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攪團感懷散文
在西府眉塢,攪團是一種人盡皆知的家常便飯,其制作工藝常常被人們所津津樂道,鄉(xiāng)間流傳著“攪團要得好,得有三百攪”之類的俗言俚語。似水流年,歲月如歌,也不知經(jīng)過多少代家庭巧婦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如今的攪團終于化羽成蝶進(jìn)入美食行列!端上餐桌的攪團,不但味道綿長濃郁、勁道滑爽、酸辣鮮香,而且兼具配菜豐富、吃法多樣的特點,往往令食者時隔多年依然想起,居然依舊會口舌生津、饞涎欲滴!
陽春三月間,草木生發(fā)季,各種各樣的野菜長得又鮮又嫩,田野里隨處可以見到提著籃子剜野菜的人們!陽光和煦,柔風(fēng)拂面;柳絲絳絳,燕子斜斜。剜菜的既有當(dāng)?shù)剞r(nóng)民,也有城里居民,還有休假踏青的上班族。
野菜的品種非常豐富,既有適宜在麥田里生長的麥蒿蘋、羊蹄莢、苦荄荄等等之類,也有長在路邊的車前草和蒲公英。它們統(tǒng)統(tǒng)都被人剜起裝到隨身的口袋里,總之,“拾到籃子都是菜”啊!
每年春天,母親都要花大量的時間剜野菜。土生萬物,地里的草是上天的饋贈,在樸實的鄉(xiāng)里人眼里,二三月間的草和菜的概念比較模糊。因為草太嫩了,沒有任何的怪味,只有草木的原味和泥土的清香。母親把野菜提回家,擇撿、淘洗干凈,放開水鍋里一燙就熟了,捏干水分涼拌,不管是就著玉米糝子或者面糊吃都很美味。
鄉(xiāng)里流傳著“打官司憑賴,吃攪團費菜”的俗語,兩個風(fēng)牛馬不相及的事物被排在一起,我想并沒有其它過于深奧的意思。只是在鄉(xiāng)里人心目中,再大的事兒都是瑣碎小事,唯有關(guān)乎肚皮的一日三餐才是真正的大事,那些所謂的大事件在這里往往只能給攪團做陪襯而已。
做攪團的食材最好是用玉米面,所以說,攪團屬于農(nóng)家飯食中粗糧細(xì)作的典范。打攪團既是技術(shù)活也是體力活,等鍋里水翻滾了,母親先把打好的面芡倒進(jìn)去;再次燒開后,才一邊均勻地潵面,一邊執(zhí)勺不停地攪動。等到稀稠合適時,退盡鍋底柴火,僅留火糟即可,繼而用手勺順一個方向攪拌,直到攪團中的小疙瘩散盡。那時候家里麥子欠缺,麥包里裝的大部分都是粗糧玉米,加上玉米有一過夏天就“走餳”的特性,所以二三月間母親做得最多的飯食就是玉米面攪團配野菜了!
吃攪團一般是在中午,可以有多種吃法。母親先用竹篾小漏篩漏上一盆“黃瑪魚”,吃的時候用笊籬撈起來控干水分,澆上酸辣噴香的汁子即可;接著給案板上灑一層涼水,把剛出鍋的熱攪團倒在上面用手勺攤開,涼了的時候切條涼拌非常好吃;最后就是鍋底里的“稠疙瘩”,放在野菜湯里就著吃,味道也很好。攪團是一個多變的飯食,即便是晾在案板上剩下的,到了晚上切小方塊加野菜湯一煎,也很美味。
時代已經(jīng)物阜民豐,人們生活習(xí)俗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如今,像蕎面攪團、高粱面攪團、玉米攪團和洋芋攪團等等都成了餐桌上的熱捧。用柴火打出來的攪團是最好不過的了,因為司炊方式的局限,所以在城里根本就吃不到滋味十足的攪團。我也非常愛吃攪團,記得那些年我在西安打工,農(nóng)忙時節(jié)回家時吃的第一頓飯往往就是母親打的攪團,當(dāng)然,我離家時的最后一頓飯有可能也是攪團。
如今父母均已年事已高,不能再種植玉米了,所以玉米面也就顯得比較稀罕了。有一次我回家了,母親拿出一包裝在手提袋里的玉米面,說這點面我一直放著,就等你回來了能打一次攪團。母親身體羸弱,年紀(jì)已經(jīng)七旬有三,打攪團時我要幫忙,她卻不讓。母親患老慢支久治不愈,現(xiàn)在卻吃力地做著自己兒子愛吃的攪團飯食,哪怕累得自己氣喘吁吁亦不顧,此情此景,此時此刻,我百感交集,不能自已!
【攪團感懷散文】相關(guān)文章:
抒情散文《雨夜感懷》10-26
清明感懷散文(精選15篇)06-14
五月感懷優(yōu)秀散文07-23
青團思的經(jīng)典散文10-01
解不開的迷團散文07-13
《感懷詩》杜牧06-16
重陽感懷水調(diào)歌頭09-19
秋天感懷的詩詞08-04
贊美立秋感懷的詩句05-16
立冬的感懷優(yōu)美詩句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