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記承天寺夜游》《方山子傳》對比閱讀及答案
無論是身處學(xué)校還是步入社會,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閱讀答案了,閱讀答案有助于我們領(lǐng)會解題思路,掌握答題技巧。那么問題來了,一份好的閱讀答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記承天寺夜游》《方山子傳》對比閱讀答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記承天寺夜游》《方山子傳》對比閱讀及答案
閱讀選文,完成9~13題。(17分)
【甲】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乙】
方山子傳(節(jié)選)
蘇軾
方山子①,光、黃②間隱人也。少時慕朱家、郭解③為人,閭里之俠皆宗④之。稍壯,折節(jié)⑤讀書,欲以此馳騁當(dāng)世,然終不遇。晚乃遁于光、黃間,曰岐亭。
余謫居于黃,過岐亭,適見焉。曰:“嗚呼!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何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環(huán)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釋】①方山子:蘇軾的老朋友,姓陳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黃:光州(今河南潢川)、黃州(今湖北黃岡)。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漢時的游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節(jié):強(qiáng)自克制,改變初衷。⑥矍(jué)然:驚奇注視的樣子。
9.請解釋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詞語。(3分)
(1)遂至承天寺
(2)相與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10. 下面句子中加粗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過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鄒忌諷齊王納諫》)
B.適見焉 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記》)
D.問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動心忍性(《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1.把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5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何為而在此?
12.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2分)
俯 而 不 答仰 而 笑 呼余宿 其 家
13.比較閱讀【甲】【乙】兩文,蘇軾和方山子的人生際遇有何不同?他們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別是什么?(4分)
【參考答案】
9.(1)遂:于是,就(2)相與:一同,共同 (3)故:緣故,原因
10.B
11.(1) (我)脫了衣服想要睡覺,(只見)月光照入門內(nèi),高興地動身出門。
(2)這是我的老朋友陳季常(或陳慥),為什么在這里?
12.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3.①蘇軾:被貶官;方山子:“不遇”
、谔K軾:尋友、賞景:方山子:隱居
《方山子傳》
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少時慕朱家、郭解①為人,閭里之俠皆宗之。稍壯,折節(jié)讀書,欲以此馳騁當(dāng)世,然終不遇。晚乃遁于光、黃間,曰岐亭。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聳而高,曰:此豈古方山冠②之遺像乎?因謂之方山子。
余謫居于黃,過岐亭,適見焉,曰:嗚呼!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何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③問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環(huán)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聳然異之,獨(dú)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前十九年,余在歧山,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游西山。鵲起于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方山子怒馬獨(dú)出,一發(fā)得之。 (選自《古文觀止方山子傳》作者蘇軾)
【注】①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漢時的游俠,喜替人排憂解難。②方山冠:漢代祭祀宗廟時樂舞者所戴的一種帽子,唐宋時,隱者常喜戴之。③矍然:吃驚的樣子。
1.下列句中的于與余謫居于黃中的于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 )
A. 賢于材人遠(yuǎn)矣 B.倉鷹擊于殿上
C.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D.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2.下列對文章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2分) ( )
A.方山子是蘇軾的朋友陳慥,年輕時是有俠義思想的人。
B.選文寫了方山子少年、壯年和晚年時的不同遭遇和思想變化。
C.方山子在晚年隱居山林是為了不受世俗的困擾、過逍遙自在的生活。
D.作者寫方山子,實(shí)際上是悲自己被貶黃州懷才不遇的境況。
3. 解釋下列句中的詞。 (4分)
、偻砟硕萦诠、黃間 遁:
、谝蛑^之方山子 謂:
、圻m見焉 適:
④余既聳然異之 異:
4.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
環(huán)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參考答案:
1、(2分)B
2、(2分)C
3、(4分)①隱居。 ②稱,叫
、圻m逢,正巧 ④以為異
4、(3分)簡陋的居室空空蕩蕩,(1分)然而他的妻子、兒女(1分)和奴婢都顯出怡然自得的樣子。(1分)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用/劃出下面句子朗讀停頓(只劃一處)。
遂 至 承 天 寺 尋張 懷 民
2.解釋文中加粗的字。
念( ) 但( )
3.用現(xiàn)代漢語描畫下面句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為什么最后卻說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表達(dá)了他怎樣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念:考慮、想到;但:只是
3.庭子下面的月色如一潭清水,明亮清澈,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織,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4.正因為哪里都能看到這樣的景色,只有清閑的人才能夠有心欣賞,共抒情懷。表達(dá)了作者雖遭貶謫但卻曠達(dá)悠閑的心境。
【《記承天寺夜游》《方山子傳》對比閱讀及答案】相關(guān)文章:
《記承天寺夜游》與《方山子傳》對比閱讀08-09
記承天寺夜游和方山子傳閱讀理解及答案06-15
《記承天寺夜游》對比閱讀06-06
記承天寺夜游的閱讀答案09-19
記承天寺夜游閱讀答案07-11
《記承天寺夜游》閱讀答案09-14
《記承天寺夜游》閱讀答案11-23
《記承天寺夜游》閱讀附答案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