毛做的衣服輕快地走著,走到臨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禮,說:“赤壁這次旅游很痛快吧?”我問他的姓名,他低著頭不回答。唉呀!我知道了。昨天晚上,一邊叫一邊飛過我船上的,不是你嗎?道士回頭對我笑了,我也驚醒了。打開門看,看不見它了。
閱讀上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以下習題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
(1)是歲十月之望
(2)履 巖
(3)披蒙茸
(4)適有孤鶴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如此良夜何
(2)顧安所得酒乎
(3)以待子不時之須
(4)江山不可復識矣
(5)聽其所止而休矣
3、這篇賦渲染的氣氛前后有什么變化?
4、孤鶴有什么象征意義?
5、末段所寫夢境與《夢游天姥吟留別》的夢境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處?
6、末段所寫的夢境寄托作者怎樣的情思?
念奴嬌 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相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卜算子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①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②。時見幽人獨往來③,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堋M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⑤。
[注]①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于元豐三年(1080)二月到達,初寓居定慧院,五月遷臨皋亭。本詞當作于這期間。定慧院:一作“定 惠院”,在黃岡東南。
②漏斷:指夜深。古代用壺滴漏計算時刻。
、塾娜耍杭嬗杏木又伺c幽囚之人的意思。此當為蘇軾自指。 ④。河X察、理解。
、菟吸S庭堅《跋東坡樂府》評本詞云:“語意高妙, 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詞中表現(xiàn)作者寂寞孤高的心情;蛞詾殡[射刺時之作,如清張惠方言《詞選》載:“鲖陽居士云:缺月, 刺微明也。 漏斷,暗時也。幽人,不得志也。獨往來,無助也。驚鴻,賢人不安也。回頭,愛君不忘也。無人省,君不察也,‘揀盡寒枝不肯棲’,不偷安于高位也!拍持蘩洹,非所安也。”按這是清常州詞派所謂“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 (譚獻《復堂詞話》)讀詞方法的先導。其體會發(fā)揮,已超出原作本意了。
定風波①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②。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③,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④,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瀟灑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⑤。
[注]①元豐五年(1082)在黃州作。
、谏澈樱禾K軾《書清泉寺》:“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余將買田其間!
、勖⑿翰菪 ④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轂t灑:指風雨。近人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此足微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筆直寫胸臆,倚聲能事盡之矣!
教師簡述如下:第一首詞作于公元1080年初貶黃州之時。寫出了蘇軾經(jīng)歷人生重大打擊后孤苦凄涼而又驚魂未定的感覺,與本文表達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第二首詞寫于公元1082年三月,此時的蘇軾已經(jīng)能夠坦然面對甚至享受人生的風雨了,最后一句最能概括全詞“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而這些情感變化合在一起恰好說明了蘇軾抒寫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蘇軾的人生是真實的人生。
沒有經(jīng)過戰(zhàn)斗的舍棄是虛偽的,
沒有經(jīng)過苦難的超脫是輕佻的。
——傅 雷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必有過人之節(jié)。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留侯論·蘇軾
啟示:面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
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
《赤壁賦》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
1、了解蘇軾。
2、比較閱讀《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之戰(zhàn)》
3、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教學重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
2、了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yōu)美的寫作特色。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題解
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鼾磯;又因為山崖陡消如一而墻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宋神宗元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已經(jīng)兩年了!伴L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時,他曾站在江邊的赤壁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他還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的長江水面,寫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賦》。
二、寫作背景
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在這里,他經(jīng)常來赤壁磯頭游覽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蘇軾又來到赤壁。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yè)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lián)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前后《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它為以后的戲曲、繪畫、雕塑等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題材。宋代畫家李公麟、明代畫家唐寅都畫過蘇軾舟游赤壁的畫。
蘇軾在赤壁的創(chuàng)作活動,給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黃州赤壁命名為“東坡赤壁”,并鐫刻在建筑物的門額上,由此名滿天下。直到今天,在黃岡東坡赤壁,仍有“二賦!薄磅ぁ薄捌孪赏ぁ钡让麆。
三、師生共同正音
四、依注理解文意(詳見課文批注)
五、內(nèi)容結構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diào),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生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
《赤壁賦》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了解作品“以文為賦”,駢散結合的形式特點,鑒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
2.了解作者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tǒng)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yōu)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2.培養(yǎng)對精晶詩文的整體把握能力,能知人論世領悟文旨,理通思路,賞析表現(xiàn)手法,辨別高下優(yōu)劣。
三、德育滲透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重點、難點
蘇軾歌詠赤壁的兩賦一詞,都是膾炙人口的詩文多篇。與《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鑒賞相聯(lián)系,理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賞析課文典雅、精美的語言,是本文學習的重點;了解主客問答這一賦體傳統(tǒng)手法在表達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復雜情感,是理解鑒賞上的難點。
解決辦法:
1.介紹與課文相關的作者生平經(jīng)歷,并把兩賦一詞揉合起來理解,力求知人論世,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復誦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與意境之美。
學生活動設計
1.第一課時,先誦讀全文,把握全文大意;而后重點誦讀一、二段,體會景、事、情交融的藝術境界,把握課文情感發(fā)展的脈絡。
2.第二課時,重點誦讀主客問答部分,深思其中蘊含的情感與哲理。
《赤壁賦》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了解“賦”這種文體的特征,鑒賞音韻美和意境美。
2.培養(yǎng)學生鑒賞古代散文的能力,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
3.結合作者的處境,體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感悟作者的情感變化,品味語言之美。
2.體會景、情、理的交融,品鑒技巧之美。
教學方法:
誦讀和鑒賞運用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一、導語設計
在日本的千葉,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立著這樣一塊石碑,上面寫著這樣兩個字:蟲二。許多人到此不解其意,后郭沫若作了妙解,他說這兩個字應分別加上兩個邊框,讀為“風月無邊”,是盛贊此地之美的。
而我們今天要鑒賞的《赤壁賦》,就是借詠無邊風月而抒懷的。文章的作者是蘇軾。
二、展示賞析重點
1.感悟作者的情感變化,品味語言之美;
2.體會景、情、理的交融,品鑒技巧之美。
三、教師范讀課文
目標:訂正字、詞的讀音
關注作者感情的變化
四、師生共同解讀賞析(重點、難點)
·整體感知
學生默讀全文,借助課下注釋,琢磨段與段之間的關系,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理清本文的線索。
·解讀賞析(重點:第一、三、四段)
第一段:景(以學生的活動為主)
逐層設疑:
第一段作者寫的是什么內(nèi)容?
是什么樣的景?
看到這樣的景會有什么樣的心情?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景月出東山徘徊斗牛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教師點撥:
寫得真美!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幽雅而寧靜,蒼茫而朦朧,果然秋景如畫,風月無邊,一路樂景?戳诉@樣的文字,我們真的很佩服蘇軾:“除卻詩酒何所癖,獨于山水不能廉!
正是這美景激發(fā)了作者的心曠神怡之情。此一樂也:山水之樂,詩酒之樂。再來欣賞一遍。(全體女生讀)
·知人論世
以第二段(過渡段)為契機介紹蘇軾的人生經(jīng)歷,重點是政治上的坎坷遭遇,為三、四段的情理理解作必要的鋪墊。
第三段:情
·歌聲和簫聲引發(fā)了悲情悲意。悲什么呢?悲的內(nèi)容是什么呢?
·學生齊讀、體會
·學生自己看書思考、分類
·相互借鑒、爭辯、質疑
·教師點撥、師生共同總結。
無枝可依
情英雄安在悲
人生無常
第四段:理(在誦讀中理解、品味語言)
·他怎樣來排遣這種悲苦郁悶之情呢?
盈虛有數(shù)物我無盡理
清風明月與子共適
·這樣深奧的道理,遠隔千年的描述,今天我們讀來并不感到晦澀難懂,為什么?(引導學生品味語言)
補充《定風波》幫助理解。
·你認為當時真的有這樣一場主客答問嗎?
·學生暢談感受、認知,教師明確:
主客答問是賦的傳統(tǒng)手法;
蘇軾借此抒懷,有無并不重要。
教師強調(diào):
正是用這種觀點看待萬事萬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脫;貧w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靜、氣氛清新的清風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梢哉f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隨遇而安的慰藉,但又何嘗不是一種苦難后深悟的曠達。思想矛盾解決了,心胸也隨之曠達超脫起來。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也一掃悲傷而變得開朗樂觀----主客暢飲,酣睡達旦。
·總評蘇軾:展現(xiàn)其人格魅力,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五、賞析構思選材技巧
重點:景、情、理的關系
教師明確:
常言說: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寫月夜泛舟大江,飲酒賦詩,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懷了世俗的歡樂心情;再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現(xiàn)實的苦悶;最后闡發(fā)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人類和萬物同樣是永久地存在,表達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那么,前后兩“樂”相同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
如下圖:
景(樂—山水之樂)理(樂—達觀之樂)
情(悲)
情因景生景以情顯移情于理
風月不老先生未亡
教師強調(diào):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爐。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其間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體物寫志,不離眼前景;議論、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
情因景生,景以情顯,移情于理。
今天我們重讀此篇佳作,無論是作者的文學才華,還是他的人格品質,都讓我們感到:
風月不老,先生未亡。
六、研究性學習
比較閱讀;
蘇軾《后赤壁賦》
《念奴嬌·赤壁懷古》
《記承天寺夜游》
參考篇目:
林語堂《蘇東坡傳》
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板書設計)
赤壁賦
蘇軾
景(樂—山水之樂)理(樂—達觀之樂)
情(悲)
情因景生景以情顯移情于理
風月不老先生未亡
《赤壁賦》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體會文章情感的波瀾起伏;
2、感悟作者泛舟赤壁而流露的情懷。
教學設想:引導學生以“美讀”為橋梁進入文章意境,體會情感的波瀾起伏;接著以“望”字為立足點進一步“悟讀”,從而理解作者隨緣自適、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散文家余秋雨曾說過:“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落在了這山重水復、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因為文人墨客往往會在跋涉千山萬水時感慨歷史人生。大文豪蘇軾似乎對赤壁情有獨鐘,在貶謫黃州期間兩次登臨便寫下了“兩賦一詞”。“創(chuàng)作就是傾訴,閱讀就是傾聽”,讓我們通過美讀和感悟來聆聽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所寄托的心聲。
二、美讀——聆聽心聲
1、教師帶感情范讀全文(配樂配圖)
師:這是一篇文賦,既有詩歌的聲韻之美,又有散文的行云流水之致,老師希望能通過范讀全文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傳達給大家,請同學們在誦讀技巧處理及音樂轉換中體驗一下。
2、思考:作者在泛舟赤壁時內(nèi)心翻起了怎樣的情感波瀾?
3、美讀以體會感情(讓我們在美讀中具體體驗一下情感流淌的方向。)
。1)師:第一段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寥寥幾筆便簡潔明快地描繪出赤壁的秋江月色。
、倌膸拙湓捠蔷拔锩鑼?江面景色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邊誦邊析)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清爽平靜——怡然自得)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浩瀚無邊——疏朗開闊)
。ㄔ鲁觯
、凇耙磺芯罢Z皆情語”,哪幾個動詞最能直接傳達泛舟秋江的心情?(先析后誦)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月出、徘徊)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析:“誦”、“歌”:泛舟秋江賞美景的愉悅;
“縱”、“凌”:任憑一葉扁舟凌越萬頃秋江,心境也隨之疏朗開闊,豪邁激越。(強化此心境:“浩浩乎”、“飄飄乎”)
、廴嗯錁防收b,體驗情景交融(樂曲《高山流水》)
平靜——愉悅——豪邁
(2)師:此情此景令人陶醉,禁不住快樂地扣舷而歌,卻引出了一曲洞簫,幽咽悲涼(“蕭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如何描寫?
動情處……余音不絕,繚繞江面……使人如聞其聲,也要凄然落淚……
誦讀指導:
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W生判斷重讀字)(指名帶感情吟誦,配樂《佛上殿》)
。3)①師:一股莫名的惆悵涌上心頭。共賞清風明月,泛舟萬頃秋江,此乃人生一大樂事,究竟是什么觸動了“客”的心弦,從而吹出如此哀怨的樂曲?
觸景傷懷:赤壁江月——三國赤壁故事——一代梟雄曹操
、谥该b讀塑造曹操形象的語句(注意感情的跌宕)
師:你覺得哪句話最具感染力,能傳達內(nèi)心感慨?
指導:固一世——之雄也,(蓄勢待發(fā),氣勢如虹——字字千鈞,千古定評)
而今安——在——哉?(激流跌宕——沉重惆悵)
亦即“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意。
全班誦讀體會
③師:這么一個“一世之雄”尚且隨“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反觀微不足道的生命,“客”不免發(fā)出怎樣的感慨?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師:人生須臾,登仙乏術,無限空虛悵惘無處傾訴,只好借簫聲托付給冷清悲風,情感至此已落入低谷,似乎已山窮水盡無路可走了。
、軒煟菏遣皇乔楦性僖矡o法回升?蘇子的哪一句話透露出“柳暗花明”之所在?
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ㄔ谟钪骈g生生不息)
師:有“哀”才有“羨”,無“羨”自然也就沒必要去“哀”了,至此似乎豁然開朗,最后開懷盡興,盡得“共適”之趣。
4、小結:情感流淌的如行云流水,跌宕起伏,搖曳多姿。至此,我們已聆聽到蘇軾(主客)心聲,要真正走進文章境界,除了“聆聽”外,還得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
三、悟讀——理解心聲
1、思考:掀起情感波瀾,觸發(fā)主客對答的源頭在哪里?還記得幽咽悲涼的洞簫聲因何而起嗎?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執(zhí)著的希望
難免有失望
師:“望穿秋水”,望的是什么?你聽到歌者的心里話了嗎?
赤壁賦2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美人”——圣主賢臣、美好理想“渺渺兮”——深沉的情懷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歌者復雜深沉的情懷無心流露,借助客人的簫聲傳達,高山流水遇知音,
而引發(fā)了主客問答(借助“水”和“月”)
2、披文以理解心聲
。1)討論:主客思考宇宙人生的分歧在哪里?(“變”與“不變”)
各自如何借助“水”和“月”喻理?
分析:(客)由眼前所見長江、月亮——人生與宇宙對照;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江月永恒、人事滄桑。
有“人生如夢”的感慨。(“變”)
。ㄖ鳎┻是拾取眼前的“水”和“月”說起
江水不舍晝夜地滔滔流逝,但始終源源不絕;月亮雖有圓缺盈虛,周而復始,而月亮仍是千古不變那個月亮。
宇宙萬物固然無窮無盡,其實人生也一樣綿延不息。
超然物外,功名富貴、榮辱得失如過眼云煙,精神自由。(“不變”)
(客)托悲于風,嘆息有志無為。
。ㄖ鳎盁o窮”江月為“吾生”所享用,“明月清風不用一錢買”,正可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白發(fā)漁樵……)——“客”也解脫憂愁。
板書:吾生須臾
。ǹ停耸聹嫔#ㄗ儯斜陲L
長江無窮
望——水、月
逝者如水
。ㄖ鳎镂覠o盡(不變)——共適江月
盈虛者如月
。2)師:我們有幸聽取了主客間一場關于宇宙人生問題的對答,實際上主客對話均作者一人的內(nèi)心獨白(借主客問答以抒情寫志乃賦的常用手法)
、龠@意味著什么?是蘇軾怎樣的心情寫照?
波瀾起伏的是蘇軾一人的矛盾心情,人事滄桑、物我無盡均是蘇軾一人探求的結果。
、谀闶欠窭斫馓K軾在貶謫逆境中尋求的是怎樣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
并非完全的超脫,難免有志無為的苦悶,而又力求在自然美景中超脫,在自然規(guī)律中追求隨緣自適、樂觀曠達的精神境界(老莊)。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物圖卷中又一個顯赫的.名字。
。3)師:也許在以“望”為立足點感悟文章在“水”和“月”中融會的“理”和“情”后,我們方真正理解蘇軾泛舟赤壁時的心聲(共鳴)。
誦讀:帶著“我理解”的心態(tài)誦讀第四段,加深領悟。(配樂《漁樵問答》)
四、拓展:結合你學過的詩文,談談對中國古代文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看法。
《赤壁賦》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
2、了解文中蘇軾情感變化的過程。
3、體驗蘇軾如何在逆境困苦中運用理性思辯使自己走出悲情,從而感受蘇軾樂觀曠達的情懷,感悟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學習文言句式。
2、了解情感基調(diào)在 主客問答之間的跌宕起伏。
教學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人生“最難耐的是寂寞,最難拋的是榮華,從來學問欺富貴,真文章在孤燈下”。這段話是今年已入選為國家優(yōu)秀經(jīng)典劇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臺詞。我認為它同樣可以用來概括蘇軾在黃州期間那段苦難而又不平凡的經(jīng)歷。蘇軾因“烏臺詩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個流放罪犯的身份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臟水,被人押著來到滿目荒涼的黃州,一代名人與魚蝦麋鹿為友,與樵夫漁民為伍,蘇軾感受到了有生以來從未有過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來到人們傳說中的古戰(zhàn)場赤壁,去寄情山水、憑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暫,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嬌.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為他苦難多變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詮釋。那么今天就讓我來欣賞其中的《前赤壁賦》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這位大文豪的心路歷程吧!
(注:①關于烏臺詩案 ②此處“赤壁”)
關于烏臺詩案
烏臺,漢書《朱博傳》記御史臺中有柏樹,野烏數(shù)千棲居其上,因稱御史臺為“烏臺”。
元豐二年,( 1079 )七月二十八日,御史臺的官吏奉命從汴京趕到湖州衙門,當場逮捕了蘇軾,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從六月以來,權監(jiān)察御史里行(權,代理;里行,見習)何正臣、舒亶 ( d ǎ n ),國子博士(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的官員)李宜,權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 4 次上述彈劾蘇軾。他們摘出蘇軾的一些詩文認為是“譏諷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輿”(皇帝的代稱)。“無尊君之意,虧大忠之節(jié)”。宋神宗不得不下令御史臺審理。這就是聞名于世的烏臺詩案。
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 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鼾磯;又因為山崖陡消如一而墻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所以這里所說的赤壁,不是三國時赤壁之戰(zhàn)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魚縣東北。作者在這里只是觸景生情,借題發(fā)揮而已。
(二)、作者介紹:
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眉山(四川)人,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三蘇”,同為“唐宋八大家”成員。他是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他中了進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而受到排擠,后又因寫詩諷刺而被以“新法罪”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到司馬光執(zhí)政時,盡廢新法,蘇軾也激烈反對。王安石、司馬光死后,他又因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傾軋而被一貶再貶,最后貶到了海南島,直到63歲遇赦北歸,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在文學藝術領域里,蘇軾詩詞、散文、書畫無一不精。他的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齊名,號稱宋代四大書法家。他論畫主張神似,擅長畫竹。
在思想上,蘇軾博通經(jīng)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賈誼、諸葛亮等經(jīng)世濟時的人物。曾多次上書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長期擔任地方官期間,在“仁政愛民”的思想指導下,做了許多好事。另一方面,他又酷愛陶淵明,喜讀《莊子》。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經(jīng)歷了兩次沉重的打擊,對莊子的思想容易產(chǎn)生共鳴,表現(xiàn)在:一是曠達超脫,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極出世。這也是形成蘇軾世界觀復雜化、經(jīng)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作家的世界觀必然會影響到他的創(chuàng)作實踐,從而形成自身的藝術個性和藝術風格。在蘇軾的文學作品中就明顯地留下了莊子影響的痕跡。莊子散文洋恣肆,富于浪漫主義色彩,而蘇軾散文也具有縱橫捭闔、揮灑自如的氣勢,他的《前赤壁賦》就是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蘇軾散文還在《孟子》、《戰(zhàn)國策》以及賈誼、陸贄等人作品的基礎上,博采眾長,形成自己的特色。他的論政、論史的散文,大多筆力雄健,有行云流水之勢,因而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代歐陽修領導的復興古文運動的主將。
二,聽課文錄音,注意生字詞和斷句并對文章有個整體的感知。
A、(因為這是一篇散文賦)“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賦是一種專事鋪敘的用韻散文,介于詩歌與散文之間,講究文采,以鋪陳為能事。賦體經(jīng)歷了長期演變的過程,發(fā)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影響下,賦又出現(xiàn)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求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象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都是文賦的佳作!肚俺啾谫x》是散文和韻文的結合,既有傳統(tǒng)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和情韻,同時又吸收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筆法。句式有長有短,既整齊又參差,同時又以賦的形式出現(xiàn),如通篇換了12 次韻,以主客問答的形式表達作者的思想,主張,也采用了不少對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韻文的聲韻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梢哉f這是蘇軾對賦體的一個創(chuàng)新和突破。
B、字詞注音:
1、壬戌( rén xū) 10、釃酒( shī)
2、桂棹( zhào) 11、橫槊( shu3、余音裊裊( niǎo) 12、漁樵( qiáo)4、幽壑( hè) 13、扁舟( piān )5、嫠婦( lí) 14、匏樽( páo) 6、愀然( qiǎo) 15、蜉蝣( fúyó)7、山川相繆( liáo) 16、無盡藏( zàng)8、舳艫千里( zhú lú) 17、狼籍 ( jí)9、旌旗( jīng) 18、枕藉 ( jiè)C解釋重點字詞,疏通文意。
1、分別請學生起來朗讀并單獨翻譯各節(jié)。
2、師提示、糾正、補充、答疑、解釋重點字詞,疏理文意。
內(nèi)容詳解
前 赤 壁 賦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蕩著船兒,在赤壁下游玩。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舉起酒杯,勸客人同飲,朗頌《月出》詩,吟唱“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白濛濛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一片,與天相連。任憑水船兒自由漂流,浮動在那茫茫無邊的江面上。江在曠遠啊,船兒象凌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么地方;飄飄然,又象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升仙果的神仙。
這時候,喝著酒兒,心里十分快樂,便敲著船舷唱起歌來。唱道:“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拍擊著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邊遙遠的地方!笨腿酥杏袝刀春嵉模S著歌聲吹簫伴奏,簫聲嗚咽,象含怨,象懷戀,象抽泣,象低訴。吹完后,余音悠長,象細長的絲縷延綿不斷。這聲音,能使深淵里潛藏的蛟龍起舞,使孤獨小船上的寡婦悲泣。
我有些憂傷,理好衣襟端正地坐著,問那客人說:“為什么奏出這樣悲涼的聲音呢?”客人回答說:“‘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烏鴉向南飛翔’,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句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這兒山水環(huán)繞,草木茂盛蒼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敗的地方嗎?當他占取荊州,攻下江陵,順江東下的時候,戰(zhàn)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臨江飲酒,橫握著長矛吟詩,本是一時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況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魚打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駕著一只小船,舉杯互相勸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暫生命在天地之間,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愿與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長存。知道這種愿望是不能突然實現(xiàn)的,只好把這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調(diào)之中,在悲涼的秋風中吹奏出來!
我對客人說:“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嗎?水象這樣不斷流去,但它實際上不曾流去;月亮時圓缺,但它終于沒有消損和增長。原來,要是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容不那不變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我們又羨慕什么呢?再說那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應有的東西,雖說是一絲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它,聽到的便是聲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沒有人禁止,享用它沒有竭盡,這是大自然的無窮寶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jīng)露出白色的曙光。
作業(yè):熟讀課文,以書面形式把課文翻譯一遍。
第二課時:
一,齊讀文章,進入鑒賞。
A、把握內(nèi)容結構: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diào),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人生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和諧的基調(diào)。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蕭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客人從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杰,不過是過眼煙云,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著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tài)度。
第五段,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B、研讀討論:
問題一:
蘇軾在游赤壁時心情有怎樣的變化?
飲酒樂甚——→愀然——→喜而笑
(樂 )——→(悲)——→(樂)
問題二:
蘇軾在游赤壁時心情為何而樂?
樂: 清風明月、水天一色
。ň懊溃╇鼥V迷離、羽化登仙
問題三:
蘇軾的悲又從何而來?
從歌聲中來 (政治失意)
從簫聲中來 (簫聲幽怨)
從歷史人物中來 (人生無常)
從個人境遇中來 (生命短暫)
問題四:
蘇軾又是如何從悲情中走出來的?
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說明分層理由;分別用一對表示矛盾關系的詞語來概括層意。
可分為兩個層次:
一:變與不變
二:取與不。ㄗ⒁庾プ 扒曳颉钡汝P鍵性詞語來理清思路)
2、從文中找出蘇軾關于水、月、人“變與不變”的詞句,并深入理解。
變 不變
逝者如斯 (水) 未嘗往也 (水)
盈虛者如彼(月) 卒莫消長也(月)
時刻在變 (人) 無盡也 (我)
。ㄋ、月、人都是既變又不變的)
3、比較客與蘇軾關于物和人在“變與不變”的問題上,觀點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物 人
客: 無窮 不變 須臾 變化 (片面) (悲)
蘇軾: 物與人都是既變又不變 (全面)(喜)
。ㄓ萌娴挠^點去看待事物、分析問題,這是一種理性的思辯。)
4、請學生從已學過的課文中,尋找事例來證明“變與不變”之理。
5、分析第二層“取與不取”
取 不取
清風明月 非吾之所有
。ù笞匀皇且徊繐嵛咳诵撵`、開闊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啟迪人智慧的百科全書。)
小結:蘇軾的悲情從哲學思辯中、從自然美景中解脫了出來,這種理性的思辯使他樂觀曠達。
作業(yè):試著背誦課文,并感知蘇軾的情懷。
第三課時:
大家一起來背誦《赤壁賦》
一,重點字詞
1、一詞多義
。1)歌
A、扣舷而歌之。(動詞,唱。)
B、歌曰。(名詞,歌詞。)
C、倚歌而和之。(名詞,歌聲。)
。2)望
A、七月既望。(名詞,陰歷的每月十五日。)
B、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
。3)下
A、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動詞,攻克,打下。)
B、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詞,位置低的,與“上”相對。)
。4)如
A、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像,動。)
B、縱一葦之所如。(往,到,動。)
。5)之
A、哀吾生之須臾。(助詞,主謂之間不譯。)
B、惟江上之清風。(結構動詞,的。)
C、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D、月出于東山之上。(助詞,不譯。)
。6)乎
A、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動詞,形容詞詞尾。)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語氣助詞,用于句末,相當于“嗎”。)
C、相與枕藉乎舟中。(介詞,在。)
。7)于
A、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在。)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助詞,表被動。)
C、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詞,從。)
。8)固
A 固一世之雄也 (本來)
B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險固)
C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使動,使……穩(wěn)固)
D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頑固)
。9)適
A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享有)
B 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到)
C 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 (女子出嫁)
D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山丘 (適合)
E 適得君府書,明日來臨汝 (剛剛,才)
F 適大病,不能行 (適逢)
。10)逝
A 逝者如斯,而未嘗為也 (流逝)
B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通“誓”,發(fā)誓)
C 淑爾遠逝,往來翕忽 (去,消失)
D 時不利兮騅不逝 (跑)
。11)曾
A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副詞,用來加強語氣,常與“不”連用,譯為“連…都……”)
B 曾不知老之將近 (副詞,用來加強語氣,常與“不”連用,譯為“連……都……”)
。12)茍
A 茍非吾之所有 (假如)
B 欲茍順私情 (假如)
。13)雖
A 雖一毫而莫取 (即使)
B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雖然)
2.通假字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屬”通“囑”,讀zhǔ,勸人喝酒。)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馮”通“憑”,乘。)
山川相繆,郁乎蒼蒼。(“繆”通“繚”,盤繞。)
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籍”通“藉”。狼藉,凌亂。)
舉匏樽以相屬 (通“囑”,勸酒; “尊”同“樽”,酒杯)
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籍”同“藉”擊空明兮泝流光 ——“泝”同“溯”,逆水而上
3.詞類活用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方位名詞“西”“東”作狀語,可譯為“向西,向東”)
舞幽壑之潛蛟。(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婦。(泣,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侶魚蝦而友麋鹿。(侶,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伴侶。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朋友。)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南:向南,名詞作狀語。)
順流而東也 (名作動,可譯為“向東進軍”)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 (破:形容詞做動詞,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動詞,攻下.)
正襟危坐(使動用法)
二,句式和修辭
、偬K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介賓后置)
②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修辭:對偶)
③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句式:介賓后置)
④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句式:定語后置)(修辭:對偶)
、莺坪坪跞珩T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修辭:對偶)
、蘅陀写刀词捳撸ň涫剑憾ㄕZ后置)
、呙烀熨庥钁眩ㄖ髦^倒裝)
、嘤嫩种疂擈,泣孤舟之嫠婦(修辭:對偶)
記敘夜游赤壁所見之美、所感之快、所聞之妙,引出下文主客問答 ①“何為其然也?”(句式:賓語前置)
、诖朔敲系轮в谥芾烧吆酰浚ň涫剑罕粍泳涫剑
、鄱癜苍谠眨浚ň涫剑嘿e語前置)
、軟r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句式:介賓后置)
、輦H魚蝦而友糜鹿(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
⑥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修辭:對偶)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修辭:對偶)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修辭:對偶)
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修辭:對偶)
概括段意:
主客問答:(之一)感慨生命短暫,英雄難覓;長江無窮,自然永恒(悲觀消沉的人生觀)
①而又何羨乎?(句式:賓語前置、反問)
、诙弥鵀槁,目遇之而成色(修辭:對偶)
、巯嗯c枕藉乎舟中(句式:介賓后置)
、芷埛俏嶂,雖一毫而莫取(句間關系:假設)
概括段意:
主客問答:(之二)物與我皆無盡也,何羨之有;
清風明月用之不竭為我共食,其樂融融
(樂觀豁達的人生觀)
三,[小結]
《前赤壁賦》是蘇軾的一篇名作,歷來為人們所傳誦。它寫的是秋夜泛舟游赤避的情景。文章通過物描寫和主客對答,表現(xiàn)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悵苦悶和抑郁心情,同時也顯示出作者自我解脫的曠達胸襟。
延伸:
蘇軾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
人格魅力:辯證處世、正直進取、曠達樂觀、真純淳樸、胸懷天下等
文學成就: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詩:“蘇黃”(蘇軾、黃庭堅)
詞: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辛”(蘇軾、辛棄疾)等
文化遺產(chǎn):
書畫成就 :“宋四家”(蘇軾、蔡襄、黃庭堅、米芾)
《前赤壁賦》被董其昌譽為“《蘭亭》之一變也”)
食文化(東坡肉等) 酒文化(自釀養(yǎng)生酒)
茶文化(自制紫砂壺) 服飾文化(東坡帽、東坡巾等)
為官政績:
疏浚西湖、修建蘇堤、 興辦醫(yī)院、學校等為民辦的實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澤被后世。
四、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
2、背誦全文
3、課外閱讀作家余秋雨散文《蘇東坡突圍》,分析“東坡境界”。
《赤壁賦》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3、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4、熟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及特殊用法。
2、體會景、情、理三者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3、了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yōu)美的寫作特色。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前面我們學過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說他是豪放派詞風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詞豪放高曠,情濃意遠。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時就有“蘇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譽。他還稱得上是一位高級廚師!皷|坡肉”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中國古代楷書有“顏、柳、歐、蘇”四大流派,這里的“蘇”,就是蘇軾,可見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學們,見過他的書法作品嗎?在我們課本的封面。所以說蘇軾是位少見的曠世奇才。我們今天又來學習他的流傳千古的佳作——《赤壁賦》
二.作者背景及文體簡介:
寫作背景
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在這里,他經(jīng)常來赤壁磯頭游覽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蘇軾又來到赤壁。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yè)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lián)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前后《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
“一門三父子,娥眉共比高!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軾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于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蘇軾才情奔放,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詩、詞、文、書、畫、文藝理論均有獨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詞于風格、體制上皆有創(chuàng)變,清雄曠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著名的詩詞有《念奴嬌 赤壁懷古》《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赤壁賦》等。 著有《東坡樂府》。
我們的課文所選是他的《前赤壁賦》。
文體
《賦》的名稱最早見與戰(zhàn)國后期荀況的《賦篇》,到漢代形成特定的體制。
《賦》著力于鋪陳事物,較多地選用散文化的句式。賦體經(jīng)歷了長期演變的過程,發(fā)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影響下,賦又出現(xiàn)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求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像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都是文賦的佳作。
三. 教師配樂朗誦全文,要求聽準字音,聽出節(jié)奏,找出文中押韻的韻腳,聽教師對文章感情變化的處理。
四.朗讀課文,疏通字詞,注意特殊用法及句式
五.整體感知: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種思想感情是如何轉化的?
1.蘇軾力圖排遣政治打擊而帶來的苦悶從而聽任自然,樂觀曠達,作者力圖從消極中超脫出來,其實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敵暗示,我雖然遭貶,但我卻超然世外,飄然欲仙,寄情山水,盡得其樂,不寂寞不煩惱,反而積極向上.2.感情變化過程:樂-悲-樂先寫月夜泛舟,飲酒賦詩,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懷世俗的快樂心情;再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變化無常,因而跌入現(xiàn)實的苦悶;最后闡發(fā)變與不變的哲理,表現(xiàn)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六.學習第一段(先誦讀,再思考,有所理解后再讀,力爭課內(nèi)背誦。后面的段落同)
思考:(1)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寫美在何處?為什么寫得賽似仙境?
明確: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江面,清風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作者仿佛覺得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賞心悅目。
(2)本段展示了一種與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確文、迎風賞月的舒暢飄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悅為主。
七.學習第二段
思考:(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從樂到悲,悲從何來?
明確:1.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后的苦悶,觸景生情,見茫茫月色江水,產(chǎn)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嘆,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來自客人幽怨悲涼催人淚下的洞簫聲 。
(2)歌詞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詞代表了主人怎樣的情懷?
明確:“美人”指所傾心的對象,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它表現(xiàn)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zhí)著態(tài)度,堅持對朝廷政事關切而不甘沉淪的情懷
(3)作者是怎樣描寫蕭聲之悲的?
明確:作者借助夸張、想像,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蕭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xiàn)得十分形象真切。
(4)本段在全文結構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明確:轉折過渡
八.學習第三段
思考:(1)本段主要寫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客”是如何闡發(fā)當時的情懷的?
明確:本段寫“客”的回答,闡發(fā)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悲傷!翱汀敝浴氨,在于觸景傷懷。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lián)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而無為者,羨慕長江永恒,哀嘆人生短暫,表現(xiàn)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椭挥晒(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歷史對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暫(寄蜉蝣、哀吾生)感觸生悲,一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xiàn)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
(2)本段是怎樣將情、景、理結合在一起的?
明確:通過“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再由他們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引出曾、周兩人,更見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抒情。
九.學習第四段
思考:(1)本段主要寫什么內(nèi)容?感情色彩如何?
明確:本段的感情變?yōu)橄矏。主要寫蘇子批評客的觀點,闡發(fā)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作者是怎樣勸慰客人,使他從悲情中解脫出來?明確:1.從“變與不變”的角度,從變的角度說,天地宇宙也是瞬息萬變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樣,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從虧到盈不斷地變化;從不變的角度,作為個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參與了整個人類的生命活動,而作為整個人類,又同宇宙一樣是永恒存在的。 2.從“取與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托,摒棄(不取)祿祿官位蝸角虛名,而取無窮的自然萬物(明月清風)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
(3)如何評價作者的觀點?
明確:作者的某些語言容易被誤解為及時行樂,但這種思想并未從文章中直接反映出來,作者表明的觀點是不要去追求那種看似超脫塵世其實并不現(xiàn)實防幻想境界;而應適應現(xiàn)實,在目前這種寧靜恬適的環(huán)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懷抱。作者的這種觀點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作者不同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關系。但這種觀點并非科學,因為作者沿襲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抹殺事物質與量的實際界限?傊诋敃r的背景下,表現(xiàn)了作者平靜超然的心態(tài)和聽任自然,樂觀曠達的情懷,還是積極的。
十.學習第五段。
思考:(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寫了哪些內(nèi)容?
(2)這樣結尾有什么深刻含義?
明確:(1)本段感情色彩為“喜”,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主要寫客人聽了蘇子的話,身心釋然,主客開懷暢飲,興盡酣睡。
(2)這樣結尾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滴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不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十一、課堂討論:文中吹洞簫的客人是誰?
明確:1.古代“賦”一般采用主客問答的形式2.見教材152頁《〈赤壁賦〉中吹簫人》
3.客人的話也是蘇軾自己心境的表達,主客問答是蘇軾自己貶謫黃州后,內(nèi)心苦悶迷惘又不甘消沉落寞的矛盾思想。“主”“客”實為一體,分別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的積極和消極的心態(tài)。
十三、作業(yè):全文背誦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1、指名學生背誦
2、集體背誦
二、梳理文章結構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diào),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生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diào)。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蕭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腿藦难矍暗拿髟隆⒔、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杰,不過是過眼煙云,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著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tài)度。
第五段,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三、鑒賞要點
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diào),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如“萬斛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偶不同,它的抒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心下直到篇末,雖都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全文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xiàn)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優(yōu)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潤孤舟之嫠婦!睂⒊橄蠖灰鬃矫穆暻,寫得俱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四、類文賞析
后赤壁賦
蘇 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魚,巨口細麟,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行酒乎!睔w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予乃攝衣而上,履 (chan)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責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注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乎噫嘻!我知之矣!爱犖糁,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悟。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五、作業(yè):
(1)整理文有生命力的四字短主,明確其意義
清風徐來 水波不興 白露橫江 水光接天 遺世獨立 羽化登仙 如怨如慕
如泣如訴 余音裊裊 不絕如縷 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 舳艫千里 旌旗蔽空
釃酒臨江 橫槊賦詩 一世之雄 一葉扁舟 滄海一粟 逝者如斯 取之無禁
用之不竭 杯盤狼藉 相與枕藉 東方既白
《赤壁賦》名句長短交錯,短句變化較多。大部分短語為四字兩個節(jié)奏。設計這一練習的目的,是熟悉文中有生命力的四字短主,古籍文章加深印象,為背誦全賦打下堅實基礎。
(2)根據(jù)文賦對仗特點填寫《赤壁賦》中的句子。
A.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 ; ,羽化而登仙。
B其聲嗚嗚然, , , , 。 , 。
C.哀吾生之須臾, 。 , 抱明月而長終。
D.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 , , ,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設計這一練習的目的。這篇名賦對仗形式多樣化,有工對,也有寬對,有當句對,還有隔句對。在填空過程中,既可感受蘇軾賦遣詞造句的出神入化,也可體會蘇賦對仗藝術的精妙絕倫。
《赤壁賦》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指導預習,培養(yǎng)學生借助注釋,利用工具書,自主疏通字詞句意的習慣。
2、通過課前預習、課中朗讀、課后練習,掌握文中重要實詞的含義,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導誦讀,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理解詞語、句意,熟悉課文內(nèi)容。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4、知人論世,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歷程及其原因,培養(yǎng)學生曠達樂觀、勇于面對坎坷戰(zhàn)勝困難的精神。
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第1、2、3點。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第4點
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
1、借助注釋,利用工具書,疏通課文內(nèi)容。找出對照注釋還不能理解的詞句,或問同桌,或課堂上提出共同探討。
2、早讀課反復朗讀課文。
3、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幾個詞語。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介紹作者及文章背景。
同學們,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第三單元第二篇課文《赤壁賦》,其作者蘇東坡,我們在小學、初中就已經(jīng)接觸過,今天我要和大家講一個他“死里逃生”的故事。蘇東坡四十三歲的時候,因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隨時聽候發(fā)落。弟弟蘇轍、兒子蘇邁多方營救。某一天,蘇邁再次出去借錢,委托一個朋友給牢里蘇東坡送飯。本來他們父子有一個約定:事情惡化宣判死刑之時就送魚進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蘇東坡最喜歡吃的魚進去。蘇東坡一看到是魚,大吃一驚,知死期將至,便寫下了兩首絕命詩請獄卒轉交給弟弟蘇轍。裝詩的信封通過監(jiān)獄的最高長官傳到了當朝皇帝手上。皇帝拆開一看,是兩首絕命詩,(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須償債,十口無家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詩里寫的是對皇帝的忠誠和愿與弟弟世世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動;加上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立下了一個只有當朝皇帝知道的祖訓:不得誅戮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于是就釋放了蘇東坡。蘇東坡死里逃生,被貶到了黃州。該案史稱“烏臺詩案”。
經(jīng)歷了“烏臺詩案”死里逃生的蘇東坡,生活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靠微薄的俸祿養(yǎng)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幫助下,開辟了一片荒地耕種自給,這片地他取名為“東坡”,同時也自號“東坡居士”。居士原是對居家學道的佛教徒的稱呼,這里是指追求清高,對世事淡泊的人。可見蘇東坡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變化。被貶到黃州的第四年秋、冬,蘇東坡先后兩次游覽了黃州附近的赤壁,寫下了兩篇賦,賦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我們今天學的是第一篇,也稱“前赤壁賦”。
。ò鍟撼啾谫x 蘇東坡 無臺詩案 死里逃生 東坡居士 思想變化)
二、疏通字詞。
1、在預習的基礎上,老師補充強調(diào)一些讀音,幾個重點實詞及特殊句式,學生提出對照注釋不能理解的詞句,師生共同探討。
壬rén戌xū 屬zhǔ客 窈yǎo窕tiǎo 馮píng虛御風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橫槊shuò 余音裊裊 niǎo
幽壑 hè 扁舟piān 嫠婦lí 愀然qiǎo
山川相繆liáo 舳zhú艫lú 旌旗jīng 釃shī酒
漁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樽 蜉fú蝣
無盡藏zàng 狼籍jí 枕藉jiè
舞幽壑之潛蛟: 舞,使……起舞,動詞的使動用法。
泣孤舟之嫠婦: 泣,使……哭泣,動詞的使動用法。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漁樵,打魚砍柴,名詞做動詞。
侶魚蝦而友麋鹿:侶,以……為伴侶。友,以……為朋友。名詞意動用法。
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句, 凌茫然之萬頃。
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后置句,有吹洞簫之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動句
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句,而今在安哉?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幾個詞語,朗讀并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1、明確:樂——哀/悲——喜
2、初步明確朗讀的情感基調(diào)
“樂”的部分要讀得輕松愉悅;
“悲”的部分要讀得悲涼激昂;
“喜”的部分要讀得曠達灑脫。
2、聽錄音朗讀或老師范讀。生齊讀。
四、分析課文第一段。
1、齊讀第一段,找出寫景的美句。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指導朗讀,體會優(yōu)美的意境)
2、齊讀第一段,找出寫事的美句。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ㄖ笇Ю首x,體會事情的高雅)
3、齊讀第一段,找出表達游玩時感受的美句。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ㄖ笇Ю首x,體會作者的感受)
五、分析課文第二段。
1、齊讀第二段,明確本段分為兩層,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2、重點分析第一層中“美人”意象!懊廊恕敝杆鶅A心的對象,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它表現(xiàn)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zhí)著態(tài)度,堅持對朝廷政事關切而不甘沉淪的情懷 。
3、指導朗讀第二層,感受簫聲的悲涼。
作者借助夸張、想像,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蕭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xiàn)得十分形象真切。
第二課時
復習導入
齊讀課文
一、分析課文第三段
1、朗讀指導:三個反問句語氣層層遞進,稍做強調(diào),讀出感情的層次。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停頓較小語速稍快)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朔賦詩(語速越來越快)固一世之雄也,(停頓較大氣勢豪邁)而今安—在—哉?(強烈的反問,感慨人生無常,語速緩慢低沉,讀出頓挫之感)
后半部分一連串六字句,是客人情感的一個迸發(fā),要讀得連貫,一氣呵成,表現(xiàn)出那種強烈的人生感慨,最后一句“托遺響于悲風”要突出第三段悲涼的感情基調(diào)。
2、明確“何為其然也?”其一,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fā)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漁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其三,要擺脫現(xiàn)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游,抱名悅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3、明白客人之悲其實是儒者蘇東坡之悲。悲生命短促,人生無常。
二、分析課文第四段
1、明確:本段分為三層,第一層承上,議論“水”與“月”;第二層議論“變”與“不變”的哲理;第三層指出“明月清風”為大自然之“無盡藏”。
2、此段其實是作為道者的蘇東坡超然物外的情懷給客人極大的寬解
3、指導朗讀:讀出本段的層次,讀出曠達灑脫的情感。
三、分析課文第五段
明確:客人之喜與文章開頭之樂的不同。課文開頭是主客欣賞美景之樂,結尾是指客人精神得到超脫忘懷得失而喜。
四、齊讀課文,再次整體感知課文,結合蘇東坡經(jīng)歷,分析全文中作者情感的變化。
現(xiàn)實中的水月 融入自然,游賞之樂
歷史中的水月 感慨歷史,人生之悲 儒者(入世) 渴望建功立業(yè) 慨嘆人生短促
哲理中的水月 分析哲理,超脫之喜 道者(出世) 清靜無為超然物外逍遙之游
五、總結
讀《赤壁賦》
康靖賢
景佳事雅樂而歌,
客倚洞簫悲恨多。
明月清風無盡藏,
一儒一道兩東坡。
【《赤壁賦》教案模板匯編10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