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賞析
引導語:《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是劉長卿的作品,這是一首登臨懷古詩。詩文風格悲壯蒼涼,意境深遠悠長。下面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這首詩。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
劉長卿
古臺搖落后,秋入望鄉(xiāng)心。野寺來人少,云峰水隔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至今。
注釋: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劉長卿長期居住的洛陽落入亂軍之手,詩人被迫流亡到江蘇揚州一帶,秋日登高,到吳公臺,寫下這首詩。
賞析
這是一首登臨懷古詩。首聯(lián)扣題,挈領全篇。由臺上落葉起興,觸景生情,悲秋意緒溢滿紙端。秋風颯颯,落木蕭蕭,使人頓生悲涼之意。“秋入”二字有的版本作“秋日”,可能出于對仗工穩(wěn)的考慮,“秋日”與“古臺”相對才恰切。但我以為用“入”字更妥貼,首先它緊承上句末尾時間名詞“后”字,揭示了詩人情隨景遷的心理流向。其次用“入”字這個趨向動詞更有力度,更微妙地傳達出詩人內(nèi)心的愁苦與悵惘。懷鄉(xiāng)病本足以令人黯然傷神的了;且時又逢秋,這種鄉(xiāng)愁之苦就更增一層了,仿佛秋風秋氣將詩人的一顆傷痕累累的懷鄉(xiāng)之心團團裹挾住,沉甸甸的,無法解脫。再者,律詩首聯(lián)并不苛求對仗,用“入”字,使句法靈活而不板滯。
頷聯(lián)宕開一筆,不寫鄉(xiāng)思;轉(zhuǎn)而細寫登臺所望之景,別開生面。上句寫近景,寺院地處荒山僻嶺,故而人跡罕至。著一“野”字,分明投射出詩人處江湖之遠、仕途失遇的苦悶;著一“少”字也暗示了詩人漂泊他鄉(xiāng)的孤獨。下句寫遠景。隔岸青山層巒疊嶂,云遮霧繞,清凈幽深:這樣一個超然于熙攘塵世之外的所在或許是蕩滌詩人心頭重重煩慮的佳處。此聯(lián)景中含情,宛然有一種橫空出世的虛靜散淡的韻致。
如果說頷聯(lián)是用一片清幽的風景將詩人內(nèi)心的愁緒清洗沖淡,乃至使讀者突然不見了詩人鄉(xiāng)愁的影子;那么頸聯(lián)則由作者的運命乖舛之酸辛躍遷到朝代興替之感喟,筆觸更渾厚了。頸聯(lián)繼續(xù)寫景,由遠而近,寫出了古臺四周蒼茫的暮色,用筆細致。上句寫遠景。西風殘照,落日熔金,廢壘寂寂,鐘罄悠悠,聲振空林······時間仿佛停止了腳步,空間似乎也在沉思。詩人工于用字,“依”字下得極雅,極有韻味!耙馈弊衷诰渲杏小罢砜俊薄耙缿{”之意,夕陽本是無情,而用“依”字,卻賦予“夕陽”人格化的形象,仿佛這漸行漸遠的夕陽也為“古臺”“舊壘”的滄桑之變而嘆惋悱惻,而眷戀難舍。若說上句妙在繪形,則下句是精于摹聲。以“寒”字來修飾鐘磬的聲音,將聽覺感受的印象轉(zhuǎn)化成觸覺感受的形象,這是通感手法的得體運用。詩人還覺得不夠到位,又以“滿”字加以強調(diào),寫足了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意境。俞陛云說“此二句試曼聲誦之,不僅寫荒寒之意,且神韻絕佳”,誠為切中肯綮。劉長卿曾有“謫居秋瘴里,夕陽何處歸”的感喟,這兩句表面上是發(fā)思古之幽情,但其底里深處還是脫不了自我身世之痛。
尾聯(lián)議論抒情,因眼前之斷壁殘垣的蕭索敗落的景象,而浮想起南朝的繁華與戰(zhàn)亂等等,只覺滿腹的惆悵。“惆悵”是本詩的關鍵,點出了主旨。明則為歷史興衰無常而惆悵,實則有人生坎坷多難而傷感。劉長卿《送子婿崔真父歸長安》中寫到“惆悵暮帆何處落,青山隱隱水漫漫”,理想破滅、前途難料的凄苦消沉還是融合到吊古傷今的慨嘆中來了。值得一提的是,“惆悵”一詞(或說“惆悵”這種情緒以及與之相關的諸如“夕陽”“暮鐘”“暮帆”“獨鳥”“白發(fā)”等等意象在劉長卿、李端等大歷詩人的詩作中是屢見不鮮的)。“長江獨至今”這句以景語作結(jié)。大江東去,南朝英雄們都已被浪花淘盡,無處尋覓沈之、吳明徹的蹤影。正所謂“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依舊夕陽紅”,歷史的虛無、人生的幻滅等等情愫隨著這訇然的江流聲紛至沓來。這不僅是劉長卿一人的心靈哀歌,也是中唐時期大歷詩人共有心態(tài)的裸呈。
《唐詩癸簽》說“劉長卿得騷人之旨,專主情景”。宋犖《漫堂說詩》說劉長卿五律“清辭妙句,令人一唱三嘆”。此詩即是典例,全詩既“工于鑄意”,又“巧不傷雅”(清人沈德潛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蘊藉,回味不盡。
拓展
詩人劉長卿的一生
劉長卿在唐朝大歷年間詩名藉甚,詩名在"大歷十才子"之上。他自稱"五言長城",對自己的詩歌成就極為自信。時人常將劉長卿與錢起、郎士元和李嘉祐并稱,他很不屑地說:"今人稱前有沈、宋、王、杜,后有錢、郎、劉、李。李嘉祐、郎士元何得與余并驅(qū)?"他到處題詩,往往連姓都不寫,落款只有"長卿"二字。
劉長卿雖然詩名卓著,可仕途卻頗多坎坷。他33歲時被任命到蘇州下屬的長洲縣當縣尉, 劉長卿在任上"使綱不紊、吏不欺",很有能力,不到一年又晉升為海鹽令(今浙江省海鹽縣),后被大官僚吳仲儒所誣陷,下蘇州獄。乾元元年(758),被貶潘州南巴尉,即今高州縣以及電白縣麻崗附近一帶的地方?h尉,是掌一縣軍事之官。
在流放的路上劉長卿遇到了從白帝城遇赦歸來的李白。劉長卿寫了一首詩贈給李白:
將赴南巴至馀干別李十二
江上花催問禮人,鄱陽鶯報越鄉(xiāng)春。
誰憐此別悲歡異,萬里青山送逐臣。
兩人一個是遇赦,一個正遭貶,一歡一悲,心境也就自然不同。兩個唐朝詩壇上的頂尖人物,在這種境遇中謀面,讓人倍感凄苦。
在赴潘州南巴路過長沙時,詩人有感于漢朝賈誼的被貶,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長沙過賈誼宅》,借詠史之名,將自己的憤懣之情發(fā)泄得淋漓盡致:
三年謫宦比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大歷五年(770),劉長卿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的身份擔任鄂岳轉(zhuǎn)運判官,不久又得罪了頂頭上司鄂岳觀察使吳仲孺。吳仲孺是汾陽王郭子儀的女婿,他又誣陷劉長卿貪腐公款20萬緡。結(jié)果劉長卿又被貶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馬。高仲武說他"有吏干,剛而犯上,兩遭遷謫,皆自取之"。
劉長卿在江浙任職時,有一次在烏程開元寺與詩人李嘉祐等名士暢談詩文,女道士李季蘭也在場。李季蘭也是當時享有盛名的才女詩人,她知道劉長卿有"陰重之疾"也就是"疝氣",經(jīng)常要用布兜托起陰囊,才可減少痛楚,于是跟劉長卿開玩笑,吟了一句陶淵明的詩:"山氣日夕佳。""山氣"諧音"疝氣",劉長卿當即也回了一句陶淵明的詩"眾鳥欣有托",于是舉座大笑。
在劉長卿的一生中,這種快樂的日子屈指可數(shù),他一生蒼涼,曾經(jīng)遭遇三次兵禍,據(jù)說在開元十四載(755)他可能登進士第,但是還沒有揭榜,安史之亂就爆發(fā)了。
唐上元元年(760),西節(jié)度副使、宋州刺史劉展造反,朝廷命平盧兵馬使田神功出兵討伐,劉展兵敗被殺后,田神功在江淮大掠十天,本來繁華富庶的吳郡一帶一下子變得破敗蕭條。劉長卿有詩紀其事:
自江西歸至舊任官舍
卻見同官喜復悲,此生何幸有歸期。
空庭客至逢搖落,舊邑人稀經(jīng)亂離。
湘路來過回雁處,江城臥聽搗衣時。
南方風土勞君問,賈誼長沙豈不知。
德宗建中二年(781),劉長卿受任隨州刺史。興元元年(784)和貞元元年(785)間,淮西節(jié)度使李希烈割據(jù)稱王,與唐王朝軍隊在湖北一帶激戰(zhàn),百姓苦不堪言。劉長卿的一首名叫《行營酬呂侍御、時尚書問罪襄陽,軍次漢東境上侍御,以州鄰寇賊,復有水火,迫于征稅詩以見諭》的詩記錄了他迎接朝廷軍隊時的情景。
不敢淮南臥,來趨漢將營,
受辭瞻左鉞,扶疾抗前旌。
井稅鶉衣樂,壺漿鶴發(fā)迎。
水歸余斷岸,烽至掩孤城。
晚日歸千騎,秋風合五兵。
孔璋才素健,早晚檄書成。
74歲的劉長卿,披著滿頭白發(fā),穿著補丁衣服,帶著稅款酒漿,高高興興地迎接呂、時兩位大人軍次隨州,征討逆賊。這是何等的悲壯蒼涼。
【劉長卿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賞析】相關文章:
劉長卿-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賞析06-03
劉長卿《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原文及賞析09-25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賞析08-22
劉長卿《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原文、譯文注釋及賞析04-23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詩歌賞析09-14
劉長卿《登余干古城》賞析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