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讀古詩品味年文化
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眾多節(jié)日中最絢麗多彩的節(jié)日,炎黃子孫一代一代的承傳積淀,形成了豐富的春節(jié)文化。古今詩人筆耕不輟,留下了大量美妙的吟詠春節(jié)的詩句。北宋王安石的“爆竹聲中一歲除,總把新桃換舊符”詩句,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幼皆知。
清代蔡云的“茅舍春回事事歡,屋塵收拾號除殘;太平甲子非容易,新歷頒來仔細看”,描寫的是臘月廿三“過小年”掃塵的情景。晚清羅照隱的“一盞清茶一縷煙,灶神老爺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為道文章不值錢”,展示的是農(nóng)村祭祀風俗。唐代詩人來鵠的“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描寫了春節(jié)庭前放爆竹的場面。古詩“竹器蒸籠熱氣高,兒童呼母要年糕;方塊拿去待賓客,尖角留來哄兒曹”,渲染了農(nóng)村過年蒸年糕的歡樂氣氛。清代筱廷的“一餐年飯送殘年,臘味鮮肴雜幾筵;歡喜連天堂屋內(nèi),一家大小合團圓”,分明是一幅合家歡聚吃夜飯的風俗畫。明代葉顥的《春節(jié)》詩“屠蘇成醉飲,歡笑白云窩”,實現(xiàn)了春節(jié)喜飲屠蘇酒的風俗。明代文徽明的《拜年》詩“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之投數(shù)紙,世情嫌簡不嫌虛”,則是當時拜年送“賀年卡”的情形。清《壓歲錢》詩“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再現(xiàn)了孩子們拿到壓歲錢時的喜悅心情。
春節(jié),人們最看重的是合家團圓、除夕守歲。難怪詩人吟詠的春節(jié)詩中,不少是對除夕守歲有感而發(fā)的。南北朝詩人徐君倩的《共內(nèi)人夜坐守歲》詩:“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恃曉光摧”。詩人與妻子一起守歲的喜悅心情躍然紙上。唐代杜甫有“守歲阿成家,椒盤已頌花”之吟唱。孟浩然在《歲除夜有懷》詩中有“守歲家家應未臥,相思那得夢魂來”之感受。唐代史青的《除夕》詩:“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氣色空中改,容顏暗里回。風光人不覺,已著后園梅”。道出了除夕守歲,送舊迎新,既懷著留戀,更充滿期待和希望的心境。宋代蘇軾的“兒童強不睡,相守夜天嘩”,再現(xiàn)了當時的守歲場面。除夕守歲,合家團聚之時,最能撩撥人們的思鄉(xiāng)之情。唐代白居易的《客中守歲》詩:“守歲樽天酒,思鄉(xiāng)淚滿巾”,就流露了思鄉(xiāng)的傷感。清代蔣士銓的“爆竹聲中歲兩更,懷鄉(xiāng)思母豈無情”充滿了遠方游子的思愁。
春節(jié),在古代一些名人志士心中別有一番情調(diào)。南宋愛國詩人文天祥被元軍囚于獄中的那年除夕之夜,寫了一首《除夕》詩:“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抒發(fā)了以身殉國的高尚情操。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在被流放期間寫下了《壬寅除夕書懷》詩:“流光代謝歲應除,天亦無心判莞枯。裂碎肝腸憐爆竹,借棲門戶笑桃符。新幡來勝如爭奮,晚節(jié)冰河也不孤。正是中原薪膽日,誰能高枕醉屠蘇”。作者憂國憂民之心不言而喻。
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吟詠的春節(jié)詩,富有時代色彩。陳毅元帥的“點點花燈當戶照,齊戰(zhàn)勝利在今年”;林伯渠的春節(jié)觀花詩“萬街相約春花市,卻依騎樓似畫廊。束立盆裁成隊列,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毖笠缰鴮ψ鎳馁澝乐。而毛爺爺?shù)摹扒我膊粻幋,只把春來報”,更是獨領(lǐng)風騷。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在回顧“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全面建設(shè)小康社會的今天,人民群眾正過一個“人逢盛世,景遇豐年;合家歡樂,滿屋生輝”的祥和、安寧的春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