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幼兒《登鸛雀樓》教案
引導語:《登鸛雀樓》是王之渙的成名作,幼兒園小朋友,學習這首詩只要明白詩中所表達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就可以了,下面分享一篇幼兒《登鸛雀樓》教案。
幼兒《登鸛雀樓》教案
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登、鸛、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一、準備:
畫有古詩內(nèi)容的圖畫、《登鸛雀樓》課件、自制古詩掛圖四、活動過程:
(一)通過圖畫初步理解古詩內(nèi)容。
1.出示第一幅圖(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jié):
陳老師看見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站在高高的鸛雀樓上,你抬頭看那天邊,一輪落日,伴這群山漸漸落下去。
(3)小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xiàn)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2、出示第二幅圖。
(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jié):
陳老師看見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那看那黃河奔騰、咆哮著向那大海一瀉千里。
(3)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xiàn)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2、出示第三幅圖。
(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jié):
陳老師看見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景色真美啊,你還想看到那更遠的美景嗎?
(3)現(xiàn)在請小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xiàn)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3、出示第四幅圖。
(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jié):
陳老師看見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你再登上一層吧,那樣會看到更遠更美的景色的。
( 3 )現(xiàn)在請小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xiàn)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二、觀看課件,學習吟誦古詩《登鸛雀樓》。
1、今天陳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我們一起來念一念。(3遍,和古詩解釋)2、教師出示古詩掛圖,引導幼兒指字認讀。(變換節(jié)奏念)三、用肢體動作來吟誦古詩,并感知韻律美。
1、請小朋友想一想,然后用你最喜歡的方式來吟誦古詩《登鸛雀樓》。
2、請幼兒來表演。
3、幼兒自由結(jié)伴進行游戲。
拓展
《登鸛雀樓》吟誦
初遇《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一首五言絕句,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開筆就有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后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認識王之渙
王之渙(688—742),唐代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講究義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傳世之作僅六首詩。其中《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其一)和《送別》三首皆著名。
關(guān)于王之渙的介紹并不是很多,直到后面出土了他的墓志銘,世人才讀出了他人生的幾分悲苦,而用五個字來總結(jié),就是“平生不得志”。
在中國古代,文人志士都有儒士精神,直白些講就是——入世,簡言之曰“想做官”。
盡管王之渙的邊塞詩歌特別出彩,但是我們也發(fā)現(xiàn)他的一些詩歌當中哀怨感嘆特別得多。可見文學的成功,但卻難掩仕途上的不順。
品讀《登鸛雀樓》
首先看韻。“流”、“樓”表達出的是細膩的感情,而不是大氣磅礴。在情感上,是一種感嘆、憂嘆。
“白日依山~~~~~~~~~~~~~盡”(“白日”入聲字,體現(xiàn)了驚訝,“山”字拖長可以讓人遐想當時作者內(nèi)心的感受,想說而未說的話。拖長了“山”字,更讓我們在腦海里看到了連綿起伏的山,“山”字拖得越久,就表示作者看了很久很久的山。)
“黃河~~~~~~~~入海流~~~”(黃河如此之壯觀,卻還是消逝了,匯入了大海。和人生一樣,轉(zhuǎn)瞬即逝!此句可感受到作者的消極情緒。)
欲窮~~~~~(想望而不得,“窮”字拖長,表達了“我不甘心哪,我不想如此!”作者內(nèi)心激烈的情感在碰撞)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