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離騷》教學建議與教學設(shè)計
《離騷》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杰作,表現(xiàn)了詩人的人格和強烈的愛國情感。下面是《離騷》教學建議與教學設(shè)計,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離騷》教學建議
1、學生對于屈原可以說是既熟悉又陌生。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這一點,對學生來說已經(jīng)是常識?墒菫槭裁凑f他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學生可能就不很清楚了!峨x騷》是一首偉大的愛國抒情長詩,只有體會到其中濃濃的愛國熱情,才能對這首詩的思想和藝術(shù)精髓感受、認識得深,否則就會淺嘗輒止,不能深知其中滋味。因此,教師可向?qū)W生介紹屈原的政治主張和政治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屈原要求“舉賢授能”、修明法度,符合當時楚國的現(xiàn)實需要,有利于國家富強;外交上,他主張聯(lián)齊抗秦,是非常正確的路線;他勸阻楚懷王入秦,從后來事情的發(fā)展來看,也完全是對的。可見屈原心系國家的安危存亡,并且審時度勢,很有政治見地。他受到周圍群臣的排擠、打擊,君王疏遠了他,他的憂憤是由國家前途晦暗不明引起的,而不是一己的私憤。
2、注意對誦讀的指導。可以舉出具體的例句,給句子劃分停頓。還要讓學生注意句首語氣詞、句中無實在意義的虛詞等,讀這些詞的時候,可長可短,可斷可連,全看表達感情的需要。
《離騷》教學設(shè)計
【教學目標】
1、學習掌握有關(guān)屈原和楚辭的文學知識。
2、重點理解屈原的愛國精神和人格節(jié)操。
3、學習理解本詩以比喻、象征為主的表現(xiàn)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目標3。
【教學方式】
誦讀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而與之在文學史上有“風騷”并稱之譽的《離騷》。
二、解題
1、簡介“楚辭”:
“楚辭”這一名稱最早見于西漢前期,上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淵源于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汲取民間文學特別是楚聲歌曲的新形式,把《詩經(jīng)》三百篇特別是“雅”、“頌”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塊詩改為參差不齊,長短不拘的騷體詩,建立一種詩歌的新體裁,標志著我國文學史的詩歌的新發(fā)展,是《詩經(jīng)》以后的一次詩體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離騷》《九歌》《天問》,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離騷》:
屈原,名平,字原。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作者,上個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屈原,生活在時代大動蕩,社會大變革的戰(zhàn)國中期。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集團的殘余勢力,在宗國內(nèi)部和宗國之間進行著內(nèi)外交錯的復雜斗爭。據(jù)《史記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義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付諸侯。王甚任之。”還曾“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舉賢授能,除殘去穢,勵精圖治。這就突破了貴族階級的局限,而適應(yīng)了新興階級的政治要求。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他一生為之奮斗呼號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實現(xiàn)。他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纏綿悱惻的情緒。
《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并為之奮斗不息的一個縮影,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是“可與日月爭光”的一篇浪漫主義杰作,是詩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辭”體的重要代表作品,人們往往以此來統(tǒng)稱屈原的全部詩作,它在我國文學史是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常將“風”“騷”并稱,用“風”來概括《詩經(jīng)》,用“騷”來概括《楚辭》。
《離騷》的主題表現(xiàn)了詩人為實現(xiàn)祖國富強的崇高目標所作的熱烈追求和不屈的斗爭。“離”──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結(jié)晶,是他政治失敗后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發(fā)憂國之思的作品,本課便是選于其中的20~32節(jié)。
三、課文簡析
1、《離騷》一詩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離騷》為我們塑造了屈原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著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很多屈原的畫像即使不寫上“屈原”二字,人們也可以一眼認出是屈原,就是因為都依據(jù)了詩中這種具有特征性的描寫。其次,他具有鮮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進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張法治(“規(guī)矩”“繩墨”),主張舉賢授能。第二,他主張美政,重視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艱”“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反對統(tǒng)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堅強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這個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兩千多年來給了無數(shù)仁人志士以品格與行為的示范,也給了他們以力量。
2、《離騷》的語言有什么特色?
《離騷》的語言是相當美的。首先,大量運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強自身修養(yǎng),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潔等。但詩人的表現(xiàn)手段卻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 “芰荷”、“芙蓉”而來,是照應(yīng)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來形容“情”的。所以雖然沒有用“如”、“似”、“若”之類字眼,也未加說明,卻喻意自明。其次,運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稱來象征性地表現(xiàn)政治的、思想意識方面的比較抽象的概念,不僅使作品含蓄,長于韻味,而且從直覺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再次,全詩以四句為一節(jié),每節(jié)中又由兩個用“兮”字連接的若連若斷的上下句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韻,使全詩一直在回環(huán)往復的旋律中進行,具有很強的節(jié)奏感。最后,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等,將“兮”字去掉,對偶之工與唐宋律詩對仗無異。
3、課文內(nèi)容:
前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規(guī)矩、施美政
七 政治遭遇:靈修不察、眾女嫉余、時俗工巧
節(jié) 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后 退隱的閃念:回車復路、退修初服
六
節(jié) 愛國決心:好修為常、體解未變
【附譯文】
我屈原長嘆息淚流滿面,哀人民生活苦多災(zāi)多難。
愛純潔愛美好對已從嚴,早上去勸君王晚上被貶。
既罰我用香蕙作了佩帶,又因我采芳草對我責怪。
似這樣好品德在我心扉,哪怕是死九回也不后悔。
怨我那神圣王實在荒唐,他始終不能把民情體諒。
眾女人嫉妒我長眉漂亮,誹謗我作風壞品行不健康。
這世人本善于投機取巧,背規(guī)矩變法度只知討好。
拋原則只追求歪斜曲彎,競相把討好人作為法典。
我憂悶我失意我心太煩,我獨在這世上處境艱難。
我寧愿突然死如水流散,也不愿裝這種世俗嘴臉。
是雄鷹是凡鳥不能同群,都這樣自古代直到如今。
用方枘對圓鑿哪能配套,哪里有道不同相互和好。
我只有受委曲壓抑意志,竟忍心背罪過蒙受羞恥。
能保持清白身獻身正道,本來是古圣賢大力號召。
我后悔選道路沒有看對,久久地佇立著我想返回。
轉(zhuǎn)過了我的車原路重返,雖然是迷了路還不算遠。
趕我馬登高地水邊蘭草,疾馳到椒樹林丘陵歇腳。
到朝庭去做官受到責難,回江湖重整我舊時衣衫。
剪幾片綠荷葉來做上裝,縫幾朵白蓮花制成衣裳。
你對我不了解也就罷了,只要是我的心確實美好。
把我的高帽子加得更高,把我的長佩帶延長幾遭。
清芳物與污濁雜糅相混,唯獨我明潔心沒有虧損。
忽然間我回頭放眼遠望,我將去看四方土地寬廣。
佩帶上好服飾多彩繽紛,香噴噴那氣味真是好聞。
老百姓過日子樂趣各樣,我獨自愛修養(yǎng)習以為常。
即使我被肢解不變思想,又怎能挫敗我遠大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