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追尋精神的涅槃的散文
你于佛前奉上一杯水,意即心要如水般干凈、平靜,如此,便是功德了。說這話的時候,四妗的臉上生滿了喜悅。
窗外沒有陽光,連日的陰雨讓夏日的北方也變得濕濕潤潤起來,天空已被鉛灰色的云鋪滿,依稀還聽得到“滴滴”的雨聲敲打著外面的窗檐。我知道,一個人內(nèi)心的修為有著不可言說的魅力,多像漆黑的夜里,一點小小的光暈,最后照亮了整個眼里的世界。
四妗變了許多,較之多年前。
想那時,于父母之間的事情,我常常怪怨,甚至發(fā)狠賭氣,而如今恍然明白,子欲孝而親不在,明白世界一切所為皆貪所致,妄念一動,煩惱就生了許多。她就坐在靠近玻璃窗的地方,與我說起從前種種。她還說,那時候,我總認為父母給予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所以也總嫌他們給的不夠。
我不知道一個人要經(jīng)過如何的洗禮才能頓悟了這一切,也不知道在多少番破繭的疼痛中才能變得如此心清氣凈。她把我的姥姥姥爺當做親生的爹娘一般,洗腳、按摩、喂飯,姥姥病重的時候,她侍奉床前,不嫌臟不叫苦,她摸著老人一頭的白發(fā),撣去胸前飯粒的樣子,多像一個貼心而溫馴的女兒。她與姥爺不生一絲別扭,毫無公媳之間的生分,為了夜間照顧方便,她睡在了姥爺?shù)拇策。也許她的眼里,那不是公婆,就是年邁的爹娘。
她善待家中每一個成員,以大地的胸懷容納著親人的悲歡,她甚至愿意伸出一雙手,用力接住任何一個陌生人的疾苦。有一朵花,開在骨頭之上,與靈魂抵死纏綿,以生生不息的形式彌漫于歲月。
很多年,我一直想要好好寫寫她的事,卻終是詞不達意,以我狹小的感知范圍恐怕很難去寫好這樣一種精神。不,這不僅僅是一種精神,是信仰!
佛之本旨,并非救人,而是渡人。這也是四妗告訴我的,聽到這話的時候,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一向以為無所不能的佛,是我頂禮膜拜的神圣,我以為叩拜的真誠定能引得佛的垂愛,卻不知心若不明,佛救你一時,卻難救你一世。
佛與眾生不過隔了一個“悟”的距離,“佛是開悟了的眾生,而眾生是沒有開悟了的佛”。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而不經(jīng)混沌塵世的十萬大劫,又怎能看盡繁華與落寞?怎能看破緣聚與緣散?就是這樣一邊歷劫一邊修行,慢慢懂得持清凈心,懷善念,脫離人生八苦。
人生一夢,也許,只是為了來歷劫,而一念成佛,一念亦可成魔。慈眉善目的佛啊,他微微低眉,他不語,是在俯瞰世間悲苦嗎?還是不忍看眾生的愚昧與貪婪?
我喜歡于佛前站定,聽木魚聲聲,聽梵音裊裊,更嘆服于那些三拜九叩朝圣的人。在車水馬龍的歲月里行走,常被眼花繚亂的風景迷了心智,一味沉淪,膚淺地享受著所謂的快樂,也在一些得到與失去間痛哭流涕,過分地執(zhí)著。只有在佛前,才能讓心有些許的輕松,佛不語,而我已臣服于他的智慧,深受他的感召。一縷梵音,滌去靈魂的污垢,如水般清朗。
曾在五臺山的黛螺頂上邂逅過一位朝圣者,他用最虔誠的方式一步一個臺階叩拜而上。要上黛螺頂,必登大智路。大智路就是登頂?shù)?080級臺階,青石鋪就。當然,也有捷徑,坐著纜車就可直接上去朝拜你心中的佛。如此,你或許會嘲笑那個俯身塵埃,三拜九叩的人,他艱難地靠近佛,他在熱辣辣的陽光里承受著炙烤,還要忍受肉體的疼痛。然而,每一次跪下,每一次聆聽大地的心跳,匍匐而下的,除了身體,應該還有欲念。于是,抵達佛前時,定是一顆明朗而清寧的心。
這1080級臺階,多像人生的路,表象不同,而實則一般。經(jīng)歷了風雨,才會見彩虹,經(jīng)過了卒煉了的劍才是好劍。路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而不是心存僥幸。
說到了底,佛是什么?沒有人見過,然而我們的心中篤定是需要一尊佛,以神圣的名義指引著我們的精神導向,心存敬畏。迷茫的時候,有所依附,時時提醒自己向佛的方向靠近。
因為,佛的智慧,無處不在。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绷⒂诜鹎埃伊晳T輕輕為佛身拭去塵埃,而在某一天的某一刻,我忽然明白,其實擦拭的不過是自己的內(nèi)心而已。
《二拍》中有一則這樣的故事,山東沂州之西,有個宮山,孤拔聳峭,清幽僻靜。一日,有兩個僧人走來,看中了這個地方,于是愿在這里修行,并在佛前發(fā)下宏愿,只在院中持誦,誓要修成菩提正果。
如此,苦行二十余年,卻在某一日,居于東廊的僧人隱隱聽得山下有慟哭之聲,漸漸近到院門。他便動了一念,多年不曾下山,不知山下光景如何?聽這哭聲,亦動了感傷之情。就在這時,看到一形狀怪異的黑影從墻上跳下,直至西廊,隨即,原本唱經(jīng)的西廊僧之聲嘎然而止,劈劈撲撲幾聲之后,似有咀嚼之聲,他便慌了,想是西廊僧已遇害,他便慌忙奪門而去。之后,一路跌跌撞撞,莫名攪進了一場官司,遭了許多皮肉之苦,還入了大獄。
縣令查案,依他所說,派人去山中查問,西廊僧卻是好好,那夜之事毫不知情,他便百口莫辯了。要不是苦主后來細想他們平時與這和尚本無交集,與縣今交付定是另有隱情,終得查明真相,他也不會被洗脫罪行。
回到寺中,與西廊僧說起,西廊僧便對他說,一同于此靜修,那夜本無一物,如何偏你所見如此?惹出諸多麻煩。東廊僧亦不得解,苦坐三晝夜,坐到心空性寂之處,方恍然大悟,只因那晚隱約聽到的哭聲,動了念頭,所以魔障就到了,現(xiàn)出了許多惡境界。
我們,一直熱衷于頂著漂浮的夢酣然入睡,在游離而恍惚中翩翩起舞,盎然地暇想著五光十色的紅塵,那些如星光的欲望終于被堅韌,被膨脹,占據(jù)了身,占據(jù)了心,以及靈魂。
佛法之博大精深,旨在讓我們一一了悟迷蒙,得以安遠隨和。
充其量,我只能算一個卑微的佛信徒,渴望在佛前獲得清寧,愿被佛而渡,但也深知愚根深厚,充斥著不計其數(shù)的貪嗔與癡恨。我一遍遍游走于寺廟古剎,一次次俯身膜拜,我靜靜地感受著佛的氣息。
聽說山東阿掖山有一座臥佛寺,很是向往。寺內(nèi)有兩棵銀杏樹特別神奇,現(xiàn)在樹齡應該在千年以上,其間經(jīng)歷了火燒以及摧毀,然而仍枝繁葉茂,安靜地俯視著附近的禿山矮樹。而臥佛寺本身早已被毀,原名臥佛院,為唐朝大將尉遲恭平遼報捷處。寺院最初建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院內(nèi)大殿呈方形,附房一間。殿內(nèi)供有巨大臥佛像,佛首為沉香木,佛身為檀香木,外表貼金。
臥佛寺,想來便是以此得名!洞筇莆饔蛴洝分姓f:釋迦牟尼在拘尸那揭羅國收了最后一個弟子善賢之后,便“入寂滅樂,于雙樹間北首而臥”。人皆悲泣,感嘆大覺世尊將寂滅,眾生福盡。釋迦牟尼便“右脅臥獅子床”安慰大家。這情景便是后來的臥佛形象。佛陀的一生有四個重要時刻,降生、出家、悟道、涅槃,而臥佛意即佛一生最后一個重要時刻,是涅槃的法相。
而臥佛寺內(nèi)的臥佛,傳說當年的長老和尚為修其金身,懷著一顆虔誠之心,率徒前往江南化緣。經(jīng)過數(shù)年的努力,他們終于化來了沉香木和檀香木,由海路運往嵐山頭碼頭,準備修建臥佛寺。此事被安東衛(wèi)的蘇京知道了,便派人將沉香木和檀香木全部扣押,他也要在安東衛(wèi)修建一座臥佛寺。長老據(jù)理相爭,怎奈蘇京憑借權勢不肯讓步,老和尚無法,只得率眾徒返回下寺。自此,老和尚悲憤難平,回家后就一病不起。直至十八年后,轉身成人,以知縣的身份來到臥佛寺,前塵往事,一一憶起,經(jīng)過審理,還以公道,沉香木和檀香木歸還下寺。
在傳說中,我們遇見過去,在過去中,重疊著現(xiàn)在,看資料記載,現(xiàn)在的臥佛寺亦非當年,而是寺內(nèi)僧團殫精竭慮,在舊址之上一磚一瓦重新修建而起。
不管是那兩株神奇的銀杏樹,還是重建起的臥佛寺,我想,必然靠的是一份執(zhí)著的虔誠,是一種巨大的信仰,于佛,亦是于生命本身。在與佛靠近的同時,也修得了心念。
隔著遙遠的距離,我以最虔誠的姿態(tài)俯首叩拜阿掖山中的臥佛,慢慢了悟生與死,了悟精神的涅槃。
如此,再次想起四妗的那句話,你于佛前奉上一杯水,意即心要如水般干凈、平靜。終也深深懂得了佛之本旨,并非渡人,而是渡己。
【追尋精神的涅槃的散文】相關文章:
涅槃一念心情散文10-04
追尋幸福的歷程的散文09-19
涅槃詩歌09-08
描寫精神的散文(精選16篇)09-21
長征精神散文詩歌06-04
郭沫若的詩歌:鳳凰涅槃04-17
散文精神病不是病09-15
南山精神萬古傳散文09-25
涅槃重生的勵志句子330句05-26
追尋的詩歌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