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梅堯臣古詩《小村》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chǎn)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xiàn)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古詩才經(jīng)典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梅堯臣古詩《小村》,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村》作者是宋朝文學(xué)家梅堯臣。其古詩全文如下:
淮闊州多忽有村,棘籬疏敗漫為門。
寒雞得食自呼伴,老叟無衣猶抱孫。
野艇鳥翹唯斷纜,枯桑水嚙只危根。
嗟哉生計一如此,謬入王民版籍論。
【注釋】
[1]棘籬:用荊棘編的籬笆。漫:輕易地,此處指草率地。此聯(lián)意為淮水泛濫之后,形成許多小州。州上小村中人家的籬笆墻已破敗了,草草地留個門,景象蕭條。
[2]王民:臣民。版籍:交納租稅的戶籍。論:看待。
[3]鳥翹:像鳥尾翹起的船頭。
【翻譯】
淮河闊大的洪水過后,大地上形成許多沙洲。忽見一個村落,但見村民門前的籬笆墻已稀疏破敝,草草地搭建個門。寒雞覓食后,自個兒呼喚著同伴。而一些無衣取暖的老人們懷抱著孫兒,守候親人歸來。野外一只小船泊在河邊,只殘留下幾根斷纜。疲憊的鳥兒抬著頭無助地打量周圍。早已枯萎的桑樹,被洪水侵蝕得露出了深深的根部。我哀嘆災(zāi)民的生活凄慘到如此地步,可他們還被荒謬的官府強編入戶籍,繳納租稅。
【鑒賞】
梅堯臣出身貧困,同情下層勞動人民,并且具有強烈的民本思想。此詩描繪的是仁宗慶歷八年淮河地區(qū)洪災(zāi)后,小村荒涼破敗,一片蕭條;百姓饑寒交迫,生活艱難的景象。
前六句以“棘籬”、“寒雞”、“野艇”、“枯桑”等 為意象,寫出這個村子人煙稀少、破敗荒涼之情景。
其中第三句中的“寒”和第六句中的“嚙”用得格外傳神,“寒”生動描繪了雞瑟縮的樣子,巧妙的點名了那時事深秋季節(jié),繼而讓人想到無衣老者的身寒,百姓的艱苦。“嚙”運用了擬人手法,形象表現(xiàn)了水災(zāi)造成的破壞之大。
近人陳衍評此 詩說:“寫貧苦小村,有畫所不到者。末句婉而多風。”(《宋詩精華錄》)表面上這首詩沒有只言片語的指責意,如末句看似只是指出了一個事實:盡管沙州村上人家災(zāi)后現(xiàn)狀如此凄慘,他們還是被編以戶籍以向統(tǒng)治者交納苛捐雜稅,實際上卻婉轉(zhuǎn)的譴責了官府胡亂收稅,不顧百姓死活的做法,字里行間流露著深深的同情。
仁宗慶歷八年(1 048)梅堯臣寫過《岸貧》,詩曰:“無能事耕獲,亦不有雞豚。燒蚌曬槎沫,織蓑依樹根。 野蘆編作室,青蔓與為門。稚子將荷葉,還充犢鼻。”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宋慶歷八年(1048)秋。當時淮河流域遭受水災(zāi),洪水所漫,受災(zāi)州縣頗多。詩人所到之處,村落被淹,一片澤國,人煙皆無。梅堯臣由汴京返宣城,而途中路過淮河,看見河岸邊有一個小村,房屋鋪設(shè)破敗零落。詩人因此感到民生之艱,乃作此詩。
作者簡介
梅堯臣(1002—1060),北宋詩人,字圣俞,宣城(今屬安徽。┤。宣城古名宛陵。故稱其為梅宛陵、宛陵先生。少時應(yīng)進士不第。歷任州縣官屬。中年后賜進士出身,授國子監(jiān)直講,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論詩注重政治內(nèi)容,對宋初有些作家的靡麗文風表示不滿。在寫作技巧上重視細致深入,認為“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所作頗致力于反映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風格力求平淡。蓋欲以矯靡麗之習(xí),但有時不免流于板滯。對宋代詩風的轉(zhuǎn)變影響很大,甚受陸游等人的推崇。有《宛陵先生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