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姥爺散文隨筆
老家是我們對父輩們出生地的一種感情稱謂,“姥爺”是我們老家對母親的父親的輩分稱呼,曾記得老家人也有稱“姥爺”為“外公”的,當然用這種稱謂的是“吃商品糧”的家庭,或者有學問的家庭,當時的感覺叫“外公”是一種比較“洋氣”的叫法。我們農村人不敢叫“外公”,因為那樣會覺得很羞澀。
姥爺于公元一九九二年九月離開了我和我們家族。記得姥爺去世那天母親哭的最厲害,因為母親是和外公在一起生活的時間最長女兒,更是一中孝子表達沉痛悼念的方式。其次比較傷心的就是哥哥了,因為哥哥是當時村里第一個,也是唯一的“男大學生”,一方面哥哥是真的很傷心,一方面也傳達一種讀書人需要表達的“孝道”和“禮儀”。當然我也非常難過,因為我跪在姥爺的靈堂前能感到我的心很疼,咸咸的淚水順著臉頰到嘴角,然后流到了脖子里,我都忘記用孝布擦去。
到今天算起來,姥爺去世已經二十五年啦,在這段時間里,我可以說不下百次的見到他老人家,雖然一切都在夢里,但總覺得又很是現(xiàn)實。每次夢中和姥爺詳見后,我的眼淚都會掉下來,有很多次沖動都想用文字傳達我的思緒和感受,所以便坐在電腦前,用雙手敲擊鍵盤,用心靈感知過去。
在我的記憶中,姥爺中等身材,微胖,國字臉,濃眉大眼,下巴始終留著胡子,皺紋很深,折射著慈善。自記事起,姥爺始終刮著光頭,據說在年輕時候生過一場病,頭發(fā)基本掉光,導致一直沒有留過長發(fā)。聽姥爺講他沒有讀過私塾,也沒有受過正規(guī)的教育,在解放初期舉國進行掃盲運動的時候,因年齡偏大可以“享受”不參加掃盲活動待遇。但是姥爺卻思想站位高,處事穩(wěn)重、實在,善于助人,十里八村都能稱得上德高望重,就是當地最樸素的稱謂“好人”。
也許是時代的定格,姥爺可稱得上是農業(yè)行家里手。在生產隊的時候,也就是還沒有實行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之前,姥爺管理著村子里的集體菜園子,勤耕不輟是他的性格,心中裝著大家和集體是他的品質,干就把事情干成最好是他的血性。所以姥爺管理菜園子可以說是成績斐然,除了供應本村部的集體食堂外,還擔負著人民公社的蔬菜供應。由于技術出眾,又甘于奉獻,樂于助人同時又帶出來很多種菜能手,被稱作“種菜農業(yè)科學家”。也正是當時這個“偉大”的稱呼,使得姥爺對自己的要求越發(fā)嚴格,在整個公社范圍內所有的集體菜園子都留下他的足跡,所有的菜園子都浸潤過他的汗水,但他從沒有計較過個人得失,從沒有要求任何回報。在他的眼里種就是他的職業(yè),幫助別人就是理所應該,勤勤懇懇就是一個中國人應該固有的風范。直到后來他老人家還念叨:雖然那時候大家比較貧(我們當地方言管窮稱作貧),但干勁都大嘞很,沒有人愿意落后,都會加勁往前趕,大家都一門心思比誰干嘞多,誰為村里和為國家做嘞多,F(xiàn)在回蕩著姥爺的這些話,讓我們感慨現(xiàn)在的社會進步,科技發(fā)展同時,是不是還要提醒下一部分人的思想素質也要進步,不能落伍!這才應該是我們民族的傳承。
大概我已經記事啦,中國發(fā)生了偉大的變革,分產到戶,土地由各家各戶按分到的土地自由耕種,同時也開始有市場自由買賣,說的通俗點就是有自由貿易的集市了。之所以我對姥爺的感情這么深,因為我們是住姥娘家,也就是所說我的父親屬“倒插門”,學名叫“入贅”。姐弟五個,我屬老四,也許是因為姥爺對自己人生經歷的感悟,以及對社會的洞察力,也更是父母的堅持,姐弟五個全部被要求讀書,由于當時還沒有九年制義務教育,讀書要繳納書錢和學費。一個個陸續(xù)開始讀書,家里也一年年開始困窘起來,讀書報名要交一部分錢,讀書過程中需要錢,家里人誰有個頭疼發(fā)熱的小病需要錢,柴米油鹽需要錢,父母掙的錢已經不能滿足姐弟們同時讀書,無奈之下,我勤勞的姥爺重新出山,開墾自己的菜園,從耕種到銷售,全由姥爺一個人完成。
為掙夠我們讀書需要的錢,姥爺總是輾轉于菜園子和集市之間,古人常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勤勞的姥爺卻總是日出之前而作,日落之后而不能息。為蔬菜買個好價錢,他白天幾乎泡在園子里。每天傍晚之前,姥爺都會把可以賣的蔬菜打捆裝框,然后排列到架子車上,架子車是當地最普通也是最有效的運輸和交通工具。裝車后用塑料布蓋上,用繩子固定好,并于第二天的凌晨出發(fā)到集市,由于沒有計時設備,姥爺總是在雞叫三遍的時候準時拉車出門,天亮之前準時到達集市“占領”有利位置,蔬菜賣完后及時趕家。當時我不知道錢對于我們重要,還是對于姥爺重要,十幾年的趕集買菜,姥爺從來沒有在集市上買過一次飯吃,不論時間有多晚,姥爺都回家吃飯。自己掙的錢,卻自己從不舍得花上一分,全部都貼用于我們讀書。時至今日,我都不能找到一句合適的話來表達對姥爺的準確評價,我只能說姥爺對我們是大愛,而我們對于姥爺來說是希望。姥爺通過菜園子掙錢支撐我們姐弟繼續(xù)求學,也正是姥爺的菜園子姐弟五個都沒有輟學,更是姥爺家族良好的家風,讓我們懂得什么是感恩,什么是氣節(jié),什么是奮斗。后來姐弟五個都念了大學,雖然姥爺沒有全部見證,但我想這也是他老人家一直所期望看到的,因為姥爺在生前總是提起說“我的五個孩子都上學,將來還都能上大學!
猛然間,我記憶的閘門涌出門前八分地菜園子那一副美麗的畫卷。長方形的八分菜園地,被中間一條南北小道自然平分。一邊種植黃瓜、西紅柿、芹菜,一邊種植茄子、大蔥、蓮池。一塊塊,一隴隴,井然有條,錯落有致。每當清晨,嫩綠的黃瓜架上顆顆露珠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銀光,晶瑩剔透。熟透了的西紅柿,像變小的繡球,又似泛著光的小燈籠,透過晨光更似紅色的寶石鑲嵌在一片綠色之中。茄子特有的墨綠通過陽光的哺育變得發(fā)紫。整齊的芹菜畦里,葉子綠的發(fā)亮,徑直的向上生長,散發(fā)出一種爭先恐后的正能量。最邊上的一片小荷塘,即將老去的葉子低調的在水面平躺,新生的葉子系著舞女的裙高傲的站立,孕育在水下的荷苞,淡定地穿過淤泥,圣潔在高處開放,陽光下尖尖的小荷上紅蜻蜓舞動著透明的翅膀。整片菜地變成了一道如詩如畫的風景,突然姥爺出現(xiàn)在中間的小路上,向我笑著走來,我向他揮手示意,我抬起的手還沒來得及放下,淚水像斷了線的珠子,順著臉頰,灑的滿地都是。
大多數人的能力可以是通過后天努力去培養(yǎng)得到,但一個人的智慧和特長,可能會與先天有關。也許這句話別人看來是一種唯心,我卻不完全認同,因為姥爺就是充分的論據。
姥爺不光是種菜買菜是好手,耕田種地同樣可稱之為大家。農村的犁田耙地,撒種耩麥,收割打場,看似簡單,可實則不然。雖然科技的進步已經完全代替了原始的人工,但對勞動的熱愛和務實的作風所匯集的精神,可源遠流長,無可替代,永不磨滅。姥爺翻的地是平平整整,顆粒均勻,且能保水保墑。因為姥爺勤勞的雙手可以根據土地的干濕度,控制每一犁的寬度和深度,姥爺的雙腳可以在耙上感知土地的松軟度和顆粒大小程度。姥爺耩小麥,每畝種子用量沒有誤差,每壟順直且出芽率完全一致,因為姥爺能用麥子在土耬里摩擦的聲音感知下種的速度,然后用他那勤勞的雙臂來有節(jié)湊的搖動,類似今天機械播種的震動軸,用搖動的頻率控制下種的數量。每當麥子從土里鉆出來,壟壟等寬,株株等距,嫩嫩地,綠綠地,整體化一,路過之人無不拍手稱快,心服口服。自然整個村里大部分的小麥種植都出自姥爺之手。
姥爺有一播種絕活更是無人能比,那就是種芝麻。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的“芝麻”。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芝麻原來的種植方式,它不同于種小麥采用搖動木耬壟播,而是撒播。通過他手撒播的芝麻出苗后,棵棵間距都在固定距離范圍內,恰好是一個鋤頭的間距,一是便于芝麻生長,更是便于在成熟期間翻地施肥。記得那時曾經問過姥爺他是怎么做到的,姥爺回答很簡單,也很質樸:干什么吆喝什么,不論種地的老農民還是廠里的工人,誰要是多動腦子,多用心想想,勤動手練練,那他就會比別人做的好。如果翻譯成現(xiàn)在的語言可能就是:干一行愛一行,多動腦、多思考,多動手、多總結、再創(chuàng)新。
另外,通過回憶姥爺的農耕生活,更有一種想法和疑問莫名的產生。是由于農村轉型太快,還是農村的發(fā)展太快,還是現(xiàn)實的經濟模式變化,還是中國的教育方式發(fā)生了改變,F(xiàn)在的孩子,不管是生長在城市里還是農村里,大多都不知道花生是樹上接的還是土里長的,面粉是種出來的還是磨出來的!甚至不知道吃的青菜從哪里來,更不用說芝麻長什么樣子,可能更不知道“小磨香油”是哪里來的。當然也不能深刻的體會應該節(jié)儉,也無法知道日常生活所需所用都浸透著農村人或者鄉(xiāng)下人的心血和汗水。也許這段文字有局限性,但現(xiàn)實是真實存在的。
近些日子恰好抽時間回見看望年邁的父母,在一次聊天過程中,和母親又聊到了姥爺。這次對我的觸動很大,因為有些事情姥爺生前從未講過,更使我終身受益。
從記事到懂事,知道姥爺有三個毛病,一是總是刮著光頭,二是有疝氣的毛病,三是陰天下雨總是肋部痛癢。
姥爺之所以刮光頭,是因為有一半頭皮是后來補上的,長不出頭發(fā)。那時候母親還小的時候,村里有人家失火,因為當時基本上都是木質及茅草結構,聽母親講當時火著的很大,鄰里鄉(xiāng)親都去救火,期間大人突然哭天搶地,因一孩子還在屋里。姥爺用水打濕衣服,徑直沖進火海,在抱著孩子即將沖出大火的瞬間,上方一檁條突然砸了下來,孩子被拋了出來,姥爺爬著出來,姥爺命大,但一半的頭皮被削去了。
很久以前,農村有一種交通運輸工具叫“架子車”,最早輪子是木頭做的,到我記事的時候已經變換成了橡膠。聽母親講那時還是生產隊時候,每到收獲季節(jié),大人們總是從田地里把收割的莊稼用架子車拉到打場空地里,用來各家各戶按照勞力和公分進行分配。孩子們總是在車旁邊調皮的跟著跑。當時沒有柏油路,也沒有水泥路,都是泥土路。一個壯年勞力拉車子路過一個被下雨沖的溝,雖不深,但突然間車子卻并聽拉車人的使喚,開始傾倒,旁邊的孩子根本無暇顧及,也不知道危險即將發(fā)生,正好姥爺路過,沖上去用肩膀使勁地頂住了車子,孩子們沒有受傷,自那時起,姥爺卻留下了疝氣的毛病,只到離世也沒治愈。
在農村,過去耕地全部是牲口負責,沒有現(xiàn)代機械化耕地模式。聽母親講在南地發(fā)生的一件事,村東頭張家犁完地回返,不知道是收到了驚嚇還是干活累疲了,一對牲口拉著農具突然奔跑起來,趕駕人失去了控制,路邊玩泥巴的孩子們無法跑開,眼看悲劇即將上演,姥爺突然沖出聊天的人群,趕在孩子們的前面,一把抓住韁繩,用力制止了受驚的牲口,孩子們個個臉色煞白,頭發(fā)都豎得老高,最終都黯然無恙,姥爺的肋骨卻被撞斷了三根,聽母親講在床上養(yǎng)了九十三天。最終落下了每到陰天下雨,姥爺的腰部總是既癢又疼的毛病。
天漸漸的亮了,關于姥爺的故事仍沒講完,但也講不完。但我的心里仍激烈跳動,真可謂洶涌澎湃。一個普普通通的百姓,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一個村子里普通人。能以幫助別人為榮,無以回報,無欲無求。能在危機時刻挺身而出,為了別人的安危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淡定一生,從不因取得成績而自我夸耀。一生崇尚勞動勤勤懇懇。這散發(fā)著一種什么樣的精神,這蘊藏這一種什么樣的品格,這折射著一個什么樣的人生。這應該是一種美的傳承,這應該是一種美的家風。
【姥爺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姥爺的老屋,菜園散文11-06
經典散文隨筆09-21
散文隨筆作文09-25
友誼的散文隨筆06-11
美食散文隨筆05-05
巴金的散文隨筆10-28
傷心散文隨筆06-20
經典生活散文隨筆10-25
優(yōu)美散文隨筆精選06-17
參賽散文隨筆精選07-29