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操《觀滄!焚p析 推薦度:
- 觀滄海原文翻譯及賞析 推薦度:
- 觀滄海原文及翻譯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觀滄海賞析
《觀滄!
年代:魏晉 作者: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作品賞析】:
《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古樂府《相如歌·瑟調(diào)曲》。“ 夏門” 原是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漢代稱夏門,魏晉稱大夏門。古辭僅存“市朝人易,千歲墓平”二句(見《文選》李善注)!稑犯娂妨礓浌呸o“邪徑過空廬”一篇,寫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書 · 樂志》歸入《大曲》,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從詩的內(nèi)容看,與題意了無關(guān)系,可見,只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詩開頭有“艷”辭(序曲),下分《觀滄!贰ⅰ抖隆、《土不同》、 《龜雖壽》四解(章)。當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
樂漢末年,正當軍閥逐鹿中原之時,居住在遼西一帶的烏桓強盛起來,他們南下攻城掠地,成為河北一帶的嚴重邊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毀了袁紹在河北
的統(tǒng)治根基,袁紹嘔血而死,其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勾結(jié)烏桓貴族多次入塞為害。當時,曹操處于南北夾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盤踞荊襄的劉表、劉備,北有袁氏兄弟和烏桓。為了擺脫被動局面,曹操采用謀士郭嘉的意見,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師北征,五月至無終,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疇建議,斷然改道,經(jīng)徐無山,出廬龍塞,直指柳城,一戰(zhàn)告捷。九月,勝利回師,途經(jīng)碣石等地,借樂府《步出夏門行》舊題,寫了這一有名的組詩。詩中描寫河朔一帶的風土景物,抒發(fā)個人的雄心壯志,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咤風云的英雄氣概。
關(guān)于曹操東臨碣石,過去多以為是北征烏桓去時的事,其實,這種看法與史實不符,不可置信。我們用《三國志》《武帝紀》和《田疇傳》的記載來核對,曹操當時是在北征烏桓的歸途中登上碣石的,因為去時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無山那條小路前往遼西。“九月,公引自柳城還,……十一有至易水”,他應(yīng)在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臨碣石”、“觀滄海”。至于碣石山位于現(xiàn)今何處,目前學術(shù)界尚有爭議,或以為此山已沉入現(xiàn)今河北省樂亭縣境的大海中,或以為就是現(xiàn)今河北省昌黎縣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樣,在曹操登臨時,它應(yīng)是傍海一帶較高的石山。
觀滄!愤@首詩,從字面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是眼前景物,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曾有過。它不但通篇寫景,而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值得指出的是:客觀自然景物反映到詩人頭腦中,必然經(jīng)過詩人主觀的過濾
--理解、融會、取舍、強調(diào),然后形成藝術(shù)的產(chǎn)品。這種產(chǎn)品,既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也是詩人主觀精神的凝結(jié)。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diào),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guān)的,因此,即使是純屬寫景之作。因作,即使是純屬寫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純客觀的照相式制作。
另外,曹操現(xiàn)存二十余首詩,雖然用的都是樂府舊題,但內(nèi)容卻是全新的。沈德潛指出:“借古樂府寫時事,始于曹公。”(《古詩源》卷五)這在我國文學史
上,也是一個大膽的突破。這種重視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不受舊曲古辭束縛的新作風,大大推進了我國文學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發(fā)揚。曹操這個功績,也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
【觀滄海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觀滄海》賞析05-25
觀滄海的賞析07-28
《觀滄海》的賞析08-14
賞析《觀滄!09-22
觀滄海的賞析初中08-08
《觀滄!吩姼栀p析10-25
《觀滄海》賞析題08-08
《觀滄海》譯文及賞析07-06
《觀滄!吩募百p析10-25
觀滄海曹操賞析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