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天堂日韩,中文字幕18页,天天伊人网,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大詩人杜甫的名人故事

時間:2020-08-30 12:16:43 杜甫 我要投稿

大詩人杜甫的名人故事

  大家知不知道,在杜甫的一生中,留下來的不僅是他的千古名詩,還有一些令人尋味的小故事呢。

大詩人杜甫的名人故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屬湖北),自其曾祖時遷居鞏縣(今屬河南)。杜審言之孫。自幼好學,知識淵博,頗有政治抱負。開元后期,舉進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后寓居長安(今屬陜西)將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對當時的黑暗政治有較深的認識,靠獻賦才得到一官半職。等到安祿山軍攻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后,跟隨肅宗還京,接著出任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前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疾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xiàn)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

  杜甫是一位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1400多首。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統(tǒng)治者的罪惡作了較深的批判,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愿望。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出唐代由開元、天寶盛世轉(zhuǎn)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故被稱為“詩史”。比較而言,李白的詩天然涌發(fā)、飄逸而不可模仿;杜甫的詩則千錘百煉、苦心經(jīng)營,可以為人典則。就這一點來說,杜甫對后人的影響比李白要大。

  人們一想起杜甫,腦海浮現(xiàn)的多半是一位憂國憂民、樸實謙和的長者。但長者也曾年輕,溫厚的人也有狂放的一面。如果不是命運的捉弄,杜甫在后人面前呈現(xiàn)的,也許是另一種面貌。

  年少輕狂差點被殺

  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相遇于洛陽,被稱為文學史上的大事。他們一起在山東一帶漫游,一起拜訪當時著名的道士。杜甫這樣形容他們的日子:痛飲狂歌,飛揚跋扈。即便多少有點夸張,那也是狂放不羈了——這就是青年時期的杜甫。在盛唐這樣一個時代,人們胸襟開闊宏大,思想生氣勃勃,狂放被認為是自信健康的一種美,所以李白的灑脫那樣受人景仰,杜甫也自然流露著時代的驕傲。他們一起登臨高臺,慷慨懷古、縱論天下,令周圍的人艷羨,又令人們覺得高深莫測。

  這是一個躊躇滿志的杜甫。和李白一樣,他也是滿腔治國平天下的狂想。不同的是,當時的李白已經(jīng)從長安鎩羽而歸,而杜甫卻正懷著一肚子好夢準備去碰碰運氣。

  等待杜甫的仍舊是失敗。即使這樣,他依舊帶著幾分年輕的狂傲。在給唐明皇的上書中,毫不含糊地自稱才華絕不在漢代的文學大家楊雄、枚皋之下。在今天看來,楊雄、枚皋的成就聲名遠不及杜甫,但在當時,杜甫的這種說法,充分顯示了自己的“年少輕狂”。

  中年之后,杜甫仍然不時露出狂態(tài)。他在四川的生活是后半生為數(shù)不多的安定日子,這全靠他的故交、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的照應。但是,杜甫對嚴武也經(jīng)常漫不經(jīng)心。和嚴武見面的時候,杜甫經(jīng)常連帽子都不戴,這在當時是極其失禮的舉動。傳說中最嚴重的一次,喝醉的杜甫坐上嚴武的座位,瞪著嚴武說:“嚴挺之還有這樣的兒子!”直呼別人父親的名諱,同樣也是當時的大忌。杜甫這完全是借酒撒瘋了。

  嚴武對杜甫雖然一貫友善,但身為一方軍閥,他的脾氣暴躁是出了名的,為小事殺人那是常事。嚴武盡管沒有馬上發(fā)作,心里卻動了殺機。一天,嚴武召集部下準備去殺了杜甫,要不是嚴武的母親及時救杜甫,我們今天就看不到“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這樣的詩句了。

  在杜甫的吟誦中,人們總是看到一個關(guān)心民間疾苦、善良又熱心腸的老人,很難把他和那種輕狂對照起來。或許,人性的復雜多樣正是這樣吧。

  激情疏狂到消極引退

  杜甫的詩歌時常出現(xiàn)放歌縱酒的描述,中間多少能夠體現(xiàn)出一點他的疏狂。而他的固執(zhí)倔犟,似乎不容易看到。

  公元756年,唐宰相房琯率四五萬軍隊在陳陶同安史叛軍激戰(zhàn),由于指揮失當,差不多全軍覆沒,因此被朝廷罷官。杜甫此時剛剛當上了負責進諫的左拾遺,就向同樣登基不久的唐肅宗上疏,認為房琯沒有大罪過,應該仍舊給予重任。

  除了態(tài)度異常堅決外,杜甫說話有點沒有分寸,終于把唐肅宗弄火了,下令審訊杜甫。這次是宰相和御史出面求情,大意是杜甫雖然冒犯龍顏,但也算盡職盡責,杜甫這才免了刑罰之災。

  而僥幸逃過一劫后的杜甫居然還不見好就收,再次上疏為房琯的事情喋喋不休。這種不屈不撓的脾氣和唐朝初年的名臣魏徵非常相似,不達目的決不收手。但魏徵風云際會、恰逢明主,遇到了唐太宗這樣千古少見的頭腦清楚的皇帝,才成就了一代諫臣的名聲。杜甫碰到的唐肅宗可就沒那么明白了,從此就不怎么答理杜甫,不久便找了個借口把他打發(fā)了事。杜甫無家可歸只好投奔了在四川做節(jié)度使的嚴武。杜甫和嚴武幕府的同僚不和,不久就向嚴武請辭。嚴武沒有答應,杜甫就一而再、再而三地申請。碰上這樣的倔脾氣,嚴武大概也被磨得受不了,只能讓杜甫回草堂當平民去了。

  杜甫詩集中有這樣一首詩,可以當他人格的象征: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言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茆屋。摘花不插鬢,采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這位佳人,身份是非常名貴的,境遇是非?蓱z的,情緒是非常溫厚的,性格是非常高亢的,這便是他本人的寫照。

  杜甫從政夢想最終破滅。從在唐肅宗中央政府的積極進取,到在嚴武地方政府的消極請辭,杜甫從政的熱情似乎消退了。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他對國亂民困的憂慮始終如一。

  多情自古傷離別

  與李白相比而言,杜甫對他們之間僅1年多交誼的記憶,卻是愈久彌新,F(xiàn)存1400多首杜詩中,與李白有關(guān)的有20來首,其中直接寄贈、思念李白的,就有10首,大多作于李杜分手之后。這些都是嘔心瀝血、情真意切的名作。這些詩中,有對李白的綿綿思念:“終朝獨爾思”、“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乃至于“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有對李詩的具體評價:“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有對李白成就的極度推崇:“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雖然他此時的詩藝其實已超過了李白;有對李白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遭遇的'惋惜和同情:“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渾然忘了自己其實更為憔悴。

  杜甫多愁善感。同樣對落魄的唐明皇,李白是譏諷挖苦,杜甫卻寄予深刻的同情:“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 哀江頭 》)對落難的王孫(《 哀王孫 》)和受苦的百姓(如三吏、三別),即使對不相識的人也都抱著“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仁者情懷,對于妻子兒女、兄弟姐妹、親朋好友,更是愛得一往情深,最沉痛的如《 同谷七歌 》中“有弟有弟在遠方”和“有妹有妹在鐘離”兩首,其真情至性的流露,真可以驚天地、泣鬼神。前人但知他“每飯不忘君”,不知他每飯不忘親,不忘友,不忘人,乃至不忘物,且聽他說“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江村》)、“暫止飛鳥將數(shù)子,頻來語燕定新巢”(《堂成》),再看他的《縛雞行》、《義鶻行》、 《 觀打魚歌》、《又觀打魚歌》,其對草木魚蟲的愛心躍然紙上,也就不難明白為什么仇兆鰲說他“愛物幾于齊物”了。所謂的忠君愛國,不過是對天地萬物的大愛的邏輯結(jié)果,梁啟超封他為“情圣”,恰如其分。沒有如此多情的心靈,絕對寫不出那般抑揚頓挫的作品。1400多首杜詩,大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血淚相迸發(fā)的產(chǎn)物。“藥里關(guān)心詩總廢,花枝照眼句還成”(《情酬郭十五判官 》),寫詩寫到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真乃詩壇第一人。

  一半撐死一半餓死

  政治上不得志是一種不幸,但杜甫悲慘境遇的根源是他生活的潦倒,他后半生最大的敵人竟然是饑餓。

  天寶五年(746年),杜甫35歲,結(jié)束了長達十幾年的漫游,來長安求仕,以實現(xiàn)扶世濟民的政治理想。然而,此時的唐玄宗已然不是開明天子,他好大喜功,窮兵黷武,信用奸臣,堵塞言路,昏庸迷信,生活極端腐化。不過,他對玄宗仍然抱有幻想,以為通過忠臣的努力輔佐,迷途天子還是可以返回正路的,國家仍可回到開元盛世的局面。于是,他積極尋求從政的道路,在艱難困苦中咬緊牙關(guān),堅持既定觀念,困居長安達10年之久。

  他來長安不久,父親便去世了,這使他的生活失去了經(jīng)濟來源。漸漸地,他需要依賴親友的周濟了。有時去長安城南的終南山采些草藥,拿到市場出售以糊口。有時去買政府救濟災民而低價出售的糧食,甚至有時竟過上乞討的生活。“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饑臥動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聯(lián)百結(jié)!”都是他卑屈生活的真實寫照。

  衣衫襤褸,經(jīng)常挨餓,動不動就是十來天沒米下鍋。他的族孫杜濟住在長安城南郊,為了叨擾一頓飯吃,杜甫每每前去走動。這位族孫生活也不寬綽,見長輩來了,心里老大的不樂,嘴上不好說什么,卻在行動上表現(xiàn)出來:打井水淘米,使勁擺動水桶,把水攪得挺渾;到園中砍菜,放手亂砍一氣。杜甫對此感慨萬分,使他深受感激的是有一位叫王倚的青年朋友對他的款待。有一次杜甫鬧瘧疾,折騰得面黃肌瘦,頭白眼花,大病初愈,他拄著拐杖出門散步,來到王倚家門。王倚見杜甫這般模樣,問清原委之后,十分同情,雖說家境也不富裕,還是買肉買酒,熱情地招待了他。杜甫于艱難困苦中受此厚遇,激動得手腳輕旋,病體頓時松快了許多,寫詩對王倚說:“但使殘年飽飯,只愿無事長相見。” (《 病后過王倚飲贈歌 》)饑餓之苦,可以預見。杜甫曾一度把家屬接到長安城南的下杜城,不久便因生計問題而被迫遷移到長安東北240里的奉先(今陜西蒲城縣),寄居在縣署公舍里。

  這種生活狀態(tài),杜甫在長安持續(xù)了10年。等杜甫混到一個小官的職位時,已經(jīng)有點太晚了。他上任不久回家探親,進門聽到的是小兒子活活餓死的噩耗。一代“詩圣”淪落到這步慘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原來不只是眼見,還是切身之痛。生活的艱難并未使杜甫后退歸隱(當然,他也時時在詩中表露隱逸的念頭,但終未實踐),客觀上,它使杜甫始終處于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之中,從而有可能對社會和人生加深認識。

  安史之亂時,“餓”依然是杜甫揮之不去的陰影。在流離失所的歲月里,他拾過橡栗、挖過野芋,輾轉(zhuǎn)掙扎到四川時,已經(jīng)一身是病。在杜甫的詩中,流露出對貧苦民眾那么真切的同情哀憐,又何嘗不是他本人的付出太過沉重了。

  杜甫的死也與饑餓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離開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xù)餓了9天。當?shù)乜h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來,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當晚就因為醉飽過度而辭世了。

  杰出詩人卻落得如此下場,大概令后人感到不安,于是人們對杜甫的死因做了種種解釋,并推斷出溺死、病死等各種說法。然而,縱然真是這樣,種種推論對詩人本身的痛苦也沒有任何補益。杜甫以他的顛沛痛楚見證了盛世唐朝的沒落,他那些偉大詩篇,就是他一生悲苦的哀鳴,也是一個輝煌時代走向終結(jié)的哀歌。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杰出的詩人并非像人們所想象的那樣美好,時間的隔離給了我們想象的空間,但歷史的真相卻不能夠掩飾。

【大詩人杜甫的名人故事】相關(guān)文章:

詩人杜甫的名人故事07-01

詩人杜甫的故事07-04

杜甫名人故事07-31

關(guān)于杜甫的名人故事07-01

有關(guān)杜甫的名人故事11-26

古代名人杜甫的名人故事10-03

詩人杜甫的詩詞01-20

杜甫的漂泊歲月名人故事07-21

關(guān)于詩圣杜甫的名人故事11-26

大詩人李商隱的故事集錦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